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7758|回复: 2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当然要讲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1 11:3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女儿能开始初步阅读的时候,就开始读经,那时她四岁余,一边识字一边读经。先是读《三字经》,接着又读《论语》。但我不采用王财贵提倡的那种傻读死背的方式,而是一开始就设法让孩子去理解,甚至容许她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是要让她知道别人是怎样理解有关经文的。这当然主要是通过讲解,让她知晓有关的词义、有关的知识、有关的故事和有关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后来的影响。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把经书当作宗教或信仰类的东西,而是看成在历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重要典籍。经书里有值得称道的智慧、思维和文采,却也有时代的局限所形成的迂腐和糟粕。这些也要通过讲解来引导孩子有所感受和思悟。总之,我觉得采用经书作为女儿的启蒙语文教材,远远要好过学校的教科书。

既然是当作教科书来用,熟读是需要的,能部分背诵当然更好,但背诵绝不当作考核的要求。重要的是要有感悟和理解。而感悟和理解的方式之一,便是教会孩子能够使用类推的思维方式,即孔子一再强调的举一反三或知一推十的思维能力。据我的教学实践,类推方式也是孩子普遍在幼儿时期乐意接受和善于使用的方式,对启发孩子的悟性即思维能力十分有益。

而单纯的傻读死背,却难有在思维训练方面对孩子真正做到启蒙。读经而不讲经,至少不是好的方法。指望诵读百遍千遍,便能出现某种特异功能而达到顿悟的境界,我看就有点邪门。熟话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王财贵的方法,从其消极面来说,大概也就是在培养类似的小和尚。其实纵考历史上的读经教育,有哪位著名的圣贤不注经讲经?孔子聚徒传授六艺,能达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的盛况,靠的不也是“讲”字吗?如果孔子不讲,哪来《论语》?

古人偏重背诵,有其历史原因。比如,当时书籍来之不易,未发明纸张前,在孔子的时代,学富五车,不也就是一大堆竹简,若印成现在的书也就是薄薄的几本小册子。即便是有了纸张,也要靠抄书;即便是有了印刷,大部分读书人也买不起。于是口授相传,背诵成习。然而到了现在的信息时代,还有这死背的必要吗?特别是不理解的背诵,充其量也就是认读了一些方块字而已,而且还是那种低层次的认读。

再说古人诵读,因为有其当时的语境,或许悟性好点的能在不用讲解的情况下悟出几分。可是时过境迁,现在的孩子若无小学训诂的功底,读《论语》、《左传》,还不是如同在读日语,他们又能悟到几分?实事求是地看,王财贵的傻读死背,实在不足取。再把这种方法移植到学习英语,读什么莎士比亚,那完全就是闹剧了。我这样公开说,并不是想对王财贵先生进行攻讦,王先生在提倡读经方面确有其积极面,但完全采用他的办法,我担心会产生很多悲剧。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7-12-1 11:40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12-1 11:49:39 | 只看该作者
坐回沙 发,回头仔细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12-1 12:50:11 | 只看该作者
点化不行,那就棒喝吧!
柔的不行,那就刚强吧!
隐的不行,那就显化吧!
绕的不行,那就直白吧!
问的不行,那就答复吧!

[ 本帖最后由 新新唐人 于 2007-12-1 12:5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12-1 14:41:02 | 只看该作者
小帅已开始学习《尔雅》和《说文解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12-2 07:5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huge57 的帖子

袁先生喜欢看您的帖子,观点明确又有实际的教学经验,而且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对别人也是语言温和,这样的不同意见希望能多多讨论,谢谢您。

[ 本帖最后由 霏霏 于 2007-12-2 08: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12-2 08:0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新新唐人 的帖子

新新唐人先生,您非要这样夹枪带棒的说话吗?您前两个帖子含沙射影,绕来绕去的到最后让人都不想看了。不同的意见可以说,可以讨论,可以让孩子退出来,但为什么由当初的敬仰到现在的怀疑人格,做人能有这么大的差距吗?我不是王财贵的迷,但您采用的这种态度真的不赞成,您都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您孩子的老师和您的老师的吗?开始认为一种教育方法好就追及而至,一看到问题马上就说提倡这种教育方法的人人品有问题,这样做人怎么为人父母呢?而且没有任何老师的教学是毫无瑕疵的,都会有弱点,希望您以后不要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的老师!

这些话想说好久了,不仅说给您,也说给自己,也许不中听,但句句肺腑。

[ 本帖最后由 霏霏 于 2007-12-2 08:1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12-2 10:56:00 | 只看该作者
和霏霏一样,一直敬佩袁博士的真诚。也很尊重您的教育方法。

反对只读不讲的有很多种,您是那种从一开始就非常有主见,对王教授的理论有理性的分析,态度也很坚定,又有踏实的实践。您这种提倡讲解的态度是值得尊重的,以后有机会我还要向您请教。

还有一种是一开始狂热地迷信王教授的理论,带着强烈的幻想进入读经领域,一旦遇到困境,如又求教非人,于是掉头反对,包括对教授本人开始攻击。这种反对是情绪的发泄,并非理智。而且这种人现在相信什么也是迷信的,指不定哪天也会掉头反击现在肯定的对象。这种反对我能理解,也愿意多多交流,只要不涉及对人格的妄谈。

还有一种是局外人,道听途说的肤浅的知道一点点,本能的不喜欢,本能的反对,为了反对而反对,虽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些资料,也是断章取义。搜这些资料不是为了加强了解,不是为了善学,他们只是为了多一些反对的依据,这种反对我是不予理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3:20:20 | 只看该作者
坦白讲,写这个帖子,是看了大家的争议后,觉得应该回到问题本身。不太赞同题外话太多,更反对对人不对事的纠缠。因为,这无益于问题的讨论。但讨论中涉及的一些问题,也是涉及读经和现代私塾(或在家上学)方向、方法的一些重要问题,我愿意与大家心平气和地展开讨论和交流。下面我接着阐述自己的一些看法:

1,        读经是否要讲解,是否要设法让读经孩子一开始就去理解,不只是无关重要的方法问题,或者说只是先后程序的问题。因为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孩子死背,会形成孩子不求思考的习惯和定式,这会是致命的。我曾对孟母堂寄予厚望,但当我接触到一些孟母堂待过的孩子,却十分失望。在他们身上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很多问题喜欢用“不知道”来回答。他们能背很多,但他们的知识面和认识能力都不高。问题就出在王财贵先生的读经理念上。在孩子们重要的启蒙和基础教育阶段,他将读经当成第一,又不许讲解;不仅第一,而且还要唯一。这就更至命了。

2,        孩子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并强烈求知,这本是天然的常态,教育的天职就是使孩子的这种良好状态能持久地维持下去,并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引导他们去不断地探求学习,高超的教育更是能够高效地使孩子们学习和探求的领域不断扩大和提升,同时学习和思维能力也随之增长和提高。而孟母堂却打着培养“总理级”人才的幌子,差不多却只让学生每日面对着录音机埋首背经。这样的路子,往最好的方面说,也许最终能造就几个通经或文科方面的偏才,但却会贻误大批孩子的最佳学习时机。现代社会毕竟不是科举时代。王先生的读经理念显然有方向上的重大失误,时代感也是颠倒了。这个问题不及时纠正,其后果便是殃及很多以读经为主的所谓“现代私塾”。

3,        孟母堂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傻读死背的模式,我想除了王先生的读经理念,其隐含身后的商业性营运模式也不无关系。因为只有这种傻瓜式的模式才最容易推广——教材和碟片大量出售。而且,还有或隐或显的近乎宗教(或宗派)色彩的东西。这些看来对教育的影响当然不会有积极的作用,但却能让一些留在圈内的家长长期沉湎而难于自拔。其实有些家长已经从孩子身上感到了问题,因而有反思和表述,这显然是情理中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12-2 13:52:34 | 只看该作者
袁先生的两个帖子,认真严谨,条理清楚,我能看懂,所以也可以认真思考。对这样的帖子,不管是切合我的想法,还是不对我的思路。我只能说“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12-2 15:46:2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袁博士的一番良苦用心,您对天下孩子的责任心让我感动。由此我非常荣幸能与您进一步探讨,借此机会一解我芒刺在喉之痛。

读经领域的弊端我一直看在眼,痛在心,看着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被调教得呆板木讷,毫无灵气,我十足心痛。但我不觉得是教授的理论有问题,而是执行者有问题。首先执行者把“不要讲解”与“不要思考”等同起来,将读经当成第一,而且还要唯一。对待孩子的提问不是鼓励,而是截断、否定。我女儿进过这样的私塾,但只学了不到一星期我就把她领回来了。家长的心情,我怎会没有体会呢?

其实王财贵的“死背”有几层含义:

一;在现今没有经师、没有人师这一艰难历史时期,先死背,中国文化不能断代。
二;开发童蒙用死背培养定力,以期引发根本智慧。
三;在读诵中大量识字,以期早阅读,提升理解力。
四;孩童年龄尚小,不足理解深邃的经典义理,但死背可以帮助幼儿从小打下好的根基,以待明师开解,以待自身感悟。如果底子都没有,有明师也枉然。

然而,执行者不是把理论灵活用在孩子身上,而是把活泼泼的孩子硬生生往死的理论里套,这样既阉割了理论,也严重摧毁了孩子的心灵,从这个模子里出来的孩子都成了一个样子,没有个性,没有好奇,没有灿烂的笑,没有顽皮的纯真。如果说问题出来,执行者有反省,能及时调整,我们也不去指责,可怕的是,这些执行者在强烈的宗教意识中,认为这是正常的,这是好现象。孩子出奇的乖成了“有道德”之表现。

这与教授何干?教授一直强调不要干涉孩子思考,让孩子爬树、玩泥巴,让孩子活蹦乱跳,除了读经死背,其余方面孩子该闹就闹,该哭就哭,让孩子成为孩子。我听过教授强调了好几次,但执行者认为教授没有修行,只是学者,并不接受这些意见。不过,这些弊端的屎盆子还是扣在教授头上。

对于经典义理教授提倡不讲解,我们可以跟孩子说“不知道”。但是不是要在说“不知道”前先肯定或鼓励孩子的思考态度呢?用心保护孩子的求知欲?保护孩子天然的常态?这些教授没手把手教,但这些人之常情还要教吗?

另外,把孩子往精通经文的偏才上引的弊端,袁博士的提醒是有道理的,今天没时间,下次我再谈谈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8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18 , Processed in 0.16174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