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新新唐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教育的终极解决方案 [zt]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7-12-26 10:01:13 | 只看该作者
说说全球意识

现在教育的全球意识的概念非常流行,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教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文化、生物、外语等等课程,以为这就是全球意识了。
可是,从实际效果看,这种教育完全是失败的,甚至是致命的,危害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何这么严重呢?我们看到,其不利有:
1  过多的全球知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学生在本土文化和认知能力的学习。
2  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使用的机会,考试之后很快就被遗忘,白白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智力,浪费家长的血汗钱。
3 淡化了学生的本土意识,误导学生崇洋媚外,推崇西化,削弱了中华文化,危害中华文化的生存。
4 优秀的学生以出国为荣,大量优秀人才流入他国,增强他国力量,削弱了中华的创新和发展能力,降低了中国人口素质,危害了中国的未来发展。
5 培养学生好高骛远的不良思想,让学生误以为自己懂得了很多的知识,无所不知,实际上却连每天都见到的事物都搞不清楚,见识短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07-12-26 10:09:38 | 只看该作者
那么真正的全球意识是什么?其实我们传统的儒学就是一种全球意识,我们要有全球意识就要立足本土文化,发挥本土儒道的思想,才能真正超越西方,解决世界的道德危机和发展危机。
传统儒学超越 了狭隘的阶级和民族意识,从人性出发,探索人类的共性和基本道德规范,弘扬大道和善良的精神。而大道是世界的普遍规律,适于整个世界,而且经世致用,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
我们儒道认为,认识了自己,就知道了他人;认识了家族,就明白了天下。立足自身,放眼天下,这才是真正的全球意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07-12-26 10:37:45 | 只看该作者
我非常赞成“认识了自己,就知道了他人;认识了家族,就明白了天下。立足自身,放眼天下”。

从我自己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我认识到认识自己、立足自身非常关键重要。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2-26 10:3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6 12:59:56 | 只看该作者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格物致知”之格物,有人理解为穷究万物之理万物之性。人在人间的生命是有限的,万物是无限的,万物之理之性也是无限的。天哪,如果修身前正心,正心前诚意,诚意前致知,致知前还有穷究万物,那何时才能修身啊?修身要这么麻烦?所以,格物之物不是万物,而是物我之物,心中之一物。王阳明也有理解”物“为“心事”的。

何谓全球意识?是不是学了很多国家的语言、很多国家的文化就具有了全球意识?或者说是不是将中外大小国的文化放在同等地位考虑就是具有全球意识了?我们现在的全球化,说句实在化就是西方化、欧美化,好像很少有中华化的。那么是不是就是西方文化,欧美文化的确比中华文化要优秀呢?如果中华文化不优秀,何以发展几千年,何以曾创造世界曙目的辉煌文明?如果中华文化优秀,又为何近代落后挨打,现在只能步人后尘,发展千年还只是发展中,而不是已发达了呢?。。。。。。

个人认为,改“我意识”为“人意识“,改”国意识“为”天下意识“,才有全球意识的味道。诸葛孔明躬耕于南阳,读了几本古书,却明了汉室将三分天下。这是不是算全球意识、天下意识呢?

比海广的有天,比海深的也是天,但心比天还广,比天还深。用心怀抱全球,也唯有心能容纳全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07-12-28 09:35:29 | 只看该作者
儒佛道修的都是心,落到“迹”上各有不同。小根小器才会寻迹而忘心,粘滞而少清明,拘谨而少豁达。

忍辱忍辱,心中无辱何来忍?心中平等何来让?心中无傲何来谦?物来则应,物去不留,笑狂笑骂由人去,嬉笑怒骂我自由。
=====================================================
见境界了,如果真是这样可证果位了。十恶浊世中更是难能可贵,随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07-12-28 09:50:55 | 只看该作者
果行育德 朋友推行不求甚解的背经,这点我不赞同。经是用来奉行的,不是背着玩的。儿童如果不能理解经典的涵义,那么遗忘规律就会起作用了,不用多久,孩子就把那些经典抛到脑后了。
而如果引导孩子理解经典的内容,不仅可以增加孩子对经典的认识,增加孩子对文化的知识,增加对汉字的认识,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而且培养了孩子求知探索的能力,培养了孩子思维能力。
更重要的是指导孩子按照经典的要求,提高心性,提高认识,培养优良的习惯,改掉不好的行为,成就有道德,有品质,重心性的人,这才是经典的真正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07-12-28 16:1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5 吴金铭 的帖子

先生见笑了,我上面那段话只是遮拨语,“忍、让、谦”只为是表象,后面要有仁德之心才不落入虚伪,这是义理阐述,我们在理解他人时,实不可只在“迹”上寻。“迹”上寻,世上无好人。

世尊当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此处的“我”指的是什么?
果行云:“嬉笑怒骂我自由”,“我”指的又是什么?

读经讲解各自保留看法,我不再为这些争辩了,还是那句话:尊重差异,并支持您的新六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07-12-28 22:47:3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也是修佛之人,岂会不懂?如果你能够做到一切言行出自本性,的确难得的。
释迦牟尼佛说的“我”乃是真我,如果你说的“我”也是真我,便是明心见性了。
讲经我也不是想与你争辩,不过是希望能引发你的思索,最好能够加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07-12-28 22:51:3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儒家经典也如佛经,如果只是诵经,是不能得道的。必须受持信奉,去除积习,净化心灵才能起作用,才是真修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07-12-29 09:51:24 | 只看该作者
知道您和新唐人都是学佛之人,所以说话就简洁了些。然而透过文字,真是容易产生误解。

有没有见性,“真我”都在,有没有学佛,“常我”都存,无恶不做的人与圣人的真我都是一样的,不多一分,不少一分,难道这话一说就是见性?您不是解释格物致知吗?您解释您的,难道我会责问您有没有致到良知?

唉,我不再多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1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9:59 , Processed in 0.09882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