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唐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推荐南怀谨大师的《论语别裁》(下载见附件)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4-6-7 21:26:13 | 只看该作者
找到组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4-6-11 15:36:45 | 只看该作者
下载了。感觉不怎么样。

南老师讲课太罗嗦,海阔天空撤太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4-6-11 19:59:17 | 只看该作者
惟惟爸+-->引用:惟惟爸 下载了。感觉不怎么样。 南老师讲课太罗嗦,海阔天空撤太远了。
握握手,咱感觉咋就一样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4-6-11 21:32:55 | 只看该作者
天问+-->引用:天问 握握手,咱感觉咋就一样呢?
哈哈,有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4-6-11 21:51:48 | 只看该作者
唐朝+-->引用:唐朝 哈哈,有意思。
不明白,什么地方有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4-6-12 08:38:57 | 只看该作者
天问+-->引用:天问 不明白,什么地方有意思?
开个玩笑,^_^,只是觉得两个观点不同的人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觉得有意思。 可能是各有所好吧,我倒喜欢南大师的这种信马由缰的风格,觉得好像跟着他增长了许多见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4-6-12 13:09:13 | 只看该作者
唐朝+-->引用:唐朝 开个玩笑,^_^,只是觉得两个观点不同的人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觉得有意思。 可能是各有所好吧,我倒喜欢南大师的这种信马由缰的风格,觉得好像跟着他增长了许多见识。
哦,正常正常。比如我所认为的骗子你所认为的老师某某人说“唐诗是小儿科”,如果你同意他这个观点,我就奇怪你为什么改名叫“唐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4-6-12 15:19:18 | 只看该作者
天问+-->引用:天问 哦,正常正常。比如我所认为的骗子你所认为的老师某某人说“唐诗是小儿科”,如果你同意他这个观点,我就奇怪你为什么改名叫“唐朝”了。
嗯.....,某某人的讲话是有夸张之处,我也不全部同意他的观点。不过由此说是骗子,你又偏颇了点。再者,不就是卖几本书吗,没有他的大字注音本,我还不知道怎么给我小孩教育传统文化呢(很多字都不知道读音,更别说教了)。 其实给小孩教这些东西的想法很多年之前就有了,并不是去年看到某某的文章才有的,只是苦于不知如何入手,所以看到某某讲的方法觉得不错。后来看见南怀谨大师也这么讲,然后想起以前我在《北大四大才子》里面看见辜鸿铭也是这么学习中西文的,还有我以前看过陈寅格和胡适的传记,他们小时候也是诵读和背诵了一大通书,印象中还有朱光潜也讲过小时候诵读古书之乐趣,这些承前启后的大师们都没因为背诵妨碍了发展,反而是为他们的治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所以对诵读的方法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综合以上各种因素,所以我才会对经典导读提倡的方法那么中意。 你说那些经都不好,那你建议一个我们传统文化的书目?总不能说一旦让我们小孩接触一下我们老祖宗的书,就是一个罪过?如果你是这么认为的话,那就是你的罪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4-6-12 19:16:28 | 只看该作者
看来你和我同样认为某某人为了某某目的而有夸大其词的言论。当然我们所认为的某某目的不同,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我可以再说一次为什么我认为这个国学大师是个骗子:
1、他在一次演讲中说中国古代的孩子是在“载歌载舞”中“快乐”的念经的。这个说法好像和我们知道的拿着戒尺的私塾教师的形象不符,他既然是个折腾中国古代文学的,就应该清楚事实是怎样的。他既然知道,而公然撒谎,我不知道除了“骗子”这个词还有什么更好的了。
2、看看这个国学大师举的例子
引用:<<!--quote1-->举例来讲,生活上每天必有的一件事——上厕所,我们小时候叫“出恭”,后来叫“解手”,现在叫“上一号”了,看看几十年来,变了好多。
下面我会在转贴一篇文章,看看他所推崇的文言文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一个折腾中国古代文学,肯定不会不了解我转贴文章的内容,既然他知道实际如何,还要公然撒谎,我不知道除了“骗子”这个词还有什么更好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4-6-12 19:17:37 | 只看该作者
解溲的婉辞  
朱庆和  作于 2003年1月18日  

--------------------------------------------------------------------------------

  解溲的婉辞
   江苏  朱庆平 朱庆和
   
   人类要生存,就得进食,也就要排泄。但人们对此都羞于直言,便“故意换一种含蓄”而体面的说法,于是有了解溲的婉辞。
   如厕。上厕所。《辞海》注:“厕,同‘侧’。”《说文解字》注:“侧,旁也。”厕,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它一般建在住宅旁边较偏僻的地方。《左传·成公十年》:“晋侯如厕,陷而卒。”秦汉时的厕所,与猪圈从合为一体,以便于积肥(今部分农村仍如此建筑)。《汉书·燕刺王旦传》:“厕中豕群出。”“豕”即“猪”。《鸿门宴》:“沛公起如厕。”刘邦之所以能借“如厕”而逃跑,就是因为厕所建在住宅一旁较偏僻的地方。
   更衣。魏晋时期,都市里的贵族阶层多在室内或院里设有豪华的厕所(今这种豪华的厕所则称为“更衣室”)。达官贵人一般身着“长衣”,上厕所多有不便,在进厕前必须脱去长衣,便有了“更衣”的婉辞。《赤壁之战》:“权起更衣”一句中的“更衣”,便缘于此说。
   出恭。封建时代国子监学规:每班给与“出恭入敬”牌一面,以防生员擅离本班(见《南雍志漠训考上》)。考试时,在考场内亦设此牌,以防考生擅离座位。上厕所时,必须领这块牌子,后因习称大便为“出恭”。
   解手。一说,古代在押的人犯,必须披枷带镣,以防逃跑,当他们欲上厕所时则呼告“解枷松手”,便有“解手”一词;一说“解手”与“解溲”谐音,文人音近而讹,写成“解手”。《京西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叙了些寒温,魏生起身去解手。”“解手”之词,在今天“宜乎众矣”。
   方便。明清时期,城市设有“都厕”—公共厕所。《日下新讴》载:“大街……无地可遗,于是有开设毛房者。门外高张大幅布画,宽广六七尺。上绘神仙或杂色故事。当街列一朱漆四方高架,状如香梯,顶面立一方牌,标曰‘洁净毛房’。其铺内一室则环列小坑,以板界隔,人各一坑。与钱一文,给纸两片,诚方便经营也。”由此,即有“方便”之说。
   解溲的婉辞,反映了我国厕所的发展与变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古代精神文明的光华。还有诸多此类婉曲之辞,但大多带有地方色彩,不被人们普遍了解。
   (《中学生导报》1995.6.1第一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1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9:04 , Processed in 0.07667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