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7-9-28 11:32 发表 ![]()
我们失去的其实是机会成本。就算我们玩,闹,我们敢偏科到一定程度,
钻研一门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吗?钱文忠的时代,84年大学生,就可以这样,
他16岁就给季羡林写信,已经对古典文化很着迷了。
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情况,但我所在的省,84年的时候,高考前还有预考.想参加高考,必须先通过预考.
预考制度好象是88还是89年才取消.
说那时候的竞争没有现在激烈是没有道理的.
现在竞争激烈,主要是资源问题.那时候高中生找工作比现在大学生容易,很多人都是顶替父母上班的.大学生也包分配.现在很多名牌大学出来都找不到工作.
另外我始终觉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现在高考太简单了.我高中的时候,数学都是把84到90的高考题全部做过的,数学难度是3年一轮回,85,88年特难,按这个规律我们91应该很难,但91年特简单,而且以后越来越简单.
高考难度降低后,对智力的要求也就降低,就给了背多分机会,把一个考智力的游戏变成了拼体力的游戏.而在80年代,录取率低,很多人知道自己没有机会上大学,干脆高中毕业找出路去了.而现在人人只要会背都有机会,于是大家从小学就开始练背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