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类学习大致是技能型学习,知识型学习,思考型学习。
先说技能型学习。这种学习运用的是人的隐性记忆,比如学习游泳,学骑自行车,很多动作是靠下意识完成,不经过大脑的。
语言学习本质来说也是这种技能型学习,母语不用说,外语中的听力与对话部分也应该属于这个范畴。因为对话的时候是
很难去思考的,往往是凭借下意识应答。
那么,怎么才能产生这种隐性记忆,最终形成技能呢?关键是熟练。熟能生巧,而所谓的巧就是把一项技能连到炉火纯青,
不加思索,信手拈来的地步。
知识型学习用的是显性记忆。就是通过记忆把知识存在一个地方。需要的时候通过回想把它调用出来。英语中的阅读和写作是
需要这种能力的。此时,英语从技能变成知识。知识是人类经验的精华,实际上是非常宝贵的.可信息爆炸时代,知识实在太多.一个人
穷其一生也难以学完.所以,知识的学习要抓住重点,有所选择.
思考型学习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的综合,分析等等思维活动。人类的思考不是漫无目的的,几千年来总结了一些
关于思考的知识,形成逻辑,哲学,语言学等等学科。
中国学生在这三项学习中都有很大的欠缺.分别是:
技能型学习不够彻底. 好不容易学了一项技能,比如弹琴,英语,往往到最关键的时候,即将达到得心应手的时候半途而废.因为技能型学习
达到极其熟练的程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与此同时,知识型学习也得需要大量时间,两者的冲突使技能型学习往往不能继续.
知识型学习脱离实际.人当然要掌握一些常识,但同时也应该接触到一些实际的知识.比如我前文提到的赚钱的知识.在学校是很难学到的.而家长又几乎把知识学习等同于学校的书本学习,这样就导致孩子的知识结构严重脱离实际.
思考型学习就剩做题.做题当然锻炼思考能力.但这远远不够.因为作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而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所以就有思辨,折衷,妥协,矛盾,辩证,质疑等等思维方式.中国学生由于整天泡在标准答案中,这些生活中最有用的思维方式没有练到,
却形成了盲目自大,走极端,一根筋,盲从跟风,不辨是非等等不好的思维习惯.
正因如此,中国的高考状元成材率相对较低.除了具有炒作的价值外,几十年了,高考状元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凤毛麟角.因为他们的学习是一种不健康,不完全的学习.而他们本身又对这种学习方式沉迷太深.所谓有得必有失,他们达到了应试教育的巅峰,却又失去了健康,完全学习的机会.即便大学里奋起补课,无奈坏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更重要的是,十多年宝贵时光已经消逝,所以这些人或许可能成为中才,而成为出类拔萃人物的机会则必定是少之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