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eala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又到暑假,忙就一个字.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07-7-29 22:38: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7-29 16:56 发表
您其实可以用更简洁的语言表明立场:

一件事,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根本不存在“谁强迫谁”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纯粹是文字游戏玩出来的。

在孩子的根尚未建立之时,家长当然要为孩子做出选择。
本该如 ...

“孟母三迁 ”的故事至今还在影响着成千上万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重金择校”,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省重点、市重点,就可以与孟子一样成为圣人了。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所愿意做任何牺牲。

  其实孟子所以能成为圣人,根本上不是他母亲忙忙碌碌的三次搬家,不是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是孟母“断杼教子 ”,使其“双膝跪地,幡然悔悟”,此后就“发愤笃志,朝夕勤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所以终成大儒。

  由「孟母三迁」、「杀豚不欺子」、「断织教子」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可以想见孟母的确是一位善于教育子女的母亲.孟子经由母亲的启蒙和教诲下,学识越来越丰富。今人学习孟母竭盡心力教養幼子成人的坚强和优秀,而非盲目为孩子的学习“重金择校”,自己省吃俭用勒紧裤头带,放弃工作,孩子书念到那,娘跟到那。教育好孩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单单这样畸形的陪太子读书孩子未必就能成龙、成凤。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让孩子明白只有吃尽苦中苦,方能人上人的道理。父母对他的帮助是有限的,他得学会自己独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07-7-29 22:43:25 | 只看该作者
我想着以后如果一修不好好吹萨克斯的时候,我是否能勇敢地 把那萨克斯砸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 收起 理由
ealain + 1 哈哈哈,总结成这样了,笑S。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07-7-29 22:44:51 | 只看该作者

坚持

每天能坚持做这样的事情真的挺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07-7-29 22:48:11 | 只看该作者

乱弹:孟母三迁,再加上一剪子布

孟母教孟子读书的地方,据后人推测,不过是个小茅草屋。孟子虽然出身贵族,由于父亲死的早,到他读书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了。纵然家里还剩下一点余资,也经不住三番两头地折腾。所谓孟母三迁,都是叫孟子给逼的;搬一次家折腾一回,什么样的家底子还折腾不干净?

    孟母这人极为贤惠,从某些方面来讲,可以称之为“一个伟大的母亲”。但凡母亲都是自私的,孟母也不例外。孟母一方面希望自己的轲儿有出息,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轲儿冒风险,所以,他替自己的轲儿选择学习儒学。儒学,在当时是一门显学,出身儒门而做官食禄的人很多,尽管通常也做不上多大的官,但仕途的风险也相对较低。与法家兵家纵横家等诸家相比,儒门弟子的仕途风险是最低的。给自己的儿子选择儒学,这充分显示了孟母对轲儿的爱心。

    孟轲这小子不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人家孔丘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对各种礼仪入迷了,孟轲却是孺子难教,一拿起圣人的书本就犯迷困。孟家的小茅草屋附近住着许多野小子,孟子贪玩、淘气,经受不住诱惑,母亲一不留神他就溜出去跟那帮野小子们摸爬滚打。为了躲开那些调皮捣蛋不知上进的孩子,孟子的母亲只好选择搬家。

    孟轲一连三次迫使自己的母亲搬家。到搬完了第三次家,孟子也还是劣行难改。孟母再也搬不起家了,因为她已经穷到不得不亲自纺纱织布。狠狠心,孟母把轲儿拉到自己的织布机前,先拿剪子剪断了织到一半的布,然后对孟子说:瞧见没?这布才织到一半,我一剪子下去,布就作废了。你读书就好比是娘织布,必须持之以恒;再跟那帮野小子们鬼混,你长大了只好去做盗趾。

    孟母这一手可真绝。对于顽劣的孩子,晓之以理根本就不管用,你得学会动之以情。小孟轲被动之以情,从此他才收住了心,老老实实地去读那些圣贤之书。我们不知道孟母家里总共储存了多少竹板,就算是有一车之多吧,换算成纸质文字,那就有几十万字。一个聪明地孩子如果拿几十年的时间来攻读这几十万字,通常情况下就能把这些文字全背下来。孟轲显然就全背下来了,到后来他去应征入仕的时候,已经可以熟练地做到辩才无碍,引用自如。

    孟子的仕途经营不是很顺利。但是,孟子的政治风险还是控制得比较好的,这就要感谢他的母亲了。以孟子的犟驴脾气,如果他学的不是儒学,有八个脑袋都不够给人家砍的。儒学谈道德,谈礼仪,谈先王之道,但是不谈时政,不谈用兵,不谈改革进取。孟子的脾气再驴,你得承认,他谈得东西没有错误。儒学是不会犯错误的学说,而孟子的思想见识已经被那一车竹板给固定下来了。说实话,正是孟子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讲道德的人竟然可以把道德的十字架背在别人的身上,而自己还可以振振有词。

    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做为一代儒学宗师,孟子虽然政治上不是很成功,但也活得有滋有味,时不时地那个国君大人就给他送点真金白银来。从这个角度上说,孟母对孟子的教育是成功的。只是,这是孟母的成功,不是国家社稷的成功;因为,当越来越多的儒生取得成功的时候,整个国家却失败了。国家失败的原因也很简单:以道德地名义,儒生们推卸了自己的政治责任。

    我对孟母还是比较尊敬的,母亲嘛,最疼爱自己的孩子。我对孟子也是比较能够尊敬的,按照儒学的理解,道德的十字架必须背在君主的身上,孟子几乎是硬逼着一个个国君去背那沉重的十字架了,他也不考虑人家背得动还是背不动。若非相信儒学,孟子可能甘心情愿地自己来背这道德的十字架,但可惜,儒学不允许。儒学的道德观是:谁背这道德的十字架,谁就有权统治国家。孟子如果主动来背这道德的十字架,就有篡权背君的嫌疑。

    我无法接受孟子对墨子的谴责。同样是谈论道德,人家墨子是把道德的十字架背在自己的身上,而且,绝无篡权背君的嫌疑。君主们既然不愿背负道德的十字架,总得有人在下边接着吧?——人家墨子接下来了,你孟子却躲到一边喋喋不休。将心比心,你也不该骂墨子。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嘀哒嘀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07-7-29 22:59: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小小小鲸鱼   2007-7-29 18:04   威望   +10   支持。喂--有人偷你家葱还偷你的猫,快去
小小小鲸鱼   2007-7-29 18:04   金钱   +10   支持。喂--有人偷你家葱还偷你的猫,快去

现在才看到这提示, 笑倒 , 来的都是斯文的读书人哪有说的这号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07-7-29 23:00:59 | 只看该作者
“孟母三迁”是“择邻”吗?

----浅谈我对“孟母三迁”的探析



载于西汉刘向《烈女传.母仪篇》“孟母三迁”、“孟母择邻”以及“孟母断机”的故事,尽人皆知。而且,人们也知道孟母“三迁”的目的是通过“择邻”为少年孟轲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而“断机”则是孟母在教育过程中实施的一个高超的教育手法,历来为后人赞叹,西汉大儒韩婴在《韩诗外传》中也有此类记载。

熟悉历史的人,经过思考,也许会从中发觉一些令人费解的地方,再深究下去的话,那可能会考证出一个事实,一个两千年来人们在竭力回避的事实。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人。少时家贫,父亲早死,孟母仉氏一人拉扯着孟轲过着贫困的生活。试想想,在没有其它生活来源的情况下,就连正常的生活都难以保证,又哪有能力供孟子上学呢?又哪有能力搬三次家呢?在已经非常贫穷的情况下搬家,又处在物质极端贫乏的封建社会初期。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就算是不被饿死,也断然没有钱供孟轲上学了。再说,那时人们也决不会因为一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轻易离开自己宗族繁衍地的。

也就是说,孟母根本不具备搬家的条件,更甭提“三迁”了。

那“孟母三迁”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认为:“孟母三迁”实际上就是“孟母三嫁”。

孟母此时的身份是一个寡妇。在战国时期,男女之间的事情还不像后来那样“男女授受不亲”,那时还有男女自由恋爱现象,有许多诗歌或其它作品证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孟母作为一个寡妇,不需要象后世的寡妇一样必须守节,她可以自由选择。留下,人们当然夸奖他;改嫁,人们也不会歧视她,当时的风俗就是如此。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为了使孟轲能有钱读书,她当然得改嫁,否则,孤儿寡母以什么为生呢。

当然,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孟母是一个坚强而有远见的女性。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她改嫁就是为了使孟轲在一个好的环境下受到好的教育,套句时髦话,一切为了孩子。这个环境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也可以想象由于改嫁的第一个丈夫在上述方面满足不了孟母的要求,她不得不第二次改嫁,乃至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反正“三”是个虚数,指多次。至于后人所说的“孟母择邻”,我们现在也可以顺利成章的理解为“孟母择夫”。

以上是我的理解,相信读者已经被我的观点打动。由于还有一些疑点存在,所以还会有人半信半疑。那么,我就几处疑点为大家作一些解释。



首先,孟子的生父是不是早死?

回答是肯定的。东汉赵歧在《孟子题辞》中提到:孟子“夙丧其父”;陈镐《阙里志》、薛应旂的《四书人物考》均认为“孟子三岁丧父”。也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今人蒋伯潜,他的依据是《母仪篇》中孟母所说的话:“吾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据此,蒋伯潜推断,这时孟子的父亲“尚健在”,只是因为孟母“贤能教子,其父反被淹而名不彰,后人误谓早卒耳。”蒋伯潜的说法值得商榷,战国时期,早已是父系社会了,如果孟子生父健在的话,他是绝不会因为环境不好就离开自己宗族繁衍地的,再说,就算为此搬家,也轮不着孟母这个妇道人家出面,正史上绝不会载有“孟母三迁”的史实,而应是“孟父三迁”。也就是说,“孟母三迁”这个典故被人承认,那么,孟子的父亲必定是在“孟母三迁”之前去世的,也就是在孟子幼年时就去世了。

至于?“宁能衣其夫子”中的“夫”,我们完全可以认为那是孟母的后夫、孟子的继父。



其次,孟母怎么可以改嫁三次或更多的?

这得从当时的大环境说起,当时社会风气是比较开放的。如战国后期秦王嬴政的母亲与嫪毐奸情暴露,这样大的事情,朝中大臣都对秦王母抱同情态度,纷纷谴责嬴政不理睬自己母亲的做法,而无人对其母所为提出谴责,嬴政后来也原谅了母亲。封建统治阶级高层对这种事情都能泰然处之,那么,作为一个老百姓,改嫁又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人尽可夫”这句话的原意就是指战国时期妇女的实际状况,即任何一个男人都可以做她的丈夫,现在我们把这句话作为对某人某事的谴责并不是这句话的原意。可见,在这种环境下,孟母改嫁几次根本不会受到人们的歧视。



第三,母亲改嫁了,孟子为什么还姓孟?

按我的观点,孟母是改嫁而非搬家。就会有人问:孟子为什么不随孟母改嫁的夫姓,却还姓孟。这一点的关键就在于孟子的出身。

赵歧的《孟子题辞》指出:“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这一点,后人无争议。什么是“公族”呢?通俗点讲就是与国王同姓的贵族。孟子虽然家道败落,幼时孤贫,其母改嫁,但这个贵族的姓氏还是不能丢的,因为孟子的贵族血统将决定着它将来的命运,只有士族(有贵族血统的人)及其后裔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才有通过读书进仕的可能。孟母虽然改嫁,这却是她希望孟子能受到良好教育的手段:即孟子的血统加上孟母后夫家好的环境。她想让孟子重振家道,基于这种想法,她不让孟子该随后夫姓,是很正常的。她不但不让改,而且还会尽一切力量来维护孟子的出身。同时,她的后夫不会也不敢让有贵族血统的孟轲随自己姓的。



第四,“孟母三迁”的说法从哪里来,为什么?

“孟母三迁”的典故出自西汉儒生刘向的《烈女传.母仪篇》,有相当的权威性。但我认为“孟母三迁”是史家隐笔。随着大的封建王朝形成,封建礼教也逐步深入人心,相信这时的社会风气已不像战国时如此的开放,这时一个妇女改嫁已不会像战国时代那么自由,也就是说,时代的发展趋势已对妇女的改嫁略有微词。这时汉武帝又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被推倒一个极尊崇的地位上。孟子作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已被神化。作为亚圣,孟子的任何一点,包括他的母亲,都必须经得起后代的推敲。虽然孟母改嫁在战国是正常现象,但是不符合汉朝时人的评价标准。何况,《烈女传》作者刘向是西汉正统儒生,一向以维护统治阶级和儒家利益为己任,那么,为了使孟子的形象更完美,史家隐笔也就不足为奇了。再说,“迁”字本来含义就很多,其义项中就有“改变”“喜爱不专一”之说,我们也不能说史家在说瞎话,就好像刘邦本是其父母亲生儿子,却被司马迁神化为其母与大泽神龙交配而生是同一个道理。

本来,孟子被推为亚圣,那时因为他思想和教育方面的成就而定。至于他的母亲如何如何,后人完全没有必要遮掩。我相信,即使人们知道孟母是改嫁的,也不会影响对孟母的赞颂,不会湮没她培养出一个伟人的不朽功绩,更不会影响我们对孟子的敬仰。



后记:

这篇杂文定稿于1999年底,成稿后曾给几位行中权威看,有赞成,有否定。

我自己并没有太当回事,因为这篇小文了了我从小的一个心愿。在没上学的时候,我就听到了这个故事:一个贫穷的母亲,为了孩子的教育,三次搬家……呵呵,她住哪里,谁给她住的地方……一系列疑问让我对这个故事充满怀疑,所以,我想推翻它。

后来,为了生计忙碌,这篇小文也就丢诸脑后了。直至今天,我在翻检杂物时看到了一篇草稿,才又打算把它整理出来,整理时基本没有改,文字上还带有年轻时的青涩,观点也比较激进,动不动就批评某人,观者指正吧。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25 金币 +25 收起 理由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有意思^_^
ealain + 5 + 5 胖文慢慢看,有分加了,幸。
klcz2002 + 10 + 10 这ZT的文章跟捕风捉影的距离有多大?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07-7-29 23:08:15 | 只看该作者
论坛里昨天说的话被人一扭曲今天都说不清。

NNN年后记录当年孟母所说的话:“吾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会有准头吗?

考据学还真牛。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前车之鉴 + 5 + 5 百家争鸣啊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23:19:04 | 只看该作者
明白了,原来心S的含义是这样子的。有几分道理。


对了,您说到俺可以说得更简洁些,俺文风如此,改也难,也不想改,其意就是想把道理说清楚,仅此而已,您就将就着看吧。


天高任鸟飞   2007-7-29 16:46   威望   +2   孟母三迁,谁做主?
天高任鸟飞   2007-7-29 16:46   金钱   +2   孟母三迁,谁做主?


俺专心回这段话。

其实,俺一直以来的做的事情,在坛坛被认为是过于强势,被认为是不理会孩子的意愿,所以,俺特地在帖子中详细说明,孩子的暑假安排,虽有俺诱使之嫌,却全是孩子认可的。天鸟君不知前事,那就算俺矫枉过正了吧。

若问到孟母三迁谁做主,俺当然回答是孟母。

但俺已与以前的自己的做法有了很大改变,所谓集中之前要来点民主。俺认为征询儿子的意见是必须,否则,即便勉强答应,效果也不会好,这是其一;其二是,俺这样做也不仅仅是为了效果,更是出于对孩子的尊重。

另外,俺去读经网看了,但还是不太明白,是什么让您做出让女儿离开学校去专事读经的,文中没有提及。还有,您女儿或者您看到的其他孩子的情况,读经会带给孩子什么?

其实两问同出一辙,俺又罗嗦了。



儒道能让人明理知性,或者有些多动的孩子,静不下来心的孩子,因读经而受益,这种事例以前论坛的田妈也说到过,或者长大了写文章都能拽几句文言,但俺知道的如上的读经理由,都似乎不足以让人做出专门读经的决定。而且,你女儿本来也是很出色的孩子。这也是俺认为对本来就各方面发展都不错的孩子,读经会不会弱化其作用的原因。

古时候,四书五经是读书人的必修课,似乎也看不出这些东东能有多大的特效。而今倡导读经的人士极力推崇,俺窃下也觉得有些夸大自辞。

认识之中若有不对之处,望天鸟君指正。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klcz2002 + 10 + 10 看来都是假民主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07-7-29 23:28: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ealain 于 2007-7-29 23:19 发表
古时候,四书五经是读书人的必修课,似乎也看不出这些东东能有多大的特效。而今倡导读经的人士极力推崇,俺窃下也觉得有些夸大自辞。


我也有同样的问题 ,就是孩子好好读经了,进入了传统文化的中心地带,美则美矣,可是回头看这传统文化在现实的环境里优势并不大甚至于有些单薄,偶比较功利,这样一考虑就宁愿让孩子少浸入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 收起 理由
ealain + 1 又没分了.省着点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23:41:51 | 只看该作者
klcz2002   2007-7-29 23:23   威望   +10   看来都是假民主的
klcz2002   2007-7-29 23:23   金钱   +10   看来都是假民主的

你能来得几成真民主?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klcz2002 + 5 + 10 都是也包括偶自己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4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1 10:40 , Processed in 0.15661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