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黄全愈,旅美教育学专家,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中国高考改革的积极倡导者。
记:请你评价一下中国30年高考制度的得与失。
答:我明确地肯定,高考赋予每一个人神圣而公平的竞争权利,掀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否定“文革”蹂躏知识和摧残人才的倒行逆施,所以恢复高考功在千秋,功不可没!但是, “以分取人”的先天缺陷,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天就留下了隐患。如果说,30年前高考的指挥棒是“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尊重知 识”被异化为“尊重考试”(那也是知识,但是已知世界的知识),“尊重人才”被异化成“状元崇拜”,这就是高考的异化,异化的高考。这也就是今天的高考。
高考的根本错误在于其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国家选拔人才到底是要“复印”干巴巴的分,还是评价活生生的人?人包括了分,分代替不了人。今天的高考制约了中国人才战略的实施,必须进行改革!
记:如何评价高考成为中国学子“人生第一大考”,以至于高考成为一大产业?
答:科举出现前,中国教育的初衷是教书育人。但作为“人生第一大考”,高考成了科举的延续。科举的目的是选拔和淘汰。于是,科举产生后,中 国的教育讲“学而优则仕”,以“选拔”和“淘汰”为己任,教育终于沦为为科举服务的工具。当教育背离其“教书育人”的初衷,科举也就完成了它对中国教育的 颠覆。高考与科举一样,在推动历史前进的同时,也留下了缺乏合理性和存在局限性的先天隐患。作为以选拔为目的之高考,在其考分至上的选拔人才的指挥棒驱使 下,中国的教育讲“考什么,教什么”,讲“猜题”、“押题”……教育终于沦为为高考服务的工具。
记:如何看待素质教育与高考应试教育之间永恒的矛盾?
答: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的寻找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学生”是 以“会学”为手段的探索未知世界者。一字之差,千里之遥。奥赛需要“考生”去回答现成的答案;诺贝尔奖需要“学生”去探索未知世界的东西。为什么中国的中 学生年年获奥赛奖,但中国的高校无人获诺贝尔奖?根本原因是我们只培养考生,不培养学生。
记:高考该存还是该废?
答:我主张“取消”高考,而不是“废除”高考。这是两个有着微妙区别的不同概念。“废除”,是在制度的功能上“废”掉它的“武功”,然后再 在思想观念上清“除”它的余毒。比如说,废除“科举”,取消“高考”。也就是说,“废”掉制度,清“除”思想。“取消”,是针对高考的形式,以更先进的方 式“取”而代之,并且在理念上“消”除它的影响。是在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否定,从而达到“否定之否定”的更高境界。也就是说,“取”代形式,“消”除影响。
高考不能废,但必须改革其评价制度和选材标准。“在XX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挺吓人。其实,“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过是“认分不认人”的伪装罢了。中国要改革高考,一定要破除这个所谓的“公平”观念。
实际上,公平的不一定合理;合理的不一定公平。比如说,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A或B上大学:某一面朝上,A上大学;另一面朝上,B上大学。机 会均等,非常公平!但合不合理?假若A是学生会主席,做了大量社会工作,很有领导能力,参加很多文体活动,平时成绩也很好;而B是事不关己的普通学生,偏 偏B的高考分数比A多了几分,B淘汰了A。公平乎?只看考分是公平的,但肯定不合理!
为了所谓的“公平”,我们牺牲了教育的本质。而这种牺牲又是无谓乃至无聊的。就像为了公平,不惜以能够量化的跑步速度来选拔足球运动员一样,最后导致大家都以培养跑步选手的方式来培养足球运动员。为了“公平”,我们不得不以培养考生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教育能不跑题吗?!
我不主张废除高考,我反对的是“分数至上”,“认分不认人”的不合理、不科学的高考招生制度。我认为“既认分又认人”更科学、更合理、更公 平、更完善、更严格的,即“三合一”(高考分数+平时成绩+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这也是世界一流大学采取的评价、甄别、选拔人才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