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7859|回复: 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读经可能会有副作用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1 12:0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在,读经热风靡全国,很多家长在听闻效果后,无不争相让自己的孩子读经。这并无可厚非,但冷静一想,中国的五千年的历史,从汉朝尊儒以来,无不是提倡孔孟之学,但中国还是经历了无数个朝代的更替。朝代的更替是统治者的无道,才迫使人民起来反抗,而这种反抗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开始反抗的。我一直想,为什么非要在忍无可忍的情况才反抗呢?孔孟之说应该在人的教化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君杀臣理所当然,即使杀错了,也不过是有一点悔意。而臣弑君就是大逆不道,即使哪个君昏庸无能,荒淫无道。这些教条无非是在经书中通过统治者的衍化来的,禁锢了人的思想,来延缓统治者的灭亡。统治者可以用法家来治世,而总是以儒家劝人民修身养性,其实就是为了自己的统治,清朝是禁锢思想最严重的朝代,人民逆来顺受,反抗的意识可以说基本丧失,清朝才能在风雨飘摇中前行两百多年的腐朽统治。难道我们就不能在它已经出现腐朽征兆的时候就消灭它吗?历史上都说王莽篡位,其实在王莽夺位前,西汉已经腐朽,王莽当时是勤政爱民,颇有口碑,只是夺位后,政策失误,自己也昏君,所以很快也亡国。但是这种反抗精神却加速了腐朽统治的覆灭,加快了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读经会有副作用吗?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行至水穷处 + 5 + 5 支持一下~
jerryhao + 5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5-1 14:48:1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4:04:42 | 只看该作者
多谢版主的回答!但此回答非彼问题。
如果就就此回答再深究一下,也有很多问题。既然上面用到了老子的话,那老子还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译文:上德的人不表示为形式上的德,所以是实在有德的;下德的人自以为不离失德,所以实际上是没有达到德的。上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作为;下德的人表面上顺应自然而实际上是有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而实际上是无意而为;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纯出有意而为。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伸出胳膊强拽人们服从。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祸乱开始的源头。)   德有上下,其间根本的区别在于无为还是为之(有为)。上德是无为的,下德则是有为的,虽然其中有着层次的区分,如仁、义和礼。在老子看来,为之总是有心的作为,因此也就成为祸乱的根源,成为下德。道理很简单,这个心原本只是私人的,却要变成公共的。在这个由私人的心向公共的心推行的过程中,做法可以有软硬之分,刚柔之别,如孟子强调的王道(儒家)是属于柔性的,霸道(法家)则是刚性的,但其实质并无不同,都是要大家接受某个人的主张。可以想象,对很多人来说,这种接受的过程就是放弃自我的过程。冲突是在所难免的,这正是老子说“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的理由。原本创作来安排秩序的礼倒很可能成为制造社会混乱的罪魁祸首,因为它的依据不是天理自然,而是人为的造作。  

  与此相比,仁义也好不了许多。在儒家那里,仁义是作为秩序的礼的基础。仁的最基本规定是爱人,其内在基础是一个恻隐之心。义的最基本规定是正直,其内在基础是羞恶之心。在一般人看来,这是想当然的美德。但老子有另一番思索。无论仁义看起来有多么美好,总是有心的。有心的行为就难免独断的色彩,于对象而言会有强加的味道。譬如《论语》上面说的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毋施于人”。这里面都包含着一个推己及人的意思,其背后的假设是人类的普遍性。人是作为类而存在的,既然如此,他们应该是共同的,有共同的心,共同的爱和恨。对儒家来说,这是一个被作为前提接受下来的东西。对生活来说,这只是一个假设。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不同,你想要的我不想要,你不想要的我却想要。这就是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如果要追求一个普遍的东西,一个要大家都接受的秩序,对一部分人来说也许是适当的,但对另一部分人而言,却是痛苦的。 所以,爱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是美好的。爱的结果也许是伤害甚至谋杀。在爱中,强加于人的行为被正当化了,改变对象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这种改变被定义为提升或者向善。譬如儒家一直强调的礼乐教化,其实就是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来改变和安排生命。这个模式当然被认为是善的,即对人而言是好的东西。但这也许只是一相情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君父也许是好的,臣子只是无奈而痛苦的接受。更不要说,那些所谓善的东西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会被打的折扣。所以我们对爱对善等不该过于自信和盲目,重要的不在于善良意愿或者甜言蜜语,而在于它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大跃进、超英赶美、文化革命的意愿都是善良的,但其结果却恰恰相反。“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生活格言,更是深刻的政治和人生智慧。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5 收起 理由
行至水穷处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5-2 15:31:2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0:48:39 | 只看该作者
再次感谢版主的回答!
老子与孔子被后世都尊为圣人,但圣贤的层次还是有所区别。老子所著《道德经》思想正如版主所说的佛家释伽牟尼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一着便成相.打个比方,要把一块不规则石头变得规则,老子的方法是自然的风吹,雨淋,韩非子的方法是用铁器敲打,孔子的方法是做一个框,把石头放进去,让它自己长成框的规则。这可以看出,韩非,孔子的方法都是有为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副作用是明显的。秦用韩非之法家,经二世而亡,显像之快,今人惊讶,每朝用儒家也不过两三百年而亡,周朝应该是用无为之治的道家最多的朝代,而经八百余年,从历史的规律来看,从道家以外的大家确有其局限性,首先指导思想是有为之法,符合了一部分的要求,但同时违背了一部分人的要求的客观事实,所以它的寿命是不长的。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因此从道经的开始便说明了道之博大无为的精神。不管后来人将它如何阐述甚至老子本身的解释都将是徒劳,因为道是不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来形容的,只能用心去感受。因此也显示出了人类语言的平乏和苍白,与之对应的人类精神的广博与繁复。老子还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因此在德经的一开篇也说明了人类道德的低俗性,人类用于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标准只是庸俗的产物,真正的道德是不需要任何约束的。所以,道德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荒诞。在老子的世界里,无所谓高矮,无所谓大小,无所谓美丑,无所谓远近,无所谓好坏……这一切,只是人类自私的产物。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所以,任何东西加了刻意的成分,都有其致命的弱点。自然即合理,刻意即背离。而人类从来都是刻意存在的,这本身就足够使人类尴尬。
孔子。这个让中国人顶礼膜拜了两千多年的伟大思想家。从来都是标准儒生的楷模。相对于老子,他的思想境界低去何至一个台阶,甚至远远不能企及。然而他却更加务实,更能够让俗人接受。他谈从政,他讲为人,他推崇仁、爱、礼、孝。他让两千多年来权贵、平民普天下之人皆称其一声“老师”,这足够证明了他的不平凡。出生在中国的人,无论愿意不愿意,早就受到了他思想的感染。但孔子的思想至汉朝开始,再没有人(除文革时的乱批)真正质疑过,它跨越时代的空间和时间与现代社会的距离,是否可能存在一定的遥远落差,而一味争读古经,孔子也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论语》记载中,孔子与几个道家的隐士的相遇,充分说明了孔子想用儒家之言要求民众修身养性,以适应统治者的统治要求的本未倒置之法,因为他的思想学说本是给统治者定身量做的,但统治者不用他那一套,所以只好兜售给民众。而民众用之,必是奴性大于人性,还美其名“君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5-3 16:25:2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5-4 06:19:43 | 只看该作者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也来说两句吧。
感觉两位的思辩正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先学习了。
以自己的经历来谈些感受,从大学毕业到年前接触论语,感到自己真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虽然自己在做自然科学的研究,但文化这一非科学的层面自己感觉理解和掌握的很少,原因现在明白了,因为小时候学古文学得很少,而现在时间,精力,悟性都不能使学习有闻一而知二或知更多的机会和潜能,同时繁体字又成为阅读的一个门槛,真是憾事。
女儿出生后,为了她的教育才接触到经典(先谢过嵋姑娘的引见),自己虽愚钝,但也在慢慢学习。个人认为读经本身是好的,如果有副作用,那是对经典解释的人的误导,所以比较赞成先读不求理解,特别对儿童,更是这样。比如最近于丹的什么《论语心得》,就有很多争议,反而可能会对读经起到负面影响。
同时,有一点看法,儒家文化系统中对民主与科学的涵盖很少,当然这是因为后者产生晚的缘故,不过后者是当今社会的人类的共识和追求,在读经的同时,个人以为,加强科学和民主观同样很重要。
如有不妥,欢迎批语和讨论。

[ 本帖最后由 yanerwang 于 2007-5-5 05:4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5-4 09:02:58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以上的争论我也有所想法,为什么西方的科技如此发达而我国如此落后,为什么西方多科学家,我国多些勾心斗角的文人,这是不是经典教育的结果呢?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太多毒素,这些影响了一个人的创造力,让好多有才华的人把精力不是用在发明创造上,而是窝里斗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7-5-4 13:42:58 | 只看该作者
我再次看了上次发的贴,仔细思索,是不是有过火的地方。孔子这位大圣人,我从来都没有怀疑过他是一位圣贤。但是他的思想只有在某个时间,某个空间,存在的价值才是最大的。正如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对孔子所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是老子对孔子传道的当头棒喝,先王的一些礼、义、仁、孝,只有在当时那个环境,具有它本身的意义,而你要将此传之后世,所谓”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是说你有机会就出来宣传你的这套理论,没机会就应该歇着,再有德也要若愚啊。因为当时孔子是鲁国的司寇,极力向君王宣传他的礼、义、仁、孝,后来君王与诸候不买账,才办民学育人。周朝只有士大夫及上层才接受教育。这些君子之道,实在是约束人的心灵的绳索,它无形却无处不在(只要你读它),它无时无刻不在以孔孟之标准提醒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它成了所谓人类道德的标准,无时不在禁锢人的思想和行为。在生活中,不该做的事有法律管,剩下该做的为什么就不可以率性而为呢?这个社会经过人为道德的浸染,反倒虚伪丛生,每一件事不是直抒胸意,首先掂量掂量符不符合道德,再批上道德的外衣堂而皇之。人类发展到如此,何其可悲,又是拜谁所赐,应该想一想了。尧、舜、禹公天下时代,亲人杀其亲而人不以为非,可见心是如何的纯正,毫无机心,一切都自然而为。后世的统治者不是从本质上教化民众,而总取细枝未节,有了道德规范,反而人心机巧,所谓”法令滋章,而盗贼多有“。
孔子的思想不是不可读,不是不可认同,但是让一个蒙童无知的孩子,在毫无思想认知的情况下就诵读,这样合适吗?谁又敢保证不读经典,他或她就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真正有贡献的人,圣经对西方人是多么的重要,而我们东方人看都未看一眼,难道我们就愚之不可及了吗?西方人对中国的经典闻之未闻,他们就比我们落后吗?他们就止步不前吗?一张白纸,经过某种颜色的渲染,它还能比白色更白吗?
我想,除了有一种大家都约定俗成,自认为好看的颜色,不会再有更为绚烂的色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5-4 16:23:2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23:53 , Processed in 0.108362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