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奇异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婴幼儿潜能开发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11:18:24 | 只看该作者
婴幼儿智龄与智商

    智龄又叫心理年龄,是表示心理发育的成熟程度。
    智商是表示智力发展水平,是智龄与实际年龄的比值。智龄固然是代表智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受年龄的影响很大。智龄相同的宝宝,由于年龄不同们的智商也
随之有较大的差异。比如,甲、乙、丙三个宝宝智龄同为6岁 ,如甲的实际年龄为6岁,则智商为100;乙为4 岁,则智商应为150 ;丙为8岁,则智商为75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11:18:45 | 只看该作者
哪些宝宝需要早期干预

    新生儿窒息后会造成脑缺氧,因此以后发生脑损伤及发育异常的比出生正常儿多。特别在新生儿期,由于窒息的影响,宝宝的精神、行为及肌肉张力方面均与正常儿有些不同,这对早期教育会有一些影响。个别脑缺氧较重者则可能以后仍然会表现不正常,尤其在精神发育上可能较正常儿稍差,这些宝宝的早期教育和正常的宝宝是不同的。
    首先,越是有这些高危因素的宝宝,越需要认真进行早期教育。对他们来说应叫早期干预,即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更为系统严格的教育活动。在实施早期教育大纲时,他们可能跟不上一般宝宝的发育水平。比如正常宝宝1个月后可俯卧抬头,有高危因素的宝宝2个月后抬头仍不稳定,那就在2个月、3个月后继续训练宝宝抬头的动作,直到宝宝掌握了这一活动后再进行下一项活动。对一些知识的掌握也是如此。这类宝宝可能要比一般宝宝学得费力,家长要再耐心地多花些功夫来教,别的宝宝学几遍就能掌握,这种宝宝可能需要学更多遍才能掌握。只要家长耐心地一项一项地进行早期干预,就一定会有效果。即使是神经系统有损伤,留有后遗症的,如能努力进行早期干预,也一定会使伤残的程度大大减轻,尤其在早期,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高危儿中还有一种较多见的早产儿。有些早产儿在新生儿期患有一些并发症,如颅内出血、呼吸困难、高胆红素血症及严重的感染等,这部分宝宝神经系统损害的后遗症发生率是较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11:19:12 | 只看该作者
宝宝主动运动对认知发展有帮助

主动运动是指婴儿自己想做的活动。如妈妈带孩子外出,那儿有一个儿童游乐场,让孩子走一走、摸一摸是主动运动,而抱着孩子走一圈是被动运动。虽然孩子看到的景色是一样的,但对空间认知能力方面,自己走的孩子会明显优于抱着的孩子。
主动运动包括大运动如翻身、坐、爬、站和走,也包括手的精细动作。这两种主动运动都能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手的活动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如给睡在床上的2-3个月的孩子手上系一条绳子,绳上方有一个铃,手动时铃响,反复多次后,婴儿就会懂得玩这种游戏。他知道动手能听到铃声,从而不断挥动小手。实际上,他已经懂得了最简单的因果关系。又如,婴儿很想取桌上的玩具,但玩具离他比较远,伸手够不到。 桌子上有台布,婴儿主动抓住台布向自己方向拉,使他心满意足地取得想要的玩具,显示这个宝宝已经学用拉布的手段达到取到玩具的目的,这实际上显示出一种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又例如,婴儿在玩耍中不厌其烦地将小积木放进大盒子,倒出来再放进去,这就表明他意识到了物与物的关系,小和大的关系。同时也懂得了放进去(实际上是组合)和倒出来(实际上是分离)间的关系,这是分析和综合的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11:19:38 | 只看该作者
宝宝习惯用左手怎么办

    人的各种高级神经中枢,分别位于脑子的左右两半球上。习惯用右手的人,是因为大脑左半球占优势;习惯于用左手的人,是因为大脑右半球占优势。这是先天发育决定的。不管哪一侧占优势,并不影响人的正常智力和正常生活。但是,大脑两半球也有分工。语言、逻辑思维神经中枢在左半球;感知中枢在右半球。
    法国科学家研究证实,左撇子对外界反应更快些,这是因为外界信息总是先传到右半球的感知中枢,而惯用左手的人却能直接将反应下达到左手。这种差别虽然极其细微,但在极高水平的比赛中就会显示出来,尤其在单手为主的运动中更能表现出来。
    据调查,习惯用左手的人约占全人类的1/10。如果强迫惯用左手的宝宝改用右手,则占优势的大脑右半球就要与左半球调整功能,这样就容易引起语音与逻辑思维中枢的紊乱,造成口吃,说话不清,写字看书迟钝,以至智力发育受到影响。经有关学者长时期观察表明,强迫宝宝改用右手不仅易发生以上情况,而且长大后精神障碍也会多些。所以,习惯多用左手的宝宝还是听其自然,这些有利于大脑的平衡发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11:20:34 | 只看该作者
用嘴巴认识物体

是宝宝8个月前最主要的玩耍行为

如果婴儿想要得到某件东西,他会随着眼睛把手伸向这件东西,一旦拿到了,他会用嘴巴而不是眼睛去控索这件东西,他把它伸向嘴边,用嘴唇感受它,用舌头舔它。
孩子并不是在检查这个东西是不是可以吃,或者将这个东西吞咽下去。孩子的这种行为是一种了解事物的方式--孩子用他的嘴巴来认识事物,用嘴唇和舌头来研究物体的大小、硬度、形状和表面。有科学家发现,9个月的孩子在用嘴巴“研究”东西的形状之后,才用眼睛重新认识这些东西。
用嘴巴认识物体是孩子8个月前最主要的玩耍行为,此后,孩子将东西塞进嘴里的次数越来越少,18个月之后,孩子几乎不再有这种行为了,两三周岁之后则更少。但是,嘴巴仍然是人类非常敏感的感觉器官,对于盲人而言,嘴巴伴随着盲人的一生,一直是盲人重要的观察工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11:21:05 | 只看该作者
手部感物是宝宝认识世界的方式

孩子在“嘴部感物”数周后开始这种行为。孩子用手将东西在空中捣来捣去;将它们往床上打,或者用两件东西互相敲打;将东西在床上擦来擦去,或者将它们干脆扔到地上。
孩子是在用手来了解物体。通过将手中之物捣来捣去、互相敲打和扔出去,孩子知道了,每一种东西和重量是不一样的、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等等。
“手部感物”在6个月后的孩子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孩子18个月后还会用这个办法,但已不是最主要的玩耍行为了。有时,当碰到疑难问题解决不了时,稍大的孩子,甚至成年人也喜欢做这个游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11:21:33 | 只看该作者
宝宝何时开始“眼部感物”

一般情况下,孩子8到9个月时就开始像成人那样观察了。在这个年龄段之前,孩子只是偶尔利用一下眼睛,局部地观察物体,把东西交到他的手上玩耍。一抓到东西,孩子看都不看,或者也就最多看一眼。8到9个月开始,孩子开始实实在在地深入观察东西了。
孩子会拿着东西在手中持续好长时间进行观察,在手中颠来倒去,而且会非常小心地用手去摸它们。这种“眼睛感物”在孩子两岁期间会逐渐消失。孩子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如玩具娃娃、勺子和鞋等,他没有理由再去仔细端详这些东西了。但如果看到一件陌生的东西,孩子就会端详它了。观察是人的一生中了解整个物质世界的重要方式。
孩子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了解物体。比如一个10个月的孩子先将勺子放进嘴里,然后拿出来观察它,在床上擦来擦去,然后又把它塞进嘴里。
任何一种了解物质世界的方式都打上了不同孩子的烙印。有的孩子更喜欢用眼睛仔细的观察一个物体,有的则喜欢用嘴巴,有的喜欢用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11:21:50 | 只看该作者
发展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周岁时,孩子开始理解手动所起的作用。通过不断地摇晃大钟,孩子知道了手动和钟声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玩具能够在桌子上用一根线被拉来拉去,那么,孩子就试着用这根线将玩具拉到他想去的地方去。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开始用这种对因果关系的理解来了解地球、水以及我们现代文明的生活设施。多我小孩特别喜欢玩水龙头,每次玩水龙头,孩子就会琢磨:为什么将水龙头一拧开,水就出来了?类似的乐趣还有开灯和关灯、开门和关门:灯亮了还是灭了?门是开着呢,还是关着呢?等等。但是,如果孩子像被“魔力”驱使的那样试图打开煤气灶或者电炉灶的开关的话,那是非常危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11:22:13 | 只看该作者
怎样提供适合宝宝的语言交流

白天,大人有很多机会与宝宝对话:给孩子喂奶、换尿布、洗澡或者把孩子放到床上睡觉时。
在和宝宝“聊天”时,妈妈、爸爸、陌生的成年人或者大孩子应该采取一种独特的说话方式:提高音域,多用元音,拖长发音,夸大并经常重复所说的话。当他们以这样的方式与婴儿对话时,他们就会感觉到,婴儿会注意他们。这样的语言交流最适合宝宝的,因此对宝宝来说是有意义的。我们不妨将这种语言交流描述为“保姆式的语言”,它可以使我们适应宝宝非常有限的语言接受能力。我们应该放慢说话的速度,夸大表达的方式,并不断重复。我们不仅在语言交流方面,而且在所有的行为举止方面都应该这样做,因此,在与婴儿的交往中,我们的眼神、面部表情以及行为举止也应该遵循“放慢、夸大、重复”的原则。
但是,我们已经讲过,新生儿以及婴儿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还是很短的。对他们来说,聆听大人讲话还很费力,因此,他们会很快感到疲倦。为了能够感受孩子在他的内心深处什么时候做好了聆听大人讲话的准备,父母需要付出几个星期的认真观察后才能很好地认识他们的孩子。如果孩子不再具有接受能力,父母也就不会再苛求孩子,并停止和孩子对话了。
在早期婴儿时代,孩子的语言发育尚完全被埋在关系行为中,对孩子来说,语言直觉和关系才是本质的东西,聆听与闲聊还属于孩子与照顾人之间的交叉游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11:22:48 | 只看该作者
父母从小要多爱孩子

    孩子天生有和人交往的能力。爱孩子的父母每天看着、哄着孩子,用自己的点头微笑表露着对孩子的爱,积极地去回应婴儿出现的第一次微笑。这种场面的重复,以及生后几个月孩子醒着的时候搂抱他,痛苦的时候安慰他,饥饿的给他喂食。这些都保持了孩子对母亲不断增加的爱和信任的感情,使孩子变得活泼、灵敏和欢乐。而在人手不足的福利院生活的孩子,或者在日托幼儿园里整天躺在床上没有人管的孩子,他们往往表情呆滞、情绪荽靡、智力落后和身材矮小。
    3岁以前的孩子知道自己没有经验,需要依靠别人。他们需要父母的指导、爱护和保护。他们总是本能地观察父母,模仿着父母。他们的个性、品行、信念和处事能力是这样学来的。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最好礼物是爱。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很多,做一个爱的表情;发自内心的抱一抱或者抚摸抚摸;为他们取得的成就而高兴;他们受到伤害或者感到害怕时向他们表示安慰;保护他们的安全;帮助他们成长为有责任心的人;以及教育他们做有理想的人等等。
    这种从小得到母爱,在温暖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会种下爱的种子,在一定时候会萌芽。在没有爱或在受虐待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变成冷漠无情的人,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报复社会的种子,这种孩子如果得不到正当的教育,长大后可能是社会中暴力或违法势力的根源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4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0 10:21 , Processed in 0.16031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