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细数阳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路在何方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3-14 21:21:11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是说说感觉吧,没想到你这么急呢。
1、聪明淘气几乎是联系很紧密的性格表状。淘气的孩子从小就让家人和周围的人定性为调皮的让人头疼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越发的调皮,越发让人感到头疼。孩子心底的意识里装了很多大人们的硬性评价——他是个皮孩子。那么我们现在开始改变真的很困难。你要做到很足的功夫:联合周围所有的人改变这个说法,不要再提醒孩子是个皮孩子。反着说:宝贝越来越成熟,不再像以往那样,看来年龄大了,性格稳定了。。。这类的话,家人还好说,老师很难沟通。因为他会惹事,会让老师为难。下来就要看我们的耐心了,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等着孩子长大。
2、聪明的孩子对于那些虚幻的奖品来说是不会介意的,因为不是他通过非常的努力得来的,不够刺激,不够新鲜,他喜欢创意的,新鲜的,刺激的口味。通过自己的调皮能够得到同学异样的目光对他会有很大的刺激。心底里会有快感。就是孩子经常说的,好玩。其实,就是引起他人的注意啊。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6 金币 +8 收起 理由
细数阳光 + 2 + 2 恨自己道行浅
668 + 2 专家意见,偶好喜欢的
你太有才了 + 2 + 2 车子带聪明孩子经验之谈,俺很赞同
深蓝浅蓝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3-14 21:30: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前车之鉴 于 2007-3-14 21:21 发表
我也是说说感觉吧,没想到你这么急呢。
1、聪明淘气几乎是联系很紧密的性格表状。淘气的孩子从小就让家人和周围的人定性为调皮的让人头疼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越发的调皮,越发让人感到头疼。孩子心底 ...

对的,车,他有太强的表现欲,有时就是出洋相。他恨不得把老师拉下来让他去说。但凡他一回答问题,就收不住了,再后就跑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7-3-14 21:39: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细数阳光 于 2007-3-14 20:32 发表

单独一个老师这么说,我也就不愁了,自上幼儿园起他就这样,不听讲,以为大些就好了呢。我带他看过医生,以为多动症呢。

哈哈,油菜说了,俺是多嘴的MM。
也无妨多灌水了。
车说得对的。是孩子想引起大家注意的一种表现,无论是到处说话还是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目的他是觉得这些方式容易引起注意,自己成为中心,是78岁孩子自我意识的表现和扩大。孩子在3岁左右有个这样的时期,表现为人来疯。这样性格的孩子固然有先天的原因,也可能在家庭中得到忽略有关系的。有的甚至可以回溯到婴儿时期爬行不够的原因。
解决的办法,我觉得是加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的自我意识得到比较充分的满足,告诉他,其他的得到注意的途经。和他谈这方面问题的时候,可以多用肯定句:你做得真棒,你说的真好,如果你这些是在下课的时候说的话,大家会更喜欢的。
多和他分析问题,比如教他设身处地的,说话不仅是自己的事,也影响其他同学上课听课。还可以教他有什么想做的,可以先不影响别人为前提,比如可以自己写一写,或者是做点别的事情。
我家孩子还小,这些都是书上的一些知识和我的一点想法,希望在实际中有用吧。不管什么原因,多和孩子谈心,多关心他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只看到他的学习,不要总是揭他的短,可以和他分析问题,但是不斥责他。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你太有才了 + 2 + 2 水MM招法,俺孩子不太好使.
深蓝浅蓝 + 2 + 2 继续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3-14 21:56:14 | 只看该作者
以上说得很好,这句还需斟酌:
可以多用肯定句:你做得真棒,你说的真好,如果你这些是在下课的时候说的话,大家会更喜欢的。

以孩子的聪明,对于这样的话,不是不理解的,肯定句要就事论事。更不要有——如果你。。就会。。。。这样的因果句子,这样可能适得其反。
先说这些,慢慢补充。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云起 + 5 + 5 学习一下。说什么话要看具体情形
深蓝浅蓝 + 2 + 2 学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3-14 21:58:45 | 只看该作者

转一篇文章你看

传统的父母角色


  通常,父母在与子女沟通时,虽然很想了解子女内心的感受,很想接纳孩子的情绪,但是,传统的角色常常造成亲子间沟通的障碍。

  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背景中,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正确地处理我们的情绪。因此,我们错误地认为失望与恐惧的心情是不应该的、是不好的。

  传统里对于情绪的处理共有两个法则。一是压抑,二是发泄。压抑所产生的自残现象时常可见。发泄则是将点的战争扩展到面的战争,其至对别人产生情绪性的攻击伤害。

  很不幸的,当孩子对我们表示出这种负向情绪时,父母们通常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于是在困惑中,我们就扮演了下列角色:

  (一)指挥者

  这类型的父母喜欢完全控制所有的事件,并且企图去扭转一切负向的情境。面对哭泣的孩子,会自然地警告孩子说:“不准哭,不准再哭了!再哭就……。”

  面对挫折、悲伤的孩子,这类型的父母常使用命令、指挥和威胁等工具,以保持其优势地位。最常见的例子是:

  ◎这是你对父母的态度吗?

  ◎我警告过你很多次了,不准玩游戏!

  ◎如果你再被老师批评,我就把你赶出去。

  ◎打电话不要那么久,不然我把电话停了。

  (二)说教者

  说教者是一个“应该主义者”,时常在与孩子的交谈中有意无意地留露出“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最常见的例子是:

  ◎你都五年级了,应该懂事了。

  ◎你是大哥,不应该为了一点小事和弟弟争得面红耳赤。

  ◎你是哥哥,应该让着妹妹。

  ◎你不应该这样,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三)万能者

  这种父母会表现出一付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态度,很喜欢替别人解决问题。喜欢向孩子炫耀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而采取的沟通方式通常是:说教、忠告、教训。他们的目的是要子女认为他们是如何地优越。例如:

  ◎看嘛!我说的没错吧!

  ◎用用你的大脑,好好地想一想吧!

  ◎想当年,我在你这个年纪就……。

  (四)审判者

  这些父母甚至不经审判就已宣告孩子有罪,其目的是想证明自己永远是对的,而错的永远是孩子。最常听的实例是:

  ◎成绩这么差,一定是你不用功。

  ◎不要再说了,照我说的去做就不会错。

  ◎一定是你先动手打人的。

  (五)批评者

  就像审判者、说教者、万能者一样,担任此种角色的父母最喜欢以苛刻的标准来挑剔子女的行为,并且用嘲笑、讽刺、诽谤和开玩笑的方式来压制孩子的欲望。例如:

  ◎你以为你长大了吗﹖翅膀硬了,想飞啊!

  ◎你以为你是谁啊?麦克杰克逊?

  ◎嗄!天啊!这是我儿子吗?

  (六)心理分析者

  如同一位心理学家般地发觉、分析、诊断孩子的种种问题,并且将问题的原因推在孩子身上。例如:

  ◎问题在于你对自己缺乏信心……。

  ◎你为什么会选择这种落后的方法呢?

  ◎我想你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

  ◎我觉得你又在胡思乱想了。

  (七)安慰者

  这类型的父母会以轻松的方式处理孩子的情绪,以避免自己卷入其中,如轻拍孩子的背、草率地安抚等;而在困难重重时,却伪装成一切都没有问题,这就是父母对孩子忧虑、焦急情绪的回应。例如:

  ◎放心啦!不会有事的。

  ◎别担心,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着。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何必这么在意呢?

  ◎这是上天给你的考验,加油吧!

  以上七种传统的父母角色,会在亲子互动中,反复地指出问题的来源都是孩子所造成的,如此不但无法疏解孩子的负向情绪,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压力。

  这样的方式非但不能为父母与孩子建立起开放式、鼓励性及建设性的正向沟通,反而扼杀孩子表达的勇气,更重要的是这种错误的沟通模式,严重地剥夺了孩子做决定的学习、以及为自己行为负责任的机会。

  那么亲子间良好的沟通方式是什么呢?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字“倾听”。

  为人父母者要孩子听话之前,必需先学习怎样去听孩子说话。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细数阳光 + 2 + 2 谢谢你了!
深蓝浅蓝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7-3-14 21:59:49 | 只看该作者
亲子间问题解决通常包含了六个步骤:

  1.利用倾听来了解和澄清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2.与孩子共同寻找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



  3.列出并评估这些方法。

  4.决定一种最合适的方法。

  5.获取一致的承诺。

  6.追踪评估实行后的效果。

  现在,我们以一个生活的实例来分析这六个步骤的使用情形:

  五年级的儿子,第一次月考时,社会科成续非常不理想。回来时,内心与脸部的表情充满着难以掩饰的挫折感。于是书包乱扔、鞋袜也被踢到客厅的角落。

  孩子:“什么老师嘛!尽出些烂题目。”

  母亲:“你觉得很不公平﹖”

  孩子:“对啊!太过份了,出的考题课本里都没有。”

  母亲:“你一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孩子:“不只有我觉得被骗,全班都有这种感觉。”

  母亲:“你很生气,也很难过,因为你花了很多时间在课本上,却得到这种结果。”

  孩子:“嗯……,我真的好生气……,我好想哭哦……。”

  此时母亲沉默却温柔地搂着孩子,轻轻地抚摸孩子的背,完全的包容和接纳一颗受伤的童心。

  一段时间之后,孩子的情绪已趋于平缓。

  母亲:“需不需要妈妈帮你的忙﹖”

  孩子:“你怎么帮我,书是我自己念的,你又不是老师肚里的蛔虫,也不会知道老师要出什么题目,你怎么帮忙﹖”

  母亲:“我可以每天晚上排出二十分钟帮你复习啊!”

  孩子:“可是……,她出的题目不在课本里啊!”

  母亲:“……”(沉默并不表示放弃,而是给予双方一个思考的时间。)

  孩子:“妈……,以前你不是买过自我评价的测验卷吗﹖”

  母亲:“你的意思是……”

  孩子:“我其它科目都没问题,下次请你帮我买一份单科的“社会评价”吧!”

  母亲:“老师的考题很像从评价里出来的﹖”

  孩子:“我也不知道…,应该不是吧!陈亮国作“社会评价”了,这次考得比我更差。”

  母亲:“老师出题没有范围吗﹖”

  孩子:“其实也不算是没有范围,她出的题目在课堂上都讲过。”

  母亲:“另外的补充教材﹖”

  孩子:“其实,老师讲的并不是完全脱离课本,只要上课抄笔记。噢……对了,黄小伦上课都抄笔记,结果全班只有她考95分,好神气哦……。对了,老师这次的题目全是笔记里的。后来我们在对答案时,从黄小伦的笔记本里都找到标准答案。”

  母亲:“那现在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孩子:“准备一本笔记本,将老师上课讲的全记下来。”

  母亲:“很好。”

  孩子:“可是……,有时候老师讲太快了,我来不及记。”

  母亲:“嗯……,那真是一件麻烦的事。”

  在此阶段,母子俩人共寻问题的症结并寻找各种可能解决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只扮演积极的倾听和理解的引导者角色,完全不批评也不给予任何意见。

  孩子:“妈……我真的来不及记那么多,但是……我可以借黄小伦的笔记吧。” 

  母亲:“除了向同学借笔记,真的没有其它的办法了吗﹖万一,黄同学自己也要看或要重新整理,你怎么办﹖”

  孩子:“或许可以请老师讲慢一点。”

  母亲:“嗯……这是个好主意,还有吗﹖”

  孩子:“啊!可以用录音机,对了……像去上英文课一样,把老师上课的内容录下来,回来和笔记本对照,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在此阶段,孩子会想出各种方法,无论孩子提出任何看法,母亲都给予温暖的支持与尊重,并不着痕迹地刺激孩子想出更多方法。

  母亲:“那现在你决定怎么做了呢﹖”

  孩子:“我决定带迷你录音机去上社会课。”

  母亲:“会不会有其它困难﹖”

  孩子:“应该不会吧……这次全班都考砸了,我想,他们大概还会夸我聪明,想出这么妙的方法。”

  母亲:“录音带和笔记本都有吧﹖”

  孩子:“有……”

  母亲:“那我们就先做一个星期,看效果怎么样,如果有困难,我们再来想办法。”

  孩子:“嗯……谢谢妈妈。”

  母亲:“可是……客厅的书包和臭袜子已经快把我给熏昏了。”(雨过天晴之际,母亲适时传递我的信息)

  孩子:“妈……,对不起……,我马上收。”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细数阳光 + 2 + 2 俺也学习
深蓝浅蓝 + 2 + 2 这个学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7-3-14 22:01:31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信息”强调对子女“行为”本身的感受,而非对自己或子女“个人”的感受。当表达对子女行为的感受时,必须注意的是对事不对人,即应强调行为本身,而不是人本身。表示不愉快时应该针对某一特定的行为而言,例如:“我发现大门没锁”、“我发现油箱空了”,或是“你迟到两个小时”等,而这些话都针对某个特定行为,而不是对任何人的责备。



  其次,当父母描述对不满意或不愉快事件的感受时,应该是针对本身的感受来加以描述,例如:“我很失望”、“我非常关心”,或是“我很担心”等。父母应该了解,实际上不是行为本身使自己不快,而是行为的“后果”使自己、别人或子女觉得不舒服。举例而言,假如女儿晚上深夜未归,事实上,不是“深夜未归”的行为本身令父母不快,而是女儿的晚归令父母担心是否发生了什么事。你对女儿晚归的感受实际上是行为本身后的一种反应:“当你这么晚了还没回家,我非常担心,因为我担心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我的信息”的沟通方式有特定的型式,为了能更明确运用此种沟通方式,父母可依据下列的三个步骤:

  1.描述自己觉得困扰、不安的行为

  必须注意的是:只要描述行为本身,而非指责行为的当事人。例如“你骑我的摩托车把油快用光了。”

  2.陈述自己对行为可能后果的感受

  例如:“我很生气。”

  3.陈述后果

  例如“因为必须去加油,早上上班可能会迟到。”

  总而言之,“我的信息”的沟通方式仅仅需要简单的陈述,其模式如下:“当……,我觉得……,因为……。”

  为了更清楚“我的信息”沟通的运用方式,以下有两个问题与“我的信息”沟通方式的范例供参考:

  问题一:

  全家原本已经计划好周末一块去郊游,但是最后小明却决定和朋友去游泳。

  .我的信息 

  “本来我们已经计划好共渡周末,而你却临时改变主意,我觉得很失望,因为我非常希望你能参加。”

  问题二

  小华是全家最后一个出门的,忘了将大门锁上。

  .我的信息 

  “当发现大门没锁时,我非常担心,因为小偷可能会进来大搬家。”

  此种沟通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前后顺序是可以因情况加以调整。举例而言,父母可以说:“我非常担心,因为大门没上锁而遭小偷”,这仍是一种“我的信息”的沟通方式。

  此外,在“我的信息”的沟通方式中绝对禁止“责骂”,而经常传达出责骂意味的字眼即是“你”这个字。但是,当父母必须直接针对子女,不得不使用“你”这个字的时候,仍然可以避免责罚的意味。举例而言:“当你深夜未归,……”,在这句话当中就没有责骂的意思,而仅仅只是陈述一个事实。然而,尽可能避免使用“你”这个字眼,多说“我”觉得困扰的情况。

  为人父母者还必须牢记,非语言的沟通也非常重要。“我的信息”是一种友善的、尊重的,和诚实的沟通情感的方式。但是,假使说话的语气不符合表情或动作所传达出的信息时,子女将更受非语言行为的影响。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深蓝浅蓝 + 2 + 2 这个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7-3-14 22:01:35 | 只看该作者
偶占个位子来学习,有请楼上两位专家继续


偶就回了一个贴就多了这么多层,慢慢学习ing

[ 本帖最后由 深蓝浅蓝 于 2007-3-14 22: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7-3-14 22:02:52 | 只看该作者
又是长篇,但愿你没有反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7-3-14 22:06:27 | 只看该作者
我在想啊,有没有可能孩子说话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岂不是很难改变?

还有啊,会不会是老师的课不够吸引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4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8:19 , Processed in 0.17172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