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样的网站我很欢喜,感谢这里所有的老师。古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也想到经常来到的都会是有识之事,我在南京生活,学习中国文化不久,烦恼重、智慧浅。所以很想在这里找到良师益友,不知道这里能不能设个聊天室或其它的纽带。或者让我们留下联系方式,互相勉励,毕竟周围学习中国文化的人不多。
回复:
-尊敬的夏先生:您好!很抱歉,本网没有设聊天室或论坛形式,所以不能满足您的心愿。
古人云:静水照大千。《大学》讲: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所以澄静的内心,是涌发智慧的源泉。当我们的定性还不足够,敬请先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工夫做起,来安我们自己那一颗不安的心。
而最好的良师益友,是承传几千年的圣贤教诲,是将这些教诲身体力行表演出来的古圣先贤,尊敬的师长。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真诚地祝福您,日日体会到学习成长的快乐!
老师您好: 弟子规有提到要泛爱众,而论语中有一句"无友不如己者",请问有两句有没有矛盾?该如何正确理解呢? 我的某个亲戚与我们绝交了,因为她的儿子对我口出恶语,他的父母又对我父母口出恶语,不知这样的亲戚还需要友爱和团结吗?
谢谢您!
回复:
-尊敬的刘女士:您好!
泛爱众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刻认识到:天地万物与我皆为一体,爱众即是爱己。
所谓"无友不如己者",是指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允许自己的德行因遇不良的缘而有所缺失,所以选择朋友要慎重。因为修身如此谨慎,其威仪足可使不如己者钦慕,这是对他真正的关怀、教导和爱,只是表现形式为敬而远之。
您的亲戚作此表现,对您和家人的修学来说,实在是勘验我们德行的好时机。首先,我们反求诸己,是否因为我们全家在待人、处世、接物中,确有不如理不如法之处,他们以这种方式给我们警示。所以应该感恩他们奋不顾身的当头棒喝;如果我们确实做到了仁至义尽,却遭来如此对待,我们也应该快乐承受,他们在考验我们的心胸是否真正宽广。表面上是恶缘,心念一转,他们真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要考验我们,能否做圣贤的一等学子。
我们依然笑容满面,我们依然对他们关怀备至,我们仍以真诚的爱心,来珍惜在芸芸众生中与他们难得的亲情。相信,只求付出,不求回馈的真心,定会换来深深的感激和效学。衷心地祝福您们两家!
尊敬的老师:
请问弟子规有提到"非圣书,屏勿视",可是,如果我们不去阅读,怎么知道所读之书有何精华,有何糟粕呢? 是不是没有老师的亲自教导,我们学习弟子规就不能有所成就?
谢谢!
回复:
-尊敬的刘女士:您好!
时至今日,书籍可谓众多。因为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如何利用短暂的生命,做更多利益于人的事,只有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和最好的典籍。中国自古以来,是全世界最重视教育的民族,童蒙养正的内容,是老祖宗几千年智慧累积的精华。使人生自小就受到纯净纯善的教导和熏陶。因为有此基础,自然能具备充分的判断分析能力,举凡任何人、事、物,在接触之时,当即能知晓其是非曲直,善恶美丑,因而从容应对。
当前社会,许多书籍、音像制品、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等等,无论小孩大人,只要接触,均极易受到污染,想要跳脱出来实在是很难很难。所以保持我们心志的纯净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们现在重新学习《弟子规》等古圣先贤的经典,是进行童蒙养正的补习教育,学习时即身体力行努力在生活中做到,就会真正体会这些学问对我们的人生,有多么重大的作用。因此将自己的内心,化做一个初初起步的幼童,以至诚恭敬之心,坚持日日熏习圣贤教诲,日久自然有所得。作为家长和老师,遇到并非圣贤的教诲,我们稍一接触,加以审视,知道不适合孩子们看,那么就有责任为孩子做保护伞,使其免受污染;但如果熏习的程度不够,就广涉群籍,遇到似是而非之处,自己也会陷入迷惘之中。
圣贤的教诲,跨越时空,代代承传。有许多的真心学习者,虽未亲身跟随老师左右,但因为深信且力行,在生活中证实其教导为真理,而有所成就,自古以来就不乏其人。我们也应对自己的修学,深具此信心。在此深深祝福您!
老师,您好:
一个人要在方方面面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观照,以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这在<大学>经典中被称为"明明德",而最终的目的是学做圣人,我的疑问是这样修道不是要求自己成为完美的人,没有道德的缺陷,可是,常言道:人无完人,太认真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麻烦,人至察则无朋.....
请问您该如何理解完人与圣人的区别,谢谢!
回复:
-尊敬的刘女士:您好!
完人就是圣人,只是说法不一样,实质没有任何区别。
但是要理解: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圣人,必须通过一生勤奋的学习,不断挖掘自性所具足的无限智慧和光明的德能(明明德),具备修身的基础之后,方能为家庭、国家、社会服务(亲民),进而与大众共同营建理想的生活、思想环境,而自身的修为,亦达到至善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
成圣成贤是我们道德学问的理想,此路途遥远而漫长,因为美善的境界,绝不是一蹴而就,人生在世,应知恩报恩。而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是成就我们身心健康的源泉。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每一个人天经地义的本分。尽此本分,才可能论及到修身,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更遑论治国平天下。
您所说的:「常言道:人无完人」,此语的周全意思,是指在修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自身的不足。因为有这样的不足,才让我们有学习、改过的方向和目标。如果借此语而止步不前,或为自身的疏漏、失误找藉口开脱,定会令父母师长伤心。
「太认真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麻烦」,类似此种似是而非的言论有很多,我们应有理智分析、应对。如果为了坚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德行,我们当努力效法古人至德的懿范,因为以身作则的教化作用,不仅令当世之人倾慕,更足为后世子孙代代承传。如果因为执着个人偏狭的私见,而伤害自己和他人,当然不足取。
「人至察则无朋」,首先要明了,察的对象是谁?如果是要检查自身的缺点,必须赶尽杀绝,才可能成就。《大学》云:「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中庸》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孝经》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只有严谨修身,方能为世人之模范,自然慕者云集,何患无朋?如果是察他人之过失,要宽厚三分,并尽力体察他人的用心和难处,良厚的存心,必定感得他人无尽的感恩,甚至最艰难时刻,会首选为重托的对象。常言道:「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谨以此共勉。
我们接触到圣贤的教诲,有一个学习的次第,提供大家互为交流,就是「信、解、行、证」。坚定的信心是学习的基本条件,理解而后身体力行,在落实中得以证明其真实利益,从而更坚定信心……如此迤逦向上去,必能通向光明的未来。
以上愚见,仅供参考。学习如能秉承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训诲,定能不断开启本有的智慧,获得无限的喜悦。在此衷心地祝福您和诸位学习者!
尊敬的老师您好:请您告诉我,为了不下岗以免妈妈操心,去给领导送钱可以吗?请一定要答复我,谢谢!
回复:
-您好!
古人告诉我们:「理得心安。」就是说人生在世,一定要做一个明白人,才会在任何环境中,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首先我们要明白,「孝养父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老师在讲课中提到,我们要养父母之身、心、志、智。要让父母身心愉悦,并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对后世子孙有深远良好影响的人。
其次,我们这一生做什么工作,得到多少财富,都是因为我们对他人、社会付出多少关心、劳动而所得的回报。如果没有做这个工作的福分,相信只要有一定的德能,新生活的大门将由此打开。
再者,我们要考量自身的行为,是让他人更加尊重我,还是会看低我?请问父母是希望我们做个有骨气的人,还是一个猥琐的人?国家是希望我们做守法的公民,还是为个人小利(不一定能得到的)而在暗室中行不足取行为之人?
东汉时期,在东莱这个地方,有一位太守,名杨震。他曾经举荐的一个人,为感谢他的知遇之恩,某天夜晚怀揣十斤黄金要送给他。并说深更半夜,没有人知道。杨震正色说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哪里可以说没人知道呢?此人听了这一番话,惭愧地回去了。而杨震一生,公正廉洁。他的子孙,常常吃的只是普通的蔬菜,出门都是步行。(详见本网诚敬网络教育学院—下载专区—《德育课本》文字档—初集卷七廉篇)
古人已为我们做出最好的典范,不让古人,是为有志。何况我们怎么忍心因为这种行为,可能陷他人于不义?让父母蒙羞?如果下岗,要反省自己的不足,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学习,进步。更好地做各种工作,不断磨练自己的心性,提升道德学问。只要我们肯吃苦,不怕累,必定能保一家人基本生活的饮食起居。节俭也是累积福报的重要方法。相信全家齐心协力,定能度过暂时的困难,而艰难的日子,绝对不会减少幸福的感觉。《朱子治家格言》讲:「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犹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关键在于,要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就会迎来亮丽美好的人生!
老师们好!
请问什么样的家长可以给其他的家长上弟子规课
回复:
-尊敬的女士:您好!
老师在讲课中提到,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着君、亲、师的角色。所以我们的言行举止,无论是否有意,均会给他人留下印象,并起到影响作用。好的影响就是良好的教育,不好的影响就会引起他人反感,或使不明道理的人模仿、学习。因此自身的修为,谨言慎行的工夫,是以行教化的基础。
家长的身份,在家庭中是高堂老父老母的孩子,在夫妻相处时是共同经营家庭的合作者,在孩子面前是尊敬的父母,与邻里相处时是一个家庭的代表人物……《养正遗规》里讲:「天下无伦外之人,故自无伦外之学。」因此家长也是五伦关系中的人,自然要遵循「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德学问,才有可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如果一个家长发心给其他家长上《弟子规》课,起初可选择就近的亲朋好友作为学员,以小座的方式开始练习,教学过程中互相沟通,善相批评、鼓励。同时利用和孩子在家庭等环境中力行的事例,作为教学重要的资源。许多的心得和经验均是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累积的。同时,以老师的讲课作为思想主导,至关重要。总之,教也是学,谦虚谨慎地学习,以至诚之心与他人沟通,必能与大众广结善缘,共同进步!
老师好!
我是佛陀教育网路学院基础班的学生_04577。几月来一直接受圣贤的教诲,受益非浅。特别是蔡老师在上课时声情并茂,言辞切切,其中故事更是扣人心弦.老师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一直在激励我克服缺点,战胜困难。
为了找个机会和老师互动,特向蔡老师请教两个问题:
一,蔡老师讲卢叔叔教育他儿子的故事中提到:“如果他儿子带黑人,白人回来,他就和他断绝父子关系。”这是为什么?《弟子规》上不是说:“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吗?
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本《随想》杂志中看到这样一段话:“东方是(羊)的教育,培养的是温文尔雅丶逆来顺受丶安于现状的人。西方是(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丶敢于挑战丶不断超越的人。在物竟天择丶适者生存的世界,我们要对孩子们进行(狼)的教育,而不是(羊)的教育。
显然老师们从事的是东方“羊”的教育,然而又不泛西方“狼”的精神:“敢于挑战,超越自我”。(学佛丶念佛不就是挑战自我,超越轮回吗?)那么您们所从事的是“羊”的教育,还是“狼”的教育呢?我想老师即不愿意教出一群“羊”,也不愿教出一批“狼”,您们的最终目地是要引导大家走向极乐。现前灾难频繁,老师们舍己为众生,众生则以生命相托。对吗?
回复:
-您好!
学习圣贤的教诲,有一个很重要的精神,那就是一门深入,长期薰习。因为唯有如此,方能透彻理会事理,融会贯通,具备分析判断能力。
卢叔叔的儿子在求学期间,为人父者要求孩子学有所成,而不要耽于情执,因此说出此语以示激励。
另外,因为是外出留学,国外的人当然多是黑人、白人等,所以如果谈恋爱,带回来的几率,要比黄皮肤的为大。
再者,如果您是父亲,您希望您的孩子在留学期间做什么?
对于您所说的狼或羊的教育,因为是杂志中的言论,目前亦有一些人口中有所流传。但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从未将圣贤教诲喻为畜生的教育。作为人,与天地并列为三才,当严谨自爱自尊,方不辜负老祖宗慈悲遗教。
真诚希望您听老师的课,能反复通透。一遍不清,听十遍八遍,甚至于终身省思,方能有所得。且让我们一同共勉之!
关于择小学校
尊敬的老师:
弟子又有一小疑事,敢问老师:我的儿子现在上幼稚园,离家很近,很方便。但听很多人讲到,本辖区内的小学不是太好(师资)。我在想是否应该提早联络想办法,找门路,让小孩以后能去到别的小学上学,尽管要出一笔不菲的赞助费。我和我的儿子正在一条一条地落实弟子规,但看到现在的学校,真地不敢让小孩去上学,思想很快就会受到污染。敬请老师为我说之。
昆山学子 杨军 顶礼!
回复:
-尊敬的杨先生:您好!
感谢您的信任。孩子的学习问题,只有家长才能做出最终决定。在此我们不揣固陋,提出几点参考意见:
一、孩子所上的学校,其状况父母应该亲自了解清楚,他人的言说,不必太在意。何况现在您和孩子都有学习《弟子规》的基础,对一些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
二、老师教学的能力和热情,与家长的配合,及孩子的努力有很大关系;
三、孩子幼年的成长,以家庭教育为最重要。家长尽量不要离开孩子,其所有一切均应心中有底,知道如何应对、教导。如果选择较远之处,是否会影响和孩子的每日交流?
四、如果一个学校需要出不菲的赞助费才能进去,我们应该思考此学校的办学目的;
五、如果有足够的把握。家庭中夫妻可以分工合作,承担起孩子童蒙养正的教育,奠定人生良好的基础,此间亦可选择家庭教授;
六、无论在何学校,亲师配合至关重要。
以上浅见,仅供参考。一切还是家庭成员共同商量为好。谢谢您!
尊敬的贵网的老师们:
我是在杭州读大学的学生,也听过蔡老师40集的幸福人生讲座,受益非浅,在学习的时候感觉非常受用,想让我的身边的同学和老师都能学习到如此宝贵的传统教育。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落实,很是困惑。 有时候看到同学做错事了,也没有及时规劝他,想到如果我去劝了,他不听的, 那不是白说吗? 但不劝呢,又想到了“过不规,道两亏”。 还有些小事,比如我们男生大部分都习惯在寝室里吸烟,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规劝,他们说我是自己的事都没管好,还来管我! 所以我也从来没去说了,只有看到他们吸烟的时候,我就到阳台上去,等他们吸完了,我在回寝室学习经典,或者做自己的事情!
我也很想有机会到文化中心来参学,提升自己的德行,以更好的去帮助身边的同学和老师!
但这一切都要从自己做起!
顶礼!
回复:
-尊敬的朱同学:您好!
您最后讲到:「一切都要从自己做起!」说得很好。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有一个核心态度应该牢牢把握,那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切的问题都从自身找原因,从自己做起,才有解;否则,无解。
您谈到:「受益匪浅,在学习的时候感到非常受用。但是对于如何落实还是很困惑。」可以想见您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心里很舒服、很受用,认为「讲得真是太好了!」很想将此喜悦和收获与众人分享,从而让大家也普遍受益。但是看来效果不佳。
其实感觉老师讲课好,只有照老师讲的道理一五一十去做,才会有真实的收获、成长的喜悦。
看到同学做错了,该如何规劝呢?《论语》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可见规劝他人是需要有智慧、通权达变的。如果对方和您已经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很信任您,那么您的规劝对于他是善言,他会很欢喜接受;如果机缘还不成熟,那么就从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开始做起。而我们自己,则要效法古圣先贤,做一个心胸宽广之人。譬如古代圣贤人之中,孔夫子的弟子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圣王大禹,闻善言则拜,那是值得我们起而效法的。
寝室的同学吸烟,那是因为他们认为此事「很有风度,很潇洒,大家一起吸有男子汉的气质」等等想法,这是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明白真正做人的道理才会如此的。而且因为年轻,烟毒潜藏在体内,大概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有人是更多年,身体受到的严重摧残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在一时之快下,不容易听得进诚意的劝告。而且他们明确表示:您要先管好自己。所以您可以先行告退,努力自我修身,因为时不我待。等待他们吸烟再回寝室,那这一段时间是否很浪费?
在这一些同学中,一定会有缘分比较近的,那么,真心的关怀,是建立彼此信任的基础。不便和多人讲劝告的话,那么个别人,在时机比较合适的时候,是可以适当谏言的。劝告之时,不要有强迫别人的念头,只要把道理讲清,他认识到您是真心为他好,他一时半会不一定会改,但是他一定会在心里感动您的真诚。将来他有了重要的事,就会想到您,并会主动寻求帮助。
古人云:「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同学们都是我们的兄弟姊妹,也是以各种方法敦促我们成长的好老师。衷心希望您在生活中,以静默、从容、谨严、俭约的品德约束自己,坚持听老师讲课,努力学习,日日进步,以一生的高尚行谊,做世人之模范。而学习的机会,是在时时处处。相信至诚的向学之心,定会感得许多缘分的成熟。谢谢您!
我有一个三岁的小侄子在一所幼儿园里也学习《弟子规》,可这孩子很不懂事在幼儿园里不听话读书不认真手不指字。老师经常强调这个问题,而且回家什么也不帮助父母做。虽然这大部分是父母的责任,可不知怎样去引导才好,假如不让他读书了让他多干活可以吗?
回复:
-尊敬的女士:您好!
《易经》云:「童蒙养正,圣功也。」三岁的孩子,因为自娘胎里即接受父母的思想、言行的教导,所以已经具备许多的习性。孩子不懂事,是结果,我们要寻求其原因何在?只有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就从因上种下好的种子,日久孩子的不良习惯就会有所改观。
父母如果想要彻底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必须痛下决心从自己身上做起。将自己的不良习惯勇敢地改过,和孩子一起落实《弟子规》的教诲。大人做到了,就知道如何教导孩子了。否则只是让孩子去做,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效果的。因为孩子必定受的是大人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
衷心地祝愿:姑姑、孩子的父母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成长、进步!谢谢您!
老师您好:
我的宝宝现在已经两周岁了,想送他去能致力于教援传统文化教育的幼稚园,但一直没找到愿意接收如此年龄的(一般都要四岁以上儿童).因此,想咨询一下北京是否有这样的学校?咱们大方广在北京是否也有分校?企盼回音.谢谢!
回复:
-尊敬的葛女士:您好!
小宝宝两岁了,正是在家庭中接受童蒙养正教育的最好时机,父母要承担这一具有「圣功」重要意义的职责,怎么将此重责大任想要托付于幼稚园呢?而妈妈的教子任务尤重。古人云: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此时可是攸关孩子一生慧命的关键时刻啊!如果因为要工作的关系,全家人也应该对此问题有共识:大人自身的修学,以及对于孩子的教育的安排。
想来您们也是考虑到实际上各方面的问题,而希望能找到小宝宝能上的幼稚园吧。很抱歉的是,目前我们并没有了解到在北京有您所希望的学校;另外,因本网是公益性网站,致力于全世界的网络远程教育,并没有在北京开办分校。
因此将心先安住在家庭之中,全家都和孩子一起学习、力行《弟子规》,那多好啊!您说呢?
现在,很多的人们正抓紧时间学习圣贤教诲,提高自身的修身工夫。相信共同的心愿,必定能感召良好的缘分,让我们默默地共同努力吧!为了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