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六月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卢勤告诉孩子你真棒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6:27:03 | 只看该作者

1

3.孩子渴求倾听--倾听孩子说话
  聪明的妈妈与其做一个高明的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听者。

  我有一个孩子。30岁时我生下他,起名叫李悦。儿子出生时,我从下乡插队、工作的吉林白城地委调回北京,跨入了我从小向往的中国少年报社的大门。我非常珍惜这个工作的机会,因为不是所有的知青都能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

  为了全身心地工作,我把1岁零8个月的儿子送进幼儿园全托,每周只接一次。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总是说:“妈妈,咱们谈谈话。”有一次,竟然哭着向我请求:“妈妈,我知道你很忙,没时间陪我在家,可你能不能把我转到每天都能回家的幼儿园?”

  我没能满足他的请求,我和我丈夫常常出差,没有时间照顾他。

  每次孩子回家,总是兴致勃勃地给我讲幼儿园里的事,不管我爱听不爱听。儿子需要的是一个忠实的听众,而妈妈是最合适的人选。遗憾的是,开始我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这个需求,总觉得听孩子说话,浪费了我写稿子或思考的时间。所以,每次孩子和我讲话,我总是做出很忙的样子,眼睛左顾右盼,手里还不停地翻动着书报。

  没想到,我的“忙碌”给孩子的语言表达带来了障碍。由于他是个思维能力很强的孩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话说完,他就讲得很快,慢慢地变得讲起话来结结巴巴的。

  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开始注意改变自己,尽量抽出空来,倾听他讲话。渐渐地,儿子竟成了我学习儿童语言的老师。是他把我领入了奇妙的儿童世界,使我后来对儿童教育工作达到入迷的程度,也使我学会怎样用心去读孩子这本书。这本书,竟然还成了我当“知心姐姐”的教科书。

        母子间平等的交谈,母亲得到的是生命的信息,而儿子得到的是人的自信。这种平等,是心理上的平等,它让一个孩子从小体味到人的尊严。
       
        男孩子需要母亲倾听。母亲的倾听,培养了男孩子的幽默。幽默是男人的魅力。而男人的幽默是女人给予的。第一个女人是他的母亲,第二个女人是他的妻子或他周围的女友。

  女人一般都喜欢有幽默感的男人,她觉得幽默会给自己带来许多快乐。塑造有幽默感的男人,首先必须培养一批忠实的听众。而男人的第一个听众就是自己的母亲。母亲要善于倾听,有倾听的耐心,有倾听的激情,更懂得倾听的艺术。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儿子不爱说话,或说话紧张,甚至听你讲话时漫不经心,你就应该意识到,你是否犯了“不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的毛病?你必须马上改变自己,不然,你会后悔终身。

  女孩子更需要母亲的倾听。母亲的倾听,会使女孩子成为有素养的女性。

  当你成为一位非常好的听者时,便是你成为高明的说话者之时,你也就具备了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好朋友的条件。

  妈妈的倾听,会使未成年的孩子从小学会以平等与尊重的心态与人建立联系,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有利于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当你的孩子长大成人,像山一样站在你的面前,你需要仰视他时,他仍然会习惯地俯下身来,像小时候你对他那样,听你说话,跟你谈心。那时,年迈的你,会从内心里感到做母亲的宽慰和满足。

  倾听,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能专心地倾听孩子讲话的人,才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人。

  如何倾听孩子说话呢?我提几点意见供参考。

  方法一:做出听的姿势。
  (一)一定要与孩子平视,不可居高临下。
  (二)身体要稍稍向前倾,这是表示有兴趣的姿势。
  (三)不要制造“墙壁”。如用手捂着嘴巴,两手抱着胳膊,或翻看着书。这些举动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障碍。
  (四)用眼睛“听”。要睁大眼睛看着说话的孩子,很自然地用眼睛来表达你的兴趣和愉悦。

  方法二:表现出听的兴趣。
  讲话中最扫兴的是听到对方说:“我早就知道了。”
  我们这样对孩子,就缺少尊重。孩子才说两句,大人就不耐烦了:“知道了,早知道了。别烦我!”“该干吗干吗去吧,谁有工夫听你神侃!”
  于是,孩子十分扫兴。我们当妈妈的关心孩子,不应只是关心他的冷暖、吃住,还要关心他感兴趣的事。对孩子关心的话题产生了兴趣,你同孩子谈话的兴趣便也具备了。

  方法三:将你专注倾听的态度传达给孩子。送给孩子最好的赞美,是让孩子知道他所说的每一句话,你都认真听到了。
  (一)使用表情变化来传达。比如:保持微笑,并常常做出吃惊的样子。孩子最爱吃惊,用大人的话是“大惊小怪”,他们希望看到大人对自己所说的事情表示出吃惊的表情。能把大人吓住,说明自己很有本事。
  (二)语言表达。在倾听孩子谈话的过程中,用简单的诸如“太好了!”“真是这样吗?”“我跟你想的一样。”“你的想法太好了,请继续说!”“我简直不敢相信!”等等话语来表示你的兴趣。
  也许你会发现,不论孩子的话题多么简单,如果你想要表现出有兴趣的姿态,那么兴趣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如果你总是沉着脸,一言不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就会令孩子十分失望。慢慢地,他也会养成对什么事都不关心的毛病。那些在课堂上发呆、不爱发言的孩子,幼年时可能就缺少好的听众。孩子从小没有感受过自己语言的魅力,必定会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失去应有的信心。

  妈妈是孩子语言的第一位老师。而语言,又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环节。
  你想让你的孩子变得更聪明些吗?那么,就从倾听孩子说话开始吧!
  伟大的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这样一句话:母亲之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不能由别人代替,就是因为她能够跟孩子同感觉,同哭,同笑……单靠理论和教训是无济于事的。
4.孩子渴求尊重--尊重孩子的隐私
  尊重孩子的妈妈才能培养出懂得自尊的孩子。

  一位中学生告诉我,一种带锁的日记本在他们班里几乎人手一册,目的是为了防范父母翻看日记。

  孩子向最亲的父母锁住自己,这一颇为残酷的现象令人深思。孩子之所以给日记上锁,是因为父母不能尊重他们的隐私;而父母则自有一番道理,实在不了解应当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其中的问题就出在如何互相了解上。父母与孩子虽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情,但毕竟相差几十岁,彼此之间有天然的“代沟”;跟孩子做朋友,靠真诚赢得孩子的信任是唯一的途径。

  许多孩子常常向“知心姐姐”“状告”父母:“妈妈爸爸老偷看我的日记或私拆同学给我的信,我十分气愤,可又不知道怎么办。”

  我告诉他们,在你的日记本第一页写上:“偷看别人的日记是不道德的行为。”然后把这一页打开,放在桌上。这样一来,爸爸妈妈以后就不会再看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很了解做父母的心。他们一天忙到晚,哪里有工夫去看孩子的东西。只是因为孩子一味地藏着、躲着、锁着,才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甚至犯了疑心,以为孩子有什么事在瞒着大人,于是,就采取了许多“侦破”手段,不自觉地触犯了孩子的“隐私权”。

  在大人们看来,这都是些小事。“连孩子的生命都是我给的,何况一本日记、一封信?”可对孩子来说,大人的这些行为,都是对他们的不信任、不尊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其实,在大多数孩子的日记里,很少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更多的是孩子的一些思考和一些心里话。当父母的,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儿童期的孩子有秘密,说明这孩子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智商高,主意多。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孩子头”,他常常会编造出一些“小秘密”,以吸引同龄的伙伴。

  少年期的孩子有秘密,说明他正从幼稚走向成熟,善思考,有独立见解,自尊心也在增强。

  进入青春期,孩子对成人的封闭性、对伙伴的开放性更显得突出。这些“小大人”似的孩子尤其需要得到尊重。

        首先,孩子是个人,不是物。他是人,他就有感情,就有他自己的行为方式,就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也有他的隐私权。现在很多家庭把孩子当成宠物,想玩就玩,想逗就逗,就是不懂得尊重孩子。
       
  第二,孩子是未成年人。正是因为没有长大,他们就坐不住。一年级的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也不过10分钟到20分钟,过一会儿他就要动一动,这是年龄特点决定的。

  孩子有时爱说大话,大人却以为他在说谎。其实,这是孩子为了让别人注意自己,故意夸大事实罢了。他还没有成年,思想尚未定型,这时候你不分青红皂白说他在说谎就是冤枉他了。

  第三,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大人们不能把他的一切都代替了。孩子要独立思考,要独立参与;他要有自己的秘密,也要有自己的隐私权。法律都在保护他们的各项权益,你侵犯了他们的权益,你便触犯了法律。

  如果孩子从小就受到尊重,他便能懂得自尊,也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那些对人彬彬有礼的孩子,肯定是在家里很受到尊重的孩子;那些蛮不讲理、行为粗野的孩子,在家里,一定得不到他人的尊重,甚至常常受到伤害。

  如果你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那么,你首先要做这样的人。要让孩子尊重你,你便应当先尊重孩子。

  有的妈妈希望孩子进入大人卧室时,要先敲敲门;那么,你进孩子的房间(如果孩子有单独的卧室)时,有没有敲门?
  有的妈妈总怪孩子乱翻自己的东西,你想过没有,你自己是否也常常翻动孩子的东西?
  有的妈妈总责怪孩子不愿意听大人讲话,可你是否自省过,你认真倾听过孩子说话吗?
  如果你想让孩子长大后具备一定的法制观念,你自己也一定要懂法、守法,还要学会利用法律保护孩子,更要尊重孩子应有的权利。

  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在家庭中建立亲情乐园,要从尊重孩子开始,尊重孩子的隐私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6:28:05 | 只看该作者

1

5.孩子渴求赏识--学会赏识孩子
  孩子需要大人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妈妈真心地赏识过自己的孩子?

  一次,我应邀去中央电视台谈“怎样教育淘气的孩子”,一个看上去挺“蔫”、好像并不淘气的男孩坐在那儿。
  我担心,原定的话题讨论不起来了。

  谁想到,一开拍,这个挺“蔫”的男孩子冲着镜头说了一句特别精彩的话:“每次我爸说我的时候,都要说:瞧人家孩子怎么怎么好,瞧你怎么怎么差;瞧人家孩子多聪明,瞧你多笨……我心里很不服气,我老想,你要觉得人家孩子好,你就给人家孩子当爸爸算了,干吗给我当爸爸!”

  我回头看了一下他爸爸,他爸爸的眼睛瞪得跟豆包一样,嘴咧得老大,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等电视节目拍完后,这孩子的爸爸流着泪来找我:“我是一个司机,就这么一个儿子。我对他那么好,挣钱全是为了他,他凭什么这么冤枉我?”

  我对他说:“您爱您的孩子,可是您的孩子不知道。您没有表现出对他的爱和赏识,您赏识的只是别人家的孩子。所以,您的孩子认为您不爱他。”

  有这种烦恼的孩子和家长,为数并不少。

  因为,现在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心理有些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优点,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去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越比较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其实,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没必要总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这就是母亲对自己孩子的赏识。

  盲目的比较,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使你的孩子失去了自信。孩子会错误地认为,他的“灾难”是他的伙伴带来的,他不但不会产生向伙伴学习的愿望,反而结下冤仇,在他今后的生活中,将拒绝向别人学习。

  被尊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人性之中最本质的

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就精神生活而言,每个幼小生命仿佛都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谁也不是为了挨骂而活着。

  不要说未成年的小孩子,就是我们大人,谁都愿意和赏识自己的领导、赏识自己的同事一道工作,谁也不愿意和整

天横挑鼻子竖挑眼,对这不满意看那不顺眼的人一起共事。

  孩子与成年人不同。成年人在这个单位不被赏识,干得不顺心,可以调换到另一个单位去工作,而孩子不被父母所

赏识,就没地方去了。

  所以说,学会赏识--应当是每个家长的座右铭。

  “哪怕天下所有人最后看不起我们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称颂他、赞美他,为他们

感到自豪,这才是每个孩子的成才之本。”这是一位聋童父亲在为改变女儿命运的坎坷途中发现的一个奥秘。

  我们当家长的,没有任何理由对孩子说泄气话,因为孩子成长的道路犹如赛场,他们多么渴望父母善于发现自己身

上的闪光点,为自己呐喊加油,哪怕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一千零一次能站起来,去争取人生的辉煌。


6.孩子渴求保护--家庭是孩子的港湾(1)


--------------------------------------------------------------------------------



连载:好父母 好孩子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卢勤  


    妈妈爸爸永远不能对孩子说:“滚出去!”

  远洋的巨轮,迟早要驶回平静的港湾,加油、维修、装货、卸货……以迎接第二次远航。离家的孩子,早晚要回到

温馨的家庭,吃饭、休息、添衣、减衣……以迎接新的黎明。

  家庭,不仅是成年人歇息的港湾,可以放松地表现出真实的自我,而且也是孩子的港湾  
。这个港湾地方不大,但是却有着母亲博大的情怀,她能容纳孩子的成功与微笑,也能容纳孩子的过失和眼泪。

  假使天下所有的人都不欢迎你的孩子,而你却不能,你必须欢迎他,因为他是你的孩子!

  假使你的孩子犯了再大的错,你都不能说:“你给我滚出去!”因为,家是一个人最终的归宿,他再没有地方可去

,除非坟墓。

  孩子需要保护。我们许多父母亲忽略了这一点。

  分析许多离家出走的孩子的案例,多数是因为受了挫折,心理无法承受,或考试考砸了,或犯了错,无法向父母交

待。他们悄然离家前那一刹那,耳边响起的是父母的叫喊声:“滚出去!”

  他们真的“滚出去”了,结果呢?

  河北巨鹿县王虎寨镇有个初中男生,因考试成绩差,不敢回家,浪迹街头,结果被坏人以招工为名骗到乡下一个“

地下血库”,和其他几个孩子天天被逼去抽血。

  数日后,几个孩子面黄肌瘦,十分虚弱。幸好其中一个孩子逃出来,叫大人来,才得救。出来时,几个孩子已奄奄

一息。那些“滚”出去的孩子,许多人在心灵上、肉体上受到极大的伤害。而这些伤害,往往是难以补救的。

  前面讲过年轻父母的惧怕心理:“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受害。”其实“怕”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有保护的

措施。

  家庭如何保护女孩子

  对“小女孩”,也就是女童,妈妈要教会她“自护”的知识和本事。如不要给陌生的人带路(可以指路),无论他

给你什么好处也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把家门的钥匙放在显眼的地方;放学回家晚或路远,最好结伴而归;路上发生的

任何事情都要告诉家长,不要瞒着;独自一人在家要锁好门,有陌生人叫门不要开;不要让男人碰你的身体;如果遇到

坏人拦截要大声呼喊;有人追你,你要往人多的地方跑;有人对你无理,一是不去理睬,严重了要大声斥责,不必害怕

……

  做母亲的要细心观察,发现女儿有什么不对劲的情绪,要耐心询问;听到什么情况,要泰然处之,不必大惊小怪。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吃一堑,长一智”,孩子遇到一件麻烦事,解决了,就是多了一种能力。

  对大女孩,也就是少女,尤其是青春期的少女,母亲要更加关心,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其交心,让女儿懂得,一个女

人最重要的品格是自尊、自重。不自尊、不自重的女人是会被人轻视的。

  青春期,是由儿童期向成人期的过渡时期。从身体方面来看,到十几岁以后,在生理上多数女孩子开始有月经,乳

房开始隆起;在心理上性意识开始开展,她们渴望与异性交往,渴望了解性方面的知识,并且对爱情产生一种梦幻式的

想象,也有些女孩对异性产生爱慕情感。这个时期的女孩有时会有一些荒唐的、轻率的、不负责任的举动。

  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周围,如果你的女儿和别人发生了关系,你会怎么做?做爸爸的不要喊:“你给我滚出去

!”做妈妈的不要哭着说:“你给我丢尽了脸!”如果你这样说,你的孩子可能永远也不会回到你身边。重要的是让她

认识这件事的严重性,认真吸取教训,再也不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我们的孩子确实生活在比我们过去开放得多的社会。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妈妈,你是怎么和我爸好的?”你应该认真回答,而不要敷衍、回避。

  对于情感、婚育方面的事情,在孩子们朦朦胧胧的时候,最需要家长耐心的引导。一旦出了事情,再打再骂也不管

用了。孩子这时候最需要父母的关怀与理解,如果得不到,他们就会丧失信心,也有可能自暴自弃。所以家长不能强迫

孩子避免接触这些事,而是要正确引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6-12-10 21:50:34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对我们作为父母的太有教育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6-12-10 21:54:27 | 只看该作者
  许多做父母的人费尽了心血,孩子却总不能如自己的理想。有的孩子越学越不爱学习。有的父母节衣缩食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孩子却满不在乎,甚至仍然对父母不满。有的父母的谆谆教导被孩子视为碦嗦。有的父母被自己的孩子瞧不起。他们问: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他们想,自己小时候可不是这样的。

  许多孩子也觉得苦恼。为什么作业越做越多?为什么怎么努力也不能让大人满意?为什么许多好的想法不能被理解?

  进入新世纪,这样的矛盾会不会更尖锐?
  进入新世纪,这样的矛盾是不是应当得到比较合理的解决?
  恰恰相反,就是进入新世纪,孩子才有这么多做不完的作业,家长才有这么多烦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6-12-10 22:01:48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中国教育是畸形的,我看到我这儿好多学生和家长好累,家长为了孩子能有出息,而不管是不是他(她)这个年龄能承受住的,拼命加在孩子身上.而看到孩子不如自己所愿,又无可奈何,把一切归于孩子不用功,我看到现在的孩子和家长真是太辛苦.
  父母又不去找找自己的孩子为何这样?
  根据我的一小点经验,我觉得现在的有些小孩不专心听课,不是他(她)不用功,而是他(她)平衡功能失调所致.因我是专业从事儿童教育训练工作,邮箱:gyschg@126.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1 10:16:16 | 只看该作者

1

7.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

--------------------------------------------------------------------------------


连载:好父母 好孩子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卢勤  

  所有的生命都该得到尊重,孩子无罪!
  孩子的成长需要广阔的空间。
  世界上什么地方最广阔?是人的心灵。

  法国作家雨果有过一段很恰当的比喻:“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
心灵。”宽阔的心灵能包容万物,父母的心能包容各种各样的孩子。
  作为父母,要容得下那些学习差、淘气的孩子和所谓的“问题孩子”;作为社会,要容得下那些“问题父母”的孩
子。不论孩子的父母是谁,哪怕是罪犯,我们都应该坚信“孩子无罪”!
  我有许多大朋友、小朋友,其中有一个男孩的名字,我一直记在心里,他叫姚俊峰。
  我忘不了那个特殊的日子--1991年11月5日,《中国少年报》40岁生日。那一天,报社在金碧辉煌的人民
大会堂举行了“新老读者联谊会”。我和两名小读者共同主持大会。
  忽然,一位英俊的青年军人站在我面前,恭恭敬敬地向我行了一个军礼。
  “知心姐姐,还认识我吗?”
  我细细打量着他,中等个儿,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兴奋,但面孔却有点儿陌生。
  “你是--”
  “我是姚俊峰呀!您去过我们学校。六年前,我是石家庄的一名小学生。”
  “噢,姚俊峰!我记起来了,你就是当年那个‘金猴型’好队长。”
  “正是。当时我爸出了事进了监狱,可我还被评为‘全国好队长’,我爸很受感动。后来我当了兵入了党,现在给
部队首长开车。我从心里感谢您,感谢《中国少年报》!”
  姚俊峰的话勾起了我的回忆。
  1986年,我是《中国少年报》的编辑部主任并主持“知心姐姐”栏目,我策划组织了“全国好队长”评选活动
,根据孩子们的建议,评选出来的好队长,以“大雁型”、“金猴型”、“蜜蜂型”、“小老虎型”命名。
  有一次,我去石家庄采访,少先队总辅导员张小春老师向我汇报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叫姚俊峰的六年级学生,是个
淘气的男孩,但他点子多,热爱集体,爱帮助人,还很有组织能力,同学们想推选他当“全国好队长”。但就在这时,
他爸爸犯罪入狱。罪犯的孩子能当好队长吗?孩子们议论纷纷。
  “能。孩子无罪!”我十分坚定地回答,“只要符合评选条件,无论是谁的孩子都有权利参加评选!”
  后来,姚俊峰果然当上了“全国好队长”。他爸爸在监狱里听到这个喜讯,感动得放声大哭。他说,没有想到我犯
了罪,孩子不仅没有受到牵连,还获得了全国大奖。从此,他认真改造,连连受奖,终于得到提前释放。
  天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包容。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父母的
宽容,会让孩子有一个更宽松的成长空间。
  为了爱,学会包容孩子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1 10:17:46 | 只看该作者

1

8.把爱的机会还给孩子


--------------------------------------------------------------------------------



连载:好父母 好孩子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卢勤  


  付出你的爱,你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爱是什么?

  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感;而往外掏,产生的是成就感。


  爱是什么?

  爱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一个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

的生命是多么的伟大,于是感悟到一种深深的爱意。

  记得有一次,我去重庆开办“知心电话”。重庆团市委少年部部长饶勤带着她四岁的小女儿陪我去风景区游览。

  一进山,小女孩就问我:“你来过这里吗?”

  “从来没有来过,如果迷路了,我肯定找不到家。”我装做很为难的样子说。

  “没关系,有我呢!”小女孩马上用力地拉住我的手,满有把握地冲我说。

  “好,好,有你我就放心了。”我高兴地回答。

  要坐缆车上山了。那种缆车我还从没坐过,心里真有点儿紧张。

  “不行,我害怕。掉下去要摔死的。”我假装担心地说。

  “别怕,有我呢!”小女孩老练地扶我上了缆车,紧紧地挨在我身边,微笑着对我说,“怎么样,不害怕了吧?有

我你就可以放心了。”

  我一下子被这个可爱的女孩感动了,我觉得,被孩子爱、被孩子“关怀”的感觉真好!

  分别时,她问我:“你玩得高兴吗?”

  我蹲下身来,看着她那双美丽的眼睛,动情地说:“今天幸亏有了你,我玩得太高兴了,一点儿也不害怕了!”

  “下次你来,请打电话通知我,我还会来陪你!”女孩一脸真诚地说着,从兜里掏出一张写着她家里电话号码的小

纸条。

  第二天,她的妈妈告诉我,女儿回家后兴奋异常。她对爸爸说,自己是一个重要人物,如果没有她,“知心姐姐”

可就“惨”了。

  对成人来说,接受孩子的爱是幸福的、快乐的;对孩子来说,给予别人爱,别人能理解、能接受、能感悟到,比接

受成人的爱更快乐!然而,我们许多的父母,却把孩子爱的机会垄断了,爱的权利剥夺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被

各种各样成人的爱包围了,所有的大人都比孩子“强大”、比孩子有“实力”,孩子没有爱大人的机会,反而被大人爱

得“死去活来”。

  一个女孩正在家里写作业,爸爸下班回来了。孩子刚刚在学校接受过爱的教育,她马上倒了一杯茶水,递到爸爸面

前:“爸爸,请喝茶!”

  谁知,爸爸冷冰冰地说:“去去去,写作业去!别趁机跑出来玩!谁用你倒茶,多考个100分比什么都强!”

  孩子心中刚刚萌发出来的爱的火花一次又一次被父母无情地扑灭了。渐渐地,孩子明白了,父母所要求的就是他考

高分、上重点学校,别的什么都不需要了。然而,这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达到的目标啊!于是,许许多多孩子变得心灰意

冷、玩世不恭,不再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爱别人了。

  辽宁省的一份调查表明,59?郾18%的家长在养育孩子上不惜代价,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每月给孩子零花钱

在50元以上的占27?郾02%,其中超过百元的占7?郾85%。孩子每周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极少,18?郾72

%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务劳动;47?郾78%的学生只参加1小时以下的家务劳动。因此,60?郾12%的学生

不会洗衣服、做饭;54?郾75%的学生上下学时需要家长接送;7?郾81%的孩子能“讲究卫生”,41?郾19

%的家长是把洗脚水端到孩子面前的(“经常如此”的占4?郾8%,“偶尔如此”的占32?郾6%)。

  就这样,“累坏了”父母,“闲坏了”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认为,这些是父母应该做的,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

呢,也不能白当啊!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儿,给孩子一点儿爱他人的机会,别总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视孩子

为小草,让孩子靠着你、仰视你、惧怕你;更不要当大伞,视孩子为小鸡,为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弱不禁风。

  换个位置、换个形象吧!让孩子做高山,孩子就会长成山;让孩子当大伞,孩子就能顶天立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1 10:18:31 | 只看该作者

1

第十五章 双赢的诀窍是什么--沟通九招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和消极的--都表达出来,是对孩子最大的保

护。



写在前面


--------------------------------------------------------------------------------



连载:好父母 好孩子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卢勤  


  一年春节,我和高中同学聚会。昔日的老同学一说起他们正在上学的孩子,一个个都唉声叹气。

  一个同学对我说:“我们这代人上要照顾老,下要照顾小,好不容易把儿子养到十几岁,上了高中,竟然跟我们没

话说,和他爸爸更是一见面就吵。儿子整天把自己关在房子里,不许我们进他的屋。我要是想跟他说句话,也只好写个

纸条从门缝塞进去。我真是又难过又  
憋气。你是知心姐姐,你说说,我们跟儿子的关系怎么才能改变?”

  她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许多同学都把目光投向我。我沉思着,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男孩设计的《家长报》。

  这个男孩是北京崇文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一个飘雪花的日子,他的班主任徐老师请我去为同学们自办的小报评奖

。让学生自己办报的建议是我提出的:每个同学都设计一张小报,每天贴一张,这样就等于出“日报”了,还让孩子们

都有成功的感觉。如今,孩子们的报纸真的办起来了,我当然要去祝贺。

  评比会开得十分热烈,五彩缤纷的小报展现在眼前,那些充满童趣的图画、别出心裁的设计,令人目不暇接。作为

评委,我真不知道评哪张优秀才好。可以说,45张小报,张张都是那么出色。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男孩设计

的《家长报》的报头。图案由涂实的红、绿、蓝三个圆组成,红色的在上,绿色、蓝色的在下,三个圆交叉在一起。

  “能不能谈谈你的设计思想?”我认真地向小设计师发问。

  男孩子站起来,神气十足地说:“红圆代表我,绿圆代表我妈,蓝圆代表我爸。红圆与绿圆交叉的地方,说明我妈

爱我,我爱我妈;红圆与蓝圆交叉的地方,说明我爸爱我,我爱我爸;绿圆与蓝圆交叉的地方,说明我妈爱我爸,我爸

爱我妈!”

  “太好了!”我禁不住为他的想法拍手叫绝。

  教室里忽然响起热烈的掌声,鼓掌的是孩子们!

  从这个男孩的设计中,从孩子们的掌声中,我理解了他们,他们需要自己独立的世界,他们把自己看成是和父母完

全平等的。在他们心中,家庭是由三个完全平等的世界组成的,每个世界都是独立的,又是交叉的,也是互相支撑的。

他们骄傲地把自己的世界设计成红色,而且放在上面。他们知道,自己是父母心中的太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他们多

么需要父母的爱,多么渴望与父母沟通!

  孩子们的设计意图,向我们做父母的表达了这样的心愿:相互依托,相互合作,相互沟通,这应该是现代“三口人

”之家,也就是独生子女家庭应该具备的人际关系。

  假如让爸爸妈妈画一张家庭关系图,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会在一个大圆里画上小圆,代表一种包容、从属的关系

。在父母的心目中:孩子属于我,我可以主宰孩子,孩子必须服从我,我可以给你好吃的、好喝的、好穿的、好玩的…

…管你喜欢不喜欢,“爱你没商量”。

  而如今,“三人世界”的家庭并不太平并不和睦,有的“三人世界”竟然发生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为此,大人伤心痛苦,孩子也觉得活得很累。

  怎么办?怎样把对抗变为对话?怎样实现沟通?

  我想,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1.让孩子倾诉


--------------------------------------------------------------------------------



连载:好父母 好孩子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卢勤  


  --坐下来听

  静静地听有时胜过千言万语。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和消极的--都表达出来,是对孩子最大的保

护。


  作为孩子,总希望父母能与他共享快乐或分担愤怒、恐惧、压抑、悲伤,而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却往往只爱听“好

消息”,不爱听“坏消息”。长此以往,孩子失望了,觉得什么事情对父母说了也是白说,还不如将坏心情埋在心里。

久而久之,消极情绪找不到发泄和化解的渠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突然爆发,变成一种对抗情绪,以致给自己和家

庭带来损害。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只有觉得对方能真正理解他的想法时,才能听得进对方的话。我们在听了孩子的想法后,立

即用自己的语言重复其中的要点,并同他交流,孩子会觉得我们一直在认真倾听,对他是尊重并理解的。那么,孩子无

论怀着什么样的心态,都能够表现得平静,对问题的解决也会有利。

  跟孩子交流,有时候并不需要我们自己说,只要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讲完,孩子也就满足了。父母作为倾听者所给予

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有位妈妈声带上长了结节,医生强迫她禁声,至少十天不许说话。

  这天,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到学校去了!”

  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一定要严厉地训斥他。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她不能讲话,只能看着下面会

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气愤的儿子蜷伏在妈妈身边,把头枕在妈妈的膝盖上,伤心地哭着:“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拼错

了一个字,老师给我指出来,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

  妈妈只是搂着伤心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里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还等着我

呢。谢谢妈妈!”

  妈妈的沉默给了儿子一个倾诉的机会,使他能够向妈妈吐露内心的痛苦。妈妈明白了,这时孩子并不需要父母的教

训和忠告,他受了委屈,需要有人倾听他的诉说。

  沉默有时胜过千言万语。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一个奥秘。你能够理解这无声的交流吗?你能够学

会使用它吗?那么请坐下来,静静地听孩子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1 10:19:18 | 只看该作者

1

2.和孩子平视


--------------------------------------------------------------------------------



连载:好父母 好孩子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卢勤  


  --蹲下来看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才能看懂孩子的心。

  我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大人发现有个孩子聚精会神地蹲在路边观察蚂蚁,便问:“小朋友,你在干什么?”

孩子仰起稚气的脸得意地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大人哈哈大  
笑:“蚂蚁怎么会唱歌?”孩子不高兴地回答:“你不蹲下来听,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一位爸爸的切身体验:“蹲下来,和孩子平视。”在《写给年轻妈妈》一书中,我曾经谈到这位

台湾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讲的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那件事给我很大启示:与孩子平视,是每个父母应该遵循的原则。

  父母要被孩子所接受,是不是也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知道他们要做什么

呢?有许多事情,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怎么也理解不了,这就需要做父母的有变换角色的意识,抛弃自己的偏见,

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世界,才能看懂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1 10:19:47 | 只看该作者

1

3.与孩子商量


--------------------------------------------------------------------------------



连载:好父母 好孩子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卢勤  


  --相互尊重

  商量的魅力在于,使自己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两代人的沟通,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方法是--学会商量。


  我从儿子的成长中体会到:商量,能使家庭关系变得和谐;商量,能使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从而使孩子懂得尊重

别人,并学会用商量的办法去对待父母和他人。

  从儿子幼儿时期直到高中时代,我一直用“商量”的办法同他相处。“商量”使亲子间增进了感情,避免了冲突和

对抗;“商量”使儿子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来观察事情,思考问题,学会了民主和平等、尊重和友谊。

  回想儿子成长的经历,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是独立的世界,这个世界蕴藏着极大的潜能。潜能的开发,要靠个人

努力,更要靠父母的尊重、赏识和肯定。父母应当相信,孩子的世界会比自己的世界更辉煌,因为他们属于未来。有了

这样的认识,才能平等地面对他们,真正地尊重他们,由衷地赞美他们,他们才有可能以自己的健康成长来回报我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0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0 17:58 , Processed in 0.079401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