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2222|回复: 8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母手记》:藏在故事里的教子方法(不断添加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23 14: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偶然间看到这本书,觉得有些文章真的不错,拿来大家分享。可能有些家长已经看过,个人认为有些文章是让人百看不厌的,有时还有种温故知新的感觉呢。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8 金币 +8 收起 理由
快活柳 + 1 + 1 谢谢你了
青春已过 + 5 + 5 学习一下。
小妖1999 + 2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14:39:33 | 只看该作者
《父母手记》:藏在故事里的教子方法
作为有史以来对人类影响最深远的教育书之一,沃尔斯•华莱士的《父母手记》的确独具特色。它不是条条框框说教的汇聚,也不是晦涩难懂词语的堆砌,既不需要你先行掌握某些心理学知识,也不管你受过何种教育,只要你为人父母,有一颗关爱孩子的心,只要你深知做父母的重大责任,你就可以从中获得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因为枯燥的道理说教,已让人们的心麻木,纵然言之有理,也没有实施的兴趣。在我们这么多年的生活中,所接受的说教还不够吗?而故事则不同,它直接撞击心灵,让麻木的心自动地补充精神养分和动力。
  《父母手记》中共有101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十分精彩,不同的故事讲述了不同的深刻道理,也揭示了不同的教子方法,一共有教育好孩子的101种方法。“字字珠玑”常用来形容一篇文章很好,而《父母手记》则可说是“篇篇珠玑”。因为这不是一个父母的手记,而是千千万万个父母教子经验的积累,经过时光流水的淘沥,留下的都是金子般的道理。 “永远都要坐前排”告诉父母要激发孩子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我可以买你一小时时间吗”提醒父母,在忙碌的生活中别忘了倾听孩子的心声;“生活可以贫穷,但不可以粗糙”告诉父母别忘了“给”孩子一颗精致生活的心,让他无论贫穷还是富裕都精致地生活,享受生活的每一道阳光。“小女孩的安慰”则让父母感谢孩子,是他们教给我们对爱的最原始和最真诚的表达方式。
  如果说精彩的故事只是把父母的心打动了,那附在精彩故事之后的父母感悟则把父母的触动延伸为一个个具体的道理,让他们更明确故事所解释的道理。每一个父母都将会在故事中得到成长。
  “先启发自己,后教育孩子” 是沃尔斯•华莱士在《父母手记》中所倡导的理念,华莱士就是这样通过故事启发父母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习惯、方法,并提示父母应该怎样去做。
  真的按照华莱士《父母手记》中教育好孩子的101个方法去做的父母会发现,他们自己的那份父母手记上所记载的内容将可以和华莱士的媲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14:40:24 | 只看该作者

犹太人独特的教子方式
犹太民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但犹太人民却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成为世界上赚钱最多的民族。无论在全球金融界、商界还是科学界,他们拥有的财富比重始终独占鳌头,这与犹太人独特的教子方式密切相关。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传说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常常放有书本,他们相信死者在夜深人静时会走出来看书。尽管这种传说具有某些迷信意味,但其象征意义却对现实的人很有教育意义:即生命有结束的时刻,求知却永无止境。
犹太人从不焚烧书籍,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犹太人(以色列人)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堪为世界之最。犹太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说法,那就是书柜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进而遭到大众的唾弃。

  每一个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猜开一个谜团:“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如果孩子回答说是钱或者



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当孩子无法回答时,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会伴随你的一生。”

  父母感悟: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语)。犹太人教育孩子重视对知识的追求,实际上是教导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身为父母应向犹太人学习,懂得用书本来武装自己孩子的头脑,给他们以丰富的智慧。通过人性与科学的结合,使孩子更能体会到智慧所体现的魅力所在,像犹太人那样,以独特的教育方式结合教育理念,使孩子们透过现象更深一层地认识教育的本质。
  知识源于书本,知识更活用于书本,教育子女更要从知识中演变成智慧,体现出智慧本身的重要性。
  因此,家长们要从小培养孩子们读好书的习惯,使他们知道书中赋予他们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


[ 本帖最后由 susangel 于 2006-11-23 14:4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14:43:5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是在养小孩
大卫有两个小孩,一个5岁,一个7岁。

  一天,他教7岁的孩子凯利怎样使用瓦斯驱动的割草机。当他正在教他如何在草地尽头将割草机掉头时,他的妻子叫他接电话。大卫刚刚转身,凯利由于控制不住割草机的抖动,把割草机推到了草坪边的花圃上,所过之处,大约2尺宽的一片花草已被夷为平地。

  大卫回头发现发生的一切之后,非常生气。这是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好不容易侍弄出的令邻居们羡慕的花圃。他开始对儿子吼叫。

  这时,妻子很快走过来,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说:“亲爱的,请记住,我们是在养小孩,不是在养花!”

  父母感悟:

  为人父母应该明了孰重孰轻。孩子的自尊比他所破坏的任何物品都更重要。

  花已经死了,还有被 棒球砸碎的玻璃窗户、被孩子不小心碰倒的灯以及掉在厨房地上的碟子,它们都已经破了,都已无法挽回。此时,我们不要再去打碎一个孩子的心灵,如果他们充满活力的内心变得麻木,这种无法挽回的损失才是真正的遗憾。

  有一次,斐济在和一些朋友共进晚餐。朋友5岁的儿子打翻了桌上的牛奶杯。当这个男孩的父母开始责备儿子时,斐济也故意弄翻他的杯子。当斐济开始解释他48岁还会弄翻东西时,男孩开始微笑了,而男孩的双亲似乎也明白了斐济的意思,不再生气。

  父母多么容易忘记他们仍然在学习啊!

  那一刻孩子知道不需要害怕错误。除此以外,他还学到,错误只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即使失败,我们还是会从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 本帖最后由 susangel 于 2006-11-23 14:4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ameng1190 + 2 + 2 深受启发!不经意的接受醍醐灌顶!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14:47:32 | 只看该作者
动物学校
有一天,动物们决定它们必须做件伟大的事,以便迎接所谓"新世界"衍生的问题,所以它们创建了一所学校。
  学校内采用的活动课程包括跑步、爬行、游泳及飞行。为了方便管理,所有的动物都参加了每一项课程。
  鸭子在游泳项目上的表现非常杰出,甚至比老师还优秀,但在飞行方面,它的成绩只是刚好及格而已,而跑步的成绩更是惨不忍睹。因为它跑得太慢,所以放学后它必须放弃游泳,留下来练习跑步,它持续地练习,直到它那有蹼的脚都磨破了,仍然只有游泳一项及格。但是及格标准只适用于学校,所以除了要上学的鸭子外,没有人在乎这件事。开始时,兔子跑步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不久后,它便因为游泳前繁琐地化妆工作感到神经衰弱。
  小松鼠本来在爬行课程上表现优异,直到有次上飞行课时,老师要求它从地面起飞取代从树梢滑落,造成了它心理上极大的挫败感。后来它因运动过度导致肢体痉挛,使它在爬行及跑步课程上,只得了70分或者是刚好及格。
  老鹰是一个问题儿童,也因此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以爬行课程作例子,它不但打败其他同学先到树顶,同时也坚持用自己的方式。
  一学年结束后,一只在游泳、跑步、爬行方面表现极佳,而且稍微具有飞行能力的奇特鳗鱼,平均分数最高,成为毕业代表。
  土拨鼠拒绝入学,同时也反对纳税,因为学校未将挖、掘列入课程。它们将自己的小孩送到其他地方学习,后来其他土拨鼠及地鼠也纷纷加入,成立了一个成功的私立学校。
  父母感悟:
  每一个家庭,都应当有独特的面貌和情况,应当独自解决许多教育上的问题,而并不是利用业已准备好的现成“处方”……。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个原则。父母望子成龙当然无可厚非,但由于不同的孩子在智力、体力、能力等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真正能成“龙”成“凤”的孩子只是少数。所以,客观、公证地评价自己的孩子非常重要,既要着眼于未来,发现兴趣,培养兴趣,又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如果你的孩子专注于某一兴趣,就要积极引导,着力培养;如果一个孩子确无音乐细,你又何必手持棍棒,声色俱厉地要求他当“贝多芬”?父母应该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要求是不是过高,切勿用冷漠的态度、粗暴的行为,给孩子造成心灵的创伤。
  即使你的孩子表现平平,当不了文学家、科学家,一辈子都不会“出人头地”,但当个身心健康的劳动者又有何不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14:49:37 | 只看该作者
甘地夫人教子
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作为领袖,她对印度有着杰出的贡献;作为妈妈,她是孩子心中最好的导师。

  甘地夫人认为:生活中有幸福,也有坎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个性,使他们以后能够从容不迫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作为母亲,她必须帮助孩子平静地接受挫折,发展自我克制的能力。
  大儿子拉吉夫12岁时,因病要做一次手术。面对紧张、恐惧的拉吉夫,医生打算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安慰孩子:手术并不痛苦,也不用害怕。
  可是,甘地夫人却认为,孩子已经懂事了,那样反而不好。所以,她阻止了医生。随后,甘地夫人来到儿子床边,平静地告诉拉吉夫:
  第一、手术后有几天会相当痛苦;
  第二、谁也不能代替他受苦,因此,他必须要有精神上的准备;
  第三、哭泣或叫苦都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引起头痛。
  手术后,拉吉夫没有哭,也没有叫苦,勇敢地忍受了这一切。
  父母感悟: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痛苦和挫折,孩子的第一次挫折很可能就从吃药打针开始。
  看着孩子满脸恐惧、浑身发抖、几近绝望的样子,听着他世界末日般的哀求“妈妈,妈妈,我怕,我怕,我不想打针。”你会如何对孩子坦诚相告:人生的坎坷会远不止于打针吃药?你会如何教育孩子理智坦然地接受痛苦和挫折?
  父母没有必要刻意去让孩子吃一些不必要的苦。真正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懂得如何教给孩子面对挫折和失望的正确态度,以及应对挫折和失望的正确方法。其实,细心的父母如果善用许多孩子在生活中碰到的小小“挫折”,更贴切地说是这样那样的“不顺”,就可以很好地让孩子懂得幸福快乐的人必须具备的健康心态。
  人生是一场面对种种困难的“漫长战役”。有一种值得喝彩的人生,正是因为你在艰难困苦中依然能够昂首挺胸、屹立不摇。早一些让孩子懂得挫折是人生正常的“待遇”,当挫折到来时,应该面对,而不是逃避,这样,孩子便会早一些坚强起来,成熟起来。以后的人生便会少一些悲哀气氛,多一些壮丽色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14:52:30 | 只看该作者
站起来的次数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自己的儿子已经十六岁了,却还是没有一点男子汉的气概。

  于是,父亲去拜访一位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
  禅师说:“你把孩子留在我这儿吧。3个月后,我一定可以把他训练成真正的男人。不过,这3个月里,你不可以来看他。”父亲同意了。
  3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禅师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这3个月的训练成果。
  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地。他站起身来继续迎接挑战,但马上又被打倒,他又站起来……就这样来来回回一共18次。
  禅师问父亲:“你觉得你孩子的表现够不够男子汉气概?”
  父亲回答说:“我简直羞愧死了!想不到我送他来这里受训3个月,看到的结果却是他这么不经打,被人一打就倒。”
  禅师叹了口气,说:“你只看见了表面的胜负。你有没有看到你儿子那种倒下去立刻又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气概啊!”
  只要站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就是成功。
  父母感悟:
  真正的男子汉气概不在于他是否可以被打倒,而在于他被打倒后能否立刻站起来。面对失败,可以平静待之,积蓄力量重新再来,这种气概体现了真男儿本色。这样的人可以被打倒,但永远不能被打败。
  天真的孩童,甚至许多年轻人,由于涉世不深,经常混淆健壮、彪悍、冷酷与“男子汉”气概之间的区别,因此,人们常常会看到他们在比肌肉、比力量、耍酷。如果父母也不清楚这种区别,那么,孩子很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迷失自己,或在通往真正“男子汉”的道路上历经曲折。
  人的一生路程很长,稍不留神就有被石头绊倒的可能。我们无法帮助孩子排除一切绊倒的可能,但却可以教给他们绊倒后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能力。是的,我们可以教育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但自己首先要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15:07:58 | 只看该作者
他再也没有对父亲撒过谎
在赖特17岁那年的一个早上,父亲要赖特开车送他到20英里之外的一个地方。那时赖特刚学会开车,就非常高兴地答应了。   赖特开车把父亲送到目的地,约定下午3点再来接他,然后就去看电影了。等最后一部电影结束的时候,已经是下午5点了。赖特迟到了整整两个小时!  当赖特把车开到预先约定的地点时,父亲正坐在一个角落里耐心等待。赖特心里暗想,父亲如果知道自己一直在看电影,一定会非常生气。  赖特先是向父亲道歉,然后撒谎说,他本想早些过来的,但是车子出了一些问题,需要修理,维修站的工人们花了2个小时的时间才修好。  父亲听后看了他一眼,那是赖特永远不会忘记的眼神。  “赖特,你认为必须对我撒谎吗?我感到很失望。”父亲说。  “哦,你说什么呀?我说的全是实话。”赖特争辩道。  父亲又一次看了他一眼,“当你没有按预约时间到达时,我就打电话给维修站,问车子是否出了问题,他们告诉我你没有去。所以,我知道车子根本没有问题。”一阵羞愧感顿时袭遍赖特的全身,他无可奈何地承认了看电影的事实。父亲专心地听着,悲伤掠过他的脸庞。“我很生气,不是生你的气,而是生我自己的气。我觉得作为一个父亲我很失败,因为你认为必须对我说谎,我养了一个甚至不能跟父亲说真话的儿子。我现在要步行回家,对我这些年来做错的一些事情好好反省。”   赖特的道歉,以及他后来所有的话都是徒劳的。  父亲开始沿着尘土飞扬的道路行走,赖特迅速地跳到车上紧跟着父亲,希望父亲可以回心转意停下来。赖特一路上都在忏悔,告诉父亲他是多么难过和抱歉,但是父亲根本不予理睬,独自一人默默地走着、沉默着、思索着,脸上写满了痛苦。  整整20英里的路程,赖特一直跟着父亲,时速大约为每小时4英里。  20英里的路程里,看着父亲遭受肉体和情感上的双重折磨,这是赖特生命中最令人难过和痛苦的经历。然而,它同样是生命中最成功的一次教育。自此以后,赖特再也没有对父亲说过谎。  
父母感悟:  
“子不教,父之过”。很多父母都熟知这句话。但是,恰恰有很多父母忽视了这句话。  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首先应该反省自己。  教育孩子如同在岔路众多的地方驾车,时常反省就像时常回头看看是否走错了路,这样才能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11-23 15:14:38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继续努力,支持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15:45:48 | 只看该作者
搬书的小男孩
小男孩正帮父亲把一些藏书从阁楼上搬到楼下较宽敞的地方。小男孩觉得能助父亲一臂之力是很了不得的事,虽然事实上他非但没帮上什么忙,反而还碍手碍脚,使工作进行得更缓慢。
  但这男孩的父亲不仅有耐心,而且有智慧。他知道让儿子参与工作的意义,远比搬一大叠书的效率重要得多。
  不过,在这位父亲的藏书之中,有几本是又厚又重的教科书。对小男孩而言,要把这些书搬下楼,是相当吃力的事。有一回,他所抱的那叠书一连掉落好几次。最后他气急败坏地跌坐在阶梯上,难过得哭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笨手笨脚,不能把事情做好,而且不够强壮,无法捧着厚重的书走下狭窄的楼梯。想到自己不能为父亲效劳,他简直伤心极了。
  父亲看在眼里,一言不发,拾起散落在地上的书本,将它们放回小男孩的怀中,然后以强有力的手臂一把抱起捧着书的儿子,将书和儿子一并抱下楼来。就这样来来回回,一趟又一趟,父子俩有说有笑地完成了任务:小男孩负责搬书,父亲负责搬小孩。
  父母感悟:
  孩子的每一个好的行动都应受到鼓励,哪怕他做得不到位。
  让孩子帮着一起做事,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而且,孩子也会因为帮了父母的忙而觉得自己是很有价值的人。
  父母常常抱怨孩子在家里缺少责任感,不考虑父母的需求。其实,责任感和价值感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只有看到自己的行为能对他人产生影响,能够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尊重,他才能油然而生自豪的感受,并从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5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6:16 , Processed in 0.087057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