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renyualice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会教孩子吗?——优秀是教出来的》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7-1-4 21:16:17 | 只看该作者
表象分两大类,一类叫实物表象,实实在在东西的表象,全部留在脑子里面了;另一种叫情景表象。什么叫情景表象呢?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把这些实物的关系联系起来,靠着一定的动作来完成一件事情。比如,孩子上幼儿园,那么从穿衣服到出门、上汽车、下汽车到幼儿园等一系列的情景。每天走一趟,若干趟以后他就会有一个从家到幼儿园印象。因此,我们说具体形象性思维点型的特征就是:依靠表象的联想去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7-1-4 21:16:51 | 只看该作者
这样呢,就给我们一个启发,在教育三至六岁的孩子时候,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建立大量表象的机会。孩子的脑子里要有很多的表象,所以,不是概念越多越好,而是表象越多越好,表象的联想越多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7-1-4 21:17:58 | 只看该作者
两个孩子具有同样多的表象,但是一个孩子的联想更多,他解决问题的机会就越多;而一个孩子的联想越少,他解决问题的机会就越少。从表象的多少来说,孩子们脑子里的实物表象、情景表象越多的孩子进行各种表象联想的机会就越多,这种机会越多,解决问题的机会就越多,反映出来的就是越聪明。当他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他就会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考虑问题。其实这种道理跟我们成人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对小孩子忽略了。其实我们大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为了使得解决问题的渠道更多一些,就是使用这种办法。只不过我们是常常使用概念的一些东西,我们称之为概念推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7-1-4 21:18:27 | 只看该作者
处于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孩子就要使用这种方式来发展自己的思维。所以,我们要启发他,就要给他提供一些表象的东西。在生活的一个任何环节上都不要放过这个机会,让他去建立表象的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7-1-4 21:18:59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我举个例子来分析一下处于这两个不同思维阶段孩子在解决问题上的不同。因为他水平不同,他解决问题也就不同。比如:我们在窗台上放上一个玩具,对小孩子说:你拿着玩具去玩吧,给你了。其中一个小孩子就跑过去了,一伸手,结果拿不到,因为这个窗台太高了,所以他拿不到。他就对妈妈说:老师,我拿不到。老师就拿了把小椅子,放在窗台旁边,这个小孩一看到小椅子就知道登着它可以拿到。这就是一种情景,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有一个小朋友,也跑过去,一伸手,同样拿不到,他也没问,就四处找,最后找到一把小椅子登着就拿到了。这就是说他的脑子里有小椅子的表象,有小椅子可以增加高度的这个表象。在他过去的生活中肯定有这种经历,他脑子里留下了这种印象,所以,这种表象的联想就支持他自己采取行动,不用别人帮,而第一个孩子就没有这个表象,只有当东西放在跟前的时候才知道怎么做;还有一个孩子,当他看到玩具放到窗台的时候,就去拿了一把小椅子就把玩具拿到了。所以,这第三个孩子的水平是最高的。为什么说他是最高的呢?他的表象联想过程包括对空间距离的估计和深度的估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07-1-4 21:21:0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说情景表象和实物表象在人的头脑里是最基本的表象。小孩子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第一要依靠实物,实物所带来的表象能力。第二是情景。其实我们脑子里的表象不只这两种,还有其它的。就象第三个孩子,他的脑子里不仅对情景和实物有表象的能力以及联想的能力,还有空间距离的表象,所以,他的水平就高多了。而这种空间知觉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生下来的小孩子是没有的,是逐渐理解的;二三岁的孩子就远不如四五岁的孩子;而四五岁的孩子就远不如小学生和中学生,这是经验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7-1-4 21:21:26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学龄前的儿童讲,第一个要素:为了培养孩子的聪明才智,首先在认识过程本身,怎么去思考问题、怎么去解决问题。归纳一下就是从感官的认识到感知动作的思维,靠摆弄物体逐渐认识事物的特点,然后再到形象去认识。这是一系列的。所以,我们说孩子的聪明才智和认识不仅仅靠思维的能力,而是靠很多的能力,而这种认识是在交往的过程里完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7-1-4 21:21:48 | 只看该作者
儿童在交往过程中怎么认识自己、怎么认识别人?这个过程对于他完善自我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关系是很大的。我们人类的生活圈子大体可以分三个档次,生活圈是逐步扩大、逐步提升的。最初的生活是个体生活圈,小孩个体的、大一些叫群体生活圈,最后是到集体的。从个体到群体到集体,生活圈是逐渐扩大并逐渐提升的。孩子的认识过程和交往过程也是随着生活圈的扩大,交往的层次也在提升、也在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7-1-4 21:24:1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是个体之间亲子的交往--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大一些是个体的玩伴交往--孩子与小孩之间的;更大一些是玩伴之间群体的交往一直到集体的交往。学龄前的孩子就经历了前三个阶段,他们的认识过程也是这样提升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7-1-4 21:26:05 | 只看该作者
亲子交往就是:他出生以后,首先认识他的父母和经常照顾他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有最初对世界的评价,他是怎么感觉这个世界的。虽然他说不出来,但他有感觉、有感受。如果他生出后,肚子饿了,就有人来喂他奶,醒的时候就有大人跟他玩,那么他会感觉很舒服,觉得这个世界非常好,有一种很良好的情绪。这种良好的情绪就是未来的一种良好的情感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4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1 10:26 , Processed in 0.09022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