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2432|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订阅《少年儿童研究》杂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7 17:1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订了半年的《少年儿童研究》,每期都有收获,该杂志是由中国少年儿童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教育刊物,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任主编,杂志以“父母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 为办刊宗旨,是非常适合家长看的好杂志。

------------------------------------------------
以下为杂志的订阅宣传:
------------------------------------------------

  如果您渴望孩子健康成长,希望自己成为成功的父母,我们向您郑重推荐《少年儿童研究》杂志。

  我们推荐《少年儿童研究》的自信心主要来自以下几点:

这是一本家庭教育刊物

    《少年儿童研究》是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少年儿童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国家级教育刊物。自1988年至今,《少年儿童研究》在家庭教育研究方面不断探索,赢得了少年儿童父母们的真诚支持和高度信任。

它以“父母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为办刊宗旨

    《少年儿童研究》始终关注父母们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父母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 为办刊宗旨,坚持“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的办刊格言,致力于帮助父母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它刊载专家观点,用专家的智慧为父母服务;刊载父母的教子经验,让父母帮助父母

    《少年儿童研究》坚持用实例法办刊,把多学科知识和多年积累的教子经验浓缩到案例中,告诉父母和教师一些实用和有价值的建议,从而解放做父母的各种难题,在轻松的阅读中让读者受益。

它以6-14岁少年儿童的父母和中小学生教师为服务对象

    《少年儿童研究》关注订户的教子思想和具体方法。在办好杂志的同时,邀请全国知名教育专家举办了 上千场家庭教育报告会,为数以万计的父母们提供面授指导。

    如果您有具体的家庭教育问题需要专家指导,<少年儿童研究>为订户免费开通“家庭教育热线”,每 周六(9:00-12:00,13:00-16:00)聘请专家值班,为您答疑解惑。

    另外,我们还定期请家教专业人士在茫茫书海中,为您发现并挑选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家教书籍,在 杂志中刊登书目介绍,提供邮购服务。

    您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本杂志,请关注以下信息:
    《少年儿童研究》每期64页,定价4元,全年订阅48元
     发行部电话:010-68433266 68722505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  邮政编码:100089

    如果您想订阅我们的杂志,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办法:

    □邮局订阅:
        您可以到当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邮发代号为:2-469

    □直接订阅:
            如果您错过了邮局订阅时间,可以汇款到杂志社直接订阅:但请您不要将杂志款直接放到信封中
        邮寄,以防钱款丢失。
            您可以通过邮局汇款,

        邮寄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
        邮编:100089
        收款人: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 发行部
          (注:收款人只写发行部即可,不用写具体人名)

    □银行汇款,把杂志款汇到杂志社的银行账号:

        银行全称:北京银行中关村科技园区支行
        行号:879
        账号:01090879400120109002577
        户名: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11-10 10:58:4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斑竹的推荐!我的小孩现在还不满6岁,等以后再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3 15:19:20 | 只看该作者
这杂志不是给孩子看的,是给家长看的,很多问题提前了解就可以提前注意。

这杂志真的值得看,比《父母必读》不知要好多少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11-14 13:22:18 | 只看该作者
还没看过,下次买本看看再给出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11-14 13:59:40 | 只看该作者
下次记得买本看看,回头再发表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11-14 14:40:50 | 只看该作者
建议楼主先上传一小部分看看,如果可以就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11-14 15:29:32 | 只看该作者
下次买书时注意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5 10:00:28 | 只看该作者
           怕吃亏的妈妈与吃大亏的女儿
                文/李艳苓
     
  小梅出生于工人家庭,父亲为人老实厚道,工作勤恳,与世无争,人缘非常好,经常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小梅的母亲却非常“精明”,与人相处时从不吃亏,是远近闻名的“厉害”人。
  小梅从记事起,就常听妈妈埋怨爸爸,不是这件事办得窝囊,就是那件事吃了亏,而爸爸总是以沉默来回应妈妈。总之,在妈妈眼里,爸爸“缺心眼”,是个经常吃亏的人,是个“窝囊废”,是个“傻瓜”。在小梅看来,一定是妈妈说的有理,爸爸没理,若不然爸爸为什么不争辩呢?在妈妈对爸爸的唠叨、埋怨、指责声中,小梅渐渐地长大了。
  妈妈的“精明”也在耳濡目染中传授给了女儿。还在小梅上幼儿园的时候,一天听老师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回家高高兴兴地学给妈妈听,可妈妈却板着面孔告诉她:“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没有亲兄弟姐妹,在幼儿园吃东西的时候,不要学孔融让梨,要抢着吃,让给别人吃那是傻子。”上小学的时候,一次劳动回来,小梅弄脏了衣服,妈妈大发雷霆:“全班那么多人干活,你干吗那么卖力气,显你能干吗?你怎么像你爸爸一样傻……”
  小梅一天天变得“精明”了。在与同学相处中,小梅处处小心谨慎,生怕自己吃亏,生怕被别人当成傻子耍了。班级劳动时,她总是溜边,挑最轻的活干;开文艺晚会时,她总是往前挤,坐在离水果盘最近的地方;每学期发新书时,她总是挑挑拣拣,哪怕是书皮折了一点角,她也一定要换一本;下课与同学一起做游戏时,她也要事事占着尖……她的“咬尖”在同学中是出了名的。渐渐地,同学们都躲着她,她一个朋友也没有。
  升入初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觉醒,她对人际关系逐渐敏感起来。她觉察到同学们不喜欢她,但她不知道为什么。她感到自己不被这个集体接纳,她想转学,可又心疼钱,因为当初她是花了几千元钱才进到这个“快班”的,因此,为了那几千元钱,她只好硬着头皮待下去。她每天一跨进校门就有一种度日如年的感觉,学习成绩也越来越糟。看到同学们成天高高兴兴的,可她却很少有好心情,经常是看什么都烦,看什么都生气。一次下课时,她为了一点小事与另一个同学吵了起来,那个同学已经住口了,她还是觉得自己刚才的话没讲到点子上,吃了亏,眼看就要上课了,又抢着吵了几句,正好被刚进教室的老师听见了。老师当众批评了她。她感到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老师和同学们都用蔑视的眼光看她,她无地自容了,从此再也不敢上学了。她开始是不敢见老师和同学们,后来发展到不敢见其他熟人,再后来除了父母任何人都不敢见,整天躲在家中不出门。她觉得自己吃了大亏,所有的人都看不起她。她休学了。小梅那一向“精明”的妈妈也束手无策了。
  “精明”的妈妈万万没有想到,正是她的“精明”害了小梅。因为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对儿童性格形成起着巨大作用。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扮演着孩子的楷模,父母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的态度,都是儿童耳濡目染形成性格的重要因素。小梅所具有的自私、狭隘、投机取巧、过分警惕等性格是由她妈妈的言传身教所致。她似乎在很多小事上占了便宜,但是,她的不良性格妨碍了她与同学们的正常交往和建立友谊,她陷入一种不良的人际关系中。而人际关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她整天生活在一个不被接纳、被冷落、被排斥的集体里。她的情绪常常是低落的。当她遇到挫折时,不能获得来自同学的安慰与支持,她在心理上是孤立无助的。
  小梅妈妈自身的不良人格和不当的教养方式妨碍了小梅的健康成长。怕女儿吃亏的妈妈却让女儿吃了大亏。
     
      (作者为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心理门诊医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5 10:04:57 | 只看该作者
童年是最需要阳光的时代
文/孙云晓
     
     
  “我有颈椎病,你们听啊。”说罢,她将脑袋左右摇晃了两下,人们果然听到了“咔咔”的响声。2006年9月3日下午,我应邀来到北京王府井书店,出席《13岁的天空没有悲伤》的新书发布会,这是14岁的作者罗珺留给我的第一印象。说句心里话,听到这种声音,谁能不感到悲伤呢?可是,小小的罗珺却妙趣横生地讲述自己的经历,讲述许多人对自己的关爱,还说长大一定要为国家做出贡献,否则就成了废物。在场的人都被这个阳光女孩感动了。
     
  刚刚升入初三年级的罗珺是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曾经因为课业繁重患上了颈椎病,被迫休学。去年夏天,父母决定让宝贝女儿赴美参加夏令营。在好朋友的带动下,她参观了美国麻省理工、哈佛、韦尔斯利大学和耶鲁大学等,还参加了一所中学的毕业典礼,并进入一所公立中学短期学习。在此期间,这个侗族女孩子本着最真切的体验,感受着两种教育方式的巨大差异,以游记、实录的形式记录着她的见闻和思考。原来在美国课堂,学生可以随便交头接耳,老师竟然给同学发糖果,学生可以自由上卫生间。而简单的数学考试,让她突然发现自己原来这么喜欢数学。轻松而自在的学习,使罗珺颇有感慨:“看来一个人被外界认可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人的信心是极为重要的,它会让你热爱,让你愿意努力也让你愿意去做好。当你愿意努力去做好,你就可以做好了。”“人不要自己在心里给自己养一条蛇。谁逼你就范都不能就范。而要学会找到阳光照耀的地方,去向太阳学习她的温暖和灿烂。”结果,罗珺只用了3个月就写完了这本8万字的书,并由同心出版社出版。
     
      我在繁忙的日子里,饶有兴趣地读完了这本书,心中对小作者充满感激之情,因为她小小年纪却给了我许多帮助。
     
  在生活中,不同的人向不同的方向走去,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东西,这种差异正是素质的差异。我欣喜地发现,14岁的罗珺在美国是向快乐走去,她看到了美国教育的精华。在第五章《 菲利浦•艾克斯特的高中毕业典礼》里,她详细地记述了该校令人震惊的对学生诚信的严格要求:某优秀学生为校刊夜里赶写文章,未标出某段话是别人所说,也未标明出处。校长得知后询问担任责任编辑的学生。那学生解释说为赶出这期校刊几乎两天两夜没睡什么觉了,太累了,就没有发现那一处问题。学校居然毫不留情地开除了这个非常优秀的学生。罗珺写道:“校方不管那么多,只认为无论如何你编辑就绝不能将人家的东西不注明而拿来用。美国人认为这是偷东西,是一种偷窃行为,不可原谅。而学校认为有此种不良习惯的人是不值得培养的。”有一个中国学生来到美国,也做了同样的事,受到导师的严厉批评,给了零分处理。这个留学生觉得委屈,就去找校长,校长当即将其开除。罗珺感慨地写道:“那个留学生所代表的,是我们的一个弱点。瞧,时机一到就栽了!不好的东西是早晚得漏馅的。”她说:“有时候我们可能没有把诚实放到一个这样的人格高度和社会高度来对待。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把诚实、诚信,当作极其重要的品德加以培养和训练。”“其实靠诚实是可以解决天大的问题的。”写到这里,罗珺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教育误区:学习负担过重和考试压力过大是导致学生弄虚作假的重要原因。她说:“上学期我们几乎就没在23点前写完过作业,就是写到凌晨两点的次数也不少。哪个学生没抄过答案?”“我们班干部都说了,我敢说咱们学校绝对不可能有人没作过弊。”我敢说,仅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罗珺的这本书就是很有价值的。坦率地说,看到这一段我是心惊肉跳的。我想,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是否在将我们的孩子扭曲为虚假的一代呢?
     
  我注意到,罗珺的母亲对女儿的成长是喜忧参半的。她说:“我孩子在书中写了她初二的生活。我们看到这么小的孩子眼里所看到的世界——孩子的世界就是老师,就是学校——而她所看到的,心里所感受到的东西,竟会有这样的一些东西,孩子竟会有这样的一些心态,这令我们忧虑。”“有的学校课时比别的学校多,学校留的作业可能也比其他学校多,学校的课外活动却少得很,学生做题的时间相应地就多很多。但有的学校校长就很注意和强调给学生安排多种课外活动,注意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这些都是要占时间花精力的。几年下来,前者学校里的学生就可能会比后者学校里的学生会考试,成绩高,但人的综合素质肯定也是会有差距的。长时间下来,不考虑孩子狠得了心使劲压、使劲灌的都见成绩,而花时间、花精力想好好培养人、教育人的就见落后,表面看学生考试成绩不显著。这将很容易造成或促使人人都去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最终也将逼得人人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去管长远利益。后果不好。”实际上,这位母亲提出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较量,值得父母和教育界深思,但这显然是一个极其复杂而不可能短期内解决的难题。
     
  可以说,罗珺的这本书是当代青少年风貌的一个缩影。她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呢?首先是自信。瞧她一个养病的中国女学生,在世界头号强国的一流学校里如鱼得水,不但与美国学生相处融洽,并且常常展示出自己的独特风采。她说得很实在:“自信的来源是什么呢?是你有什么比别人强。不,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你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可炫耀的。”她是用自己的“超强换回自信”的。的确,罗珺的学习成绩优异,就连英语也很棒。而且,她自幼习武,曾获北京市武术棍术银牌、拳术铜牌。她还以翻唱S.H.E的《魔力》一歌,获2004年首届中国校园歌曲大奖赛北京市优秀歌手奖。这些对美国学生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超人。其次,是她有包容开放的心态,甚至于拥有难得的乐观和忍耐力。虽然,她也痛恨学习压力,但她有积极的理解。她在美国的名校考出许多好成绩,也因某科成绩差而受到美国学校教导主任的责难。她说:“这一次的刺激使我发誓,学习就要有好成绩,否则怎么证明你掌握的程度和水平呢?你的分数很烂,就是说明你不行嘛。”然而,罗珺对于因为学习压力而自杀的现象表示不解:“为什么要死呢?自杀太傻。既然连死的心都有了,连死都不怕了,为什么还要在乎一个结果呢?不就是一个考试吗?考得上就上,考不上就不上。考上好学校就上好学校,考不上好学校就考上什么上什么,何必再去在乎它?顺其自然,能怎样就怎样呗。”看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我们总在谴责中国的教育,而实质上,今日中国青少年身上的许多让世界刮目相看的高素质,不也得益于中国的教育吗?当然,中国教育是亟待改革的,但不能把今天的中国教育都称为应试教育,更不能把中国教育都称为失败的教育。同时,我们也不能把今天的中国独生子女都称为问题孩子,而要看到他们是大有希望的一代,甚至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一代人。
     
  按眼下时髦的算法,14岁的罗珺属于90后的代表。我欣喜地发现,与80后苦大仇深般的写作不同,90后的写作有可能是阳光写作,而《13岁的天空没有悲伤》可谓阳光写作的标志性作品。实际上,80后与90后在为人为文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别,只是出版的代表性作品风格不同,而这与出版界的追求和炒作密切相关,也与年龄特点的审美差异有一定关系。毫无疑问,阳光写作预示着健康的一代向我们走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5 10:08:06 | 只看该作者
父母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针对孩子的成长是先天的因素更重要还是后天的影响更重要的问题,一位记者曾问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教育专家说:“根据我的研究,先天占53%,后天占47%。”记者继而问他是怎样得到这样准确的数字的。专家笑着答道:“你难道真相信我的回答吗?人的教育问题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事,是艺术而非科学,人们为什么一定要寻求一个简单的答案呢?”
     
       父母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美国一项关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的调查结果
     
      吴小竹/编译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教育部开展了一项具有历史性的项目——早期儿童纵向研究。其对象是两万多名在校小学生。根据科学抽样,他们准确代表了美国的小学生。研究除了收集每个学生的学业表现以及他们的种族、性别、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的水平等基本数据外,还包括了对孩子父母及老师和校方管理人员的面谈。在对父母的面谈中,调查者向父母提出的一些问题,是其他政府出面的调查很少涉及的,比如,父母是不是打孩子、是否经常打,父母是否带孩子去图书馆或博物馆、是否经常去,孩子看多长时间的电视等等。
     
  在向大家展现研究结果前,可能有必要解释一些统计名词。研究者通过回归分析,可以说明事件有相关关系。统计学的相关关系并不一定是因果关系。比如有下面两个问题:问题一:家中有很多书是否导致孩子在学校成绩好?
  问题二:家中有很多书的孩子是否比家中没有书的孩子成绩好?问题一要求因果关系的回答,回归分析解决不了;而问题二是可以通过回归分析来看两者是否有正相关关系。以本研究为例,回归分析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家中有书的孩子比家中无书的孩子在学校的考试成绩中更可能得高分。因此可以说“家中有很多书”和“考试成绩高”有相关关系。但一个孩子成绩好还和其他很多因素有关。如果仅仅以有书和没有书来分析,可能意义不大。但当两个孩子的其他条件都一样时,有没有书与在校成绩有关。有经验的研究人员会利用回归分析的结论来寻求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可以想见,本项目所收集的数据十分丰富。研究人员就种族(主要是黑人和白人)、学校、学区对孩子的影响等均有重要发现。但本文重点介绍有关“父母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的问题。
     
下面是16项研究者想要了解是否与孩子的考试成绩相关的因素。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论猜一猜哪些因素相关,哪些不相关:
     
      1.孩子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很高
      2.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3.孩子的父母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4.孩子家刚搬进一个更好的社区
      5.孩子的母亲是在30岁以后有第一个孩子的
      6.孩子的母亲从孩子出生到上小学一直没上班
      7.孩子出生时的重量轻
      8.孩子参加了“早起步”项目(美国政府对低收入家庭5岁以下孩子提供的一种服务)
      9.孩子的父母在家讲英文
      10.孩子的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11.孩子是收养的
      12.孩子经常挨打
      13.孩子的父母参与学校的老师家长委员会
      14.孩子常看电视
      15.孩子家中有很多书
      16.孩子的父母每天给孩子读书
     
      猜好了吗?下面是研究的结论:
      八项因素与孩子的测试成绩有很强的正或负相关:
      1.孩子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很高
      2.孩子的父母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3.孩子的母亲是在30岁以后有第一个孩子的
      4.孩子出生时的重量轻
      5.孩子的父母在家讲英文
      6.孩子是收养的
      7.孩子的父母参与学校的老师家长委员会
      8.孩子家中有很多书
      八项因素与孩子的测试成绩不相关:
      1.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2.孩子家刚搬进一个更好的社区
      3.孩子的母亲从孩子出生到上小学一直没上班
      4.孩子参加了“早起步”项目
      5.孩子的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6.孩子经常挨打
      7.孩子常看电视
      8.孩子的父母每天给孩子读书
     
      下面以两个为一组来具体看看相关与不相关的因素及其可能潜在的原因:
     
      相关:孩子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很高
      不相关: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孩子在学校的考试成绩好似乎不是什么新闻。因为高学历家庭重视学习;高智商的父母更有受高教育的可能,而智商是可以遗传的。另一方面,孩子的家庭是否完整对孩子的学业表现似乎并不重要,正如其他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对孩子的个性几乎没有影响一样。这倒不是说所有家庭都应该一分为二,但这对单亲家庭的家长和孩子是一种鼓励。
     
      相关:孩子的父母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不相关:孩子家刚搬进一个更好的社区
  父母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是他们在社会中成功的综合表现。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成绩好不足为奇。但搬进一个更高级的社区并不能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换句话说,好房子并不促进孩子的语文和数学成绩,就像穿一双好的运动鞋并不能让你跳得更高一样。
     
      相关 :孩子的母亲是在30岁以后有第一个孩子的
      不相关:孩子的母亲从孩子出生到上小学一直没上班
  30岁以后生第一个孩子的母亲更可能受过良好的教育或是在工作上有一定的经历,同时,比起十几岁的少女,她更想要孩子。这并不是说30岁后生第一个孩子的母亲一定就是更好的母亲,不过说明她把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放在一个更有利的位置上。而如果母亲从孩子出生一直到上学就在家照顾似乎并不能给孩子什么优势。有人可能对此结论很惊讶,但这项研究的数据的确表明两者不相关。
     
      相关:孩子出生时的重量轻
      不相关:孩子参加了“早起步”项目
  出生时重量轻的孩子的学习成绩容易低。这可能因为早产儿对孩子的整个发育不利。也可能因为重量轻往往是因为母亲怀孕时有抽烟、喝酒或其他不当行为,而孩子出生后,母亲的行为也不一定就有所改变。因此这样的孩子很可能在一个贫穷的环境里生长并参加政府的“早起步”项目。但是本研究表明,“早起步”无助于孩子今后的学习成绩。如下的情形很可能是“早起步”项目的真实写照:取代孩子自己受教育很少的、因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的母亲的,是别人的受教育很少的、因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的母亲。同时参加这个项目的其他孩子也都来自类似的家庭背景。在这个项目中的老师只有不到30%的人有大学学历,工资只有公立学校老师的一半。因此,“早起步”项目很难吸引优秀的教师。其效果也不好。
     
      相关:孩子的父母在家讲英文
      不相关:孩子的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父母在家说英语的孩子比那些在家不说英语的孩子的成绩好。本项目中拉美后裔(家中以说西班牙语为主)的学习成绩总体上差也佐证了这一点。那么周末父母常带孩子去博物馆进行文化熏陶是不是对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利呢?本研究的数据对此给予否定的答案。
     
      相关:孩子是收养的
      不相关:孩子经常挨打
  孩子是否是收养的与学习成绩有很强的负相关。为什么呢?很多研究都表明孩子的学习能力受血亲父母的智商的影响远远超出收养父母智商对他们的影响。而做出放弃孩子给别人的决定的母亲的智商显著地低于收养孩子的人。而孩子是否经常挨打与学习成绩不相关。不少人对此结论表示诧异:因为一般人认为打孩子不是文明的行为从而认为打孩子的父母的水平低。事实也许如此,也许打孩子的父母确有其理由。无论怎样,参与本调查的孩子的父母要和研究人员面对面地谈话,承认自己打孩子。打孩子的父母也许水平不高,但能这样做的父母也许至少是很诚实的。因此我们也许可以说父母的诚实较之打孩子给好的家教带来更大的益处。
     
      相关:孩子的父母参与学校的老师家长委员会
      不相关:孩子常看电视
  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家长多是关心孩子学校和孩子学习的。因此他们的孩子成绩好似乎没有什么让人吃惊的。但与比较流行的观点相反,研究数据表明,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多少和学习成绩不相关。同时家里有电脑也与考试分数不相关。
     
      相关:孩子家中有很多书
      不相关:孩子的父母每天给孩子读书
  正如文章开始指出的,家中有很多书的孩子的考试成绩相对好,而每天给孩子读书对考试成绩没有显著帮助。这个结论对很多人可能是个谜。有人可能不禁要问,父母对孩子到底有多少影响?如果家中的书的存在本身比父母每天给孩子读书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影响还大,那是不是家长就拼命往家里堆书就好了?也许不是。因为研究的结论是家中书多和孩子成绩好有关,但没说因为家中书多,所以成绩好。
     
  那么应该怎样解释这个结论呢?也许如下的分析成立:多数给孩子买好多书的父母本身就聪明并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当然也把高智商遗传给自己孩子)。他们可能更重视孩子的教育并给孩子创造一个鼓励学习的环境。他们可能也坚信书能启迪孩子的智力因而买了很多书。因此,书多也许并不是导致智力发达的一个因素,而仅仅是一个指示因素。
     
  再回头看一下上面所列的与学习成绩相关和不相关的因素。我们也许可以得出如下过于简单概括的结论:那8项相关的因素多是描述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而那8项不相关的是描述父母怎样做。
     
  那么是不是可以下结论说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无关紧要呢?绝对不是。恰恰相反,父母对孩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不过当你开始阅读第一本家庭教育的书时,可能为时已晚!因为很多对孩子有影响的事在此以前就发生了:你是谁、和谁结婚、你的生活状态和趋势等等。
  本研究的一些结论再一次向研究人员、教育者和父母提出对孩子来说是先天的因素更重要还是后天的影响更重要的问题。先天派和后天派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得不相上下。
     
  有一次一位记者问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这个问题。他说:“根据我的研究,先天占53%,后天占47%。”记者继而问他是怎样得到这样准确的数字的。专家笑着答道:“你难道真相信我的回答吗?人的教育问题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事,是艺术而非科学,人们为什么一定要寻求一个简单的答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8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4-5-3 11:36 , Processed in 0.09853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