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tiantian0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田田读经二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6-11-30 23:10:32 | 只看该作者
田妈,在这楼里请教您个问题吧,孩子读论语的时候,经常问我,这句话什么意思啊。我自己都没读过,上学的时候对古文也不感兴趣,所以总怕自己理解的不对就给了她,不好。所以,想了半天,还是到您这儿来取经吧。有空过来的时候顺便给讲讲。先谢过啦!
她刚开始读,今天晚上问我“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是什么意思。我希望能讲的让她很容易理解,就像您在给田田讲经那一楼里贴的一样。可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很易懂的译文。就拜托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06-12-1 09:5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1 windrose2004 的帖子

有看过南怀堇先生的吗?在网上可以找到他的网站,我觉得很受落,但都不是直接的解释,是比较应用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06-12-1 09:59:54 | 只看该作者
砚儿 ,记得你曾经介绍过一个听经的网站,现在找不回那个帖子
http://www.panming.com/newlzhtml/index-lz.htm
1. 诗经那部分击点不出
2. 听了发现只有男声女声,找不到童声
3.发觉读音怪怪的,不像纯正普通话
我不太懂,请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06-12-1 10:09:11 | 只看该作者
应该不是我介绍的呀 . 我都是买的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06-12-1 12:06: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4 砚儿 的帖子

找到了,是
如果mini。听过的请告诉一声,语音是否不纯正!我不大会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06-12-1 12:0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2 ptsamm 的帖子

我买了傅佩荣解读论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 14:06: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windrose2004 于 2006-11-30 23:10 发表
田妈,在这楼里请教您个问题吧,孩子读论语的时候,经常问我,这句话什么意思啊。我自己都没读过,上学的时候对古文也不感兴趣,所以总怕自己理解的不对就给了她,不好。所以,想了半天,还是到您这儿来取经吧。 ...



我的确早先写过“听妈妈讲论语”。不过诸位不要误解这是我每天给田田读经的办法。田田读经,只读不讲。因为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当时写那些东西时,田田很小,写那些东西的目的,是为了让家长了解实际上论语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就是和我们日常的生活细节紧密相联的。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也就没有再写。

您说的这一句,的确是《论语》中争议比较大的,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我看论语的解释,一般就是看朱熹先生的四书集注。所以一般不去采用新说。给您贴在这里: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Dz
朱夫子解:近、远,皆去声。信,约信也。义者,事之宜也。复,践言也。恭,致敬也。礼,节文也。因,犹依也。宗,犹主也。言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致恭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此言人之言行交际,皆当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不然,则因仍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

现在我试着来说一下:

信合乎实际的情况,所说的话才能兑现(我自己的理解和这个不同,我的理解是一个人的“信”接近侠义,他的话就总能兑现,可能我的不对,可是我读这个的时候,总是这么想,而且答应别人的事情完成有困难的时候,总用这一句激励自己:)后来看到南怀瑾先生也是这么理解。)对人的态度符合礼仪的规定的分寸,就可以避免耻辱。所因循的做事的原则总是不离开对待亲人的心,那是靠得住的做事的原则。(这么一写,发现和朱熹先生的还是有点不同,是我的感觉。)

这个是个大致的翻译,不过因为理解不同,可能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比如第一句: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按照第一种解释,那么抱柱而死的尾生就属于信不近义,但用我的看法,这个就是信近于义的典范。:)第二句想必每个人都有生活的体验。第三句“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解释很多人认为是:“依靠自己的亲族里的人来做事,那才是靠得住的。”我自己认为这一句说的是做事的原则,前面两句都是在说对别人的态度,最后这一句是个总结:怎么对别人呢,你怎么对待自己最亲近的人,就怎么对别人,因循这个原则总是不会错的。

我觉得《论语》、《四书》最好通读,然后在生活中应用才能豁然。比方上面这一句:实际上就是儒家的“仁术”的根本,所谓“能近取譬”,所谓“忠恕”,所谓“推己及人”,这是宗法制度建立的根本原则“亲亲”尊尊“。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词语叫大公无私,这是至道,是道家所说的”无我“佛家所说的”本来无一物“的境界,很好。可是,这个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明明看到的是”有我“啊,所以孔子给我们的权宜的法子接近仁者之心。爱自己--爱亲人--爱他人,所以儒家把”孝“作为道德的第一块基石,因为这正是推己及人的第一步,连父母都不孝的人,其余不足观也矣。从亲近身边的人开始,从爱护亲人开始,这个爱心逐渐扩大,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渐渐接近道心。这是我们常人走的道路。比方,如果我没有田田,我不能想象我会花大量的时间做三字经PPT,愿意不愿是一回事情,关键我根本想不到,没有切身的感受,有了田田,我爱这个孩子,好像对别的孩子也亲近很多,自己辛苦,体会到别的妈妈的辛苦,就想到自己做东西给大家分享,开始可能只分享田田的,后来可能田田不需要,我想这个可能有的孩子需要,也肯花时间来做。大家说谢谢你无私奉献。细细想想,是从有私到无私的过程。这就是因不失其亲。

再举一个例子,最近王菲和李亚鹏成立了一个基金,大家看到这一对夫妇的感觉,好像和以前完全不同。以前他们也很有钱,但是他们没想到要大公无私成立一个基金,现在当怀里抱着自己娇弱的女儿的时候,他们对别的父母遭受的同样的痛苦感同身受,所以从嫣儿到嫣然基金,这就是儒家说的仁术,我想将来他们会感谢这个孩子--大家的人生从此不同。他们的心已经不再是卿卿我我的个人的悲欢,而是装了几十万的儿童,心胸的扩大必定改变人生的境界。我看到这条消息的同时,就想到了”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供参考。

评分

参与人数 6威望 +14 金币 +14 收起 理由
anzi998998 + 1 + 1
phoenix + 2 + 2 看来您的意思和南怀瑾比较接近,
砚儿 + 2 + 2 很受启发,谢谢.
月下小楼 + 2 + 2 我只有权加2分。田老师对经典的理解真 ...
mayavati + 5 + 5
windrose2004 + 2 + 2 谢谢田老师,太精辟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06-12-1 17:53:01 | 只看该作者
很想对田田妈等坛子里的各位前辈说声谢谢。在这里学习了很多,真心感受到你们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
想请教一下田老师:
我的孩子2岁2个月,我给他放CD听弟子规听了大半年了,刚学的时候很喜欢让他给我们背,后来有段时间他不愿意学了,连CD都不让播,再后来有一天突然又愿意听了,然后,学了杜曼,知道不能考试,就再没要求他从头到尾的整段背了,只是听他自己玩的时候随便迸出几句来。现在随便讲一上句他会接下句了,他高兴的时候还会要求大人跟他一起指读(其实他不太认得字,只是喜欢这种指读的感觉)。我想问一下,这个弟子规给他听到什么时候换下一个经好呢?要他把字都认得才换吗?还是要考一下他,从头到尾背出来呢(这样好像不太好吧)?
还有,我以为就这样一直听CD,他就会把经典都背下来的了,看了田田读经才知道要那样正式读。是能认字的孩子都要拿着书本认真读经才行吗,给他反复听CD然后自然会背不行吗?是不是因为反复听CD要很长时间,效率低,如果会认字就让他自己看书去背这样会快一点呢?
知道您很忙,等您有空的时候再回我吧,没关系的,我会不时上这看一下的。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 22:5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8 家有小猪 的帖子

您说的弟子规的情况是常出现的,其实经典背诵是有多重目的的,背诵本身不是目的。所以弟子规用在生活中就好了,如果孩子有兴趣指读,就乘势认真地给他指读,这样他可以定下来,为以后指读打了一个好的习惯。

您说就是放CD也可以听会,关键是孩子在成长,今天他在你身边听,明天他大了就跑没影,所以一定要从被动的输入改为自觉的主动输入,这就是从熏习到学习的过程。

我感觉您孩子底子很好,所以不要轻易错过他这个敏感期。还是再提醒一句,背本身不是目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mayavati + 5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06-12-2 01:12:36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tiantian03 于 2006-12-1 14:06 发表

最后这一句是个总结:怎么对别人呢,你怎么对待自己最亲近的人,就怎么对别人,因循这个原则总是不会错的。

我觉得《论语》、《四书》最好通读,然后在生活中应用才能豁然。比方上面这一句:实际上就是儒家的“仁术”的根本,所谓“能近取譬”,所谓“忠恕”,所谓“推己及人”,这是宗法制度建立的根本原则“亲亲”尊尊“。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词语叫大公无私,这是至道,是道家所说的”无我“佛家所说的”本来无一物“的境界,很好。可是,这个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明明看到的是”有我“啊,所以孔子给我们的权宜的法子接近仁者之心。爱自己--爱亲人--爱他人,所以儒家把”孝“作为道德的第一块基石,因为这正是推己及人的第一步,连父母都不孝的人,其余不足观也矣。从亲近身边的人开始,从爱护亲人开始,这个爱心逐渐扩大,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渐渐接近道心。这是我们常人走的道路。比方,如果我没有田田,我不能想象我会花大量的时间做三字经PPT,愿意不愿是一回事情,关键我根本想不到,没有切身的感受,有了田田,我爱这个孩子,好像对别的孩子也亲近很多,自己辛苦,体会到别的妈妈的辛苦,就想到自己做东西给大家分享,开始可能只分享田田的,后来可能田田不需要,我想这个可能有的孩子需要,也肯花时间来做。大家说谢谢你无私奉献。细细想想,是从有私到无私的过程。这就是因不失其亲。

田老师,非常感谢,您的讲解太精辟了。真的很喜欢听你讲的经,浅显易懂。还是听您讲讲才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怎样对别人呢,你怎么对待自己最亲近的人,就怎么对别人,因循这个原则总是不会错的。对我,也是个教育。
田老师,称您老师是发自内心对您的敬佩,崇拜啊,您已经是我的偶像了。从小到大还真没有对什么人如此崇拜过呢,从您的很多帖子里学到许多,不仅是育儿,更主要的是做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7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0:37 , Processed in 0.171950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