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uge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不去学校的理由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6-9-7 14:00:49 | 只看该作者
zlxmyy+2006-09-07 09:56+pid966325-->引用: zlxmyy @ 2006-09-07 09:56 [url=redirect.php?goto=findpost&p=966325">查看原帖[/url]  <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holdon.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补充:不上小学,可以不学教材上的数学,不用反复的计算,因为中国不需要那么多的会计.
最近,刚满七周岁的Angella,在数学方面进步很大。七月下旬,小女与Dylan一起进行数学的思维训练,逐渐建立起数学的逻辑推理能力。其中Dylan因故不适退出,Angella则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目前不仅将小学的数学内容大致过了一遍,而且在接触初中内容的代数、几何时,显得思维活跃,越学越有趣,也越学越容易,开始建立起对数学的特殊兴趣。为了避免孩子畏惧麻烦的简单计算,我给她买了计算器。这些天,她玩计算器玩得上劲,不仅小数、分数、百分数、正负数搞得门清,而且还将幂、根、倒数玩得特溜。这些情况充分说明,思维领先的路子完全优于学校的所谓“按部就班”的阶梯式教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6-9-8 09:08:59 | 只看该作者
因为孩子同名的缘故,总是牵挂你家的宝贝。恭喜Angella取得的好成绩先,接下来俺可要直言不讳了,莫怪:)1、前文中提到小逸是因为四岁时不适应幼儿园生活而离开校园的,那么袁先生觉得,你为小逸选择了这种完全脱离校园生活的模式,有益于小逸的健康成长吗?小逸最后肯定得溶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吧?到时候她能适应吗?现代心理学认为孩子将来的成功与否更倚重于孩子的情商而非智商,所以我觉得一个孩子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与跟不同人群的交往能力相当重要。Sorry,在我看来,我觉得袁先生为小逸提供的是一个完全以小逸为中心的温室。2、袁先生基于对现行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的反感,完全不考虑小逸重归校园的可能性,这一点我觉得很遗憾。我曾提醒过袁先生不要脱离现行教育大纲,参考一下现行的教材,就是感觉小逸可能有一天会否定她六岁时的选择,会渴望回到校园回到孩子们当中去学习玩耍。袁先生,不管有没有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我觉得作为孩子的家长,你都应该为小逸回归校园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她提供这种选择的可能性,从目前你的教学角度来讲,我觉得你为小逸选择的真的是一条不归路。私塾只有袁先生一位老师,可是如果万一袁先生的健康出现了什么状况,小逸怎么办?知道袁先生是很坚持己见的人,所以每每欲说还休。可是,如果你的宝贝Angella是我家的Angella,那么,我会让她在接受家庭教育的同时让她保留随时回归学校的选择权利,并且我会尽自己的努力来确保为她提供这种选择的可能性。说了这么多都是为了Angella,还望袁先生三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6-9-9 12:37:48 | 只看该作者
<span id="text" style="FONT-SIZE: 14px; WORD-BREAK: break-all">《守住教育底线,才有资格管理孟母堂》时间:2006年08月27日16:17 http://news.sohu.com/20060827/n245017651.shtml【来源: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南方都市报】  美国来信之薛涌专栏  最近,教育部法制办副主任张文明确指出上海私塾办学的孟母堂违反了教育法的精神。孟母堂的命运危在旦夕。  政府部门出来干预这样的民间私学,于法理上说不通,在政策上不明智,实际上还是固执于计划经济中全能政府管社会的思路,妨碍了中国教育的进步。   首先,“义务教育法”之所以不叫“强制教育法”,因为其目标是保证政府对社会提供必要教育的义务,而不是保证政府在这方面的强制权力。也就是说,纳税人缴了税,政府就应该提供相应的服务,比如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当纳税人不需要这种服务,能够自己解决问题时,政府就不该管闲事。只有当某些家长剥夺了自己的孩子受教育权利时,政府才可以以保护孩子权利的理由出面干涉。也正是因为如此,义务教育法在大部分现代国家都有,但并不与私立学校冲突。  孟母堂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所私立学校。地处依河而建的独栋别墅,屋内全套红木家具,仅12个学生,按年龄分别在不同的教室中学习,秩序井然。这样的办学条件,特别是在师生比例方面,在中国的大城市也算上乘。《义务教育法》要求国家为适龄学童提供基本的教育条件。而目前贫困地区不知有多少学童没有学上,或者在危房里读书。这些问题政府尚无资源解决,怎么会有闲心思来管这么一所教育条件优越的私立学校?  其实,教育部官员在批评孟母堂时,并没有涉及办学条件,主要谈的是教育内容,比如没有军训,学不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等等。我们这些成人都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长大的,都明白这种教育充其量不过是背一些教条而已,实效如何实在很令人怀疑。难道我们不能换一种方法,用“行”而不是“言”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吗?当政府保护老百姓干自己想干的事情的权利,使他们能够按自己的想法教育孩子时,老百姓就体会到国家对他们的意义,就把国家当做自己的保护神;谁侵犯了这个国家,他们就会和谁拼命。这实际上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家长,都是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相反,如果政府逼着老百姓违背自己的意志,让老百姓干不成自己想干的事情,无法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教育孩子,那就将人为地创造国家与人民的对立,削弱社会对国家的认同,使公民丧失爱国情操。中国目前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全球化则更使未来变得变幻莫测。孩子应该怎么为他们的生活做教育上的准备,应该学什么,就更不能靠几个在政府里的官员来计划。最好的办法,还是发挥全社会的创造力,让那些有不同经历,不同视角的家长和老师,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为孩子设计教育目标。大家都这么做,在教育中才可能创造“物种多元”的局面,更有利于生存竞争。一些发达国家,目前越来越强调这种灵活性和多元化。比如,美国的一些高中(甚至包括公立高中和大学),教学内容只包括西方经典读本,连计算机也不教,和孟母堂十分类似。一个有生机的社会,就应该给这样的学校以生存空间,让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展开多元竞争。政府的职能是保证一个底线:让孩子有教室,有老师,有书本,有桌椅板凳,有能遮风挡雨的窗户。如果这些职责无法履行,就更没有资格管民间办得好好的学校了。  中国目前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公立学校能保证教育底线就不错了。政府很难再有资源进行昂贵的教育创新实验。久而久之,我们的教育就僵化,国家就会丧失竞争力。孟母堂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家长觉得学校里教的东西没有用。看看现在高分低能的学生,看看外企空缺的大量高薪白领职位和找不到工作也难以胜任的汪洋大海般的大学生,我们教育的失败早已经成了有目共睹的事实。如今,官办教育失败,民间有了创意和资源要改革,政府反而拦着不让改。这样的政府,实在令人失望。  中国教育的生机,除了义务教育有充足的经费外,还在于出现各种各样的民间教育机构,如孟母堂、雅典学堂、工学堂、理学堂等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教育部门几乎已经成了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这个堡垒不被攻克,我们的市场经济就得不到人才供应。我希望教育界人士在面对未来时,多想想市场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四分之一世纪前,没有人敢想私营企业会在国民经济中占如此重要的地位。如今怎么样?私营企业已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教育改革也是如此。政府要放弃垄断,让民间自己发展。再过四分之一世纪,中国就可能出现一大批质量优异的私立中小学和私立大学。这些学校不仅会弥补公立体系的缺失,而且会通过竞争激励公立学校提高质量。在这个意义上,保卫孟母堂,就是保卫改革开放政策在教育界的落实。  (作者系旅美学者)</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6-9-12 17:23:08 | 只看该作者
子晏妈妈+2006-09-08 09:08+pid967754-->引用: 子晏妈妈 @ 2006-09-08 09:08 [url=redirect.php?goto=findpost&p=967754">查看原帖[/url]  因为孩子同名的缘故,总是牵挂你家的宝贝。恭喜Angella取得的好成绩先,接下来俺可要直言不讳了,莫怪:)1、前文中提到小逸是因为四岁时不适应幼儿园生活而离开校园的,那么袁先生觉得,你为小逸选择了这种完全脱离校园生活的模式,有益于小逸的健康成长吗?小逸最后肯定得溶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吧?到时候她能适应吗?现代心理学认为孩子将来的成功与否更倚重于孩子的情商而非智商,所以我觉得一个孩子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与跟不同人群的交往能力相当重要。Sorry,在我看来,我觉得袁先生为小逸提供的是一个完全以小逸为中心的温室。2、袁先生基于对现行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的反感,完全不考虑小逸重归校园的可能性,这一点我觉得很遗憾。我曾提醒过袁先生不要脱离现行教育大纲,参考一下现行的教材,就是感觉小逸可能有一天会否定她六岁时的选择,会渴望回到校园回到孩子们当中去学习玩耍。袁先生,不管有没有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我觉得作为孩子的家长,你都应该为小逸回归校园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她提供这种选择的可能性,从目前你的教学角度来讲,我觉得你为小逸选择的真的是一条不归路。私塾只有袁先生一位老师,可是如果万一袁先生的健康出现了什么状况,小逸怎么办?知道袁先生是很坚持己见的人,所以每每欲说还休。可是,如果你的宝贝Angella是我家的Angella,那么,我会让她在接受家庭教育的同时让她保留随时回归学校的选择权利,并且我会尽自己的努力来确保为她提供这种选择的可能性。说了这么多都是为了Angella,还望袁先生三思。
感谢你的“牵挂”,在我“三思”的时候,又去读了你关于女儿的楼帖。知道了另一个Angela的一些近况,对于她各方面的进步,我都很为之高兴。也希望有机会让两位Anhella互相交流。这里就谈点“三思”之后的想法:1,我曾在这个论坛上发言,支持令媛的不断跳级。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令媛经过很好的早期教育,各方面条件(包括天资)都极优,她在现今的学校,实在太为浪费。通过跳级,庶几有所弥补。不过,我相信,如果令媛不去学校,有可能“在家上学”,其发展可能更优。越往后,可能会越是这样。其实从你的楼帖中就已可看出这方面的问题。比如,不得不考虑“小升初”而去学习数奥,等等,以后不得不去做的事还很多、很多。。。。。。既然花一两年可以读完小学,那为什么就不可以根本不去那种学校呢?子宴的一年跳四级,难道不说明学校的教育实在不适合她吗?2,小女的天资,在我看来,远不如令媛,尤其是身体条件相差太远。但我可以说,小女在各方面的发展,目前并不比令媛差,尽管她还小了九个月。这“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当然包括情商。试想一下,一个七岁刚过的孩子,可以基本独立地在网上(通过MNS视频)教一个初二大哥哥的英语,她与人交往的能力会差吗?这样的孩子会不融于社会吗?设定只有通过学校,才能与社会相融,当然是说不通的。别忘了,在美国,在家上学的孩子对社会各种活动的参与,其可比程度是远高于学校孩子的。3,我曾讲过现在学校基础教育的情况不理想,因而不考虑女儿在何时与学校接轨的问题。但我不会不考虑女儿与社会的接轨,特别是与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社会发展接轨的问题。再次谢谢子宴妈妈的关心和坦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6-9-12 17:25:19 | 只看该作者
袁先生的固执,真在我意料之中:)先回答你关于子晏的问题,普通的学校教育也许真的并不是特别适合子晏,可问题是子晏喜欢学校这个环境,她选择了去学校接受教育,这是她的权利,我只有认可并支持她这个选择的份吧?子晏从小就是个固执的人,她第一次去上幼儿园的时候比别人小两个月,被分在了小小班,子晏当时就非常坚决地对老师说:“这个小小班我是不上的,我要上小班。”无奈,接受了她的选择。幼儿园毕业,因年龄差距被辖区小学拒绝,我建议她推迟一年上学,可在家自学一年或者再去上一年幼儿园,子晏同样斩钉截铁地拒绝了我的建议,参加了当地一所小学的入学考试,得以上学。后来子晏因为感觉课业太轻松积极地筹备跳级,也是她自己的主意。袁先生,我也不是不知道,以子晏的自学能力与接受能力如果在家学习的话也许所取得的成绩远不止于目前的状况,可是,子晏从小到大在集体环境中成长,她喜欢每天跟各种各样的孩子在一起,自己面对与新老朋友交往的磨合,自己去适应新的环境,自己去面对各种各样可能存在的挫折,这是她自己的选择,而在我看来,这些平常的经历也是她在成长过程中所应该经历的一些必修课吧?虽然目前我们还是要继续面对各种各样不适应学校教育的问题(如先生所言,中国学校基础教育的情况并不理想),也许有一天,子晏也会像小逸一样接受一段时间的私塾式教育,但这不能成为我现在否定子晏去学校的理由吧?因为子晏爱学校,由此想到小逸有一天也可能会想要回到学校去上学,看到袁先生完全不为小逸留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所以忍不住多事留言,还请勿怪。(子宴妈妈)http://www.cedu.cn/bbs/dispbbs.asp?boardID=3&ID=......1&star=9&page=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6-9-12 17:25:49 | 只看该作者
子宴妈妈:我确乎没有丝毫见“怪”的意思。到了我这样的年纪,要产生一点新的想法,不容易;要改变一点已经形成的想法,或许更难。“固执”也就只好认了。没想到,小女的固执也如同其父。她认定了学校是不适合她的。我不否认我的看法会对她有种种影响,但异常敏感的她,也确有自己幼时在幼儿园的不快记忆作为否定学校的理由之一。不过,自其离开幼儿园以来,并没有脱离过小朋友的群体。自办英语角以来,每月都有三、五十人的学生来上课,而且这个人群(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在不断地流动,因此处于这样的一个群体中,她与人接触交往的经验并不缺乏。这也说明私塾未必就是封闭。再加上小女的个性十分外向,与人交往方面,我是一点也无须担忧的。我一直没有想通,人之所以“必须”要跨进学校大门,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知识?交往的人群?——这些东西,在哪里没有呢?有人动辄就说私塾是“盆栽”,我也实在不以为然。我倒认为,目前的学校才是十足的单纯饲料“圈养”。课外的家教补充,杂食毕竟有限。有些问题,如能让两位Angella在网上交锋一下,或许能比较充分地表达孩子们的真实看法。只是子宴会囿于学校,没有那么多的自由时间吧。希望两个孩子能有交流的各种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6-9-12 17:26:52 | 只看该作者
袁先生,我一向觉得,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你的女儿得到了你为她量身定做的教育方式,我觉得很好.可是,小逸的学习或者生活完全在你的监控之中,如节奏所言,小逸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一帆风顺,我觉得给孩子一个太过平稳的环境未必是好事.而且,小逸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有可能有一天会选择回到学校,完全抹杀这种选择的可能性真的对孩子不太公平.我认可子晏选择学校教育的同时,也认可了子晏付出的代价,虽然我知道子晏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但毕竟人这一生不是只有学习知识这一件事。学习知识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独自面对挑战、面对挫折,也是学校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些年集体生活对子晏的磨练,我相信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然如果有一天子晏选择离开学校,那我也会心平气和地接受她的选择。小逸如果有一天在学业方面超越了子晏,我不会觉得那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至于网上交锋,请原谅,袁先生,小逸是个小名人了,而子晏还要在校园里呆很多年,我只想让她在尽量少受干扰的情况下安安静静地按照自己的轨迹成长。(子宴妈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6-9-12 17:29:16 |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定位,自己的子女教育目标,不必强求别人采用自己的方式。一方面的收获必然以其他方面的付出为代价。白雪在前面说过,“不去学校,当然可以有很多理由。但是,去学校,也一样可以有很多理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家长有条件,可以采用在家自己培养的方法。小逸得到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很好。既然坚持走私塾道路,两点经验教训仅供参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社交方面,孩子在自家办的私塾里与人交往其实和在学校的交往不同,而在别人的私塾里和在学校的交往差不多。   我父母退休后就开办英语辅导班,小女也在其中一个班里。由于是“主家”的孩子,别人有意无意地另眼相看,其他孩子和家长处于自身需要,特别愿意让孩子与我女儿同班,所以我女儿的社交在这里自然就比别人“顺利”。就像公立学校中教师子弟受到的待遇与非教师子弟不同一样。虽然我父母尽力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但其他孩子和家长却主动把我女儿放在了特殊的位置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在学业方面,不妨适当时机引进一些学科专业教师指导小逸。   学校教育效率尽管不高,可是教师也是一个行业,许多老师也是专业出身。例如小女的初中语、数、外、史、地、政、理化、生以及信息等十个主科教师一半硕士毕业。高中的情况又好一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岁以下的都是硕士毕业,还有一位博士毕业生。   袁兄你千万别误会,我不是说他们更强。你是博士综合能力强,可他们就是再差,也是专门学了并且集中精力干了该专业那么多年呀。个人能力毕竟有限,集体的力量更大一些。(fanzhen)————————————————————————————————fanzhen兄:十分感谢上面的留言。小女的不适应幼儿园而导致被迫领回家自教,已成为往事,不说也罢。问题是,当她该上学时,她已达到的认知能力,已远远超过她的年龄,国内统一模式的学校也确实难于适合她。于是继续自教了一年。从她现有的认知能力来看,上初中也可以,但毕竟年幼,刚满七岁,生活学习的方式自然没法与大她差不多一倍的孩子相提并论。所以,像子宴大跳级的形式未必适合小女。“适当时机引进一些学科专业教师指导小逸”,也一直是我经常考虑的问题。其实,从一开始,音乐方面我一直请老师教。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前后请过两位老师。最近,小女主动要求加学钢琴,又请了一位老师。至于其他学科迄今未请老师,主要是本人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完全与众不同。比如,我特别强调各学科的融会贯通,现在更注重双语。即便如你讲的那些硕、博士,也未必能够胜任。最近我留意国内的一些所谓双语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货真价实的不多。这么说,似乎狂了一点,但却是实际情况。希望有机缘遇到若干好老师。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也就不多想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6-11-4 19:55:48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学校教育,也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自己教育的能力

[ 本帖最后由 dixi 于 2006-11-4 19:5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6-11-17 12:40:00 | 只看该作者
我还是觉得,学校固然有他很不好的一些方面,但是让一小孩子从小就脱离社会环境,在太过固定,或者没有挫折的环境里成长,也不一定是好事,现在沟通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况且遇到不满意就选择逃避,一定不是最好的态度,所谓适者生存吧,还是应该尽可能的让孩子在其中能够找到乐趣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7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18 , Processed in 0.152288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