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uge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不去学校的理由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6-8-16 23:39:2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有可能不上班全职在家,我一定不再让儿子不上学了,上了这两年学,目的已经达到。儿子性格越发开朗,话多得越来越象话痨的方向发展。今天去看灯饰,和导购小姐聊得热闹,出了店门对我说:一起说说话,都成了朋友了。这小子的脑袋瓜什么都明白。想让孩子学的东西很多,而在学校却太单一,不会针对个体因材施教,孩子越教反而越呆。但怎么想都只能是想想而已。这个家不能缺了我这份收入,房奴呀房奴。新时代了呀,怎么越过越。。。有天把同事们挨个数了数,除了没钱买房的,买了房的没几个是正资产的。想归想,做,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1:26:31 | 只看该作者
今年暑假,女儿Angella在与学校孩子的密切交往中,更强化了她的在家学习的优越感。从上海某区重点小学来的“白猫”,比女儿要大近三岁半,也是学校中的尖子好学生。他来此一个月的感受是,没想到学习可以这样轻松地进行,而且可以学那么多东西。在Angella的带动下,他们一起读《三国演义》的原著,一起热烈讨论。这一个月,正好我给女儿串讲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并进入初中的几何。一直喜欢语文的“白猫”,便再三宣称他现在最喜爱数学、特别是几何了。我曾问他,如果下学期Angella与他一起去上小学五年级,她能否跟上?他回答:Angella的英语和中文都不用说,就是数学也能跟上,只是抄写慢一点,没有我们练得多。此帖由 huge57 在 2006-08-17 12:47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2:30:30 | 只看该作者
放暑假的Mandy也经常来玩。谈到有一回,去学校时忘了戴上绿领巾,Mandy被罚一周不能去操场玩、而只能呆在教室里看着小朋友去玩时,Angella非常愤慨地说:“还不如再回到我们这里来学习,我们可以天天玩,随意完。”这次Mandy来玩,她故意要避开我们的上课时间,以前在学习上与女儿不相上下、互相比拼的她,现在已难于同Angella相比较,在这点上她有点自卑了。她日语忘光了,英语也忘了很多,甚至连除法也忘掉了。问她在学校学习有没有兴趣,她答没什么兴趣。一定要她说出一门最有兴趣的课,她答体育课,因为可以玩。看到Angella在学习《楚辞》和《资治通鉴》,她无奈地叹口气,说看不懂。我们与她说简单的英语,她也决不用英语回答。问她是否记得自己的英文名字,她出乎意料地回答说:忘啦!最近来的两次,每次走时都要哭,不肯离开,还希望能跟Angella多玩一会。看着Mandy的这一切,我内心隐隐作痛,一个天资不错的孩子,就被学校教育给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5:32:45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 内蒙大草原 在2006-8-17 13:11:24的发言:<div class="quote">Mandy走的是另一条生活道路,其实现在很难说他不能和Angella 殊途同归。</div>将来的事,不好断言,眼下的差距,相隔一年,则已令人感叹。 最近,使女儿Angella感到十分有趣的事,便是在网上通过MSN音频,教一个即将读初二学生的英语。他们在一起核对作业,女儿教他朗读,给他纠音。她很开心,特别是在上完课后,他们在机上玩游戏,彼此发些信息和贴图。http://www.chinathink.org/forum/dispbbs.asp?boar......D=129488&page=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5:56:00 | 只看该作者
今年暑假,女儿Angella的另一收获便是在游泳上,不仅把去年刚学会的蛙泳游得非常漂亮,而且还学会了自由泳,因而晒得非常黑,我们常叫其为“黑猫”。再加上前面说到的“白猫”,家里几乎成了“猫窝”。这两只“猫”最近常一起去练习钢琴,教音乐的萧老师则叫Angella为“酱鸭子”,因为实在晒得太黑了。女儿近来爱上了钢琴,主动提出在不放弃小提琴学习的情况下,再学习钢琴,并吵着要我给她买架钢琴。考虑到她是在家学习的,有的是时间和精力,我也同意她加学钢琴,并承诺,如果到年底她仍保持学习钢琴的热情,我就给她买架钢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6-8-18 20:09:11 | 只看该作者
小逸也要学钢琴了!好啊,我们一起努力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8-21 11:34:43 | 只看该作者
<h1>叫停孟母堂真是依法行政吗</h1><h2></h2><font color=\"#000000\" size=\"2\">http://www.qianlong.com/2006-08-15 11:25:06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刘莘    2006年7月17日,<a style="COLOR: #d4ff7f" href="http://ad2.qianlong.com/cgi-bin/event?acc=13CDEF2933&amp;spc=192&amp;width=300&amp;height=300&amp;act=2&amp;date=20060821&amp;time=120012&amp;uid=&amp;log=2333934&amp;ad=469]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下发告知单:孟母堂属非法教育机构,从事的是非法教育活动,应立即停止非法行为。7月24日,上海市教委发言人对此发表意见,列数孟母堂的三大错误:1.违反办学许可的有关规定;2.违反《义务教育法》第二条、第四条和第三十五条的有关规定;3.违反有关教育收费的规定。7月31日,孟母堂家长发表声明,针锋相对地反驳了关于孟母堂违法的说法,并表示准备就此状告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和上海市教委(据《绍南文化》8月1日)。   孟母堂叫停引来众说纷纭。其中以同情孟母堂的占绝大多数。批评的也有,主要是对孟母堂课程内容不足或不完善的意见。从事法律教学多年,我想谈谈孟母堂事件引出的法律思考。   首先,《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有保证适龄子女接受教育的义务。但是立法者没有考虑到无法确保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形。这种情况,往往不是家长不让孩子接受教育,而是无能为力。   在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的奖金与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既没有帮助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允许跟不上趟的学生留级。逼得家长要么让孩子转学,要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在跟不上、厌学的深渊里越陷越深。这正是孟母堂家长声明中所言的“我们的孩子因为特殊原因不能或不愿去教育部门主办的正规学校学习”的原因。   这种情形之下,孟母堂无非是为这些实际上失去学习机会和兴趣的孩子提供了另一种学习途径。从所有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来说,这种途径是对孩子受教育权利的侵害还是保护呢?我想答案是明确的。   有教无类、因人施教,是几千年前已有的总结。“有教无类”强调的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因人施教”强调的是针对不同的受教育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看成是机械化大生产,仅仅为了生产出千人一面的“产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是要培养出拥有自由意志,充满积极性、创造性,具有鲜活个性的人。义务教育制度的存在,是为了保证每个孩子一生中都能够享有最起码的一段时间的教育。义务教育应当是兜底式的教育,也就是说,它是基本保障,但它不应当排斥更适合某些孩子的其他教育。   教育部门与其制裁、扼杀孟母堂,不如认真解决我们义务教育久已存在的应试教育问题。应试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失败,它毁了无数原本可以成为人才的孩子。但为什么这一问题,人人皆知、常讲常在,成了让人无奈的积弊?其实这才是教育部门最应该动脑筋、下工夫、花力气去解决的问题。孟母堂事件如此引人注目,人们的言词如此激烈,正表明人们改变现行教育制度的迫切愿望。   我们无须粉饰,孟母堂确实暴露出《义务教育法》的不足之处――尽管这个法律是两个月前刚刚修改的,但这也许不是坏事。因为路是走出来的,问题暴露得越充分、意见越发积聚,对推动解决问题越有好处。   其实,在孟母堂叫停事件中还要提及一个没有被人议及的情节,就是上海市教委7月24日列举孟母堂几项违法时适用法律不当。因为上海市教委引用的是新修订的、还未生效的、今年9月1日才生效实施的《义务教育法》。 <font color=\"#000000\">http://review.qianlong.com/20060/2006/08/15/1040@3367083.htm[/url]  孟母堂叫停引来众说纷纭。其中以同情孟母堂的占绝大多数。批评的也有,主要是对孟母堂课程内容不足或不完善的意见。从事法律教学多年,我想谈谈孟母堂事件引出的法律思考。   首先,《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有保证适龄子女接受教育的义务。但是立法者没有考虑到无法确保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形。这种情况,往往不是家长不让孩子接受教育,而是无能为力。   在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的奖金与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既没有帮助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允许跟不上趟的学生留级。逼得家长要么让孩子转学,要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在跟不上、厌学的深渊里越陷越深。这正是孟母堂家长声明中所言的“我们的孩子因为特殊原因不能或不愿去教育部门主办的正规学校学习”的原因。   这种情形之下,孟母堂无非是为这些实际上失去学习机会和兴趣的孩子提供了另一种学习途径。从所有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来说,这种途径是对孩子受教育权利的侵害还是保护呢?我想答案是明确的。   有教无类、因人施教,是几千年前已有的总结。“有教无类”强调的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因人施教”强调的是针对不同的受教育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看成是机械化大生产,仅仅为了生产出千人一面的“产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是要培养出拥有自由意志,充满积极性、创造性,具有鲜活个性的人。义务教育制度的存在,是为了保证每个孩子一生中都能够享有最起码的一段时间的教育。义务教育应当是兜底式的教育,也就是说,它是基本保障,但它不应当排斥更适合某些孩子的其他教育。   教育部门与其制裁、扼杀孟母堂,不如认真解决我们义务教育久已存在的应试教育问题。应试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失败,它毁了无数原本可以成为人才的孩子。但为什么这一问题,人人皆知、常讲常在,成了让人无奈的积弊?其实这才是教育部门最应该动脑筋、下工夫、花力气去解决的问题。孟母堂事件如此引人注目,人们的言词如此激烈,正表明人们改变现行教育制度的迫切愿望。   我们无须粉饰,孟母堂确实暴露出《义务教育法》的不足之处――尽管这个法律是两个月前刚刚修改的,但这也许不是坏事。因为路是走出来的,问题暴露得越充分、意见越发积聚,对推动解决问题越有好处。   其实,在孟母堂叫停事件中还要提及一个没有被人议及的情节,就是上海市教委7月24日列举孟母堂几项违法时适用法律不当。因为上海市教委引用的是新修订的、还未生效的、今年9月1日才生效实施的《义务教育法》。 <font color=\"#000000\">http://review.qianlong.com/20060/2006/08/15/1040@3367083.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8-22 11:41:01 | 只看该作者
私塾回来了?<font color="#990000" size="4">中午听了一段新闻,是白岩松主持的。讲的是上海教委要取缔一个叫孟母堂的私塾办学资格。白岩松那带死不活的声调,还像报道海湾战争时的样子,听了心里不知地球上哪里又发生了什么大事。听到后来原来是找了几个学者,对孟母堂们的出现谈了自己的看法。学者们倒是坦诚布公,对孟母堂们出现利弊及社会原因谈了自己的看法。节目中也出现了上海教委领导的面孔,倒是貌似公允,没有戏剧中脸谱的奸人像,可谈及取缔孟母堂的依据时,共反复了三次“义务教育法”,俨然是一执法韦驮的形象,威严有加,慈善不足。 <font color="#990000" size="4">听完这段新闻,知道了一个大概:上海出了一个孟母堂,相当于过去的私塾。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因为该私塾没有申请办学资格,认为其违反义务教育法,要依法取缔,于是众说纷纭。 <font color="#990000" size="4">那么,孟母堂到底是一个什么办学模式呢?白岩松说,孟母堂是几家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集中在一起实施教育的一个所在,虽然后来又有加进来的其他学生,但学生数量还是不多,十几二十几个。学的是四书五经,纯传统儒学的一套。据白岩松介绍,全国似这样的学校,数以千万计,且势头有增无减。 <font color="#990000" size="4">至于为什么全国突然冒出了这么多的讲授传统文化的学习机构,甚至出现了与九年义务教育分庭抗礼的传统私塾?家长为什么担着很大的风险将孩子送到这些与未来升学并不接轨的地方学习? <font color="#990000" size="4">我只能这么说:肯定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教育管理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服务出现了什么问题。 <font color="#990000" size="4">这些年,我们教育的方向就出现了大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从建国后至今,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有的只是个别词语的变动,显现时代的特征而已。可我们的教育方向却几度出现扭曲,不是极端的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就是变相的学而优则仕,如今终于导致了千军万马闯独木桥的局面。今天的教育已经不配称作教育了,经过近些年的市场经济洗礼,已经成了缺胳膊断腿的有教少育的畸形怪物了。从理想的憧憬,追求的缺失,到现实的享受,攫取的养成,我们的孩子们就是这样炼成的。 <font color="#990000" size="4">我想,这八成就是孟母们为了逃避我们这个教育现实,像昔日孟母择邻教子那样将孩子们送到孟母堂这样远离现代教育的南山桃源以逃避现实,保护孩子免受不良教育的冲击。 <font color="#990000" size="4">白岩松在节目的结尾不痛不痒地说了一句:新学期就要开始,孟母堂究竟会不会被取缔,我们拭目以待。以上海市教委这个教育巨无霸来踩一个小之又小的家庭式教育作坊,无疑是巨轮碾螳臂,小菜一碟。也许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近些年来熏染过多的官僚主义,早已将自己的职能——服务忘得一干二净了。 <font color="#990000" size="4">我们的教育已经走上了垄断,好像文革时期听过这样一种理论,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一个特点,是腐朽没落的开端。它本来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术语,今天的教育已经渗透了太多的经济因素,逐渐模糊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界限,而在行业上已经成了利润的寡头,所以用垄断这个词很合适。教育的垄断限制了教育的改革,原本应该多样性的教育教学模式被想当然地挤压在一个样式的罐头里盛放着,教育怎会有活力?教育怎会进步? <font color="#990000" size="4">官僚把握了教育,教育形成了垄断,垄断决定了教育,谁能令教育活起来? <font color="#990000" size="4">因为我们的教育落后,我们的教育有缺陷,我们的教育需要改革,我们的孩子能够读上书,受到教育,所以才制定了义务教育法。法律并没有固定教育的模式,也没有呆板地限制教育教学内容,倒是大量提倡多种形式的办学。孟母堂并没有违反义务教育法,只是在程序上有不完善的地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本着服务的原则,多加指导,而不应该过多地使用管理机制,动辄挥动法律大棒,一棒置人死地。 <font color="#990000" size="4">我们的教育什么时候能改变被社会被权力牵着走的命运?我们能不能为我们的百姓设计更多的教育模式供他们选择,让他们少走些弯路?而不是在百姓们尝试自己把握自己命运时,挑鼻子挑眼,这也不对,那也不行。我们现行的学校教学模式在吸取了西方办学经验后,我们洋为中用了好多年,我们的先人们在教育上几千年的实践,也有许多宝贵的东西,为什么不可以古为今用一下呢?作者:<font color=\"#000000\">遥想当年 发表时间: 2006/07/30 22:06 <font color=\"#000000\">http://bbs13.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smy&message=6807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8-29 10:50:2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国教育格局是绝无仅有的怪胎任南任南 中国公立学校一统天下的格局都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怪胎。现在人们都在埋怨学校太少,因此高考竞争严酷。但人们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私立学校被消灭和压制,才造成了学校太少这种现象。 高考的残酷竞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基础教育。为什么高考竞争如此残酷?正常的理由是,家长都渴望孩子升入大学,社会受教育需求极大,而高等学校有限,教育供给不足,所以高考就成为选拔淘汰学生的必由之路。一考定终生,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成千上万的孩子被挤落桥下。虽然残酷,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人们普遍认为,如果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将来高等教育非常大众化了,大部分人都能进大学,也就不用这样严格了。也就是说,应试教育之罪,就罪在教育供给不足。  那么,为什么会教育供给不足呢?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因为国家太穷。某些分管教育的领导也常说:“穷国办大教育,办不起啊!”真是这么个道理吗?在笔者看来,将教育供给不足归到“国家太穷”,这是从根本上掩盖了现行教育体制之恶。从这样的逻辑会引出这样荒谬的推理:过去为什么要围绕权力搞关系?为什么要搞配给制?为什么要发粮票、发布票、发肉票?为什么百姓难吃饱?为什么要向领导写思想汇报?都是因为国家太穷了。现在为什么出现学生在学习压力下自杀,为什么出现大量的考场作弊现象,为什么中国学生成为世界上最苦的学生,都是因为国家太穷了。一句“国家太穷了”,就能为教育的专横特权赋予合理性吗?  二十多年前,中国很穷,但邓小平想通了国家穷的原因,就是国家权力统得过死管得过多,过多的管制压制了基层的积极性和活力。不能因为穷而要求强化管制,相反,正是因为穷而要求放松管制,因为管制和垄断就是穷困的根源。邓小平因此支持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企业权力下放的改革,从而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序幕。人民公社干部对农民的控制权被消除了,农产品很快就丰富了起来。城市计划部门对工业企业的控制权被减弱了,工业产品很快大批出现在市场之上。邓小平一生的功绩,不就是基于尊重基层的创造力,不就是把政府部门控制的权力逐步下放到社会吗?同样的道理是,中国教育供给短缺,不是因为国家太穷,而是因为教育行政部门全面控制和垄断了教育的权力。1997年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第5条明确规定:“国家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教育机构。”这样的规定到现在仍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一定要“严格控制社会力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呢?抬得上桌面的理由是什么呢?根本就不给你一个理由,反正就这么定了。民办高等教育在“严格控制”下如何发展呢?中国改革二十多年了,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的控制和垄断不是被减弱,而是变着法子地更加强化了。教育改革严重滞后,教育行政部门成为中国最后的最大的计划控制的堡垒,这是中国教育供给严重不足的总病根。 从历史原因来说,中国教育供给的严重不足,是从建国后教育的全面公立化改造开始的。  秦朝到满清二千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政府也举办官办学校,但是私立学校总数仍然占绝大多数。到半个世纪前的1945年时,中国205所高等学校中,私立高校仍有81所,占高等学校总数的39%,占高等学校学生的37%左右。5073所中学中,私立中学仍有2152所,占学校总数的42.4%,占高中学生总数的39%左右。这说明即便在兵荒马乱的时代,非政府办学也占学生总数的近40%,社会力量是教育供给的重要依托。按照中国历史的传统,私立学校从来是教育供给的重要来源。建国后直到现在,这起码应该是40%左右的非政府教育供给力量被打掉了,中国教育的供给怎么会不短缺?  在当代富裕的发达国家,私立学校学生总数也仍然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美国私立高等学校占学校总数的58%左右,日本的私立高校占其高校总数的71.1%,韩国的私立高校占其高校总数的80.5%,中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的私立大学也占总数的50%和66.1%。即便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私立学校学生数也超过一半以上。印度私立大学占全国大学入学率的59%,印度尼西亚则高达94%。按照发达国家的特点,私立学校,尤其是私立的高等学校,是教育供给的主要力量。  无论是参照中国历史的教育传统还是参照当代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公立学校一统天下的格局都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怪胎。现在人们都在埋怨学校太少,因此高考竞争严酷。但人们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私立学校被消灭和压制,才造成了学校太少这种现象。按照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当代发达国家的经验,只要开放办学,民办学校的力量将会支持一半以上的高等教育。半个世纪前,中国兵荒马乱,积贫积弱,但是非政府办学尚能达到近40%的全国大学入学率,这说明了非政府办学的社会力量完全可以承担起半边天。但是实际情况是,直到今天,中国民办小学仅占全国小学在校生的1.83%,民办普通中学在校生仅占全国普通中学在校生的4.63%,民办高校在校生仅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的2.19%。所以,中国的高等学校总数不够,根本不是因为什么“国家太穷”,而是因为教育行政部门太专横太垄断,而是因为中国的私立教育在种种压制和打击下发展不起来。 试想想,如果近二十多年中国的私营经济没有发展起来,现有的国有经济如何解决就业!经济如此,教育也如此,逻辑是一致的。一看到教育供给不足,善良的百姓就会想,应当加大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但不妨想想,现在中国大学毛入学率刚突破15%,与此同时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不到3%。按此比例简单推算,中国大学毛入学率要提高到30%,财政性教育投入就应当占到GDP的6%。如果大学毛入学率要达到60%,财政性教育投入就应当占到GDP的12%,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达到这样的财政投入水平。显然,走增加政府教育财政性投入的路,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现在美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其GDP的5~6%左右,而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超过80%,原因是什么呢?是社会教育自主化和社会资金的大量流入,是私立教育的大发展。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控制民办高校发展,一方面又不能保障多数学生上公立大学,造成教师和学生玩了命地投入考试战争,造成了今天中国教育领域的种种弊端。如果让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去管理美国的教育,那么每年占美国GDP高达1.7%的私人和社会资金将会被逼退出教育领域,短缺一出现,美国学生也非得听我们教育行政部门的高考指挥棒走不可!一个活泼泼的社会就会被整死。  专横垄断造成短缺,造成教育精神的衰败,所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令人悲叹的现象:天下混乱,没有政府统一控制的时期,往往是教育百花齐放大发展的时期。二千五百多年前,如果不是天下大乱,政府教育部门控制不了教育,孔子根本不可能开办私学,他的三千弟子(他们都是平民出身,而这之前平民没有权利受教育)不会有受教育的机会。满清王朝结束后的近代时期,兵荒马乱,政府教育控制松驰,中国教育因此而大发展。在教育开放自由的背景下,中国涌现出了以蔡元培、陶行知等为代表的成批的教育家,直到今天,我们主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仍然达不到他们的水平。天下乱,教育兴,这难道不是中国的悲哀吗?这说明集权过度,必然压制民间的教育活力。难道我们就不能找到天下太平和教育兴盛的统一点吗?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天下太平和教育兴盛的统一,我们需要的只能是一个服务型而非管制垄断型的教育行政部门。中外历史的经验都说明一点:政府垄断控制教育,教育数量一定短缺,教育质量一定低劣。说到底,中国教育事业的罪人是谁呢?教育行政垄断就是教育供给短缺和教育质量低劣的罪人。从教育供给数量来说,今天的中国,高考毛录取率超过了15%,教育行政部门大力宣传这个成绩,但不要忘了,今天中国普通初中升高中的比例仅有50%!大量的初中生与高中无缘。今天政府财政预算内拔款也仅占全国教育经费比例的56%左右,所谓的“义务教育”早就义务不了了。而且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一年比一年减少,中国的教育财政投入仍然不到GDP的4%这个印度的水平。从教育质量来说,我们的应试教育摧残学生,因此大量家庭只好将几十万孩子送出国学习,每年大量的外汇流出中国。  中国市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民间积累了大量财富,只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垄断权力被减少,教育独立和自由的空间加大,民间力量一定会迅速补入教育。现在,市场上有各式各样的服装、家用电器,这是政府重视和投入的结果吗?不是,正是政府不重视、不投入和管制减少的结果。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如此僵死和稀缺?不是政府不重视和不投入,相反,正是政府过于关注和垄断教育投入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心态是,要扩大教育供给,也只能通过我们来做,别人不准进入我们的垄断领域。这是一种占山为王,控制地盘的行径!在1999年秋举行的面向21世纪民办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IFC)驻中国代表马若锦先生在发言中,介绍国际金融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已向11个民办教育机构提供了4400万美元的贷款,但中国还没有,原因是限制因素太多。他提到中国民办教育面临的四个问题:股本投资回报问题;投资义务教育的限制问题;民办教育企业能否上市问题;教育资产的抵押问题。这些问题都抓住了中国民间教育供给限制的要害。到目前为止,惟有第一个问题“股本投资回报问题”被羞羞答答地承认了。说羞羞答答,是因为附加了若干限制条款。供给短缺,是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千方百计将社会的教育热情和力量挡在了教育领地外面,才使得中国教育缺少了百花齐放的活力。社会不是没有扩大教育的热情和力量,而是没有从事教育的足够的权利。远的不说,我们可以近看韩国,它的高考入学率已超过66%,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韩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80%以上来自于社会和企业。现代、三星、大宇这些企业,都是韩国教育的积极投资者。韩国与中国同文甚至同种,它有这样的民间教育热情,我们中国就没有吗?  韩国高等教育供给之所取得迅速提升,不是因为韩国政府的教育财政投入有多高,而是因为韩国没有“国家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教育机构”这样的法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办教育在政策歧视和被不断打压中艰难而迅速地成长,就是中国社会教育热情的明证!但为了将社会和银行资金拖进教育领域以扩大教育供给,民办教育投资人为此所吃的苦头,岂是教育部门那些喝茶看报开会过日子的官僚们所能理解的!要解决教育供给不足的困难,不需要祈求教育行政部门重视教育和加大教育投入,而是需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少些管制少些垄断,要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结束垄断,开放教育,给中国的教育投资人和教育者们以从事教育的自由和权利。总之,没有教育的民主化,就没有教育的足量化、高质量化和多样化。来源:光明网 作者:任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6-9-7 09:56:53 | 只看该作者
<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holdon.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补充:不上小学,可以不学教材上的数学,不用反复的计算,因为中国不需要那么多的会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7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09 , Processed in 0.12937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