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概翻看了一下手头的这套社会学教材,大概内容是这样:
社会学实际上是要孩子们思考以下这些问题:
1 我是谁
2 我需要什么
3 我所在的社会需要什么
只有思考过以上这些问题,才能制定个人的目标,并付出努力去实现。
这个目标,最终就落实到了个人职业的选择,社会价值的实现。
我的想法: 明确了这个目标,可能我们做家长的, 眼光就能够放远一点,而不是盯者孩子的成绩不放.
我手里的这套教材,从3个维度谈到了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1 自我认知
自我的认知是一个由内而外,逐步拓展的探索过程:
认识自己
发现他人,分析自己与家庭,社区的其他人,在外表,感觉,问题解决,行为习惯的不同,职业的认知.
认识群体,明确自己在一个群体中的需要和感觉,比较自己所在群体与其他群体的不同.一个群体的职业分工
研究不同的文化 收集不同群体的信息,群体中不同类型的职业,文化环境资源对职业的影响
了解自己的国家
研究本国社会和其他国家的不同
我的理解,只有更好地了解自己,自己所在的这个社会,才能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
在整个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对职业的探索无处不在.
2 帮助自我认知所需要的知识
孩子们在进行
认识自己
发现他人
认识群体
研究不同的文化
了解自己的国家
研究本国社会和其他国家的不同
这样一个过程中,需要了解所研究对象的多个属性: 历史,地理,经济政治~~~~~
比如认识自己:
历史 了解过去现在的概念,了解自己的过去 了解特殊的节日~~~
地理 了解自己的身体
经济 了解周围人们的工作,以及做这种工作所需要的技巧
3 帮助自我认知所需要的技巧
在整个自我认知的过程中,需要孩子们学会收集信息,分析比较信息,并作出决策的技巧.
这些技巧是孩子们在进行:
认识自己
发现他人
认识群体
研究不同的文化
了解自己的国家
研究本国社会和其他国家的不同
这样一个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以上这3个维度,都有很多活动相配合.
2和3属于支撑系统, 是服务于1这个自我认知过程的.
了解了这些,就能够理解:
为什么美国小学的孩子那么小,就要自己独立写ppt,自己去收集,分析,比较各种信息。
为什么美国小学经常邀请不同职业的人去学校。
以前了解的很多表面的东西,其之所以如此的原因,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