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1810|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转贴]原来音乐可以这样学!(请了解奥尔夫的家长谈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2-28 21:1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本人也可以算做一名“音乐爱好者”吧,家里各种CD、录音带不少,从古典音乐到现代流行歌曲应有尽有。虽然对音乐热爱,遗憾的是身上的音乐细胞实在太少,最多是会唱一些流行歌曲,听音乐时真是爱听得不得了,可你要让我讲出点门道来,对不起还真是讲不出来。至于各种乐器,更是一窍不通了,家里倒是有电子琴,可要让我一摆弄,那就成了“乱弹琴”了。闲下有空时,常慨叹自己这辈子可算是完了,长不上什么音乐细胞了,只得寄希望于儿子能比他妈强点儿。儿子一出生手指头就特别长,有人说这是学钢琴的手,让我将来好好地培养他。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还真想让儿子学学音乐。可每每看到大街上熟悉的一景----前边心急的妈妈拿着小提琴或手风琴等乐器,风风火火,后边跟着个一脸不情愿的垂头丧气的小尾巴;或者在报纸读到忘子成龙心切的家长硬逼着孩子学钢琴,孩子对钢琴已产生了深深的厌恶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把钢琴弄坏等诸如此类的报道时,我就想:“在高期望的家长面前,我们的孩子有多大的压力啊!”我可不愿此类事件在我儿子身上重演,最好能有一种方法,让孩子从小就喜爱音乐,主动地学习音乐,大些了再自己决定是否要干这一行,要不要学习什么乐器,权当一个个人爱好,多增加点艺术细胞,提高自身修养,陶冶一下情操,万一他入了这个门,真学成个什么家的我也不反对。(恕我在这里套用了当当妈的话,可我真是这样想的!)
    还好,我发现了奥尔夫教学法。我曾带虎子上过几次奥尔夫音乐课,发现它与传统音乐教学法不同。但是真正了解奥尔夫,还是在上了这两次家长课后。虽然只短短两次课,却让我由衷地喜欢上了这种教学方式。
    奥尔夫课的基本理论很少,主要是课例。来自奥尔夫学会的老师先简短地介绍了奥尔夫教学法的创始人卡尔?奥尔夫,以及他的“原始性”及综合性音乐教育的思想及其思想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后,我们就开始上课了。七八个家长围成一圈,席地而坐。老师带着我们先做了一个有节奏地朗诵活动,她举了一个例子:边用手掌击出节奏边说:“我喜欢咖啡我喜欢茶,我喜欢巧克力跟我做。”再用身体做出一个造型。依照这个例子,每个人分别用相同的节奏边拍手边说:我喜欢XX(两个字)我喜欢X(一个字),我喜欢XXX(三个字)跟我做。其中所喜欢的东西不能一样,“跟我做”的动作造型也不能一样,绝对不可以重复别人说过的或做过的。妈妈们的积极性被很快地调动起来,每个都要好好想想该怎么说,做什么,怎样才能有所创新。我们轮流一一做完后就七嘴八舌地“总结”起来,纷纷说这个游戏看似简单,但是内涵丰富----有创造力的发挥,有想象力的体现,还有注意力的集中,以及音律节奏的变化。我们平时说话从没有注意,其实语言本身就有着不同的音调及节奏,而且音乐是同动作、舞蹈及语言联系在一起的。
    借着大家高涨的情绪,我们又学习了“声势”,即跺脚、拍腿、拍手及捻指。这是几个极其简单的人们常做的动作,而连续地做下来,我们就感受到高低音的不同。练了几圈,我们就用声势做配合,欣赏起著名的“土耳其进行曲”来。这首乐曲我以前听过多次,但从不知道用声势配起来竟会出这种效果,原来人的身体动作可以这样尽情地体现出节奏快慢和声音高低的变化。由于这是人人都会做的动作,我们几个妈妈很快就配合得很好。老师把我们分成四组,分发给我们不同的奥尔夫乐器。在这里我要提一下,这种乐器也是奥尔夫独有的。平时一提乐器,我们就会想到钢琴、小提琴等,可奥尔夫的乐器指的是原始的发声器如铃鼓、手鼓、木鱼、沙锤、三角铁等,还有一种音条可以灵活拆装的敲击乐器包括木琴、钟琴等。我们每个小组分别被给予三角铁、响板、铃鼓及串铃,分别用这些乐器表现出一拍、二分之一拍、四分之一及八分之一拍,老师当指挥,她的手势指挥到哪个小组哪个小组就配合音乐演奏手中的乐器。我们也没做什么配合练习,就随着音乐看着老师的手指挥演奏起来,一曲下来每个妈妈都兴奋不已,此时我只恨自己笔头太拙,无法描绘出当时的场面,原来音乐可以这样感受!原来我们这些对乐理知识一窍不通的人也能组成一个小乐队,并且也能演奏得这样好!大家兴奋地鼓起掌来,一方面感谢我们的老师,另一方面也骄傲于我们自己的表现!
    还有一个课例也很有意思,是让我们听一段音乐,这段音乐中每隔一小会儿(几秒或几十秒)就有一节或连续几节长音,有点儿象鸣笛声或长铃声,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间隔的时间也长短不定。老师要求我们集中注意力,每当听到这个长音时就要找别人去握手,长音一停就要赶紧松开手自由活动,长音一响就要再握手,但必须要换一个人,比如这次你握了奇奇妈的手,等下次长音响起时就得换另一个妈妈,不能重复地与同一个人握。老师提及她有一次带一群三岁的宝宝做这个游戏,一个小女孩儿个头和桌子差不多高,长音一响她找不到可以握手的人时,灵机一动用小手紧握着桌子腿儿不放,长音一消失再松开手。我们大家听说后都被逗得够呛,可见小孩子的想象力有多丰富!音乐响起开始游戏了,这回妈妈们可乱了套了,长音响了!赶紧胡乱地抓住个离自己最近的妈妈,也不管是抓胳膊还是牵手腕;长音过去了!松开手正想放松一下,长音又响了!再赶紧扑向另一个妈妈!音乐变化很快,就见大家一会儿松开,一会儿又象抓救命稻草似的抓住一个妈妈,一会儿又连看也不看顺手抓住眼前跑过来的一个人,手忙脚乱。还没等松口气,长音又响了,我正寻找自己要握手的人,咦?怎么迈不动腿了?低头一瞧,唉呀!坦坦娘正坐在地上,反正也跑不动了,就势抱起我的大腿来了!这可真是经典镜头啊!不知在一旁拍照的当当妈有没有照下来?反正大家忙晕了,也乐晕了。音乐完全停止后每个人都气喘吁吁,汗水淋淋,累得坐在地上,好久不锻炼了,这回可真是过了瘾了。用坦坦娘的话说:“奥尔夫可真好!既欣赏音乐又开发创造力,还可以减肥!真可谓一举数得了!”我们这些孩子妈(其中好几个都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好象又回到了童年和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的时候,虽然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可每个妈妈都掩盖不住发自心底的快乐。
    还有挺新鲜的一招我想提提,就是用一些我们常见的如“),~~~,? ”等符号来表现音乐。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些符号,让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欣赏贝多芬的军队进行曲。刚开始对于我来说这些符号与音乐没有什么联系,但随着音乐的播放,老师在前面用小棍演绎着这些符号,我们越来越深入地了解这首乐曲的节奏、结构和风格,如临其境地体会到士兵们由远及近再走远的整齐而有节奏的步伐,由此更使们清晰地记住这首曲子。一曲终了,再回过头去看这些符号,真是回味无穷啊!老师说还可以自创符号和图形来帮助我们及孩子们理解并记录音乐,因为对孩子来说,可爱有趣的图形比空洞的说教更容易使他们接受。
    回味这两节课,我感触很深。假如我们小时候能有奥尔夫教学法,恐怕我到今天不会象现在这样是个乐盲吧?至少能站在更高更新的角度,更多地领略到音乐的更深更广的内涵。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而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方式,使我们(及我们的孩子)自发主动地学习,更快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它的所有表现形式都能为我们的孩子喜爱并接受,它推崇主动学习音乐,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开发,还能使我们的孩子在集体活动和配合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及分享,所有这些可以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我觉得奥尔夫与传统教学法相比,真的是如我所愿“给孩子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尽享艺术的真善美”,师生互动,老师高兴,孩子有成就感,并以培养多方面发展潜力为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又怎能发生孩子为了不练琴而毁坏钢琴的事情呢?
    值得庆幸的是奥尔夫教学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包括我们这些妈妈。用李丹娜老师的话说我们这些家长“意识可够超前的”。我要感谢当当妈及这些奥尔夫学会的老师们带我们走进了这个领域,使我们亲身感受到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为了让更多的人熟悉并喜爱这种方式,我愿为奥尔夫教育在中国的推广及普及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虎子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4-2-28 21:24:21 | 只看该作者
    参加了一次小橡树的奥尔夫音乐课,感觉相当相当的好,她让我们感觉音乐,触摸音乐,尽可能地体会音乐带给我们的一切感觉。
    奥尔夫用常人都能接受的方法,带着孩子们或任何年龄的音乐爱好者,从节奏开始,走近音乐的实质,领略音乐的内涵,随着音乐展开他们的想象,挥洒他们的创造性。由于奥尔夫音乐的特殊教法,孩子们在接触音乐的同时,伴有认知、记忆、协调、美术、反应速度、心理、注意力、创造性思维、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训练过程,对孩子的情商与智商的开发大有好处。将奥尔夫引入家庭,还可以增加家庭娱乐的方式。

奥尔夫家长培训课程(一)
1. 节拍训练:

第一步:
提问:分别说出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的词,如:咖啡、糖、巧克力,
按以下节奏拍手诵读,2/4,每拍一拍手,最后"跟我做"做一定格动作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0 | 0 0 | 0 0 |
我 爱 咖 啡 我 爱 糖, 我 爱 巧克 力 跟 我 做。

多人游戏时,可轮流领做,领做者的最后造型要求不得重复前人动作。

第二步:
每个人想自己的一、二、三字词,如狗、小猫、大公鸡。每个人想自己的节奏动作(一拍一动)和最后造型,按上面的节奏轮流领做,其他人跟着他做动作,领做者的词、节拍动作、最后造型均不得重复前人。

体会:初步体会节奏,同时锻炼反应速度,启发创造性思维。对小婴儿的认知和语言发展有好处。
建议:如果家长有意在家中渗透英文,可以使用英文词汇,如: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0 | 0 0 | 0 0 |
I like co-ffee I like tea, I like pota- to, fo- llow me
但如果家长发音不准,最好不要亲自教孩子,以免坏了孩子的耳朵

2. 回旋曲:
一段回旋曲,鼓声与乐队声交替出现。

第一步:
要求:鼓声,几个人拉手,按节拍走
乐队声,散开,但仍要按节拍走。散得要开,散得要绝,哪儿没人往哪儿去

第二步:
要求:鼓声,画圈
乐队声,画曲线
乐曲结束,数圆圈,知道有几段鼓声;数曲线,知道有几段乐队声

体会:学习倾听,分辨不同乐声;渗透"回旋曲"的概念;隐含"独立面对世界,寻找自己最佳位置"的心理训练;加强空间概念;学习一种记录方法,这种间接的记录方法很有意味,它可以是一种想象力的培养,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我们不能直接实现目标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我们力所能及的方法间接地解决问题;运笔训练。
建议:如果孩子大,可以画其他的两样东西,如方型、三角形,或涂两种颜色。


3. 鼓声节奏:
老师击出不同节奏、不同轻重的鼓声,告诉学员与之对应的动物,请学员模仿它们的步态。
咚 - - -, 咚 - - - 学乌龟,步伐缓慢
咚 - 咚 -, 咚 - 咚 - 学狮子,步伐沉重有力
咚 咚 咚 咚, 咚 咚 咚 咚 学小猫,步伐轻盈
咚咚 咚咚 咚咚 咚咚,咚咚 咚咚 咚咚 咚咚 学小鸟,扑扇翅膀

体会:体会节奏,尝试理解音乐内容,激发想象力,培养模仿力、身体表现力。
建议:采用家中现有的材料,如桌子、椅子进行训练。

4. 身体乐声:
选取四种身体乐声进行训练:跺脚、拍腿、击掌、捻指,声音是从低到高。
一段进行曲,
正常顺序:随着音乐跺脚、拍腿、击掌、捻指,一拍一动。
空拍练习:要求正常顺序中空一拍,指明空"脚"或"腿"或"掌"或"指"。
换序练习:调换"脚"、"腿"、"掌"、"指"的顺序,一拍一动。

体会:体会美妙的身体乐声,学习顺序概念,锻炼记忆力、身体的协调能力。
建议:可以拍击四种不同的物体进行练习,体会物品的乐声。

5. 声部合成:
要求:说出一字词、二字词、三字词、四字词,如:梨、苹果、猕猴桃、玫瑰葡萄,
以上四个词与节奏的对应关系如下:2/4
| 0 - | | 0 0 |
梨 苹 果

| 0 0 0 | | 0 0 0 0 |
猕猴 桃 玫瑰 葡萄

第一步:击掌节奏练习,练习者分成梨、苹果、猕猴桃、玫瑰葡萄四个声部,也就是分成四个节奏不同的击掌声部,随指挥的指示出现。先练习念词击掌,后尝试默念击掌,最终达到听音乐击掌。
第二步:进行曲,随着指挥的手势在不同的时间分别或同时出现,采用默念击掌。
第三步:进行曲,四个声部分别使用奥尔夫乐器铃鼓、响板、三角铁、手铃,替代击掌。

体会:赤手空拳,实现交响;学习合作。
建议:组织家庭成员进行合奏。

小人妈李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2-28 21:33:25 | 只看该作者
有人建议我带孩子学奥尔夫,看来我应该去听一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3-4 17:22:03 | 只看该作者
在家能操作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3-4 17:47:13 | 只看该作者
我想是不是得两岁半以上的孩子才行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4-3-4 21:03:22 | 只看该作者
看来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4-3-4 21:10:48 | 只看该作者
听起来不错,不知道上海有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4-3-4 21:28:52 | 只看该作者
谁有教学VD或VCD?发出来大家共享啊!听起来真的很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4-3-4 21:51:53 | 只看该作者
多多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开始筹划二人世界变成三口之家以后的种种活动,比如带孩子去河边钓鱼啦,上郊外放风筝啦,等等,两人意见非常一致。可是,有一天,多多爸爸妈妈意见发生了分歧,原因是爸爸说:“我想让咱们孩子从小学琴,又培养毅力,又陶冶情趣,往台上一站,技惊四座,这感觉多好!”“好什么,我坚决反对!我平时最不愿意看见的一幕,就是家长扛着琴,背着谱,压着囚犯似的带孩子去学琴!你休想把我的孩子送进这个火坑!”
一通火发得多多爸爸莫名其妙,多多妈妈后来平静下来,给多多爸爸讲了自己的大哥,也就是多多大舅的故事。原来,多多大舅从小就被多多姥姥送去学琴,无论严冬酷暑,无论院子里的孩子玩得多欢,他都是在家练琴。演出获奖,高考加分,顺利上了大学,原来邻居们只是夸这孩子整天练琴,老实省心,如今更是佩服多多姥姥的高瞻远瞩。大学里,大舅是乐团的台柱子,上台弹一曲《致爱丽斯》,满大礼堂的女生们眼睛都绿了,结果大舅虽然从不会跟别人搭话,却有姑娘找上门来,婚姻大事顺利解决。可是婚后,花前月下变成了柴米油盐,大舅的缺点暴露无遗:从小只知道练琴,不会干家务,也不会关心别人。舅妈怀着孕还忙里忙外,忿忿地说:“你要是真成了莫扎特我也就认了,可你在单位这么多年,连同事都没几个认识的,以前的同学哪个不比你混得好?”事业没发展,家庭不和睦,大舅如今成了姥姥的一大心病。
“也不是都这样吧?”“怎么不是?”多多妈振振有辞地说:“你去问问琴童的家长,学琴对孩子的要求很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花时间练琴,肯定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时间就不够,这不是明摆着的吗?你想,你五音不全,我虽然从小在舞蹈队里混,也不象能生出个贝多芬的样子,干什么为了一个没影子的事儿影响孩子一生的快乐呢?”
“这我就不同意了,”多多爸爸正色说:“我想让孩子学音乐,不是为了让他以后成为贝多芬,而是想让他陶冶性情,更全面地发展自己。比如,我虽然五音不全,但很羡慕你喜欢音乐,多一条表达情感,接触外界的途径。你记得咱们看电影“音乐之声”吧,音乐应该给孩子带来快乐和交流,不应该是你说的这样子呀!”
对呀!多多妈妈觉得多多爸说的也有道理。要是有这样的方法就好了:既发展孩子的音乐能力,又符合低龄儿童的年龄特点,还能发展孩子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那该多好呀!忽然,多多妈妈兴奋地说:“我有办法了!国外都提倡快乐教育,那音乐教育肯定也有快乐的办法。我家玫表姐在美国,孩子四岁了,她很懂教育的,一定知道国外的办法。我去找姨妈要她的电子邮箱地址!”
说干就干,多多妈妈的请教邮件发出没两天,玫表姐回信了!她告诉了多多妈妈自己带孩子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

女儿三岁多时,国内的亲戚都告诉我该送她去学乐器了。我觉得有点早,不过还是去附近的一家音乐学校咨询。不料,钢琴部不收我们。原来,国外普遍认为,学龄前儿童的手指小肌肉发育还不完善,学琴需要学的五线谱也给学龄前儿童的认知以较大压力,因此不主张学龄前儿童学习钢琴,小提琴等技巧高度发达的乐器。
这个经历使我对此产生了强烈兴趣,从这以后,我读了不少幼儿音乐学习方面的书籍文章,带着孩子或出去上课,或在家实践,颇有心得,非常愿意和你分享。
首先,什么是音乐呢?一般的词典说:音乐是嗓音或乐器声音的有一定形式的组合,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态。音乐家呢,则包括作曲家,指挥,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可见,乐器演奏只是音乐活动的一种形式。可是,我们往往把乐器演奏当成了音乐活动的全部,只要提到音乐学习,立刻想到的是让孩子学琴,结果,学习技巧高度发达的乐器,超出了绝大多数学龄前儿童的接受能力,为了不让孩子半途而废,家长只好逼着孩子学,对有的孩子来说,学琴成了苦刑,毫无乐趣可言。
对今天的大多数家长来说,送孩子学习音乐,主要还是为了陶冶情趣,让孩子的人生丰富多彩。可是如果方法不当,却可能使孩子终生对音乐望而生畏,所以做家长的,一定要慎之又慎呀!
总之,父母需要了解的最关键的一点是:音乐学习绝不等同于乐器学习。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学龄前儿童不该立刻开始学乐器,那么他们应不应该接触音乐?应该接触什么样的音乐活动呢?关于这个问题,我这里卖个关子,给你留个家庭作业:谈谈你的看法,然后,咱们下次接着讨论好吗?

《父母必读》2004年1月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4-3-4 21:54:12 | 只看该作者
引用:fanfanmami发表于2004-3-4 09:10 PM:
听起来不错,不知道上海有没有?
北京好像不少幼儿园都标榜自己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上海也应该不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6 17:14 , Processed in 0.11177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