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uge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人行:Angella、Dylan和Tony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6-14 11:39:08 | 只看该作者
我感到兴趣的是,像这样中西兼通的文化巨匠,是如何培养出来的。从教育上培养人才的视角,值得研究这个个案。 有人认为,这不就是我们传统私塾死记硬背的方法吗?我觉得这只是皮相地看问题。无论是我们的私塾还是学校,死记硬背并不少,但事实上却从未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这个个案,是否有可能复制呢?即使不能完全复制,“取法乎上,得其中也”,亦尚属可取之道。玩味辜氏成才的方法和途径,不能说对我们没有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6-14 11:39:3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辜氏记忆之术,“他尝教记忆之法,谓初步为感动(impression),次步为保留(retention),终为回忆(recollection)。当外国人向他请教因何有如此记忆力时,他说,你们外国人用脑记忆(remember by brain),我们中国人用心记忆(remember by heart)。”这些话说的是他的“三步法”,需要融理解、情感和心智于其中,绝非简单的死记硬背,“remember by heart”的说法,也不是强词夺理,而是实质所在,很值得玩味。更值得玩味的是,辜氏不只是记忆了一大堆东西,而且还锻炼出“过目成诵”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尤其是 “触类旁通”的能力,才是学习的至高境界。辜氏正是有了这种学习的境界,后来回国后,在二十多岁才接触中国传统汉学,却能遍读经史子集,傲视天下宿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6-14 11:40:02 | 只看该作者
我历来对机械记忆的评价不高,尤其是针对幼儿来讲,不明其意的背诵,我从不欣赏。但最近研究涉及孩子的基础教育,我又重新思考了这个问题,并查考了一些文献,也有一些新的想法。上面贴了辜鸿铭的案例,就是想借着这个案例作些讨论。辜氏往往被认为是死记硬背的典型案例,但我对此提出了质疑。辜鸿铭义父英人Brown,让辜氏背诵一些英文的经典和德文歌德的《浮士德》长诗,对其一生学问造诣诚然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能否认为是机械记忆的成功呢?我还是怀疑。当时辜氏已过十岁,而且自幼处于英语的环境中,其母为葡萄牙人,但也通英语,因此,辜氏到英国后,其英语的理解应不会太差。这也就是说,当辜氏大量背诵英文经典时,其以英文为背景的认知能力是不能低估的。在我看来,这种以背诵为表面现象所进行的经典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精读”模式,只是带有强化训练的性质而已。让其背诵德文《浮士德》长诗,从表面上看,是缺乏德文语言的认知能力的。但实际上,辜氏的求知欲非常强烈,又有同为西文的英文作底子,用强记死背的方式先吞下再说,但并不缺乏事后的认知性消化。这一点可以将辜氏后来所具有的德文水平来进行反证的。因此,简单照搬辜氏的背诵法,并不可能复制辜氏的境界。我上文所说辜氏记忆 “三步法”,需要融理解、情感和心智于其中,绝非简单的死记硬背的结论,即来源于这样的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6-14 11:40:41 | 只看该作者
下面转引胡适的自述,也可旁证读书无论如何当有理解,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记忆才有价值。——我在台湾时,大病了半年,故身体很弱。回家乡时,我号称五岁了,还不能跨一个七八寸高的门槛。但我母亲望我念书的心很切,故到家的时候,我才满三岁零几个月,就在我四叔父介如先生(名玠)的学堂里读书了。我的身体太小,他们抱我坐在一只高凳子上面。我坐上了就爬不下来,还要别人抱下来。但我在学堂并不算最低级的学生,因为我进学堂之前已认得近一千字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因为我的程度不算“破蒙”的学生,故我不须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一类的书。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做《学为人诗》,他亲笔抄写了给我的。这部书说的是做人的道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我把开头几行抄在这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为人之道,在率其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子臣弟友,循理之正;<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谨乎庸言,勉乎庸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以学为人,以期作圣。……<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以下分说五伦。最后三节,因为可以代表我父亲的思想,我也抄在这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五常之中,不幸有变,名分攸关,不容稍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义之所在,身可以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求仁得仁,无所尤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古之学者,察于人伦,因亲及亲,九族克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因爱推爱,万物同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能尽其性,斯为圣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经籍所载,师儒所述,为人之道,非有他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穷理致知,返躬践实,黾勉于学,守道勿失。  我念的第二部书也是我父亲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名叫《原学》,是一部略述哲理的书。这两部书虽是韵文,先生仍讲不了,我也懂不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我念的第三部书叫做《律诗六钞》,我不记是谁选的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多年来,我不曾重见这部书,故没有机会考出此书的编者;依我的猜测,似是姚鼐的选本,但我不敢坚持此说。这一册诗全是律诗,我读了虽不懂得,却背的很熟。至今回忆,却完全不记得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我虽不曾读《三字经》等书,却因为听惯了别的小孩子高声诵读,我也能背这些书的一部分,尤其是那五七言的《神童诗》,我差不多能从头背到底。这本书后面的七言句子,如:  人心曲曲湾湾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我当时虽不懂得其中的意义,却常常嘴上爱念着玩,大概也是因为喜欢那些重字双声的缘故。  我念的第四部书以下,除了《诗经》,就都是散文的了。我依诵读的次序,把这些书名写在下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孝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朱子的《小学》,江永集注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论语》。以下四书皆用朱子注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孟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大学》与《中庸》(《四书》皆连注文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诗经》,朱子集传本(注文读一部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书经》,蔡沈注本(以下三书不读注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易经》,朱子《本义》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礼记》,陈澔注本。  读到了《论语》的下半部,我的四叔父选了颍州府阜阳县的训导,要上任去了,就把家塾移交给族兄禹臣先生(名观象)。四叔是个绅董,常常被本族或外村请出去议事或和案子;他又喜欢打纸牌(徽州纸牌,每副一百五十五张),常常被明达叔公,映基叔,祝封叔,茂张叔等人邀出去打牌。所以我们的功课很松,四叔往往在山门之前,给我们“上一进书”,叫我们自己念;他到天将黑时,回来一趟,把我们的习字纸加了圈,放了学,才又出门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四叔的学堂里只有两个学生,一个是我,一个是四叔的儿子嗣秫,比我大几岁。嗣秫承继给瑜婶(星五伯公的二子,珍伯瑜叔,皆无子,我家三哥承继珍伯,秫哥承继瑜婶)她很溺爱他,不肯管束他,故四叔一走开,秫哥就溜到灶下或后堂去玩了(他们和四叔住一屋,学堂在这屋的东边小屋内)。我的母亲管的严厉,我又不大觉得念书是苦事,故我一个人坐在学堂里温书念书,到天黑才回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禹臣先生接受家塾后,学生就增多了。先是五个,后来添到十多个,四叔家的小屋不够用了,就移到一所大屋——名叫来新书屋——里去。最初添的三个学生,有两个是守瓒叔的儿子,嗣昭,嗣逵。嗣昭比我大两三岁,天资不算笨,却不爱读书,最爱“逃学”,我们土话叫做“赖学”。他逃出去,往往躲在麦田或稻田里,宁可睡在田里挨饿,却不愿念书。先生往往差嗣秫去捉;有时候,嗣昭被捉回来了,总得挨一顿毒打;有时候,连嗣秫也不回来了,——乐得不回来了,因为这是“奉命差遣”,不算是逃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我常觉得奇怪,为什么嗣昭要逃学?为什么一个人情愿挨饿,挨打,挨大家笑骂,而不情愿念书?后来我稍懂得世事,才明白了。瓒叔自小在江西做生意,后来在九江开布店,才娶妻生子;一家人都说江西话,回家乡时,嗣昭弟兄都不容易改口音;说话改了,而嗣昭念书常带江西音,常常因此吃戒方或吃“作瘤栗”。(钩起五指,打在头上,常打起瘤子,故叫做“作瘤栗”。)这是先生不原谅,难怪他不愿念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小学生初念有韵的书,也还不十分叫苦。后来念《幼学琼林》,《四书》一类的散文,他们自然毫不觉得有趣味,因为全不懂得书中说的是什么。因为这个缘故,许多学生常常赖学;先有嗣昭,后来有个士祥,都是有名的“赖学胚”。他们都属于这每年两元钱的阶级。因为逃学,先生生了气,打的更利害。越打的利害,他们越要逃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dd22dd">我母亲大概是受了我父亲的叮嘱,她嘱托四叔和禹臣先生为我“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我先已认得了近千个“方字”,每个字都经过父母的讲解,故进学堂之后,不觉得很苦。念的几本书虽然有许多是乡里先生讲不明白的,但每天总遇着几句可懂的话。我最喜欢朱子《小学》里的记述古人行事的部分,因为那些部分最容易懂得,所以比较最有趣味。<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dd22dd"><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同学之中有念《幼学琼林》的,我常常帮他们的忙,教他们不认得的生字,因此常常借这些书看;他们念大字,我却最爱看《幼学琼林》的小注,因为注文中有许多神话和故事,比《四书》、《五经》有趣味多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ttp://www.cnivy.com/Article/jdxw/200603/35.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6-14 11:41:09 | 只看该作者
8至今日,孩子们读完第二本英文书:Wilfred Jackson改写的马克*吐温《汤姆索耶历险记》。这本书,孩子们读起来,觉得非常有趣和亲切。Dylan的英语学习,进步明显,以体现出一些主动,如最近几日复述,他往往会赶在Angella之前,先行完成。Tony的英文书写也有很大进步,每天要抄写的那段文字,基本上都能当天晚成。尤其是,在听课上已渐渐跟了上来,新概念一、二册,PETS一册,都在跟。Tony在数学上也开始接触简单的乘除。特别是最近在性情上,大为放开,可能越来越熟悉了,也时时体现出活跃和调皮。Angella的英文阅读推进得较快,除了与小朋友一起学,她还开始读海明威的原著《老人与海》。这本书的词汇量要大过那些简写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6-14 11:41:16 | 只看该作者
8至今日,孩子们读完第二本英文书:Wilfred Jackson改写的马克*吐温《汤姆索耶历险记》。这本书,孩子们读起来,觉得非常有趣和亲切。Dylan的英语学习,进步明显,以体现出一些主动,如最近几日复述,他往往会赶在Angella之前,先行完成。Tony的英文书写也有很大进步,每天要抄写的那段文字,基本上都能当天晚成。尤其是,在听课上已渐渐跟了上来,新概念一、二册,PETS一册,都在跟。Tony在数学上也开始接触简单的乘除。特别是最近在性情上,大为放开,可能越来越熟悉了,也时时体现出活跃和调皮。Angella的英文阅读推进得较快,除了与小朋友一起学,她还开始读海明威的原著《老人与海》。这本书的词汇量要大过那些简写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6-14 11:43:49 | 只看该作者
也许有人会过于看重文理科的学习方式上的表面差异,即认为理工科的学习会更多地通过动手或做习题的形式来实现记忆,而文科的学习则更多地通过文本的学习来直接记忆。其实,我想,记忆的重要,决不会因为学科的不同而显得有所不同。所不同的是,记忆可能会因为(1)死记而获得,如不假思索而未能理解、仅靠背诵记住的;也有(2)通过理解而记忆的;还有(3)通过理解和背诵的交互作用才记住的。记忆还会与人的情绪和兴趣发生很大的关联。记忆的重要性,不只是在大脑里储存了信息,通常在储存的过程中会有大脑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而且还有可能会对大脑的进一步深加工,提供原材料或半成品。如果仅仅是因为“引经据典”,那么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运用,这种记忆将会越来越无价值。但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则能精确记忆经典,得到的不只是所引的文词,还有思维上的启发。当记忆的文本与自己的思维融为一体时,再加上自己的情感和兴趣亦融于其中时,我想,这可能与辜鸿铭所说的“remember by heart”之境界,当已相去不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6-14 11:44:17 | 只看该作者
9近些天,孩子们都沉浸在幸福和兴奋中,因为“五一”长假,Dylan的妈妈和Tony的父母都飞过来看孩子。江南的大好春光,人间的甜蜜亲情,使孩子们异常欢乐。在此期间,我们三家人一起游玩了南北湖、绮园等景点。《汤姆》一书读完后,孩子们又开读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的英文简写本。《人类的故事》也进入第四章“象形文字”的学习。有关人类历史的知识,对孩子们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几天没安排学习,孩子们已问我多次:什么时候再学新的?历史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历史的启示更是无尽的。在孩子们眼中,历史充满了知识的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6-14 11:44:48 | 只看该作者
10昨天我收到了从网上订购的一批书,其中就有美国《国家地里/科学探索丛书》的英文版小册子若干种。从今天起,我让孩子们采用半自学的方式来阅读,第一本选《人体机器》。先由我作讲解,然后让他们自己读我指定的章节。因为有图,也因为孩子们很想知道其中的内容,他们读得很积极。他们有时也查查词典。最近,我也在指导孩子们采用图像联系的方式记忆英文。根据我自己的尝试,这样的方法,快速记忆东西比较容易。之所以作这样的训练,我是在准备孩子们不久以后的另一个训练内容,即经典记诵。届时,我将选择一些值得重点学习的一些人文经典,让孩子们熟读记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6-6-14 11:45:11 | 只看该作者
当这些孩子进入基础教育阶段,我个人认为有四种训练是应当注重的:快速和长期记忆、快速阅读、逻辑思维和口、笔表达的能力。记忆有多种类型和方法,但现阶段我更倾向于使用图像记忆来让孩子们训练记忆力,特别是用来记忆英语,这是考虑到避免让孩子们在记忆时主要借助母语汉语来作为中介的缘故。具体方法有点像看动画,把要记忆的内容,想象成动画,一张一张地输入记忆;背诵时再一张一张地调用并输出。从这两天花了几个课时训练的效果来看,孩子们的接受情况还不错。(1)The Egyptians have taught us many things. (2)They were excellent farmers. They knew all about irrigation. (3)They built temples which were afterwards copied by the Greeks and which served as the earliest models for the churches in which we worship nowadays. (4)They had invented a calendar which proved such a useful instrument for the purpose of measuring time that it has survived with a few changes until today. (5)But most importantof all, the Egyptians had learned how to preserve speech for the benefit of future generations. They had invented the art of writing.以上是房龙《人类的故事》中的一段,是孩子们昨日学习的,Angella现根据上文中所标出的数字,分五个图像来记忆并打出来,但还有spelling方面的错误。但如上述较难的文字,能够借助图像默写出来已是很不错的效果。像这样的训练持续一个时期,应当会对孩子们的长期记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7 12:14:38编辑过</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3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0:14 , Processed in 0.07681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