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wrr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有人知道经过早教的孩子成年后到底怎么样了吗?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4-2-26 14:01:16 | 只看该作者
引用:szanny发表于2004-2-26 08:36 AM:
我在老家的时候我妈妈同一单位的一同事的儿子就是个身边儿的例子,他和我同年,中学是同校,他爸爸是北航的老毕业生,从小就很重视培养这个独子,印象中他小学中学都在不停的跳级,十四岁就考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系, ...

非常感谢您提供的例子。这让我想起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每年都有那么多的生活尚难以自理的孩子在那里上大学。每年都有这么多“神童”毕业,但这些“神童”的前途却一点不比普通班毕业的学生好。这些学生的父母是如何教育的也无从考证。如果有人能提供更多例子供大家参考,并能提供教育方法就更好了

         另有人知道杜曼式早教出来的孩子到底怎么样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4-2-26 15:30:3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受益终身甚至决定命运的技能!
赞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4-2-26 20:34:15 | 只看该作者
昔日大学“神童”今日科技栋梁


——回访首届科大少年班学子周逸峰




今日的周逸峰已是科大的科研主干


  科大少年班诞生于1978年3月,21名智慧过人的中小学生被破格录
取,他们最大的15岁,最小的11岁。

  在少年班时,周逸峰因为口吃几乎没有太被媒体关注,但他毕业
后的经历却是少年班极具代表的一例。他现为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
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大学博导坦言自己普通
  周逸峰邀请记者来到他的新家,空调和沙发都是刚刚送到的。他
说几乎所有的家具家电都是自己挑选的,装修也几乎是自己一手操办。
他还对自己设计的阳台折叠门、家庭程控电话以及能调节明暗的灯具
开关非常得意,不断地为我们论证这些小设计是如何科学如何实用。
周逸峰说:“你看我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我并不是一个书呆子。”


  

少年神童走过灰色中学时代
  周逸峰从小在农村长大,小学四年级时,由于生病休学从扬州转
到父母下放的淮阴。重新上学时,奶奶的意见是重读四年级,父亲认
为可直接上五年级,哥哥则觉得连五年级都没有必要上,以弟弟的聪
明可以读初中。当年参加升中学考试时,周逸峰还是像以前一样拿到
满分。

  上初中后,全区的一次数学竞赛使周逸峰在全县声名远扬,他的
成绩遥遥领先,比第二名高出几十分。虽然和大多数学生一样,课外
周逸峰没有看过一小时书,他的成绩还是无人可比。

  但在淮阴的4年,周逸峰的口吃越来越严重,几乎到了无法说话的
地步,为此,他经常受到一些学生的欺负。这段记忆里的黑色时光,
直到进入少年班才开始改善。

  

考进少年班压力重重
  1978年周逸峰以数学100的高分被科大少年班录取。原来不敢寄予
厚望的父母亲开始重新设想对周逸峰的期望。刚进校时,他父亲就写
信要求他每门考试必须在96分以上。一个月后父亲又寄信说:我对你
的要求太低,你应该每门考试在98分以上。他大哥则打电话勉励弟弟
争取早日获诺贝尔奖,早日成为院士。这让周逸峰哭笑不得:“诺贝
尔哪有那么容易拿,院士又哪有这么容易当?”

  

外向才是真本性
  到少年班的元旦,周逸峰为了和寝室的同学打赌,他在班上的联
谊会上连续唱了五首歌,直到今天班上的同学都不理解歌声并不算动
人的周逸峰当时怎么会做这种举动。为了证明少年班的学生兴趣广泛,
周逸峰列举了自己的爱好:篮球、排球、网球、台球、保龄球、围棋、
桥牌、乒乓球,还有最出乎人意料的交谊舞。周逸峰说自己在读研究
生时是学校出了名的舞棍。周逸峰说自己的性格在少年班时已恢复到
小学时的外向,而外向其实才是他的本性。

  周逸峰闲谈时还表现出对文学的爱好,除了对西方文学有一定的
见解,对于古典文学,周逸峰更显得颇有研究。他让记者考他水浒中
的108将,但凡说出一个人名,他就能说出他的号和排名,反之亦然。
他的另一项本领是能够将红楼梦里的人物套用在他认识的女性身上。
谈起武侠小说,他说自己最喜欢《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

  

少年班意味着监督
  除了因为优越感使自己走了一些弯路之外,周逸峰觉得少年班没
有带给他更多的负面影响。1989年周逸峰因为研究生期间表现出色,
被选派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在寄给美国方面的材料中没有
提及周逸峰口吃的缺陷,而当时周逸峰的口吃仍相当严重。在与美国
导师初次见面的时候,周逸峰几乎没有开口说话,这使得美国导师相
当不满。但周逸峰以自己出众的实验水平改变了导师的看法,美方导
师称他为“所知道的最好的博士研究生”,为了获得这个评语,周逸
峰几乎累倒在实验室里。

  在美国的一年时间里,周逸峰没有在外面打过一天工。他在美国
的生活并不宽裕,他宁愿采取节省的办法度过难关。他把少年班看成
一种荣誉。他认为自己来自少年班所以不能去。周逸峰说这种优越感
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少年班的名字实际上就是一种监督。

  

回国任教我对少年班有感情
  1990年,在美国做完研究的周逸峰决定回国,原因非常简单:
“我从小进的科大,对科大有感情”。但在当时的环境下,留学回国
的寥寥可数。

  在科大完成博士论文后,周逸峰一度急于早出成绩,连续工作
70个小时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以至于医生不得不勒令他停下来。

  在回国后的几年里,周逸峰不断地有成果、论文获奖,工资每年
成倍上涨,不管是物质、荣誉还是成果,周逸峰觉得自己已经得到这
个年纪该得到和不该得到的,特别是物质方面远远超出自己的期望。
再往前会是什么已经没有太多悬念,他觉得还是原来充满未知的时光
比较好,而这可能是少年得志的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北京青年报》2000.11.19钟鹭文)

  

新闻背景
  自1978年中科大成立第一届“少年班”,至今已招收了24届894名
少年大学生,在已毕业的676名学生中,有74%的学生考取国内外研究
生,另有1/3拿到博士学位。尤其是从1981-1987年,考取中美合招
赴美研究生共45人,其中夺得全国总分前5名的有7人。80级少年班学
生28人,全部考取了国内外的研究生。在毕业的前十届学生中,有
38%的同学提前1-2年考取研究生,最高的一届达到100%,有的三年
学完五年大学全部课程,有的五年获得两个学士学位。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4-2-26 20:42:28 | 只看该作者
神童不“神”教育有“道”



(2002-09-20 13:15:36)

我国超常教育步入世界前列

新华社消息来自权威部门的消息说,我国对于智力超常者的教育实践和研究已经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形成了大、中、小学相联系的超常教育体系,对智力超常者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成效显著。


据了解,自1978年以来,我国有13所大学、20所中学和一些小学相继开展了超常少儿教育研究,这些学校在大范围内有组织地成批选拔天才少儿,对他们进行集中、系统和严格的特殊培养和教育。


中国科大率先探索


24年前,经中国科学院批准,21名不满15岁的“神童”经过严格考试,成为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首届学生。如今,少年班已毕业的700多名学生中,80%以上考取了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研究生,10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这一比例远远高出普通本科生。


科大少年班还培养出了中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11岁)、最小的研究生(15岁)、最年轻的博士(23岁)、副教授(26岁)、教授(30岁)。少年班的优秀毕业生正在国内外学术科研和经济领域中崭露头角,出色的成绩令世界瞩目。


“神童”大多出自教师家庭


在我国,大学少年班往往被蒙上神秘的面纱,少年班学生更是充满传奇色彩。对大多数人来讲,少年天才就是“神童”,是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其实,这些神童并不“神”,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才是他们成功的秘诀。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朱棣文实验室工作的庄小威博士,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87年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她的父亲庄礼贤和母亲朱仁芝都是科大的教授。两位教授说:“我们从没有给小威以特殊的教育,也从不强加给她额外的学习内容,我们要做的是尊重和引导她的爱好,让她学得轻松,玩得快活。”


进入科大的“神童”有几个共同特点,即家庭教育比较好;早期教育开发得好,基本上都上过幼儿园;学习习惯好,按时就寝;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中国科大少年班的一位班主任说:“神童70%以上来自知识分子家庭,其中父母是中小学教师的占多数。”他说:“中小学老师比一般的知识分子更懂得如何‘早期诱发’,启迪智力,特别重视培养和调整孩子的学习兴趣。”这位班主任批评说:“很多家长对教育的功能不了解,一味望子成龙,违背了教育规律。教育还是孔夫子说的要因材施教。”

十二龄童“跳”入科大少年班


戴着一幅圆圆的小眼镜,穿着可爱的卡通衫,走起路来又蹦又跳。12岁的夏阳(化名)看样子还是个小学生,事实上,他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002级的一名新生。


来自西北偏远地区的夏阳,是中国科大今年招收的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天资聪颖的他,从小就一路“跳级”,小学只上了两年,初、高中总共才读3年,即以优异的笔试成绩和出类拔萃的口试表现,“跳”进了这所全国著名的理工科大学。


小夏阳将在这所大学完成四年学业,如果顺利毕业,他获得学士学位时将是16岁,而这只是其他孩子念高中的年龄。


中科大数百名“神童”成材


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张亚勤、网大董事长黄沁、被授予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的卢征天、发现了世界上最小的纳米碳管的秦禄昌、世界上第一位认知学博士张家杰……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毕业生名单上,有着一连串炙手可热的名字。


“少年班成立20多年来培养出数百名杰出人才,他们活跃在国内外知名学府、科研机构和经济领域,一般在30岁左右就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兴奋地说,“理想远大,对在尖端科学领域赶超国际一流水平有一种紧迫感,是少年班毕业生的一个共同的特点。”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厦门晚报声明】海峡新闻网刊载厦门晚报文章已经过授权。自2002年1月1日起,其他商业网站(新闻媒体网站除外)未经厦门晚报授权,不得转载海峡新闻网上刊载的厦门晚报文章。欢迎新闻媒体网站在平等合作和注明新闻来源的基础上转载厦门晚报的新闻,其他商业网站如有合作意向请与海峡新闻网联系。联系电话:0592-201907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4-2-26 21:42:24 | 只看该作者
揭开超常教育面纱 探访中科大“神童”群落   
--------------------------------------------------------------------------------
陈楠  2003-03-11 19:42:05  









     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的超常教育效果“显著”,目前已培育“神童”约290万。据了解,超常教育的标志是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诞生,至今中国的超常教育已有24年历史。由于宣传不充分不恰当,人们对超常教育感到陌生甚至有许多误解,许多人认为超常教育就是特长教育、提前上大学等,有的甚至把超常与特异功能、迷信联系在了一起。近日,本报记者多方采访,揭开了超常教育的神秘面纱。

  超常儿童不是天才

  专家们表示,被认为是“神童”、“天才”的绝顶聪明的孩子有许多许多,教育界的学者们更愿意称这些孩子叫“超常儿童”。他们是一群10—14岁的充满神奇与个性的群体,以超常智力的名义接受“超常班”教育。超常教育提出自己的概念就是“让孩子的大脑吃饱”。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贺淑曼教授称,超常人才教育,在国外称英才教育或天才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这种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很多国家已立法保护。面对世界各国争夺人才的大战,超常人才必将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制高点,超常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决定中国在未来世界发展中的坐标位置。

  记者在本市耀华中学实验班里看到,一群只有十二、三岁,脸上还带着稚嫩表情的孩子正在学习高中代数,脖子上都还系着红领巾。“我并不认为他们都是天才,他们只是早慧,只有通过努力他们才能成功。”耀华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李晶老师说。

  超常教育究竟是什么

  对于究竟什么是超常教育,贺淑曼教授认为,过去总是把超常教育定位于对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诸多研究表明,智力中等偏上的人,如果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即适合于个体发展的教育,大多能成为优秀人才。超常教育的对象应该是:不论躯体健全与否,只要智力在中等偏上的早慧生天资早显学生与潜慧生天资迟显学生均可接受这种特殊教育。超常人才教育除了培养全面发展的英才、杰出人才外,还要培养有特殊才能和有道德感的奇才、怪才、鬼才等特殊人才。这是一个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全人教育或一专多能,也是以德为本、拓宽思维的教育,它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

  世界天才研究协会亚太地区联合会主席、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施建农认为,“超常教育”既不是超乎寻常的教育,也不是使常态儿童成为“超常儿童”的教育,而是针对“超常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而进行的旨在使他们得到良好发展的教育。超常教育的目标就是为“超常儿童”提供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超常儿童”指在心理特征的某一方面表现特别出众的儿童,他们的表现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培养互相作用的结果。超常教育尽管看起来只针对比例相对少的儿童,但由于他们的发展潜力比较大,有希望使他们成为杰出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应是超常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超常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超常教育不是“神童”教育

  过去提到超常儿童,人们很容易就把他和神童、天才联系起来,认为超常教育仅仅是对几个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贺教授认为,超常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也不等同于精英教育,而是培养高学力的潜能开发教育。前二者的选拔和关注对象是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而那些潜能迟显的“爱因斯坦”或“爱迪生”式的学生就被关在了教育的大门之外。因此超常教育必须避免这些弊端,首先应该对早慧生和潜慧生的多元智能进行开发,并对其心理素质弱项进行强化教育。

  “把普通的孩子培养成为一名‘超常生’,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我认为,现在的一些超常教育模式完全可以适用于普通的学生。”

  经有关专家测试分析,中科大少年大学生的智商在120-127之间,可见中科大少年班招的并非什么“神童”,而是“早慧”或智力优秀的儿童。贺教授认为,超常人才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前者只占其中的20%,而后天的非智力因素占到了80%。超常教育的对象可以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均优异者或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一项优异一项中等偏上者它不是全纳式的普通教育。天才儿童最终不一定个个都能成为卓越人才。相反,一些没有机会到学校参加超常班的孩子,懂得教育的家长通过对孩子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孩子一样可以成为超常人才。诸多研究表明:智力中等偏上而非智力因素优异者,如果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天才”。

  因材施教是硬道理

  “因材施教”是超常班教育的特色。记者了解到,耀华中学将现行教育中“吃不饱”的孩子另行对待。耀华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李晶专门分管耀华中学的实验班,她告诉记者:“耀华中学的实验班主要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对普通孩子施行9年制义务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式,但这对超常孩子的教育也许是不适用了。在学校听取家长的意见中,就有两种声音,一个是实验班太累,孩子太苦;一个是实验班学习环境好,孩子进步快。其实这两种声音就反映了孩子的个体差别。实验班的教材与普通班教材略有不同,我们力求让孩子们更多地去了解新的知识,正是符合了实验班孩子对知识需要的渴望。”

  其实实验班的孩子并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恰恰相反,他们许多方面的素质都是很优秀的。学校多年来获得的科技创新奖多数都是出自实验班学生之手。记者在耀华中学实验班的楼道里,看到了实验班学生的美术作品,很难想象,这群只有12岁,最大不超过16岁的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中,还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完成自己对艺术的追求。

  “当然,在耀华中学开设实验班教育后,在班里学习的学生并不是全部都可以在学期内留在实验班里的。”李晶老师直言不讳地说,“但这不表明这些学生智力不好,这些学生在恢复了普通教育后,全部都以高分考回了耀华中学。说明他们都适应普通教育,而且能够发挥得更好。”

  “有人问中学超常教育与素质教育矛盾吗?我认为这并不矛盾。素质教育是让所有的人、每个人的所有方面全面提高,超常教育也不违背这一精神,耀华中学就是遵循这一点,努力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实验班有个叫蔡龙的学生,从实验班毕业后考入了北大化学系,随后又考入哈佛大学,他本人就是一个各方面发展都很好的学生。”本版撰文本报记者王志辉

  相关链接:昔日“神童”如今何在?

  自1978年中科大成立第一届“少年班”,至今已招收了24届894名少年大学生,在已毕业的676名学生中,有74%的学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另有三分之一拿到博士学位。尤其是从1981—1987年,考取中美合招赴美研究生CVSPEA共45人,其中夺得全国总分前5名的有7人。80级少年班学生28人,全部考取了国内外的研究生。在毕业的前10届学生中,有38%的同学提前1、2年考取研究生,最高的一届达到100%,有的3年学完五年大学全部课程,有的5年获得两个学士学位。

  部分少年班毕业生资料:

  宁铂:1978年第一期少年班学生,从科大少年班毕业后,未考研究生,被留校任教,教研究生班数学课。由于他教学有方,年仅19岁就评上了讲师职称,是全国最年轻的大学讲师之一。目前在科大物理系任教,副教授。

  谢彦波:少年班最年轻的大学生,1978年第一期少年班学生,后转入第二期。于1982年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录取为研究生,时年仅15岁,是我国最年轻的研究生。他报考的专业是引力物理与天体物理专业。现为科大物理系副教授。

  张亚勤: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第二期,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曾担任美国四大研究中心之一的Sarnoff公司多媒体实验室总监,31岁成为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FellowofIEEE。1999年回国,加盟微软,出任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

  谢敏:14岁进少年班,第二期少年班学生,15岁由国家派往瑞典留学,先后就读于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和利彻平大学。1987年,年仅23岁的他获利彻平大学工学博士的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1991年荣获“李光耀顶尖科研奖”,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蒋继宁: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89届毕业生。毕业后只身一人来到深圳。在电子公司工作一段后,他又去一家杂志社当过编辑,而后又到深圳最早的一家上市公司董事会任职。1992年房地产热,他又一头扎入房地产行业。1997年注册了资金1000万元的一个公司。之后在朋友的支持下创办了“网大”,1999年掀起“199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之争。与黄沁、刘民并称为“网大三剑客”。

  黄沁:1984年入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大型计算机的并行算法。取得硕士学位后,他选择了华尔街上的培基证券公司。不久他由一名高级技术人员,转行做了证券交易的直接操作者。24岁时成为该证券公司最年轻的高级副总裁。现在也是网大重要的合伙人之一。

  专家解析:智力超常未必成功

  贺教授称,社会上有人习惯于质问“你们培养出多少世界级人才?”其实,超常人才教育是一项大、中、小、幼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接力赛跑。无论哪个环节有失误,都会给人才成长造成损失。另外,人成才的时间有早有晚,有人大器早成,有人大器晚成,这还要看社会为人才持续发展创造了怎样的环境和条件。

  据贺教授介绍,从超常班走出的孩子大部分考进了国内重点大学,不少学生到国外继续深造。我国最早尝试超常教育的中科大少年班就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智力超群让这些孩子更早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但起跑快并不意味着能跑远,有的孩子在别的方面又显出很多弱点,许多基本的问题答不上来,智力超常并不代表着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成功。”

  有专家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很难证明人的生长过程中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因为变量实在是太多。回头看看那些真正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如爱因斯坦、鲁迅等,早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超常,成名其实很晚。也就是说,智商只是影响人们发展的变量之一,与成功并没有必然关系。

  贺教授说:“中科大第一届少年班学生宁铂的确很聪慧,可以说是一名大家公认的‘神童’,他曾对我说过,造成他发展不利的因素有两条,一是媒体的宣传,二是选错了专业。如果他当时学围棋或中医,都会比现在有成就。”

  贺教授接着说:“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广东的一位女士打来电话,说自己把12岁的孩子教育得很好,于是自己开起了公司,对家长进行培训。我想,这些把孩子当成实验品的家长是非常不对的。过早成名会给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长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对任何孩子,哪怕是十分聪明的孩子,都不能刻意地当做‘神童’来培养,即使对智力超常的儿童也应当做平常儿童看待。过分地关心超常孩子的发展,比如家长拿孩子当‘招牌’去炫耀,去挣钱,时间长了,对于孩子的心灵将是一个很大的伤害,孩子会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媒体也应该适当地关注而不是过分炒作,而且这个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是否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才还是一个未知数。”

  想起张满意

  “神童”就一定与成功挂钩吗?笔者不禁想起本报曾经报道过的“神童”张满意,他14岁就被保送南开大学,3年后被勒令退学;他18岁以极高的分数再次考进了南大,但3年后他再次被退……

  14岁即被保送至南开大学,张满意不可谓不“神”,然而他的黯淡收场却着实给人们浇了一盆冷水,让我们从盲目崇拜神童的高烧热度中清醒过来:智力超常不等于心智超常,不等于动手能力超常,更不等于综合素质也超常。据了解,张满意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不具备,他就像一个畸形的木桶,一块木板很长很长,其他的木板却很短,但最终决定这个木桶容量的不是那块很长的木板,而是那些很短的木板。

  张满意的故事很难让人“满意”。然而,如果社会和家长们仍不能认识到超常儿童教育的特殊性,仍不懂得运用怎样适合的教育方式来引导“神童”健康成长,张满意的悲剧恐怕还会重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4-2-27 00:47:23 | 只看该作者
一点都不普及。就我所知,没有学校,幼儿圆用此方法。多年前, 美国也盛行“天才”培养, 甚至有“Doman Kids"的专称。 可是跟踪调查表明,天才长大泯然众人。美国现在儿童教育注重与人交际,团结合作精神,sports. 学术(ACADAMY) 一般在4岁左右开始。杜曼法无论在学术上, 实践(早教)上都不大知名。甚至有幼教老师(有研究生文凭)都未听说Doman的。我在美国,有一5岁及1岁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4-2-27 12:08:15 | 只看该作者
引用:jennifer发表于2004-2-27 12:47 AM:
一点都不普及。就我所知,没有学校,幼儿圆用此方法。多年前, 美国也盛行“天才”培养, 甚至有“Doman Kids"的专称。 可是跟踪调查表明,天才长大泯然众人。美国现在儿童教育注重与人交际,团结合作精神, ...
这坛子里的天才DOMAN妈妈动不动就会说你无知,还有井底之蛙呀,书读少了之类,特佩服你能够说出你所了解的实际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4-2-28 07:02:33 | 只看该作者
我有本书,上面有介绍各国名人的早期教育,(紧供参考):                  
19世纪初,德国卡尔.威特早期教育,4岁阅读,8岁懂德,意,法,英,拉丁文和希腊文,9岁入莱比锡大学,14岁获博士学位,16岁任柏林大学法学教授。            
本世纪初,美国斯特娜夫人教育女儿维尼,1岁背诗,识字,2岁写日记,3岁写诗,4岁写世界语剧本,5岁讲8国语言,并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控制论创始人维娜,3岁会读能写,4岁阅读大量专著,7岁能读但丁和达尔文的著作,12岁上大。他的两个妹妹也使早期识字阅读的,12,14虽分别考入大学深造。
美国著名神童西迪斯,出生后不久开始识字,小床周围挂上各种英文字母,大人每天指给他看,念给他听,他6个月就能示意识字,3岁时流利读写。6岁上小学,入学那天早上读一年级,中午母亲去接他时已经读三年级。当年获得小学毕业证书,11岁考入著名的哈佛大学。                                                                                   
英国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威廉.汤姆逊,幼时刚会说话就开始识字,母亲又教他各种知识,10岁上大学,在校还优学金奖。      
德国大诗人,思想家,政治家歌德,4岁前就识字读书,读的主要以诗歌形式写成的文章,8岁时竟同法,德 , 意,拉丁语,和希腊语5种文字。
列宁5岁时,母亲就教他识字读书,她还发挥自己特长教列宁学外语和音乐。
从少年数学家到电波之父的英国麦克斯韦,三四岁时,母亲就教他认字,写字,算术和背赞美诗了,童年即能大量阅读。
达尔文四五岁时识字,读儿歌,又常到花园的“绿色课堂”学动植物。
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张衡,早期识字,10随博览群书,并学天文地理。
唐初四杰之一王勃,6岁会“属问,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写《汉书注<指瑕>》。15随写《滕王阁序》名声大振。骆宾王6岁写《咏鹅》诗。诗仙李白“五岁诵六甲,是随观百家”。
诗圣杜甫,说话前就开始识字,“七龄思即壮,开口诵凤凰”写《凤凰》诗。
白居易3岁前就能识字,6岁显露诗才,9虽通声律,13随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的千古名篇。
被誉为“怪才”的梁启超,4岁精读四书,6岁读完五经,11岁考上秀才,闻名遐迩。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是3岁开始识字读经文的,6岁后熟读和抄写四书五经,学识渊博。
我国现代名人中,也有很多。气象学家竺可桢,2岁识字,5岁上小学。
徐悲鸿早期识字,6岁读《论语》。
鲁迅早期识字,5岁起开始过博览群书的生活。
郭沫若3岁识字,常常口诵经文。七岁回作诗,对句。
巴金5岁就与哥哥姐姐上私塾,晚上回家读母亲抄录的《百香词谱》,这是巴金最早读的文艺作品。

      我觉得识字,阅读最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4-2-28 07:49:3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受益终身甚至决定命运的技能!",表示严重同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4-2-28 09:29:28 | 只看该作者
同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3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3:39 , Processed in 0.08207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