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平凡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快速识别多音字 作者:废品先生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6-5-19 10:42:12 | 只看该作者
[851]《宋书•乐(Yuè)志七》:“礼备豆笾,乐(yuè)谐箫勺(zhuó)。” 勺(zhuó),古乐器,即籥,似笛而短小,可执之而舞。    [852]《汉书•礼乐(yuè)志》:“勺(zhuó)椒浆,灵已醉。”颜师古注:“勺(zhuó),读曰‘酌’。”酌,舀。    [853]屈原《招魂》:“瑶浆蜜勺(zhuó),实羽觞些(suò)。” 瑶浆,玉浆。勺(zhuó),通“酌”,酒杯,这里代指酒。蜜勺(zhuó),甜酒。实,斟满。羽觞,鸟形酒杯。些(suò),句末语助词,无义,多见于楚辞。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今夔、峡、湖、湘及南、北江僚人,凡禁咒句尾皆称‘些(suò)’,此乃楚人旧俗。”或谓《招魂》作者为宋玉。一说“勺(zhuó)”为沾。王逸注:“勺(zhuó),沾也。……言食已,复有玉浆以蜜沾之。”一说“勺(zhuó)”为调和。刘良注:“勺(zhuó),和也。”    [854] 勺(sháo)药:五味调料的合剂。《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勺(sháo)药之和具而后御之。”颜师古注:“勺(sháo)药,香草名。其根主和五藏,又辟毒气,故合之于兰桂以助诸食,因呼五味之和为勺(sháo)药耳。”案:“勺(sháo)药”之勺,《辞源》音sháo,《汉语大词典》音zhuó。颜注“勺(sháo)药”为香草,盖蘼芜之类,参阅注[425],则“勺(sháo)药”之勺当读sháo。《诗》“赠之以勺(sháo)药”与此处之“勺(sháo)药”《汉语大词典》皆取“香草”义,而注音不同,互相矛盾。    [855] 勺(zhuó)氵藥(shuò) :灼烁。热貌。勺(zhuó),通“灼”。《文选•张衡〈思玄赋〉》:“心勺(zhuó)氵藥(shuò)其若汤。”旧注:“勺(zhuó)氵藥(shuò),热貌。”《后汉书•张衡传》作“灼药(shuò)”。——《汉语大词典》    [856] 朘(zuī):男孩子的阴茎。《老子》:“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一本作“血夋”。    [857] 日削(xuē)月朘(juān):朘(juān),缩减。日减月损,损耗越来越大。《汉书•董仲舒传》:“民日削(xuē)月朘(juān),寖以大穷。”——《中国成语大辞典》    [858] 朘(juān)削(xuē):缩减;剥削。唐刘禹锡《楚望赋》:“故道朘(juān)削(xuē),衍为广斥。”宋李纲《理财论下》:“犹之一家父兄之所以自奉养者不能节约,而日朘(juān)削(xuē)其子弟以给足焉。”元王祯《农书》卷四:“甚者苛敛不已,朘(juān)削(xuē)脂膏以肥己。”……——《汉语大词典》    [859] 缴(zhuó):系在箭上的生丝绳,射鸟用。亦指系着生丝绳的箭。《孟子•告子上》:“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朱熹集注:“缴(zhuó),以绳系矢而射也。”《汉书•苏武传》:“武能网纺缴(zhuó),檠弓驽。”颜师古注:“缴(zhuó),生丝缕也,可以弋射。”晋葛洪《抱朴子•崇教》:“飞高缴(zhuó)以下轻鸿,引沈(chén)纶以拔潜鳞。”——《汉语大词典》    [860] 活(guō)活(guō):1、水流声。一说水流貌。《诗•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guō)活(guō)。”马瑞辰通释:“《传》:流也。当为流貌,形近之讹。《说文》:活(guō),流声也。亦当作流貌。”宋梅尧臣《和宋中道喜至次用其韵》:“浸胫水活(guō)活(guō),漫滩石磷磷。”李广田《山之子》:“看东面山崖上的流泉,听活(guō)活(guō)泉声。”2、泥泞;滑。一说在泥水中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杜甫《九日寄岑参》诗:“所向泥活(guō)活(guō),思君令人瘦。”仇兆鳌注引赵汸曰:“活(guō)活(guō),泥水深多,行有声也。”陆游《出县》诗:“稻垄牛行泥活(guō)活(guō),野塘桥坏雨昏昏。”清钱谦益《后饮酒》诗之一:“涂潦(lǎo)泥活(guō)活(guō),僮仆手持抱。”——《汉语大词典》      [861] 驮(túo)轿:驮(túo)在牲口背上的轿子。    [862] 驮(dùo)子:1、牲口驮(túo)着的货物:把驮(dùo)子卸下来,让牲口休息一会儿。2、量词,用于牲口驮(túo)着的货物:来了三驮(dùo)子货。——《现代汉语词典》    [863] 噱(xué)头:1、引人发笑的话或举动:相声演员噱(xué)头真多。2、花招:摆噱(xué)头(耍花招)。3、滑稽:很噱(xué)头。噱(xué)头极了。——《现代汉语词典》。噱(xué),吴地方言。笑;发笑。    [864] 发噱(xué):发笑;引人发笑;可笑。清粱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世俗诞妄》:“又凡庙中司事之人,吾乡名之曰庙鬼,所作所为,往往戏侮神圣。如关帝手中所执之扇末署款云:‘云长二兄大人属书。愚弟诸葛亮。’真堪发噱(xué)。”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崇祯学骑马,两人执辔,两人捧镫,两人扶鞦,甫乘辄坠,乃责马四十棍。如此举动,岂不发噱(xué)?”邹韬奋《萍踪寄语言》四五:“在这次政潮中,有两件小事颇堪发噱(xué)。”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二:“在今天看来,这消息是有点令人发噱(xué)的。”——《汉语大词典》    [865] 噱(jué):大笑。《汉书•叙传上》:“(张放、淳于长等)入侍禁中,设宴饮之会,及赵、李诸侍中皆引满举白,谈笑大噱(jué)。”王安石《次韵酬朱昌叔》之四:“白下门东春水流,相看一噱(jué)散千忧。”亦用为象声词。指笑声。    [863]-[865]噱(xué)头、发噱(xué)之噱(xué)读xué,其他词中的“噱(jué)”读jué。清代以前的文献中的“噱(jué)”读jué。    [866] 嘚(dēi):赶牲口前进的吆喝声。    [867] 嘚(dē)嘚(dē):象声词,形容马、驴、骡等行走时蹄踏地的声音。    [868] 嘚(dē)啵(bo):絮叨;唠叨:没功夫听他瞎嘚(dē)啵(bo)。——《现代汉语词典》    [869] 嘚(dē)嘚(de):叨叨:一点小事,别再嘚(dē)嘚(de)了。——《现代汉语词典》    [870] 嘞(lē)嘞(le):唠叨:瞎嘞(lē)嘞(le)。你穷嘞(lē)嘞(le)什么!少嘞(lē)嘞(le)两句行不行?——《现代汉语词典》     [871]《诗•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jiǎn)鎛。” 庤(zhì),储备。钱(jiǎn),古农具名,形似今之铁锹、铁铲。鎛(bó),古代锄头一类的农具。古代以农器钱(jiǎn)为交易媒介。其后制币,因仿其形为之,名曰泉。取流行如泉之义。今见古泉有货布字者,其形即古农器钱(jiǎn),战国晚期始有圆形方孔之钱(qián)。    [872] 阙(quē)文:1、原指有疑暂缺的字。后亦指有意存疑而未写出的文句。2、脱漏的字句。3、犹佚文。4、犹省文。——参阅《汉语大词典》    [873] 阙(quē)疑:遇有疑惑,暂时空着,不作主观推测。《论语•为政》:“多闻阙(quē)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刘宝楠正义:“其义有未明,未安于心者,阙(quē)空之也。”……—《汉语大词典》    [874] 阙(quē)如:存疑不言;空缺不书。《论语•子路》:“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quē)如也。”……郭沫若《今昔集•论古代社会》:“所缺的冬官,由于古有《考工记》一书,无法做假,所以付之阙(quē)如。”2、缺少;没有。……清顾炎武《与周籀书书》:“雹散蓬飘,忽焉二纪,东西南北,音信阙(quē)如。”……—《汉语大词典》    [875] 姓阙(Què):汉代有阙(Què)栩。宋代有阙(Què)礼。姓阙(Què)之阙,《现代汉语词典》《辞源》《汉语大词典》音Quē,《辞海》音Què。清张澍《姓氏寻源》:“阙(Què)氏:《风俗通》云:‘阙(Què)党童子之后。’澍按:阙(Què)巩,国也。传有阙(Què)巩之甲,或以地为氏。……”《论语•宪问》:“阙(Què)党童子将命。”杨伯峻注:“阙(Què)党:顾炎武的《日知录》说:‘《史记•鲁世家》:‘炀公筑茅阙(Què)门’,盖阙(Què)门之下,其里即名阙(Què)里,夫子之宅在焉。亦谓之阙(Què)党。’……《荀子•儒效篇》也有孔子‘居于阙(Què)党’的记载,可见阙(Què)党为孔子所居之地名。” 阙(Què)党即阙(Què)里,为孔子居住之地。阙(Què)巩,西周国名。相传周武王伐纣曾用阙(Què)巩之甲。阙(Què)姓无论源于阙(Què)党之阙(Què)还是阙(Què)巩之阙(Què),皆当读阙(Què)。    [876] 阙(Què)里:1、春秋鲁国地名,在曲阜,为孔子居住之地。参见[875]。2、借指儒学。唐张说(Yuè)《中书令逍遥公墓志铭》:“究蓬山之百氏,综阙(Què)里之六艺。”    [877] 阙(Què)门庆忌:汉代人,复姓阙(Què)门,名庆忌。《史记•儒林列传》:“邹人阙(Què)门庆忌为胶东内史。” 阙(què),宫门、城门两侧的高台,中间有道路,台上起楼观(guàn),以作观(guān)望之用。也叫观(guàn)。清汪中《述学•释阙(què)》:“天子诸侯宫城皆四周,辟其南为门,城至此而阙(quē),故谓之阙(què)。” 阙(què)门,两阙(què)之间。也指高楼大门。复姓阙(Què)门之阙,《辞源》音què,《汉语大词典》音quē。清张澍《姓氏寻源》:“阙(Què)门氏:系居阙(què)门者以为氏。汉有胶东内史阙(Què)门庆忌。”    [878] 宫阙(què):古时帝王所居宫门双阙(què),故称宫殿为宫阙(què)。《史记•高祖本纪》:“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què)、北阙(què),……高祖还,见宫阙(què)壮甚。”晋刘琨《扶风歌》:“顾瞻望宫阙(què),俯仰御飞轩。”——《辞源》    [879] 城阙(què):城门之阙(què)。《诗•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què)兮。”借指宫殿、京城。白居易《长恨歌》:“九重城阙(què)烟尘生,千乘(shèng)万骑(qí)西南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880]《周礼•夏官•槀人》:“凡齎财与其出入,皆在槀人,以待会而考之,亡者阙(jué)之。”郑玄注:“阙(jué)犹除也。”    [881]《吕氏春秋•孝行》:“曾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杀;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父母全之,子弗敢阙(jué)。’” 阙(jué),削减。    [882]《左传•隐公元年》:“若阙(jué)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阙(jué),通“掘”,挖掘。    [883]《墨子•非命中》:“纣夷之居,而不肯事上帝,弃阙(jué)其先神而不祀也。”孙诒让间诂:“此当云‘弃阙(jué)先神示(qí)而不祀也。’示(qí)、祇(qí)同……不知阙(jué)即厥字,不当更云‘其’也。”阙(jué),通“厥”。厥,其,他的。    [884] 昳(yì)丽:神采焕发,容貌美丽。《战国策•齐策一》:“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高诱注:“昳(yì),读曰逸。”——《辞海》。案:昳(yì)丽之昳(yì)与飘逸之逸通。“昳(yì)”,《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皆音yì,《汉语大词典》音dié。    [885] 日昳(dié):即日昃。太阳偏西;日落。《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dié)皆会。”    [886] 孟轲(Kē):即孟子。    [887] 荆轲(Kē):战国卫人。为燕太子丹客,受命至秦刺秦王,诈献樊於(Wū)期首级与燕督亢地图。图穷而匕首见(xiàn),荆轲(Kē)以匕首刺秦王,不中,被杀。    [888] 轗轲(kě):不平貌。喻境遇不顺。亦作“坎轲(kě)”、“坎坷”。《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四》:“无为守穷贱,轗轲(kě)常苦辛。”南朝梁江淹《待罪江南思北归赋》:“愿归灵于上国,虽坎轲(kě)而不惜身。”    [889] 轲(Kē)比能:三国时鲜卑族酋长。以勇健被推为大人。东汉末年,袁绍据河北,刑政苛虐,汉人多逃入鲜卑。轲(Kē)比能用汉法,统率部众;部人从汉人学制兵器甲盾,势力渐强。魏文帝时内附,受封为附义王。与魏互市。数与东部鲜卑大人素利及步度根相攻,有众十余万骑。因叛服无常,魏明帝青龙三年,为护乌桓校尉王雄所杀。——参阅《辞海》    [890] 轲(kē)虫:海贝。《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夷》:“出铜、铁、……水精、琉璃、轲(kē)虫、蚌珠。”——《辞源》[891] 轲(kē)峨:高貌。刘禹锡《秋江晚泊(bó)》诗:“轲(kē)峨艑上客,劝酒夜相依。” 艑,一种大船。    [892]《左传•襄公四年》:“处(chǔ)浇(Ao四声)于过(Guō),处(chǔ)豷于戈。” 过(Guō),古国名。故地在今山东掖(Yè)县北。戈,古国名。其地在宋、郑之间。古史传说,后羿灭夏,恃射好猎,不修民事,信用谗臣,以寒浞为相,寒浞使羿家众杀羿而代之,占羿之妻妾,生浇(Ao四声)及豷。封浇(Ao四声)于过(Guō),封豷于戈。夏少康中兴,并灭过(Guō)、戈。——《辞源》    [893] 熬(āo):一种烹调方法,把蔬菜等用油略炒后再加水和作料炖烂,如熬(āo)白菜、熬(āo)土豆、熬(āo)南瓜。把粮食等加水后煮烂成粥叫做熬(áo),如熬(áo)大米粥、熬(áo)玉米粥、熬(áo)八宝粥。    [894] 熬(āo)心:〈方〉心里不舒畅;烦闷。——《现代汉语词典》。    [895] 熬(áo)心:操心;担心;费心。熬(áo)心费力,耗费心神和气力。    [896] 熬(áo)油费火:谓耗费灯油。多指日夜忙碌。《红楼梦》第二五回:“此时贾赦、贾政又恐哭坏了贾母,日夜熬(áo)油费火,闹的上下不安。”——《汉语大词典》    [897] 柚(yòu)树:即柚(yòu)子树。常绿乔木,产于我国南方地区。其果实叫柚(yòu)子。    [898] 柚(yóu)树:落叶乔木。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木材暗褐色,坚硬,耐腐蚀,用来造船、车、家具等。    [899] 帖(tiè):学习写字或绘画时临摹用的样本。    [900] 帖(tiē):帖(tiē)有服从、顺从、妥当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6-5-19 10:44:19 | 只看该作者
[901] 帖(tiě):写着字的纸片而不用于临摹的读帖(tiě)。    [902] 颏(ké):鸟名用字。韩少华《红点颏(ké)儿》:“‘红点颏(ké)儿’,学名叫作‘红颏(ké)歌鸲’……还有一种蓝颏(ké)儿的,又叫‘靛颏(ké)儿’——‘靛青’的‘靛’。这可都是相当贵重的鸣禽品种呢。” “靛颏(ké)儿”又叫“蓝点颏(ké)”、“蓝靛颏(ké)”。“颏(kē)”本指人的下巴,“红点颏(ké)”喉部(喙的下部,相当于人的下巴处)鲜红色,“蓝点颏(ké)”喉部天蓝色,故名。“红点颏(ké)”、“蓝点颏(ké)”都是雄性鸟。    [903] 退避三舍(shè):军队后退九十里。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shè)。春秋时,晋献公宠幸骊姬,杀太子申生,其子重(Chóng)耳被迫在外流亡十九年。重(Chóng)耳流亡楚国时,受到楚成王的礼遇,曾对楚成王说:如果我能回到晋国,将来万一晋、楚两国交兵,我一定命令晋国军队退避三舍(shè),以报楚国。后重(Chóng)耳返回晋国为君(即晋文公),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交战,晋君即命晋军退避三舍(shè)。后以“退避三舍(shè)”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904] 舍:名词、姓氏、长度单位读shè,动词读shě。    [905]载(zài)歌载(zài)舞:且歌且舞,又唱歌又跳舞,一边唱歌一边跳舞。载(zài)……载(zài)……,且……且……。    [906] 载(zǎi):1、年:一年半载(zǎi)。2、记载(zǎi);刊登。置于竹帛纸张曰载(zǎi)。    载(zài):1、装载(zài)。置于车曰载(zài)。2、充满(道路):风雪载(zài)途,怨声载(zài)道。3、姓。4、又;且:载(zài)笑载(zài)言。    [907] 瘪(biē)三:上海人称城市里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这些人大多极瘦,样子干瘪(biě),故称。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biē)三。上海人叫小瘪(biē)三的那批角(jué)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biě)得很,样子十分难看。”    [908] 膏(gào):〈动词〉1、在轴承或机器等经常转动发生摩擦的部分加润滑油:膏(gào)车。在轴上膏(gào)点儿油。2、把毛笔蘸上墨,在砚台边上掭匀:膏(gào)笔。膏(gào)墨。——《现代汉语词典》。“膏”只有作动词时读gào,作名词、形容词时读gāo。    [909] 膏(gāo)粱子弟:富贵人家的子弟。膏(gāo),肥肉。粱,细粮。膏(gāo)粱,泛指美味的饭菜。    [910] 膏(gāo)火:灯火(膏(gāo):灯油)。比喻夜间工作的费用(多指求学的费用)。——《现代汉语词典》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911] 膏(gāo)血:(人的)脂肪和血液,比喻用血汗换来的劳动成果:国家财产是人民的膏(gāo)血。——《现代汉语词典》    [912] 结:于植物长出果实或种子这个意义上读jiē,结(jiē)巴(ba),结(jiē)结(jie)巴(bā)巴(bā),结(jiē)实等读jiē,其他情况下一般读jié。开花结(jiē)果的结(jiē)和原因结(jié)果的结(jié)读音不同。    [913] 兀(wū)秃(tu):也作“乌涂(tu)”。(多指饮用水)不凉不热。比喻说话做事等不干脆、不爽利。    [914] 乌(wù)拉(la)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细长。茎和叶晒干后,垫在鞋子或靴子里,可以保暖。主要产于我国东北地区。    [915] 乌(wū)拉(lā):也作“乌(wū)喇(lā)”。1、西藏民主改革前,农奴为官府或农奴主所服的劳役,主要是耕种和运输,还有种种杂役、杂差。2、服上项劳役的人。——《现代汉语词典》    [916] 唓嗻(zhē):亦作“唓遮”。1、大;显赫。《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又写得算得,又是唓嗻(zhē)大官府第出身。”2、甚;厉害。金董解(jiè)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料得我儿今夜里,那一和烦恼唓嗻(zhē)。”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自别离已后,到西日初斜,愁得来陡峻,瘦得来唓嗻(zhē)。”元张彦文《一枝花》套曲:“劣冤家水性特随斜,陡恁唓嗻(zhē)。”明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三折:“一个个酒囊饭袋成何用,掳袖揎拳号俊杰,外貌儿模样儿唓嗻(zhē)。”3、能干,有本事。元杨景贤《西游记•行者除妖》:“听老汉说,行者你大唓嗻(zhē)。”亦指本事。《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自古道:‘性之所近。’嬾龙既有这一番唓嗻(zhē),便自藏埋不住,好与少年无赖的人往来,习成偷儿行径。”    [917] 口奢(shē)嗻(zhē):出色,出众。《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过善只因是个爱女,要觅个 口奢(shē)嗻(zhē) 女婿为配,所以高不成,低不就。”——《汉语大词典》    [918] 嗻(zhè)、喳(zhā)皆为旧时仆役对主人或宾客的应诺之声。    [919] 圻(qí):方圆千里之地。《左传•昭公六年》:“今土数圻(qí),而郢是城,不亦难乎!”杜预注:“方千里为圻(qí)。”    [920]《书•毕命》:“申画郊圻(qí),慎固封守,以康四海。”孔传:“京圻(qí)安则四海安矣。” 圻(qí),京畿。古称天子直辖之地。亦指京城所领的地区。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爵国》:“天子邦圻(qí)千里,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921] 圻(qí)父(fù):古官名。掌封畿内军事。《书•酒诰》:“矧惟若畴圻(qí)父(fù)。”孔传:“圻(qí)父(fù),司马。”孔颖达疏:“司马主圻(qí)封,故云圻(qí)父(fù);父(fù)者,尊之辞。”——《汉语大词典》    [922] 圻(qí)界:疆界。《隋书•经籍志二》:“《书》录禹别九州,定其山川,分其圻(qí)界,条其物产,辨其贡赋,斯之谓也。” 圻(qí),疆界;地域。晋陆机《辩亡论上》:“化协殊裔,风衍遐圻(qí)。”唐韦应物《始至郡》诗:“洪流荡北阯,崇岭郁南圻(qí)。”——《汉语大词典》    [923] 圻(yín)鄂:亦作“圻(yín)堮”。谓雕琢的线纹、纹理。亦指痕迹或边缘。《周礼•春官•典瑞》:“瑑圭璋璧琮”郑玄注引汉郑众曰:“瑑,有圻(yín)鄂瑑起。”汉严遵《道德指归论•知不知》:“动无形矕,静无圻(yín)堮。”《文选•枚乘〈七发〉》:“徼墨广博,观望之有圻(yín)。”唐李善注:“言逐兽于烧田广博之所,而观望之有圻(yín)堮也。”——《汉语大词典》    [924]《淮南子•俶真训》:“四达无境,通于无圻(yín)。”高诱注:“圻(yín),垠字也。”垠,边际。《说文解字》:“垠,或从斤。”    [925] 卹(sū)勿(mò):搔摩,轻轻地扫。《礼记•曲礼上》:“国中以策彗卹勿(mò),驱尘不出轨。”陆德明释文:“卹(sū),苏没反;勿(mò),音没。”郑玄注:“卹(sū)勿(mò),搔摩也。”一说“勿”当连下句,彗卹,扫拂;勿驱,谓勿以策策马疾行。卹(sū)勿(mò),《辞源》音xùwù,《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sūmò。卹(sū)勿(mò)之卹(sū)读sū,其余读xù;卹(sū)勿(mò)之勿(mò)读mò,其余读wù。    [926] 勿(Wù)吉:我国南北朝时少数民族名。居住今吉林长白山、松花江一带。两汉称沃沮,《魏书•北史》作勿(Wù)吉。后称靺鞨、女真。为满族的祖先。——《辞源》    [927] 鉏(Xú)国:古国名。今河南省滑县有鉏(Xú)城,即其旧址。《左传•襄公四年》:“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Chú)迁于穷石。”杜预注:“鉏(Xú),羿本国名。”杨伯峻注:“鉏(Xú),今河南滑县东十五里。”——《汉语大词典》。案:“鉏(Xú)”,《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xú,《辞源》音chú。    [928] 鉏(Xú)麑:亦作“鉏(Xú)霓”。春秋时晋国力士。《左传•宣公二年》:“宣子(赵盾)骤谏,公(晋灵公)患之,使鉏(Xú)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后以“鉏(Xú)麑”指义士或刺客。鉏(Xú)麑,《吕氏春秋•过理》作“沮麛”;汉刘向《说苑•立节》作“鉏(Xú)之弥”,《汉书•古今人表》作“鉏(Xú)麛”。鉏(Xú)麑之鉏(Xú),《辞源》《辞海》音chú,《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xú。鉏(Xú)氏盖以鉏(Xú)国之鉏(Xú)为氏。    [929] 鉏(chú)耘:鉏(chú)同锄。1、犹耕种。宋苏轼《泉城田舍》诗:“家世本来耕且养,诸孙不用耻鉏(chú)耘。”2、犹整治。唐韩愈《醉赠张秘书》诗:“至宝非雕琢,神功谢鉏(chú)耘。”一本作“锄耘”。3、铲除,消灭。《汉书•王尊传》:“抚循贫弱,鉏(chú)耘豪彊(qiáng)。”——《汉语大词典》    [930] 鉏(chá)牙:形容物体像锯齿那样不平正。《周礼•考工记•玉人》:“牙璋中璋七寸。”郑玄注:“二璋皆有鉏(chá)牙之饰于琰侧。”孙诒让正义:“鉏(chá),《释文》引沈重音徐加反,即读为樝也。鉏(chá)牙,谓就其琰处刻之,若锯齿然,不平正。”河南省遂平县有嵖岈山,因奇峰异石犬牙交错而得名。“嵖岈”与“鉏(chá)牙”音义同。    [931] 诛鉏(chú):诛除。晋陆机《辩亡论上》:“将北伐诸华,诛鉏(chú)干(gān)纪。” 干(gān)纪,违犯法纪,违犯法纪者。    [932] 鉏(jǔ)鋙(yǔ):亦作“鉏(jǔ)吾”。1、互相抵触,格格不入。《楚辞•九辩》:“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jǔ)鋙(yǔ)。”南朝梁刘孝标《与宋玉山元思书》:“方凿圆枘,鉏(jǔ)鋙(yǔ)难从。”也作“龃龉”。2、栉齿状物。清赵翼《观西洋乐器》诗:“连桐椌楬(qià)底,频擽鉏(jǔ)鋙(yǔ)脊。” 鉏(jǔ)鋙(yǔ)之鋙(yǔ)读yǔ,其余读wú。    [933] 锟鋙(wú):也作“昆吾”。本指出自昆吾山的宝剑。后亦泛指宝剑。《列子•汤问》:“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鋙(wú)之剑,大浣(yuān)之布。其剑长尺有咫,练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南朝梁吴均《咏宝剑》:“我有一宝剑,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晋郭璞注:“此山出名铜,色赤如火,以之作刀,切玉如割泥也。”    [934]《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居休(Xiū)。” 休(Xiū),古地名。在今山东省滕县附近,距离孟子家约百里。    [935]《周礼•考工记•弓人》:“夫(fú)角(jiǎo)之末,蹙于脑而休(xù)于气。”郑玄注:“休(xù)读为煦。”贾公彦疏:“此说角之执也。言角之本近于脑,得和煦之气于脑。” 休(xù),通“煦”。温和。煦音xù。“休(xù)”,《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音xǔ,《汉语大字典》音xù。    [936]《左传•昭公六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xǔ)之。”孔颖达疏引服虔曰:“燠休(xǔ),痛其痛而念之。” 燠休(xǔ),若今之大人见幼儿跌倒时口呼“哎哟哎哟”之声。    [937]《聊斋志异•青娥》:“女醒,闻鼻气休(xǔ)休(xǔ)。” 休(xǔ)休(xǔ),鼻气声。    [938]《说苑•政理》:“田亩荒秽而不休(hāo)。” 休(hāo),通“茠”。除草。    [939] 栖(xī)遑:也作“ 栖(xī)皇”、“棲(xī)遑”、“棲(xī)皇”。忙碌不安。北周庾信《和裴仪同秋日》诗:“栖(xī)遑终不定,方欲涕沾袍。”李光《赠别稚尊即次其赠别春航原韵》:“三叠歌残劝一觞,栖(xī)皇出处怕思量。”唐王绩《游仙》诗之四:“为向天仙道,棲(xī)遑君讵知。”唐陈子昂《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诗:“我辈何为尔,棲(xī)皇犹未平。”    [940] 栖(xī)屑:亦作“棲(xī)屑”。奔忙不安貌。唐罗隐《送沈先辈归送上嘉礼》诗:“拟把金钱送嘉礼,不堪栖(xī)屑困名场。宋苏轼《与陈密公》:“穷途棲(xī)屑,获见君子,开怀抵掌,为乐未央。”    [941] 栖(xī)栖(xī):亦作“棲(xī)棲(xī)”。1、忙碌不安貌。《论语•宪问》:“丘何为是栖(xī)栖(xī)者与?无乃为佞乎?”《诗•小雅•六月》“六月棲(xī)棲(xī),戎车既饬。”2、孤寂零落貌。白居易《胶漆契》诗:“陋巷饥寒士,出门甚栖(xī)栖(xī)。”宋范成大《潺陵》诗:“春草亦已瘦,栖(xī)栖(xī)晚花少。”    [942] 泄(Yì)水:古水名。沘水(今淠河)的分支。沘水流至今安徽省六(Lù)安市西南分出泄(Yì)水,北经芍(Què)陂(bēi)西,再注入沘水。泄(Yì)水故道的一部分即今汲河河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泄(Yì)水》:“泄(Yì)水自县上承沘水于麻步川,西北出历濡溪,谓之濡水也。”又“泄(Yì)水自濡溪迳安丰县,北流注于淠。”——《汉语大词典》    [943]《诗•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yì)泄(yì)其羽。”毛传:“雄雉见雌雉飞,而鼓其翼泄(yì)泄(yì)然。”朱熹集传:“泄(yì)泄(yì),飞之缓也。”     [944] 《诗•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外兮,桑者泄(yì)泄(yì)兮。” 朱熹集传:“泄(yì)泄(yì),犹闲闲也。”    [945] 《诗•大雅•板》:“ 天之方蹶,无然泄(yì)泄(yì)。” 朱熹集传:“泄(yì)泄(yì),犹沓沓也;盖弛缓之意。”    [946] 唐杨炯《福沤赋》:“泄(yì)泄(yì)悠悠,匪徐匪疾。” 泄(yì)泄(yì)悠悠,悠闲自在貌。    [947] 泄(yì)泄(yì)沓沓:弛缓;懈怠。语出《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yì)泄(yì)。’泄(yì)泄(yì),犹沓沓也。”朱熹集注:“泄(yì)泄(yì),怠缓悦从之貌……沓沓,即泄(yì)泄(yì)之意。”……邹韬奋《当前的急务》:“现在有些人天天希望某某国出兵……因此对于我国自己应该迅速干的事情,无精打采,泄(yì)泄(yì)沓沓,这是绝对要不得的。”亦省作“泄(yì)沓”。……吴组缃《山洪》二八:“大家的情绪却已经低落,谁也拿不出早前的劲来,又出现散漫泄(yì)沓的光景。”——《汉语大词典》    [948] 宓(Fú)妃:传说中的洛水女神。《楚辞•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Fú)妃之所在。”司马相如《上林赋》:“若夫青琴、宓(Fú)妃之徒,绝殊离俗。”李善注引如淳曰:“宓(Fú)妃,伏羲氏之女,溺死洛,遂为洛水之神。”曹植《〈洛神赋〉序》:“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Fú)妃。”李白《感兴》诗之二:“洛浦有宓(Fú)妃,飘颻雪争飞。”……——《汉语大词典》    [949] 宓(Fú)羲:即伏羲氏。亦作“宓(Fú)戏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宓(Fú),通“伏”。《汉书•古今人表》:“太昊帝宓(Fú)羲氏。”颜师古注:“宓(Fú),音伏,字本作虙,其音同。”《礼记•月令》:“其帝大(Tài)皞”郑玄注:“大(Tài)皞,宓(Fú)戏氏。”《战国策•赵策二》:“宓(Fú)戏,神农教而不诛。”……——《汉语大词典》    [950] 宓(Fú)琴:相传宓(Fú)羲氏始以梧桐木制琴,故称琴为“宓(Fú)琴”。明无名氏《运甓记•嗔鲊封还》:“政简刑清,尽日公堂抚宓(Fú)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06-5-19 10:49:12 | 只看该作者
天啊!这怎么快速识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6-5-19 11:01:21 | 只看该作者
[951] 宓(Fú)机:宓(Fú)机绢。元代嘉兴府魏唐宓(Fú)家所织的绢。因其质地匀净厚密,元画家赵孟睢⑹㈨?⑼踉ǖ榷嘤靡宰骰?!??逗河锎蟠实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6-5-19 11:17:45 | 只看该作者
[1001] 被(bì):即“髲”。假发。用别人的头发编成的头饰。《诗•召(Shào)南•采蘩》:“被(bì)之僮(tóng)僮(tóng),夙夜在公。被(bì)之祁祁,薄言还归。”    [1002] 被(bì)锡(tì):假发。用他人之发做的头饰。锡(tì),通“鬄”。《仪礼•少牢馈食礼》:“主妇被(bì)锡(tì)衣移袂。”郑玄注:“被(bì)锡(tì)读为髲鬄。古者或剔贱者、刑者之发,以被妇人之紒(即髻)为饰,因名为髲鬄焉。”    [1003] 郦食(Yì)其(jī):见[191]。    [1004] 审食(Yì)其(jī):沛(今江苏沛县人)人。曾为刘邦的舍人(管家)。楚汉相争时,与刘邦之父、吕雉一起被楚军俘虏。史传审与吕雉有私情。汉立,被封为辟阳侯。吕后当政时,为左丞相。汉文帝时,被免职,不久抑郁而死。《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贞索隐:“郦、审、赵三人同名,其音合并同,以六国时卫有司马食(Yì)其(jī),并慕其名。” 司马食(Yì)其(jī),复姓司马,名食(Yì)其(jī),战国时期魏国人。见《战国策•魏策四•客谓司马食(Yì)其(jī)》。    [1005] 赵食(Yì)其(jī):汉武帝时右将军,随飞将军李广击匈奴,因迷路无功而返,被废为庶人。    [1006] 不其(jī):山名。《汉书•武帝纪》:“(太始四年)四月,幸不其(jī)。” 不其(jī)山在今山东崂山一带。    [1007] 侍其(jī):《元和姓纂》:“侍其(jī),汉广野君郦食(Yì)其(jī)元孙以食(Yì)为氏;曾孙武,平帝时为侍中,改为侍其(jī)氏焉。”宋代有侍其(jī)稹、侍其(jī)曙。    [1008] 其(jī):助词。用于疑问代词之后,表示疑问语气。《书•微子》:“今尔无指,告予颠穧,若之何其(jī)?”《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jī)?夜未央。”    [1009]《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qí)晚也?’” 其(qí),助词。用于疑问代词前后,起强调作用。    [1010] 其(jì):语气助词,无义。常用在“彼”之后。《诗•郑风•羔裘》:“彼其(jì)之子,舍命不渝。”又《王风•扬之水》:“彼其(jì)之子,不与我戍申。”又《曹风•候人》:“彼其(jì)之子,不称(chèn)其(qí)服。”[1011] 金日(Mì)磾:西汉大臣。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武帝时从昆邪王归汉,任马监,迁侍中。昭帝即位,与霍光、桑弘羊等同受遗诏辅政,遗诏以他有擒缚谋反的莽何罗之功,封为秺侯。岁余病卒。——《辞海》    [1012] 马日(Mì)磾:东汉大臣。字翁叔。官至太傅。《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注:“马日(Mì)磾字翁叔,马融之族子。少传融业,以才学进,历位九卿,遂登台辅。……日(Mì)磾假节东征,循抚州郡。(袁)术在寿春,不肃王命,侮慢日(Mì)磾,借节观之,因夺不还,从术求去,而术不遣,既以失节屈辱,忧恚而死。”《三国演义》第九回:“太傅马日(Mì)磾亦密谓允曰……当下王允不听马日(Mì)磾之言,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    [1013] 什(Shí)翼犍(jiān):公元318-376年。十六国时代国君主。鲜卑族拓拔部人。公元338-376年在位,建元建国。设立官职,制定法律,建都云中盛乐宫(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开始农业生产。后为其庶长子寔君所杀。至其孙拓拔珪(道武帝),建立北魏王朝。——《辞源》    [1014] 什(shén)么、什(shén)末之什(shén)读shén,其余读shí。    [1015] 茜(qiàn)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可做红色染料,也可入药。    [1016] 茜(qiàn)纱:红色的纱。茜(qiàn),红色。    [1017] 茜(xī):音译用字,多用于外国女性名字的音译,受其影响,我国近代女性名字中也有用“茜(xī)”字的。    [1018]《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tì),而好犯上者,鲜(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tì)也者,其为人之本与(yú)!’” 弟(tì),通“悌”。弟弟顺从敬爱兄长。    [1019]《汉书•刘向传》:“舜、禹忠臣,周公弟(tì)弟(dì)。” 弟(tì)弟(dì),能够顺从敬爱兄长的弟弟。周公,周武王姬发之弟。    [1020] 弟(tuí)佗(yí):歪斜。《荀子•非十二子》“弟(tuí)佗(yí)其冠(guān)” 梁启雄简释引刘师培曰:“弟(tuí)作‘弚(tuí)’是也。弚(tuí)佗(yí)即‘委蛇(yí)’之异文。”[1021] 弟(tuí)靡:谓柔顺而随波逐流。《庄子•应帝王》:“因以为弟(tuí)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郭象注:“变化颓靡,世事波流,无往而不因也。”成玄英疏:“颓者,放任;靡者,顺从。”——《汉语大词典》    [1022]刘向《九叹•远游》:“悲余性之不可改兮,屡惩乂(ài)而不迻。” 乂(ài),(被)惩戒;(遭)惩创。《后汉书•窦融传》:“其后匈奴惩乂(ài),稀复侵寇。” “乂”只有在“(被)惩戒;(遭)惩创”这个意义上读ài,在其他意义上都读yì。    [1023] 俊乂(yì):才德出众的人。《书•皋陶(yáo)谟》:“俊乂(yì)在官。”孔颖达疏:“乂(yì)训为治,故云治能。马、王、郑皆云才德过千人为俊,百人为乂(yì)。”    [1024]《埤雅•释草》:“艾(ài)可乂(yì)疾,久而弥善。” 乂(yì),治疗。    [1025] 裨(pí)将:副将。    [1026] 偏裨(pí):偏将与裨(pí)将,古时将佐的通称。《三国志•魏书•张杨传》:“征天下豪杰,以为偏裨(pí)。”    [1027] 裨(bì)益:补益;益处。    [1028] 裨(Pí):古邑名。春秋庸国属地。《左传•文公十六年》:“唯裨(Pí)、鯈、鱼人实逐之。”杜预注:“裨(Pí)、鯈、鱼,庸三邑。”一说为部落名。杨伯峻注:“裨(Pí)、鯈、鱼恐俱是庸人所帅‘群蛮’之部落名,杜注不可信。裨(Pí)、鯈所在之地,今已不得知。鱼则当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五里。”——《汉语大词典》    [1029] 裨(Pí)灶:春秋时郑有裨(Pí)灶。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汉语大词典》    [1025]-[1029] “裨”在增补、弥补、补益等意义上读bì,在其他意义(主要是次的、副的)上读pí。    [1030]《大戴礼记•劝学》:“骐骥一跞(lì),不能千里;驽马无极,功在不舍。” 跞(lì):跨越;跳跃。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1031] 卓跞(luò):也作“卓荦”。超绝;特出。孔融《荐祢衡表》:“淑质贞亮,英才卓跞(luò)。”《三国志•魏志•陈矫传》:“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    [1032] 逴跞(luò):也作“逴荦”。同“卓跞(luò)”、“卓荦”。《后汉书•班固传上》:“封畿之内,厥土千里,逴荦诸夏,兼其所有。”《文选•班固〈西都赋〉》作“逴跞(luò)”。    [1033] 跞(luò)躁:谓愤激不安。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跞(luò)躁摧长恧兮,擢戟驭殳。”——《汉语大词典》    [1034]伎(qí)伎(qí):行步舒展貌。《诗•小雅•小弁(pán)》:“鹿斯之奔,维足伎(qí)伎(qí)。”毛传:“伎(qí)伎(qí),舒貌。谓鹿之奔走,其足伎(qí)伎(qí)然舒也。”郑玄笺:“鹿之奔走,其势宜疾,而足伎(qí)伎(qí)然舒,留其群也。”一说“伎(qí)伎(qí)”为速行之貌。参阅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汉语大词典》    [1035] 伎(jì):现在一般作“技”。    [1036] 除了伎(qí)伎(qí),其余读伎(jì):“伎”还有一个读音zhì,仅见于《说文》。《说文》:“伎,从人,支声。《诗》曰:‘鞠人伎忒。’”但今本《诗•大雅•瞻卬(yǎng)》作“鞠人忮忒”。忮,因嫉恨而害人。    [1037] 芟荑(yí):刈除。荑(yí),通“夷”。《周礼•地官•稻人》:“凡稼泽,夏以水殄草而芟荑(yí)之。” 荑(yí),一本作“夷”。    [1038] 荑(tí):1、春天刚钻出土的茅草的花,含苞待放的荼,色白,味甜,可食。《诗•卫风•硕人》:“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亦泛指草木的嫩芽。《管子•度地》:“草木荑(tí),生可食。”2、发芽;萌生。南朝宋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原隰荑(tí)绿柳,墟囿散红桃。”3、通“稊”,草名,似禾,实比谷小,可食。《孟子•告子上》:“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tí)稗。”《抱朴子•博喻》:“嘉谷不耘,则荑(tí)莠弥蔓。”    [1039]《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zài)寝之地,载(zài)衣(yì)之裼(tì),载(zài)弄之瓦。” 裼(tì),襁褓。    [1040]《礼记•玉藻》:“君衣(yì)狐白裘,锦衣(yī)以裼(xī)之。”郑玄注:“君衣(yì)狐白毛之裘,则以素锦为衣(yī)覆之,使可裼(xī)也。袒而有衣曰裼(xī)。” 裼(xī),在裘衣之外罩上裼(xī)衣。古代行礼时覆加在裘外之衣叫做裼(xī)衣。也叫做中衣。裼(xī)衣之内是裘,裼(xī)衣之外是袭衣。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1041] 袒裼(xī)裸裎:赤身露体。谓粗野无礼。《孟子•公孙丑上》:“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xī)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朱熹集注:“袒裼(xī),露臂也。裸裎,露身也。”——《汉语大词典》    [1042] 裼(xī)裘:古行礼时,袒外衣而露裼(xī)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xī)裘。非盛礼时,以此为敬。掩上裼(xī)衣而尽覆其裘,谓之袭裘。《礼记•檀弓上》:“曾子袭裘而吊,子游裼(xī)裘而吊。曾子指子游而示人曰:‘夫夫也,为习于礼者,如之何裼(xī)裘而吊也?’主人既小敛,袒括发。子游趋而出,袭裘带絰而入。曾子曰:‘我过矣,我过矣,夫夫是也!’”孔颖达疏:“凡吊丧之礼,主人未变之前,吊者吉服而吊,吉服谓羔裘玄冠缁衣素裳,又袒去上服,以露裼(xī)衣,则此裼(xī)裘而吊是也。主人既变之后,虽著朝服而加武以絰,又掩其上服,若是朋友,又加带,则此袭裘带絰而入是也。”又《丧大记》:“吊者袭裘,加武,带絰。”汉郑玄注:“始死,吊者朝服裼(xī)裘如吉时也。小敛则改袭而加武与带絰矣。”后以“裼(xī)裘”泛指袒露里衣。形容不拘礼仪。——参阅《汉语大词典》    [1043] 裼(xī)袭: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xī)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xī);不裼(xī),谓之袭。盛礼以袭为敬;非盛礼以裼(xī)为敬。《礼记•表记》:“裼(xī)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渎也。”郑玄注:“不相因者,以其或以裼(xī)为敬,或以袭为敬。礼盛者,以袭为敬;礼不盛者,则露见裼(xī)衣;礼盛之时,则重袭上服。是行礼初盛则袭衣,礼不盛则裼(xī)衣,是裼(xī)袭不相因也。……其行礼之时,或初袭而后裼(xī),或初裼(xī)而后袭。所以然者,欲使人民无相亵渎使礼相变革也。”……亦指穿着礼服。《儿女英雄传》:“他看了,连忙道‘请’。安公子早已裼(xī)袭而来。”——《汉语大词典》    [1044]《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裼”读tì皆只举“载(zài)衣(yì)之裼(tì)”一例。    [1045] 砌(qiè)末:1、演戏用的简单布景和小道具。宋无名氏《错立身》戏文第四出:“孩儿与老都管先去,我收拾砌(qiè)末恰来。”元高安道《哨遍•嗓淡行院》套曲:“外旦臊腥臭,都是些唵 撍(扌换为 口)砌(qiè)末,猥琐行头。”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四章二:“砌(qiè)末一名,为剧中所用的道具。”2、指戏曲中滑稽戏谑的小动作。元曾瑞《红绣鞋•风情》曲:“粧砌(qiè)末招人谤,哮孛郎见人羞。”……——《汉语大词典》    [1046] 诨砌(qiè):砌(qiè)、诨砌(qiè),指戏曲中滑稽戏谑的动作。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一出:“教坊格范,绯绿可同声,酬酢词源诨砌(qiè),听谈论四座皆惊。”    [1047] 打砌(qiè):打诨,说可笑的话逗人乐。宋刘昌诗《芦浦笔记》卷三:“街市戏谑有打砌(qiè)、打调之类。”金董解(Jiè)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张生)又问道:‘吾师那家里做甚底?买了几十瓶法酒?做了几十分茶食?’法师笑道:‘休打砌(qiè)!我见舂了几升陈米,煮下半瓮黄虀。’”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三章第二节:“使砌(qiè) ,又称‘打砌(qiè)’、‘点砌(qiè)’,是宋元时代‘说话’‘做院本’的一般习惯语。‘砌(qiè)’就是插科打诨开玩笑一类的滑稽话。是我国民间伎艺中由来已久的一种传统特色。”——《汉语大词典》    [1048] 砌(qiè)一出戏:演一出戏。砌(qiè),演。明汤显祖《牡丹亭•虏谍》:“俺怕不占场儿砌(qiè)一个《锦西湖上马娇》。”    [1049] 砌(qiè):讥讽;嘲笑。《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三回:“骆校尉把脸弄的通红,说道:‘我倒说你是好,你姑夫倒砌(qiè)起我来了。’狄希陈道:‘你说是看见官儿这们穿,我说个笑话儿,怎么就是砌(qiè)你?’”    [1050] 北人无择(yì):人名。传说是舜的朋友。《庄子•让王》:“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yì)。”陈鼓应注引成玄英曰:“北方之人,名曰无择(y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6-5-19 11:20:38 | 只看该作者
[1051] 择(zhái)床:在一个地方睡惯了,换个地方就睡不着或睡不塌实。也叫“择(zhái)席”。    [1052] 择(zhái)不开:1、线、菜等东西搅在一起,难以分解。2、抽不开身。    [1053]去掉水果的外皮或坚果的外壳叫做剥(bāo)皮,去掉大型植物的外皮叫做剥(bō)皮;剥(bō)掉小型动物的皮叫做剥(bāo)皮:给兔子剥(bāo)皮。剥(bō)掉大型动物的皮叫做剥(bō)皮:给牛剥(bō)皮。活剥(bō)人的皮叫做剥(bō)皮,是一种酷刑:剥(bō)皮抽筋。    [1054] 剥(bō)、剥(bāo)音异而义同,皆为“去掉外皮或外壳”之义,“剥(bō)”用于合成词和成语,“剥(bāo)”用于口语。    [1055]《诗•豳风•七月》:“八月剥(pū)枣,十月获稻。” 剥(pū),通“扑”。用竿子等扑击。杜甫《又呈吴郎》诗:“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庄子•人间世》:“夫(fú)柤(楂)棃(梨)橘柚(yòu)果蓏之属,实熟则剥(pū),剥(pū)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宋梅尧臣《和寿州宋待制》诗之五:“有木皆剥(pū)实,何草不陈根。”    [1056] 剥(bō)啄:亦作“剥(bō)琢”。象声词。敲门或下棋声。宋苏轼《次韵赵令铄惠酒》:“门前听剥(bō)啄,烹鱼得尺素。”清钱谦益《观棋绝句》之六:“疏帘清簟楚江秋,剥(bō)啄丛残局未收。”……唐韩愈《剥(bō)啄行》:“剥(bō)剥(bō)啄啄,有客至门。”——《汉语大词典》    [1057] 剥(pū)啄:1、叩击,敲打。唐高适《重阳》诗:“岂有白衣来剥(pū)啄,一从乌帽自欹(qī)斜。”……2、谓用喙刮啄。郭沫若《山中杂记•菩提树下》:“鸡雏啾啾地在她脚下争食,互相挤拥,互相践踏,互相剥(pū)啄着。”——《汉语大词典》    [1058]《庄子•庚桑楚》:“老子曰:‘卫生之经,……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yì)不嗄(shà),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老子》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 “儿子终日嗥,而嗌(yì)不嗄(shà)”之嗌,诸辞书皆注音ài。嗌(yì),名词。咽喉。嗌(ài),动词。咽喉窒塞。“嗌(yì)”与后面的“手”、“目”相对,故当为“咽喉”之义。嗄(shà),嘶哑。“嗌(yì)不嗄(shà)”,嗓子不嘶哑。    [1059]《素问•至真要大论》:“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嗌(yì)肿喉痹。” 嗌(yì),名词。咽喉;咽头。    [1060]《韩诗外传》卷九:“小人之论也,专意自是……疾言喷喷,口沸目赤。一幸得胜,疾笑嗌(wò)嗌(wò)。” 嗌(wò)嗌(wò),笑声。——《汉语大词典》。嗌(wò)嗌(wò),《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据《集韵》“乙角切”音wòwò,《辞源》音yìyì,《辞海》音àiài。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1061]《谷梁传•昭公十九年》:“(许世子止)哭泣歠飦粥,嗌(yì)不容粒,未踰年而死。”陆德明释文:“嗌(yì)音益,咽喉也。”    [1062]《聊斋志异•霍女》:“黄惊魂离舍,嗌(ài)不能言。” 嗌(ài),咽喉窒塞。    [1063] 嗌(ài)喉:指自缢。清蒋士铨《桂林霜•闺诫》:“祖姑适田门者,触柱而死,适王门者,排墙而死;姑母适卞门者,嗌(ài)喉而死。”——《汉语大词典》    [1064]《韩非子•喻老》:“病在腠理,汤熨(wèi)之所及也。” 熨(wèi),中医指热敷。    [1065] 熨(wèi)帖(tiē):热敷。    [1066] 熨(wèi)法:中医指热敷疗法。有药熨(wèi)、汤熨(wèi)、酒熨(wèi)、铁熨(wèi)、葱熨(wèi)、土熨(wèi)、石熨(wèi)、糟熨(wèi)等法。以药力和热力加于患处或有关部位,使气血通畅,以达到治病或缓解病痛的作用。    [1067] 熨(yùn)帖(tiē):1、用熨(yùn)斗等把衣物烫平。杜甫《白丝行》:“美人细意熨(yùn)帖(tiē)平,裁缝灭尽针线迹。”白居易《春末初夏闲游江郭》诗之二:“展张新小簟,熨(yùn)帖(tiē)旧生衣。”2、按压;按揉。沙汀《淘金记》二二:“他洞察地望了何丘娃一眼,接着便专心专意向烟哨里装上一口棉烟。深恐棉烟会自己再从烟哨里跳出来似的,他用大指拇熨(yùn)帖(tiē)着,而且就那么一直熨(yùn)帖(tiē)下去。”3、紧贴。清李渔《奈何天•狡脱》;“今夜呵(a),权收苦泪,且舒皱眉,把香肌熨(yùn)帖(tiē),较瘦论肥。”4、慰藉(jiè);体贴。明唐顺之《周襄敏公传》:“公益务宽简绳法,以休(xǔ)懊熨(yùn)帖(tiē)之。”清和邦额《夜譚随录•韩樾子》:“有顷,珍异毕陈,觥筹交错,娟则娇痴宛转,软倚轻偎,韩则熨(yùn)帖(tiē)殷勤。”殷夫《监房的一夜》:“夜是十二分的熨(yùn)帖(tiē)着人的灵魂。”——参阅《汉语大词典》    [1068] 熨(yù)帖(tiē):1、(用字、词)贴切;妥帖。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内召以后,更细意熨(yù)帖(tiē),因物赋形,无一字不稳惬。”《孽海花》第四回:“不如让我来替你拾掇一下,总比你两位贵僮要细腻熨(yù)帖(tiē)些。”2、平坦;平静。宋杨万里《将至醴陵》诗:“行尽崎岖峡,初逢熨(yù)帖(tiē)坡。”宋洪迈《夷坚支志甲•宁行者》:“所著衣皆素洁,而襞褶处不熨(yù)帖(tiē)。”《小说月报》1981年第4期:“这恳切的声调,诚心的话语,立即使小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严肃而熨(yù)帖(tiē)。”2、心里平静:这一番坦诚的谈话,说得他心里十分熨(yù)帖(tiē) 。3、身心舒服。宋范成大《范村雪后》诗:“熨(yù)帖愁眉展,勾般笑口开。”郭澄清《大刀记》开篇十六:“老梁,你是不是不熨(yù)帖?我去给你沏碗姜汤。”4、事情完全办妥:这事不办熨(yù)帖(tiē),我不能走。冰心《姑姑•三年》:“中间一张小藤桌子,罩着细麻绣白花的桌布,上面三副杯盘……这都是青睡前亲手熨(yù)帖(tiē)的。”——参阅《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    [1064]-[1068] 熨:凡与中医热敷疗法有关的词读wèi。熨帖:动词,中医热敷疗法读wèitiē;形容词,平整,平静,平坦,妥当,妥帖等义读yùtiē;动词,弄平整,按压,紧贴,体贴等义读yùntiē。“熨”在其他意义上读yùn。    [1069] 搒(péng)掠:笞击,拷打。搒(péng),拷打。《聊斋志异•冤狱》:“令又疑邻妇与私,搒(péng)掠之,五毒参至,妇不能堪,诬伏。”又:“搒(péng)之尽服其罪。”    [1070] 搒(bàng):同“榜(bàng)”。摇船。唐宋之问《早入清远峡》诗:“搒(bàng)童夷唱合,樵女越吟归。” 搒(bàng)童,摇船的童子。《宋书•朱百年传》:“或遇寒雪,樵箬不售,无以自资,辄自搒(bàng)船送妻还孔氏,天晴复迎之。”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1071]《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蒋芧(zhù)青薠。”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芧(zhù),三棱。”三棱,又名荆三棱、三棱草。莎(suō)草科。多年生沼泽草本。秆直立,三棱形。生于浅水中。块茎富含淀粉,可酿酒;茎可作造纸原料。块茎干燥后可入药。    [1072] 芧(xù):即橡树。也指橡子(橡树的果实)。《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xù),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1073] 芧(xù)栗:即橡子。因橡子色形皆似栗,故名。《庄子•徐无鬼》:“徐无鬼见(魏)武侯,武侯曰:‘先生居山林,食芧(xù)栗,厌葱韭,以宾寡人,久矣夫!今老邪(yé)?其欲干酒肉之味邪(yé)?其寡人亦有社稷之福邪(yé)?。’”    [1074]《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jì)。” 荠(jì),荠(jì)菜,现关中地区谓之荠(jì)荠(jì)菜,是一种野菜,嫩叶可食,主要用来制馅。西安大雁塔之南有寒窑,传说王宝钏在其夫薛平贵征西期间,在此居住十八年,靠挖野菜度日。至今寒窑附近的荠(jì)荠(jì)菜比其他地方稀少,民间传说其原因就是当年王宝钏挖得太多了。    [1075] 荠(jì)苧(níng):一年生草本植物。干燥后全草入药。《本草纲目•草三•荠(jì)苧(níng)》:“荠(jì)苧(níng)处处平地有之,叶似野苏而稍长,有毛,气臭。”    [1076] 荠(jì)苨:药草名。又名地参。根味甜,可入药。《本草纲目•草一•荠(jì)苨》(集解)引陶弘景曰:“荠(jì)苨根茎都似人参,而叶小异,根味甜绝,能杀毒,以其与毒药共处,毒皆自然歇,不正入方家用也。”——《汉语大词典》    [1077] 荸荠(qí):又名地梨、地栗、马蹄。名地梨者,因其肉色白如梨肉也;名地栗者,因其皮色如栗也;名马蹄者,因其形圆如马蹄也。古书上又称凫茈(cí)。有时茨菰亦指荸荠(qí)。安徽省寿县南有芍(Què)陂(bēi),因其西有白芍(què)亭而得名。疑“白芍(què)”亦指荸荠(qí)。参见[423]。    [1078]《说文解字》:“荠(cí),疾黎也。……《诗》曰:‘墙有荠(cí)。’”今本《诗•鄘风•墙有茨》作“墙有茨”。茨,蒺藜。    [1079] 凭藉(jiè):也作“凭籍(jiè)”,即凭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湿(Tà)水》:“凭藉(jiè)涓流,方成川圳。”南朝梁沈约《恩倖传论》:“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蓋寡,徒以凭籍(jiè)世资,用相陵驾。”——参阅《汉语大词典》    [1080] 枕藉(jiè):1、亦作“枕籍(jiè)”。枕头与垫席。引申为沉溺,埋头。汉桓宽《盐铁论•殊路》:“夫重怀古道,枕籍(jiè)《诗》、《书》,危不能安,乱不能治。”杜甫《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诗:“前后百卷文,枕藉(jiè)皆禁脔。”陆游《幽居戏赠邻曲》诗:“虽无壶酒助歌呼,幸有蠹书供枕藉(jiè)。”2、物体纵横相枕而卧。言其多而杂乱。汉班固《西都赋》:“禽相镇压,兽相枕藉(jiè)。”苏轼《前赤壁赋》:“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那时前后都有枪弹,人多门狭,前面的枪又极近,死亡枕藉(jiè)。”——《汉语大词典》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1081] 狼藉(jí):乱七八糟;杂乱不堪:声名狼藉(jí)(形容人的名誉极坏)。杯盘狼藉(jí)。也作狼籍(jí)。——《现代汉语词典》    [1082] 慰藉(jiè):安慰。舒婷《致橡树》诗:“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jiè)。”    [1083] 蕴藉(jiè):亦作“蕴籍(jiè)”。1、宽厚而有涵养。《史记•酷吏列传》:“(义纵)治敢行,少蕴藉(jiè)。”《后汉书•桓荣传》:“荣被(pī)儒衣,温恭有蕴藉(jiè)。”李贤注:“蕴藉(jiè),犹言宽博有余也。”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裴休》:“为人蕴藉(jiè),进止雍闲。”《花城》1981年第6期:“(她)雍容和顺,蕴藉(jiè)敦厚。”2、谓含蓄而不显露。晋葛洪《抱朴子•尚博》:“若夫(fú)翰迹韵略之宏促,属辞比事之疏密,源流至到之修短,蕴藉(jiè)汲引之深浅,其悬绝也。”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文》:“前辈文采风流,蕴藉(jiè)如此。”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少陵七言律,蕴藉(jiè)最深,有余地,有余情,情中有景,景外含情,一咏三讽,味之不尽。”王蒙《我愿多分点好的故事》:“正像鲁迅的小说《祝福》、《故乡》、《伤逝》等的结尾一样,不但蕴藉(jiè)隽(juàn)永,而且富于音乐感。”3、蕴藏。应修人《含苞》诗:“我爱这纤(xiān)纤(xiān)的花苞儿蕴藉(jiè)无量的美,——无量地烂漫的将来。”沈从文《一个母亲》第一章一:“低头看孩子的笑,在这天真纯洁的生命上,反映出的是母亲的蕴藉(jiè)于心中深处的罪孽的自责。”——《汉语大词典》    [1084] 草藉(jiè):以草为垫;草垫。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生)这一霎天留人便,草藉(jiè)花眠。小姐可好?”    [1085] 姓藉(Jí):《广韵•昔韵》:“藉(Jí),姓。《左传》:晋大夫藉(Jí)谈。”    [1086] 藉(jiè)口藉(jiè)词,藉(jiè)手藉(jiè)以:“藉(jiè)”,同“借”。    [1087]《史记•陈涉世家》:“失期当斩,藉(jiè)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藉(jiè),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即使”。    [1079]-[1087] 藉(jiè)的常用义有垫子、垫、凭借、依靠等,藉(jí)的常用义有践踏、欺凌、杂乱、盛多等。与“藉”字有关的词在此不能一一列举,遇到不熟悉的词,要查辞书。    [1088] 削(xiāo):用刀斜切。    [1089] 削(xuē):义同削(xiāo),用于合成词和成语。    [1090] 洒削(xuē):洒水磨刀。《史记•货殖列传》:“洒削(xuē),薄技也,而郅氏鼎食。”司马贞索隐:“洒削(xuē),谓摩刀以水洒之。”《汉书•货殖传•宣曲任氏》:“质氏以洒削(xuē)而鼎食。”颜师古注:“削,谓刀剑室也。”刀剑室即刀剑之鞘,《汉语大词典》据颜注谓“洒削(xuē)”之削(xuē)音qiào。削(xuē)本指古代用来削(xuē)改简牍文字的一种小刀,据司马贞索隐则洒削(xuē)之削(xuē)泛指刀,音xuē。    [1091] 削(shào):距王畿三百里以内的大(dà)夫采(cài)地和公邑。《周礼•天官•大(Tài)宰》:“以九赋敛财贿……四曰家削(shào)之赋。”贾公彦疏:“四曰家削(shào)之赋者,谓(计远郊)三百里之内地名削(shào),其中有大(dà)夫采(cài)地谓之家,故名家削(shào)。大(dà)夫采(cài)地赋税入大(dà)夫家。但大(dà)夫家采(cài)地外其地为公邑,公邑之内其民出泉入王家,故举家稍以表公邑之民也。”陆德明释文:“削(shào),本亦作稍。”——《汉语大词典》    [1092] 削(qiǎo)然:1、《庄子•让王》载: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6-5-19 11:25:00 | 只看该作者
[1111] 难(nàn)兄难(nàn)弟:彼此曾共患难或同处困境的人。元张可久《折桂令•湖上饮别》曲:“难(nàn)兄难(nàn)弟俱白发相逢异乡。无风无雨未黄花不似重阳。”邹韬奋《经历》四六:“除‘家长’外,我们还有几个‘难(nàn)兄难(nàn)弟’,倘若这里所用的‘难(nàn)’字可作‘共患难’的‘难(nàn)’字解。”郑义《迷雾》八:“方玉桦一言未发,但看得出她也有点激动,她显然记起他们是一九五七年的难(nàn)兄难(nàn)弟。”——《汉语大词典》    [1112]《诗•小雅•隰桑》:“隰桑有阿(ē),其叶有难(nuó)。”毛传:“难(nuó)然,盛貌。”陆德明释文:“难(nuó),乃多反。”    [1113]《周礼•春官•占(Zhān)梦》:“遂令始难(nuó)驱疫。” 难(nuó),后作“傩”。驱逐疫鬼。    [1114]宋辛弃疾《柳梢青》词:“辛酉生日前两日,梦一道士话长年之术,梦中痛以理折之,觉而赋八难(nuó)之辞。莫炼丹难(nuó)。黄河可塞(sè),金可成难(nuó)。吸风饮露,长忍饥难(nuó)。劝君莫远游难(nuó)。何处有、西王母难(nuó)。休采药难(nuó)。人沈(chén)下土,我上天难(nuó)。”邓广铭笺注:“此词中诸‘难(nuó)’字,均系只取其音而用作语助者,略如口语中的‘哪’字、‘啊’字也。”    [1115] 揭(qì):提衣涉水。《诗•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qì)。”厉,连衣涉水。诗写一位姑娘在济(Jǐ)水边等待她住在河对岸的小伙子。姑娘急盼小伙子快来与自己相会,希望小伙子不论济(Jǐ)水是深还是浅都要渡水过来。司马相如《上林赋》:“其北则盛夏含冻裂地,涉冰揭(qì)河。”李白《莹禅师房观山海图》诗:“如登赤城里,揭(qì)涉沧洲畔。”柳宗元《石涧记》:“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qì)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跣,赤足。    [1116]《文选•张衡〈南都赋〉》:“尔乃抚轻舟兮浮清池,乱北渚兮揭(qì)南涯。”王念孙《读书杂志余编•文选》:“揭(qì)读为愒。愒,息也。言自北渚绝流而渡,息乎南涯也。”    [1117] 迤(yǐ)东、迤(yǐ)西:同以东、以西。    [1118] 迤(tuó)迤(tuó):相连貌。唐杜牧《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诗:“樯形栉栉斜,浪态迤(tuó)迤(tuó)好。”原注:“迤(tuó),徒何反。”——《汉语大词典》    [1119]迤(yǐ)迤(yǐ):斜延貌。宋沈与求《石壁寺》诗:“回廊迤(yǐ)迤(yǐ)穿危峤,侧涧涓涓露浅沙。”    [1120] 迤(tuó)逗:挑逗;引诱。金董解(Jiè)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你试寻思,早晚时分,迤(tuó)逗得莺莺去,推探张生病。”[1121]氐(Dī)宿(xiù):星宿(xiù)名。二十八宿(xiù)之一,东方苍龙七宿(xiù)的第三宿(xiù)。有星四颗。也称天根。《史记•天官书》:“氐(Dī)为天根,主疫。”《尔雅•释天》:“天根,氐(Dī)也。”晋郭璞注:“角(Jiǎo)、亢(Kàng)下系于氐(Dī),若木之有根。”案: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氐(dǐ)……实即柢之古文。蔓根曰根,直根曰氐(dǐ)。”综上资料,则氐(Dī)宿(xiù)之氐当读dǐ,但从《新华字典》至《汉语大词典》诸辞书氐(Dī)宿(xiù)之氐皆注音dī。    [1122]氐(Dī)羌: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氐(Dī)族与羌族的并称。都居住在今西北一带。《诗•商颂•殷武》:“自彼氐(Dī)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1123]氐(Dǐ)人国:传说中的国名。其人为炎帝后裔。人面鱼身。《山海经•海内南经》:“氐(D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郭璞注:“(氐(Dǐ))音触抵之抵。”——《汉语大词典》    [1124]《诗•小雅•节南山》:“尹氏大(tài)师,维周之氐(dǐ)。” 氐(dǐ),“柢”的古文,树的主根,引申为根本。    [1125] 除了姓纪(Jǐ),其余读纪(jì):《通志•氏族略》:“纪(Jǐ)氏,炎帝之后,侯爵姜姓,庄四年齐灭之。”清代有纪(Jǐ)晓岚。纪(Jì)国,古国名。西周金文作“己”。姜姓,春秋时为齐所灭。故地在今山东寿光县东南。战国时为齐邑,改称剧。纪(Jì)国之纪(Jì),西周金文作“己”,且纪(Jǐ)姓亦源于纪(Jì)国之纪(Jì),则纪(Jì)国之纪(Jì)亦当读jǐ,但纪(Jì)国之纪(Jì)诸辞书皆注音jì。    [1126] 采(cài)地: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田地(包括耕种土地的奴隶)。也叫采(cài)邑。——《现代汉语词典》    [1127] 倡(chāng)优:1、古代指擅长乐舞、谐戏的艺人。2、娼妓和优伶。——《现代汉语词典》    [1128] 倡(chāng)伎:1、同倡(chāng)优1。2、娼妓。    [1129]宋曾巩《寄王介卿》诗:“始得读君文,大匠谢刀尺。周、孔日已远,遗经窜墙壁。倡(cháng)佯百怪起,冠裾稔回慝(nì)。” 倡(cháng)佯,同“徜徉”。闲游;徘徊。    [1130] 谩(mán):欺骗;蒙蔽。谩(mán)天谩(mán)地:欺天骗地。谩(mán)语:骗人的话。谩(mán)欺:欺骗。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1131] 轻谩(màn):即轻慢。对人不敬重,态度傲慢。    [1132] 谩(màn)骂:用轻慢、嘲笑的态度骂。漫骂:乱骂。——《现代汉语词典》  [1133]曹植《七步诗》:“煮豆然(rǎn)豆萁,豆在釜中泣。”   然(rǎn),“燃”的本字。    [1134] 刷(shuà):〈方〉挑拣:打这堆梨里头刷(shuà)出几个好的给奶奶送去。——《现代汉语词典》    [1135] 写(xiè)意:方言。舒适;不费力。巴金《灭亡》第十五章:“这时候别人睡在温暖的被窝里多么写(xiè)意!”……——《汉语大词典》    [1136] 写(xiě)意:1、披露心意,抒写心意。《战国策•赵策二》:“忠可以写(xiě)意,信可以远期。”李白《扶风豪士歌》:“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xiě)意君所知。宋陈造《自适》诗之一:“酒可销闲时得醉,诗凭写(xiě)意不求工。”……2、中国画的一种画法。不求工细形似,只求以精练之笔勾勒景物的神态,抒发作者的情趣。……——《汉语大词典》    [1137] 椅(yī):木名。又称山桐子。落叶乔木。叶卵形。圆锥花序,花黄绿色。浆果球形,红色或红褐色。木材可制器具。种子榨油,可制肥皂或作润滑油。——《汉语大词典》    [1138]《诗•小雅•湛露》:“其桐其椅(yī),其实离离。”郑玄笺:“桐也,椅(yī)也,同类而异名。”高亨注:“桐,梧桐。椅(yī),椅(yī)树,即山桐子。”    [1139] 椅(yī)桐:或指椅(yī)树和梧桐,或专指椅(yī)树,或专指梧桐。《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yī)桐梓漆。”朱熹集传:“椅(yī),梓实桐皮;桐,梧桐也。”晋司马彪《寄山涛》诗:“苕苕椅(yī)桐树,寄生于南岳。”李白《赠饶阳张司户燧》诗:“宁(nìng)知鸾凤意,远託椅(yī)桐前。”    [1140] 荫(yīn):名词。树荫(yīn)。《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荫yìn(统读)(“树荫(yīn)”、“林荫(yīn)道”应作“树阴”、“林阴道”)。据此,则以后“树荫(yīn)”、“林荫(yīn)道”、“绿树成荫(yīn)”等都应写作“树阴”、“林阴道”、“绿树成阴”,但以前文献中的“树荫(yīn)”、“林荫(yīn)道”、“绿树成荫(yīn)”等“荫(yīn)”仍应读荫(yīn)。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1141] 荫(yìn)蔽:动词。1、(枝叶)遮蔽:茅屋荫(yìn)蔽在树林中。2、隐蔽。——《现代汉语词典》。荫(yìn)蔽之荫(yìn),《现代汉语词典》音yīn,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当读yìn。    [1142] 荫(yìn)翳:1、(枝叶)遮蔽:柳树荫(yìn)翳的河边。2、枝叶繁茂:桃李荫(yìn)翳。——《现代汉语词典》。荫(yìn) 翳之荫(yìn),《现代汉语词典》音yīn,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当读yìn。    [1143]封妻荫(yìn)子:亦作“封妻廕(yìn)子”。妻受封诰,子孙亦荫(yìn)袭官爵利禄或规定的特权。均属封建帝王宠赐臣下的一种优渥待遇。……——《汉语大词典》    [1144] 荫(yìn)凉:形容词。因没有太阳晒着而凉爽:这屋子荫(yìn)凉得很。——《现代汉语词典》    [1145] 荫(yìn)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比喻尊长照顾着晚辈或祖宗保佑着子孙。——《现代汉语词典》    [1146] 瞿(qú):古兵器名。戟属。《书•顾命》:“一人冕执戣,立于东垂;一人冕执瞿(qú),立于西垂。”孔颖达疏引郑玄曰:“戣、瞿(qú),盖今三锋矛、锐矛属。”——《汉语大词典》    [1147]《礼记•杂记下》:“免丧之外,行于道路,见似目瞿(jù),闻名心瞿(jù)。”陈澔注:“见人貌有类其亲者,则目为之瞿(jù)然惊变。闻人所称名与吾亲同,则心为之瞿(jù)然惊变。” 瞿(jù),惊貌。    [1148] 瞿(jù)瞿(jù):1、惊视、神情不安貌。《诗•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jù)瞿(jù)。”《传》:“瞿(jù)瞿(jù),无守之貌。”《礼记•檀弓上》:“既殡,瞿(jù)瞿(jù)如有求而弗得。”2、谨慎、勤勉貌。《诗•唐风•蟋蟀》:“好(hào)乐(lè)无(wù)荒,良士瞿(jù)瞿(jù)。”……——《辞源》    [1149] 佃(diàn):1、租种土地。2、佃(diàn)户,佃(diàn)农,租种土地的人。3、指契约(因租种土地要签契约)。    [1150] 佃(tián):1、耕作;开垦。2、通“畋”。打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6-5-19 11:28:10 | 只看该作者
[1151] 佃(tián)器:佃(tián)具,农具,用于耕作的器具。    [1152]《易•系辞下》:“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tián)以渔。” 佃(tián) ,通“畋”。打猎。渔,捕鱼。  [1153] 鲌(bó)鱼:鱼名。即白鱼,也称鱎。身体侧扁,口  大而翘,腹部有肉棱,背鳍有硬刺。生活于淡水中。肉细而嫩。《广雅•释鱼》:“鲌(bó),鱎也。”王念孙疏证:“今白鱼生江湖中,鳞细而白,首尾俱昂,大者长六七尺。”宋梅尧臣《糟淮白》诗:“寒潭缩浅濑,空潭多鲌(bó)鱼。”《本草纲目•鳞三•白鱼》:“鲌(bó),形窄,腹扁,鳞细,头尾俱向上,肉中有细刺。”《西游记》第四三回:“鲸鳌吞赤鲤,鯾鲌(bó)起黄鲿。”——《汉语大词典》    [1154] 鲌(bà)鱼:即鲅鱼。也叫蓝点鲅、马鲛鱼、燕鱼。身体呈纺锤形,鳞细,背部黑蓝色,腹部两侧银灰色,尾部似燕尾。生活在海洋中。《说文解字》:“鲌(bà),海鱼名。”现在鲌(bà)是鲅的异体字。    [1155] 佝(kòu)瞀:愚昧。《说文解字》:“佝(kòu),佝(kòu)瞀也。”段玉裁注:“……佝(kòu)音寇,瞀音茂,叠韵字。二字多有或体。……”参见 [368] 区(kòu)霿、区(kòu)瞀。    [1156] 捋(lǚ):用手顺着物体抹过去,使其顺溜或干净:捋(lǚ)胡子。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塌鼻子用比黄瓜还脏的手在黄瓜上捋(lǚ)几下,算是擦干净了,递给我。”引申为整理、梳理:问题太多,让我来捋(lǚ)一捋(lǚ),弄出个头绪来。    [1157] 捋(luō)虎须:《三国志•吴志•朱桓传》:“臣疾当自愈。”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桓奉觞曰:‘臣当远去,愿一捋(luō)陛下须,无所复恨。’(孙)权冯(píng)几前席,桓进前捋(luō)须曰:‘臣今日真可谓捋(luō)虎须也。’权大笑。”后因以“捋(luō)虎须”喻撩拨强有力者,谓冒风险。唐韩偓《安贫》诗:“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luō)虎须。”……《水浒传》第五回:“好却甚好,只是不要捋(luō)虎须。”……亦省作“捋(luō)虎”、“捋(luō)须”。苏轼《次韵张安道读杜诗》:“骑鲸遁沧海,捋(luō)虎得绨袍。”王闿运《〈桂阳州志〉序》:“犯磷捋(luō)须,考槃独寐。”——《汉语大词典》。案:捋(luō)虎须之捋(luō),《汉语大词典》音lǚ,《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音luō。捋(luō)虎须之捋(luō),其义与捋(lǚ)胡子之捋(lǚ)同,但“捋(luō)”字原来只读luō,lǚ是“捋(luō)”的口语音,成语中的字一般读古音而不读口语音。    [1158] 捋(luō):1、采;以手沿物摘取。《诗•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诗•豳风•鸱鸮》:“予手拮据,予所捋(luō)荼。”茅盾《春蚕》三:“于是老通宝和阿四的谈话打断,都出去捋(luō)叶。”又如:捋(luō)榆钱儿,捋(luō)桑叶。2、用手握物向一端滑动。《水浒传》第二十六回:“武松捋(luō)起双袖,握着尖刀。”3、低劣,不如人。元乔吉《雁儿落带过得胜令•自适》曲:“农桑事上熟,名利场中捋(luō)。”4、堆,垒。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三章:“这边堆着木料—檩子、柱子和椽子。那边捋(luō)着从社员家收集的干土坯。”——参阅《汉语大词典》    [1159]《乐(Yuè)府诗集•相(xiāng)和(hè)歌辞三•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lǚ)髭须。”    [1160] 觜(Zī)觿:星宿(xiù)名。“觜(Zī)宿(xiù)”的早期名称。西方白虎七宿(xiù)之一。《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日在角(Jiǎo),昏牵牛中,旦觜(Zī)觿中。”《史记•天官书》:“小三星隅置,曰觜(Zī)觿,为虎首,主葆旅事。”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1161] 觜(zuǐ)距:禽鸟的喙和爪(zhǎo)。晋左思《吴都赋》:“羽族以觜(zuǐ)距为刀铍(pī),毛群以齿角为为矛铗。”晋张华《鹪鹩赋》:“翰举足以冲天,觜(zuǐ)距足以自卫。”    [1162] 觜(zuǐ)鼻:詈词。即嘴脸、面目。觜(zuǐ),同“嘴”。宋黄庭坚《题摹锁谏图》:“使元达作此觜(zuǐ)鼻,岂能死谏不悔哉。”《金史•毕资伦传》:“资伦见买住。骂曰:‘纳合买住,国家未尝负汝,何所求死不可,乃作如此觜(zuǐ)鼻耶!’”    [1163] 吐(Tǔ)谷(yù)浑:亦作吐(Tǔ)浑。古族名。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其先祖居徒河青山(在今辽宁义县境内)。西晋末(公元四世纪初),首领吐(Tǔ)谷(yù)浑率部西迁今甘肃、青海间;其孙叶延始以吐(Tǔ)谷(yù)浑为姓氏。从事游牧。用汉文。南北朝时,先后属宋、齐、北魏;夸吕始称可(kè)汗(hán),建都伏俟(sì)城(布哈河河口附近)。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王世伏娶隋公主。唐代,王诺曷钵为驸马,封青海王;咸亨三年(672年)后率部迁灵州,任安乐州刺史。八世纪中叶,其子孙徙朔方,部族分散,河东称之为退浑。五代时余部散处蔚(Yù)州。——《辞海》。谷(yù)不是“穀”的简化字。吐(Tǔ)谷(yù)浑之吐(Tǔ),《现代汉语词典》音tǔ。吐(Tǔ)谷(yù)吐(Tǔ)谷(yù)浑族之后有以谷(Yù)浑为姓的。    [1164] 谷(gǔ)子:即粟。谷(gǔ)子之谷(gǔ)的繁体字是“穀”,但泛指粮食的“五穀”、“百穀”在一些古文献中也有作“五谷”、“百谷”的。    [1165] 山谷(gǔ):山谷(gǔ)之谷(gǔ)汉字简化之前即作“谷”。    [1166] 谷(lù)蠡(lí)王:匈奴官名。冒(Mò)顿(dú)单(chán)于设置,分左右,位在屠耆王之下,管理军事和行政,由单(chán)于子弟担任。《史记•匈奴列传》:“(冒(Mò)顿(dú))置左右贤王,左右谷(lù)蠡(lí)王。”裴骃集解:“服虔曰:‘谷(lù)音鹿,蠡(lí)音离。’”司马贞索隐:“服虔音鹿离。蠡(lí),又音黎。” 屠耆,匈奴语,义为“贤”。汉人称匈奴屠耆王为贤王。后以谷(lù)蠡(lí)王称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唐张柬之《出塞》诗:“手擒郅支长,面缚谷(lù)蠡(lí)王。”谷(lù)蠡(lí)王又省作“谷(lù)蠡(lí)”。唐虞世南《从军行》诗:“朝摩骨都垒,夜解谷(lù)蠡(lí)围”元张宪《咏史•月支王头杯歌》:“穹庐侧坐呼韩邪,谷(lù)蠡(lí)抚掌贤王歌。” 蠡(lí)谷(lù),匈奴藩王封号。亦泛指王公贵族。辽懿德皇后《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诗:“文章通蠡(lí)谷(lù),声教薄鸡林。” 谷(lù)不是“穀”的简化字。    [1167] 阏(yān)氏(zhī):亦作“焉提”、“阏(yān)支”。汉时匈奴单(chán)于、诸王之妻的统称。《史记•匈奴列传》:“(头曼)单(chán)于有太子名冒(Mò)顿(dú)。后有所爱阏(yān)氏(zhī)生少子,因单(chán)于欲废冒(Mò)顿(dú)而立少子,乃使冒(Mò)顿(dú)质于月氏(zhī)。”——《辞海》    [1168] 月氏(zhī):亦作“月支”。1、古族名。见“大月氏(zhī)”。中国古代文献中常将大月氏(zhī)略写作月氏(zhī)。秦汉之际,游牧于敦煌、祁连间。汉文帝前元三至四年(前177-前176)间,遭匈奴攻击,大部分人西迁塞种地区(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及其迤(yǐ)西一带)。西迁的月氏(zhī)人称大月氏(zhī),少数没有西迁的人入南山(今祁连山),与羌人杂居,称小月氏(zhī)。2、唐羁縻都督府名。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在吐火罗境内阿缓城置。故地在今阿富汗东北部昆都士城附近。约公元八世纪中叶后因大食势力东进而废弃。——《辞海》    [1169] 乌氏(zhī):古县名。《史记•匈奴列传》:“歧、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zhī)、朐衍之戎。”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乌氏(zhī)故城在泾州安定县东三十里,周之故地,后入戎,秦惠王取之,置乌氏(zhī)县也。”在今甘肃泾川县。《史记•货殖列传》有乌氏(zhī)倮,畜马牛用谷量,秦始皇命比封君。——《辞源》    [1170] 回纥(hé):古族名。北魏时,东部铁勒的袁纥(hé)部落游牧于鄂尔浑河与色楞格河流域。隋称韦纥(hé)。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因反抗突厥的压迫,与仆固、同罗、拔野古等成立联盟,总称回纥(hé)。唐天宝三年(744年),破东突厥,建政权于今鄂尔浑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为生。辖境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最盛时曾达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有文字。曾助唐平安史之乱,进一步密切了与唐朝的关系。贞元四年(788年),回纥(hé)可(kè)汗(hán)请唐朝改称回纥(hé)为回鹘(hú),取“回旋轻捷如鹘(hú)”之义(鹘(hú):即隼。一种猛禽。)。开成五年(840年),为黠戛斯所破。部众分三支西迁:一迁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hú)或西州回鹘(hú);一迁葱岭西楚河一带,即葱岭西回鹘(hú);一迁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hú)。元明时称畏兀儿。——参阅《辞海》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1171] 倭(wēi)妥:美好貌。明汤显祖《牡丹亭•玩真》:“敢谁书馆中吊下幅小嫦娥,画的这俜停倭(wēi)妥。”——《汉语大词典》    [1172] 倭(Wēi)傀(guī)、嫫母: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丑女。《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嫫母、倭(Wēi)傀(guī),善誉者不能掩其丑。”《淮南子•修务训》:“虽粉白黛黑,弗能为美者,嫫母、仳(Pí)倠(suī)也。” 倭(Wēi)傀(guī)即仳(Pí)倠(suī)。    [1173] 倭(Wēi)铿:一译奥伊肯。德国哲学家。……获1908年诺贝尔文学奖。倡导精神生活哲学。著有《精神生活的统一》、《一种新的人生观》、《为精神生活而战斗》等。——《辞海》    [1174] 倭(Wēi)仁:清末蒙古正红旗人,乌齐格里氏,字艮峰。道光进士。理学家唐鉴的弟子,与曾国藩、何桂珍等“讲求宋儒之学”。历任大理寺卿、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1867年(同治六年)曾上奏反对奕訢等选用科甲官员入同文馆学习天文、算学的主张,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引起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一场大争论。有《倭(Wēi)文端公遗书》。——《辞海》    [1175]《诗•小雅•四牡》:“四牡騑騑,周道倭(wēi)迟。” 倭(wēi)迟,纡回历远貌。    [1176]《陌上桑》:“头上倭(wǒ)堕髻,耳中明月珠。”崔豹《古今注•杂注》:“长安妇人好为盘桓髻,到于今,其法不绝。堕马髻今无复作者。倭(wǒ)堕髻,一云堕马之馀形也。”    [1171]-[1176]倭字读wō只用于与日本有关的事物和倭(wō)瓜一词,读wǒ只用于倭(wǒ)堕一词,其余读wēi。    [1177] 麇(Jūn):1、春秋时国名。为楚所灭。在今湖北省郧县西。《左传•文公十一年》:“楚子伐麇(Jūn)。”《太平御览》卷一六八引《十道志》:“郧乡,古麇(Jūn)国也。”2、春秋时楚国地名。《左传•定公五年》:“吴师居麇(Jūn)。”——参阅《汉语大词典》。“吴师居麇(Jūn)”之“麇(Jūn)”亦在今湖北省境内,疑与“楚子伐麇(Jūn)”之“麇(Jūn)”为一地。    [1178] 麇(jūn)獐:即麇(jūn)。獐子。麇(jūn),亦作“麏(jūn)”、“麕(jūn)”。《诗•召(Shào)南•野有死麕(jūn)》:“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左传•哀公十四年》:“逢(Páng)泽有介麇(jūn)焉。”《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白鹿麏(jūn)麚兮,或腾或倚。”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獐》:“獐,有牙而不噬,一名麕(jūn)獐。”獐子,形状似鹿而较小,身体上面黄褐色,腹部白色,毛较粗,雌雄均无角。雄的犬齿发达,形成獠牙,故獐子又名牙獐。喜群居。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的芦滩和荒地。    [1179] 麇(jūn)鼯:亦作“麏(jūn)鼯”。獐子与鼯鼠。这两种动物活动于荒芜之地,故用以形容荒芜。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坛罗虺蜮,阶斗麏(jūn)鼯。”宋苏轼《到黄州谢表》:“投畀麏(jūn)鼯之野,保全樗栎之生。”——《汉语大词典》    [1180] 麇(jūn)骇雉伏:亦作“麕(jūn)骇雉伏”。形容惊怕躲藏。《新唐书•逆臣传下•秦宗权》:“自关中薄青、齐,南缭荆、郢,北亘卫、滑,皆麕(jūn)骇雉伏,至千里无舍(shè)烟。” ——《汉语大词典》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1181] 麇(qún):亦作“麏(qún)”、“麕(qún)”。成群。麇(qún)集,群集;聚集。麇(qún)至,群至,成群而来。    [1182] 麇(kǔn):亦作“麏(kǔn)”、“麕(kǔn)”。捆绑。《左传•哀公二年》:“繁羽御赵罗,宋勇为右。罗无勇,麇(kǔn)之。吏诘之,御对曰:‘痁作而伏。’”杜预注:“麇(kǔn),束缚也。” 麇(kǔn)之,把他(赵罗)捆缚在战车上(以防止他因害怕而掉下车来)。    [1183] 梼余(tú):山名。《史记•卫将军骠(piào)骑列传》:“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属(zhǔ)骠(piào)骑将军(即霍去病),会与(Yú)城,不失期,从至梼余(tú)山,斩首捕虏二千七百级,以千六百户封博德为符离侯。”司马贞索隐:“音桃徒二音。”《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曰騊駼。”盖梼余(tú)山即产騊駼之山,在北海(今贝加尔湖)附近。梼余(tú)之余(tú)不可繁化为“餘”。    [1184] 余(Xú)吾:古水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鄂尔浑河。一说为图勒河。《史记•匈奴列传》:“匈奴闻,悉远其累重于余(Xú)吾水北,而单于以十万骑待水南,与贰师将军接战。”司马贞索隐:“徐广云:‘余(Xú),一作‘斜’,音邪。’《山海经》云:‘北鲜之山,鲜水出焉,北流注余(Xú)吾。’” 余(Xú)吾之余(Xú) 不可繁化为“餘”。    [1185] 余(Yú)丘:复姓。汉代有侍御史余(Yú)丘炳。余(Yú)丘之余(Yú) 不可繁化为“餘”。    [1186] 余(Yù)且(Jū):古代神话中的渔夫,姓余(Yù)名且(Jū)。《庄子•外物》:“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Yù)且(Jū)之网。”陆德明释文:“余(Yù),音预;且(Jū),子餘反。”《史记•龟策列传》作“豫且(Jū)”。金元好问《虞坂行》:“玄龟竟堕余(Yù)且(Jū)网,老凤常饥竹花实。”——《汉语大词典》。余(Yù)且(Jū)之余(Yù) 不可繁化为“餘”。    [1187]《诗•周南•关雎》:“参(cēn)差(cī)荇菜,左右流之。”毛传:“荇,接余(yú)也。” 荇,一名莕。接余(yú)之余(yú)不可繁化为“餘”。    [1188] 且(Jū)于:春秋地名,在今山东莒县一带。《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Jū)于。”——《辞源》    [1189] 且(Jū)末:汉代西域城国。《汉书•西域传•且(Jū)末》:“且(Jū)末国王治且(Jū)末城,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地在今新疆且(Jū)末县。——《辞源》    [1190] 且(Jū)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6-5-19 11:30:12 | 只看该作者
[1201] 五代唐庄宗《歌头》词:“好容光,且(jū)且(jū)须呼宾友。”且(jū)且(jū),盛多貌。    [1202]《诗•周颂•有客》:“有萋有且(jū),敦琢其旅。”毛传:“萋、且(jū),敬慎貌。”    [1203] 且(jū)泄:沮泄,泄漏。且(jū),通“沮”。《吕氏春秋•仲冬》:“地气且(jū)泄,是谓发天地之房。”按:《礼记•月令》作“沮泄”。——《汉语大词典》    [1204] 且(qiě)夫(fú):犹况且。承接上文,表示更进一层的语气。……——《汉语大词典》    [1205] 且(jū)字:古代男子行冠礼后,据本名涵义另立别名称“字”。周制,二十岁后、五十岁前但称某甫,谓之“且(jū)字”。五十岁后则依排行称某伯某仲等。……——《汉语大词典》    [1206]《汉语大字典》:“且(zǔ),甲(甲骨文)、金(金文)文用为祖先之祖,后加示旁。”    [1207]曹操《薤露行》诗:“播越西迁移,号(háo)泣而且(cú)行。” 且(cú),通“徂”。往。    [1208]《诗•郑风•溱(Zhēn)洧》:“女曰:‘观呼!’ 士曰:‘既且(cú)。’”陆德明释文:“且(cú)音徂,往也。”    [1209] 《诗•郑风•出其东门》:“虽则如荼,匪我思且(cú)。” 陆德明释文:“且(cú)音徂,《尔雅》云:存也。”存,思念。一说为语助词。见朱熹集传。——《汉语大词典》    [1210] 且(cú)苴之屦:用粗麻编成的鞋。且(cú),通“粗”。《墨子•兼爱下》:“当文公之时,晋国之士,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练帛之冠,且(cú)苴之屦,入见文公。”高亨《诸子新笺•墨子•兼爱下》:“且(cú)当读为粗,古字通用。苴乃麻之粗者,即今人所谓青麻,故《墨子》云粗苴也。且(cú)苴之屦与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练帛之冠,皆言其衣服冠履质料之粗,王解且(cú)苴质为麤粗,麤粗意谓粗陋,则屦以何种质料为之,殊不明确,恐非墨书之原意矣。”——参阅《汉语大词典》    [1188]-[1210]人名(姓氏除外)地名中的“且”字多读jū。   [1211] 枹(Fú)罕:1、古县名。秦置。治今甘肃临夏东北(北魏迁今临夏)。晋惠帝后曾置护军。十六国前凉以后曾为河州治所,西秦乞伏炽磐曾迁都于此。北魏曾置镇,为西部军事重镇。元废。2、郡名。北周置。治枹(Fú)罕(今临夏)。辖今甘肃临夏附近地区。隋开皇初废。大业时又曾改河州为枹(Fú)罕郡。——《辞海》    [1212] 枹(fú):同“桴”。鼓槌。《左传•成公二年》:“(张侯)左并辔,右援枹(fú)而鼓。”孔颖达疏:“枹(fú),击鼓杖也。”《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汉书•李寻传》:“故古之王者,尊天地,重阴阳,敬四时,严月令。顺之以善政,则和气可立致,犹枹(fú)鼓之相应也。”    [1213] 枹(fú)蓟:术(zhú)的别名。《尔雅•释草》:“术(zhú),山蓟。杨,枹(fú)蓟。”邵晋涵正义:“此别术(zhú)之名类也。术(zhú)之生于山者,名山蓟。杨,一名枹(fú)蓟,即术(zhú)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术(zhú)》:“扬州之域多种白术(zhú),其状如枹(fú),故有杨枹(fú)及枹(fú)蓟之名,今人谓之吴术(zhú)是也。”一本作“桴蓟”。——《汉语大词典》    [1214] 枹(bāo)木:枹(bāo)树,落叶乔木。种子可提取淀粉,树皮可制栲胶。其根轻、软,可刳而为履,叫做枹(bāo)木履。有的地方叫小橡树。《诗•大雅•棫朴(pú)》“芃芃棫朴(pú)”毛传:“朴(pú),枹(bāo)木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槲实》:“槲有二种:一种丛生小者名枹(bāo),见《尔雅》;一种高者名大叶栎(lì)。树、叶俱似栗,长大粗厚,冬月凋落。”    [1215] 大都(dū):大部分;大多数。杜甫的杰出诗篇大都(dū)写于安史之乱前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都(dū):都(dū)市、首都(dū)、大都(dū)(大多)。”大都(dū)之都(dū),《现代汉语词典》音dōu,其余诸辞书皆音dū。    [1216] 大都(dū):元朝京城,旧址在今北京城内。    [1217]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dū)为一集。” 都(dū),总括。    [1218] 范蠡(Lǐ):春秋末年越国大夫。字少伯,楚国宛(Yuān)(今河南南阳)人。越为吴败时,随越王勾践赴吴为质三年。回越后助越王发愤图强,灭吴国。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不能同安乐,遂携西施离开越国到齐国,改名鸱夷子皮,至陶称朱公,经商致富,十九年中,治产三致千金,一再分散与贫交和疏远的兄弟。    [1219] 蠡(Lǐ)湖:湖名。在江苏省无锡市东南。相传春秋越范蠡(Lǐ)伐吴时开凿。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七•常州府》:“蠡(Lǐ)湖,县东南五十里,与长洲县分界,相传范蠡(Lǐ)所开,一名蠡(Lǐ)渎,一名漕湖,东西长十三里,南北六里。”——《汉语大词典》    [1220] 蠡(Lǐ)城:指春秋越国都城。因范蠡(Lǐ)而得名。故址在今浙江绍兴。清顾炎武《禹陵》诗:“蠡(Lǐ)城迷白草,镜沼烂红菱。”——《汉语大词典》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1221] 蠡(Lǐ)口:镇名。在江苏省吴县北。相传因范蠡(Lǐ)浮舟五湖经此而得名。又名蠡(Lǐ)塘。……——《汉语大词典》    [1222] 蠡(Lǐ)浦:即蠡(Lǐ)湖。    [1223] 蠡(Lǐ)园:在江苏省无锡市西南五里湖畔。五里湖即蠡(Lǐ)湖,是太湖的内湖。    [1218]-[1223]地名中的“蠡”读lǐ。    [1224] 蠡(lí)蠡(lí):行列分明貌。《楚辞•刘向〈九叹•惜贤〉》:“登长陵而四望兮,览芷圃之蠡(lí)蠡(lí)。” ——《汉语大词典》    [1225] 蠡(lǐ)实:即马蔺。多年生草本植物。见《本草纲目•草部•蠡(lǐ)实》。    [1226] 蠡(lǐ)荠(jì):木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蠡(lǐ)荠(jì),子如弹丸,魏武帝常啖之。”    [1227]《汉书•东方朔传》:“以筦闚天,以蠡(lí)测海。”颜师古注引张晏曰:“蠡(lí),瓠瓢也。” 瓠瓢即葫芦瓢。后以“蠡(lí)测”比喻以浅陋之见揣度(duó)事物。李商隐《咏怀寄秘阁旧僚》诗:“典籍将蠡(lí)测,文章若管窥。”    [1228] 蠡(luó)卜(bǔ):用贝壳占(zhān)卜。蠡(luó),通“蠃”。即螺。宋高似孙《纬略•杂卜》:“蠡(luó)卜(bǔ)者,《春秋后语》曰:苏秦事鬼谷子,学终辞归,道乏困行,以燕(Yān)人蠡(luó)卜(bǔ)传说自给(jǐ)。”——《汉语大词典》    [1229] 蠡(lí)酌管窥:用瓢量海水,从竹管里看天。比喻见识浅薄,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也作“蠡(lí)测管窥。”参见[1227]。    [1230] 蠡(lí)谷(lù):见[1166] 谷(lù)蠡(lí)。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size="3"></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1231] 蠡(luó)琖:螺形的小酒杯。唐元稹《通州丁溪馆夜别李景信》诗之一:“蠡(luó)琖覆时天欲明,碧幌青灯风灩灩。” ——《汉语大词典》    [1232] 蠡(luó)屏(píng):用贝壳装饰的屏风。    [1233]蠡(luó)壳(ké):贝壳。    [1234] 蠡(luó)母:大螺号。清阎尔梅《临邛至青城山看戏》诗:“村舍笙铙喧蠡(luó)母,江神婚嫁谒冰儿。” ——《汉语大词典》    [1235] 瘯蠡(luǒ):即瘯瘰。皮肤病。指六畜(chù)疥癣之疾。《左传•桓公六年》:“博硕肥腯……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luǒ)也。”杜预注:“皮毛无疥癣。”陆德明释文:“蠡(luǒ),力果反。《说文》作瘰,云:‘瘯瘰,皮肥也。’”    [1236]清薛福成《书金宝玗团练御贼事》:“古于用兵扼要设守之处,大者曰城,小者曰堡(bǎo)、曰戍,又曰围。” 堡(bǎo),土石筑的小城;堡(bǎo)垒。“堡(bǎo)”用于称一些军事防御设施,当初虽是用来屯兵的城堡(bǎo),后不再用作军事防御之地而成为城镇的,则读堡(bǔ)。如河北怀来县的土木堡(bǔ),本名统漠镇,唐初高开道所置。后讹为“土木”。明永乐初筑墙置堡(bǎo),以屯兵防御蒙古军队入侵。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率军与蒙古瓦剌部也先作战,被俘于此,史称土木之变。现在土木堡(bǔ)已不再是屯兵之处,而成为一个镇子,故称土木堡(bǔ)。    [1237] 堡(bǎo)寨:围以土墙木栅(zhà)的战守据点。    [1238] 堡(bǎo)坞:中国历史上以封建家族为核心建立的庄园组织。有堡(bǎo)、坞、壁、垒、营、寨等名称。首领称坞主、宗主或寨主。一般是农民起义或外族侵扰时豪强地主的自卫组织。……——《辞海》    [1239] 堡(bǔ)子(zi):本指围有土墙的小城镇、村庄或堡(bǎo)寨,后亦泛指村镇。    [1240] 庄堡(bǔ):村镇。《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可怜西方路甚是寂寞,更无庄堡(bǔ)人家。”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1241] 十里堡(pù):地名。在北京。堡(pù),同“铺”。古代的驿站。    [1242] 柳堡(bǎo)镇:在江苏省宝应县。是电影《柳堡(bǎo)的故事》的发生地。柳堡(bǎo)镇原名留宝垛、留宝头、刘坝头。小说《柳堡(bǎo)的故事》的作者胡石言说:“柳堡(bǎo)这个地方原来叫留宝剁、留宝头。据当地群众传说:从前,有位状元南下赴任,因大运河上土匪为患,改走东荡,行至此地突遇风雨,便在岸边插下宝剑系船,雨后开船把宝剑忘在岸上了,故名留宝。一九四三年我团驻在这里时,名刘坝头,沿河尽是大柳树。我创作小说时,认为这个故事的风格与标题应该既是战争的,又是抒情的。‘刘’便改为‘柳’,‘柳’字多情,但‘坝’字没有兵味,所以改成‘柳堡(bǎo)’。”    [1243] 允(Yuán)吾(yá):古地名。故城在今甘肃兰州市西北黄河北岸。汉始建允(Yuán)吾(yá)县,为金城郡治。晋废。凉又置允(Yuán)吾(yá)郡于此。《集韵》:“允(Yuán),允(Yuán)吾(yá),县名,在金城郡。”《水经注•河水》:“又东过金城允(Yuán)吾(yá)县北。” 允(Yuán)吾(yá)之允(Yuán),《汉语大字典》据《集韵》“余专切”音yuán,《辞源》音qiān。据《民和县志》载:允(Yuán)吾(yá)二字是双音联绵字,读如沿牙,是少数民族语言的汉音译,意为“下川”。    [1244] 允(Yuán)街:汉县名,属金城郡。地在今甘肃永登县南。《水经注•河水》:“湟水又东迳允(Yuán)街县故城南,汉宣帝神爵二年置。”北魏废。——参阅《辞源》    [1245]《诗•鲁颂•泮水》:“允(yǔn)文允(yǔn)武,昭假烈祖。” 允(yǔn)文允(yǔn)武,谓文事与武功兼备。    [1246] 栟(bīng)柑:1、常绿灌木,茎高三四米,叶椭圆形,开白花,果实橙黄色。2、指栟(bīng)柑的果实。——《汉语大词典》    [1247] 栟(bīng)榈:亦作“栟(bīng)闾”。1、木名。即棕榈。亦称“栟(bīng)”。2、指棕毛。    [1248] 栟(Bēn)茶:栟(Bēn)茶镇,在江苏省海安县东栟(Bēn)茶运河南岸。    [1249] 天姥(mǔ):山名。在浙江省嵊县与新昌县之间,天台(tāi)山的西北。南朝宋谢灵运《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诗:“暝投剡(Shàn)中宿,明登天姥(mǔ)岑。”李白《梦游天姥(mǔ)吟留别》:“天姥(mǔ)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tāi)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太平寰宇记•越州》:“剡(Shàn)县有天姥(mǔ)山。传云登者闻天姥(mǔ)歌谣之响。”    [1250] 姥(mǔ):1、婆婆,丈夫之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便可白公姥(mǔ),及时相遣妇。”又:“奉事循公姥(mǔ),进止敢自专?”又:“勤心养公姥(mǔ),好自相扶将。”2、对老年妇女的通称。《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性爱鹅,会(Kuài)稽有孤居姥(mǔ)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mǔ)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6-5-19 11:31:43 | 只看该作者
 [1251] 姥(mǔ)姥(mǔ):称年老女仆。明高明《琵琶记•牛相教女》:“老姥(mǔ)姥(mǔ),你年纪大矣,你做管家婆婆,到哄着女使每闲嬉,是何所为?”明汤显祖《邯郸记•闺喜》:“姥(mǔ)姥(mǔ),一从卢郎征西,杳无信息,不知彼中征战若何?”——《汉语大词典》    [1252] 姥(lǎo)姥(lao):1、外祖母。《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一直管装管卸,到姑娘抱了娃娃,他作了姥(lǎo)姥(lao)。”2、对老年妇女的尊称。《红楼梦》里有刘姥(lǎo)姥(lao)。3、称接生婆。《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回:“月娘道:‘姥(lǎo)姥(lao),生受你。怎的这咱才来?’”《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还是你干女儿说:‘别是胎气吧。’这么着,他就给他找了个姥(lǎo)姥(lao)来瞧了瞧,说是喜。”    [1253] 姥(lǎo)娘:外祖母。高玉宝《高玉宝》第二章:“玉宝赶着猪,顺着大沟里的小道奔姥(lǎo)娘家去了。”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二:“我姥(lǎo)娘将五十年前饿死人的大旱灾,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1254] 黄埔(pǔ):地名。在广州市珠江岸边。黄埔(pǔ)军校因处此地而得名。    [1255] 大埔(bù):大埔(bù)县,在广东省东北韩江上游岸边。    [1254]-[1255] 埔(bù),与“埠”同,指码头。黄埔(pǔ)在珠江岸边,原来也是一个有码头的地方,故黄埔(pǔ)之埔(pǔ)本读埔(bù),后黄埔(pǔ)因黄埔(pǔ)军校而闻名,而人们将黄埔之埔误读为pǔ,遂积非成是。    [1256] 氿(guǐ)滥:小泉。《文选•班固〈答宾戏〉》:“怀氿(guǐ)滥而测深乎重渊。”李周翰注:“氿(guǐ)滥,小泉也。”    [1257] 氿(guǐ)泉:从侧旁斜出的泉。《诗•小雅•大东》:“有洌氿(guǐ)泉,无(wù)浸获薪。”毛传:“侧出曰氿(guǐ)泉。”《尔雅•释水》:“氿(guǐ),泉穴出。穴出,仄出也。”郭璞注:“从旁出也。”邢昺疏引李巡曰:“水泉从旁出名曰氿(guǐ)。”    [1258] 东氿(jiǔ)、西氿(jiǔ):皆湖名。分别在江苏省宜兴市之东、之西。    [1259] 侗(tóng):1、通“僮”。儿童。也指幼稚无知的人。《书•顾命》:“在后之侗(tóng),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训,无敢昬愈。”孔传:“在文、武后之侗(tóng)稚。成王自斥。” 侗(tóng),这里是周成王自称。2、幼稚无知。《论语•泰伯》:“狂而不直,侗(tóng)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侗(tóng)而不愿,幼稚而不老实。    [1260] 侗(tǒng):长大;直。引申为通达无挂碍。《庄子•庚桑楚》:“能翛(xiāo)然乎?能侗(tǒng)然乎?”郭象注:“无节碍也。”成玄英疏:“顺物无心也。”——《汉语大词典》。此“侗(tǒng)”《辞海》音dòng,其余辞书皆音tǒng。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1261] 咎(Gāo)繇(yáo):即皋陶(yáo)。《汉书•晁错传》:“大禹得咎(Gāo)繇(yáo)而为三王祖。”参见[158] 皋陶(yáo)。    [1262] 繇(yáo)俗:歌谣风俗。繇(yáo),通“谣”。犹言民风。《汉书•李寻传》:“揆山川变动,参人民繇(yáo)俗。”——《汉语大词典》    [1263] 繇(Yáo)延:东汉人。任西部督邮。繇(Yáo)姓,咎(Gāo)繇(yáo)之后。见《后汉书•郅恽传》。    [1264] 钟繇(Yáo):三国魏大臣,书法家。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钟会之父。东汉末,为黄门侍郎。曹操执政时,任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经营关中,招集流散,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曹丕代汉后,任廷尉。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点划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真迹不传,宋以来法帖(tiè)中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等,都出于后人临摹。——《辞海》。清胡鸣玉《订讹杂录•钟繇(Yáo)》:“晋钟繇(Yáo),字元常。繇(Yáo)音遥,取‘皋繇(Yáo)陈谟彰厥有常’之义。”吉常宏《古人名字解诂》:“钟繇(Yóu),字元常。《汉书•叙传上》:‘近者陆子优繇(yóu)。’王先谦补注:‘繇(yóu)与游同。《文选》作游。’《说文》:‘游,旌旗之流(旒)也。’《左传•桓公二年》:‘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杜预注:‘游,旌旗之游。’《释名•释兵》:‘常,九旗之名。日月为常,画日月于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也。’‘繇(yóu)’‘常’义近。故以‘常’应‘繇(yóu)’,饰以‘元’,《尔雅•释诂》:‘元,首也。’‘元常’者,乃为首之旗帜也。‘元’又或表行第居长。”    [1265] 咎(gāo)鼓:大鼓。咎(gāo),通“鼛”。大鼓。《后汉书•马融传》:“伐咎(gāo)鼓。”    [1266]《书•禹贡》:“厥草惟繇(yáo),厥木惟条。”孔传:“繇(yáo),茂;条,长也。”    [1267] 繇(yōu)繇(yōu):自得貌。繇(yōu),通“悠”。《庄子•秋水》:“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yōu)繇(yōu)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汉书•韦贤传》:“犬马繇(yōu)繇(yōu),是放是驱。”颜师古注:“繇(yōu)与悠同。”——《汉语大词典》    [1268] 繇(yáo)赋:徭役和赋税。繇(yáo),通“徭”。繇(yáo)役,徭役。繇(yáo)戍,徭戍。    [1269]《史记•孝文本纪》:“祸自怨起,而福繇(yóu)德兴。” 繇(yóu),通“由”。从,自。    [1270]《左传•闵公二年》:“成风闻成季之繇(zhòu),乃事之而属僖公焉。”繇(zhòu),通“籀”。占(zhān)卜的文辞。繇(zhòu)皆与占(zhān)卜之事有关,如繇(zhòu)文、繇(zhòu)词、繇(zhòu)辞等。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1271] 契(qì)友:情义相投的朋友。    [1272] 契(qiè)阔:1、聚散,相聚和分别。偏指离散。契(qiè),契(qì)合之契(qì)。《诗•邶风•击鼓》:“死生契(qiè)阔,与子成说。”马瑞辰通释:“契当读如契合之契,阔读如疏阔之阔。……契阔与死生相对成文,犹云合离聚散耳。”据此则契(qiè)阔之契(qiè)当读qì,但诸辞书皆注音qiè。或谓“契(qiè)阔”为勤苦。毛传:“契(qiè)阔,勤苦也。”2、久别。曹操《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qiè)阔谈讌,心念旧恩。”宋梅尧臣《淮南遇楚才上人》诗:“契(qiè)阔十五年,尚谓卧岩庵。”郭沫若《归去来•在轰炸中来去》:“叶是北伐时代的老友,我和他的契(qiè)阔也整整地十年了。”3、死生相约;死生相约的朋友。《玉台新咏•汉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契(qiè)阔,绕腕双跳脱。”4、相交;相约。《梁书•萧琛传》:“上答曰:‘虽云早契(qiè)阔,乃自非同志;勿谈兴运初,且道狂奴异。’”5、勤苦,劳苦。《后汉书•文苑传上•傅毅》:“爰率朋友,寻此旧则。契(qiè)阔夙夜,庶不懈忒。”韩愈《合江亭》诗:“萧条绵岁时,契(qiè)阔继庸懦。”    [1273] 契(Xiè):人名。传说中商族始祖帝喾的儿子,虞舜之臣,其母简狄吞玄鸟卵而生。舜时助禹治水有功,任为司徒。赐姓子氏,封于商。见《史记•殷本纪》。契(Xiè),《说文》作“偰”。又作“卨”。——《辞源》    [1274] 古公亶(Dǎn)父(fǔ):亦作“亶(Dǎn)父(fǔ)”、“亶(Dǎn)甫”。周文王的祖父,周武王尊为太王。《诗•大雅•緜》:“古公亶(Dǎn)父(fǔ),来朝(zhāo)走马,率西水浒(hǔ),至于岐下。”古公亶(Dǎn)父(fǔ),古,老;公,尊称;亶(Dǎn),名;父(fǔ),男子美称。    [1275] 亶(Dǎn)诵:汉代人。亶(Dǎn),姓;诵,名。见《后汉书•律历志中》    [1276]《易•屯(Zhūn)》:“屯(zhūn)如邅如。”或作“屯(zhūn)如亶(zhān)如”。邅,难行貌。    [1277] 亶(Chán)爰: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南山经》:“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又东四百里,曰亶(Chán)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郭璞注:“亶(Chán)音蝉。”    [1274]-[1277] 亶字多读dǎn。    [1278] 秦缪(Mù)公:即秦穆公。缪(mù),通“穆”。《史记》作“秦缪(Mù)公”。    [1279]《礼记•大传》:“序以昭缪(mù),别之以礼仪。”缪(mù),通“穆”。古时宗庙所列次序,父子辈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    [1280] 缪(móu)篆:六体书之一,用以摹刻印章。也称摹印篆。《汉书•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móu)篆,虫书。”颜师古注:“缪(móu)篆,谓其文屈曲缠绕,所以摹印章也。”——《汉语大词典》。《说文》:“缪(móu),枲之十絜(xié)也。”“枲之十絜(xié)”即缠在一起的十束麻。引申为缠绕。《诗•唐风•绸缪(móu)》:“绸缪(móu)束薪,三星在天。”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1281] 缪(móu)书:即缪(móu)篆。    [1282] 缪(mù)卜(bǔ):虔诚占卜。缪(mù),通“穆”。《史记•鲁周公世家》:“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mù)卜(bǔ)。”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古书‘穆’字多作‘缪(mù)’。”——《汉语大词典》    [1283] 缪(Móu)斯:亦作“缪(Móu)思”。[希腊Mousai,英Muse]希腊神话中的九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都是主神宙斯和记忆神的女儿。……泛指女神。……——《汉语大词典》    [1284] 缪(mù)缪(mù):穆穆,和而美。缪(mù),通“穆”。《荀子•哀公》:“缪(mù)缪(mù)肫肫,其事不可循。”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大戴记》作‘穆穆纯纯,其莫之能循’。穆穆,和而美也。纯纯,精而密也。穆、缪(mù)古字通,纯、肫声相借耳。”——《汉语大词典》    [1285] 缪(jiū)结:纠结在一起。缪(jiū),通“纠”。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类对》:“杨文公《谈苑》云:‘两浙有葑田,盖湖上有茭葑所相缪(jiū)结,积久厚至尺余,阔沃可殖蔬种稻。’”——《汉语大词典》    [1286] 缪(jiū)葛:犹纠葛。缪(jiū),通“纠”。端木蕻良《红夜》:“深绿的树,缪(jiū)葛的草。” ——《汉语大词典》    [1287] 缪(miù)巧:诈术与巧计。《汉书•韩安国传》:“意者有它缪(miù)巧可以禽之,则臣不知也;不然,则未见深入之利也。”宋文天祥《正气歌》:“岂有他缪(miù)巧,阴阳不能贼。”后谓事物之平易而众所共知者为无他缪(miù)巧。——《汉语大词典》    [1288] 缪(miù)数(shù):诈伪之术。    [1289] 缪(liáo)绕:相缠结。缪(liáo),通“缭”。《汉书•司马相如传上》:“错翡翠之葳蕤,缪(liáo)绕玉绥。”颜师古注:“缪(liáo)绕,相缠结。缪(liáo),音蓼。” ——《汉语大词典》    [1290] 缪(miù)误:即谬误。    [1291]缪(lù)力同心:同“戮力同心”。秦王《诅楚》《古文苑•秦惠文王〈诅楚文〉》:“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是缪(lù)力同心,两邦若壹。”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1292]亡(Wú)是公:汉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假托楚国使者子虚、齐国之乌有先生、汉之亡(Wú)是公三人互相问答。亡(Wú),通“无”。《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亡(Wú)是公’者,亡(wú) 是人也,欲明天子之义。”后因以“亡(Wú)是公”指实际上不存在的人或物。宋杨万里《梅花数枝盖冰结而为此也》诗:“只愁窗外春日红,瓶子化作亡(Wú)是公。”亦作“亡(Wú)是叟”。苏轼《杨康功有石状如醉道士为赋此诗》:“吾言岂妄云,得之亡(Wú)是叟。”    [1293] 亡(wáng)羊路:《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wáng)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wáng)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wáng)之矣!’曰:‘奚亡(wáng)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wáng)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后因以“亡(wáng)羊”喻步入歧途而一无成就,以“亡(wáng)羊路”喻致人迷误的歧途。唐姚係《京西遇旧识兼送往陇西》诗:“相逢与相失,共是亡(wáng)羊路。”明唐顺之《天宁寺尘外楼》诗之四:“人间多少亡(wáng)羊路,一一行来也未曾?”清归有光《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徐行之微,固尧舜之道也;经史之业,非亡(wáng)羊之路也。”    [1294]《吕氏春秋•慎行》:“(荆灵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循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méng)其大(dà)夫。’乃杀之。”《左传•昭公四年》作“以盟其大(dà)夫”。亡(méng),通“盟”。    [1295] 许(Xǔ)禇(Zhǔ):三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字仲康。东汉末,聚宗族数千家,筑坞壁自守。后归曹操,为宿卫,从攻张绣、袁绍、马超等,力战有功,任武卫中郎将,曹丕时,为武卫将军。他以勇力知名,军中称为“虎痴”。——《辞海》。吉常宏《古人名字解诂》:“许(Xǔ)禇(Zhǔ),字仲康。《汉书•南粤王赵佗传》:‘上禇(zhǔ)五十衣,中禇(zhǔ)三十衣,下禇(zhǔ)二十衣,遗(wèi)王。’颜师古注:‘以绵装衣曰禇(zhǔ)。上中下者,绵之多少厚薄之差(cī)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斡弃周鼎兮宝康瓠。’司马贞索隐:‘康,空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7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6 07:20 , Processed in 0.09545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