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平凡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快速识别多音字 作者:废品先生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6-5-19 10:17:10 | 只看该作者
[401] 湫(qiū)兮如风:宋玉《高唐赋》:“湫(qiū)兮如风,凄兮如雨。”李善注:“湫,凉貌。” “湫”,《辞源》《辞海》音qiū,《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jiū。    [402] 隽(Zuì)李:地名。在今浙江嘉兴市西南七十里。《汉书•地理志下》:“后二十世,至句践称王,与吴王阖庐战,败之隽李。”颜师古注:“隽,音醉,字本作檇,其旁从木。”……——《汉语大词典》    [403] 隽(juàn):本义为鸟肉肥美。    [404] 隽(jùn):通“俊”,出众的,卓越的。    [405] 苧(zhù)麻:苎麻。    [406] 苧(zhù)蒲:用苎麻和蒲草编成的斗笠。    [407] 苧(Zhù)萝:山名。在浙江省诸暨市南,相传西施为此山鬻薪者之女。见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清李渔《玉搔头•微行》:“常笑吴王非好色,不曾亲到苎萝村。”《花月痕》第十回:“非有卞和之明,不能识荆山之璧;非有范蠡之智,不能进苎萝之姝。”亦用为西施的代称,或泛称美女。宋贺铸《小重山》词:“正节号清狂。苎萝标韵美,倚新妆。”——《汉语大词典》。    [405]-[407]以上“苧(zhù)”字的简化字作“苎”。“苧”,从艹,宁(zhù)声。    [408] 苧(níng)顇:《楚辞•王逸〈九思•悯上〉》:“须发苧顇兮顠鬓白。” 苧(níng),草乱貌,这里指须发乱。    [409] 荠(jì)苧(níng):一年生草本植物。干燥后全草入药。    [410] 化合物苧(níng):有机化合物,无色液体,有柠檬香味,存在于柑橘类的果皮中。可用作香料或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原料。    [408]-[410]以上“苧(níng) ”字的繁体字作“薴”。 “薴”, 从艹,寜(níng)声。    [411] 令(Lián)居:古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永登西北。晋废。前凉复置,旋废。地当自湟水流域通向河西走廊的要冲,汉武帝时,筑塞,通渠,置田官吏卒于此。两汉护羌校尉皆尝治此。——《辞海》    [412] 脊令(líng):即鹡鸰。《诗•小雅•小宛》:“题彼脊令,载飞载鸣。”“题”,通“谛”,视。    [413] 令(lǐng):1、令(英ream)。纸张的计量单位。一般以规定尺寸的整裁平版纸500张为1令。2、亦称“型”。国际上用以表示手表机芯直径的单位。1令等于2.256毫米。——《辞海》    [414] 澒洞(tóng):1、弥漫无际。2、水势汹涌。赵朴初《周总理挽诗》:“大星落中天,四海波澒洞。”3、虚空混沌貌。澒洞之洞,《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tóng,《现代汉语词典》音dòng。澒洞一词,多见于诗词,若读dòng,则不合诗词的平仄要求。    [415] 亚(Wù)駞:亦作“亚鸵”。神名。宋代出现《诅楚文》刻石三起,其文皆为秦王告求大神制克楚兵。唯大神名称,三刻石各异,其一为亚駞。亚駞,即《礼记•祀器》中所言恶池(tuó)(今之滹沱河),盖以水名为神名。……——《汉语大词典》    [416] 天之所亚(wù):亚(wù),“恶”的古字。厌恶、憎恶。马王堆汉墓帛书乙本《老子•德经》:“天之所亚,孰知其故?”——《汉语大词典》    [417] 美亚(è)有名:亚(è),同“恶(è)”。《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四度》:“美亚(è)有名,逆顺有刑(形)。”——《汉语大字典》    [418] 亚(ā)公:即阿公,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一出:“亚公,我住五矶山下七八十年,见了几家成败。”    [419] 亚(ā)婆:即阿婆,对老年妇人的尊称。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一出:“亚婆,且放心,它自记得买将归。”    [420] 亚(yà)公:司徒的别称。因司徒居三公的次位,故称。……——《汉语大词典》[421] 亚(yà)卿:1、周制,卿分上、中、下三级,次者为中卿,又称亚卿。……2、唐以后太常寺等官署少卿的别称。……——《汉语大词典》    [422] 芍(Què)陂(bēi):古代淮水流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在今安徽寿县南。因引渒水经白芍亭东积而成湖,故名。相传此陂即期思陂,系春秋楚相孙叔敖所造,不可信。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自东汉至唐,王景、邓艾等屡经修浚,陂周至二三百里,灌田至万余顷。隋唐后以陂在安丰县境内,又名安丰塘。宋元后渐就湮废,今安丰塘即其残存的一部分。——《辞海》。《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正始)二年,吴大将全琮数万众寇芍陂,(王)淩率诸军逆讨,与贼争塘,力战连日,贼退走。”    [423] 白芍(què)亭:古亭名。在芍陂之西,芍陂因此亭得名。秦汉制度,十里设一亭,以供行人停留宿食。亭有亭长,掌治安、诉讼等事。十亭一乡。《说文解字》:“芍(音xiào),凫茈也。” 凫茈即荸荠,荸荠与白芍(què)音近,盖白芍(què)即荸荠。荸荠生于低湿之地,芍陂原为低凹之地,盖盛产荸荠(白芍(què)),白芍(què)亭盖因此而得名。    [424]白芍(sháo):栽培的芍药,根掘出后刮去外皮加工而成的,称“白芍”;野生的芍药,根掘出后洗净,称“赤芍”。两者皆可入药。    [425] 芍(sháo)药示情:《诗•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勺药即“芍药”。后因以“芍药”表示男女爱慕之情,或以指文学中言情之作。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清文满箧,非惟芍药之花;新制连篇,宁止蒲萄之树。”明无名氏《驻云飞•闺怨》曲:“芍药谁相赠,孔雀何年开画屏?”——《汉语大词典》。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古之勺药非今所云芍药,盖蘼芜之类,故《传》以为香草。”蘼芜又名江离,其根曰芎藭。“江离”谐音“将离”,“药”谐音“约”,故男女将要离别时互赠“勺药”。    [4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6-5-19 10:20:02 | 只看该作者
[501] 《楚辞•远游》:“聊仿佯而逍遥兮,永历年而无成。” 仿佯,游荡。    [502] 《楚辞•九叹•思古》:“旦徘徊于长阪兮,夕仿偟而独宿。”王逸注:“夕暮独宿山谷之间,忧且惧也。”    [503] 偈(jì):梵语“偈陀”(Gatha)的简称,即佛经中的唱颂词。通常以四句为一偈,每句三、四、五、六、七字以至多字不等。偈子、偈文、偈颂、偈句、偈言、偈语、偈诵等皆偈陀之别称。    [504]《诗•桧风•匪风》:“匪风发兮,匪车偈兮。” 偈,疾驰。    [505]扬雄《太玄》:“其人晖且偈。” 偈,人勇武貌。    [506] 扬雄《甘泉赋》:“度三峦兮偈棠黎。” 偈,通“憩”。休息。    [507] 恫(tōng):痛。《诗•大雅•桑柔》:“哀恫中国,具赘卒荒。”《书•盘庚上》:“乃奉其恫。” 《诗•大雅•思齐》:“神罔时怨,神罔时恫。”    [508] 恫(tōng)瘝:病痛,疾苦。《书•康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蔡沈集传:“恫,痛;瘝,病也。视民之不安,如疾痛在乃身。” 恫瘝在抱,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清史稿•仁宗本纪》:“朕恫瘝在抱,每直省报灾,无不立霈恩施,多方赈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前回一个大善士,专诚到扬州去劝捐,做得那种恫瘝在抱、愁眉苦目的样子,真正有‘己饥己溺’的神情,被述农讥诮了两句。”    [509] 恫(dòng)喝:恐吓。    [510] 恫(dòng)恐:恐惧。[511] 丁(zhēng)丁(zhēng):象声词。原指伐木声。《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毛传:“丁丁,伐木声也。”也指敲木声。《诗•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椓之丁丁。”后广泛用于形容琴声、棋声、雨声、漏声、马蹄声、佩玉声等等。唐许浑《听琵琶》诗:“欲写明妃万里情,紫檀红拨响丁丁。”宋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宜围棋,子声丁丁然。”清金农《水北兰若与孔毓铭对棋即送归里》:“僧寮一局子丁丁,本欲王机机反生。”唐元稹《景申秋八首》诗之三:“嗢嗢檐溜凝,丁丁窗雨繁。”唐张仲素《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唐方干《陪李郎中夜宴》诗:“间世星郎夜宴时,丁丁寒漏滴声稀。”元马致远《汉宫秋》第四折:“画簷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鲁迅《野草•秋夜》:“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    [512]白居易《画雕赞》:“鸷鸟之英,黑雕丁丁。”“丁丁”,壮健貌。此“丁”《汉语大字典》音zhēng,《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音dīng。丁(dīng)有壮健义,如丁壮、壮丁等,故不从《汉语大词典》。    [513]宋罗泌(Bì)《路史•循蜚记》:“予观于经,而信二书足丁也。”“丁”通“徵”。征信,证明。    [514] 丁(dīng)丁(dīng):漫远貌。唐皎然《和杨明府早秋游法华寺》诗:“寺扉隐天色,影刹遥丁丁。”唐卢照邻《释疾文•悲夫》诗:“时眇眇兮岁冥冥,昼杳杳兮夜丁丁。”    [515]见唐薛能《陈州刺史寄鹤》诗。“丁(dīng)丁(dīng)”,指汉代丁令威。    [516]见明无名氏《风月担•越调寨儿令》。“丁(dīng)丁(dīng)”,冰冷貌。    [517]见[314]。    [518] 喁(yóng):鱼口露出水面咂动貌。《韩诗外传》卷一:“水浊则鱼喁,令苛则民乱。”喻人抬头貌。    [519] 喁(yóng)噞:鱼在水面张口翕动以呼吸貌。清钱谦益《牐吏》:“游鱼脱钓钩,不复口喁噞。”    [520] 《诗•小雅•节南山》:“昊天不佣,降此鞠讻。” 佣(chōng),公平。[521] 佣(yòng)金、佣(yòng)钱:买卖成交后付给中间介绍人的酬金。    [522] 佣(yōng)工:受雇佣为人做工的人。    [520]-[522] 佣(yòng)金、佣(yòng)钱之佣(yòng)不能写成繁体的“傭”,佣(yōng)、佣(chōng)的繁体字是“傭”。    [523] 《周礼•考工记•辀人》:“是故辀欲欣(kěn)典(tiǎn)。”郑玄注:“欣典,坚刃貌。郑司农云:‘欣读为恳,典读为殄。驷车之辕,率尺所一缚,恳典似谓此也。’”    [524]《淮南子•兵略训》:“是故将军之心,滔滔如春……典凝如冬。”俞樾《诸子评议•淮南内篇三》:“典,读为‘欣典’之典……典凝,犹坚凝也。”    [525]《史记•宋微子世家》:“今殷其典丧!若涉水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钱大昕《考证》:“典读为殄;典丧者,殄丧也。”殄,危困;衰败。    [526] 侥(jiǎo)薄:浇薄。    [527] 僬侥(yáo):1、古代传说中的矮人,因以为其国名。《列子•汤问》:“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厄,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僬侥国,人长一尺五寸。”杨伯峻集释引殷敬顺释文:“僬侥音谯尧,短人国名也。”按:明孙瑴《古微书•诗含神雾》作“焦侥”。清陈维崧《满江红•赠大西洋鲁君》:“海外海,光如漆;国外国,天无日。话僬侥龙伯,魂摇股栗。”2、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国语•鲁语下》:“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韦昭注:“僬侥,西南蛮之别也。”《后汉书•明帝纪》:“西南夷哀牢、儋耳、僬侥、槃木、白狼、动黏诸种,前后慕义贡献;西域诸国遣子入侍。”3、指卑微年幼之人或卑鄙小人。宋苏轼《刘丑厮》诗:“相国有折胁,封侯或吹箫。人事岂易料,勿轻此僬侥。”——《汉语大词典》    [528] 侥(jiǎo)兢:谓对利禄的贪求争夺。亦指侥兢之人。《梁书•钟嵘传》:“臣愚谓军官是素族士人,自有清贯,而因斯受爵,一宜削除,以惩侥兢。”宋范仲淹《举许渤签署陕府判官事状》:“伏望圣慈特与改转京官,签署陕府判官厅公事,庶旌廉退之士,以抑侥兢之风。”——《汉语大词典》    [529]《楚辞•刘向〈九叹•怨思〉》:“若青蝇之伪质兮,晋骊姬之反情。”王逸注:“伪,犹变也。青蝇变白使黑,变黑成白,以喻谗佞。”“伪”通“讹”,改变,变化。骊姬,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夫人,曾玩弄诡计杀太子申生,并逼得公子重耳、夷吾出奔。    [530] 伪(é)字:指不规范的字。伪,通“讹”。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大同之末,讹替滋生。萧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颇行伪字,朝野翕然,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汉语大词典》[531] 伪(é)谬:亦作“伪缪”。讹错;错误。宋孙奭《孟子正义序》:“丁氏则稍识指归,伪谬时有。”宋曾公亮《进新唐书表》:“补缉阙亡,黜正伪缪,克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世之传。”——《汉语大词典》    [532]《汉书•王莽传中》:“予之南巡,必躬载耨,每县则薅,以劝南伪。”颜师古注:“伪,读为‘讹’。讹,化也。” 南伪,《书•尧典》作“南讹”,《史记•五帝本纪》作“南为”。——《汉语大词典》    [533]《墨子•公孟》:“以广辟土地,著税伪材。”毕沅校注:“伪,疑当为‘贝为’。《说文》云:此古‘货’字,读若贵。” 著,生长,增添。“材”通“财”。    [534] 敦(dūn)心:犹专心致志。《魏书•高允传》:“敦心六经,游思文藻,终辞宠命,以之自保。”——《汉语大词典》    [535] 敦(dūn)行:笃行。《逸周书•小明武》:“敦行王法,济用金鼓。”……——《汉语大词典》    [536]《诗•鲁颂•閟宫》:“敦商之旅,克咸厥功。”郑玄笺:“敦,治;旅,众。……武王克殷而治商之臣民。”    [537]《诗•豳风•东山》:“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郑玄笺:“敦敦然独宿于车下。”朱熹集传:“敦,独处不移之貌。”    [538] 敦(duì):古代食器。用以盛黍、稷、稻、粱等。形状较多。一般为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圈足的敦,盖上多有提柄。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礼记•明堂位》:“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四连。”郑玄注:“皆黍稷器。”陆德明释文:“敦音对,又都雷反。”《仪礼•士丧礼》:“敦启会面足,序出如入。” 郑玄注:“敦有足,则敦之形如今酒敦。”《隋书•礼仪志二》:“荐粢盛为六饭:粳以敦,稻以牟,黄粱以簠,白粱以簋,黍以瑚,粢以琏。”清方薰《山静居诗话》:“敦罗盘列,豆进笾加。”亦指形制较大的酒器。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三折:“萝卜蘸生酱,村酒大碗敦。唱会花桑树,吃的醉醺醺。”——《汉语大词典》    [539]《荀子•君道》:“斗、斛、敦(zhǔn)、槩者,所以为啧也。”    [540] 敦(tún):通“屯”。屯聚。《诗•大雅•常武》:“铺敦淮濆,仍执丑虏。”郑玄笺:“敦,当作屯……陈屯其兵于淮水大防之上以临敌。”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敦兵城也。”[541]《诗•大雅•行(Háng)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毛传:“敦,聚貌。”孔颖达疏:“《周礼》以苇好丛生而谓之丛物,故言‘敦,聚貌。’” 敦,通“团”。    [542]宋王禹偁《酬种放徵君》诗:“人传到迁客,面目敦惭怍。” 敦,通“团”,聚拢。    [543]《诗•豳风•东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敦,通“团”,圆形。毛传:“敦,犹专专也。烝,众也。言我心苦,事又苦也。”陆德明释文:“专,徒端反。”后因以“敦瓜”指辛劳痛苦。王闿运《愁霖赋》:“穆悲黄竹旦感敦瓜,淫霖为灾兮自古由嗟。”——《汉语大词典》    [544]《周礼•春官•司几筵》:“每敦一几。”郑玄注:“敦,读曰焘。焘,覆也。”陆德明释文:“敦音道。”    [545] 敦(diāo):通“雕”。雕画,文饰。敦(diāo)琢,犹雕琢。引申为选择。《诗•周颂•有客》:“有萋有且,敦琢其旅。”郑玄笺:“又选择众臣卿大夫之贤者与之朝王,言敦琢者,以贤美之,故玉言之。”孔颖达疏:“敦琢,治玉之名。人而言敦琢,故为选择。”马瑞辰通释:“敦与彫双声,敦即彫字之假借字,亦作雕。”敦弓,雕饰之弓。为古代帝王专用。《诗•大雅•行苇》:“敦弓既坚,四鍭既钧。”毛传:“敦弓,画弓也。天子敦弓。”孔颖达疏:“敦与彫,古今之异。彫是画饰之义,故云‘敦弓,画弓也。’”——《汉语大词典》    [546] 《诗•大雅•召(Shào)旻》:“溥斯害矣,职兄(kuàng)斯弘,不灾我躬?” 兄(kuàng),同“况”。滋益,增加。    [547] 《墨子•非攻下》:“还至乎商王纣,天不序其德……棘生乎国道。王兄(kuàng)自纵也,赤乌衔珪,降周之歧社。”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二》:“兄与况同。况,益也。言纣益自放纵也。”    [548] 《管子•大匡》:“虽得天下,吾不生也,兄(kuàng)与我齐国之政也?” 兄(kuàng) ,同“况”。何况。      [549]见[177]    [550]《庄子•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xié)之百围。” 絜(xié),动词,用绳子量筒形物体的粗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6-5-19 10:20:30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辛苦了我看的都头晕,何况小孩子呢等读初一再认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6-5-19 10:22:39 | 只看该作者
 [551] 絜(xié)矢:古代一种可在箭头上带火以射烧敌军的箭。《周礼•夏官•司弓矢》:“凡矢,枉矢、絜矢利火射,用诸守城车战。”郑玄注:“枉矢者,取名变星,飞行有光,今之飞矛是也,或谓之兵矢。絜矢象焉。二者皆可结火以射敌、守城、车战。前于重,后微轻,行疾也。”    [552] 絜(xié)令:著于板籍之律令。《史记•酷吏列传》:“奏谳疑事,必预先为上分别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谳决法廷尉絜令,扬主之明。”裴骃集解引韦昭曰:“在板絜。”张守节正义:“按:谓律令也。古以板书之。”——《汉语大词典》    [553]《史记•陈涉世家》:“尝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絜,动词,衡量。    [554] 絜(xié)钩:鸟名。《山海经•东山经》:“(石垔 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钩,见则其国多疫。”    [555]絜(xié)矩:絜,度(duó)量;矩,画方形的用具,引申为法度。儒家以絜矩来象征道德上的规范。《礼记•大学》:“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tì),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郑玄注:“絜,犹结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絜法之道,谓当执而行之,动作不失之。”朱熹集注:“絜,度(duó)也。矩,所以为方也……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duó)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方,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汉语大词典》    [556] 絜(xié)知:测度(duó)而知。《管子•幼官》:“六举而絜(xié)知事变,七举而内外为用,八举而胜行威立。”尹知章注:“絜,围度也。”——《汉语大词典》    [557] 絜(jié)齐(zī):同“絜粢”。齐,同“粢”。祭祀用的清洁谷物。《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絜(jié)齐(zī)酒食,以供祖宗,是谓继祭祀也。”李贤注:“絜,清也,谓食也。《左传》曰‘絜粢丰盛’也。” ——《汉语大词典》    [558] 絜(xié)驾:谓乘车不徒行。形容安享富贵。《韩非子•五蠹》:“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xié)驾,故人重之。”——《汉语大词典》    [559] 絜(jié)楹:絜(jié),刮摩修整使之洁泽光滑。楹,屋柱。刮摩屋柱使之洁泽光滑,因以“絜(jié)楹”比喻人的圆滑、谄谀。《楚辞•卜居》:“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jié)楹乎?”一本作“潔楹”。王逸注:“顺滑泽也。”朱熹集注:“絜楹未详,或疑如《大学》‘絜矩’之‘絜’谓围束之也;楹,屋柱,亦圆物,又以脂灌韦而絜之,是以突梯滑稽而无所止也。”蒋天枢校释:“楹,屋柱。絜,围而度之。絜楹,喻善能揣度权贵者之所好。”案:依以上释义则“絜”当读xié。《礼记•明堂位》:“刮楹、达乡。”孔颖达疏:“刮,摩也;楹,柱也。以密石摩柱。”    [560] 絜(Xié)水:河名。古代黄河自孟津以北所分的九条支流之一。《尔雅•释水》:“徒骇、太史、马颊、覆鬴、胡苏、简、絜(Xié)、鬲(Gé)津,九河。” ——《汉语大词典》[561] 絜(jié)皋:即桔槔。    [562]《诗•秦风•小戎》:“俴驷孔群,厹矛鋈錞(duì)。” 俴(jiàn),浅;薄。俴驷,披着薄金甲的驷马。厹(qiú)矛:三棱矛。鋈(wù),白铜,镀白铜。錞(duì),矛柄下端的平底金属套。    [563] 铛(chēng):1、古代的锅。有耳和足。用于烧煮饭食等。以金属或陶、瓷制成。《太平御览》卷七五七引汉服虔《通俗文》:“鬴有足曰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母好食铛底焦饭。”宋苏轼《送柳宜师》诗:“折脚铛边煨淡粥,曲枝桑下饮离杯。”清李渔《蜃中楼•耳卜》:“瓦铛饭煮神仙字,黎火光生太乙文。”2、一种古代的温器。较小,有三足。用以把酒、茶等温热。以金属或陶、瓷等制成。唐李白《襄阳歌》:“舒州勺,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前蜀贯休《和毛学士舍人早春》:“茶癖金铛快,松香玉露含。”宋高似孙《经略•古铛》:“古铜铛者,龙首三足,挹注以口,萃蚀可玩。因考《晋旧事》有龙首铛,即是此类……《述异记》有谓‘卿无温铛,安得饮酒’,当是温酒器也。”清孙枝蔚《谢郝羽吉惠茶》诗之二:“虎丘三月曾停舫,惠水他时喜满铛。”3、今指一种浅而平的锅。多用于烙饼,炒菜。以铁或不锈钢制成。——《汉语大词典》    [564] 铛(chēng)脚刺史:《旧唐书•良吏传上•薛大鼎》:“贞观中,(薛大鼎)累转鸿胪少卿、沧州刺史……时与瀛州刺史贾敦颐、曹州刺史郑德本,俱有美政,河北称为‘铛(chēng)脚刺史’。”因铛有三足,故以为喻。    [565] 锒铛(dāng):本指锁犯人的铁锁链,也指锁链撞击声。    [566] 铛(chēng)鼎:古代一种有足的大锅。有时用以烹人。《聊斋志异•刘姓》:“此等横暴,合置铛(chēng)鼎。”    [567] 铛(dāng):1、女子的耳饰。2、象声词。形容撞击金属声,更漏声。    [568] 铛(tāng)★:象声词。形容鼓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子虚赋〉》:“金鼓迭起,铿鎗铛(tāng)★,洞心骇耳。”《汉书》《文选》皆作“闛(táng)鞈”。“铛”,《辞源》音dāng,《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tāng。    [569] 铛(tāng):古兵器名。形如半月,有柄。《说唐》第三四回:“阔海见二人战成都(宇文成都)不下,就把双斧杀入,成都把铛(tāng)迎住,又战了二十余合。”——《汉语大词典》    [570] 酦(pō)醅:未过滤过的再酿酒。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pō)醅。”[571] 鲑(xié):古代鱼类菜肴的总称。宋司马光《九月十一日夜雨宿南园》诗:“沼中数寸鱼,烹煎足为鲑(xié)。”原注:“吴人谓鱼(之)肉为鲑(xié)。”后亦指用鱼制作的菜或泛指菜肴,如鲑(xié)珍、鲑(xié)羞、鲑(xié)菜、鲑(xié)饭、鲑(xié)蔬、鲑(xié)膳等。    [572] 鲑(guī):1、即 鱼规 。河豚的别名。也称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6-5-19 10:26:19 | 只看该作者
 [601] 《墨子经下》:“异类不吡(bǐ),说在量。”谭戒甫校释:“吡,比之繁文……若知异类不比之理,则推类之难,当可大减。” 《墨子经说下》:“ 木与夜孰长?智与粟孰多?”    [602]《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又弄了两个鼓手,一个打鼓,一个吹锁呐,一路吡(bì)哩叭喇鼕,一直吹进了衙门。”    [603]鲁迅《朝花夕拾五猖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化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做‘吹都都’的,吡(bì)吡(bì)地吹它两三天。”    [604] 吡(bì)唎:即觱篥。古代管乐器,多用于军中。    [605] 吡(bì)噉(dàn):歌声抑扬顿挫。《古文苑扬雄〈蜀都赋〉》:“眇眇之态,吡(bì)噉出焉。”章樵注:“言歌声抑扬之妙。”——《汉语大词典》    [606] 干(gān)哕:想呕吐发出声音而吐不出东西来。    [607] 哕(yuě):象声词,呕吐时发出的声音。    [608] 哕(huì)哕(huì):1、有节奏的车铃声。《诗鲁颂泮水》:“其旂茷茷,鸾声哕(huì)哕(huì)。”2、深而暗。《诗小雅斯干》:“哙哙其正,哕(huì)哕(huì)其冥。”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十九:“哕(huì)哕(huì)犹昧昧,是状其室之深闇。”——《辞源》    [609] 瘈(zhì):疯狂;特指狗发狂。《左传哀公十二年》:“国狗之瘈(zhì),无不噬也。” 瘈(zhì)狗:疯狗。《左传襄公十七年》:“国人逐瘈(zhì)狗,瘈(zhì)狗入于华臣氏。”陆德明释文:“《字林》作狾,……狂犬也。”《汉书五行志》引《左传》作“狾狗”。    [610] 瘈(chì)疭:中医病症名。一作“瘛疭”。与抽搐同义。俗名“抽风”。筋急引缩为“瘈”,筋缓纵伸为“疭”;手足时缩时伸,抽动不止者,称为“瘈(chì)疭”。《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chì)疭。”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九篇:“然潘金莲妬李有子,屡设计使受惊,子终以瘈(chì)疭死。”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size="2"></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611] 匿(tè):“慝”的古字。1、邪恶。《逸周书大戒》:“克禁淫谋,众匿(tè)乃雍。”王念孙《读书杂志逸周书》:“匿,古慝字。慝,恶也。言能克禁淫谋,则众恶皆塞也。” 《逸周书五权》:“地庶则荒,荒则聂(shè)。人庶财匮,匮乃匿(tè)。”俞樾平议:“匿当读为慝。言人众则必匮乏,匮乏则必为奸慝矣。”朱右曾校释:“财用竭则民逃亡。匿,亡也。”案:依朱注则“匿”读nì。《管子七法》:“常令不审,则百匿(tè)胜。” 汉王符《潜夫论德化》:“心精苟正,则奸匿(tè)无所生。”汉赵晔《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后三日复徙军于檇李,斩有罪者三人,以循于军曰:‘其淫心匿行,不当敌者,如斯矣。’” 2、差错,差误。《荀子天论》:“匿(tè)则大惑。” 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五》:“匿与慝同,慝,差也。言大惑生于差慝也。”    [612]《诗经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shǎn)执子之手兮。” 掺(shǎn),持,拉。    [613] 《诗经魏风》:“掺(xiān)掺(xiān)女手,可以缝裳(cháng)。” 掺(xiān),同“攕(xiān)”。女子手纤细柔美的样子。《说文解字》:“攕(xiān),好手貌。《诗》曰:‘攕攕女手。’”《韩诗》作“纎纎女手”。“掺”,《辞海》音xiān,《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shān。    [614] 掺(chān)合肥料:用干混方法制成的混合肥料。掺(chān),同“搀”,搀杂,混合。    [615] 掺(càn):古代鼓曲名,也指一种击鼓之法。李商隐《听鼓》诗:“ 欲问渔阳掺(càn),时无祢正平。”    [616] 挨噌(cēng):挨训,受斥责。    [617] 噌(chēng)吰:象声词。用以形容钟鼓声、水激石声等。司马相如《长门赋》:“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chēng)吰而似钟音。”苏轼《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ēng)吰如钟鼓不绝。”清黄景仁《退潭舟夜雷雨》诗:“我舟忽尔移断岸,噌(chēng)吰水石声交加。”    [618] 蹄(dì):踢。柳宗元《黔之驴》:“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dì)之。”    [619] 蹄(tí)踵:指牲口的脚。亦泛指蹄迹。韩愈《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自他郡往输,乘沙逆河,远者数千里,人畜死,蹄(tí)踵交道,费不可胜计,中国坐耗。”宋路振《祭战马文》:“蹄(tí)踵累累,通乎鬼区。”    [620] 趹(jué)蹄(tí):旧传为瑞兽,君主仁孝则出现。《宋书符瑞志下》:“趹(jué)蹄(tí)者,后土之兽,自能言语。王者仁孝于国则来,禹治水而至。” 趹(jué),马疾奔貌。——《汉语大词典》    [621] 蹄(dì)趹(guì):也作“蹄(dì)蹶”、“趹(guì)踶(dì)”。牲口踢蹬。《聊斋志异钟生》:“方欲整辔趋过,有一失勒牡驴,随之而行,致骡蹄(dì)趹(guì)。” 趹(guì),牲口用后蹄踢。《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忽听马棚内闹将起来。原来二马同槽,不能相容,互蹄(dì)蹶起来。”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立言上》:“兽与兽遇则相角,马与马遇则趹(guì)踶(dì)。”    [622] 蹄(dì)啮:1、马用蹄子踢和用嘴咬。《周礼夏官庾人》“攻驹”郑玄注:“攻驹,制其蹄(dì)啮者。”2、引申为劣马。杜甫《遣兴》诗之二:“君看渥洼种,态与驽骀异。不杂蹄(dì)啮间,逍遥有能事。”3、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争斗。《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而不离剌转相蹄(dì)啮者也!”    [623] 欸(ēi):叹词,表示招呼。    [624] 欸(éi):叹词,表示诧异。    [625] 欸(èi):叹词,表示答应或同意。    [626] 欸(ěi):叹词,表示不以为然。    [627] 欸(ǎi)乃:象声词。1、摇橹声。唐元结《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题注:“棹舡之声。”唐柳宗元《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2、棹歌,划船时歌唱之声。宋陆游《南定楼遇急鱼》诗:“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吴舟。”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听长笛一声何处发,歌欸乃,橹咿哑。”3、泛指歌声悠扬。唐刘言史《潇湘游》诗:“野花满髻妆色新,闲歌欸乃深峡里。”……——《汉语大词典》。案:欸(ǎi)乃之乃,《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ǎi,《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音nǎi。    [628] 欸(āi):叹息。《楚辞九章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āi)秋冬之绪风。”王逸注:“欸(āi),叹也。”亦指叹息声。……——《汉语大词典》    [629] 啁(zhāo)哳:形容声音繁杂而细碎。《楚辞九辩》:“雁廱廱而南游兮,鵾鸡啁(zhāo)哳而悲鸣。”洪兴祖补注:“啁(zhāo)哳,声繁细貌。”唐韩愈《桃源图》诗:“夜半金鸡啁(zhāo)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汉语大词典》    [630] 啁(zhōu)啾:1、鸟鸣声。唐王维《黄雀痴》诗:“到大啁(zhōu)啾解游扬,各自东西南北飞。”……亦用以形容小儿语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夜叉国》:“又三年,子女俱能行步。徐辄教以人言,渐能语,啁(zhōu)啾之中,有人气焉。”2、指多种乐器齐奏声。唐杜甫《渼陂行》:“凫鷖散乱棹讴发,丝管啁(zhōu)啾空翠来。” ——《汉语大词典》    [629]-[630] 啁(zhāo)一般用以形容不太好听的声音,如啁(zhāo) 哳、啁(zhāo)咈、啁(zhāo)嘈、啁(zhāo)嗻等。啁(zhōu) 一般用以形容好听的声音,如啁(zhōu)唧、啁(zhōu)啁(zhōu)、啁(zhōu)啾、啁(zhōu)噍等。啁(tiáo)为戏谑、嘲笑义,如诙啁(tiáo)、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size="-1"></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size="-1"></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631] 《诗商颂那(Nuó)》:“猗(ē)与那(nuó)与,置我鞉鼓。”马瑞辰通释:“猗、那二字叠韵,皆美盛之貌,通作‘猗傩’(见《桧(Guì)风》)、‘阿(ē)难(nuó)’(见《小雅》)。草木之美盛曰猗傩,乐之美盛曰猗那,其义一也。”    [632]《诗桧(Guì)风隰有苌楚》:“隰有苌楚,猗(ē)傩其枝。”又:“隰有苌楚,猗(ē)傩其华。”毛传:“猗(ē)傩,柔顺也。”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上》:“‘猗(ē)傩其华’……猗(ē)傩乃美盛之貌。”    [633] 猗(wēi)移:委曲顺从貌。《列子黄帝》:“吾与之虚而猗(wēi)移,不知其谁何。”杨伯峻集释:“冯登府曰:‘猗(wēi)移,即委蛇。’《释文》云:‘猗(wēi),於危切。猗(wēi)移,委移,至顺之貌。’”宋朱熹《调息箴》:“容与猗(wēi)移,静极而嘘。”——《汉语大词典》    [634]《诗小雅车攻》:“四黄既驾,两骖不猗(yǐ)。”孔颖达疏:“两骖之马,不相依猗。” 猗(yǐ),通“倚”。倚,靠。    [635]《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yī)。”朱熹集传:“猗(yī),与‘兮’同,语词也。”  兮、猗(yī),助词。表示语气。“兮”相当于现在的“嘿”、“嗨”之类,“猗(yī)”相当于现在的“唉”“呀”之类。    [636]適(tì)適(tì):惊恐失色貌。《庄子秋水》:“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適(tì)適(tì)然惊,规规然自失也。”陆德明释文:“適(tì)適(tì)、规规,皆惊视自失貌。”成玄英疏:“適(tì)適(tì),惊怖之容。规规,自失之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云翠仙》:“一日,博党款门访才,窥见女,適(tì)適(tì)惊。”何垠注:“適音惕,惊貌。”……——《汉语大词典》    [637] 適(dí)適(dí):分明,清楚。適,通“的”。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天明,母重启济:‘虽云梦不足怪,此何太適(dí)適(dí)?亦何惜不一验之?’”宋陈造《闲适》诗:“槁木山麓正適(dí)適(dí),从来里舍议家丘。”——《汉语大词典》    [638] 《诗商颂殷武》:“岁事来辟(bì),勿予祸(guò)適(zhé),稼穑匪解(xiè)。”毛传:“適,过也。”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下》:“祸读为过,《广雅》曰:‘谪、过,责也。’谪与適通。勿予过谪,言不施谴责也……祸与过读字通。《荀子成相篇》说刑曰:‘罪祸有律,莫得轻重。’即罪过字。《汉书公孙宏传》:‘诸常与宏有隙,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史记》过作祸。”    [639]《韩非子亡徵》:“轻其適(dí)正,庶子称衡,太子未定,而主即世者,可亡也。”適(dí)正,指当继位的嫡子。——《汉语大词典》    [640]《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gèng),如日之升。”毛传:“恒,弦。”郑玄笺:“月上弦而就盈。”    [641]《诗大雅生民》:“恒(gèng)之秬秠,是获是亩。”毛传:“恒,遍也。”孔颖达疏:“以言种之广多,故以恒为遍。”    [642]《汉书叙传上》:“潜神默记,恒(gèng)以年岁。”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恒,因亘境之亘。”亘,现读gèn,绵延。    [643] 曹植《七启》:“捷(chā)忘归之矢,秉繁弱之弓。” 捷(chā),同“插”。《太平御览》卷六八六引《管子小匡》:“管仲诎缨捷衽。”今本《管子》作“插衽”。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四》:“插,当从宋本作‘捷’。捷,古插字也。今作插者,后人所改耳。”    [644] 捷(qiè)捷(qiè):巧言貌。《诗小雅巷伯》:“捷(qiè)捷(qiè)幡幡,谋欲谗言。”陆德明释文:“捷捷,读如字,又音妾。”《旧唐书文苑传下唐次》:“便(pián)便(pián)可以动心,捷(qiè)捷(qiè)可以乱德。”——《汉语大词典》    [645] 捷(jié)捷(jié):1、举动敏捷貌。《诗大雅烝民》:“征夫捷(jié)捷(jié),每怀靡及。”……2、贪食貌。引申指贪得。《孔子家语五仪》:“哀公问于孔子曰:‘请问取人之法。’孔子对曰:‘事任于官,无取捷(jié)捷(jié),无取钳钳,无取啍(zhūn)啍(zhūn)。捷(jié)捷(jié),贪也。’”王肃注:“捷(jié)捷(jié)而不已食,所以为贪也。”——《汉语大词典》    [646]与(yú):同“欤”。1、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yú)?抑与(yǔ)之与(yú)?”《楚辞渔父》:“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yú)?何故至于斯?’”表示感叹。《诗商颂那(Nuó)》:“猗(ē)与(yú)那(nuó)与(yú),置我鞉鼓。”《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yú)!归与(yú)!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2、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国语周语上》:“若壅其口,其与(yú)能几何?”《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是盟也,其与(yú)几何?”《论语公冶长》:“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宰)予与(yú)改是。’”    [647] 与(yù)与(yù):1、繁盛貌。《诗小雅楚茨》:“我黍与(yù)与(yù),我稷翼翼。”2、《论语乡党》:“君在,踧(cù)踖(jí)如也,与(yù)与(yù)如也。” 与(yù)与(yù),《汉语大词典》谓威仪合度貌,《辞海》谓行步徐徐貌。3、犹豫不决貌。《淮南子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yù)与(yù)。”案:与与,《辞源》《辞海》音yúyú,《汉语大词典》音yùyù。    [648] 杓(biāo):勺子柄。《说文解字》:“杓(biāo),枓(即斗(dǒu))柄也。”段玉裁注:“枓柄者,勺柄也。勺谓之枓,勺柄谓之杓(biāo)。”北斗七星形如斗,故其柄部三颗星叫做杓(biāo)、斗杓(biāo)、北斗杓(biāo)。《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杓(biāo)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shēn)首。”裴骃集解引孟康曰:“杓(biāo),北斗杓(biāo)也。”李商隐《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少减东城饮,时看北斗杓(biāo)。”《老残游记》第十二回:“那北斗正斜倚在紫微垣的西边上面,杓(biāo)在上,魁在下。”    [649]《淮南子道应训》:“孔子劲杓(biāo)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高诱注:“杓(biāo),引也。古者悬门下,从上杓(biāo)引之难也。”    [650] 杓(biāo)窊(wā)印:杓(biāo)窊,古契丹语,鸷鸟的总称。刻印纽为鸟形,调发军马用之。《辽史圣宗纪二统和四年》:“壬寅,遣抹只、谋鲁姑、勤德等领偏师以助(耶律)休哥,仍赐旗鼓、杓(biāo)窊(wā)印抚谕将校。”又《国语解》:“杓(biāo)窊(wā)印,杓(biāo)窊(wā),鸷鸟总称,以为印纽,取疾速之义。凡调发军马则用之。”又《仪卫志三》:“道宗赐耶律仁先鹰纽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06-5-19 10:28:27 | 只看该作者
版主辛苦,很多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6-5-19 10:29:31 | 只看该作者
[651] 杓(sháo)俫:傻瓜,糊涂人。元乔吉《一枝花•私情》套曲:“有等干咽唾的杓(sháo)俫死嘴 口斬 ,委实难躭。”明朱有燉《曲江池》第一折:“俺兄弟二人,去郊外寻两个杓(sháo)俫,哄他些钱钞使去来。”也指没见识的后生。明贾仲明《对玉梳》第二折:“不晓事的颓人认些回和,没见识的杓(sháo)俫知甚死活。”——《汉语大词典》    [652] 澄(dèng):1、使液体中的一些东西沉淀于底层,如:把稀饭澄(dèng)一澄(dèng),使米沉淀于底层;把水澄(dèng) 一澄(dèng),使水中的杂质沉淀于底层。2、过滤,把不用的东西过滤掉,把欲用的东西留下,如:澄(dèng)沙,用纱布过滤豆沙留下的比较细腻的部分。澄(chéng):1、清澈而不流动。2、明净。3、澄清,使清明。4、静止。5、安,安定。澄(dèng)针对于具体的东西,澄(chéng)针对于抽象的东西。毛泽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chéng)清万里埃。”    [6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6-5-19 10:34:42 | 只看该作者
[701] 差(cuō)跌:失足跌倒。喻失误。差,通“蹉”。《淮南子•俶真训》:“其所守者不定,而外淫于世俗之风,所断差(cuō)跌者,而内以浊其清明。”唐陆贽《请抚循李楚琳状》:“贼胜则往,我胜则来,其间事机,不容差(cuō)跌。”清吴伟业《又咏古》诗:“一朝遇差(cuō)跌,未得全要领。”——《汉语大词典》    [702] 疋(pǐ):同“匹”。    [703] 疋(Pǐ)娄:复姓。北魏有疋(Pǐ)娄内干。见《通志•氏族略五》——《汉语大词典》    [704] 疋(pǐ)丢扑搭:象声词。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一折:“怎当他乞纽忽浓的泥,更和他疋(pǐ)丢扑搭的淤。”亦作“疋(pǐ)丢扑答”。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只见他笑溶溶的脸儿都变做赤留血律的色……把一个骨碌碌的车儿止不住疋(pǐ)丢扑答的拍。”——《汉语大词典》    [705] 疋(yǎ):“雅”的古字。    [706] 伺(cì)服马达: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直接对被控设备进行控制的一种执行元件。有电动(伺(cì)服电动机)、气动和液动等型式。能将输入信号转换成直线位移或角位移,借以改变被控设备调节机构的开启程度。——《辞海》    [707] 伺(cì)候:伺候之伺,《辞源》《辞海》统读cì,《汉语大词典》有的词条里读cì,有的词条里读sì,颇难掌握。现从《辞源》《辞海》:伺候之伺统读cì。    [708] 伺(sì)隙:等待可乘之机。    [709] 伺(sì)察:侦视;观察。    [710] 咀(zuǐ)巴:即“嘴巴”。咀(zuǐ)是“嘴”的俗字,如过滤嘴有的写作“过滤咀(zuǐ)”。茅盾《锻炼》一:“我们今天还要去奔走营救,看人家的咀(zuǐ)脸,越想越不服气。” 咀(zuǐ),一本作“嘴”。    [711] 咀(jǔ)嚼(jué):1、用牙齿磨碎食物。2、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诗句的意境,耐人咀(jǔ)嚼(jué)。——《现代汉语词典》。咀(jǔ),嚼(jiáo)。    [712] 含英咀(jǔ)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现代汉语词典》。含,口含。英、华,花。咀(jǔ),嚼(jiáo)。    [713] 腌(ā)腌(ā)臜臜:肮脏,不干净。《镜花缘》第四十三回:“那是我的旧被,上面腌(ā)腌(ā)臜臜,姑娘不可拿他!”毛泽东一九三七年一月《致徐特立》信:“你是心里想的就是口里说的与手里做的,而在有些人他们心之某一角落,却不免藏着一些腌(ā)腌(ā)臜臜的东西。”    [714] 饹(gē)馇(zha):一种食品,用豆面做成饼形,切成块炸着吃或炒着吃:绿豆饹(gē)馇(zha)。——《现代汉语词典》    [715] 馇(chā):1、边拌边煮(猪、狗的饲料):馇(chā)猪食。2、〈方〉熬(粥):馇(chā)粥。——《现代汉语词典》。鲁北地区谓熬玉米粥为“馇(chā)黏粥”。    [716] 呱(gū)呱(gū)坠地:指婴儿出生。呱(gū)呱(gū),小儿哭声:呱(gū)呱(gū)而泣。婴儿出生时必哭,故以“呱(gū)呱(gū)坠地”指婴儿出生。    [717] 虾(há)蟆:即蛤蟆。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há)蟆陵下住。”案:现西安市和平门内有下马陵,为董仲舒陵墓所在地,相传历代帝王到此须下马,故名下马陵。至今关中方言读下为hà,且唐长安城内并无“虾(há)蟆陵”,故“虾(há)蟆陵”当为“下马陵”之误。鲁迅《呐喊•鸭的喜剧》:“伊和希珂先,没有了,虾(há)蟆的儿子。”    [718] 呱(guā)呱(guā):象声词,形容鸭子、青蛙等的响亮的叫声。——《现代汉语词典》    [719] 呱(guā)唧(ji):1、象声词,多形容鼓掌的声音。2、指鼓掌:欢迎小王唱个歌,大家给他呱(guā)唧(ji) 呱(guā)唧(ji)。——《现代汉语词典》    [720] 呱(guā)嗒(dā):1、象声词:地是冻硬的,走起来呱(guā)嗒(dā)呱(guā)嗒(dā)地响。2、〈方〉讽刺;挖苦:呱(guā)嗒(dā)人。也作呱(guā)哒(dā)。——《现代汉语词典》    [721] 呱(guā)嗒(da):〈方〉1、因不高兴而板起(脸):呱(guā)嗒(da)着脸,半天不说一句话。2、说话(含贬义):乱呱(guā)嗒(da)一阵。也作呱(guā)哒(da)。——《现代汉语词典》    [722] 拉(lā)呱(guǎ):〈方〉闲谈:歇着的时候,几个老头儿就凑到一起拉(lā)呱(guǎ)。——《现代汉语词典》    [723] 蛤(gé)蜊:1、软体动物,长约三厘米,壳卵圆形,淡褐色,边缘紫色。生活在浅海底。2、文蛤(gé)的通称。文蛤(gé):软体动物,壳略呈三角形,表面多为灰白色,有光泽,长约二三寸,生活在沿海泥沙中,以硅藻为食物。通称蛤(gé)蜊。——《现代汉语词典》    [724] 蛤(gé)蚧:爬行动物,形似壁虎而大,头大,背部灰色而有红色斑点。吃蚊、蝇等小虫。可入药。——《现代汉语词典》    [725] 拶(zǎn):1、用拶(zǎn)子夹手指。明无名氏《精忠记•严刑》:“叫你打,着实打;叫你拶(zǎn),着实拶(zǎn),若有容情,一概问罪。”清孔尚任《桃花扇•拒媒》:“杨老爷新做了礼部,连你们官儿都管得着,明日拿去拶(zǎn)掉你指头。”清朱素臣《十五贯》第三场:“来,把他拖下去拶(zǎn)起来。”《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九回:“县官大怒,叫人拿上来,一拶(zǎn)一百敲,将再冬枷号一个月示众,将素姐放拶(zǎn)赶出。”2、被施加拶(zǎn)指之刑。《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九回:“薛素姐因手指拶(zǎn)烂,肿痛难忍,不能回家。”    拶(zǎn)指:1、旧时夹手指的刑具,即拶(zǎn)子。明沈榜《宛署杂记•经费上》:“拶(zǎn)指六把,连绳价七分。”《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五回:“当下两个伏侍一个,套上拶(zǎn)指,只顾擎起来。”2、用拶(zǎn)子夹手指;施拶(zǎn)指之刑。《二刻拍案惊奇•硬勘案大儒争闲气,甘受刑侠女著芳名》:“绍兴太守也是一个讲学的,严蕊解到时,见他模样标致,太守便道:‘从来有色者,必然无德。’就用严刑拷他,讨拶(zǎn)来拶(zǎn)指。”    拶(zǎn)鞠:用拶(zǎn)指之刑进行逼讯。    拶(zǎn)夹,即拶(zǎn)子。洪深《申屠氏》第六本:“老丈不肯招认,牢子捉着他手,套上拶(zǎn)夹。”    [726] 拶(zā):逼;挤压。唐李山甫《禅林寺作寄刘书记》:诗“坐近松风骨自寒,茅斋直拶(zā)白云边。”宋杨万里《明发西馆晨炊蔼冈》诗之二:“拶(zā)得一家无去处,跨溪结屋更清奇。”    拶(zā)逼:逼迫。茅盾《一个女性》六:“长日的医药费的负担,早已感得太重,但也还勉强支持,可是旧年关的债务的拶(zā)逼,使得琼华不得不克减到这方面了。”    逼拶(zā):亦作“逼桚”、“逼匝”。犹逼迫。清洪昇《长生殿•弹词》:“不隄防余年值乱离,逼拶(zā)得岐路遭穷败。”茅盾《追求》七:“她被两种情绪不断地逼拶(zā)着:愤激和悲悯。”    拶(zā)榨:压榨。朱自清《温州的踪迹》四:“她若卖到这种人手里,他们必拶(zā)榨她过量的劳力。”    拶(zā)拆:挤破。宋杨万里《诚斋步月》诗:“若教桂树只管长,拶(zā)拆月轮谁补伊。”    拶(zā)拶(zā):拥挤貌。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排营拶(zā)拶(zā),列阵重重。”               ——《汉语大词典》    [727] 么(me):1、“这么”、“那么”的省文。宋黄庭坚《南乡子》词:“万水千山还么(me)去,悠哉,洒向黄花欲醉谁!”《雍熙乐府•端正好•玄宗幸蜀》:“一言既出须教应,分毫谁敢违军令,则索喏喏么(me)连声。”2、后缀。宋杨万里《腊夜普明寺睡觉》诗之一:“只么(me)功名是,如今悟解不?”又如:那么、怎么、多么等。3、用作歌词的衬字。如:满山的杜鹃花红呀么(me)红似火。    么(me)生:犹言什么生活。前蜀贯休《怀周朴张为》诗:“白发应全白,生涯作么(me)生。”《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妪理其鬓发,捻其耳环,曰:‘十四娘近在闺中作么(me)生?’女低应曰:‘闲来只挑绣。’”    么(me)娘:詈语。表示怨恨、愤怒等感情。么(me),这么。元关汉卿《绯衣梦》第三折:“到来日云阳闹市中,杀么(me)娘七代先灵!”2、语气词。犹吧。《全元散曲•步步娇》:“独宿鸳帷甚情况,疾睡来么(me)娘!百忙里铰甚么鞋儿样。”    么(me)道:犹言如此说、这么说。宋陆游《送佛照光老赴径山》诗:“报恩一句作么(me)道,常遣山林见太平。”                  ——《汉语大词典》    [728] 么(ma):助词。1、用同“吗”。(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唐贾岛《王侍御南原庄》诗:“南斋宿雨后,仍许重来么(ma)?”《水浒传》第三十一回:“武松道:‘你认得我么(ma)?’”鲁迅《狂人日记》:“从来如此,便对么(ma)?”(2)同“嘛”。《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我么(ma),姓牛,名瑶,草字叫做玉圃。”《西游记》第十九回:“(孙悟空)口里骂道:‘那馕(nǎng)糠的夯(bèn)货,快出来与老孙打么(ma)!’”    [729] 么(yāo)妹:即幺妹。幺,排行中最小的。    [727]-[729] 么(me) 、么(ma)的繁体字是“麽”,但“麽”还有一个读音mó,义为细小,如幺麽(mó)小丑。“麽(mó)”字不能简化为“么”。么(yāo)的本字是“幺”,“麽”无yāo音,么(yāo)不能写成“麽”。    [730] 楂(chá):木筏。南朝梁何逊《如西塞示南府同僚》诗:“回楂(chá)急碍浪,群飞争戏广。”宋钱易《洞微志》:“市西便是神仙窟,何必乘楂(chá)泛五湖。”清纳兰性德《眼儿媚》词:“重见星娥碧海楂(chá),忍笑却盘鸭。”——《汉语大词典》     [731] 楂(chá)枒:歧枝错出貌。宋方岳《雪后梅边》诗之三:“半身苍藓雪楂(chá)枒,直到顶头才数花。”也作“楂(chá)丫”、“槎(chá)枒”。    [732] 楂(zhā)楂(zhā):鹊鸣声。韩愈《杂诗》之二:“鹊鸣声楂(zhā)楂(zhā),乌噪声擭擭。”苏轼《异鹊》诗:“但恨不能言,相对空楂(zhā)楂(zhā)。”    [733]一扎(zā):一束;一捆。    [734] 扎(zhá)挣(zheng):勉强支撑。《红楼梦》第十一回:“凤姐儿道:‘我说他不是十分支持不住,今日这样的日子,再也不肯不扎(zhá)挣(zheng)着上来。’尤氏道:‘你是初三日在这里见他的,他强扎(zhá)挣(zheng)了半天,也是因你们娘儿两个好的上头,他才恋恋的舍不得去。’”    [735] 挣(zhēng)扎(zhá):用力支撑或摆脱。    [736] 挺括(guā):〈方〉(衣服、布料、纸张等)较硬而平整。——《现代汉语词典》    [737] 搜括(guā):即搜刮。用各种方法掠夺(人民的财物):贪官污吏搜括(guā)民脂民膏。——《现代汉语词典》    [738] 嗄(shà):声音嘶哑。《老子》:“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前蜀贯休《寄栖白大师》诗之一:“月苦蝉声嗄(shà),钟清柿叶干。”《聊斋志异•考弊司》:“一狞人持刀来……秀才大嗥欲嗄(shà)。”——《汉语大词典》    [739] 嗄(shà):义同“啥”。《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今年没有生意,家里也要吃用,没(mò)奈何卖了,又老远的路来告诉我做嗄(shà)?”    [740] 嗄(shà):旧时仆役对主人、下级对上级的应诺声。《说岳全传》第二八回:“杨虎即令:‘带进来!’两边军士应一声‘嗄(shà)’,即将牛皋推至面前。”——《汉语大词典》    [741] 嗄(xià)饭:同“下饭”。    [742] 嗄(á)、嗄(a):同“啊(á)”、“啊(a)”。    [743] 喳(chā)喳(chā):低声说话或形容细小的声音。    [744] 喳(zhā)喳(zhā):高声说话或形容响亮的声音。    [745] 金吒(zhā)、木吒(zhā):小说《封神演义》中的神话人物。    [746] 姓氏读哈(Hǎ):清代有哈(Hǎ)元生,回族,雍正十年官至军机处行走。    [747] 被人哈(hǎ):被人训斥。哈(hǎ),方言,斥责。    [748] 哈(hà)巴:走路时两膝向外弯曲。    [749] 哈(hà)什(shi)蚂:蛙的一种,身体灰褐色,生活在阴湿的地方。雌性的腹内有脂肪状物质,叫哈(hà)什(shi)蚂油,可入药。哈(hà)什(shi)蚂是我国特产之一,主要产在东北各省。[满]——《现代汉语词典》    [750] 路叉(chá)住了:路被挡住了。叉(chá),方言,挡住;卡(qiǎ)住。    [751] 叉(chǎ)着腿:两腿分开成叉(chā)形。    [752] 排叉(chà):食品,长方形的薄面片(多为两层),中间划三条口子,把面片的一头从口子中掏出来,用油炸熟。也作排杈。——《现代汉语词典》    [753] 嘎(gá)调:京剧唱腔里,用特别拔高的音唱某个字,唱出的音叫嘎(gá)调。——《现代汉语词典》    [754] 嘎(gā)渣(zha):1、痂。2、食物粘在锅上的部分或烤焦、烤黄的硬皮。——《现代汉语词典》    [755] 拉(là)拉(là)蛄(gǔ):即“蝲蝲蛄”,蝼蛄(g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6-5-19 10:37:06 | 只看该作者
[756] 虎(hù)不(bu)拉(lǎ):鸟名。即伯劳。    [757] 喷(pèn):1、果品、蔬菜、鱼虾等大量上市的时期:对虾喷(pèn)儿;七月西瓜正在喷(pèn)儿上。2、量词。开花结实的次数;成熟收割的次数:头喷(pèn)儿棉花;绿豆结二喷(pèn)儿角了。——《现代汉语词典》    [758] 蜇(zhé)花:指海蛰腹下的众多的脚。清李调元《南越笔记•水母》:“(水母)一名海 虫宅(zhà),气最腥……干者曰海蛰。腹下有脚纷纭,名曰蛰花。”——《汉语大词典》    [759] 悄(qiǎo):1、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悄(qiǎo)声。2、忧愁:悄(qiǎo)然泪下。——参阅《现代汉语词典》    [760] 健(Qián)驮罗国:古代西域国名。也译作“健(Qián)陀罗”、“健(Qián)驮逻”、“乾(Qián)陀罗”、“乾(Qián)陀卫”、“乾(Qián)陀”等。玄奘《大唐西域记•健(Qián)驮逻国》:“健(Qián)驮逻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八百余里,东临信度河。”辽代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卷三:“乾(Qián)陀罗,上音虔。旧云健(Qián)驮罗。此云持地。昔此国多有得道圣贤住持其境,不为他国侵害故也。又云香气遍,谓此国多生香气之花,遍其国内,以为名也。其国在中印度中,北印度南境也。”梵语乾(Qián)为香,陀罗为遍,乾(Qián)陀罗国意译为香遍国。信度河即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今阿富汗之喀布尔、坎大哈以东,至巴基斯坦之白沙瓦,皆健(Qián)陀罗故地。印度阿育王宏扬佛法时,曾遣僧传教于其地,其佛教艺术极著名,号健(Qián)陀罗艺术。    [761] 泥(Nìng)母亭:古地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十二里。泥(Nìng),或作“寧”、“甯”。《春秋•僖公七年》:“秋,七月,(僖)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甯母。”晋代杜预注:“高平方与县东有泥(Nìng)母亭,音如甯。”    [762] 泥(Ní)婆罗:尼泊尔的旧译名。《旧唐书•西戎传•泥(Ní)婆罗》:“泥(Ní)婆罗国在吐蕃西。其俗翦发与眉齐,穿耳,揎以竹筩牛角,缀至肩者以为娇丽。食用手,无匕箸。其器皆铜。多商贾,少田作。”    [763] 泥(niè):通“涅”。1、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的矾石。《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白沙在泥(niè),与之皆黑。”王引之《经义述闻•大戴礼记上》:“沙即今之纱字,非泥沙之沙也。泥读为涅,涅谓黑色,亦非泥沙之泥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niè)而不滓(zī)者也。”司马贞索隐:“泥亦音涅,滓亦音淄,又并如字。”明杨慎《丹铅总录•字学•黾音蔑》:“《抱朴子》:‘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niè),高第良将怯如黾(miè)。’泥音涅。《后汉书》引《论语》‘涅而不缁’作‘泥而不滓’,可证也。”2、染黑。参见“泥(niè)而不滓”。——《汉语大词典》。案:高第良将怯如黾(miè)之黾,诸辞书音měng,是一种蛙。《尔雅•释鱼》:“鼁 酋黽(qiū) 、蟾诸,在水者黾(měng)。”郭璞注:“耿黾(měng)也,似青蛙,大腹,一名土鸭。”我的故乡鲁西北有一种青蛙,背部麻鸭色,腹部白色,腹大,以物击之则缩头鼓腹,俗称“气蛤蟆”、“花里白”,疑黾(měng)即“气蛤蟆”。    [764] 泥(niè)而不滓(zī):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niè),通“涅”。染黑。滓(zī),通“缁”。黑色。《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niè)而不滓(zī)者也。”司马贞索隐:“泥亦音涅,滓亦音淄,又并如字。”——《汉语大词典》    [765] 泥(niè)洹:即涅槃。晋无名氏《正诬论》:“善人泥(niè)洹,不始不终,永存绵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天竺诸国,自是以南,皆为中国……泥(niè)洹以来,圣众所行,威仪法则相承不绝。” ——《汉语大词典》    [766]泥(niè)丸:即泥(niè)洹,涅槃。苏轼《次前韵寄子由》:“泥(niè)丸尚一路,所向余皆穷。”亦指人之死。《古谣谚•时人为庞世谣》:“泥(niè)丸之日无吊宾。” ——《汉语大词典》    [767] 泥(ní)丸宫:道教谓“泥(ní)丸九真皆有房”,脑神名精根,字泥(ní)丸,其神所居之处为泥(ní)丸宫。后亦泛称人头。宋李纲《嘉禾道中遇夏侯子阳》诗:“年踰七十两颊红,真气上泝泥(ní)丸宫。”《说岳全传》第二八回:“那兀术(zhú)怒气冲天,睁开二目,看着阮良,大吼一声。那泥(ní)丸宫内一声响亮,透出一条金色火龙。” ——《汉语大词典》    [768] 泥(ní)滓(zǐ):1、泥渣。……2、犹污浊。比喻耻辱。《文选•潘岳〈西征赋〉》:“奋迅泥(ní)滓(zǐ)”李善注引汉李陵《与苏武书》:“言为瑕秽,动增泥(ní)滓(zǐ)。”亦指视为污浊;贱视。唐皮日休《移元徵君书》:“得丧不可摇其心,荣辱不能动其志,桎拲冠冕,泥(ní)滓(zǐ)禄位。”3、比喻卑下的职位。……4、比喻尘世。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吾独胡为在泥(ní)滓(zǐ),青鞵布襪从此始。” ——《汉语大词典》    [769] 呵(Kē)叻:泰国城市名。位于曼谷东北220公里,蒙河上游,是呵(Kē)叻府首府。    [770]啊呵异体:呵是啊的异体字。啊有ā、á、ǎ、à、a五种读音,与其相应,呵也有上面五种读音。    [771] 共(Gōng)华:春秋时晋国人。见《左传•僖公十年》。共(Gōng),姓。    [772] 共(Gōng)国:古国名。1、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北。《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Gōng)。”2、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周时为共(Gōng)伯封国,后为卫邑。《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段。”又“大(tài)叔出奔共(Gōng)。”即此地。郑庄公之弟名段,后来出奔到共(Gōng),故称共(Gōng)叔段。“叔”表示其排行。    [773] 共(Gōng)工:1、古代传说中的天神。《淮南子•地形训》:“共(Gōng)工,景风之所生也。”高诱注:“共(Gōng)工,天神也。人面蛇身,离为景风。”又《天文训》:‘昔者共(Gōng)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2、古史传说人物。为尧臣,与驩兜、三苗、鯀并称为“四凶”,被流放于幽州。3、古代官名。——参阅《汉语大词典》    [774] 共(Gōng)伯:共(Gōng)伯和,西周时共(Gōng)国君。名和,伯是他的爵号。周厉王被逐后,他受诸侯拥戴,代行王政,号共(gòng)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十四年后周宣王即位,他归国。共(Gōng)国到春秋初年尚存。见《左传•隐公元年》《汉书•古今人表》颜师古注等。《竹书纪年》谓共(Gōng)伯和干王位,故曰共(gòng)和。《史记•周本纪》:“(周厉王出奔后)召(Shào)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gòng)和’。”    [775]《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gǒng)之。’” 共(gǒng),通“拱”,环绕。    [776]《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鲁庄公)刻其桷,皆非礼也。御孙谏曰:‘臣闻之:‘俭,德之共(hóng)也;侈,恶(è)之大也。’先君有共(hóng)德,而君纳诸大恶(è),无乃不可乎?’”杨伯峻注:“共(hóng)读为洪,大也。旧读共为恭,不妥。”    [777] 厝(Jí)县:古县名。汉置,在今河北省清河县。《汉书•地理志上》:“清河郡……县十四:……厝(Jí)。”《水经注•河水》:“大河故渎又东迳甘陵县故城南,《地理志》之所谓厝(Jí)也。”——《汉语大字典》    [778] 厝(cuò)火燎原:放火燎原,喻小乱子酿成大祸患。明沈德符《野获编•兵部•西南诸捷》:“惟近日东北用兵,竭天下之力,聚三大帅数十万众,尽没辽水,坐成厝(cuò)火燎原之势,差为不兢耳。”——《汉语大词典》。厝(cuò),通“措”,放置。    [779] 积薪厝(cuò)火:积薪,柴堆。在柴堆下面置火,喻潜伏着极大的危机。《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cuò)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780]《论语•微子》:“周有八士:伯达、伯适(Kuò)、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八人皆不可考。案:适(Kuò)的本字是(桰去掉木旁再加辶),义为疾速。适(shì)的繁体字是“適”。在汉字简化之前,“适”只读kuò,不读shì。适(kuò)不可写成“適”。  [781] 洪适(Kuò):宋金石学家。字景伯,晚年自称盘洲老人,鄱阳人。工文词,与弟遵、迈并称“三洪”。南宋孝宗时,任司农少卿,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pián)章事,兼枢密使。好收藏金石拓(tà)本,并据以证史传讹误,考核颇精。著有《隶释》、《隶续》、《盘洲集》等。以“景伯”应“适(Kuò)”,谓景慕周之伯适(Kuò)。——参阅《辞海》《古人名字解诂》    [782] 南宫适(kuò):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姓南宫,名适(kuò),字子容。《论语•公冶长》:“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qì)之。”又《宪问》:“南宫适(kuò)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kuò)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南容即南宫适(kuò)。《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南宫括”。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鲁南宫括字子容,括者,包容之称也。”《封神演义》里也有南宫适(kuò),为西周初人,非孔子弟子南宫适(kuò)。《尚书•周书•君奭》:“(周)公曰:‘……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史记•周本纪》:“(周武王)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此南宫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贤臣,《封神演义》中的南宫适(kuò)当由此人演化而成。    [783] 诗人李适(shì):字子至,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擢进士第,调猗氏尉。武后时,预修《三教珠英》,迁户部员外郎,兼修书学士。景龙初,擢修文馆学士。睿宗朝,终工部侍郎。《全唐诗》卷七十存其诗十七首。“适(shì)”有“至”义。《诗•郑风•缁衣》:“适(shì)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李适(shì),汉字简化前作“李適”。为了不与唐德宗李适(Kuò)相混淆,李適现在一般不写成“李适(shì)”,而仍作“李適”。    [784] 唐皇李适(Kuò):即唐德宗。擅诗文。《全唐诗》卷四存其诗十五首。    [785] 郄(Xì)虑:东汉末人,汉献帝近臣,官至御史大夫,因与帝密谋曹操,事泄被杀。现河南省许昌市东二十公里郄(Xì)庄有郄(Xì)虑墓。郄(xì),本字作“卻”,通“隙”。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叔虎食邑名郄(xì),郄(xì)姓当源于此。    [786] 郄(xì)门:针灸穴位名。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腕横纹后五寸。主治心悸、心痛、胸闷等症。    [787] 郄(xì)穴:针灸穴位分类名。“郄(xì)”有空隙之意,指各经的经气所深集的部位。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个郄(xì)穴,奇(qí)经八脉中的阴维、阳维、阴蹻(qiāo)、阳蹻(qiāo)四脉也各有一个郄(xì)穴,总称十六郄(xì)穴。常用于治疗急性病症。——《辞海》    [788]《现代汉语词典》:“郄(Qiè),姓。郄(xì)同‘卻(xì)’”。其他几部辞书里“郄”只读xì。大概今人有姓郄(Qiè)的。    [789] 万(Wàn)纽于瑾:《广韵•愿韵》:“万:无贩切。……虏三字姓二氏,西魏有柱国万(Wàn)纽于瑾。《周书•唐瑾传》:‘唐瑾、樊深,并赐姓万(Wàn)纽于氏。’”《北史•唐永传》:“更赐姓万(Wàn)纽于氏。”案:万(Wàn)纽于之万,《广韵》无贩切,《汉语大字典》据此注音wàn,《汉语大词典》引《广韵》为“莫北切”而注音mò,前者是而后者非也。万(Wàn)纽于之万不可繁化为“萬”。    [790] 万(Mò)俟(qí)卨:南宋初年开封阳武(今河南原阳)人,万(Mò)俟(qí)复姓,字元忠。太学上舍生,历任枢密院编修官等职。南宋初年任湖北提点刑狱。后以附秦桧(Huì),为监察御史、右正言。绍兴十一年(1141年)承桧(Huì)意劾岳飞。旋升任御史中丞,治岳飞狱,编造罪名,置岳飞父子和张宪于死地。次年任参知政事,充金国报谢使,赴金。后与秦桧(Huì)争权,被罢黜。秦桧(Huì)死后被召回,绍兴二十六年拜相,继续主和,为世人所不取。——《辞海》。《广韵•德韵》:“万(Mò),莫北切。虏复姓。北齐特进万(Mò)俟(qí)普,俟(qí),音其。” 万(Mò)俟(qí)本为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万(Mò)俟(qí)之万(Mò)不可繁化为“萬”。    [791]《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sì)河之清,人寿几何?’”杜预注:“逸诗也。言人寿促而河清迟,喻晋之不可待。” 俟(sì),等待。河,黄河。后以“俟(sì)河之清”比喻期望之事无望或难以实现。    [789]-[791]“万”只在“万(Mò)俟(qí)”一词中读mò,其余皆读wàn。“俟”只在“万(Mò)俟(qí)”一词中读qí,其余皆读sì。万(Wàn)纽于之万(Wàn)、万(Mò)俟(qí)之万(Mò)都只能写作“万”,不可繁化为“萬”。万(wàn)是“萬”的古字,在一些古籍碑刻中,有时“萬”是写作“万”的。    [792] 夭(wāi)斜:亦作“夭(wāi)邪”。1、袅娜多姿貌。白居易《和春深》诗之二十:“扬州苏小小,人道最夭(wāi)斜。”宋陈与义《清明》诗:“街头女儿双髻鸦,随风趁蝶学夭(wāi)邪。”2、歪斜貌。清王士祯《浣溪沙》词之一:“残梦未遥犹眷恋,篆烟初袅半夭(wāi)邪。”鲁迅《彷徨•高老夫子》:“一枝夭(wāi)斜的树枝横在他面前。”——《汉语大词典》    [793]《山海经•海外西经》:“此诸夭(wò)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郝懿行笺疏:“夭(wò)野,《大荒西经》作沃野。”    [794]夭(ǎo):动植物之初生者。《诗•桧(Guì)风•隰有苌楚》:“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ǎo)之沃沃,乐子之无知。”毛传:“夭(ǎo),少(shào)也。”《礼记•王制》:“不麛,不卵,不杀胎,不殀夭(ǎo)。”《国语•鲁语上》:“夫(fú)山不槎蘖,泽不伐夭(ǎo)……蕃庶物也。”韦昭注:“屮木未成曰夭(ǎo)。”《淮南子•时则训》:“毋覆巢,毋胎夭(ǎo)。”高诱注:“夭(ǎo),糜子(zǐ)也。”——《汉语大词典》    [795] 夭(yāo)秀:秀丽。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三:“迤逦近山,风物夭(yāo)秀,如行锦绣图画中。”——《汉语大词典》    [796] 夭(yāo)美:鲜美。宋苏轼《老饕赋》:“烂樱桃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gé)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夭(yāo)美,以养吾之老饕。” ——《汉语大词典》    [797] 夭(yāo)阏(è):亦作“夭(yāo)遏”。1、摧折,遏止。《庄子•逍遥游》:“(大鹏)背负青天而莫之夭(yāo)阏(è)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夭(yāo),折也;阏(è),止也。”《淮南子•俶真训》:“陶冶万物与造化者为人,天地之间,宇宙之内,莫能夭(yāo)遏。”……2、夭亡,夭折。汉贾谊《新书•修政语下》:“圣王在上,则君积于仁,而吏积于爱,而民积于顺,则刑罚废矣,而民无夭(yāo)遏之诛。”白居易《夏日作》诗:“庶几无夭(yāo)阏(è),得以终天年。”……——《汉语大词典》    [798] 乜(niè)帖(tiē):阿拉伯文nīyah的音译。意为“举意”。穆斯林在举行礼拜、宰牲、施舍、朝觐、封斋等仪式前,从心里或口头表达的意愿。中国有些地区的穆斯林多转用以指:1、因故立意施舍或捐赠财物,如“纳乜(niè)帖(tiē)”、“散乜(niè)帖(tiē)”等。2、寺院经堂教育的一种启蒙课本。——《辞海》    [799] 清孔尚任《桃花扇•闲话》:“或一身殉难,或閤(hé)门死节。” 閤(hé),同“阖”,全。如“阖家欢乐”也作“閤(hé)家欢乐”。    [800] 哆(chǐ)口:张口。    [801] 哆(duō)哆(duō)不休:犹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地说。    [802] 哆(chǐ)哆(chǐ)和和:表达不清楚貌。《古尊宿语录》卷十二:“师曰:‘不可指东指西赚(zuàn)人。你当哆(chǐ)哆(chǐ)和和时,作么不来问老僧?’”……——《汉语大词典》    [803] 哆(chǐ)哆(chǐ):口张大貌。宋梅尧臣《会开宝塔院》诗:“顺风手沙沙,逆风口哆(chǐ)哆(chǐ)。”……——《汉语大词典》    [804] 哆(duō)啰:也作“哆(duō)罗”。哆(duō)啰、哆(duō)啰呢、哆(duō)啰绒、哆(duō)啰嗹等,皆指明清时期从西方传来的一种较厚的宽幅毛织呢料。《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独李纨穿一件青哆(duō)罗呢对襟褂子。”又第五十一回:“凤姐又命平儿把一个玉色绸里的哆(duō)罗呢包袱拿出来。”    [800]-[804]古代文献中的“哆”字一般读ch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6-5-19 10:38:47 | 只看该作者
[805]《诗•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fā),二之日栗烈。” 觱发(fā),大风触物之声,或谓风寒冷。觱发之发,《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音fā,《汉语大字典》和一些古汉语读物注音bō。一之日,周历一月的日子,即夏历十一月。    [806] 发(fā)发(fā):1、风吹迅疾貌。《诗•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飘风发(fā)发(fā)。”又《蓼(Lù)莪》:“南山烈烈,飘风发(fā)发(fā)。”2、象声词。形容疾风声、激流声及其他声音。清钱谦益《谢藐姑太仆送酒》诗:“枯肠发(fā)发(fā)浇成浪,醉眼腾腾看作岚。”    [807]《诗•卫风•硕人》:“施罛濊濊,鳣(zhān)鲔发(bō)发(bō)。”鳣(zhān),或谓大鲤鱼,或谓鳇鱼。发(bō)发(bō),或谓鱼跃声,或谓众多貌。    [808] 鳣(shàn)鱼:即黄鳝,鳝鱼。《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鳣(shàn)似蛇,蚕似躅。”    [809] 鳣(shàn)舍:即校舍。《后汉书•杨震传》:“后有冠雀衔三鳣(shàn)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shàn)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后人遂以“鳣(shàn)堂”、“鳣(shàn)庭”、“鳣(shàn)座”谓讲堂,以“鳣(shàn)舍”谓校舍,以“鳣(shàn)序”谓学校。    [810]范仲淹《临川羡鱼赋》:“泼(bō)泼(bō)晴波,在彼中河。” 泼(bō)泼(bō),同“鳣(zhān)鲔发(bō)发(bō)。”之“发(bō)发(bō)。”见[807]。    [811] 卡(kǎ)卡(kǎ):1、象声词。形容某些机器的声音或机枪射击时的声音。2、角落,犹旮旯。    [812] 卡(kǎ)癶:张开双腿用八字脚走路的样子。如:这个人走路有点卡(kǎ)癶。在我的故乡鲁西北地区,凡腿脚非正常状态,不论是自然的还是故意做出的,皆谓之“卡(kǎ)癶”。张开两腿站着不动也叫做“卡(kǎ)癶”,如:他在那儿卡(kǎ)癶着。罗圈腿和X腿也叫做“卡(kǎ)癶腿”。俗称双股之间为“卡(kǎ)癶裆”。谓跛足者为“卡(kǎ)癶脚”。癶(bō),两足分张不正,行走不顺。《说文解字•癶部》:“癶,足剌癶也。”    [813] 卡(qiǎ)座:清代设于边防要道的岗哨。林则徐《谕十三行附近应筑墙设栅(zhà)妥议禀办札》:“其应如何树立栅栏,添设卡(qiǎ)座,分派官兵稽(jī)查出入之处,由该府、县等会同妥议通禀,以凭核办,批示遵行。”——《汉语大词典》    [814] 卡(kǎ)座:亦称“卡(kǎ)位”。饭店里一种供进膳用的座位,形同火车里的座位,也叫“火车座”。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卡(kǎ)座里的人都是一男一女,在低低地(de)谈着,谁也听不见他们在谈啥。”黄谷柳《虾球传》第一部:“王狗仔(zǎi)说:‘算了吧!我们喝杯酒去!’他就带虾球踏进大三元的卡(kǎ)位去吃饭。”——《汉语大词典》。卡(kǎ)座、卡(kǎ)位两词不见于其他辞书,这种座位两两相对将坐于其间的人卡(qiǎ)在中间,按照笔者的理解则“卡”当读qiǎ。    [815] 卡(kǎ)规:一种测量轴或凸形工件的量具。[英caliper]    [816] 卡(kǎ)宾:卡(kǎ)宾枪。一种马枪,枪身比较短,能连续射击和自动退壳。[英carbine]    [817] 卡(qiǎ)壳(ké):1、枪膛、炮膛里的弹壳被卡(qiǎ)住后退不出来。2、比喻说话、办事等遇到障碍而停顿。    [818] 卡(kǎ)尺:游标卡(kǎ)尺的简称。[英vernier calipers]    [819] 卡(kǎ)钳:用来测量或比较作件内外直径或两端距离的量具。两个脚可以开合,开口的尺寸可用另外的钢尺量出。[英calipers]——《现代汉语词典》    [820] 卡(qiǎ)伦:清代在东北、蒙古、新疆等边地要隘处设官兵瞭望戍守,并兼管税收等事的地方叫卡(qiǎ)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乌鲁木齐遣犯刘刚……将出境矣,夜遇一叟,曰:‘汝逋亡者耶?前有卡(qiǎ)伦,恐不得过。’”注:“卡(qiǎ)伦者,戍守瞭望之地也。”清龚自珍《蒙古台卡(qiǎ)志序》:“卡(qiǎ)伦:以山为卡(qiǎ)伦,以河为卡(qiǎ)伦,以楼望为卡(qiǎ)伦。”……——《汉语大词典》。案:卡(qiǎ)伦一词,《辞海》等未录,刘正埮等编《汉语外来词词典》音卡(kǎ)伦,认为此词源于蒙古语karon和满语karun。卡伦之卡,读kǎ更近于音译,但读qiǎ更符合边卡(qiǎ)、哨所之义。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821] 卡(qiǎ)扼:设在交通要道的岗哨。清严如熠《三省边防备览•策略》:“于峪口遍设卡(qiǎ)扼,以重省城门户。”——《汉语大词典》    [822] 卡(qiǎ)脖:卡(qiǎ)脖子,用双手掐住别人的脖子,多比喻抓住要害,置对方于死地:卡(qiǎ)脖子旱(农作物秀穗时遭受的干旱)——《现代汉语词典》    [811]-[822]除[811] 卡(kǎ)卡(kǎ)和[814] 卡(kǎ)座、卡(kǎ)位之外,卡读kǎ都用于音译词,读qiǎ则有夹住、按住、阻挡、夹具、关卡(qiǎ)、哨所、隘口、等义。凡是从其他语言音译过来的带“卡”字的词,“卡”读kǎ。如卡片(英card)、卡通(英cartoon)、卡夫卡(奥地利作家名)、卡介苗(因法国细菌学家卡尔美和介林创用而得名)、卡普(朝鲜无产阶级文学同盟)、卡龙(维吾尔族乐器)、卡日曲(黄河上源之一,藏语音译)等等,但卡(qiǎ)伦一词例外(见[820])    [823] 挼(ruá):〈方〉1、(纸、布等)皱:这张纸挼(ruá)了。2、(布)快要磨破:衬衫穿挼(ruá)了。——《现代汉语词典》    [824] 挼(ruó)挲(suō):揉搓:挼(ruó)挲(suō)(摩挲;搓)。——《现代汉语词典》    [825] 挼(ruó)搓:揉搓:别把鲜花挼(ruó)搓坏了。——《现代汉语词典》    [826] 喋(dié)血:形容杀人流血很多。《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论》:“席卷千里,南面称孤,喋(dié)血乘胜日有所闻矣。”《汉书•文帝纪》:“今已经诛诸吕,新喋(dié)血京师,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颜师古注:“如淳曰:‘杀人流血滂沱为喋(dié)血。’喋(dié)……本字当作蹀,蹀谓履涉之耳。”……——《汉语大词典》    [827] 喋(zhá)血(xuè):吸血。清曹寅《蚊》诗:“孤飞长喋(zhá)血(xuè),老喙漫生花。”——《汉语大词典》    [828] 喋(dié)聒:谓多言扰耳;噜嗦。《聊斋志异•种梨》:“肆中佣(yōng)保者,见喋(dié)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又《姐妹易嫁》:“姊怒曰:‘小妮子,亦学人喋(dié)聒!’”——《汉语大词典》。案:“钱市”疑为“钱布”之误,钱布即钱幣。    [829] 喋(dié)嗫:耳语;私语。汉焦赣《易林•明夷之豫》:“喋(dié)嗫处曜,昧冥相传。”——《汉语大词典》    [830] 唼(shà)喋(zhá):形容成群的鱼、水鸟等吃东西的声音。——《现代汉语词典》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831] 喋(zhá)呷(xiā):水鸟或鱼类聚食貌。明刘基《为丘彦良题牧溪和尚千雁图》诗:“眠沙卧草鸣且翱,喋(zhá)呷(xiā)藻荇乱蓬蒿。”郭沫若《归去来•浪花十日》:“山下有一曲池塘,有小鱼在水面喋(zhá)呷(xiā)。”——《汉语大词典》    [832] 咥(dié):咬;吃。    [833] 喋(zhá)噏:聚食貌。郭沫若《路畔的蔷薇•水墨画》:“海水的蓝色浓得惊人,舐岸的微波,吐出群鱼喋(zhá)噏的声韵。”——《汉语大词典》    [826]-[833]一、喋(dié):1、多言;言语烦琐。2、流血貌;流血。二、喋(zhá):口开合;吮吸。三、若词义与“言语”或“流血”有关,则词中的“喋”字读dié;若词义与“吃”或“吸”有关,则词中的“喋”读zhá。    [834] 胳(gé)肢(zhi):在别人身上某些部位抓挠,使其发笑。胳(gē)膊肘、胳(gā)肢窝都是容易因他人胳(gé)肢(zhi)而发笑的部位。除胳(gé)肢(zhi)、胳(gā)肢窝外,其他词里的“胳”字都读gē。    [835] 胳(gā)肢窝:即腋窝。也作夹(gā)肢窝。    [836] 胳(gē)臂(bei):即胳膊。肩膀以下手腕以上的部分。除胳(gē)臂(bei)之臂(bei)读bei外,其他词里的“臂”字都读bì。    [837] 蹲(cún):腿、脚猛然落地,因震动而受伤:蹲(cún)了腿,蹲(cún)了脚。    [838]蹲(cún)蹲(cún):起舞的样子。《诗•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cún)蹲(cún)舞我。”毛传:“蹲(cún)蹲(cún),舞貌。”白居易《郡中春宴因赠诸客》诗:“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cún)蹲(cún)。”    [839] 蹲(cǔn)甲:谓把皮甲重叠在一起。《左传•成公十六年》:“潘尫之党与养由基蹲(cǔn)甲而射之,彻七札焉。”杜预注:“蹲(cǔn),聚也。”……——《汉语大词典》    [840] 蹲(cǔn)聚:聚集。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这浪将远逐食,必先把身儿倒立以卜,所向何方,千禽万兽自然蹲(cǔn)聚。”——《汉语大词典》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bgcolor="#f5f9fa" border="0"><tr><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d><font color="#008000"> </td><td valign="bottom"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  [841] 蹲(cǔn):聚集,叠合。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一朝结仇奈后昆,时行当反慎藏蹲(cǔn)。”    [842] 蹲(qǔn)循:逡巡,退让。《庄子•至乐》:“忠谏不听,蹲(qǔn)循勿争。”俞越《诸子平议•庄子二》:“蹲(qǔn)循当读为逡巡,……‘忠谏不听,蹲(qǔn)循勿争’,谓人主不听忠谏,则为人臣者当逡巡而退,勿与之争也。”宋晁补之《谒岱祠即事》诗:“不觉下马拜,僮奴亦蹲(qǔn)循。”——《汉语大词典》    [843] 蹲(qǔn)节:谦退。汉刘向《说苑•君道》:“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蹲(qǔn)节安静以藉之。”向宗鲁注:“《荀子•仲尼篇》:‘主尊贵之,则恭敬而僔。’注‘“僔”与“撙”同,卑退也。’‘撙’‘蹲(qǔn)’‘ 僔’并通。《庄子•至乐篇》:‘蹲(qǔn)循勿争。’‘蹲(qǔn)循’即‘逡遁’,正谦退之意。”——《汉语大词典》    [844] 泥淖(nào):烂泥;淤泥;泥泞的的洼地;泥烂而滑。也比喻卑下的地位或不能自拔的境地。泥沼:烂泥淤积的洼地。也比喻不能自拔的境地。    [845] 淖(nào)尔:也作“淖(nào)”、“诺尔”。蒙古语“湖泊(pō)”之意。内蒙古有达里淖(nào)尔(也作达里诺尔),陕北有红碱淖(nào),河北张家口地区有安固里淖(nào),新疆的罗布泊(pō)又叫罗布淖(nào)尔。    [846]《庄子•逍遥游》:“藐姑射(yè)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níng)雪,淖(chuò)约若处(chǔ)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郭庆藩集释:“冰(níng),古凝字,肤若冰(níng)雪,即《诗》所谓肤若凝脂。”冰(níng)雪即凝雪。肤若冰(níng)雪,形容人的肌肤如凝雪那样洁白而润滑。元萨都剌《鬻女谣》:“闭门爱惜冰(níng)雪肤,春风绣出花六株。人夸颜色重金璧,今日饥饿啼长途。”    [847] 冰(níng)肌:形容女子肌肤洁白而润滑。源自《庄子•逍遥游》(见[846])。清孔尚任《桃花扇•骂筵》:“冰(níng)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后蜀孟昶《避暑摩诃池上作》:“冰(níng)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帘开明月独窥人,攲枕钗横云鬓乱。”苏轼《洞仙歌》:“冰(níng)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何典》第七回:“那臭花娘已有十几岁,生得瓜子脸,篾条身,弯眉细眼,冰(níng)肌玉骨,说不尽的标致。”    [848] 冰(níng)肤:洁白而润滑的皮肤。苏轼《减字木兰花•赠润守许仲涂》:“高山白早,莹骨冰(níng)肤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南徐,指后蜀主孟昶之妃花蕊夫人徐氏。    [849] 冰(bīng)轮:指明月。苏轼《宿九仙山》诗:“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bīng)轮。”《西游记》第二十五回:“行者道:‘此时万籁无声,冰(bīng)轮明显,正好走了去罢。’”    [850]《礼记•内则》:“(男孩子)十有(yòu)三年,学《乐(Yuè)》,诵《诗》,舞《勺(Zhuó)》。” 有(yòu),同“又”,用于整十、整百等与后面的零数之间。十有(yòu)三年,十三岁。《勺(Zhuó)》,古代乐舞名,相传为周公所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6 02:09 , Processed in 0.12740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