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eala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д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6-3-13 12:21:07 | 只看该作者
ealain+2006-03-09 20:53-->引用:ealain @ 2006-03-09 20:53 儿子写作文,象是给妈妈布置的作业,看着孩子面对作文题的一筹莫展,免不了帮他顺几句。可现在却发现,儿子对妈妈的言传越来越有选择,不愿意把爸爸妈妈或自己的出丑的事写出来,不愿意把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写进去。那些文字里堆砌了越来越多了空虚的东西。怎么这小小孩儿,堆文字还不顺畅,却早早地学会了务虚了,是怕这些文字面对老师时出丑,怕同学笑话,还是现在学校的教育出了问题?晕。。。
我觉得不要拿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这段话里,我确实感觉到有些这方面的要求了<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smil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6-3-13 12:23:20 | 只看该作者
dawnch+2006-03-09 15:56-->引用:dawnch @ 2006-03-09 15:56 说到日记,极其反感学校把日记当作业。日记一是要真实,二是隐私。日记交给老师,而且还会当众读出,这有什么隐私性?这说明中国对个人隐私的不尊重!日记,要真实。那么一些真人真事真感觉真是不那么方便让外人知道的。例如孩子把妈妈发火的样子描写的活灵活现,记录了爸爸在家扣脚丫这样的事,这样的文章倒是很能满足某些人的偷窥心理!如果不让孩子记录真实,说真话,呵呵,看来以后孩子连这么一个说真话、面对自己的地儿都没有了!因此,反感,反感!极其反感日记作业!
严重同意,小时侯俺基本上都是把全假期的日记在一天内完成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6-3-13 12:44:32 | 只看该作者
dawnch+2006-03-09 15:50-->引用:dawnch @ 2006-03-09 15:50 关于模仿:小学的语文课文的文章形式很典型,可以作为模仿的对象。比如人民实验版二年级上册某个单元,《太空生活趣事多》、《活化石》、《农业生产。。。。。》,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口袋式”的,就是一个开头一个结尾,两头扎紧,中间是袋子,一、二、三、四件东西一样一样地往里搁。这样的文章序、整齐,容易模仿。再看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去写作的。。。。。。。但模仿,只能模仿一个文字组织的形式,语言的感觉、意境,那是靠的是课外的功夫,离开阅读量是不行的。总之,书是读出来的,文章是写出来的。看书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写作是输出的过程。输出是需要对过去输入的信息整理归纳,这种能力是需要锻炼的。但还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输出的欲望。为什么常说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好文章,其实那是有一种强烈的输出的欲望,这种欲望带动了信息整理归纳能力的快速到位。
说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6-3-14 18:14:09 | 只看该作者
dawnch+2006-03-09 15:50-->引用:dawnch @ 2006-03-09 15:50 关于模仿:小学的语文课文的文章形式很典型,可以作为模仿的对象。比如人民实验版二年级上册某个单元,《太空生活趣事多》、《活化石》、《农业生产。。。。。》,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口袋式”的,就是一个开头一个结尾,两头扎紧,中间是袋子,一、二、三、四件东西一样一样地往里搁。这样的文章序、整齐,容易模仿。再看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去写作的。。。。。。。但模仿,只能模仿一个文字组织的形式,语言的感觉、意境,那是靠的是课外的功夫,离开阅读量是不行的。总之,书是读出来的,文章是写出来的。看书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写作是输出的过程。输出是需要对过去输入的信息整理归纳,这种能力是需要锻炼的。但还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输出的欲望。为什么常说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好文章,其实那是有一种强烈的输出的欲望,这种欲望带动了信息整理归纳能力的快速到位。
看了老虫的帖子,回去做了个试验。刚好儿子的作业是写一篇描绘景色的短文,拿来一本写景作文,告诉儿子写景的几个步骤,由远至近,由泛及细,由单纯的描绘到自己的想象,然后让他参照我选的几篇去仿写。。。不知这法子是不是用得不对,儿子不吃那一套,瞪着眼睛发呆。“妈妈,你慢点,一句一句告诉我怎么写就行了。一方面这依赖是形成了,另一方面可能还是我的方法不得当。此帖由 ealain 在 2006-03-14 18:15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6-3-14 18:19:38 | 只看该作者
jjhs+2006-03-13 12:17-->引用:jjhs @ 2006-03-13 12:17 求哪位老大可以将英文转化为中文么<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afraid.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自己当泛读还凑合着能理解,要译过来可是得要费劲了,有些力不从心。如果能抽出时间我就尝试一下,其他的坛友如果E文好的,帮帮忙就更好了,免得我错会了意,传递了错误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6-3-16 13:04:19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是转老鼠转的帖,坛坛里的原帖是这里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57704觉得与本楼的主题特相符,所以转过来。(部分转载)  从上四年级开始,作文就成为语文课的重点。在毕业考试中,语文一百分的总分就划拨了三十分给作文,可谓大头中的大头。  关于作文,包老师传授了两个诀窍:一是要卷面整洁,二是要尽可能多写一些。卷面整洁可以让评分老师心情舒畅,首先就挣了一个好的印象;而多写一些,作用则在于引起评卷老师的同情,哪怕你写偏题了,老师见你写得辛苦,多多少少也得给点分。  “当然,”包老师说,“最重要的是要思想正确。如果你在作文里面写了反动言论,卷面再整洁,写得再多,也只能得零分了。”  为了保证思想正确,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写的都是好人好事:在大街上捡钱包拾金不昧,帮老人背米不留姓名,与阶级敌人做斗争奋不顾身。  作为对作文训练的补充,包老师要求我们,每个星期天完成作业后都必须写一篇日记,记述当天的生活。  星期天作业不少,要完成它们,一个好学生也得花去近八小时。如果用日记来描述当天的生活,绝对千篇一律:今天早上我八点起床,吃完早饭开始做数学作业,然后吃午饭;吃完午饭开始做语文作业,然后吃晚饭;吃完晚饭开始写日记,然后睡觉。  但是,这种日记交不了差,包老师称之为流水账,见到会撕本子的。好日记必须有思想境界,必须格调高雅,因此,真正的好日记都是创作出来的。在日记里,我们差不多每天都会拾一个钱包,或者在大街上帮人背一袋米。  作文和日记的开篇一般先描写美好的天气:  今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  这以后,我就会走在去学校或者去同学家或者去医院看望急救病人的路上。接着,我会看见地上躺着一个黑色的钱包,或者看见一个老人被背上的米压弯了腰,或者看见有人正在损害公物。然后,我要么等了大半天耽误了考试最终还是等来了焦急的失主把钱包还给了他,要么是把米送到了老人的家中,要么是和坏人坏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结尾一般是:  他紧紧拉着我的手说谢谢。我说:“不用谢,要谢就谢雷锋叔叔,是他教我这样做的。”  到了四年级下半学年,我又掌握了一种比较高级的技巧——抒情。所以,结尾处往往还要添加一句话:  说完,我转身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这一时期的强化训练,不仅让我迅速提高了水平,更重要的是,还促使我发明了一种大幅度提高写作效率的方法。只要使用了这种方法,就能像解数学应用题一样写作文了,我把它命名为写作模型法。谁都知道,做应用题只要分析出了题型,定下了要使用什么公式,用数据一代入就可以了。写作文也是一样,只要找准了模型,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往里面一装就行了,极其方便。  我能够在数学和语文两方面都有所发明,主要应归功于伍校长。尽管他没有手把手教过我怎么搞发明,但是却帮助我建立了这样一种信念:发明会让你的生活更有趣,至少会让你活得更容易一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伍校长对我的影响大概也属于这种情况。  包老师上作文课时,就曾归纳过数种题材的写法。不过她传授的类型太少,更多的工作还得靠自己做。课堂之外,我自行收集了各种作文教材上的几百篇范文,按照体裁、题材和素材等几种类型分别进行考察,建立起了十多个常用模型。  其中,上文提到过的“说完,我转身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就属于抒情式结尾模型,与之相互辉映的一种模型叫做抒情式开头,这种开头的基本公式是:  朋友,你知道什么是X吗?   如果老师出的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我就会用“有意义”代入X,得出开篇语:“朋友,你知道什么是有意义吗?”  紧接着另起一段,对“有意义”进行解释和阐述,然后再引出我要写的那件有意义的事。    可以说,写作模型法让我受益终身。当学生的时候,它助我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都取得了高分;长大后当了记者,我又靠它写特稿挣了不少钱。  特稿是九十年代中期在都市报和生活类杂志上出现的新文体,非常受读者欢迎。它的稿费相当高,最高的一块钱一个字,低的也有每千字两百元,只要题材好,发表的可能性很大。写特稿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用不着在外面跑;不像写新闻稿件,骑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回来好不容易写了千把字,可编辑大笔一挥就只剩下三百字,记稿分零点三,折合成人民币只有二十四块。最关键的是,新闻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有,就算是编,也多少得有点根据;写特稿不一样,不需要依据,只需要想象力,身处斗室不妨碍心游六合八极,运筹帷幄不耽误决胜千里之外。没有新闻发生的时候,特稿便会成为记者的主要收入来源。  因为这些原因,前几年当记者的大多喜欢写点特稿。不过,无论是写作的数量和质量,还是发表的字数和挣的稿费,我那些同事很少有比得上我的。  能够写好特稿,得益于我在解剖了近六千篇特稿的基础上建立起的数十个模型。这些模型,有用于开篇的,有用于故事情节的,也有用于结尾的。下面,就举两个开篇模型。    模型A  一声凄厉的惨叫,撕破了X宁静的夜晚。Y内,两条雪白的大腿在挣扎。  X1=小山村,Y1=一间低矮的茅草房  X2=小城镇,Y2=一套临街的商品房  把X1和Y1代入模型,就会得到开篇一:  一声凄厉的惨叫,撕破了小山村宁静的夜晚。一间低矮的茅草房内,两条雪白的大腿在挣扎。  把X2和Y2代入模型,就会得到开篇二:  一声凄厉的惨叫,撕破了小城镇宁静的夜晚。一套临街的商品房内,两条雪白的大腿在挣扎。    模型B  她是一个X的Y,如果她能够珍惜上天的赐予,原本可以生活得非常幸福,可是……  X1=貌若天仙,Y1=姑娘  X2=颇有几分姿色,Y2=少妇。  把X1和Y1代入模型,就会得到开篇一:  她是一个貌若天仙的姑娘,如果她能够珍惜上天的赐予,原本可以生活得非常幸福,可是……  把X2和Y2代入模型,就会得到开篇二:  她是一个颇有几分姿色的少妇,如果她能够珍惜上天的赐予,原本可以生活得非常幸福,可是……  这几个开篇模型里,活色生香的语言片断不停跳跃:两条雪白的大腿,貌若天仙,颇有几分姿色,姑娘,少妇……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因为要依靠市场生存,所以特稿都是一开篇就迫不及待地勾引读者,这正如巴特大师所说:“你写的文必须向我证明,它欲与我交媾。”  渐入佳境,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跌宕起伏,终至高潮。特稿和读者的交媾几乎贯穿了整篇稿件,惟独结尾除外——它承担了不同的任务,要扮演警世钟的角色。  为了达到警钟长鸣的效果,结尾首先要思想正确,还应当发人深省,因此多采用一些有哲理性的话语。我的写作模型库里面,备有多种这样的结尾,几乎可以满足任何稿件的需要,诸如:  警惕型——警惕呀,善良的人们!  追悔型——尽管曾经拥有整个世界,但如今人去楼空,只剩下爱慕虚荣的她追悔莫及,独自垂泪。  严惩型——狐狸再狡猾也狡猾不过猎人,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思索型——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半年,相关责任人也一一受到惩处,但是受害人心灵的伤口依然没能完全愈合。其实,这些不幸完全是可以避免的。采访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  按照编辑的说法,由于整篇稿件都具有可读性,因此结尾的时候更需要正确引导,这也是寓教于乐的意思。然而,我却觉得这种结尾方式很不道德。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兴致被撩拨得愈来愈高,他哪里想得到,刚一到达快感的巅峰就会被迎头浇下一盆思想正确的冷水,搞不好还会由此落下病根,终身在夫妻生活中都无能为力。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我还是不敢违拗编辑的意图。要不,我准备那么多结尾模型干啥?    除了特稿,我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也全面采用了写作模型法。从事新闻工作这些年来,我跑过很多口子,并随着口子的变化而建立了不同的写作模型,诸如公共事业、城市建设、刑事案件、重大车祸、消防灭火、家长里短、各类演习等,下面就以演习模型为标本进行解剖。  演习模型又可细分为反恐、灭火以及防洪等类别,但无论哪一类,所有运用演习模型的稿件都必须遵照三个步骤来写。  第一步骤 险情出现,众人惊惶失措。  第二步骤 各方火速出击,投入抢险。  第三步骤 险情扑灭,围观群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原来,这只是一场演习。  在这个构架上,只需要花少许时间来填充细节,就可以写出一篇有血有肉的好文章了。  比如说,反恐演习的第一步骤可以写成:  二○○三年十二月十三日下午两点半,羊西线上某新开张的超市内,顾客往来穿梭,正在悠闲地挑选着商品。就在这时,市场门口突然两声巨响。恐怖分子引爆炸弹,连续的爆炸声不断传出,顾客们争先恐后地涌出,尖叫声、哭喊声不绝于耳……  而消防演习的第一步骤可以写成:  昨日中午,正当花牌坊街家家户户开始生火做饭的时候,一家盒饭摊的油锅突然着火了,火苗和着浓烟一下子冒得老高。“起火了!”在众人的惊呼声中,一位提着灭火器的大爷匆匆赶来……  在多年的新闻写作实践中,演习模型为我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不愧为一种优秀的写作模型。分析起来,它的成功离不开第一步骤和第三步骤的成功,也就是开篇和结尾的成功。  开篇,渲染出了极为紧张的现场气氛,扣人心弦。  结尾,非常富有创意。读者读到这里时,绷紧的神经一下松弛了。哦,原来是这么回事,他不由得发出了会心的一笑。这种心理预期的落空,反而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审美落差。  全文最精彩的文字是最末一句话——原来,这是一场演习。这句话源于我上小学时的一篇作文。那是一篇说明文,包老师给的题目是《如何使用钢笔》,我还记得那篇作文的梗概:  星期天晚上,我一个人在家里写作文,觉得有些困倦。刚打了一个呵欠,突然,眼前的一幕让我吃惊得闭不上嘴。我看见文具盒里的钢笔站了起来,同我打招呼,问我为什么不动笔。我告诉它,要写一篇叫《如何使用钢笔》的作文,但不知道怎么写。  “嘿,这还不容易。”钢笔说,“我来给你演示一下。”  于是,它自己旋开笔帽和笔杆,裸露出了笔尖和吸水管,接着又旋开了墨水瓶的瓶盖,整个身子跳了进去,喝了一肚子墨水才跳出来。然后,钢笔像穿衣服一样套上笔套,又像洗脸一样用纸擦净了笔杆上的墨水。  “干脆,我帮你连作文也写好算了。”钢笔说,“作为我的主人,你平时对我也不错。”  它跳到我的作文本上,开始一字一字写了起来。很快,作文写好了,钢笔又戴上笔帽,跳进文具盒里躺着。  这个时候,我猛然抬起头,却发现作文本上一个字也没有。原来,这只是一场梦。  这篇作文受到包老师的极力嘉许。她说,尽管此文不完全符合说明文的体裁,却写得非常生动,而且构思巧妙,尤其是全文最后一句话“原来,这只是一场梦”堪为画龙点睛之笔。  “构思巧妙,画龙点睛”,包老师的这两句评语我一直铭记在心。因此,不管过了多少年,只要有机会,我总会不厌其烦使用这样的构思和笔法。    对于写作模型法,我始终怀着很深沉的感情。这是因为,掌握了这种方法,我才能写出那么多高质量的特稿和新闻稿件,才能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  大学毕业之后,我先到非洲做了两年英语翻译,回国后又改行在成都的报社做记者。虽然说不上是呼风唤雨,也还算得上是有头有脸,受人尊敬。  我从事写作是从进报社当实习生开始的。白天,我骑着自行车满街找新闻;天黑了,才回报社写稿子,连晚饭也顾不得吃,回家的时候往往就得披星戴月了。当整个城市都进入了梦乡,我还在灯下辛勤笔耕,写出一篇又一篇特稿。就这样干了好几年,我把两个轮子换成了四个轮子,还在城东买了房子,娶了老婆,生了女儿。我每天拼命写稿子挣钱,供养妻女,缴车房按揭,过得很忙碌也很实在。  除了感谢写作模型法,我还一直对包老师怀着感激之心。这种感激,不仅仅是因为她知人善任,一直让我当学习委员;也不仅仅是因为她对我进行了启蒙教育,为我今后能够考上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我在新闻写作中用过的大多数套路,小学二年级时包老师就教过。比如说,那个时候她就让我们用“矗立”“正式”“与此同时”“不远万里”和“三步并作两步”等词语造过句。所以,我现在的稿件中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句子:  到了四月二十九日,这条四车道的下穿隧道就将矗立在红星路街面之下。  今天,广安到南充的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试运行了。  七月份,这些辛勤的城市建设者们完成了工程总进度的一半,与此同时,十月份他们将完成进度的百分之八十。  为了看望这个孤儿,领导们从成都不远万里来到都江堰。  看见饲养员抱来了新鲜的竹子,这只名叫武岗的大熊猫着急了,它三步并作两步朝铁笼子奔去。  尽管读过四年大学,但给予我最重要、最直接教育的,还是我的小学。追根溯源,赐予我目前这种还算过得去的生活的,是我上小学时就掌握了的造句和写作模型法。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我那时的写作同现在的写作差别并不大,但从小学到现在,我自身还是发生了重大变化:上小学的时候,我是个傻子;然而现在,无论如何我也算得上是个聪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6-3-16 13:10:01 | 只看该作者
说明一下,上面这个是我转的别人的一个小说,转的目的是讲应付应试教育是有很多捷径的。对于我来说,我自己并不准备很早的让孩子去学这些,学得越早,童真丧失得越快,创造力消失得越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6-3-20 14:45:07 | 只看该作者
和楼主同样的困惑。我小时候书读得不多(至少和现在的孩子没法比),翻来覆去的几本小人书,作文却从未拦过我的路。女儿几书架的书读下来了,可是让她来篇作文,她还得头疼半天。 难不得真的得买些作文范文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6-3-21 20:33:27 | 只看该作者
丽莹妈咪+2006-03-10 17:30-->引用:丽莹妈咪 @ 2006-03-10 17:30 Writing Without Tears

by Andrew Pudewa
Teaching writing can perhaps be one of the greatest challenges in education. Because of the bleakness of &quot;grammar workbooks&quot; or the lack of structure provided in a &quot;creative writing idea book,&quot; teachers can inadvertently put English composition on the &quot;back burner,&quot; only to find that their finish the year with little actual writing experience. Perhaps &quot;reports&quot; have been done--you know, the kind we did in fifth grade--in which the student copies sentences from the encyclopedia, trying to change a word here and there so as to avoid plagiarism, until he has enough to fill the page. Often a child will happily write stories but balk at dealing with facts. Other children intensely dislike writing stories, as they do not know any stories to write. An extremely rare child will keep a journal. Most would rather wash the dishes than write an essay. Unfortunately, many teachers do not even feel confident in their ability to teach writing and feel some &quot;canned&quot; program is necessary.
Fortunately, teachers are usually strong in what is most important -- common sense. Realizing that in order to teach anything effectively it should be broken down into simple and manageable chunks, successful teachers quickly see the wisdom in separating the problems of &quot;thinking of what to write&quot; and &quot;learning how to write.&quot; Much the same as we would not expect a child to pick up a violin and make up a beautiful melody without years of technique practice and memorization, it is against common sense to ask a child to sit at a blank piece of paper and expect him to &quot;put down his thoughts&quot; without any practice in the mechanics of writing. For many kids, the task is overwhelming and brings struggle, frustration and tears. This need not be. Using a common sense approach, a wise teacher will allow the child to learn to write using available information which he does not have to remember or imagine.
Let him rewrite a fable or story he has read or heard many times. Let him read or hear the story and then tell it back in his own words before writing it. Let him use information from a book or encyclopedia for a report, but instead of allowing him to copy sentences, have him copy three or four &quot;key words&quot; from each sentence and then reconstruct the idea as a complete sentence himself. Sometimes his will be better than the original. Remarkably, this is the very method that Benjamin Franklin used to teach himself to write, as is recorded in his autobiography:
<blockquote>&quot;About this time I met with an odd volume of the Spectator. It was the third. I had never before seen any of them. I bought it, read it over and was much delighted with it. I thought the writing excellent, and wished if possible to imitate it. With that view, I took some of the papers, and making short hints of the sentiment in each sentence, laid them by a few days, and then without looking at the book, tried to complete the papers again, by expressing each hinted sentiment at length and as fully as it had been expressed before, in any suitable words, that should come to hand.&quot;
</blockquote>We can use this &quot;Ben Franklin&quot; approach for ourselves and our students. As the method is simple, keep the content simple at first. Find an Aesop's Fable or a short chunk of text from a content book.
Here is an excerpt from a 2nd grade book, My America:
<blockquote>&quot;In God We Trust&quot; is written on every United States coin. The word &quot;Liberty&quot; is also on each coin. It tells each person that this is a free country. Our country was founded by men who believed those words. It is because they trusted in God that we have our liberty now.

</blockquote>To make a &quot;key word outline,&quot; simply choose the two or three most helpful &quot;key&quot; words from each sentence. Use a title to help. With your child, you might create an outline that looks something like this:
&quot;In God We Trust&quot;
<blockquote>1. written, U.S., coin
2. &quot;Liberty&quot;, also
3. tells, free, country
4. country, founded, believe
5. trusted God, liberty

</blockquote>Then, have the child verbally tell back each idea using just the key word outline. If the concept is unclear, feel free to reread the original. This is not a test. After the child can verbalize the idea for each set of key words, have him rewrite the information in his own sentences. It might come out something like this:
<blockquote>&quot;In God We Trust&quot; are words written on U.S. coins. &quot;Liberty&quot; is also printed on each piece of money. Our money tells all the world that we live in a free country. Our country was founded by men that believed in God. Because they trusted God, we have liberty today.
</blockquote>The goal is not to reproduce the original exactly, it is simply to have facts and ideas to use for the purpose of practicing writing sentences. For older children, use a higher level of reading material and make writing a part of the study of all subjects. Not only will this make the activity of writing much less painful, it will strength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 being read and studied. It is a highly effective and common sense approach to learning something: read it, tell it back, write it in your own words.
Summary:
By using existing &quot;source texts&quot; to rewrite and practice basic skills, children can increase their confidence and competence, gradually building their writing stamina and fluency. Then, when it comes time to put their own thoughts into written words, the needed skills are there. By separating &quot;what to write&quot; and &quot;how to write,&quot; you can teach writing without tears.

露怯的事本是不该揽来做的,但既已答应JJHS,虽然明知当初学的那点儿英译汉无法让自己较好地驾驭这篇文章。词是按词典意思、句子按字面意思,但有的连自己都有点稀里糊涂。如果大家看到有错误,或有更好的译法,请不吝赐教。


不用哭泣的写作

写作教学也许是教育中最大的挑战之一。由于语法练习册”或者“创意写作书”中缺少提供结构这一环节,老师不可避免地把英文写作放到了“次要位置”,一年下来却只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写作经验。也许“报告”已经完成了——你也知道的。我们在五年级时写的那些——学生从百科全书里抄过来,试图改变这里或那里的一个词,以避免剽窃,直到他足以填满那些页面。孩子通常喜欢写故事但却回避处理事实有的孩子非常不喜欢写故事,因为他们不知道写什么故事。甚少有孩子会写日记。大多数孩子宁可洗碗而不是写一篇文章。不幸的是,许多教师甚至对自己有能力教好写作缺乏信心,并且觉得一些“录音”节目是必要的。幸运的是,教师通常在常识性方面很强,这也是最重要的。当认识到为了有效进行教学,所学内容应该分解为简单和易于管理的块,成功的教师会迅速地明白到分解问题的智慧在于“考虑写什么”以及“学习如何写,正如我们不能指望孩子不用经过数年的技巧练习和记忆,拿起小提琴就演奏出一曲优美的旋律一样,来要求孩子坐在一张白纸前,并期望他能“写下他的想法”而不经过任何写作技巧的训练,这也是有违常理的。对许多小朋友来说,这个任务是不可战胜的,并带来了斗争、挫折和泪水。其实这是不必要的。用常识性的方法,一个明智的教师会使孩子学会利用现有资料,而不需刻意记忆或想象,让他改写一个他已看过或听过很多次的寓言或故事,让他先听或阅读这个故事,然后用他自己的话复述再写下来,让他学会从书本或百科全书里使用信息来完成报告,但不是让他拷贝句子,而是让他自己从每个句子中用三到四个关键字,重组意思来完成一个完整句子。有时他的句子会比原句的好。本杰明富兰克林也是使用这个方法自学写作,正如在他的自传中记载到:我有次见到其中的一卷,那是第三卷,我一直没有见过其他卷,我买了它,并非常高兴地反复阅读了它,我觉得它写得很好,并想如果可能的话,就模仿着它,以这个观点我摘取了一些文章并在每个句子作出简短的观点提示,然后放下了几天没看。然后不看书本,试图尽可能用各个适合的词汇,根据有提示的观点写出原句,这应该是很简单的。
我们可以把这个本富兰克林方法用到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学生身上。因为方法很简单,所以首先保持内容简单,找一个“伊索寓言”或者书本里一篇文章的一部分。这里是二年级课本的一个摘抄,我的美国,我们相信上帝,写在了每一个美国钱币,自由这个字也在每个硬币上,它告诉每一个人,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是由相信这些话的人建立的,正是因为他们相信上帝,我们现在拥有自由了。写下一个关键词大纲,只需简单地从每个句子中选出两到三个最有用的关键字。再用一个题目来辅助,陪着你的孩子,你可能会写出一个类似下面这样的大纲,我们相信上帝,1、写着、美国、钱币;2、自由、也;3、告诉、自由、国家;4国家、相信;5相信上帝,自由。然后让孩子只用关键字来复述每个想法,如果概念不清楚,不妨又重读一次原句,这毕竟不是一个考试,当孩子能用每组关键字复述出想法后,就让他用自己的话改写这些信息。也许写出来会像这样:我们相信上帝,这些字写在美国钱币上,自由同样也印在每一个钱币上,这些钱币告诉全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国家,我们国家创立人相信上帝,因为他们相信上帝,我们有今天的自由。
这个做法的目标并非精确重写原句,它只是为了用来练习写句子,对较大的孩子,用更高层次的读物,并写出所有科目的部分学习经历,这不但使写作活动不那么痛苦,它将加强孩子们对他们阅读和学习的内容的理解。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和常识性的学习方法:阅读、复述,用自己的话重写,总结。通过利用现有文本资源,重写和练习基本技能,才能增强孩子的信心和能力,逐步建立他们的写作耐力和流利程度,然后当他们到了需要把想法转化为书面文字时,就需要技巧了。
通过区分开写什么和怎么写,你可以教导“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6-3-21 20:43:51 | 只看该作者
剩下的待续。。。。
再谢丽莹妈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0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8:38 , Processed in 0.09459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