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dyl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什么时候学什么(ZT)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6-1-13 00:37:34 | 只看该作者
还有问题:有的孩子(俺姑娘幼儿园班上就有一个,俺朋友的侄子就是这样),在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大人带着散步时指指点点: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什么字,那是什么字。慢慢的,孩子两三岁时已经可以自己阅读了。这种教识字的方法是不是系统的训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6-1-13 00:41:46 | 只看该作者
老虫真棒!这段话不光深刻,而且巧妙。你继续,i'm all ear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11:16:35 | 只看该作者
知识:事实、概念、意见、单字、故事和孩子身处的环境中发生的许多事件。孩子不仅从成人对事情的解释和描述中吸收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从自己的观察中揣磨和建构知识。  技能:对幼儿来说,技能是组成一个动作的小环节。体能、社交、语言、数数和绘画等都包含很多的技能,技能也是可以通过直接传授或观察学来的。增进的过程往往需要引导、练习、重复、亲身操作等。  感觉:包括感官、情感和情绪。例如:激动、恐惧、信心、归属感和安全感等。  兴趣:兴趣可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孩子对某些事物倾向的表现和态度,例如好奇心、合群性、创造力等应得到适当培养。兴趣有别于知识和技能,有高写作能力不代表热爱写作,有高阅读能力不代表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根据一些研究结果,生活中的熏陶,适当机会的发挥和得到欣赏,比系统化的训练和奖赏更能奠定孩子的兴趣。作为老师,为了强化积极正面的兴趣,应该让孩子关心“我能学到什么有用的?”而不是单单评估“我做得能有多好?”单提出这一段,只是想提醒大家都思考一番。这并不是反对给孩子识字,但怎么教识字?识字的目的是什么?应该花多少的时间?孩子的其他方面应该怎样培养?我们又花了多少时间来考虑孩子的情商培养?孩子的控制力和平衡能力的培养我们重视过吗?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他更好的生活,是吗?可是我觉得阅读不能教会孩子这些,跳舞,绘画也都不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11:38:43 | 只看该作者
dawnch+2006-01-13 00:37-->引用:dawnch @ 2006-01-13 00:37 还有问题:有的孩子(俺姑娘幼儿园班上就有一个,俺朋友的侄子就是这样),在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大人带着散步时指指点点: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什么字,那是什么字。慢慢的,孩子两三岁时已经可以自己阅读了。这种教识字的方法是不是系统的训练?
系统是什么呢? 网络上搜索到的概念如下:我们把极其复杂的研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输出必有输入,经过处理才能得到。输出是处理的结果,代表系统的目的;处理是使输入变为输出的一种活动,一般由人与设备分别或联合担任。输入、处理、输出是组成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加上反馈就构成一个完备的系统。好象这个概念蛮复杂的,但是能够具备称得上“系统识字”依据这个概念必须具备几个条件,有特定的人来研制这个“识字”,花费很多时间输入处理和输出,就象我们计划安排出时间和金钱来制卡自制书,1年2年的按时教孩子...而这些我认为是系统的操作教育,结果是很有可能使我们没有时间来考虑别的,而且大量的如此长时间的输入会不会对孩子造成其他不可弥补的影响?你指出的这样的识字对这些家长和孩子成为生活中的一个点缀,如果收获的是快乐,阅读只是副产品。那么我也这么做,阅阅出门看到大大的字总要上去摸摸,我也就告诉她。这些随机的教育行为是生活中源于孩子自然的兴趣,而不是成人长时间的有意刺激给孩子带来的兴趣,它所花费的时间,和大人孩子在此行为上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11:43:26 | 只看该作者
dawnch+2006-01-13 00:30-->引用:dawnch @ 2006-01-13 00:30 抄点蒙氏的东西:识字:几乎在每个活动中都有渗透,无论是感官、数学、生活。。。。。。年龄下限是两岁半。书写训练:年龄下限:三岁左右。阅读训练:年龄下限:三岁。
我很关心,蒙氏是怎样渗透的?渗透和我说的系统的训练起到的效果我想是完全不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6-1-16 01:54:09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60" bgcolor="#f5f5f5" border="0"><tr><td style="ADDING-TOP: 4px" align="center" height="30"><div style="FONT-SIZE: 16px; COLOR: #cc3300; LINE-HEIGHT: 160%; TEXT-DECORATION: none" align="left">请DYLY先看看这段:</div><div style="FONT-SIZE: 16px; COLOR: #cc3300; LINE-HEIGHT: 160%; TEXT-DECORATION: none"></div><div style="FONT-SIZE: 16px; COLOR: #cc3300; LINE-HEIGHT: 160%; TEXT-DECORATION: none">摇篮里的琴声 </div></td></tr><tr><td style="BORDER-BOTTOM: #cccccc 1px dashed" align="center" height="20">05日12:50 作者: 出自<font color="#333333">[]</td></tr></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60" border="0"><tr><td width="1" bgcolor="#999999"><font color="#333333"></td><td valign="top" align="center" rowspan="5"><table cellspacing="8"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font14"><font color="#333333"> 每个孩子都无法脱离父母单独成长。因此对一个孩子来说,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毋庸置疑,只要家庭教育效果显著,完全可以培养出合格的人才,甚至是天才,因为孩子的所有能力并非无中生有,更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逐步培养出来的。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无论非洲最原始的部落,或者欧美最发达的地区,各个地区的父母都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来培养孩子的能力。具体地说,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父母,他们的类型各不相同,因而也就培养出千差万别的孩子。根据我30多年各种亲身经历,我可以断言,认为孩子的能力是&quot;天生&quot;或&quot;与生俱来&quot;的观点是完全不足取的。对此,新兴学科--大脑心理学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该学说认为,所有新生婴儿的大脑,就好像一张没有任何东西的白纸,如果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各种美丽的图画,就必须依靠他们成长过程中各种来自生活上的刺激。通过这种刺激,脑细胞才会渐渐连接在一起,能力才得以形成。 所以孩子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婴儿诞生之后,他们对世界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他们了解世界的漫长的道路的第一步,是通过和家人--特别是父母的日常接触而迈出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停地了解那个原本全然无知的世界,每个婴儿原来都无法分清善恶美丑,仅仅凭借自己的能力,他们是无法完成任何事情,但是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他们从零开始,能力被一步步开发出来,而且从小到大,不断地提高着,他们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气质和爱好。事物的发展环环相扣,遵循着前因后果的规律,种下前因必会收获结果,在儿童的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孩子们如果处于良好的环境之中,就会成长为善良的有爱心的人;在恶劣的环境里长大,孩子则会变成不负责任、一无是处的人。社会上很多堕落为害群之马,沦为罪犯的人的家庭环境都极其恶劣,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有些读者把我所说的良好的环境误认为是那种父母非常富有,或者样式漂亮的华屋豪宅,因此失望地说:&quot;这样的话,按照我们目前的力量,要创造优越的环境可是难乎其难啊。&quot;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适合孩子成长的优良环境,并非指富有的父母以及漂亮的住宅。相反,假如即使家境贫寒,但夫妻之间互相关爱,孩子们充满亲情,平日家中洋溢着爱心,家教良好,正直而有品位,这样的家庭环境才是最适合培养孩子能力的。有两个信州松本才能教育分部的学生,一个名叫信美,一个名叫奇太,他们同为3岁那年到学校来学习小提琴,信美由我亲自指导,奇太的老师则是松本分部的川本井直,这两个孩子一样大而且同时入学,现在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差很大,收效全然不同--奇太的水平比信美明显高了一大截。  同龄而且同时学琴的两个孩子,过了不久就出现这么大的差距,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深感困惑。两个孩子出现差距的时候,他们都学了4个月琴。我的学生信美通过4个月的学习可以拉《闪闪星星变奏曲》,这样的进度对3岁的幼儿来说,只能算是普通水平。而与之相反的是川本老师的学生奇太,仅仅4个月他就掌握了13首曲子,其中还有难度很大的巴赫的曲子,这样的成绩和速度对一个仅仅3岁的孩子来说,的确让人非常惊讶,更不用说奇太的琴声优美动听。音符准确而且富于激情。这两个孩子的成绩差距如此悬殊,真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我认为自己的教学非常认真,信美的学习也很努力,在主观上我们都尽了很大的努力,因此,我试着让自己相信:可能是奇太在家里用了更多的时间来练琴吧,但是这样的说法依然无法说服我自己;仅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能学会13首曲子,并且演奏得这么纯熟优美,对于一个才3岁大的幼儿无论怎么说也不简单啊。每到学期的期中阶段,按惯例我们都要组织学生在分部举办汇报音乐会,邀请家长们参加,让他们听听自己孩子的演奏。这次演奏会上,信美参加同学们的合奏《闪闪星星变奏曲》,而出类拔萃的奇太则独奏了一曲巴赫的《小步舞曲》。所有的家长都对奇太的才能大加赞赏。演奏会结束后,我偶然在教室外的窗下看到信美独自躲在那里偷偷地哭泣。我赶快过去抱起他:&quot;信美,怎么了?&quot; 信美说&quot;我拉得很差啊!&quot;说着她更伤心了。 &quot;信美怎么会差呢?你拉得很棒啊,我和老师们为你使劲地鼓掌呢。&quot; &quot;真的?&quot;信美听我这么说才慢慢停止了哭泣,但还是抽抽嗒嗒的。 &quot;当然了,你看看,老师的手掌都拍红了。&quot;说着我伸出手给他看--为了鼓励这些孩子,我在他们每一曲演奏结束后,都要使劲地鼓掌,所以手在演奏会之后已经拍得通红&quot;但是奇太比我强多了,他自己一个人独奏,而我却只能和大家合奏。&quot; &quot;奇太的确挺棒的,但信美也很好啊,你也学得很认真,是这样吗?&quot; &quot;嗯,&quot;信美用力地点点头说,&quot;每天我回到家里都要练琴,妈妈说练完半个小时之后才能去玩。&quot; &quot;信美是个乖孩子,认真地学,将来信美也会像奇太那样,拉得那么好听。但是你平时必须多听一些曲子啊。&quot; &quot;好的,老师。&quot;信美高兴地说:&quot;妈妈新买了一台电唱机和很多新唱片,现在每天晚上我都在听,真好听。&quot; 我似乎觉察到什么,于是问:&quot;信美,以前你听过小提琴吗?&quot; &quot;没有。第一次就是听老师拉《闪闪星星变奏曲》。&quot; 正在我们说话的时候,奇太跑了过来。信美高兴祝贺他:&quot;奇太,你真棒啊!&quot; 我转身对欢天喜地的奇太说:&quot;的确很棒,但是你还要继续努力啊。&quot; &quot;是的,老师,&quot;奇太说,&quot;每天加代姐姐都要我和她一起练琴,我要是练好了,她就给我糖,练不好就要挨骂。&quot; &quot;哦,加代原来是你姐姐!&quot; 听了这话,我总算有点想清楚其中奥妙了。加代也是我的学生,三年前她就开始跟我学小提琴,那时她只有三岁,而奇太才刚刚降生呢。我问:&quot;奇太,加代姐姐拉琴的时候,你常常在一旁听吗?&quot; &quot;是啊,妈妈告诉我,当我躺在摇篮里,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在一边听姐姐拉琴了,但是我根本想不起来自己到底有没有听过!&quot;这次很有意思的谈话之后,我分别询问了信美和奇太的父母,我终于搞清楚造成两个孩子差距的原因:信美3岁之前从没有听过小提琴曲;而奇太出生伊始直到学琴之前,这三年里他每天几乎都能听到姐姐拉琴,这个才能出众的孩子因为有姐姐作为榜样,所以无意之中培养了内在能力,也就是说,他姐姐的教育出乎意料地延伸到他身上了。 这就是对孩子能力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家庭环境。与此非常相似的是,莫扎特也是因为听了姐姐弹的钢琴曲,才培养出了过人的音乐才能的。因此我可以大胆地提出这样的论断:只要我们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他们一定能发挥出让人震惊的才能。例如刚才说过的心算高手岸里美和象棋天才高原因二,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典型的天才,他们出现是家庭环境耳濡目染的必然结果。如果一个孩子的父母都从事音乐,那么,就是家里并没有特意让他从小学习音乐,但是和别的孩子比起来,他在音乐上也有着更强的悟性,因为从幼儿期开始,父母乃至周围环境带来的所有关于音乐的信息就被孩子接收了,在这种内在能力上,孩子比我们想像的要强得多。 所以,世上所有的父母都负有挖掘孩子内在能力这个不容推卸的重大责任,培养孩子能力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你们所创造的环境--家庭环境。舍此之外,就再没有什么条件比家庭环境更重要的了。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家庭中,父母所有的一切都会潜移默化地传输给他们,从婴儿呱呱坠地之日起,在你们创造的环境里,他的能力教育就开始了。</td></tr></table></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6-1-16 02:09:27 | 只看该作者
奇太在摇篮里所积累的关于小提琴的信息,按DYLY的标准来讲,应该算是“自然”的,因为没有人为的设置,没有一个人是抱着“为培养奇太日后成为一名小提琴家”这种目的来设计的一个环境。是不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6-1-16 02:31:51 | 只看该作者
dyly+2006-01-13 11:43-->引用:dyly @ 2006-01-13 11:43 我很关心,蒙氏是怎样渗透的?渗透和我说的系统的训练起到的效果我想是完全不同的。
蒙氏的每一个活动,比如较早开始的生活训练、感官训练,其活动项目都可以成为一个体系,当然这个体系是开放的,可以有更多的活动项目内容加入到其内。在每一个操作过程中,有些比较规律的教学方式,比如:三阶段教学法。在展示、操作过程当中,比如,向孩子展示“冷”“热”物体时,教师会展示相应的字卡,在操作中,教师亦会让孩子通过配对或分类的操作来对知识进行回忆、巩固。除此外,蒙氏还有具体的语言文字类的教学法。从蒙氏的文章里看,在蒙氏的体系里,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发展得不错,有的孩子四岁即可书写信件。但国内的情况,蒙氏开展得最多的是感官与数学两项,生活、语言类则开展得很少。象上述讲的在感官教学中渗入识字,识字效果并不好。此帖由 dawnch 在 2006-01-16 02:44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6-1-16 03:23:55 | 只看该作者
dyly+2006-01-13 11:38-->引用:dyly @ 2006-01-13 11:38 系统是什么呢? 网络上搜索到的概念如下:我们把极其复杂的研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输出必有输入,经过处理才能得到。输出是处理的结果,代表系统的目的;处理是使输入变为输出的一种活动,一般由人与设备分别或联合担任。输入、处理、输出是组成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加上反馈就构成一个完备的系统。好象这个概念蛮复杂的,但是能够具备称得上“系统识字”依据这个概念必须具备几个条件,有特定的人来研制这个“识字”,花费很多时间输入处理和输出,就象我们计划安排出时间和金钱来制卡自制书,1年2年的按时教孩子...而这些我认为是系统的操作教育,结果是很有可能使我们没有时间来考虑别的,而且大量的如此长时间的输入会不会对孩子造成其他不可弥补的影响?你指出的这样的识字对这些家长和孩子成为生活中的一个点缀,如果收获的是快乐,阅读只是副产品。那么我也这么做,阅阅出门看到大大的字总要上去摸摸,我也就告诉她。这些随机的教育行为是生活中源于孩子自然的兴趣,而不是成人长时间的有意刺激给孩子带来的兴趣,它所花费的时间,和大人孩子在此行为上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
任何一种教育都是积少成多的,这肯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那些采取指东道西地识字法的,抱有很明确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早识字早阅读。而且,这样地持之以恒,并不是随机、随兴的行为。孩子所积累出的能力,完全是大人处心积虑的结果。只不过,大人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给孩子压力。因此,请不要把系统、目的、人为之类的因素与快乐对立起来。您可以对重温一下以下这个原则:“父母和孩子都应该以最愉快的态度学习,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和潜力。你必须铭记在心的安全守则是:如果你或孩子觉得不好玩,必须立刻停止。”上面贴子铃木的奇太的例子,我想问,如果家里不幸没有一个练小提琴的姐姐,没有一个“天然”的小提琴环境,那么是不是就得听天由命了呢?你上述的话中,包含着这种“听天由命”的意味。“自然”就是好的,比如一堆石头,从天上掉下来随机堆积起来的状况就是好的;而人为的堆砌就是不好的。如果世界的规律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根本不需要去做任何努力了!DYLY,你应该整理一下你自己的思维,整理你心中的问题。你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你所说的“而这些我认为是系统的操作教育,结果是很有可能使我们没有时间来考虑别的,而且大量的如此长时间的输入会不会对孩子造成其他不可弥补的影响?”这种情况完全可以发生在别的方面。过份地注重了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些方面的情况是会发生的。但这与识字没有必然的关系。并不是系统地识字了,就必然发生一种结果;也不是不识字,就必然不会发生那种结果。您要强调儿童心智全面发展的苦心,并不需要以“识字”来作为替罪羊!亦不需要把知识信息的积累与心智成长对立起来。因为问题根本不在这里!其实,相信多数家长都不会否认孩子心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这个事,靠的是家长的自身素质、言传身教。如果家长的自身修养较好,则孩子有福;否则,即使有法,亦很难做到。因为,这需要家长首先改造自己。但否定自己、改掉自己的习气,是世界上最难的事!这才是儿童心智发展最大的障碍!此帖由 dawnch 在 2006-01-16 03:27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6-1-16 09:47:36 | 只看该作者
多看多说多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6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9:43 , Processed in 0.07809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