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340|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给所有家长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0-23 19:4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4" width="100%" border="0"><tr><td valign="top"><div class="subhead">怎样训练孩子的好行为</div></td></tr><tr><td valign="top"><div class="content">  在家庭教育咨询中,家长们经常向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孩子想要什么,我们就给买什么,但是你给他提点要求,他却不干;  孩子特别&quot;皮&quot;,不听话,你给他讲道理,他也懂,但就是不照着做。  联系到最近我们对全国2000多位家长关于孩子社会化问题的调查结果,在涉及到儿童社会化表现的60个问题中,得分最低的几个题目,就包括&quot;吃饭随叫随到,吃饭时不说笑停顿&quot;,以及&quot;家长不叫看电视就不看&quot;。  就是说,在当前我国幼儿家庭教育中,孩子不听话,是最大的问题之一。但孩子不听话,特别&quot;皮&quot;,究竟是谁造成的呢?我认为还是家长自己造成的,而家长方面的原因中,除了不恰当的溺爱之外,不懂得怎样对孩子进行行为训练,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爱孩子的前提下,对幼儿进行必要的行为训练,是父母的责任,但是要履行这个责任,必须学习一点训练孩子的技巧。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儿童是向环境提供的示范学习的被动的人。父母要对他们的子女将来成为怎样的人负很大责任。他警告父母如果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话,就不要对孩子娇生惯养,&quot;像对待一个年轻的成年人那样对待他们&hellip;&hellip;让你的行为总是客观、亲切而坚定,永远也不要无缘无故地抱他们,吻他们,让他们坐在你膝盖上。早上和他们握手道别;如果他们在课业上得到好成绩,高兴地拍他们脑门一下。用不了一个星期,你就会发现,完全客观又亲切地和孩子相处是多么容易,你会为自己过去对孩子那种荒唐的溺爱而惭愧。&quot;  对孩子不要娇生惯养,这只是一个原则,具体说来,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变得懂事了以后,就永远不要完全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孩子的要求,除了那些保障他们身体健康的,如吃饭、喝水、睡觉、一般的玩具以外,其他任何要求,都不要轻易满足,而要有条件地满足,自己手里要随时掌握着一些筹码------孩子非常需要、非常想得到的东西,包括物质的,活动的和精神的三个方面,把它们作为奖励物,在训练孩子好行为的时候使用。  物质的东西,如孩子特别想吃的食品,特别想得到的玩具,对大些的孩子,还包括钱;活动,如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在家里一起玩,带孩子出去玩,允许孩子看电视,玩游戏机等等;精神的,如通过讲道理,让孩子知道自己做得对,对了就能得到赞赏、表扬、爸爸妈妈就高兴等等。  由于您手中握着孩子想得到的东西,所以当孩子表现出一个好行为之后,您就可以运用手中的筹码,作为奖励物,让他的需要暂时得到满足,孩子为了进一步得到奖励物,自然会进一步表现出该好行为。心理学家把这个过程称作&quot;强化&quot;,我们看马戏时看到的动物表现出来的各种令人惊异的行为,如狗算算术,鹦鹉骑车,都是用这种办法&quot;强化&quot;出来的。人虽然不是动物,但人的行为也时时需要强化,不光孩子,大人也一样,你在工作单位表现好了,拿到的奖金多,或者评了先进,你以后就会继续表现好,否则,你就只能靠雷锋精神保持自己的行为了。  比如,到了吃饭时间,孩子不能按时上饭桌,上了饭桌也不能好好吃饭,就可以进行训练。首先,您手中必须有&quot;筹码&quot;,要和孩子讲好条件,&quot;你想买玩具,好,只要你每天开饭时按时吃饭,好好吃,一个星期天天能做到,就给你买?quot;  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不按时吃饭的坏习惯,要矫正孩子的坏习惯,也不是很难的事,但家长提出要求必须坚决执行,比如,吃饭时不能看电视,那就必须在开饭时坚决关掉电视,即使孩子哭闹,也必须关掉。当然,如果孩子看的电视节目是对孩子有教育意义的连续片,可以尽量把开饭时间和孩子看电视的时间错开。  如果孩子坚持了一个星期好好吃饭,玩具买了,他的目的达到了,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好办,继续提要求:&quot;好好吃饭,玩具就给你玩,不好好吃饭,玩具就收起来,不给你玩。&quot;  物质奖励是最低级的奖励,当物质奖励已经对孩子产生效果以后,要逐渐向活动性奖励和精神奖励转变。但是对幼儿来说,物质奖励是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把物质奖励和活动性奖励、精神奖励经常地结合起来,效果才能更好。  惩罚,是从另一个角度纠正孩子坏毛病和不良行为的好办法。惩罚有四种方式,一是撤销物质性承诺,如收起孩子喜欢的玩具,不给买原来答应好的玩具等;二是撤销活动承诺,如不带孩子玩,不给孩子讲原来答应讲的故事等;三是精神上的,如批评,斥责,情感上冷落,也就是暂时&quot;撤回&quot;对孩子的爱,等等;四是体罚,如关在屋子里不许出来活动,罚站,以及在家长中被广泛使用的打骂等。最后一种,即体罚,是我们最不主张使用的,也是一种最可能产生负作用的惩罚方式。  举个例子,如果你带孩子去商店,他见了一个玩具,非要买,而您因为玩具太贵或认为那个玩具对孩子没有多大好处,决定不给孩子买,结果孩子在商店里大哭大闹,躺在地下打滚,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把孩子抱离商店,回家以后,采取冷处理,冷落他,让他知道他今天的表现让妈妈不高兴。等到孩子意识到妈妈为什么不高兴了,就可以给他讲道理,告诉他为什么不给他买,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同时还要结合物质惩罚,如收回孩子爱玩的玩具,让孩子知道,他必须为他今天的&quot;坏&quot;行为付出代价。不出几次,孩子就不会在商店里大哭大闹了。  有的家长可能说,如果我不给他买,他当时并没有大哭大闹,但是他回家不理我了,怎么办?首先可以说,这样的孩子一般属于那种社会智力较高的孩子,他们懂得利用自己的情绪变化赢得父母的同情,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对这样的孩子,您要用更高超的智慧去解决,例如,待双方都冷静下来之后,可以利用吃晚饭与孩子爸爸谈话的方式,从侧面提起当天发生的事,话可以这样说:&quot;今天我带他去商店,他要买一个玩具,我没给他买,他也没跟我闹,他今天很听话?quot;孩子是有心的,他听到妈妈说这话,知道妈妈对自己是满意的,虽然玩具没买,但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表扬,他心理上就获得了补偿。然后,您可以委婉地给孩子讲道理,讲不给他买的原因。像这种社会智力较高的孩子,大多是讲道理的孩子,妈妈的话他们会听进去的。  在爱孩子的前提下,不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利用这些要求作为条件,作为强化物,来培养孩子的好行为,这可以作为一条原则,来培养孩子的任何好行为,包括日常行为习惯、道德行为和学习习惯。  有的家长会提出疑问:这种方法,岂不是要培养孩子有好处就干,没有好处就不干的唯利是图思想?我的回答的否定的。对于不太懂事的孩子来说,唯有运用这种训练方法,才能使他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还可以使孩子从小就懂得是非、对错,懂得什么是公平、公正、守信和互惠。因为,对孩子的奖励和惩罚,无形中传达了父母对是非、对错的判断;和孩子讲条件,则是一种契约行为,在契约行为中处处体现着公平、守信等道德原则。孩子从小就懂得这些,对他们将来适应现代社会,很有好处。  当孩子养成了很多好行为习惯,越来越懂事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助人行为等,如果您自己是一个崇尚雷锋精神的父母,您还可以用&quot;毫不利己,专门利人&quot;的精神去教导孩子。  训练孩子的过程,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它可以逐渐在您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关系模式,使孩子知道,他的什么行为会使父母高兴,什么行为使父母不高兴,什么行为是父母深恶痛觉的,自己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等等。  在对孩子进行行为训练时,下面几个原则应该把握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是前提,任何时候不能粗暴地对待孩子,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不使用体罚;其次,要把握好宽严度,在父母子女关系中,主动权、控制权应该在父母手中,父母不能被孩子控制;第三,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是教育的目的之一,而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孩子好的个性品质,而个性品质是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的&quot;合金&quot;。因此,讲道理是家庭教育的永恒的法宝。</div></td></tr><!-- BEGIN TEMPLATE: articlehome_editor --><tr><td valign="top" align="right"><span class="normalfont"><font face="Tahoma"><strong /></span></td></tr><!-- END TEMPLATE: articlehome_editor --></table><!-- BEGIN TEMPLATE: articlehome_relatedarticle -->转自:<font face="Tahoma">本文是陈会昌教授担任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嘉宾的文字实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10-24 11:24:52 | 只看该作者
  &ldquo;永远也不要无缘无故地抱他们,吻他们,让他们坐在你膝盖上。&rdquo;  &ldquo;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变得懂事了以后,就永远不要完全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孩子的要求,除了那些保障他们身体健康的,如吃饭、喝水、睡觉、一般的玩具以外,其他任何要求,都不要轻易满足,而要有条件地满足,自己手里要随时掌握着一些筹码------孩子非常需要、非常想得到的东西,包括物质的,活动的和精神的三个方面,把它们作为奖励物,在训练孩子好行为的时候使用。&rdquo;  是篇好文章,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10-24 11:40:47 | 只看该作者
 “永远也不要无缘无故地抱他们,吻他们,让他们坐在你膝盖上。”

如果就是喜欢抱孩子,没有理由,难道也不能拥抱吗?
有些不太赞同!
有时候爱还需要理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10-24 11:44:55 | 只看该作者
用条件来培养孩子,和养狗有什么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10-25 09:39:58 |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哪本书上倒是说,不能以你孩子要做到什么来要胁孩子,否刚他也会以交换条件来要胁你,两个观念完全相左.这是摘自小学教育版的《学会跟孩子说话&mdash;&mdash;好家长操作实务》 有一位家长跟我说起一件事情。有一次父亲带孩子开着车在街上行驶着,孩子突然看见一个刚开业的很漂亮的餐厅,说道:&ldquo;爸爸,这次我要是考好了,你就带我到这里吃饭。&rdquo;这位父亲赶忙应答:&ldquo;没问题,儿子,别说一次,就是两次也可以!&rdquo;后来成绩不理想,&ldquo;请孩子吃饭&rdquo;这件事也就作罢。  这时候这位父亲与我谈起这件事,问道该怎么办?该不该带孩子去吃这顿饭?我说:&ldquo;其实你一开始就错了,想去什么地方吃饭、游玩等,只是生活内容,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吃顿饭当做奖励的措施和学习成绩挂钩。&rdquo;这样做有三个不好的结果。  一是让孩子把去这个地方吃饭当成学习的目的,学习成绩成了满足个人欲望的手段,成了实现个人目的工具,这样理解和看待&ldquo;学习&rdquo;无疑是非常糟糕的。  二是如果对这个饭店不感兴趣了,那么对学习的投入和努力便会懈怠下来。对此,孩子也有很好的解释,&ldquo;反正我也没有吃那顿饭,所以你们也不要对我的成绩有太多要求&rdquo;。或者&ldquo;我已经不想去那家饭店了,所以也没有必要再那么刻苦学习了&rdquo;。  三是孩子会以为只要学习好了,就什么都可以做了,这是非常错误的,也将导致无限放纵自己的认识。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有这样的念头,只要我成绩好了,干什么都可以,即使是错误的事情,家长也会原谅的。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会听说,谁谁的孩子学习那么好,结果却干出了令人发指的事情来,&ldquo;刘海洋泼熊&rdquo;的事情就很有代表性!  我便又跟家长讲道,正确的做法是:当时您就应该和孩子说,今天没有时间了,星期天爸爸带你来你吃,好吗?孩子一定会很开心地答应,把学习和个人欲望满足分开,是为了避免孩子以此作为砝码和家长对立、此帖由 ytxxc 在 2005-10-26 08:37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10-25 13:00:05 | 只看该作者
  激励孩子的做的好的地方,强化它,使其成为良好的习惯,形成优秀品格。这个思路正确,对此我坚定不移。  拿什么激励孩子?当然是孩子需要的。大家都应该明白,需要越强烈,激励的效果越好。如果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各方面需要都完全满足,在要奖励、激励孩子的时候,就会~~  延迟满足,也是训练孩子忍耐力的方法之一。  我看这篇文章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10-25 14:39:2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值得慢慢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10-25 19:10:02 | 只看该作者
方法听起来不错,但如果有老人在一起就比较难执行,特别是对孩子的惩罚很容易受到老人的干预。这方面有什么高招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10-26 09:04:37 | 只看该作者
  惩罚必不可少,但激励比惩罚更重要。而我们这代人,从我们父辈那里学来的教育手段大多是以惩罚为主。多从正面看问题,效果也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10-26 10:43:03 | 只看该作者
  首先,向<span class="normalname"><font color=\"#000000\" size=\"3\">ytxxc认真探讨的精神致敬!下边是我的看法,比较直率,不当处请海涵,并请指正。</span>&mdash;&mdash;&ldquo;一是让孩子把去这个地方吃饭当成学习的目的,学习成绩成了满足个人欲望的手段,成了实现个人目的工具。&rdquo;  学习本来就应该有目的,就应该有欲望。为了学习收获的乐趣,为了学会本领为人类做贡献,为祖国做贡献,为人民服务,为中华之崛起,也可以为家长高兴、为一顿好吃的、为老师表扬。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我看这很正常!只不过境界不同而已。  在还没有培养起孩子崇高志向时,在孩子还没有远大志向还没有那么强的吸引力时,有些短浅的目标也是好的,总比没有强。起码是孩子在为自己的需要而学习,就是为自己学习,是主动的,而不是为父母、为老师学习的奴隶。  我认为,用这些手段吸引孩子学习,与培养还远大志向并不矛盾。不同年龄层的理解和认识能力不同,思想境界也不同。应该说,父母的境界的高低,对孩子影响很大。&mdash;&mdash;&ldquo;二是如果对这个饭店不感兴趣了,那么对学习的投入和努力便会懈怠下来。&rdquo;  所以呢,要求家长要多些吸引孩子努力追求的&ldquo;筹码&rdquo;,最终要把孩子引导到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上。有哪个家长会长期以&ldquo;饭店&rdquo;来培养孩子呢?&mdash;&mdash;&ldquo;三是孩子会以为只要学习好了,就什么都可以做了!&rdquo;  孩子产生这样的观念,绝对是出于家长的无知和纵容,向我们这么用心教育孩子的家长,能让孩子产生这样的错误观念吗?!这样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4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5:46 , Processed in 0.12086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