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用心才会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教育”要慎重!!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4-2-3 23:20:16 | 只看该作者
一些事情被过分夸大了。古人从小读经,也不见得比现代人强多少。不过读经也有读经的好处,可以锻炼孩子的记性。还能让孩子记住一些有用的东西。孔子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但他也不是圣人,其思想也有很多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是错误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4-2-3 23:29:20 | 只看该作者
读与否应示孩子兴趣而定。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事实上如今的孩子太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4-2-4 08:36:07 | 只看该作者
引用:maxi发表于2004-2-3 11:20 PM:
一些事情被过分夸大了。古人从小读经,也不见得比现代人强多少。不过读经也有读经的好处,可以锻炼孩子的记性。还能让孩子记住一些有用的东西。孔子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但他也不是圣人,其思想也有很多从现代人的眼 ...

      孔子是不是圣人,世界有公论的!这个不用我们去研究讨论。我想听听用现代的眼光去衡量,孔子的思想哪些不适应现代的社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4-2-4 08:42:22 | 只看该作者
引用:里仁发表于2004-2-4 08:36 AM:
孔子是不是圣人,世界有公论的!这个不用我们去研究讨论。我想听听用现代的眼光去衡量,孔子的思想哪些不适应现代的社会?

只能说明在现代的社会里,还有一个国度里的很多人满脑子的破烂,这些破烂在愚昧着人,当然很多人又不得不盲从,因为学好了定会在这里发挥巨大的作用。
你谈的只是适应而已,只要你愿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4-2-4 09:12:07 | 只看该作者
限于篇幅只讨论大家最熟悉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以下全部摘自《论语别裁》
         
      学而有何乐

  现在这篇《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去我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名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没错。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真人和假人

  讲到作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 “真人”。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现在指南宫供奉的吕纯阳叫“吕真人”。如今的人听到“真人”这个名称,就好像带有宗教色彩,相当于西方的上帝,中国的仙、佛一样。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这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作人道德的最高标准。发挥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于是一个“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得对,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寂寞的享受

  第二点接着下来,是说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就我个人研究,有个体会—— 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我们看历史——即看孔子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到。但是他没有积极去求富贵。怎么知道这一套他不来呢?因为他明知当时有拿到权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们也要他去拿权位。因为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这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这个军事学的专家,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 “老师,我们干了!”那种神气,但是孔子不来。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过去所谓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所以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不一定是远方外国来的,说外国来几个人学中国文化,我们就乐了吗?那是为了外汇,多赚几个钱罢了。《论语》不是这个意思,他这个“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我们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 任何一个人作了一辈子人,包括你的太太、儿女、父母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一个人那怕轰轰烈烈做一辈子,不见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学问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话跟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不要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这人在远方,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才大大的抬头。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这样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谁来了解你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

  “不愠”这个问题很重要了。“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严重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拿现代的新观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再说,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作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 “不亦乐乎”。我们现在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作为参考:“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4-2-4 09:40:41 | 只看该作者
说到底,关键还是说服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4-2-4 13:34:36 | 只看该作者
这位《论语别裁》的作者和唐僧一样歪歪唧唧说了半天,我看了三遍才明白,原来人们对论语的解释是错的,应该这样解释:
不断的学习是多么快乐啊,有人同意自己的主张是多么快乐啊,如果没有人明白就等着有人明白吧,不要怨天尤人。
我还看过另外一种解释呢,“学而时习之”是指自己的主张能经常被采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似乎没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4-2-4 13:50:55 | 只看该作者
南怀瑾先生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请您能尊敬他老人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4-2-4 21:31:33 | 只看该作者
我只是说他老人家得这篇文章而已,谈不上什么对他老人家这个人尊重不尊重。更何况他老人家既然是大师,也不在乎我是否尊敬了。纵然是我不尊敬他,好像他老人家也不会少半根寒毛,里仁大虾急什么啊。
孔老人家最讲究对君主、长辈、权威的无条件顺从了,里仁大虾学得不错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4-2-4 22:56:14 | 只看该作者
各有各的道理,只要自己认同的就可以实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7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3:32 , Processed in 0.10674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