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jerryh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争鸣][原创]爱你的孩子,请不要用中医

[复制链接]
781#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5 15:59:21 | 只看该作者
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

                           ·方舟子·

  经常听到有人声称自己从来不上医院,但很少有人敢说自己从来不吃药。一
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或轻或重会患病。生了病就难免要和
药物打交道。现代医学已经为许多疾病提供了各种很有良效的药物,但是同样还
有许多疾病没有特效药甚至无药可治。因此,人们仍然需要不停地研发、寻找新
药。每时每刻,电视、报纸上的广告都在向我们传播着某种不治之症有了神奇的
新药物的福音,令患者及其亲友不能不怦然心动。然而,这往往不过是骗取钱财
的甜言蜜语。要守住自己的钱包,不要受虚假药物广告的蛊惑,避免既破财又失
望,有必要了解一点新药开发的常识。

  以前,发现一种药物往往都是碰运气,而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针对某种疾
病有意识地设计、研发新药。现代药物的开发是大军团作战,需要众多不同领域
学科的专家的通力合作。它需要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在细胞、
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理、病理和设计药物,有机化学家合成药物,毒物学家研究药
物的毒理,药理学家研究药物的药理,计算机专家的模拟和分析,医生对药物进
行临床试验和观察疗效,统计学家统计治疗结果,等等。

    新药开发的第一步,是从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开始的。生理学家研究人体在
正常状态下的各种生理功能和变化规律,生物化学家研究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分子生物学家则研究参与生命过程的各种分子的功能和相互作用。这样,我们就
能从分子、细胞、器官到人体不同的层次了解我们的身体在正常状态下都是如何
运行的,而病变又是由于哪一方面发出了异常。某种疾病的发生,是一系列非常
复杂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破解这个过程,具体追踪到究竟
是在哪一个步骤出了问题,就能够给新药设计提供思路:如果针对这一出现异常
的步骤——靶点,添加某种具有特殊结构或性质的化合物,会怎样改变分子、细
胞的生理活动,是否会纠正病变,达到治病的目的?

  有时候,研究人员能很快地发现这种特殊的化合物,这是很幸运的。更多的
时候,研究人员需要筛选成千上万种化合物,才能发现有效的少数几种。现在,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靶点,设计出针对它的化学结构,告诉化学家应该
合成有什么样的结构和性质的化合物,从而缩小筛选的范围。

  对药物化合物的测试一开始都是在试管和离体培养的细胞中进行的。在离体
实验中,药物直截了当地作用在靶点上,容易产生明显的效果,但是却不一定也
会对人体有效。药物可能无法被人体吸收,如果能够被人体吸收也不一定能够发
挥作用,而且还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这些是无法在离体实验中观察到的。
但是,出于人道的考虑,我们也不能就直接拿人来做试验。因此,下一阶段,研
究人员需要做动物试验。

  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兔子、猫、狗、猴子等。在做动物试验时,
需要用到两种或更多种的动物,因为不同种类的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会不同。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药物会对身体发生什么样的作用,在动物身上测试药物化合物
的效果,有什么样的毒副作用,多少用药量是安全的。其次,我们也需要知道身
体会对药物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例如,有多少量的药物会被吸收到血液中,它在
体内如何代谢、分解,它的代谢产物是否有毒,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被排出体外的
速度有多快等等。如果一个药物的有效成分不能进入血液,或者虽然进入血液,
但是代谢、降解、排泄的速度太快,那么它是没有用的,这时候人们就要考虑是
否要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或添加其他化学成分,以帮助药物被吸收或减缓其代谢、
降解、排泄速度。有时候,人们会发现,一种药物的代谢产物甚至比药物本身还
更有效。

  但是动物和人的生理毕竟还是有所区别,对动物有效、毒副作用小的药物,
对人体并不一定如此。只有临床试验才能最终决定一种药物是否对人体有效和有
何毒副作用。一种药物一旦通过了离体试验和动物试验,看来有希望成为新药,
就可以向药监部门申请做临床试验。临床试验一般分成三个不同阶段,分别称为
I,II,III期临床试验。

  I期临床试验为短期小规模。试验对象通常为20-100人,健康志愿者或患者
都可以。其主要目的是观察新药是否会出现急性毒副作用,检验合适的安全给药
剂量,并初步研究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时间持续数月。如果没有严
重的问题,例如不可接受的毒副作用,就可进入II临床试验。大约70%药物能成
功地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

  II期临床试验为中期中等规模。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为100-300人。主要
目的是观察新药是否有疗效,也对短期的安全性做进一步观察。时间持续几个月
到两年。大约只有33%的新药能成功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进入III期临床试验。

  III期临床试验为长期大规模。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为1000-3000人。目的
是确认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确定给药剂量。时间持续一到四年。约25-30%的新药
可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

  在完成III期临床试验之后,制药公司就可向药监部门提出上市申请,由药
监部门组织专家鉴定。在美国,最后经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新药,
只占最初申请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总数的20%。

    有时候,在临床试验过程中,一种药物被发现能够有效地治疗恶性疾病,会
提前中止临床试验而直接用于治疗病人。例如,第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AZT的
临床试验在只进行了106天之后,发现它能显著增加病人的存活率,美国食品药
品管理局立即提前中止了该临床试验,并在批准其上市之前允许它被用于治疗
4000多名艾滋病患者。

  新药被批准上市之后,通常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药物在大范围长时间临床应
用时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其他已有药物进行比较,称为IV期临床。由于在做临
床试验时,儿童、孕妇和老人常被排除在外,因此在新药上市后,特别需要观察
药物对这些群体和某些特定的病人群体的安全性、疗效和剂量范围,以获得更全
面的资料。如果发现长期使用后会产生未曾料到的严重副作用,该药物有可能被
立即从市场上召回。

  开发新药是一个非常费时间也非常昂贵的过程,并非小公司所能承担得起。
在美国,一种新药从开始研发到获得批准,平均需要8.5年,花费数亿美元。每
5000种候选药物,只有5种能够进入临床试验,而只有1种最终能够被获准上市。

(《经济观察报》2006.12.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2#
发表于 2006-12-19 15:00:32 | 只看该作者
不要用中医,也未免太过偏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3#
发表于 2006-12-22 21:45:54 | 只看该作者
我非常不认同楼主的观点,中医中药在中国乃至其他国家都在应用.尤其是我国的中药学更是博大.中药治病更是奇妙无穷,我看很多西医治不了的病,吃了许多草药就能缓解,治好.
       现在的西医发展涨大,中医人才渺渺,如李时珍,华佗等名医活在世上,你就不会这样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4#
发表于 2006-12-28 09:38:13 | 只看该作者
感觉楼主是个比较偏激、喜欢感情用事的人。因为曾经见过邻家小孩因其爷爷奶奶私自给药造成小孩子死亡,加上自己看了几本书没把中医搞懂就从此反对中医,并向周围的人大肆宣扬中医的不好,这种态度本身就有问题。其实,孩子的死亡可能不完全是因为吃了中药,还有很多种可能,可是从耧主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是把孩子的死因完全归于中药,怎么就不怪罪孩子的爷爷奶奶私自用药,怪罪他们学医不精呢?自己哪一门没学好,是不能怪那门学科不够好的。《思考中医》里说“学中医是要能上清华的人学的”(意思是着业,原话忘了)。总之,学中医是要领悟力的,不是光靠勤奋就可以。

这里推荐中里巴人的博客——中医打造健康,觉得这位中里巴人不囿于各种古医本的限制,而能灵活善用中医,用以治病、养生,看了后非常受启发。建议象楼主一样对中医持激烈反对态度的人去看看,仔细看完他的所有文章(每篇文章都值得读)。

也希望,楼主看后若有启发,把这个标题改改,比如象“爱你的孩子,请不要过于倚重西医或中医”之类的标题就要客观平和一些。耧主现在的标题太绝对,受过中医好处的案例有N多,因为尝试中医药不见效反而有副作用的案例也有N多。西医也一样:好的成功的案例有N多,失败的案例也有N多。

中里巴人的博客——中医打造健康
http://jinjiduli.blog.hexun.com/

这里有很多有用的东西,希望排斥中医的朋友先把成见收起来,仔细看完所有文章后再作决定对中医的态度。西医在很多方面有中医无法作到的优势,比如,现在的妈妈在生产孩子时的安全就得到了很大的保障,象孩子脐绕颈、胎位不正等在以前都是对孕妇的极大威胁,所以才有“女人生孩子是过鬼门关”一说。

可是,我也觉得手术也是双刃剑,因为它的疗效有时是立杆见影,所以感觉有些被用得太随便了,不该做的也做。就象汽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因为汽车丧身的又何其多也!

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有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弱点。不过于倚重于某一种治疗方式,把眼界放得更远一点,博采众长,取我所需,这样是不是更为稳妥一点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5#
发表于 2006-12-28 09:53:29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在这个贴子中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75569&extra=page%3D1

已推荐过中里巴人的博客,但楼主的这个贴子置顶,影响太大了,还不知有多少人有没有耐心看到这27页,只是有了个“中医要不得”的印象就走了。

所以,我占用论坛一点空间,重把这些话放在这里,斑竹要是觉得不妥也可以将我先前的那个贴子删掉,或者是移到“健康”等其他的版块中去,先谢谢了!

======================
转贴几篇中里巴人的博客文章。
=========================
学习中医的困惑 [原创 2006-11-11 04:28:34 ] 发表者: 中里巴人

    很多朋友对中医情有独衷,多次向我讨教学习中医的方法。并让我推荐入门读物。我总是推荐中医院校的课本。然后,朋友们又问,那么学会了这些课本能治病救人吗?我说,不能,学会了这些课本可以当个中医博士,但是却不能治病。大家就很失望,不愿意去读这些课本了。
   
      那么,学会哪本书就会治病了呢?其实真要是有这么一本书,岂不是人人都成了倚天屠龙中的“胡青牛”了。我这里没有“九阳真经”,我也不知在哪里能找到。我只是随时把自己的感悟当作真事儿,相信那是老天的赐与,而不是事事把自己的想法用权威的标准来定夺。
      
      我读过《黄帝内经》,我是零星的去翻看的,从来没有当作必学的功课一页一页的去分析、体会。更没有去背诵它。
      
      我读过《伤寒论》,我是把它当作小说来读的。有兴趣就多看,没兴趣的地方,就翻过去。
   
      我读过《针灸甲乙经》,我把它当作本字典,有忘记的字,再去查。

      我还读过各类的古典医药书,东看一眼,西看一页。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很多书之间,观点完全对立,而且互相针贬、鄙薄,但全是医学大家,难分优劣。我都统统奉若神明,摆上供桌,一一礼拜。最爱看两派交锋之点,最喜读书中禁忌之处,因为那正是诀窍玄机。
   
  一本好书,读到兴头,我会拍案叫绝,另一本观点完全不同的书,我也同样会附掌称妙。有人会说,你到底有无立场,你到底算哪头的呀?

      其实“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喝完咖啡,我还想喝点清茶,难道就大逆不道了?只是喝的时候,要把残根儿倒掉,否则您既喝不到咖啡的浓郁,也品不出龙井的清纯,只是一碗不伦不类的污水。有些人想从我这学走一招半势,我倾囊而授,从不隐藏。可您不去换个新杯子,也不舍得倒掉杯子里的红酒,却想品味我瓶中的茅苔,那您永远也喝不出真正的滋味,不晕才怪呢!
     
       我从山上看山脚下的树,我说树小如草,可你正在树旁站着,您说树大参天,咱们说的是一棵树,却永远也争论不清。
     
       有一只狗卡在墙洞里,进退两难,我说应该往外拉,你说应该从里推。咱俩一个墙里一个墙外,你说听谁的好呢?

     有人说,我们就喜欢:敲胆经,揉心包,金鸡独立,推腹法,……简单易行又有效。如果您做为养生去病,这些技法真是随身的药囊,方便实用。我们已经尝到了果子的香甜,但是要裁培果树,还需另下树种才行。

     还有人说,你就告诉我,哪个穴治胃痛,哪个穴降血压,哪个穴能补肾,哪个穴治失眠……我去实施操作,而您也就功德无量了。

     您觉得这是捷径,我却觉得这是迷途,您急于走脚下的小道,却不看山顶的信标。每当叉路,您总会彷徨无措,每遇沟坎,您定不知如何搭桥。

     授人与渔无人学,授人与鱼争先抢。如果您执意去走小路,我可没有能力去为您开道 ,因为那样不但您是山重水复皆叉路,我也会困陷荆棘满身伤。

     有人会很不耐烦:“你别老卖关子,故弄玄虚了,说!我们现在该看哪些书吧?!”。
   
     我会推荐您去看正统中医院校的课本。

   “你不是说看完这些课本也不会看病吗?那还看它干嘛?”

     我们都熟悉这句话:“知识就是力量!”

     可我们有了知识就真的有力量了吗?

     其实“善用知识才是力量”。

     可你一点知识没有,你又去用谁呢?

     我的儿子是班里的宣传委员,书法不错,老师就让他在班里白墙的两侧写上一幅对联,儿子写的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看后觉得词儿太俗,没什么新意。就自作聪明,改为“书山有路勤更巧,学会无涯荡轻舟。”结果第二天放学,儿子就哭丧着脸,责怪我多事儿,让老师臭批一顿,说他是宣传投机取巧,好逸恶劳的思想。
      这真令我哭笑不得。也让我想起上初中的时候,学的一篇古文——愚公移山。
      老师让我们写读后感。我写到:“愚公抛开晚年的天伦之乐,再搭上儿孙们一生的幸福,只为解决一个“碍其出入”的小事儿,不值得称道。山不转水转,既然搬不动山,那我们就搬家,何必自找麻烦。寓言里神仙会帮他,现实中老天爷却不会同情这样的人……”
      还好,那时已是八十年代了,没把我打成反革命,只是在班会上评判了我一下。回想起当年老师和同学们情绪激昂的样子,真让我笑破肚皮。

      说这些,您只当听个笑话吧!不过,我想这可能就是我的心路历程,而且我也喜欢这样走下去,
      
      当然,有几个知音更好,

      没有,
      我也一如既往……


===========================
癌症―可怜的孩子 [原创 2006-12-18 16:28:43 ] 发表者: 中里巴人

  近40年来,现代医学对癌症研究的最大收获是发现了癌基因,起初科学家们欣喜若狂,以为找到了根治癌症的钥匙,可当打开这神秘的匣子一看,里面还有两个匣子,再分别打开,发现里面还有更多的匣子。没想到,癌基因是如此的众多,最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凡在癌病毒身上发现的癌基因,在正常的细胞中都存在。

  既然,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无数的癌基因,那么可以说癌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是正常细胞转化而成的,那么防止这种细胞转化应该就成了预防和治疗癌症的核心。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似乎无法发觉这种悄然无声的转化,只有他们已经变成彻头彻尾的癌细胞时,我们才能发现,可那通常为时已晚。就象家里一向乖巧的孩子,突然拿起了菜刀,变成了疯子,砍向自己的父母。而我们促不及防,只有束手待毙。

  于是我们开始不断的去寻找,是谁让我们的孩子,变成了残暴凶狠的顽劣少年,终于我们找到了致癌物:亚硝酸胺、苯并芘、氨基酸加热物,黄曲霉素、尼古丁等等这些坏人坏事。我们禁止我们的孩子,和他们交往,免受不良影响,但却发现,他们就象空气中的尘埃,无处不在,让我们防不胜防。我们喜爱的烧烤,熏鱼、腌制品、以及鲜美的调味品、色素、食品添加剂,还有各种蔬菜中的农药残渣、各种非天然饲料喂养的禽畜,汽车的尾气、被污染的水源,哪个不是毒害我们的元凶?

  当我们看到,将家里的问题少年与外界隔绝,并不能挽救他的堕落,于是只好求助于他的哥哥姐姐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要随时盯住他,并鼓励他们去教训这个家中的逆子,(免疫疗法)。可心慈手软的哥哥姐姐却不愿意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去管教亲如手足的弟弟,而宁可让他去肆意胡为,有时迫于父母的重压,最多也只是不痛不痒的给他一巴掌,或者假装喝斥一下,可丧失理智的弟弟却六亲不认,拳打脚踢,到头来也就没人管得了他了。最后,我们只好找来又锋利又笨重的大砍刀(手术和放疗化疗),在狭小的屋里,气急败坏的挥舞着,与这个家中的叛逆拼个你死我活,这家伙强壮而灵活,总能抗住或躲开我们的追打,到是其他的孩子由于无处躲避,被各个打成重伤。屋里的家俱门窗也都被捣得稀烂,当我们气喘嘘嘘,筋疲力尽的时候,却发现,这个家中的小霸王仍然站在我们的面前,对我们傻笑。到此为止,我们知道,等待我们的结局必定是家破人亡,这可怜的疯孩子也一同饿死。

  难道我们就注定无法摆脱“癌症”这个恶梦的诅咒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我们现代医学对癌症病因的研究理念却是残缺不全,甚至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所有的研究都是针对生理的功能,但人却是灵与肉的结合,如果不同时将心理的因素吸纳进去,那么一切研究的成果永远将只适用于动物或者是死人。

  癌症不会被消灭,就象我们不会因为孩子精神错乱就杀死他一样,其实只要我们得够倾听他内心的烦恼、宣发他心中的积怨,那么他仍然可以重新成为一个友善的,与我们亲近的孩子。研究已经证明许多癌细胞在特定的环境当中(如不同的温度下)可以转变成正常的细胞。
    有一个心灵的恶魔在控制着癌症这个无辜的孩子,使他就象是一个强迫症患者那样,在某种特定的场合注定就要发病。但是,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已经看清了恶魔的嘴脸,那不过就是一团黑影,最怕我们手里的强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6#
发表于 2006-12-30 18:11:53 | 只看该作者
有点头晕的感觉,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7#
发表于 2006-12-30 20:54:30 | 只看该作者
偶是来顶楼的.不是学医的.
偶的观点,什么管用用什么.不管他中西.只要合用.吃饱了就该上厕所,不是继续吃.
中西医各有特点,各有用处.中医,慢,从根上开始调理.注重养生.西医,快,注重现在的问题方法.很合适现代人激进的生活方式.
传到韩国的中医现在正在申请世界遗产叫做"韩医".中医在世界的地位正面临失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8#
发表于 2007-1-11 13:06:0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博大精深,估计没有谁能真正搞懂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遇见你 + 1 + 1 我好喜欢。。。
~~~~~~~~~~水 + 2 + 2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9#
发表于 2007-1-13 21:31:55 | 只看该作者
1老中医讲真话,是不是真中医不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0#
发表于 2007-1-15 22:58:55 | 只看该作者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你说的只是中医的部分,中医的好处呢,好些回复都也说了。
实事求是,毛主席一贯坚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8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0 18:12 , Processed in 0.102230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