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1591|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教]关于孤独症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9-7 18:56: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儿子今年7岁,智商只有50,在儿童医院进行过脑部各项检查,无任何异常。现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老师认为他属于孤独症。

他不能与人正常交流,只能回答很简单的问题,如叫什么名字,几岁(都是事先教过的)。经常重复别人的话,大人对他说“小朋友好“,他也说“小朋友好“。对于不知道答案的问题,他就胡乱回答。现在仍然是“你”、“我”不分。

他数学很差,现在刚刚能数对十以上的实物。加减法根本不明白。

但是他能很好理解一些指令性的话,吩咐他做一些事情,他能做的很好,他的手比较巧,动手能力强,比同龄的普通孩子要强。

儿子生在东北的海滨城市大连。在他出生到两周岁期间,并未发现异常。那时候,背唐诗,唱儿歌,都很好。喜怒哀乐和正常小孩没什么区别,经常缠着我讲画册上的故事。每天晚上我要带他到外面的小花园里参加小孩子和小狗们的集会。
后来由于企业搞减员增效,我就辞了职来到上海。孩子那时已经两周岁,由他妈妈和外公、外婆来带。当时感觉很放心,一方面孩子比较大了,而且有这么多人照看。当时一直没送他上幼儿园。现在看来问题可能出在这里。孩子的妈妈有洁癖,恨不得把孩子封闭在真空里。外公、外婆也是比较封闭的人,很少出门与别人交往,孩子整天关在家。
期间几次回去探亲,感觉孩子很不活泼,只依恋外婆。当时以为孩子是怕我这个陌生人。
五岁的时候,孩子和他妈妈都来到上海。这时发现孩子神情呆滞,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什么话也不说,口中发出“呜伊哇呀”的怪声音,对外界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唯一能吸引他的就是旋转的东西,他会着迷的看很久,拉都拉不走。在幼儿园里,别的小朋友兴高采烈的游戏,只有他独自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可是当老师讲课时,全体同学都很安静,他却会旁若无人的大喊大叫,或者到处走动。
他好像不会有悲伤和害怕,也缺乏好奇心。很少见他哭闹,撒娇和发脾气。在陌生的地方走丢了也不会像别的孩子一样大哭,也不害怕。因此他走丢过好几次。走丢后,他会自己找回家的路,甚至胡乱坐车,可就是不会哭,不会向别人求助。
经过两年多的集体生活和训练,他还是有进步的。以前对别人的问话毫无反应,现在能够回答了,虽然经常答非所问。口中“呜伊哇呀”的怪声也很少听到了。现在也能够与人有很好的眼神交流了,不再目光呆滞。对一些好奇的事情也能深长脖子去看热闹了。甚至学会了写二十几个字,有的字写的还挺漂亮的。

啰里啰唆写这么多,只是想确定我的孩子到底是不是孤独症。一般来说,孤独症在两岁之前看不出来,两岁后才能发现。但是有没有一种情况是两岁时语言能力很好,而到了五岁竟然失去语言能力的?
他有些特点象孤独症。比如喜欢转的东西,时常会旁若无人的作自己喜欢的事。但是他并不是对外界没有反应,相反有时候具有很灵敏的反应。前面说过他与人有很好的眼神交流,而且善于察言观色。他的听力极好,能在大人之前听到很轻的敲门声,并飞快的冲过去开门。

他到底是孤独症,智力缺陷,心理障碍,还是语言障碍?应该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大家能给些建议吗?
先谢过了!
此帖由 crane 在 2005-09-07 18:58 进行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9-7 20:29:30 | 只看该作者
可以去北京第六精神研究所.找杨晓玲和.贾桂在网上珍教授看看.有权威.具体在网上查,在遇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9-7 20:32:31 | 只看该作者
可以去北京第六精神研究所.找杨晓玲和.贾桂在网上珍教授看看.有权威.具体在网上查,在遇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9-7 20:33:24 | 只看该作者
可以去北京第六精神研究所.找杨晓玲和.贾桂珍教授看看.有权威.具体在网上查,遇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9-7 21:42:41 | 只看该作者
千万不要去长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9-8 22:23:47 | 只看该作者
儿童孤独症 什么是儿童孤独症什么原因引起儿童孤独症儿童孤独症有什么症状 儿童孤独症需要做哪些检查 如何治疗概述儿童孤独症:它是起病于婴幼儿期特有的、严重的精神障碍,属于广泛发育障碍中一种类型。本症基本特征是:起病于婴幼儿、极端孤僻、与人缺乏感情联系、言语障碍、刻板运动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病因未明,预后严重。进入儿童孤独症专题病因  病因尚未明白,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  (2)脑器质性因素。  (3)神经生化因素。  (4)认知缺陷因素。  (5)多种病因。 症状  大多数患儿起病于出生后36个月以内;部分病例在2~3岁以内基本正常。但在3岁以后起病。临床特征为:   1.社会交往障碍:患儿表现极度孤独,对自己家庭的亲人以及周围人均缺乏情感联系、回避与他人目光接触,不与外界接触,对环境缺乏兴趣。亲抱或父母离开时都无所谓、情感反应冷淡、不与小伙伴一道玩。   2.言语交流障碍。言语发育延迟最为多见。   3.不正常的行为方式:常常表现为重复动作、刻板运动行为,异常的吃饭和睡眠姿势。   4.感知觉反应异常:表现为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发生过分敏感,有的近似“视而不见”和“听而不闻”的征象。   5.智能障碍和其他损害。检查  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须符合下列5条:   1.通常起病于3岁以内。   2.接触交往障碍需具有下列中两项症状:   ①不能用注视、表情、姿势或手势进行交往;   ②不能与其他孩子建立伙伴关系;   ③遇到挫折时,不会寻求支持或安慰。当别人遇到挫折时,也不会主动给予别人支持和安慰;   ④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共鸣。   3.言语交往障碍需具备下列中两项症状:   ①言语发育延迟或不发育,例如不会呀呀学语,可有以手势或其他形式代替言语交流的倾向;   ②如有某种程度的言语功能,也缺乏主动的或持续的言语交流;   ③刻板重复地使用某些语词,或别出心裁地使用某些语词;   ④言语的声调、速度、节律、重音等方面的异常。  4.兴趣和活动异常需具备下列症状之一:   ①兴趣刻板、狭窄;   ②对某种东西特别依恋;   ③强迫性地进行某种特殊的仪式性行为。   ④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姿势;   ⑤对某些东西(例如玩具)的非主要特性特别感兴趣;   ⑥对个人生活环境不愿或拒绝作任何的变动。  5.排除儿童精神分裂症及婴儿痴呆。 治疗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非常关键,经过诊断评估和全面的医学、心理检查,诊断明确,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特殊教育训练,家庭治疗计划以及药物疗法。   治疗的目标为减少孤独症行为症状、增强社会交往、促进正常发育。由教师以及父母对患儿进行特殊教育训练,包括生活习惯、言语运动技能的学习训练,矫正病态行为症状和其他不适应行为。家庭治疗计划包括行为和发育指导、必要的咨询,帮助父母学会照管和训练孤独症儿童的基本方法。  药物疗法以氟哌啶醇较为常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9-8 22:26:00 | 只看该作者
孤独症,一人一个世界   有人说,孤独症孩子就是那天上的星星,天上的星星不说话。是不是这样呢?为了让您了解更多的有关孤独症的知识,特请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邹小兵副教授撰文,以飨读者。  孤独症,一人一个世界  孤独症的主要特征为社会交往功能和交流游戏技巧的障碍、异常动作和兴趣以及复杂多样化的重复刻板行为。这种并非有意装出来的不合群,常常让患儿父母痛苦不堪,欲哭无泪。  孤独者越来越多  孤独症的发现最早可追溯到1938年。美国精神科医生凯纳观察到一个5岁的男孩唐纳德,表现出一些奇特的症状:这个孩子似乎生活在自己独有的世界里,他旁若无人,记忆力惊人却不能与人正常对话,两岁半时他就能流利背诵《圣经》23节以及历届美国正副总统的名字,说话时你我不分,迷恋旋转木棍、平锅和其他圆形物体,对周围物体的安放位置记忆清楚,同时对位置的变动和生活规律的轻微变化均感到烦躁不安。后来凯纳又陆续观察到10例与唐纳德类似的孩子,1943年他报道了这11名儿童。这11名孩子被凯纳诊断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因为是凯纳医生首先发现,又被称为凯纳综合征,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儿童孤独症,又叫自闭症。  曾经有一段时间认为孤独症是一种仅发生于中上阶层人士的疾病,现在该病已经在世界各国的各个阶层、各个种族均有发现。孤独症患病率各国报道不一,有人认为该病属于罕见病,但是近年有较多文献报道,该病发病率不低,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比率约为4:1。1982年,南京儿童精神卫生研究所的陶国泰教授在我国首先报道了4例儿童孤独症,但目前我国并没有患病率的调查。  并非父母冷漠的产物  很多家长在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之后都会问:“孤独症是怎么引起的呢?”很遗憾,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仍然没有发现导致孤独症的真正病因。大量的研究推测,孤独症可能与遗传基因、胎儿期病毒感染有关。近年来有些研究者认为也可能与慢性汞中毒有关,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取得肯定的结论。凯纳医生于1943年首先提出孤独症诊断后,曾经认为孤独症的病因是由于父母亲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和教养过分形式化所造成的,后来的研究彻底否定了他的这一观点,这使很多父母亲摆脱了痛苦和自责。  发现孤独症患儿  父母亲往往最早注意到的问题是孩子不说话,随着孩子的长大,问题逐步显露,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要么孩子不会说话,要么对父母的指令“听而不闻”,而父母亲非常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听力正常。即使孩子说话了,也往往是一些重复语言、鹦鹉学舌语言、自言自语,或者根本就无人能懂的“外星人语言”,极少具有交流性质的主动语言。在非语言交流方面也存在明显异常,喜欢一人独自玩耍,即使和小朋友玩也仅仅是跟在别的孩子后面来回跑动而不能进行任何合作性的游戏;缺乏与他人甚至父母亲之间的目光对视,通常不怕陌生人。  孤独症儿童给人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刻板行为、独特的兴趣和惊人的机械记忆能力。患儿一般都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刻板行为或刻板动作,例如转圈、嗅味、玩弄开关、双手舞动、来回奔走、排列玩具和积木、特别迷恋某些东西尤其是圆形物体如电风扇和汽车轮子、爱看电视广告或天气预报、爱听某一首或几首固定的歌等等。往往在某一段时间有某几种刻板行为,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在生活方面也表现为顽强的拒绝改变,例如坚决拒绝某些食物,固定坐在某一位置进食,坚持只在家里上厕所等。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甚至记忆力惊人,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例如年代、汽车牌照、地图形状、英文单词、很久以前去过的地方等等。美国电影《雨人》中的哥哥就是一个典型。  此外多数患孤独症的孩子还存在感觉异常,包括对某些声音的特别恐惧或喜好,有些表现为对某些视觉图像的恐惧,不喜欢被人拥抱,痛觉迟钝。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行为在大多数孤独症患儿较为明显,常常被误诊为儿童多动症。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行为在孤独症患儿中均可以看到,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9-8 22:26:57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50" border="0"><tr><td width="457" height="32"><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f0000" size="5">关于&ldquo;孤独症&rdquo; </td><td width="93" height="32"><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back</td></tr><tr><td colspan="2"><p align="justify"><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color="#0000ff">孤独症是终生的慢性疾病孤独症是一种终生的慢性疾病,通常发生于3<font face="宋体" size="3">岁之前,影响正常脑功能,不能正确理解他们所见所闻所感。<font face="宋体" size="3"><p align="justify">孤独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男孩患此症的比例是女孩的四倍。孤独症患者学习正常人的语言会很困难,与人交流及与外界沟通也很困难,他们可能会重复几种动作(拍手、摇摆)。当日常生活中出现变化,他们会强烈抵制。<p align="justify">但公众,包口医学界、教育界教授仍不太清楚孤独症对人的影响以及怎样同孤独症患者有效沟通。<p align="justify"><font color="#0000ff">孤独症儿童特征虽孤独症患者表现不尽相同,但大多有以下特征:语言发长迟缓,与外界交流困难,不能将生词与其含义相联,用手势而不是语言与人交流。<p align="justify">患孤独症的孩子有时会聋,对声音没反应,正常孩子会被声音例如狗叫惊吓,而孤独症小孩会无动于衷。他们对疼痛、冷热也不太敏感,不爱交朋友,宁肯独自一人,很少会接触别人的眼睛或笑。脑部智力大多低于正常人,只有20%的人智商高于正常人或与正常人相当。不爱玩,不爱做游戏。重复一些身体工作,重复相同的生活,穿衣顺序相同,一旦有所变化,他们会极为沮老婆丧。<p align="justify"><font color="#0000ff">孤独症病因孤独症患者病情从温和到严重有许多类型。起因尚不太清楚,但最近调查认为,孤独症与脑部生理结构或神经病学有关,是几种&ldquo;原因&rdquo;的结果。<p align="justify"><font color="#0000ff">孤独症对行为有何影响除了语言和社交困难外,还会有父母、家人面前表现得极为亢奋或沮丧。<p align="justify"><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color="#0000ff">孤独症能否治愈 1943<font face="宋体" size="3">年首次提出这一症状以来,孤独症的治疗已有了很大发展。有些患者随着年龄增长症状会减轻。研究者目前也在积极寻求方法。他们认为在正确知道下孤独症症状可得以改善。有特殊训练的老师,特殊的教育方法,孤独症患者可逐渐适应正常生活。<font face="宋体" size="3"><p align="justify"><font color="#0000ff">孤独症患者适合哪些工作一般可做重复性强的工作。像艺术家、调琴师、画家、办公室人员、洗碟子人员、流水线工人等。<p align="justify"><font color="#0000ff">孤独症者的爱好他们通常喜爱音乐、游泳、打猎、猜谜等。<p align="justify"><font color="#0000ff">孤独症患者成年后需要什么职业训练,就业机会,监督部门等。<p align="justify"><font color="#0000ff">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者正积极寻求各种治疗的方法来帮助孤独症患者,包括语言疗法、感官综合、视觉疗法、音乐疗法、听觉疗法等。<p align="justify">实验证明,在良好的方法下患者病情会有所控制和好转。一种好方法应包括一些交流治疗,社会技能发展,感官损害治疗等。专家认为,通常病情越重效果越好,并提倡一个老师针对一个患者的专门治疗。孤独症患者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帮助、不仅是家人、老师。<p align="justify"><font color="#0000ff">孤独症与脑部迟钝有何不同大多脑部迟钝的人在技能上也不会有所发展,而孤独症患者在良好指导下脑部会有所发展,可掌握一些技能。  </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9-8 22:27:18 | 只看该作者
性格孤僻≠孤独症


--------------------------------------------------------------------------------

  出处:中华母婴网


  提起儿童孤独症,不少人往往误认为是因为性格孤僻引起的,其实不然。那么,倒底什 么是儿童孤独症?孤独症与性格孤僻有无关系?怎样早 现?应注意些什么?……为此,借北京 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成立之际,我采访了协会会长、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精 神医学研究室主任杨晓玲教授。?

  杨晓玲教授说:“性格孤独、孤僻的孩子与患孤独症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孤独症也称自 闭症,是发生在和童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思维、情感、智能及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发育障 碍。患儿的父母如果注意仔细观察,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就可以发现异常。例如:孩子不愿与 父母亲热,也没有眼神情感交流,更不愿接受父母的拥抱、抚爱;当父母或与他很亲近的人离去时,他没有依恋的要求,更没有让人抱的要求,表现得很冷漠;不喜欢与小朋友一起游 戏,只喜欢独自活动,症状较轻的孩子也只会看着别的孩子玩,不会参与;当别人呼唤他的 时候,他漠然不应,无动于衷。多数患儿的语言发育迟缓,即使掌握了一定的语言,也不会 用语言去与人对话,不会描述所见到的事物或达自己的要求。还有患儿虽然会说话,但却很 少说,甚至终生缄默。也有的患儿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而无人与之对话时,却自言自语说个 不停,而且说的话题与周围的情景毫无关系。还有孩子可以认识很多字,但却不会运用,只 是对字的结构感兴趣。少数患儿具有计算或者机械记忆(例如记年、月、日)等某一方面的超 常功能,而语言、社交及自理能力等方面却表现出严重的智能低下。?

  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兴趣非常狭窄,他们往往专注于某些刻板重复的活动,如反复拍手、 尖叫等,甚至迷恋一些不是玩具的东西。他们的行为刻板,一旦其固定的生活格式或环境受 到破坏和干扰,不仅难以适应,而且会感到极大的不安和烦躁。?

  那么,导致儿童孤独症的病因是什么?做父母的应该如何对待这些患病的孩子呢?杨晓玲 教授说,据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儿童孤独症患病率大约为1~2‰,我国约有数十万孤 独症儿童。虽然目前病因尚不清楚,但如果早期对患儿进行药物治疗,改善孩子的刻板行为 、情绪障碍等,同时进行特殊教育、行为矫治,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

  杨晓玲教授说,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和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措施,要相互配合 ,缺一不可。同时还要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具有个别化和高度结构化的特点 ,对此,做父母的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所谓个别化和高度结构化,就是在对孩子进行训练矫治前,首先应请专家针对孩子的实 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训练方案,要在孩子原有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训练,切莫操之过急 。例如:你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时不能注意别人的目光,那么,最初的训练就是与他对视目光 ,这种训练也许三五天可以见效,也许需要十天、半个月;在情感交流上应采取相应的刺激,可采取拥抱、身体接触等,让他在感觉上有所体验。对于孩子的刻板行为,要一次又一次 不厌其烦地引导克服。在矫治过程中,要注意多表扬,少批评,以提高孩子的兴趣,有利于 改变其不良的行为。同时,杨教授还建议患儿的父母:应该做一个训练的详细记录,这样既 掌握了训练的进度,也增强了父母的信心。总之,对待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矫治,只 要做父母的尽职尽责,付出了心血,孩子的情况都会程度不同地有所改善。?

  尽管性格孤僻的孩子与孤独症的孩子是不一样的,但是,杨晓玲教授还是提醒广大父母 们:如果孩子从小性格孤僻,很容易影响他们今后各种能力及智力的健康发展。因为儿童的 发展离不开环境,尤其离不开与小伙伴们的交往,当孩子与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时候,也正是 他学习各种知识、增长各种能力的时候。然而,当前的一些客观因素,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是很不利的,应引起广大家长们的高度重视:?

  一个是现在的家庭模式以核心家庭为主,家中人口较少,孩子缺少玩伴。?

  第二是现在的住房条件趋向于单元化住房,比起过去住平房、大杂院、筒子楼时,孩子 的活动天地减少了,与邻居小朋友的交往也大大地减少了。?

  第三是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邻里之间、成人们之间交往比较少,双职工劳累了一天 后,不大欢迎别人干扰,因此也不大欢迎孩子的小伙伴们到自己家来玩,怕把屋子弄乱了, 甚至怕自己的孩子被带坏了、被传染上疾病等等。这些观念上的变化也使孩子们之间的接触 机会减少了。?

  第四从孩的玩具来看,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昂贵的、时髦的多了,孩子完全可以独自 娱乐,不像过去的玩具必须几个孩子一起玩。另外,孩子的学习负担重,回家后只有一点点 时间玩,自己家里的玩具已足够他玩的了,也就没有什么要找小朋友了起玩的要求了。?

  第五是学校这个大环境也不太注意组织孩子们参加集体活动,偶尔一些活动还要挑学习 好、守纪律的学生参加。代之以各种各样的班:书法班、绘画班、外语班、钢琴班……孩子 们很少一起去大自然中自由地跑跑跳跳,采集标本……再加上一些家长从安全方面考虑,怕 孩子跑出去被人欺负,怕丢失等等。?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使今天的孩子们与外界的接触大大地减少了,一些孩子不太愿意与 人交往,不能与小朋友一起玩,喜欢独自一人玩;有的孩子甚至一个月也不下一趟楼,不爱 活动,一些跑、跳等运动项目不喜欢,甚至上学后体育不及格;还有的孩子胆小、羞怯、敏 感、性格孤僻。?

  为此,杨晓玲教授告诫广大父母们: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孩子创造与小伙伴交往的条件, 鼓励孩子多与小朋友们一起游戏,多参加各种运动,在和小朋友们一起跑跳、玩耍的过程中 ,不仅促进了身体的生长发育,而且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质也是极为有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9-8 22:29:24 | 只看该作者
 孤独症的主要特征为社会交往功能和交流游戏技巧的障碍、异常动作和兴趣以及复杂多样化的重复刻板行为。这种并非有意装出来的不合群,常常让患儿父母痛苦不堪,欲哭无泪。  孤独者越来越多  孤独症的发现最早可追溯到1938年。美国精神科医生凯纳观察到一个5岁的男孩唐纳德,表现出一些奇特的症状:这个孩子似乎生活在自己独有的世界里,他旁若无人,记忆力惊人却不能与人正常对话,两岁半时他就能流利背诵《圣经》23节以及历届美国正副总统的名字,说话时你我不分,迷恋旋转木棍、平锅和其他圆形物体,对周围物体的安放位置记忆清楚,同时对位置的变动和生活规律的轻微变化均感到烦躁不安。后来凯纳又陆续观察到10例与唐纳德类似的孩子,1943年他报道了这11名儿童。这11名孩子被凯纳诊断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因为是凯纳医生首先发现,又被称为凯纳综合征,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儿童孤独症,又叫自闭症。  曾经有一段时间认为孤独症是一种仅发生于中上阶层人士的疾病,现在该病已经在世界各国的各个阶层、各个种族均有发现。孤独症患病率各国报道不一,有人认为该病属于罕见病,但是近年有较多文献报道,该病发病率不低,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比率约为4:1。1982年,南京儿童精神卫生研究所的陶国泰教授在我国首先报道了4例儿童孤独症,但目前我国并没有患病率的调查。  并非父母冷漠的产物  很多家长在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之后都会问:&ldquo;孤独症是怎么引起的呢?&rdquo;很遗憾,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仍然没有发现导致孤独症的真正病因。大量的研究推测,孤独症可能与遗传基因、胎儿期病毒感染有关。近年来有些研究者认为也可能与慢性汞中毒有关,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取得肯定的结论。凯纳医生于1943年首先提出孤独症诊断后,曾经认为孤独症的病因是由于父母亲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和教养过分形式化所造成的,后来的研究彻底否定了他的这一观点,这使很多父母亲摆脱了痛苦和自责。  发现孤独症患儿  父母亲往往最早注意到的问题是孩子不说话,随着孩子的长大,问题逐步显露,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要么孩子不会说话,要么对父母的指令&ldquo;听而不闻&rdquo;,而父母亲非常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听力正常。即使孩子说话了,也往往是一些重复语言、鹦鹉学舌语言、自言自语,或者根本就无人能懂的&ldquo;外星人语言&rdquo;,极少具有交流性质的主动语言。在非语言交流方面也存在明显异常,喜欢一人独自玩耍,即使和小朋友玩也仅仅是跟在别的孩子后面来回跑动而不能进行任何合作性的游戏;缺乏与他人甚至父母亲之间的目光对视,通常不怕陌生人。  孤独症儿童给人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刻板行为、独特的兴趣和惊人的机械记忆能力。患儿一般都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刻板行为或刻板动作,例如转圈、嗅味、玩弄开关、双手舞动、来回奔走、排列玩具和积木、特别迷恋某些东西尤其是圆形物体如电风扇和汽车轮子、爱看电视广告或天气预报、爱听某一首或几首固定的歌等等。往往在某一段时间有某几种刻板行为,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在生活方面也表现为顽强的拒绝改变,例如坚决拒绝某些食物,固定坐在某一位置进食,坚持只在家里上厕所等。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甚至记忆力惊人,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例如年代、汽车牌照、地图形状、英文单词、很久以前去过的地方等等。美国电影《雨人》中的哥哥就是一个典型。  此外多数患孤独症的孩子还存在感觉异常,包括对某些声音的特别恐惧或喜好,有些表现为对某些视觉图像的恐惧,不喜欢被人拥抱,痛觉迟钝。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行为在大多数孤独症患儿较为明显,常常被误诊为儿童多动症。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行为在孤独症患儿中均可以看到,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0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3:34 , Processed in 0.37931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