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crane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教]关于孤独症

 关闭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5-9-8 22:30:03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6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div align="center"><h2><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f0000">认识孤独症</h2></div></td></tr><tr><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0%" align="center" border="1"><tr><td><font color="#0000ff"><span class="F16">1、什么是孤独症?</span> <p class="F14">孤独症最早由Kanner (1938)在Johns Hopkins医院观察到一例5岁男孩Donald,表现一些奇特的症状。患儿似乎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旁若无人,&ldquo;尽管他有惊人的语词量,但他不能维持与人的正常对话&rdquo;,他的父亲说。当他2岁半时就表现出记忆力很好,能流利地背诵圣经第23节及美国历届正副总统的名字,和顺背倒背字母。他很少与人讲话,又常常把自己说成&ldquo;你&rdquo;,把对话人说成&ldquo;我&rdquo;。他迷恋于旋转木棍、平锅和其他圆的东西,他对周围物体安放的位置记忆清楚,对位置的变动和生活规律轻微的改变均感到烦躁不安。至1943年kanner又陆续看到10例与Donald类似的病例,同年首次报道了这11名儿童,指出他们共同表现为:<font color="#ff00ff">①极端孤僻不能与他人发展人际关系;<font color="#ff00ff">②言语发育迟滞,失去了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font color="#ff00ff">③重复简单的游戏活动,并渴望维持原样不变;④缺乏对物体的想象及灵巧地运用它们的能力,如缺乏想象性游戏,特别喜欢刻板地摆放物体的活动。Kanner将这类患儿命名为&ldquo;<font color="#ff00ff">早发性婴儿孤独症&rdquo;。 <p class="F14">继Kanner首次报道以后,美国、欧洲也有类似特点的病例报道。但当时诊断概念混乱,采用的诊断术语有边缘状态精神病、婴儿精神病、共生性精神病、儿童精神分裂症等。如Creak等人(1961)则用九个诊断要点,将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所有形式,包括Kanner的婴儿孤独症概括在内,称之为儿童精神分裂性障碍。Ruiter (1968)审慎地分析当时积累的资料后,提出了婴儿孤独症的定义及其四个基本特点:<font color="#ff00ff">①缺乏社会化的兴趣和反应;<font color="#ff00ff">②言语损害(从缺乏言语到独特的语言方式);<font color="#ff00ff">③怪异的行为,从刻板行为和局限的游戏方式到较复杂的仪式行为和强迫行为;<font color="#ff00ff">④早发性,起病年龄在30个月之前。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延续三十年代以来对怪异行为的儿童称为<font color="#ff00ff">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概念。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DSM)第一版(DSM-I,1952)和第二版(DSM-II,1968),均将孤独症归类于<font color="#ff00ff">儿童期精神分裂症(Childhood Schizophrenia)。<p class="F14">1970年后的研究资料,澄清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是独立的两个诊断,孤独症与父母社会经济水准、人格特质、及对儿童的养育方式都没有关系。1980年DSM-III把幼儿孤独症自源发于儿童期之精神病类改为<font color="#ff00ff">广泛发展障碍症(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简称PDD)类,以揭示孤独症是一种发展性障碍,而非精神病。由于孤独症症候群的表现方式随着自身成长而有改变,且缺陷长期持续不只是出现在婴幼儿期,因此,DSM-III-R(1987)和DSM-IV(1994)改称<font color="#ff00ff">孤独症(Autistic Disorder)。ICD-10(WHO,1992)将幼儿孤独症改称<font color="#ff00ff">儿童期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亦将其归类于PDD。1978年美国儿童及成人孤独症学会顾问委员会提出了孤独症定义力起病年龄在30个月之前,并具以下四点基本特征的行为综合征:<font color="#ff00ff">①发育速度和顺序异常;<font color="#ff00ff">②对任何一种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font color="#ff00ff">③言语,语言认知及非语言性交流异常;<font color="#ff00ff">④与人、物和事的联系异常。<p class="F14">我国陶国泰(1982)首次报告儿童孤独症4例,中国精神病学分类第二版(1989) 正式将儿童孤独症归属于儿童精神病并在其后注明为全面性发育障碍。 <p class="F14"><font color="#0000ff" size="3">2.引起孤独症的原因是什么? <p class="F14">确切的原因目前尚未明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p class="F14"><font color="#ff00ff" size="3">(一)遗传因素<p class="F14">同病率,高发家系的研究,实验室的发现均提示遗传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病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p class="F14"><font color="#009933">A.同病率及高发家系研究:(1)双生子同病率 (2)同胞患病率(3)高发家系的研究 (4)家族中认知功能缺陷者频率较一般群体高<p class="F14"><font color="#009933">B.染色体异常:(1)染色体X 脆性位点(2)其他染色体异常<p class="F14"><font color="#ff00ff" size="3">(二)神经生物学因素<p class="F14"><font color="#009933">神经解剖及影像学研究:(1)尸检所见脑结构改变: Baumaun等(1985)对1名29岁男患者死后尸检发现杏仁核、小脑、海马大多数细胞的结构变化,包括浦肯野氏细胞消失。Ritvo等(1986)对4名尸检患者的检查亦有类似发现。<p class="F14">(2)脑影像学检查:虽有的报道有所发现,但结果不一致,尚难有肯定结论。<p class="F14">①脑CT扫描:孤独症儿童可能有异常所见,但其发育障碍与正常组对照无清楚的界限,与病情严重程度无一致反应。本章作者对18例孤独症患儿头部CT扫描仅1例可疑异常。<p class="F14">②磁共振(MRI):有少数研究报道揭示高功能孤独症的MRI与正常对照比较有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p class="F14">③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报告颇不一致, Horwiiz (1988)对14名高功能孤独症及正常对照14名的研究,发现患儿额、顶、新纹状体及丘脑功能受损,但同年Jacobsen报告6名孤独症患儿与14名正常对照,结果两组无显著差异。<p class="F14">④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 : 1990年在东京召开的12届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研讨会上,有多位作者报告共对64名孤独症患儿的检查可见明显异常,其中42.2%(27/64)有单侧大脑皮质, 21.9%基底神经节及丘脑, 17.2%小脑及6,3%双侧大脑皮质呈现散发性缺损。也有研究报道孤独症有1个或多个区域的葡萄糖代谢率明显增高。<p class="F14"><font color="#0000ff" size="3">3.孤独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p class="F14">孤独症的基本临床特征为&quot;&quot;Kanner&quot;&quot;三联征。即下述前三大类症状。有诊断意义,其他症状,虽也较常见,但不及此三大症状有特殊性。<p class="F14"><span class="F16"><font color="#ff00ff">(一)社会交往障碍 </span><p class="F14">Kanner认为,社会缺陷是孤独症的核心,有的患儿在婴儿期就表现出避免与他人目光接触,也缺少面部表情,当别人要抱他起来时,往往不会像正常儿童那样伸出双手表现出期待别人抱起的姿势。有的患儿甚至拒绝别人的拥抱,或当抱起他时表现僵硬或全身松软。当父母离开时没有明显的依恋,而当父母回来时也没有愉快的表示。当他们感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去寻找母亲的安抚。和父母易于分离,有时跟随陌生人和跟他们的父母一样。有时亲人呼唤他们的名字,也时常不理会,无反应,以致使人怀疑他们是否有听力问题。病情较轻并且功能水平较高的孤独症患儿社交障碍在2岁前不明显,5岁以后则症状有所改善,患儿与家庭成员的接触可能得到较大的发展,变得对他们有些感情,但患儿仍极少主动进行接触,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缺乏主动兴趣。有追踪研究报道他们青春期后仍缺乏社交技能,不能建立恋爱关系或结婚。缺乏眼与眼的对视往往被看成是孤独症的特征表现,但本章作者(1990)观察的30例幼年患儿中只有5例(1/6)存在。 <p class="F14"><span class="F16"><font color="#ff00ff">(二)言语发育障碍 </span><p class="F14">孤独症患儿表现的言语、语言障碍十分常见亦十分严重。本章作者报道的30例孤独症患儿中2/3是以语言障碍为首要症状就诊。<p class="F14">孤独症的语言障碍是一种质的全面的损害,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p class="F14"><font color="#009933">A.沉默不语或较少使用语言:有的患儿在婴儿期就不嗯呀学语,有的是在2~3岁以前曾经有表达性语言,以后才逐渐减少,有的则完全消失,有的研究报道大约一半孤独症患者终生沉默。他们倾向以手势或其他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或极少情况下使用极有限的语言。 <p class="F14"><font color="#009933">B.言语运用能力的损害:表现在不会主动与人交谈,不会提出话题,他们常常是自顾自地说话,毫不在意对方听不听,也不顾及周围的环境或者别人正在谈话的主题。他们的眼光也不看着对方,也不在意对方回答或不回答。有的患儿还不会使用代词,或代词运用颠倒,以致他们的言语变得毫无意义或不知所云。为此有的患儿即使具有相当的词汇量,他们也不能运用词汇、语句来与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p class="F14"><font color="#009933">C.刻板重复的言语或模仿言语:这一表现十分常见,模仿言语可以表现为即刻模仿和延迟模仿。别人刚说完患儿立刻重复别人刚说过的话,为即刻模仿。有时患儿模仿重复别人的活,可能是几小时、几天,甚至数十天前别人说过的或收音机、电视播过的话,为延迟模仿。刻板重复的语言有的是反复模仿别人说过的话,有的是患儿重复提类似的问题或要对方回答一样的话,或重复自己自造的话,这种刻板重复言语有时表现患儿反复写一样的字、画一样的画,或讲一样的&quot;&quot;小故事&quot;&quot;,有的患儿则表现出无原因反复的尖叫、喊叫。 <p class="F14"><font color="#009933">D.言语音调、节奏的障碍:言语缺乏声调,存在速度、节律、韵律、重音等方面的问题,语言单调平淡,缺乏抑扬顿挫和情感表达。<p class="F14"><font color="#009933">E.出于自我刺激的使用言语:患儿有时尖叫,哼哼或发出别人不能听清或不可理解的&ldquo;话&rdquo;,或者是他们自顾自他说话,仿佛是他们自我进行的一种游戏,也有称之为&ldquo;自我中心语言&rdquo;。 <p class="F14"><font color="#009933">F.非语言性交流的损害:手势或姿势语言的缺乏,患儿很少用点头、摇头或其他面部表情来表达某种需要和要求,即使他们完全懂得别人姿势的含意,也不常使用姿势。 <p class="F14"><span class="F16"><font color="#ff00ff">(三)兴趣范围狭窄以及刻板、僵硬的行为方式 </span><p class="F14"><font color="#009933">A.对环境倾向于要求固定不变或不正常反应:表现对日常生活常规变化的拒绝,有的患儿每天要吃同样的饭或菜,数年不变,每天固定的排便时间、地点或便器,出门一定要走某条路线、若变动则表现烦躁不安、吵闹或拒绝。<p class="F14"><font color="#009933">B.不寻常的兴趣和非同一般的游戏方式:表现对某些物件或活动的特殊迷恋,患儿常常对一般儿童所喜欢的玩具、游戏缺乏兴趣,相反对某些通常不是作为玩具的物品及游戏活动具有特别的兴趣和迷恋,尤其是圆的或可以旋转的物品,如喜欢锅盖、瓶盖、车轮,观察旋转的电扇,观察奔驰火车的车轮,达到着迷的程度。对喜欢的物件终日拿着,数日、十数日不让更换,若最后强迫更换,那么往往会选择另一件作为新的迷恋对象,在奇特的游戏兴趣方面,笔者曾观察到一名患儿以试探物体的平衡来自娱。<p class="F14"><font color="#009933">C.刻板、重复的行为和特殊的动作姿势:表现来回踱步、自身旋转、转圈走、重复地蹦跳,最常见的姿势是将手置于胸前凝视,这种动作常在1~2岁时发生,随着年龄增长而减轻消失,有的是手部有些奇特的动作,这些手部动作最常见是置于其头、脸、额前或胸前,还有扑打、摇动、敲击、撞击、前后摇摆身体或头部等动作,有的甚至带自伤、自残的性质,如咬手、撞头、以拳击墙等,这些行为往往在患儿无事可作时出现,有时则在其兴奋烦躁时频繁出现。<p class="F14"><font color="#009933">D.对物体的非主要特性的兴趣,以及特殊的接触方式:这是孤独症患儿常见的现象。如反复触摸光滑物体的表面,有的对光亮的家具、墙面,对光滑的杂志封面、地面反复摸,似乎从中得到一种舒适愉快,有的则不论给他们食物或非食物,接过来都先闻一闻,一位患儿当别人走后要闻别人刚坐过的凳子,抱着闻别人的袜子。有的以体验动感为快,如迷恋于看快速翻动的书页,要求反复地坐快速行进的火车、汽车等等。 <p class="F14"><font color="#0000ff" size="3">4.孤独症的病程和预后如何? <p class="F14">孤独症是慢性病程,预后大多较差。预后的好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早年言语发育状况,智商高低,病因及训练教育状况等有关。 <p class="F14">大约2/3的孤独症预后较差,他们没有独立社交能力,不能学会任何独立的生存本领,无法独立生活。重度病例中大约有半数在青春期症状恶化,表现为活动过度,攻击、自伤、伤人或行为刻板,仪式性或行为不可预测性,继之是失去言语技能及缓慢的智力倒退,并且似乎女童较男童更易恶化。少数研究报道患儿在青春期心理和精神病症状上存在戏剧性转变,症状开始改善,至成年期大约1/10的患者尽管还有些奇怪的行为,但社会化方面有较明显的进步。在青春前期症状表现往往有非常明显的周期性和波动性,给处置带来一些困难,在此时期最好避免环境上作太大的更动,如更换抚养人、转学等。 <p class="F14">在5岁以前已发展了有用的语言者,预后较好, Szatmor等(1989)提出高功能水平孤独症预后良好的数量可能相当高,他报告16名不到6岁智商大子65的孤独症以后半数获大学文化程度或可进一步学习,独立生活,但罕见有完全正常的适应者。到成年期他们的行为可能有以下三种类型:①仍然远离他人,与正常人不同;②积极友好,能长期与人在一起亦无明显的焦虑不安;③虽被描述成活跃,但行为离奇有社会交往的不适应。孤独症中大约一半人属于第①种类型,②、③种类型各占一半。 Lotter (1978)以总体社会化为标准进行评价,追踪至30岁时发现,5~17%的孤独症儿童预后良好,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地生活,并表现出令人满意的功能,但他们在人际关系和古怪行为方面仍存在问题。1/6至1/4的患者预后中等,他们具有一定的独立能力,行为方面只有轻微的毛病,但不能胜任工作。61~72%的患者预后差,无法独立生活。 <p class="F14">孤独症预后还与病因有一定关系,大约3~5%起病涉及结节性硬化(tuberous sclerosis),它有进行性衰退的病程,同时伴有癫痫及心、肾损害,青春前期的死亡率较高。孤独症涉及的综合征还有脆X综合征,其在儿童期的临床表现是活动过度、神经质、回避凝视、害羞等。 <p class="F14">若存在苯丙酮尿症,严格的饮食治疗,可以改变病程和预后。曾有婴儿痉挛症和胚胎期感染风疹病史的孤独症和孤独行为,预后相对较好。孤独症中有较高的癫痫患病率,发生率约占全部病例的1/3,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5-9-8 22:30:31 | 只看该作者
儿童孤独症儿童孤独症通常发病与三岁以内,以极度孤独、语言障碍和兴趣及活动异常为主要表现形式,又称儿童孤独三联症。极度孤独表现为明显缺乏社会情绪反应,不能与别人包括父母产生正常的感情交流。患儿对父母的爱抚行为不产生微笑和喜悦的反应,好像不喜欢被拥抱或抚摸,对父母的感情反应好像对待陌生人一样,对待别人的反应就像对物一样。患儿不能用目光、表情、姿式或手势等与人交流,不能与其他儿童建立伙伴关系。患儿对集体游戏没有兴趣v,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共鸣。遇到疾病和挫折时不会寻求支持和安慰,别人遇到类似情况时也不能主动给予支持和安慰。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为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有时语言功能在2-3岁前发育正常,但2-3岁之后不再发育;有时刻板重复一些词语,但与环境或正在进行的活动无明显联系。言语的声调、速度、节律等方面异常使患儿的语言表达显得怪异。患儿对他人的语言理解能力明显有缺陷,有的患儿甚至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却不能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患儿长大后可能学会一些日常用语,但还是经常发生用错词或重复语言等现象。孤独症患儿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和活动异常,他们的兴趣狭窄而固定,关注一些重复发生的现象或对某些东西的非主要部分感兴趣。例如对某种玩具的气味或发出的躁声感兴趣。患儿对一种或几种游戏特别依恋,不愿发生任何变化。他们的日常活动显得刻板并带有强迫色彩,如每天吃同样的事物,坚持每天穿同一件或同样的衣服等,有时则表现出一些异常的动作,如旋转或摇摆身体、拍手等。患儿有时会无端恐惧或发怒,甚至有攻击行为。孤独症原因未明,一些研究发现,该症有遗传倾向,某些患儿有轻度神经系统症理体征,有些患儿到少年阶段出现癫痫发作,有人认为孤独症是发生于婴幼儿的精神分裂症,在其生活中,各种幻觉体验阻碍了患儿对现实环境的感知,从而造成了与现实隔离的孤独现象。各种治疗对孤独症儿童均没有良好的效果,预后较差,大部分患儿不能独立生活,最后可能发展为痴呆。只有一小部分经过特除教育或特除训练才能获得自理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5-9-8 22:31:31 | 只看该作者
孤独症儿童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54 更新时间:2005-6-11【字体:小 大】 孤独症儿童  对于富有洞察力的父母来说,孤独症的迹象在孩子30个月大之前便表现出来了。孩子可能对自己被抱起来、对搂抱表现得毫无兴趣。他可能是一个那种所谓的&ldquo;乖&rdquo;宝宝,躺着不动,很少哭,睡觉时间很长。间或可能会有一阵无明显原因的尖叫。照传统的看法,接下来会出现深度的说话障碍&mdash;&mdash;单个单词的发音可能会推迟至5到6岁:通常会被错误地诊断为耳聋。一名孤独症儿童往往表现得没有能力与成人,甚至是其他儿童相处;他更为喜爱玩具,而不是人。这样的儿童习性刻板,厌恶别人的凝视,在任何情况下都少有面部表情。不同的孩子会表现出孤独症的不同方面,所以这是一种难以确定的综合症。但这里有一些与孤独症有关的普遍特点。   孤独症是一种艰难的终生性精神残疾。人们不认为它是由情感创伤造成的,它可能与包括智力迟钝的其他障碍一同发生。受其影响的男孩数4倍于女孩。有孤独症孩子的父母并不冷漠;他们与任何其他人一样热情,富有爱心。大约10000人中有4至5人患有传统意义上的孤独症,大约10000人中有15至20人有着类似孤独症的情况&mdash;&mdash;他们都需要理解与支持。   孤独症的问题是交流受到了抑制。患孤独症的孩子表现出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称的行为,例如:在10岁时像3岁的孩子那样发脾气。孤独症不仅减少了语言交流,而且减少了交流的各个方面,所以孤独症儿童无法识别或了解面部表情、手势或不同的语调&mdash;&mdash;这些都是与他人相处时必不可少的日常构成部分。   患孤独症的儿童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在2至5岁之间,由于过于活跃,其行为会难以控制。接着,在6至12岁之间,在社交技巧和行为上会有一些改进,但在十几和二十几岁时,早期的问题会再次出现。随着他们的成长,患孤独症的儿童确实会变得更能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变得易受他人影响,特别是跟家庭成员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   每100个患孤独症的儿童中,5至10人将成长为独立的成人,25至30人会取得好的进展,但仍然需要支持与指导,而其他的,很不幸,严重的残疾将持续下去,他们不得不依赖于他人。   辅助措施   确诊你的孩子患了孤独症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创伤,因为你会仿佛觉得失去了你的孩子,当然,你可能已经失去了你原先认为你所拥有的孩子。 然而,通过适当的照顾与教育,患有孤独症的人可以得到帮助,并尽量尊严而独立地度过一生。指导、帮助与支持的一个主要来源是全国孤独症协会。它出版一系列有关孤独症与教育的文献,帮助你照顾患孤独症的孩子;它组织会议和日间课程,使你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论;它帮助你与特殊的顾问、学校,以及你那个地区里其他可以与你分担问题的人们取得联系。   如果你的孩子在12岁时能够进人一所正常的学校学习,他的孤立感将得以减轻,生活将不再那么无望。而对大约一半的儿童来说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不过,还有新的特殊学校。在那儿,他们相信一种涉及群体活动的日常治疗哲学。治疗涉及强调音乐、戏剧及游戏的群体活动,并且有一种针对进步、成绩的奖励体系,以及许多其他的疗法、计划和疗程。有关所有这一切的信息都可以从全国孤独症协会得到。   &ldquo;控制疗法&rdquo;是应用于孤独症儿童的一种技术,向教授、实践控制疗法的组织进行咨询是很值得的。在控制疗法中,一名家长要强有力地抱紧她的孩子,不顾任何哭闹、尖叫、踢蹬和挣扎,最终孩子会安静下来。这可能会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这期间父母会感到筋疲力尽;但结束时在你和你的孩子之间会有一个有益的阶段,充满了关爱、深情、温柔、亲切和感动,因为孩子学会了对你作出反应,与你相处,并且显然在给予和接受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5-9-8 22:33:26 | 只看该作者
详细请见http://www.guduzh.org.cn/oldchinese/gdzjs/http://health.sohu.com/7/0304/39/column219593984.shtml此帖由 丫丫妈妈 在 2005-09-08 22:37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9-9 12:36:0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大家的帮助!根据丫丫妈妈的帖子所说的,我的孩子表现的确是孤独症的症状。感觉这方面的研究似乎没有太多的进展,也没有明确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靠自己的摸索了。为了孩子的将来而努力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5-9-9 15:18:58 | 只看该作者
让我们共同努力。呵呵永远不要放弃。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5-9-9 16:39:52 | 只看该作者
以琳自闭症论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5-9-9 22:17:11 | 只看该作者
孤独症学生的职业教育 [日期:2005-3-16]来源:海培在线 作者:王桂香[字体:大 中 小] 孤独症学生的职业教育海淀培智中心学校 王桂香一、孤独症学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般职业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孤独症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并具有学习职业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增进就业及社会服务能力。1. 锻炼身心,充实生活经验,发展健全人格,以提升个人及家庭生活适应能力2. 了解社区环境,适应社会变化,扩展人际关系,以培养学校及社区生活适应能力。3. 认识职业,培养职业道德,增强工作时应具备的体力,建立工作技能,以增进就业及社会服务能力。二、孤独症职业教育的原则(一)个别化原则 因材施教是传统教育的一种理想目标,更是特殊教育所强调的教育原则,每位特殊学生依据个别评量结果,在最少限制的学习环境中,接受适合其需要与能力的教学。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质与能力状况,编写个别化教学计划,弹性运用教材及教法,教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学习,教学一段时间后,再检核是否达成先前所设定的各项目标;如果没完成,则调整目标与学习过程再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先评量学生能力,找出起点行为,然后再参考本课程纲要,设计适合其个别学习的内容。(二)社会适应原则传统的职业训练是以扩大市场需求及学校现有的设备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而孤独症的课程必须与社会、社区的资源使用、休闲生活的安排等环境相结合,以帮助学生能将学习结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职业教育的后阶段,要更加注重社区环境,特别是就业环境与孤独症学生之间的匹配和适应问题。同时,还要为孤独症学生通过改善环境,使用辅具,提供支持来提高他们的适应性,降低和弥补缺陷可能造成的影响,帮助实现其正常的功能。(三)一般职业教育训练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不可能在某个岗位上一蹴终生,而需要面对职种变化的考验,因此,要避免仅就某一种职业进行技能训练。(四)功能性原则 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将学习的知识尽快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学习课程要以务实为导向,针对学生学习特性,配合学生独立生活技能的学习,依据学生职业生活能力、家庭生活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和工作人格等三大领域进行学习。与一般的劳动技能和文化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课程更应具有功能性。当孤独症学生身心发育到一定的程度,并趋于成熟,发展逐步减缓,教育的发展性也应减弱,所学的内容应更加具有功能性,直接面对成人期的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还要面临如何选择、适应职业这一问题。(五)统整性原则 为避免学生的学习太过于琐碎,对孤独症的内容安排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并强调各领域之间的联系,以达到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生活经验的目的。(六)实践性原则 根据生态评量、家长期望、学生特点、学生工作能力、社区所能提供的支援,及学生目前与未来所需养成的生活技能,拟订多项重点活动。安排其教学先后顺序,并进行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各种生活适应能力。二、孤独症职业教育的实施(一)、孤独症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是采取个别化的教育。个别化的教育就是在目标化基础上,课程本位评量技术,将功能性目标、长短期目标赋予课程检核的功能,把课程与教育诊断结合起来,这种课程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三部分:课程纲要、课程评估和课程记录表及侧面图。孤独症职业教育课程纲要主要有&ldquo;工作人格、社区独立生活技能和职业能力&rdquo;三个领域[参考台湾],每个领域分为数量不等的小项,工作人格(34项)、社区独立生活技能(30项)、职业能力(68项)。根据课程纲要,结合本地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功能性目标为依据发展出课程评估表,如:职业能力领域中&ldquo;工作姿势&rdquo;一部分孤独症儿童职业教育个别化评估&mdash;&mdash;职业能力 序号评量目标评 估 2职业能力  2.1工作姿势 &mdash; 站立  2.1.1能持续站着完成工作(在规定时间内)  2.1.2能维持站立不动的姿势 (在要求的时间内)  2.1.3能在摇晃的地面站着工作(在规定时间内)  2.1.4能在高低不平的地面站着工作(在规定时间内)  2.1.5能独脚站立工作(在规定时间内)  2.2工作姿势 &mdash; 走动  2.2.1能持续来回走动工作 (平坦地上)  2.2.2能持续来回走动工作 (不平坦地上)  2.2.3能于走动时避开障碍物 (绕过)  2.2.4能从低处到高处来回走动工作  2.2.5能倒着向后走  2.3工作姿势 &mdash; 跑  2.3.1能于平坦地面上连续跑  2.3.2能于不平坦地面上连续跑  2.3.3能由低处向高处跑  2.3.4能由高处向低处跑  2.3.5于跑时避开障碍物  2.3.6向后倒着跑  2.4工作姿势 &mdash; 跨 (跳)  2.4.1能跨过障碍物 利用评估表中三级目标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评量(三级目标如2.1.1 2.2.1等),评量标准是:0分:不能完成1分:需要大量协助(包括口头协助和身体协助),才能完成2分:需要少量协助(只须口头协助)就能完成3分:能独立完成把学生的三级目标评量出等级后,利用汇总分数的形式,把二级目标(如2.1 2.2 2.3等)、一级目标(2及职业能力)的分数计算出来,体现到侧面图上,再分析学生的情况,制订IEP时,可把如下内容作为依据:1、综合侧面图:作为撰拟长期目标的依据。2、工作人格侧面图:作为撰拟短期目标的依据。3、职业能力侧面图:作为撰拟短期目标的依据。4、社区独立生活技能侧面图:作为撰拟短期目标的依据。5、各项检核表的评量记录等级: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的详细情况。(二)、孤独症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孤独症职业教育是个别化的,每个孤独症学生都是以目标的形式来设置的课程,在实施时是把每个孩子的不同目标融入到各种具体课程中来。其课程形态是&ldquo;目标-教材-教学指导-评量&rdquo;,如下表:教学目标分科情况 姓名 xxx 第( 1 )页(表格略) 由班主任老师为学生制定个别教育计划目标,把所有目标都列出来,由所有职业训练的老师一起研讨,然后,根据目标的情况由不同的老师来实施,有些目标不只在一个教师的指导下实施,而需在几个科目中,由不同教师来实施,有一些目标还需家长来实施完成。三、孤独症职业教育的流程 1、利用评量表对孤独症学生进行教育诊断。 2、根据诊断结果拟订个别教育计划。 3、实施教育计划。 4、再进行教育评量。 5、修正教育目标。四、孤独症学生职业教育的建议1、家长要改变旧的职业教育的观点。 职业教育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作为我教育制度的称谓,这种概念具有综合性,它泛指为谋取或保持职业而准备、养成或增进从业者的知识、技能、态度、道德的教育和训练,其对象既有思想态度和技能性的,又有技术性的。第二个层次的概念,则仅指&ldquo;培养技术工人类的职业技能教育&rdquo;,而职业教育又分为一般职业教育和特定职业教育,家长不要只重视在职业教育中学哪些技能,而忽略学生从工作人格,社区独立生活及职业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因为,学生学某个固定的技能不会存在较大问题,主要存在工作持久性差,劳动的持久性和主动性不高,社会适应性差,缺乏工作的目的性等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家长老师多考虑的。 2、要从小进行孤独症学生的职业教育。根据生涯发展的观点,要培养孤独症学生能自我安排生活,而不需要他人安排,必须注重下列生活发展阶段的任务:(1)生涯觉知:本阶段开始于幼儿园或小学至六年级左右,强调劳动态度,一般常识以及自我认识三个方面,学生在此阶段学习、认识工作种类、工作内容、工作的原因及职业发展与自身需要的关系。(2)生涯探索:本阶段起始于7至9年级,学生开始更仔细地探索与工作有关的独特能力与需要,非职业性的兴趣,以及其他重要活动。这时,学校、社区、家庭应为本阶段的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3)生涯准备:此阶段紧接于生涯探索之后,在高中(职训)时期特别重视,强调担任学生、工人、家庭工作人员及从事非职业性活动等不同角色有关的技能发展。因此,生涯准备阶段涉及的不止是职业训练,还包涵更广的范围。(4)生涯同化:此阶段是学生被聘用以及预期可向一般成人过独立生活的时期。如他们能对 家庭有所贡献,能够合理利用时间,以及参与社区生活等。同时因为新要求的产生,许多学生将需要一些特殊的支持服务,及更进一步的教育与训练。3、要根据孩子的能力,给孩子安排适量的工作。由于每个孩子特点不同,工作情况及工作能力也不同,所以家长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工作要适量。对于学生工作时缺乏适应性,不知道自己这件工作干完后还会干些什么,有时就需要家长、老师给予安排。首先要考虑学生身体的承受能力;其次,要考虑学生对工作是否能够完成;第三,要考虑学生当时的情绪来安排工作。4、提高孤独症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孤独症在生活上依赖比较强,而家长或其他人也因他的缺陷,认为他无法做一些事,所以许多事情都有是包办代替,这样一来,学生对工作动机就会减低,不愿意干一些工作,而现在是市场经济,有很强的竞争,所以学生感到有压力,就会失去工作的兴趣。由于孤独症学生的挫折忍受力较差,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不能够接受批评,在遇到困难时需要家长、老师用正强化来强化他,如果让他承受困难就会闹情绪、发脾气,所以要从小训练学生具有较强的挫折忍受力,来提高独立第生活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5-9-9 22:20:09 | 只看该作者
解读孤独症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 孙铃河 北灵寿中学 付艳青 转贴自: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32 一个孤独症儿童的父亲这样描述他的儿子:&ldquo;独处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他从未哭着要跟母亲走,也似乎没有注意过我回到家,对于来访的亲戚从不感兴趣。&rdquo;    有人说,患孤独症的儿童是&ldquo;星星的孩子&rdquo;,是&ldquo;落入凡间的天使&rdquo;;还有人说,他们仿佛生活在别处,又像是陷入了无边的沉睡&hellip;&hellip;不管怎样形容,患孤独症的孩子总是&ldquo;旁若无人&rdquo;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孤独症,也被称为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发展障碍,以明显的缺乏社会交往能力、沟通技能存在缺陷及刻板的兴趣和行为模式为特征。孤独症一般起病于婴幼儿期,通常在5岁以内症状已经很明显,以后可有缓慢改善。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迟滞,大约25%的孤独症患者同时患有癫痫。    孤独症是一种有生物学基础的神经发育障碍,其原因是多样的。目前关于特殊致病基因及相关脑结构损伤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最近有研究者提出,孤独症可能源自脑部整合功能不足,因此孤独症儿童也许在单纯处理数字、文字或声音信息方面有很好的表现,但是不能同时进行多样工作,无法实现与人沟通等复杂功能。    虽然人们还不能确切解释孤独症的病因,但可以肯定的是,遗传和生理基础发挥着主要作用。有关父母冷漠、教养不当、沉迷网络导致孤独症的说法,是没有多少科学依据的。    孤独症儿童的具体表现虽然千差万别,但是都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主要症状。    社交冷漠    孤独症影响儿童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儿童的人际交往有质的损害。一个孤独症儿童的父亲这样描述他的儿子:&ldquo;独处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他从未哭着要跟母亲走,也似乎没有注意过我回到家,对于来访的亲戚从不感兴趣。&rdquo;    孤独症儿童几乎没有社交行为,对他人的行为没有反应。他们不能把他人理解成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只是把人当物体对待。例如,你不小心踩到他的玩具,他会愤怒地攻击那只踩着玩具的脚,而不会对你这个人发脾气。一旦障碍清除了,他就忘了整件事。他们不会留意别人的情绪线索,别人高兴、伤心、感兴趣或是生气对于他们毫无意义。他们自己的情感表达也跟正常儿童非常不同,手势不自然,面部表情奇异、生硬、机械。他们很少跟别人分享经历和感情。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孤独症儿童就表现出很多方面的缺陷,如模仿他人,进行装扮游戏,与他人共同注意一个目标,理解他人的情绪。而这些正是发展社会交往至关重要的技能。    沟通困难    孤独症儿童在言语交流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主要是言语运用功能的损害。他们的语言发展通常比较慢,词汇少,对语句的学习也比一般儿童落后许多,常有鹦鹉式语言或如回声般模仿他人说话,以及代名词反转的现象。    如果你问&ldquo;你想喝水吗?&rdquo;,一个孤独症儿童的典型回答是不断重复&ldquo;你想喝水吗?&rdquo;当他想要母亲脱掉他的鞋子,他会说:&ldquo;脱掉你的鞋子。&rdquo;当他想要洗澡时,他会说:&ldquo;你要洗澡吗?&rdquo;    有的孤独症儿童能掌握大量词汇,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但在语用方面仍然存在严重缺陷,在社会交往和沟通情境下不能适当地运用语言。对于一个患孤独症的孩子,语言通常有着特定的字面意义,没有弹性解释的余地。他无法把某一种表达方式迁移到类似的物体或情境中。另外,有大约一半的孤独症儿童没有任何有效的语言,常常依赖原始的沟通方式,例如拉着妈妈的手到他们想去的地方。他们可以用一些工具性的手势让别人马上替他们做事情,但是不会用体态和手势表达感受。    行为刻板    兴趣狭窄,活动刻板、重复,坚持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变,是孤独症儿童的又一典型特征。孤独症儿童常专注于某种形状或模式,如旋转的电扇、固定的乐曲、天气预报等。    一个患孤独症的3岁男孩着魔般迷恋一切圆形的东西,家里最多的玩具是汽车,喜欢钻到购物车下面看轮子,为了看水落下时的圆圈不断打开水龙头,新闻联播片头的圆圈也令他着迷。    他们的自发性活动相当有限,常常只是到处闲逛,刻板地转动手指、在空中交叉手指,摇动身体。他们的大部分行为准确地重复原先所做的方式。如果要旋转一块积木,总是从相同的一面开始。当系钮扣时,一定会按照某种顺序,这些顺序没有特定的型态,一般是父母第一次教他时的顺序。孤独症儿童每天会不断重复各种仪式,一旦固有的习惯发生变化,会感到烦躁不安。例如,一个孤独症儿童会因为镜子的位置发生了很小的改变而大哭、尖叫。    智力缺陷与孤独症专家    孤独症儿童的智力水平差别很大,从重度智力低下到智力超常都有可能。大约80%孤独症儿童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智力水平与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智力正常、有一定言语能力的孤独症儿童被称为高功能儿童,治疗效果比较好。中低智力,特别是言语智力分数低、症状严重的儿童,被称为低功能儿童,治疗比较困难。    尽管他们的一般智力存在缺陷,但大约有5%的孤独症儿童可以在某一领域表现出超常的能力,被称为孤独症专家,例如计算、记忆、智力拼图玩具、音乐或美术。记得《雨人》中记忆力惊人的雷蒙吗?那并非虚构,孤独症儿童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一个孤独症男孩智商为60,但是可以背诵过去5年里每天的彩票号码;另一个可以在脑海中复现他所听过的任何乐曲;一个孤独症女孩被马所吸引,3岁时已经画了几百张马的图画,生动而准确。    非凡的技能让孤独症儿童显得愈加神秘,然而这些对于他们适应日常生活的帮助十分有限。    不同儿童 不同治疗    大部分孤独症儿童随年龄增长症状会逐步改善。目前的治疗只能让一小部分儿童达到近乎正常的功能。行为训练是目前唯一被证明有效的矫治途径。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孤独症儿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良好的训练能够使其逐步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甚至可以在接受培训后从事某项工作而达到自立。    孤独症儿童在症状严重程度、言语能力和智力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对治疗效果的期望要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低功能儿童可能一生都需要监督和照顾。到5岁还不会说话的孤独症儿童,治疗效果显著的机率非常小。因此,在治疗方面通常强调消除有害行为,努力教儿童学会自理,服从简单要求和规则、基本的社交和情感行为。随着儿童逐渐长大,治疗的重点转移到教他们学习与人共处和简单的工作技能,使他们逐渐适应在别人的照顾和监督下工作、生活。这些儿童的家长要避免期望过高,也不要过分悲观,要学会欣赏孩子的独特之处,强调奖励进步,哪怕是缓慢、细微的进步。    高功能儿童的长期治疗效果似乎取决于治疗开始于何时,强化治疗进行得如何。早期接受专门训练,并且在训练初期就表现出明显进步的高功能儿童,最有可能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这一类儿童的治疗效果差别比较大,主要取决于儿童、家庭、早期治疗质量以及后来的机会。    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干预工程,需要训练者有丰富的经验和极大的耐心和恒心。    早发现 早干预    孤独症的症状最早出现在什么年龄,目前尚未确定,大部分家长在孩子两岁生日前后开始认真关注这个问题。因为在这个时间,他们的孩子语言缺乏进步,没有装扮游戏和社会交往,跟同龄孩子的飞速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    孤独症儿童可能很早就表现出沟通和语言方面的异常,并且这种异常持续存在。正常儿童在学说话之前已经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发声和手势来表达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跟成年人交流。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最早的征兆之一表现在他们运用非言语交流的方式上。    了解了有关孤独症的基本常识,家长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孩子交往困难、言语障碍和刻板行为的早期征兆。目前,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在儿童1岁到1岁半确诊孤独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5-9-12 20:01:29 | 只看该作者
[转一个关于自闭症教育与治疗的帖子,尽管可能在这里也许人尽皆知了,但因为觉得较为全面,就转帖了.]


采用以教育和训练为主、药物为辅的办法。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可以有显著的改善。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有三个原则:①对孩子行为宽容和理解;②异常行为的改变和变更;③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训练应该以家庭为中心,同时注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办日间训练和教育机构,在对患儿训练的同时,也向家长传播有关知识,是目前孤独症教育和治疗的主要措施。
1 结构化教育 结构化教育是由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建立的一套专门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方法,是现时在欧美国家获得最高评价的孤独症训练课程。该方法主要针对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对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该课程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和行为的特点设计个体化的训练内容;训练内容包含儿童模仿、粗细运动、知觉能力、认知、手眼协调、语言理解和表达、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绪情感等各个方面。强调训练场地或家庭家具地特别布置、玩具及其有关物品的特别摆放;注重训练程序的安排和所谓的视觉提示;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运用语言、身体姿势、提示、标签、图表、文字等各种方法增进儿童对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运用行为强化原理和其他行为矫正技术帮助儿童克服异常行为,增加良好行为。课程可以在有关机构开展,也可在家庭中开展。
2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又称ABA。1987年Lovaas报道对一组19例孤独症儿童采用ABA疗法干预2年时间,结果有9例儿童基本恢复正常,其他儿童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这一报道引起了轰动。其后许多研究者重复了ABA,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早期报道ABA对高功能孤独症有较好疗效,目前认为该疗法对各类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均有很好的疗效。Lovaas的研究对象主要是3岁左右的孤独症儿童,这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认为即使对于较大的孤独症儿童,ABA仍然有很高的应用价值。ABA采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其核心部分是任务分解技术(discrete trial therapy,DTT),所谓DTT包括:①任务分解。②分解任务强化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进行某分解任务的训练。③奖励(正性强化)任务的完成,每完成一个分解任务都必须给予强化(reinforce),强化物主要是食品、玩具和口头或身体姿势表扬,强化随着进步逐渐隐退。④提示(prompt)和提示渐隐(fade),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帮助,随着所学内容的熟练又逐渐减少提示和帮助。⑤间歇(intertrial interval),在两个分解任务训练之间需要短暂的休息。训练要求个体化、系统化、严格性、一致性、科学性。要保证治疗应该具有一定的强度,每周20~40h。每天1~3次,每次3h,在3h内要求完成规定的任务。
3 药物治疗 由于有关孤独症的病因学和生化异常改变没有完全阐明,到目前为止,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尤其对于核心的语言和交流障碍缺乏有效药物。但在其他的行为控制方面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值得提出的是尚无证据表明神经营养药物对儿童孤独症有效。
1)多动行为:哌甲酯(利他林)对孤独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效果良好,副作用有可能加重刻板行为、自伤行为、退缩行为和导致过度激惹的发展;可乐宁也用来治疗多动行为和儿童睡眠问题,可乐宁有口服与贴剂,贴剂对于拒绝吃药的孩子较好,主要副作用有嗜睡和低血压;胍法新是可乐宁的同类药,嗜睡作用少;
2)攻击行为:氟哌啶醇可以用于治疗孤独症儿童的攻击行为,也可以用于减少刻板行为、多动和自伤,在某些孩子还可以增加发音和社会交往,尽管氟哌啶醇可能对学习没有帮助,但可以安静孩子而且没有镇静作用,很遗憾的是该药引起锥体外系症状很多,合并使用安坦、苯扎托品可以减少这种副作用。长期使用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适合短期使用;新型抗精神病类药物维思通和氯氮平使用可能更为安全,副作用少些,可以长期使用,但是使用氯氮平要注意白细胞减少。其他治疗攻击行为的药物还有心得安、卡马西平、丙戊酸钠、丁螺环酮和锂剂。
3)自伤行为:上述治疗攻击行为药物可以治疗自伤行为,此外合成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曲酮(NALTREXONE),也被用于治疗儿童自伤和攻击行为;纳曲酮还有中度改善多动和刻板行为作用。
4)刻板僵直行为: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百忧解(Prozac)可治疗孤独症的重复刻板行为,三环抗抑郁药安那芬尼(氯丙米嗪,Anafranil)也可能有效,芬氟拉明(Fefluramine)由于较多副作用,包括多动、激动、食欲减退和失眠 ,现已经少用。
5)抑郁:在少年PDD病人尤其是ASPERGER 综合征情绪障碍例如抑郁多见,三环抗抑郁药丙米嗪、去甲替林(NORTRIPTYLINE)和去甲丙米嗪(DESIPRAMINE)可能有用,百忧解也可使用,如果有躁狂,可使用锂剂。
6)惊厥:一般用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苯巴必妥、苯妥英由于引起多动和激惹而应该避免使用。
7)睡眠障碍:褪黑激素(MELATONIN)、丙米嗪(IMIPRAMINE)、水合氯醛、可乐宁
8)其他药物:分泌素、大剂量维生素B6合并镁剂、二甲基甘氨酸( Dimethylglycine) 以及大剂量维生素C和叶酸等治疗在国外较为盛行,据称可以全面改善孤独症的语言和交流障碍。疗效尚不确切。
4. 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治疗是由美国的爱尔丝创立,目前主要运用于儿童多动症和儿童学习障碍的治疗,也广泛运用于儿童孤独症的治疗,该疗法主要运用滑板、秋千、平衡木等游戏设施对儿童进行训练,根据报道和观察对于减少孤独症儿童的多动行为、增加语言等有较好的疗效。此外类似于感觉统合的疗法还包括音乐治疗、捏脊治疗、挤压疗法、拥抱治疗、触摸治疗等、感觉统合治疗可以在医院接受治疗,也可在家庭中创造条件进行。
5. 听觉统合训练(AUDITORY INTEGRATIVE TRAINING,AIT):AIT也是属于感觉统合治疗的一种。AIT由法国耳鼻喉科医生布拉德医生建立,治疗步骤如下:(1)检查外耳道,清除耵聍,这一步是很重要的。(2)病人要接受 18 到 20 次的听力训练,每次30分钟。多数情况下,10天一疗程,每天两次,可以连续进行,也可在中间休息1-2天。一般情况下必须遵照规定执行。(3)病人所听的是经过加工的音乐, 所谓加工音乐指随机删除了低频和高频的CD音乐,病人通过耳机听取音乐,频率的随机选择又叫调频(MODULATION)。(4)音量不要超过85分贝,根据病人的舒适度尽量用较低的音量或者中等度音量,85分贝相当于在5英尺外听吸尘器的声音。同时应该强调的是病人对声音强度的知觉还取决于音调,因此调整音调也很重要。(5)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都需要获得听力图。用治疗前和中期的听力图来调节听力治疗仪的声音滤过器,滤过器被用来选择病人听后感觉愉快的音频(6) AIT涉及听力学、行为分析和处理、教育问题、病人及家庭治疗后的咨询 。最满意的结果的取得需要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包括听力学、心理学、特殊教育、语言言语治疗学。
为了配合作好以上的教育和治疗,父母亲需要接受事实,克服心理不平衡状况并妥善处理孩子的教育与父母工作生活的关系。化爱心、耐心、恒心为动力,积极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训练和治疗活动中去。记录孩子发育行为和治疗效果。和医生建立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
摘自以琳网 <img src='images/smiles/cry.gif' smilietext=':cry:'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cry:'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4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8:37 , Processed in 0.08807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