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035|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香港大学拒收11名地方高考状元及其启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17 23:3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民网香港7月14日电 香港大学自行在内地收取本科生,17个省市共接获多达4848份申请,较去年激增逾倍,接近一半提出申请的学生,高考成绩超群。不过,港大表示,学校并不单纯以内地生高考分数作为收生指针,面试表现亦属关键,最后录取的250人中,11名各省市最高成绩的状元因面试成绩未如理想,被拒之门外。港大本年度在内地收生吸引极多学生,北京、上海有千人提出申请。申请者高考成绩相当优异,广东省两名取得900分满分的状元,以及海南省仅差14分即达900分满分的尖子,皆属意入读港大。此外,大部分地区的申请者,高考成绩均超过顶尖学府的入学分数,如北京及上海分别有近4成及5成申请者分数超过北大、清华录取的分数线,四川、陕西等地亦有6成申请人成绩高于顶尖学府。 港大以写论文及考文法为主的英语笔试淘汰大半内地申请者后,2521名学生仍要经过10多名教职员面试考核。面试中,每6位申请者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由两位港大职员逐个“打分”。 结果,有11名成绩最高分的各省市申请者,因面试表现不理想而失去入读港大的机会。 港大教务长韦永庚指出,港大对申请人的成绩跟面试表现同等重视,以免出现“高分低能”学生,校方主要考虑学生的英语能力、潜质、能否适应本港生活,以及对香港是否有贡献,若是只求读书来港,完全不打算参加课外活动的“书呆子”,则不会收录。 港大今年录取的250名内地生中,年龄最小的仅得15、16岁,2/3为女生,主要来港攻读商科,亦有不少选择理科,例如广东状元就报读数学系。港大余下的20多名非本地生限额,会预留给来自瑞典、韩国等地的海外学生,该校预计明年会稍微超额录取非本地生。此帖由 bump 在 2005-07-17 23:33 进行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7-17 23:32:52 | 只看该作者
<h1><font color="#05006c">香港大学拒收11名大陆高考状元的启示</h1><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valign="top" height="161"><font>河南报业网讯 近一时期,全国高校新生录取工作正在各地紧张有序的进行。日前,从媒体传出消息,香港大学今年在内地自主招收录取本科生的场面更加火暴,先后有17个大陆省、市的4848名考生提出想上&ldquo;港大&rdquo;申请。谁曾想,招录结果竟大大出乎一般人的常规想象,在&ldquo;港大&rdquo;录取的250名内地新生中,竟有11名各省、市的高考状元因面试成绩不理想,被拒之门外。比如,广东省两名取得900分满分的状元,以及海南省一名886高分的尖子生,皆因面试不过关而梦断&ldquo;港大&rdquo;。(见2005年7月14日《人民网》   我敢打赌起誓,高考状元被&ldquo;港大&rdquo;封杀抛弃的窘况,至少目前在内地是断然不会发生的。在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金榜题名尤其是蟾宫折桂、独占螯头,换句话一旦一举夺魁、荣登状元那是件光宗耀祖的天大喜事,再怎么夸张形容都不算过分。状元及第无不被当作人生的奋斗目标和颠峰时刻,往往被视为莫大的荣誉以及成功的标志,接下来的程序便是名校随便挑、专业任意选,前程似锦,一步通天。而&ldquo;港大&rdquo;偏偏不以为然, 不仅&ldquo;藐视&rdquo;状元,甚至敢对11名省市状元郎&ldquo;不买帐&rdquo;、&ldquo;下狠手&rdquo;、&ldquo;炒鱿鱼&rdquo;,这种看似离经叛道、特立独行的做法自然令人震惊讶异。该校教务长的一番话对其选择新生条件标准做了如下描述:港大对申请人的成绩跟面试表现同等重视,以免出现&ldquo;高分低能&rdquo;学生&hellip;&hellip;若是只求读书来港,完全不打算参加课外活动的&ldquo;书呆子&rdquo;,则不会收录。  原来如此,&ldquo;港大&rdquo;并非刻意跟高考状元过不去,是为了防止招进&ldquo;高分低能&rdquo;的学生或死读书、读死书的&ldquo;书呆子&rdquo;呀!说到这儿,是否能够对&ldquo;港大&rdquo;与众不同的招生新方法有进一步的理解体验呢?  在我看来,香港大学拒收11名大陆高考状元带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以下三点:首先,成绩与面试同等重视、严防&ldquo;高分低能&rdquo;&ldquo;书呆子&rdquo;是一种科学全面的选人用人观,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其次,不因状员身份就厚爱高看、网开一面,也不因不是状元而歧视疏怠、埋没真才。这种在新的标准面前共同起步、一视同仁的招生方式,既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甄别选拔,又容易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树立民主法制观念;最后,为改变以往高校招生过程中因单纯强调&ldquo;分数第一&rdquo;而出现的种种遗憾弊端,我呼吁,必须认真学习借鉴香港大学招录新生选拔人才的新理念、新方法。&ldquo;一俊遮百丑&rdquo;,这种片面偏颇的招生&ldquo;老熟套&rdquo;真该彻底改改了。</td></tr><tr><td align="center"><font color="#3300cc"></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7-17 23:40:34 | 只看该作者
东方早报:港大缘何拒收11名内地高考状元港大拒收11名内地高考&ldquo;状元&rdquo;的背后,至少让我看到三方面的先进教育理念:  首先,不是只育精英而是全面发展的育才观。校方不仅考虑学生的英语能力、潜质、能否适应本港生活,以及对香港是否有贡献,若只求读书来港,完全不打算参加课外活动的&ldquo;书呆子&rdquo;,则不会收录。这充分体现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并重的育才观。  其次,不是光看学分而是分能并重的识才观。港大教务长韦永庚指出,港大对申请人的成绩跟面试表现同等重视,以免出现&ldquo;高分低能&rdquo;学生。其实质是倡导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鼓励分能并重而不是&ldquo;考试机器&rdquo;。  第三,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ldquo;过五关斩六将&rdquo;的选才观。港大以写论文及考文法为主的英语笔试淘汰大半内地申请者后,2521名学生仍要经过十多名教职员面试考核。面试中,每6位申请者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由两位港大职员逐个&ldquo;打分&rdquo;。这11名成绩优秀的各省市高考状元,就是因为面试表现不理想而失去入读港大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ldquo;一考定终身&rdquo;而受偶然因素作用的优秀人才落选,以及有的学生侥幸过关的弊病。  其实,国外名牌大学拒收高考&ldquo;状元&rdquo;早已是&ldquo;至今已觉不新鲜&rdquo;的&ldquo;国际惯例&rdquo;。在美国,能进好学校的学生,并不一定都有最高的高考成绩。哈佛大学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ldquo;状元&rdquo;,如1996年把165个SAT满分的&ldquo;状元&rdquo;拒之门外,理由简单得有点令人匪夷所思,就是对其隐藏在分数后面的&ldquo;综合素质&rdquo;不满意。  相对于内地高校招生&ldquo;一考定终身&rdquo;、单纯以高考成绩划线、高考得什么分就上什么等级学校的不变&ldquo;天条&rdquo;,以及好成绩等于好学生等于好学校的高考&ldquo;绝对公式&rdquo;,港大拒收11名高考&ldquo;状元&rdquo;也好,哈佛拒收165个SAT&ldquo;状元&rdquo;也罢,实践证明人家的理念比我们先进,做法比我们高明,成果比我们显著。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下不少地方一边&ldquo;素质教育&rdquo;口号喊得惊天动地,一边&ldquo;应试教育&rdquo;照搞不误,由此孕育的&ldquo;状元情结&rdquo;、&ldquo;精英崇拜&rdquo;怪胎层出不穷,这难道不值得各级教育部门和当下正在大打高考状元争夺战的各类学校理性反思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7-17 23:40:52 | 只看该作者
真是个好消息啊!是该刺激刺激我们的陈腐观念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5-7-17 23:41:25 | 只看该作者
港大拒&ldquo;状元&rdquo;反思内地素质教育港大的选才标准应引起内地争抢&ldquo;状元&rdquo;的高校深思,也再一次拷问了教育部门提倡数年的素质教育之成效。 给学生减负,改革应试教育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喊了好些年头,可&ldquo;高考状元热&rdquo;至今仍没有降温,分析其原因,除了中国历史上,因科举而形成的&ldquo;状元情结&rdquo;依然在影响我们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们将第一名,这个在众多同龄人的考试竞赛中跑到最前面的青年,异化成一个符号,一个代表成功、幸运、前程似锦的符号,而其作为一个可造之才的普通人身份被淡化了。 中国人的&ldquo;状元梦&rdquo;做了上千年,状元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ldquo;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rdquo;,道出了状元的风光和荣耀。可是从隋唐开始,中国科场产生了成百上千的状元,真正名垂青史的状元所占比例很小。今天无论是公众,或是高校的招生人员,他们未必不知道考上第一名的,不一定会比第二名,甚至第十名、第二十名更优秀,更有出息。但是他们还要乐此不疲地为&ldquo;高考状元热&rdquo;推波助澜,从一定程度上可看出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浮躁的一面。高校将多少省市的&ldquo;高考状元&rdquo;入其囊中,作为显示其办学质量、名望的一杆标尺;中学也将该校有考生成为&ldquo;状元&rdquo;作为教学的巨大成就和荣誉宣扬;公众特别是家长则将&ldquo;状元&rdquo;作为寒窗苦读一朝成名的范例。 人们并不关注&ldquo;状元&rdquo;们的未来怎样,他们是否真的能成才,更关注的是&ldquo;状元&rdquo;两字的公关效果。 追高分、捧&ldquo;状元&rdquo;之风,教育行政部门早就看到了其对人才培养的负面作用,几年前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并连年在高考前提醒媒体不要炒作&ldquo;高考状元&rdquo;。但现在看来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其递进层次及目标和古代科举相似,读小学是为了进一步读中学,读中学是为进一步读大学,再到硕士、博士,越往上走说明越成功。正如童生是为了进学考秀才,秀才目标是考举人,举人目标则是中进士,中进士的人则希望自己是探花、榜眼、状元。而选拔机制是多年不变的,考分上见高低,分越高被重点大学录取的机会越大,这样的选拔标准已经影响到硕士生、博士生入学考试。这种选拔机制不改变,这种考试文化不改观,很难能要求金字塔底端的小学、中学有真正的素质教育呢? 要给&ldquo;状元热&rdquo;退烧,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则必须改革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设计对考生更为全面的考查办法,给高校更大的自主权。给高校自主权的同时要保证高考录取的公平公正,则要改革整个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淡化行政部门对高校的评价,更注重人才市场和社会舆论对其办学质量和声誉的反馈和评价。只有如此,当我们出现像当年清华录取数学零分的吴晗,港大舍&ldquo;状元&rdquo;而取其他的考生等类似现象时,才不会被视为有黑幕存在,而可能被看做是对本高校声誉和发展负责的遴才之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7-18 07:03:0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大家可以多看看,多讨论,如果可以的话,请斑竹置顶一段时间,当我们都在向孩子灌输所谓的各种各样的知识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知识永远是&ldquo;死&rdquo;的,而获取知识的能力或者说&ldquo;创造性&rdquo;是无穷的,这一点,特别是我们的孩子还小的家长们应该可以做的更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5-7-18 08:26:49 | 只看该作者
无论六岁前家长如何重视能力培养,六岁到二十岁这最重要最漫长的时期,我们的孩子都成长在学校,这十几年的学校&ldquo;素质教育&rdquo;,才是最重要的。十几年,足以把你六岁前培养的那个人改变掉。这是应试教育制度的结果,不改变教育制度,我们这些家长能做到的仅仅是隔靴瘙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7-18 08:56:5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说的太好了,我们这些家长6岁前再怎么努力培养孩子,送到学校后很快就被漫长的学校教育给毁誉一旦了.现在我们这里刚刚入小学的小学生如果想要在班里当干部,都要家长送礼才行.暑假补习班凡是班主任说的补习班都要参加(因为班主任也有提成).我们这里的市级中小学生运动会,各个区的领导为了那点荣誉都收买裁判.我只想说:&quot;可怜的孩子们.&quot;我的孩子也逃不过这一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7-18 09:22:10 | 只看该作者
  很正常。收状元也正常,不收状元也正常。  每个省市两名状元,全国也不过区区几十人,还不够名牌大学消化的。多招几个状元,可以多贴一点金,何况,状元并不是低能的代名词。如果一个二流大学能招几个状元,肯定可以大show一把。  同样,香港大学也有作秀的可能。国内的大学都抢状元的时候,它拒收,这样大的反差,炒作效果一定不错。  对状元,也要正确看待。不能因为状元是应试教育的尖子,就直接与素质对立起来。一个真正有素质的人才,对付应试教育应该游刃有余。同样,一个怪才、偏才,也应该容忍,否则,象陈景润那样的书呆子,香港大学不收,内地大学不收,可能流失国外了。  我们国家目前的状况,应试教育起码还有分数这个硬指标把关,如果连这道门槛都取消,按学生素质进大学,大学生全是权贵和富裕阶层的子弟。因为,农民和城市贫民的交际能力不行,活动能力很差,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太多时间、精力、财力投入,他们的子弟,第一才艺是朗颂,第二、第三才艺还是朗颂,那他们只有白日做大学梦的份了。  状元有低能的我信,11名状元同是低能,不信!  我怀疑是抢不到新闻、挖不到花絮的记者,反过来炒作。  各位媒体记者,棒打状元很过瘾吗?此帖由 hq1966 在 2005-07-18 09:26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7-18 09:50:11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可以从现在瞄准港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8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21:19 , Processed in 0.12603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