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11\11
早上没有答应乐山去幼儿园吃早饭,乐山有点情绪。在饭桌上,LG提醒乐山粥烫要小心,乐山一听就显得有些急躁。我随口说了句:“你不应该提醒他的,应该让他自己试试。”也许是说到乐山的心坎上了,乐山开始放声大哭。我说的有理,不过不当着乐山的面会更好吧。
下午得空听了毕淑敏的讲座http://culture.zjol.com.cn/05cul ... /22/008994246.shtml,很有启发。
感悟一:学习心理学是一种福气。毕淑敏的讲座主要是三个话题:人生目标、精神分裂、幸福。毕老师首先提到在她初学心理学时,他的老师曾说:能够学习心理学是一种福气。我有同感。最近几年,通过对儿童教育的学习,特别是近两年从单纯关注教育的技巧到对儿童心理的学习,确实是感到了“福气”,因为收获的不仅是对自己孩子的理解,更收获了对自己的认识、对爱人的认识、对家人的认识,或者说得大一些,让自己对所处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因为了解面理解,很多事情不会向以前那样执拗,而是从容淡定了一些。对我来说,孩子成长的五年,也是自我成长的五年。通过学习,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充实,我想这种感觉还会随着我的学习一直持续下去,还可能会感受更深。记得以前看书、听讲座,经常会看到听到“感恩的心”的理念。那时在理性是接受的,在实际行动中也会去做,但是很久以来都没有内化,或者说我的所言所行并非源自内心。现在则不同,仍然是同样的话,仍然是同样的行为,可是说来做来,却有了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不是为了责任、不是为了礼貌,只因为我拥有一颗了真正的感恩的心。感谢自然、感父母、感谢爱人、感谢孩子、感谢我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们,感谢发诸吾身、受之吾身的所有事情,更要感谢谢那一本本引领我走向成长之路的好书。这发自内心的感恩源头正是对自己的认识,通过对自己的认识来认识外在的世界。学习心理学的过程正是认识自我的过程,当自己的语言、行为、心理被一层层剥开,恍然大悟的感觉很快乐。其实我也只是看了几本书,还远未到“学”的境界;认识自己我的过程还刚刚开始,还远未到“认识”的境界,但是过程很美丽、很享受,确实是一种“福气”。
感悟二:健康包括社会适应性。在“人生目标”部分,毕老师提到在1946年联合国卫生组织上的成立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所谓健康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关系小的一个适应状态。以前自己只知道健康是指身心健康,没想到还包括对社会的适应性。我的社会适应性好吗?不过我想如果能做到身心健康,社会适应性会不好吗?最近有一搭没一搭地在翻《超越校园》,作者鲍博睿说到这样一个事实:如果学生一直把宝贵的青春时间放在书本上,读书、记忆,为是是能在班级中出类拔萃。当这些学生决定走出象牙塔,他们的性格已经因为长期与外界缺乏联系而发展不健全。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不乏见的。这是不是可以做为身心健康并不一定适应社会的一个例证呢。可见,学习是广泛的,书本学习、课堂学习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而已。明智的家长在充当孩子的成长指引者、参谋者时应该把更多的把目光放在课堂之外,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让孩子在广泛的学习中认识自己,学会生存。周国平在他的讲座中向广大家长呼吁不要做教育体制的帮凶,要保护我们的孩子。联合国的“健康”概念其实也在提醒我们家长不应该完全依赖教育体制解决所有的问题,要学会从学校外寻找个人发展的资源和方法,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成就自我,而不是考出好成绩,获得好工作,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感悟三:要好好做父母。“你对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态度,其实常常和你妈妈对你的态度是一脉相承的。”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新鲜,只是“一脉相承”这个词用得特别好。我是个健忘的人,说实在的童年时母亲对我的种种基本上都忘了,现在能想起来的只是妈妈在我小时候很少对我发脾气,我也没有关于被父母强迫做什么事、给我什么很大的压力的记忆。妈妈是一个非常温柔体贴的人。即便到了现在,我碰到什么事儿与妈妈商量,妈妈总是说:“你自己看着办啊。”如果她真的反对,也只是淡淡说:“这样不行吧。”听上去那么漫不经心,却透露着对女儿的信任。现在拿我对孩子的态度和LG对孩子的态度相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从妈妈那里得来的温柔一定要比LG从妈妈那里得来的要多得多。孩子毕竟是孩子,乐山和其他孩子一样有着种种孩童的顽劣。每当碰这样的事,我基本上能做到不躁不急。这样的气定神闲,一大部份来自己经过学习对儿童的理解,母亲对我的态度的传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碰运气类似的事儿,LG也算是个好爸爸,基本上是好言好语,很少冲孩子发火,算是能够基本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那种烦躁、气恼在眉宇之间呼之欲出,看得出他的所为画自理智的克制(毕竟初为人父之时他也看过一些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现在基本不看了。)这也是婆婆婆对他的态度的一种映射吧。想起以前LG说起的童年往事:婆婆因为担心他会尿床弄湿被褥,晚饭后就不允许LG喝水。听话的他也真不喝,可是真渴啊,冬天实在渴得受不了的时候就躲在被窝里喝热水袋里的水,真苦哇。现在讲起这事,一声“真渴啊”都让我心酸的落泪。我想这事如果发生在我和妈之间,一定是想喝就喝点儿吧。我感觉婆婆是个控制欲很强的人,一定要听话是她对孩子的最其码的要求。如果孩子不听话,婆婆是有很多办法的噢 。所以LG理智上知道不应该要求孩子听话,可是一旦孩子不听话,在他的潜意识的反应还是“不行”。出生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地让自己成长,挣脱种种加诸与身的束缚(包括爱我们的父母给我们的。)我们能做的是好好学习,当个好父母,把给孩子的不良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不仅关乎自己,关乎孩子,还关乎我们的后辈。
感悟四:常问问自己的需求属于什么层次。毕淑敏还通俗易懂地介绍了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如果以前在师范时老师能这样讲心理学,可能我早就爱上了这门学科了。过去只知道死记硬背五个层次,考试过关,根本不知道这样的理论可以用于指导生活。毕老师讲贪官在敛财时,他满足的只是最低层次的温饱需要,有道理啊。“一个人对于自己的需要,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好好想想,想好了,一生受益无穷”即便是没想好最终的需要,也要经常地问问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底是为了满足哪个层次的需要,以免把大好的时光、精力、金钱放错了地方。“人今生今世最宝贵的是你的生命。”经常问问这个问题至少不会让自己总处温饱的层次,不会为没有好衣、好房、好车而空烦恼。这个问题的实质还是:人活着是为什么。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芸芸众生,我想大部份人是没目标的吧。就算有,这个目标也不可能不是自己确定的,小时候是爸爸妈妈、老师确实的,大了是舆论确定的。对于最重要的人生目标,随波逐流、人云亦去是一种常态。听完讲座我问我父亲他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可爱的老爸说在年轻时他的人生目标是好好工作,报孝祖国。等上三十岁了就想成立一个家庭,等有了你们就是把你们养大:)我问妹妹,妹妹的答案是:什么目标,有钱就好。为什么有钱就好呢?大家都这么认为。那么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呢?我想清楚了吗?这不仅是我的问题,也是我的孩子将要面对的问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最终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想起两年前读过的《让孩子走运的秘诀》。作者朴贤秀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妈妈,最终把儿子培养成为世界银行UBS的一员,用妈妈的话说“在世界的舞台上与外国人较量,作为一们成功的韩国青年自作地生活着。”书中对我触动最深地不是妈妈如何培养孩子,也不是妈妈和儿子如何艰难的渡过金融危机,而是其中的一段话。试着在网上搜了搜,没想到竟然有,互联网就是好哇。
"今天是第一次面试,首先让进行了自我介绍,然后问我们为什么想来剑桥大学,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回答得很好吗?" "嗯,问我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是很难的问题。因为我有想做的事情,我说我想成为投资银行家,以后名字能登在'Forture'杂志上。" "说得很好啊,但是为什么觉得远翔有些不高兴?" "我没有回答下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啊?" "他们问我为什么想成为成功的人,我真的无法回答。一直认为我会成功,但是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这样。就像脑子被棒子打了一棒一样,一直只想着目标,却没有想过为什么。" 听了远翔的话后我有些失望,我觉得远翔无法回答"为什么"这个问题,作为母亲的我也有很大的责任。虽然没有强迫孩子学习,但是为了获得成功,必须努力是我基本的教育方针。但是我从没想过或问过为什么要成功,我没有认真想过远翔要成功的原因。挂断电话后,虽然想了这个原因,但是作为平凡主妇的我怎样也无法做出满意的回答。
从整本书看来,朴女士的教育可圈可点之处很多,可是她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成功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一定要成功?这个问题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人活着是为什么的问题。妈妈没想过这个问题,孩子也没想过这个问题。然而没有对这个问题的坚定的、正确的回答,所谓的成功不应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朴女士在书的最后对其成功之处进行总结时提到一条经验“不要反父母的梦想强加给孩子”,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远翔所走的梦想之路正是妈妈所设想的,只是妈妈用了很巧妙的方法让远翔以为走的是自己想走的路,或是妈妈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其实实现的是妈妈的梦想而不是孩子自己的。
感悟五:一定要幸福。费尔巴哈说:人活着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幸福。茅于轼说:人活着就要让你一辈子的幸福最大化。毕淑敏说:我们的一生是一天天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有滋有味地去过,让我们的幸福最大化,为自己做一个关于幸福的长远规划。
以前都是爸爸陪他,最近我自己感觉身体好些了,也开始陪他。不过跟孩子睡我总是睡不太好,而乐山却总要我陪他睡。所以,晚上和乐山商量谁陪他睡的问题。最后说定我陪四个晚上,LG陪五个晚上。不过乐山要求我连陪四个晚上,我不同意。乐山就说因为我在商量时没有事先提出不能连陪的规定,所以第一个星期要按照他的说法来办。第二个星期的陪法再重新讨论。在讨论第二个星期的陪法时,我赶紧说出这个条件。乐山起初不同意。我就说在做这件事时要满足他的需要,同时他也应该考虑到我的需要,至少我可以陪两个晚上休息一个晚上。我问他山不陪他睡觉是不是不爱他?妈妈是不是需要休息?乐山明确地回答后,就答应了我陪两个晚上,再爸爸陪,再我陪的方案。在刷牙时,乐山就提出要给他奖励,因为他满足了我的需要。真是让我犹豫啊,在开始时一不小心就答应了。等睡前故事时间开始时,乐山又提出奖励他一个故事的事。我想了想还是不能答应。我的理由是我们顺利的解决了问题,本身就是对他的最好奖励。如果他不照顾我的需要,不退一步,那么问题就可能无法解决,而且我们两个都会很生气。乐山想了想,算是过了。他又提到刷牙很迅速,要奖励。我说刷牙很迅速,结省了时间,使我们有时间讲两个故事,多讲的这个故事不算是奖励,但有时间就可以多讲。
[ 本帖最后由 greenbee 于 2008-11-13 15:54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