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10\3
中午睡不着。趁乐山睡,我草草翻了一遍池莉的新作《来吧孩子》,池莉是我读书时喜欢的一位作家,好久没看过她的书,又是讲怎样抚育女儿的,所以在当当看到就毫不犹豫地买了来。对这本书,当当网上的评价有褒有贬,有的说好极了,有的说很失望,大家的角度不同,期望值不同,看到的东西自然也不同。池莉在书中讲到她的育女“三项基本原则”:让女儿尽情与小朋友相处和玩耍;服从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让她在最喜欢最开放状态中接受自然启蒙;从小为孩子讲故事和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我非常认同,在乐山的成长过程中我也非常注重这三点。只是亲近自然这一点,由于自己的一些局限,做得不那么好。不过单从这三项基本原则上看,似乎池莉并不重视我们一般意义的智力开发,她在书中也讲到在别的孩子在各式各样的特长班,培优班之间穿梭时,她却没有让自己的孩子也加入其中,而只是让孩子快乐的玩。但是只要仔细捕捉字里行间的信息,池莉其实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智力开发也很重视,只是同普通的父母的区别在于,她不信任这样那样的班,而是相信自己的力量。在亦池三岁的时候,已经会背英语900句,平时在生活中池莉更是抓住一切机会与亦池谈论文学、哲学……等一系列的话题。以池莉的底韵,她可以藐视一切培训班,她完全可以自己教孩子。但她的高明之处是认为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所以她不放弃普通孩子正常的成长环境。从亦池成长的个案来看,成功的教育首先是要抓住原则和方向性的东西,其次早期的智力开发确实是非常的重要,人生头十年的基淀,决定了她将来的可能达到的高度。
然而富于戏剧性的事情是,晚上还是睡不着,又和LG一起看了碟《美丽的心灵》,讲述的是数学家约翰—纳什患精神分裂症,在妻子的帮助下于病魔做斗争,最终获得诺贝尔数学奖的故事。看了以后在被打动的同时,却有种心灰意冷的感觉。做人真的要那么优秀吗?获得诺贝尔奖真得那么重要吗?如果我是约翰—纳什的家人我宁可选择他平平常常,平平安安。就象家约翰—纳什一样年轻时提出平衡论,没有人承认,一个天才的理论,没有承认,最后直接导致了她的精神分裂。因为有了妻子的不离弃,才终于在晚年得到承认。先不谈纳什本人的痛苦,想想她妻子的痛苦,优秀值得吗?当然不是所有优秀的人都会得精神分裂,也不是普通的人就不会得精神分裂,但是高处不胜寒啊,记得在《未有人走过的路》中,派克博士说人生本来就苦难。我想优秀的人要比普通的人苦难要多一些,深一些吧。突然想起《儿童爱之语》的作者曾经在书中指出:我们的孩子一生中遇到的最大的危险就是他们的怒气。纳什教授不就是没有正确对待怒气,最后才精神分裂的吗。如果纳什么博士在平衡理论提出后能正确地对待外界的种种反应,继续从事他热爱的研究,那么若干年后他收获可能还不只一个诺贝尔奖呢,至少不会置自己的爱人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不管怎样,首先是做人,要会做人,怎样正确对待人生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其次才是学识之类的。看了这个片子我就想:只要抓住关键的东西,其它就让儿子放羊吧,何必一定要优秀呢?幸福才好。
今晚,然然答应睡在我们家。陪着然然,加上刚看过的片子,一夜无眠。
[ 本帖最后由 greenbee 于 2008-10-9 14:58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