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风的爸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讨论】十二岁前绝不读书--卢梭的教育思想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5-7-1 19:51:32 | 只看该作者
心香如意+-->引用:心香如意 唉,道理好讲,现实难成啊

以自己为例吧,我和几个同学小时家庭条件不错,机关大院的,但家里人不懂教育,几乎就是让我们自由成长的,没有受到很好的早教与引导,所以学习成绩平平,现在工作也平平,但有一另一同学,家里就非常注意早教,所以她考上了好的大学,后来出国,据说是工作条件非常好,现回来在外资在中国的公司担任职务,也算是有出息的了

现在,你不施早教,别人都在做,中国教育体制就是这样,通过考试来竞争,不学就不懂啊,怎么办,我们家长也想让孩子过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不能让他在以后的竞争中失去实力啊。。。
这不光是早教的问题,后续教育一样也是一大堆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5-7-1 20:08:19 | 只看该作者
现在这年月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的,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呀,儿童可忙了,什么学习班都有!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5-7-1 20:27:49 | 只看该作者
高山流水月儿圆+-->引用:高山流水月儿圆 现在这年月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的,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呀,儿童可忙了,什么学习班都有!05
关键在于家长明智否?眼光长远否?育人的目的明确否?若要围着这畸形的教育转,孩子可就惨啦! <img src='images/smiles/frown.gif' smilietext=''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5-7-1 23:12:5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上的,送卢梭语录一段: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他残害他的狗、他的马和他的奴仆;他扰乱一切,毁伤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喜爱丑陋和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象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象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5-7-2 00:34:11 |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在一个帖子里说过,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近半的早期教育类的图书,图书名中有“天才”和“神童”字眼。西单图书大厦是全国图书市场的情雨表,我想它也很能说明早教的态势了,可笑的是,睁开眼睛知道这是一个人类的社会,闭上眼睛却想成神,成神比较容易,难的是恐怕找不到天堂,流落人间的神本来就不是追求幸福的。当然我们这个论坛要理性的多。
那么我们看看卢梭的育人态度吧:
    “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不管是谁,只要在这方面受了很好的教育,就不至于欠缺同他相称的品格。别人要我的学生做军人,做教士,或者做律师,我没有什么意见。在从事他父母的职业以前,大自然就已经叫他认识人生了。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5-7-6 00:32:29 | 只看该作者
现在这个社会,谈卢梭给人的感觉太浪漫,似乎离现实很远。其实呢我说卢梭最现实,卢梭的教育核心就是育人,最关注的就是培养“生活”的能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科举在中国还很难消除,但是这种教育手段培养出来的人的能力我想也不用我多说了,大家都有感触,每年看到老婆给学生辅导毕业论文那种痛苦的样子真是难受,有从网上下载一字不改的,有东拼西凑不知所以的,老婆说:“就这,还毕业呢?”我说:“为什么不该,都该毕业!”错的根本不是学生,是这个教育的体制所导致的错误的教育目标。中国的每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是为考试准备的,而不是为做他所爱的事准备的,他们的每一根神经都会被调整以便十几年后以最加的状态进入考场,至于他们的思考那是没有人关心的,至于他们的个性那是一定要压抑的。这样的学生你能指望他们在进了大学们后有多少独立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呢?也许我们可以为我们的孩子抱以同样的同情心,但是社会的发展是无情的,大学毕业后真正考验学生们的还是生活本身,工作的性质也十万八千里差别与考试,当然,如能进入官办衙门善考者还是有优势的。每年春节前后,看着那么多的毕业生上门要求无薪工作,再看看屈指可数的岗位,不用说,能最后坐在那几张椅子上的孩子,都是相对自主能力强些的学生。最近又看到各电视台在追踪各路状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5-7-6 10:10:36 | 只看该作者
大风的爸爸+-->引用:大风的爸爸 现在这个社会,谈卢梭给人的感觉太浪漫,似乎离现实很远。其实呢我说卢梭最现实,卢梭的教育核心就是育人,最关注的就是培养“生活”的能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科举在中国还很难消除,但是这种教育手段培养出来的人的能力我想也不用我多说了,大家都有感触,每年看到老婆给学生辅导毕业论文那种痛苦的样子真是难受,有从网上下载一字不改的,有东拼西凑不知所以的,老婆说:“就这,还毕业呢?”我说:“为什么不该,都该毕业!”错的根本不是学生,是这个教育的体制所导致的错误的教育目标。中国的每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是为考试准备的,而不是为做他所爱的事准备的,他们的每一根神经都会被调整以便十几年后以最加的状态进入考场,至于他们的思考那是没有人关心的,至于他们的个性那是一定要压抑的。这样的学生你能指望他们在进了大学们后有多少独立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呢?也许我们可以为我们的孩子抱以同样的同情心,但是社会的发展是无情的,大学毕业后真正考验学生们的还是生活本身,工作的性质也十万八千里差别与考试,当然,如能进入官办衙门善考者还是有优势的。每年春节前后,看着那么多的毕业生上门要求无薪工作,再看看屈指可数的岗位,不用说,能最后坐在那几张椅子上的孩子,都是相对自主能力强些的学生。最近又看到各电视台在追踪各路状元了。
顶一下,这些话代表了我的心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5-7-7 10:01:48 | 只看该作者
本报南京消息 周末晚上,南京丹凤街上熙熙攘攘,每个人都在享受属于自己的周末,没有人会在意街边的一个乞讨者。
这是一名中年男子,衣着整洁,戴着眼镜,一身书卷气。与其他乞丐一样,他面前放着一只乞讨用的小碗,里面放着几枚硬币。他木然的看着人来人往,可能没有人想到,他曾是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热能博士!

  博士:我只想过简单生活

  6月27日晚上6点,记者来到丹凤街等候博士乞丐的出现。一名男子盘腿坐在丹凤街交通银行台阶下的路边上,根据周围人的描述,他应该就是记者要找的博士乞丐陈某。他穿着一件短袖衬衫,头发梳得很整齐。他的面前放着一张白纸,纸上放着一只干干净净的不锈钢小碗。小碗里有几枚一角硬币,小碗旁的白纸上也整齐放着两排一角硬币。

  记者丢了一些零钱在他碗里,和他闲聊起来。他很善谈,称自己在地上摆的两排硬币,代表一些数字,是根据《易经》摆放的。他说,乞讨对他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没有什么好难为情的,“我不在意别人怎么想,怎么看,也不想为生活所累,我只想过一种最简单的生活。”他还解释,自己只是每周末才出来乞讨,是因为周末乞讨所得就足够自己生活一周了。

  记者说知道他曾经是个博士,名叫陈某。他先是坚决否认,后来开始沉默。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他才说,自己离开学校已经很久,不再是什么博士了。再多的话,他已经不愿多说。

  博导:他是很聪明的博士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第二天,记者来到当年陈某读博时的大学。据介绍,当年他的导师今年73岁,已退休在家,但当听说记者要采访关于昔日爱徒一事时,这位博导冒雨赶到了学校。

  1986年,这位博导老师所在的大学批了第一个热能博士点,他是该校第一位热能博导。他回忆说,那一届,他们学校只招了两个热能博士,陈某是其中之一。在他眼里,陈某很聪明,理论基础很好,动手能力也很强,这样的学生在当年是不多的。他和学校对陈某都很器重。

  1990年,陈某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学校为他分了房子,还把他的爱人调到学校工作。1994年,他和爱人双双辞职,准备出国到澳大利亚发展,但签证却迟迟没有办下来。

  据了解,陈某对去澳大利亚发展是抱有很大期望的,他很想到国外一展身手。但是,出国的问题卡在签证上后,这对他打击不小。

  前妻:恨铁不成钢才离婚

  陈某现已离婚,但他的前妻说起以前的事,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感。陈某的前妻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出国不成,他再想回到学校,已没有回路。为了出国,陈某失去的太多了。

  当时,陈某夫妇双双辞职时,他们的孩子刚出生不久。出国不成,又没能回到学校。陈某在外面开了个小公司。但由于他不谙市场深浅,又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公司很快就没落下来。家里的开销主要靠陈妻在外打工维持。

  公司停办后,陈某也曾四处找工作,但一直不是很顺,碰了不少钉子。在陈的前妻眼里,他常常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却只做了几个月就因各种原因甩手不干。

  从此,陈某就一直呆在家里,他不想出去找工作,也不愿意工作,只想过所谓简单的生活。

  陈的前妻说,一个男人,一个博士不出去工作,这个家怎么办啊。她做梦都希望他能出去好好工作。但他却渐渐变了,没有事时就在家里读《易经》,谈起话来玄乎玄乎的,“过日子,柴米油盐比什么都重要”。她渐渐受不了陈的举动了。

  但陈某却依然我行我素,除了看书,他空闲就一个人就出去爬爬紫金山,或逛逛玄武湖,看上去逍遥自在。对于家里有米没米,他一点不关心,只要到顿有饭给他吃就行。她实在忍受不了,2001年带着孩子搬出去,眼不见心不烦。2004年,他们离了婚。

  专家:这个案例令人震惊

  听到陈某博士乞讨之事,社会学博士徐翔脱口而出,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个案!博士乞讨只是个案,不具有代表性。

  徐翔认为,以陈某的才学,找工作肯定不是问题,主要是心态的问题。没有人能帮得了他,除了他自己。只要他愿意走出自我封闭的心态,应该会找到发挥自己才华的地方。他分析说,目前在我国,像陈某那样的高尖端的人才,能够发挥才能的地方基本上还是属于体制内的。现在的社会环境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越来越艰难,每个人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金陵晚报》供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5-7-7 12:06:59 | 只看该作者
有感触!成功是多方面的:能称职一份工作,能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有长远眼光培养下一代。。。而引导一个人成功的非智力因素(意志品质、责任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人沟通的交往能力。。。)尤其重要!  <img src='images/smiles/frown.gif' smilietext=''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 />   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这种“圈养”式应试教育所难以成就的。参考一下: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43169中的 给品德提供生长的空间,天才从何而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5-7-24 13:36:54 | 只看该作者
不读书,简直是不可能的哦,到了幼儿园后,你的孩子会自卑的,别人都会,他不会,老师同学会怎么看他。想想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11-12 07:46 , Processed in 0.134920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