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sofiemamma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昨天无意中看到“贤妻良母”的贴子,很激动。似乎有些问题找到了头绪。还有象我这

[复制链接]
291#
发表于 2005-7-22 11:18:35 | 只看该作者
linkspeed+2005-07-22 07:04-->引用:linkspeed @ 2005-07-22 07:04  “你说我不抽烟,那我应该抽什么呢?大麻?鸦片?”“你说我不吃饭,那我应该吃什么呢?鸡肉?海鲜?”2句话有本质区别。各位自己看吧。老鼠喜欢混淆视听。
这个简单,我问题都罗列出来,大家看吗,虽说中间有词的替换,但词的内涵外延,都不会变化,否则就成了偷换概念了。你说我不用赏识教育,那我该用什么呢?你说我不用Doman,那我该用什么呢?你说我不读经,那我该读什么呢?.....以上种种,都和抽烟一样,并不是必须的,难道没用这些教育方法的家长,孩子就不能受到教育了么,就无妨顺利的成长了么.“你说我不吃饭,那我应该吃什么呢?鸡肉?海鲜?”这句话,概念上会有些问题,,就是"饭"这个词,该你太宽泛,既可以理解为普通的饭,也可以理解为米饭,你来解释一下哟,否则就真的要混淆视听了.此帖由 jerryhao 在 2005-07-22 11:19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2#
发表于 2005-7-22 12:25:50 | 只看该作者
reachar+2005-07-21 13:42-->引用:reachar @ 2005-07-21 13:42 您这里说的是现在一些公开可以看到的现象,这个怎么说呢?在这个特殊的圈子里面也会有与公众发生关联的人群,您提到的只是距离这个公众视野相对比较近的人群而已。对于这个人群我的看法是他们接触到一定的东西,但是未毕也很清楚怎么回事,而自己的把握能力也有限。 而离公众视野比较远的人群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轨迹、环境不同而造成你有可能接触到某些人、某些现象,而对这种现象、人的认识也不是他们所谓的自我标榜,只是因为和他们生活的很近,在生活中观察到的而已。而这种人实际上往往是远离公众视野,在生活中给别人的感觉也是很普通的一员而已。我不否认您说的现象的存在,但是我想说,有更多的存在,也许只是因为人的环境和经验的差别而造成不同的认识,这都很正常。我觉得对于一些我们暂时无法了解的事物抱着一个不武断、谨慎的态度也许对自己是个比较明智的做法。网上这些是是非非的东西很多,但是人做事也要对的起自己,别因为一时的武断把自己骗过去罢了。
一个"雨人"已经弄的世人皆知了, 而一种批量制造有特异功能的人的方法却默默无闻? 大量这样的人存在着但远离公众视野是很不可思议的, 因为他们是如此的突出. 象EDU说的那样, 锥子在布袋里总会露出锋芒的, 何况还有那么多把锥子?自己骗自己是武断, 自己被别人骗就不是武断可以形容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3#
发表于 2005-7-22 12:31:10 | 只看该作者
virut+2005-07-22 00:17-->引用:virut @ 2005-07-22 00:17 看了那么多争论,只想说说自己知道的事:我有一个朋友,30多了,仍做到过目不忘,一目十行,喜欢看书,过多久都不容易忘,以前临时抱抱佛脚就能考前几名,说起旧事历历在目,仿佛昨天发生的一样。同时,和楼主一样,是个Lady.但,不一样的是:她的逻辑思维非常严密,数学也非常好,(好象没有参加数奥),口才也不错。而且,也没听她说起过小时候有什么特别的不同的教育,除了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多之外。所以我的结论是:我想我还是不说吧,不想加入争论。
记忆力好跟过目不忘是两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4#
发表于 2005-7-22 12:40:17 | 只看该作者
有时候觉得正方对,有时候觉得反方对,你们继续,我多看看受受教育。顺便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5#
发表于 2005-7-22 12:51:32 | 只看该作者
virut+2005-07-22 00:17-->引用:virut @ 2005-07-22 00:17 看了那么多争论,只想说说自己知道的事:我有一个朋友,30多了,仍做到过目不忘,一目十行,喜欢看书,过多久都不容易忘,以前临时抱抱佛脚就能考前几名,说起旧事历历在目,仿佛昨天发生的一样。同时,和楼主一样,是个Lady.但,不一样的是:她的逻辑思维非常严密,数学也非常好,(好象没有参加数奥),口才也不错。而且,也没听她说起过小时候有什么特别的不同的教育,除了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多之外。所以我的结论是:我想我还是不说吧,不想加入争论。
但说无妨,然后潜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6#
发表于 2005-7-22 13:05:39 | 只看该作者
刘伶+2005-07-22 12:25-->引用:刘伶 @ 2005-07-22 12:25 一个"雨人"已经弄的世人皆知了, 而一种批量制造有特异功能的人的方法却默默无闻? 大量这样的人存在着但远离公众视野是很不可思议的, 因为他们是如此的突出. 象EDU说的那样, 锥子在布袋里总会露出锋芒的, 何况还有那么多把锥子?自己骗自己是武断, 自己被别人骗就不是武断可以形容的了.
这里谈这麽几个看法:1、特异功能不是用批量制造来说的。这里面有个人的个体差异和人来到这个世界是否是张白纸的问题。2、儿童通过不同的方法训练较容易激活一些东西,而成人则很难。3、有特异功能不一定是好事,这是个工具,但是这个工具象把快刀,玩不好会把自己完蛋的。4、默默无闻只是因为没有接触这个圈子。但是在这个圈子里面特异功能也不是个批量制造的概念。而且追求这些也不是好事情。5、大量的人存在而不为公众所知很正常,因为这些并不是是社会主流文化。至于锥子的看法恐怕他们自己并不如此认为自己是锥子吧。比如象sofie这样,难道她会到处和人说,我是照相记忆,,,甚或她的同事也未毕会知道。只是她亲近的朋友才会了解罢。因为她拥有的能力是常人所不同的东西,在国内,这种能力叫“异类”。你露露头看看,国人特点恐怕是把你当猴子看咯。6、在中国锥子出头的话要烂掉的。呵呵。7、不否认一点,这个圈子水深,也很混,搞不好是很容易被人骗。偶是被骗过的。8、您用您的理解便认定有批量制造的方法,同时又认定他们是突出的锥子,然后继续推断是锥子一定要出头的。。。。这种逻辑如果不用武断来描述那么如何描述呢?一些玩笑话,别太在意,大家随便说说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7#
发表于 2005-7-22 13:07:51 | 只看该作者
lotusleaf+2005-07-22 12:40-->引用:lotusleaf @ 2005-07-22 12:40 有时候觉得正方对,有时候觉得反方对,你们继续,我多看看受受教育。顺便顶一下。
深有同感!爭論很精彩。關注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8#
发表于 2005-7-22 13:11:08 | 只看该作者
education2008+2005-07-22 12:31-->引用:education2008 @ 2005-07-22 12:31 记忆力好跟过目不忘是两回事。
可是如果記憶力不好,又豈能過目不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9#
发表于 2005-7-22 20:36:41 | 只看该作者
reachar+2005-07-22 13:05-->引用:reachar @ 2005-07-22 13:05 8、您用您的理解便认定有批量制造的方法,同时又认定他们是突出的锥子,然后继续推断是锥子一定要出头的。。。。这种逻辑如果不用武断来描述那么如何描述呢?一些玩笑话,别太在意,大家随便说说罢。
最后再转贴美国杜曼研究所的一封信(以前一位前辈发的贴),虽然这封信让很多人看了甚至觉得恐怖,不过这对于本贴的争论有实际案例的参考意义:在IAHP的见闻:以前对Doman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受过脑潜能开发的孩子,可以获得强大的脑功能,这种功能是我从未想象得出的。原来会认几千个字和会做一些数学,这简直是不值得一提的&ldquo;小聪明&rdquo;,太普遍了不稀奇。  一、 广博的知识,他们的知识面非常宽,宽到让成人望尘莫及,更让成年人们感到无地自容。在孩子们进行的知识竞赛中完全可以看到这一点,每个组中可以请2个大人做教练(通常是参加学习的家长)一起参加。竞赛中的题目,包罗万象,有的非常专业,水平也非常高,甚至是大学水平的知识,比如:&ldquo;齿式&rdquo;,这是生物专业的大学生才会学到的内容。再比如: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孩子们的必修课,竞赛中有一项是,说一句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某一句话,就要的说出出自那部作品,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孩子们个个对答如流,对于他们来讲似乎太平常了。而&ldquo;教练们&rdquo;在干什么呢?通常他们只能保持沉默,因为根本还没有反应过来呢,答案已经让孩子们答出来了。个别时候&ldquo;教练们&rdquo;也能答出1-2题,这个时候他们就能获得全场观众的热烈欢呼――人们总是要鼓励弱者。看懂了莎士比亚还要表演出来,他们自己排练,大一些的孩子演主要角色,小一些的孩子演次要一些的角色,因为人员不够,有的孩子还要出演多个角色,且每年所表演的剧目都不一样。参加表演的孩子可不是挑了又挑的,而是个个上阵。他们还要学急救,做天气预报,搞园艺,学社交,涉及探险计划等等无所不能。  二、 数学方面:&ldquo;学龄前儿童&rdquo;学习解析几何的比比皆是,应该说玩解析几何更准确。你一定想知道他们能会吗?刚开始得时候也不会,老师出几个例题之后他们马上就会了,当然他们也偶尔犯错误。但是所犯的错误也是&ldquo;高级&rdquo;的错误,记得有一次一个孩子当众做错了题,观众中站起来一个大学的数学教授说&ldquo;他所犯的错误跟我的学生一模一样&rdquo;。  三、 阅读理解:他们都是快速阅读者,一目十行――小意思。其实多数的孩子比一目十行还要快得多,他们具有&ldquo;印刷视觉&rdquo;,即&ldquo;一目一页&rdquo;,一秒的时间可以看一页,并且肯定是理解的,因为他们可以回答出书中所涉及到问题。  四、 健康的体魄:1、体能方面:很多3岁的孩子,每天能跑3英里(4.8公里),再大的孩子就参加铁人三项的训练。费城举办的马拉松比赛拿名次的常常是研究所的孩子。2、技巧方面:可以做出专业水平的体操动作,比如:空翻转体稳稳落地。3、媲美宇航员的平衡系统,任何一个孩子的平衡都可以达到宇航员的水平。登峰造极简直令难以置信,但是铁证如山我只能相信。我的印象中没有看见几个孩子带眼睛的,想想也是,他们每天的需要&ldquo;用功读书&rdquo;的时间很少。  五、 音乐方面,每个孩子最少会表演一项乐器,每个孩子都会拉小提琴,他们都接受日本的铃木教程的学习。每逢重要活动孩子们担负演出职责。而且他们还会作曲,一个乐章一个乐章地写。  六、 专题研究:每个孩子长到8-9岁的时候都要会独立做研究,而且要在研究所得国际会议期间,给重多的科学家们一个专题报告。  七、 掌握多语种:每个孩子都会3国以上的语言。懂5-6国语言的孩子也大有人在。他们甚至可以每两个小时换一种语言交流。  八、 品德:一个如此多才多艺天才级的孩子,是否都是一个个惹不得的&ldquo;小皇上&rdquo;呢?绝对不是,这些孩子看上去就跟其它普通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不浮躁,不张扬,更不跋扈;他们自信,自立,乐于为他人服务,做文明人,使别人快乐,最终自己也得到快乐。  九、 不断自我竞争,不断超越自我。每个孩子都通过自己跟自己比,不断进步。而不是不休的互相争斗。互相攀比,谁也不服谁。  每个孩子都同时具备这些功能,而不是一群孩子中的某一些会数学,另一些擅长学语言,另一些孩子练体育。<font color="#ff0000" size="5">现在再来看看是不是我武断地认定有批量制造的方法, 如果上面的孩子还不能称为&quot;突出&quot;, 这个世界上我不知道谁还能被称为&quot;锥子&quot;.<font color="#ff0000" size="5">类似的例子还有得是, 你如果需要, 我可以再给你找?&quot;批量&quot;地找!此帖由 刘伶 在 2005-07-22 20:42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0#
发表于 2005-7-22 21:43:21 | 只看该作者
刘伶+2005-07-22 20:36-->引用:刘伶 @ 2005-07-22 20:36 一个&quot;雨人&quot;已经弄的世人皆知了, 而一种批量制造有特异功能的人的方法却默默无闻? 大量这样的人存在着但远离公众视野是很不可思议的, 因为他们是如此的突出. 象EDU说的那样, 锥子在布袋里总会露出锋芒的, 何况还有那么多把锥子?自己骗自己是武断, 自己被别人骗就不是武断可以形容的了.<font color="#ff0000" size="5">现在再来看看是不是我武断地认定有批量制造的方法, 如果上面的孩子还不能称为&quot;突出&quot;, 这个世界上我不知道谁还能被称为&quot;锥子&quot;.<font color="#ff0000" size="5">类似的例子还有得是, 你如果需要, 我可以再给你找?&quot;批量&quot;地找!
&quot;而一种批量制造有特异功能的人的方法却默默无闻? 大量这样的人存在着但远离公众视野是很不可思议的, 因为他们是如此的突出&quot;,刘先生,我的话是根据您这句话来的。我看您文章的时候理解您所提到的&ldquo;批量制造有特异功能的人&rdquo;的这个人是成年人的概念,因为在这里我的思路是和&ldquo;大量这样的人存在着但远离公众视野&rdquo;相关的,而我所提到的我周围这些远离公众视野的这些朋友都是成年人,也许这里是我理解偏差。如果您提供的案例属实,对于这些孩子我的看法是:1、存在某种方法可以在孩童时期激活他们的特异部分,但是这种特异能力一般不大可能保持到成年。(基本上以性成熟期为一个分界)。2、如果刘先生您了解批量制造成年人特异能力的案例,请您告诉我,我也非常感兴趣,先谢谢了。3、在国内我见过也了解过有&ldquo;批量制造成年人特异能力&rdquo;的案例,但是和儿童自身开发出的潜能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形式,这里涉及到一些所谓&ldquo;神秘&rdquo;、&ldquo;迷信&rdquo;的东西,我不想过多讨论,很抱歉。4、您所提及的这些孩子的能力实际上都属于无法长期保持的事情。而基于人们对生命功能的有限了解,而刻意制造的天才实际上并无法在合理的层面保持一个良性的运转,反而会因过渡开发而导致超载。对于天才制造者可以用一个连续训练来保持一个表演团队的存在,但是对于个体来说,很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事情。即所谓的锥子,只不过用了几次就磨秃了。5、也许我对于您所谓的锥子有个看法,起码具有一个独立的自我人格和意识,并且他能够把握控制这个能力,并合理的运用。同时知道所谓的原理吧。而这些孩子我的看法也许认为和使用了药物刺激而被控制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一个被操控者。6、打个比方,就像学生最容易被控制,被利用,虽然他们也比较大了,但是实际上只是一个心灵的木偶而已。当这个操控者放手的时候,恐怕这个&ldquo;锥子&rdquo;都不知掉哪个旮旯里面了。刘先生,很高兴与您交流,有表达不当的地方请指正。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7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6:28 , Processed in 0.07831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