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dawnch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天生婴才——重新发现婴儿的认知世界

 关闭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5-7-6 13:24:25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blue"> 旋律 <font face="宋体">从一离开子宫,新生儿就把全副精力放在他周遭的声音上。难怪小孩子这么快就学会说话。我们大人一般而言对旋律、节奏、段落比较注意,而比较不去注意构成旋律的元素。因此,我们很怀疑婴儿是否要学这些将音组合成旋律或节奏的规则,或是这些旋律、节奏很自然的就从结构中飞出来进人他们的听觉系统中。 <font face="宋体">现在有好几组研究人员在研究新生婴儿对时间节奏的知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hang & Trehub, 1977;Demany,Mckenzie,& Bertoncini,1979)<font face="宋体">。在梅勒和伯通西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ehler & Bertoncini<font face="宋体">)的实验中,他们给婴儿听由三个音所组成的旋律。第一个音和第三音之间的间隔是不变的,但是中间那个音和它两端邻居之间的间隔则有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如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l <font face="宋体">所示,得到一个主观的归类。 <font face="宋体">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 face="宋体">的情况下,我们听到两个音,然后再听到一个独立的音。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 <font face="宋体">的情况下,我们先听到一个独立的音,然后才听到两个音。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想了解婴儿是否可以察觉这两种不同的组合方法,以及他们节奏的知觉会不会随着组合的方式而变来变去。实验结果显示婴儿的节奏知觉与成人一样。 <font face="宋体">在三个或四个音符的时候是如此,那么同时有好几个一起出现时会怎么样呢?<font face="宋体">我们大人们会把音归类成几个独特的“音串”,这是为什么我们在听赋格曲(一个主题或旋律重复的出现)或唱经时,我们听到的是有结构的流水般的一串声音。狄曼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emany)<font face="宋体">想知道婴儿是和成人一样,自动地将他周遭的声音组织起来。<font face="宋体">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 2<font face="宋体">是狄曼尼实验的简图。 <font face="宋体">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 face="宋体">图中,有四个音符重复出现,听的人把它归类成一个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X<font face="宋体">”旋津一直重复出现。但是我们也会听到另一个重复的旋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o me re<font face="宋体">”,在听习惯以后,若是把放音的顺序倒过来是很容易听得出来的。即还是会听到一串音符重复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X<font face="宋体">”旋律,但是另一串符现在变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re me do " <font face="宋体">了。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 face="宋体">图中,我们听到各由两个音符所组成的两种声音。此时在听了几秒钟以后,把录音带倒着放,我们是无法分辨出来的。即一个开始时,听到的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o me re do re",<font face="宋体">经过几秒以后,它跟“<font face="Times New Roman">re do re do re do <font face="宋体">”变成一样,我们分不出来了。婴儿在习惯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 face="宋体">)图的情境后,会对倒着放音起反应。但是他们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b)<font face="宋体">图的情境不敏感。换句话说,婴儿跟大人一样,将周遭的声音组成独特成串的声音或“音串”。 <font face="宋体">因此,我们现在可以说:人对声音的组织不是武断的,而且不是由学习过程所决定的。把声音归类、组织起来的规则是环境知觉系统的结构。 <font face="宋体">我们下一步应该来检视婴儿如何看到物体。他们看到的世界是二度空间的还是三度的?当甲、乙两个物体有部分重叠时,他们如何知道一个部件是属于甲物体而不是属于乙物体?这个能力是学来的吗?还是天生的?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blue">(第二章 看和听  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5-7-6 13:57:52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color="darkred">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第三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世界和其间的物体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当我们放眼四周时,我们看到的是物体,而不仅仅是形状和颜色。我们有一个空间的三度表征,在那里物体保持着它的完整性,不论我们看它的角度或距离如何。我们也能对远处的物体作正确的估计,差不多知道它的大小、距离或速度。最主要的是,这些物体对我们来说是很具体的、很实在的,我们可以预期它的物理后果。例如打翻一杯水,水会流出来,两个撞球相撞后会弹开,或一个足球踢在空中会成弧度行进等等。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具体、实在的东西,不管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看到的物体都不是虚无的。我们的世界也绝对不是一个无理性、充满阴影的混乱世界。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那么,我们怎样从一个充满各式各样感官讯息的杂乱世界一跃而成为一个有理性、有逻辑、相当稳定的世界呢?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我们大人当然有很多年与真实物理世界打交道的经验。我们可以假设在这段期间我们学会了如何将周遭的讯息构成合理的事件,如何去发展特殊的、复杂的认知处理过程。根据伯克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erkeley)<font face="宋体">及英国的经验主义者的看法,婴儿根本连看和听都得从头学起。但是假如他们连基本的都不会又从何去学起?赫姆霍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elmboltz<font face="宋体">)最先注意到视觉与天文学家要去决定一个星星的位置,两者有很相象的地方:两者都是要靠手边零碎的资料去推论远处的物体。但是天文学家的推论是有意识的,而我们视觉机制的推论则是潜意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unconscious)<font face="宋体">的。赫姆霍兹认为儿童是在与三度空间的世界接触后才开始学习这个潜意识的推论的。在这一点上.他与英国经验主义者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的皮亚杰也持同样看法。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对皮亚杰来说,“一开始的世界是没有物体的,只有飘摇、虚幻、不实际的影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这个影像出现后又会被别的东西吸收进去,有时就不再出来了,有时换了一个样子出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aget,1966)<font face="宋体">小孩子与他周遭物理世界的互动使得知觉出见,也使思考从原先的混乱中脱颖而出。但是天赋论者,尤其是完形学派的心理学家则认为:物体是最先看利的,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一团混乱、我们是直接去观察这个世界。但是要看到这个物体,这个物体必须要有一个表征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我们也必须有一个三度空间的表征来放置这个物体。所以我们先来看一看婴儿是如何看他周遭的空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5-7-6 14:09:22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blue">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空间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我们的网膜将一个扁平、二度空间的影像传给我们的大脑。但是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却是一个三度空间的世界。我们是如何从一个二度空间的网膜影像进到三度空间的表征的?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一个做过机器人的人最了解这个困难。严格地说,这是一个不能解的题目。网膜上的每一点其实都是模棱两可的。一个椅子的影像可以和真正的椅子相呼应。也可以和扭曲的椅子或是一些零碎的片断相呼应。只是我们的知觉系统在碰到这样的刺激时,会将它组合成一个正常的椅子而不是一把“零散”的椅子。同样的,我们拿一个银币,伸长手臂,闭上一只眼睛,我们看到的是一臂之外的一个圆圈。即使我们把手缩回来,在桌子上旋转这个银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圆圈。但是在旋转的时候,投射到我们视网膜上的其实是一个扁平的椭圆。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所以,看起来我们的认知系统是偏向于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不是完全依赖感官的讯息。例如,我们的视觉系统偏爱连续的物体、正常的形状及对称的轮廓。这些偏好不是说百分之百都可以用的,有时它会使我们产生错觉。但是大多数的时候,它使我们可以重新建构一个三度空间。所以这里问题又来了,婴儿是否要去学这个能力呢?还是做为一个人,我们的基因里本来就包含了这个先天的能力呢?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很多学者认为婴儿并没有一个先天的能力去抽取三度空间的表征。假如他们一生下来就是在一个二度空间或四度空间的世界里,他们也会一样活得很好。不过这种说法是很难去验证的。同时,他们没有考虑到我们的视觉知觉是不能独立于我们的视觉器官而存在的。因为我们的感觉器官是有特定的结构和组织的,而这些结构与组织又与外在物理世界息息相关。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看到空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05-7-6 14:30:49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blue"> 深度 <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blue"> <u>双眼因素</u>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我们会看到深度,那是因为大多数的脊椎动物都有两个眼睛;经验派的大师伯克里认为深度知觉是由于当我们看近的物体时,我们的眼睛会辐辏起来,而当我们看远的东西时,两个眼睛几乎平行;眼睛肌肉的调整让我们知道物体的远近。两百年之后,惠特史东(<font face="Times New Roman">Wheatstone)<font face="宋体">又提出了另外一个深度知觉的要素:双眼像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inocular disparity<font face="宋体">)。因为我们两眼中间有一小段距离,所以两个眼睛所看到的网膜影像是有一点点不一样的。我们可以做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来体验这个双眼像差。我们可凝视着远方的一点,同时拿一支铅笔在面前移近又移远。我们会看到两支铅笔的影像。这是因为当我们凝视远方时,我们的眼光几乎是乎行的,于是近处的物体就被投射到两只眼睛的网膜上,但是没有落在相呼应的地方,所以我们就看到两支铅笔了(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 <font face="宋体">)。相反的,我们也可以从一个肮脏的窗户往外看,当我们把目光辐辏起来检视玻璃上的污点时,背景的窗外风光也会一分为二。这个一分为二的现象大普遍了,所以我们平常都没有去注意它,只有当它的像差很大时(超过视角十五分)我们才会感觉到。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大多数的时候我们不会看到双重影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立体。这个现象叫做“立体呈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tereoscopy<font face="宋体">)。惠特史东做出了第一台立体镜,显示出当把同一景观的两个影像稍微不同的角度呈现给两个眼睛看时,一个独立的景观会浮现出来,我们得到一个深度的感觉。因此,看起来好象我们的视觉机制利用双眼的深度知觉来做一些潜意识的推论,这些推论大多数时候是正确的。就好象天文学家要计算星星的位置一样,我们的视觉系统也要计算物体在两上视网膜上影像的位置。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那么,是否婴儿也是一个小天文学家呢?还是他们要先熟悉周遭世界的空间和几何特性才行呢?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我们前面已经谈过瓦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Walk)<font face="宋体">和吉布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ibson)<font face="宋体">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显示婴儿很早就能依照三度空间的架构来组织他们的世界。到他们会爬时,他们就已经可以避免坑洞了。在瓦克和吉森的实验中,他们做了一个假的“悬崖”,六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看到这个假的悬崖。虽然手脚触觉的回馈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平面,没有陷落下去。但是他们的视觉回馈告诉他们的是:底下是万丈深渊。因此,虽然妈妈在对面呼唤、招手、叫他们爬过来。他们还是不敢爬过这块玻璃板进入妈妈的怀抱。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很多学者对婴儿的这个表现表示惊奇。他们认为婴儿在两岁以前都是一张白纸。自从瓦克的实验后,很多人开始用很小的婴儿来做实验,以了解深度知觉的起源、根由,以及进一步了解视觉系统的发展。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利用“凝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visual fixation<font face="宋体">)的方法,我们现在可以研究婴儿是否有双眼像差。赫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R<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eld<font face="宋体">)让四到五个月大的婴儿看两个白底上面有黑线条的圆盘。在正常照明的情况下,这两个盘都是扁平的。但是在实验的情境中,赫德让婴儿透过一个偏光镜片来看,其中一个圆盘就变成立体的了。对十个星期到十七个星期的婴儿来说,这两上圆盘是没有差别的,要二十个星期以后的婴儿才会察觉到这个三度空间的立体,才会开始看久一点(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eld Birch & Gwiazda,1980)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同样的,另一个研究婴儿视觉追踪的实验也得到相似的结果。这个实验是给婴儿看一个无数小点所组合成的影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x,Aslin, Shea & Dumais,19)<font face="宋体">假如用一只眼看时,这个画面什么都不是,只是一堆点而已。但是利用两只眼睛立体视觉来看时,我们大人可以把投射到我们两只眼睛的影像连接起来,看到一个物体浮出来,而且将画面从右往左移时,可以使物体动起来。实验发现小于五个的婴儿无法看到这个物体。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所以有关婴儿深度知觉的研究都得到一个相同的结论,就是很小的婴儿无法利用双眼像差产生立体呈像。幸好这些不是构成三度空间的唯一要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5-7-6 20:38:46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blue"> 图画因素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有许多心理学家,包括美国的吉布森在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ibson,1966)<font face="宋体">,都认为立体呈像不是深度知觉的唯一解释。他们认为立体呈像本身还依赖着自然刺激中的许多其他因素才能存在。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事实上,自然刺激本身讯息的含量是非常丰富的,它使我们没有双眼视觉都可以照常生活。例如,当我们闭上一只眼请时,我们的世界并没有因此就扁平下去。“‘单眼因素”也提供我们许多有关深度的讯息,即使只有一只眼睛的网膜受到刺激,我们也可以得到深度知觉。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在单眼因素中,我们第一要谈到的就是“图画因素”,它使我们从静态的影像中看到深度。近处的物体遮住了远处的物体。但是反过来就不成立,也是不可能的。重叠就象大小和直线透视一样可以告诉我们三度空间的位置。光和阴影,这个自文艺复兴以来,画家大量使用的技巧,也可以使二度空间的影像有深度的感觉出来。最后,“质地递变”(即近处东西的表面看得很清楚、很大,这个质地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变小变模糊。)也是一个很有用的讯息。 <font face="宋体">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婴儿是否可以在没有双眼功能之前,利用单眼和图画的因素而得到深度的知觉呢? <font face="宋体">第一个研究这个问题的实验是利用阿梅斯氏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mes window<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Yonas & granrud,1985)<font face="宋体">来做的(所谓阿梅斯氏窗指的是一个梯形的窗户,窗的一边比另一边长很多。因此,当用一只眼睛去看时,会产生视觉错觉)。当一个六个月大的婴儿用一只眼睛去看阿梅斯氏窗时,他会伸手出手去触摸靠近他的那一边。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这个行为不能以婴儿喜欢大的东西来解释,因为当我们给婴儿两根不一样长的棍子时,他并没有表示偏好那一根。而且当婴儿用两只眼睛来年这个阿梅斯氏窗时,这个偏好就消失了。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这个实验显示单眼因素并没有比双眼因素来很早。有可能是双眼因素使空间的组织开始运作,之后次级因素才得以施展它的功能。在这个假说下,婴儿在五个月以前是不可能看到三度空间的了。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所有有关单眼因素的实验都是要婴儿去握或抓一个物体。但是这个抓的动作需要好几个月的工夫才能变得自然、顺利。所以我们极有可能低估了婴儿利用单眼因素去表征物体的能力。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但是为什么婴儿要花五个月的时间才能将感觉器官送来的资料整理成三度空间的表征呢?经验主义者的假设虽然是可能的,但是很多人激烈地反对它。大多数的实验结果都指向视觉皮质的成熟来解释婴儿的认知发展。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赫德在一九八<font face="宋体">年注意到视力敏锐度的进步是很慢的,但是立体视力的出现却是很快的。当在六个月左右,立体视力系统出现后,婴儿就可以看到七十公分以外,三公分差距所造成的深度知觉(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3<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eld<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irch & Gwiazda,1980<font face="宋体">)。所以赫德认为这两个功能是来自两个不同的神经结构组织。视力敏锐度是随着机网膜中央小窝的成长而成长,而立体视力则是与中枢,特别是视觉皮质的成长有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lbramov, Gordon, Hendrickson, Hainline, Gobson & Laboussier, 1982<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猫和猴子的动物实验显示立体视力在这些动物三至五个星期大时,突然地出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eld<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5<font face="宋体">)。最令人惊奇的是这个建构三度空间的能力出现的时期正好和大脑皮质第四层组织成“眼偏利”(<font face="Times New Roman">ocular dominance<font face="宋体">)的时间一样。即这个时候.两个眼睛所传进来的讯息分别由不同组的神经元专职接收。因此,看起来大脑视觉皮质功能的分工加快双眼因素的利用。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因此,立体视力的出现不是因为有机体在环境中学习的关系,而是视觉皮质结构发展的关系。这个立体视力在一出生时不存在并不是因为学习过程还没有开始,而是因为大脑还没有达到必要的成熟地步。有机会在它最适当的时刻创造出功能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5-7-6 20:48:57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blue"> 动感因素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除了双眼差及好几个单眼因素外,运动元素对我们建构空间也很重要。假如我们闭上一只眼睛来看一个风景,我们的头只要动一下立刻就可以感觉到深度出现,这就是运动视差。当我们以某一个速度前进时,例如从火车上的窗户往外看,我们会感到近处的东西倒退得非常快,而远处的山似乎都不动。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鲍尔发现六天大的婴儿就能察觉到一个快速度落向他的物体,他们会偏过头去,并且举起手来好象要保护自己不被这个东西击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ower,Broughton&Moore,1971<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鲍尔这个实验尚未被别人验证过。在另一个比较严谨的实验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Yonas,bechtold,Frankel, Gordon, Mcroberts, Horcia &Sternfels<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77<font face="宋体">),一个月到两个月大的婴儿并没有对快速放大、好象要击中他的物体起反应。他们有用眼睛去跟随着这个物体的落体弧度,但是没有做任何动作去保护自己。同样的,用一个卡通片播出快速逼近婴儿的大对撞,同时让这个卡通的上半部相对于婴儿的视线保持不动,结果这卡通也没有引起婴儿任何的反应。最后,即使以一个实物,例如海绵的方块,丢向两个月大的婴儿,他们也没有表现出害怕或是保护自己的样子。所以婴儿无法利用运动视差来建构深度。 <font face="宋体">运动因素对深度知觉的影响几乎都没有被好好地研究过。至此,我们还是不知道在立体视力出现以前,婴儿是否有三度空间的表征。不管怎样,既然听觉是比较早熟的,婴儿说不定可以利用声音的讯息来定位三度空间中物体的位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05-7-6 21:10:26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blue"> 听觉因素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当我们听到一个复杂的声音的时候,我们的知觉机制会把最重要的部分抽取出来。例如你在听演讲,你左边的女士在咳嗽,你右边的邻居在说话,在外面马路上,一辆公共汽车开了过去,一辆汽车在大按喇叭,一位迟到的人刚进来,门“碰!”的响了一下。这些对演讲者是一种干扰,但是对你来说又何尝不是?假如这位演讲者的内容很有趣,他知道如何掌握听众的注意力的话,你可能根本不会被这些声音干扰的。你只听到演讲者的声音、他的句子。所以,即使所有的声音都混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复杂声音,我们的知觉仍然是清楚的、有组织的。我们当然会听到关门声、喇叭声等等,但是我们会依照声音的品质和声音的来源来组织它。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很多人研究我们的知觉系统如何去重新建构外界发生的事情,并且将复杂的音转换成有组织、相当清楚的音波。频率、音色、时间上的顺序等等是组织的要素。但是我们的认知机制也建构了一个三度的空间使这些音能有正确的位子。那么婴儿是如何来组织他们收到的声音刺激呢?尤其他们并没有什么经验来了解视觉讯息和听觉讯息之间的关系。这问题令我们十分地好奇。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刚出生没有几个小时的婴儿在听到人的声音时,会朝声音的方向噘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legria & Noirot,U978<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2<font face="宋体">)。但是他们真的会联结一个声音和一个空间上的位置吗?一个月大的婴儿如果看见他的妈妈在一个地方,但是她说话的声音从外一个地方出来时,他会感到很焦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ronson & Rosenbloom.1971)<font face="宋体">。他们的知觉空间已经组织成一个有条理的外界表征,所以视觉和听觉的讯息不相符时,他们会觉得不安。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我们很早就知道当母亲说话时,婴儿会转头去看着她。一九七一年的实验发现婴儿会转朝向所有声音的来源,不仅仅是母亲的声音而已<font face="Times New Roman">(Wertheimer,197<font face="宋体">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这个结果并没有被重复地观察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cGruk & Lewis,1974 <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cGurk,Turnure <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reighton.197; Butterworth & Castillo,<font face="宋体">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76)<font face="宋体">,一直到一九七九年,研究者成功地发展出新的、完善的实验法才进一步地确定这个现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uir<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ield<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79<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这个实验做得很仔细,控制了所有的变项。观察婴儿反应的实验助理并不知道声音从哪个方向来,而且他给婴儿十二秒的时间作反应。以前的实验给的时间太短,婴儿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作反应。刺激的长度从一秒到二十秒不等。刺激的性质也很重要,一般来说,用的是摇玩具的声音。最后,婴儿一定要维持在一个他可以自由转动他的头的姿势上。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这个实验结果显示婴儿头的转向与声音的来源相关。一般来说,他们头转向对的音源方向比错的次数来得高,但是他们不是每一次都作反应。因此,必须要测试很多的婴儿来看他们是否对音的来源有所了解。婴儿对音源方间的反射大约在两个月左右消失,四个月左右又再出现,不过这次是可以自己控制的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larkson. Clifton & Morrongiell,1985).<font face="宋体">我们还是不了解这个机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也不清楚这个早熟的行为与成人表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对一个成人来说,当两个耳朵同时听到一个声音,如果一个耳朵听到的比另一个稍微早一点,这个非常微小的时间差异就足以使我们判断声音来源的方向。但是这个效应一直要到四个月大才能在婴儿身上观察到。因为这个现象需要两个大脑半球的合作,所以在大脑成熟到某程度以前是不可能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lifton. Morrongiello,Kulig & Dowd, 1981)<font face="宋体">。不过婴儿对于垂直方向声音来源的位置判断则是逐渐在进步的。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这个能力与立体视力一样,要到婴儿四个月以后才会有类似成人般的表现出现。但是这个行为的先行指标在一出生就有了。对于这个行为的特质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了解它。例如我们需要知道刚出生的婴儿是否能定位来自同一边的音源,他们是否对左边或是右边的音源比较敏感,以及是否对高音或低音比较敏感等等。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看起来,在四个月左右有许多知觉的革命在发生。这个时期也正好是大脑皮质在作重组的时候,所以婴儿可以去开发立体视力的因素,去从平面的影像例如相片中找出深度,去准确地在空间中找出声音的来源。那么在四个月以前的世界是怎么回事呢?他们是生活在一个扁平的世界中呢?还是他们可以利用别的深度线索?这些问题目前还是没有答案,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假如婴儿没有深度知觉的话,那么物体就会因为距离的远近而改变它的大小,也会因为看的角度而改变它的形状。在四个月以内的婴儿应该是远没有恒常的概念,他们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充满了不成形状、一直在变动的混乱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05-7-14 10:42:0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05-7-16 15:42:13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半天哦,感受很深哦,谢谢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05-7-16 18:13:43 | 只看该作者
gzgxiao+2005-07-16 15:42-->引用:gzgxiao @ 2005-07-16 15:42 看了半天哦,感受很深哦,谢谢拉
真的吗?谢谢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8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11-16 02:35 , Processed in 0.36537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