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blue"> 形状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婴儿是否很自然地可以看到图形、三角形和正方形?还是他要将基本的零件经过组合.稳定以后才会得到形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几百年来,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被这个问题困扰,不知孩子如何可以在没有足够的外界经验的情况下看到物体。 <font face="宋体">一八九<font face="Times New Roman">O<font face="宋体">年,德国的科学家埃伦费尔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Von Ehrenfels<font face="宋体">)提出一个假设,认为人不需要经过分析辨认基本的构成线条便可以看到“形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的质”。所谓“形状的两”是说一个与单纯形状(圆、三角形和正方形)有对应的复杂形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hrenfels,1890<font face="宋体">)。他认为听觉也有这种单纯形状。一个优美的旋律是独立于构成它的音符而存在的。所以若是我们改变一个旋律的绝对音频,但是保持每个音之间的关系,我们还是可以听到同样的旋律(即把一个旋律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 face="宋体">大调改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 <font face="宋体">大调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 <font face="宋体">大调,它的频率改变了,但是旋律不变)。从形状和旋律的例子看来,我们的大脑可以在忽略各个元素绝对值的情况下洞察元素之间的关系。新生儿对于形状和旋律的敏感度证实了这个能力既不是物理上必要也不是后天学来的。最近的研究显示鸟类对于它自己种类所特有的歌声容忍度很小,只能允许很稍微的频率变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erlse<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age,1988<font face="宋体">),但是人对音的绝对值的敏感度就远不及人对音之间关系的敏感度。不管是时间上,或是空间上,是这些关系使得整体的形状出现。完形心理学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estalt psychologist<font face="宋体">)采用了这个说法,并且加以发扬光大。有些完形心理学家还认为圆形的知觉是天生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Koher,1959<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Koffka<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35<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他们认为将一个影像分解成主体和背景是视知觉的基本要素。所以著名的卢宾花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Rubin vase,<font face="宋体">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 face="宋体">)可以看成是两个相凝视的侧面人头或是一个花瓶,就看我们是将白的部分当作主体还是背景。不过我们一次只能看到一种可能性,并不能同时看到人头和花瓶。此外,看成主体的那个形状看起来比较突出,比背景离我们的距离近。完形学派的心理学家用这种例子来说明到达视网膜的光是依动态视觉的规则来组织成有意义的物体的。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我们的视觉机制主动地寻找合理化的建构方式,将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如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 face="宋体">所示,四个不完整的八边形可以制造出一个强而有力的错觉出来。我们的视觉机制建构出这个主观的轮廓是因为我们有许许多多的三角形、圆形丶正方形的经验吗?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也会产生主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的轮廓错觉吗?一些实验的结果显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ertenthal,cAMPOS & Haith,1980<font face="宋体">》,五到七个月大的婴儿开始可以看到主观的轮廓。而且他们对错觉的敏感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进。虽然这些结果非常有趣,但是它无法让我们判断这个与年龄有关的改变是因为神经机制的成熟,还是因为婴儿愈长大愈有机会接触环境中的几何形状,他的经验愈多的关系。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是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其他的实验显示婴儿在五个月以前已经对完形(整个形状)敏感了。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我们怎么样才可以知道是整体的形状而不是构成这个形状的元素影响着新生婴儿的视觉表征呢?要测试这个假设,我们必须要用到形状的恒常性。例如以一个定点为中心,旋转一个物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ntell&Caron<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5<font face="宋体">)。在习惯期,实验者给刚出生不到四天的新生儿看一个图片,例如一个十字形在一个正方形的上面。这种安排也在银幕的其他地方出现。在习惯期之后,实验组的婴儿看到的是十字形在正方形的下面,即同样的元素,但是所构成的图不同了,控制组仍看同样的刺激(十字形在正方形的上面),不过呈现的位置有所不同。实验结果显示,这么小的新生儿就会对新的图形感兴趣,而比较不注意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旧刺激。所以看起来新生儿可以保留一个影像在他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记忆中,并有用它来区辨其他同样元素组成的图形。换句话说。新生儿可以保留所谓的物体中心或相对的空间表征,而不是保留绝对的空间表证。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另一个实验是想去探讨一个月到三个月大的婴儿是否对单纯形状敏感(<font face="Times New Roman">Van Giffen & Haith,1984)<font face="宋体">。实验者给婴儿看一些线段所构成的单纯形状,如圆形和正方形。然后记录婴儿目光的凝视点。在婴儿完全检视过这个图形以后,一些与它非常相似的图形开始出现,但是里面有一个线条的方向改变了,所以这个图形的整体协调性被破坏了。在这种情况下,婴儿会去注视被动了手脚的线条,但是假如这个线条不是“单纯形状”的构成分子的话,婴儿就不会去注意它(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另一个方法是用吸吮率的方法(<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ilewski,1979<font face="宋体">),给三个月大的婴儿看了一个三个点所构成的三角形或三个点所构成的直线。在习惯期之后,给婴儿看另一新的图形或是原来的图形。实验结果显示婴儿对新的图形有显著的兴趣,虽然新图形也是由原来的三点重新安排所构成的。这个实验的结果支持了完形学派对单纯形状的主张。 <font face="宋体">但是这个结果可以引用到新生儿吗?我们到现在还<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不敢肯定地说,因为新生儿的视力非常地差,所以在实验上困难重重。 <font face="宋体">不过有一组实验者还是用了三天大的婴儿做了实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later, Morison & Rose,1983)<font face="宋体">在测试期时,他们改变了形状。结果发现新生儿对形状的个性很敏感。在另一个实验,实验者使婴儿对一序列厚度下同的三角形或十字形习惯。在测试期时,给婴儿看到的是与习惯期不同的单纯形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或是同样的图形,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婴儿注意到整体形状的改变,但是没有往意到单纯形状与它的变体之间的不同。新生儿似乎可以重建一个原型或一个基模,而不是依赖与原来刺激完全一模一样的影像。看起来,当新生儿看到一个有一点变形的十字时,他会把它放入‘十字形”种类中去,而只保留这个种类的原型来作比较。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既然婴儿可以看得见单纯形状,那么我们就可以问一个问题:当他们看到一个局部隐藏在另一图形后面的形状时,他们会不会使用“连续性”的原则去完成那个被逮住的形状?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有一个现在已是非常有名的实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ower<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67<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72<font face="宋体">),就是想要知道如果给新生儿看一个他从来没有见过的图形,但是这图形有一部分是被遮住的,新生儿会不会自己去把这个图形完成;即他是否会把它看成一个完整的图形?鲍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T<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R.Bower)<font face="宋体">给婴儿看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 face="宋体">,一个被一条横条所遮住的三角形。鲍尔发现婴儿跟成人一样,只看到一个完整的三角形。后来的实验证实,婴儿只有在构成三角形的元素都一致地在横条后面移动时,才会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三角形在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Kelman<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elke 1983<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婴儿视觉能力的研究还在它的启蒙阶段。我们在这里所提到的实验,引发出来的问题比它所回答的更多。不过我们还是可以说新生儿对元素之间的关系有相当的敏感度。我们也看到在某些情况下,刺激必须要移动婴儿才会显出对完形原则的敏感。我们现在不知道这个限制是来自实验的方法呢?还是因为婴儿的视觉机制与成人有所不同。虽然完形学派的主张目前还不能被确定,但是至少它是将来研究的一个出发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