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dawnch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天生婴才——重新发现婴儿的认知世界

 关闭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14:15:01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blue"> 心智的名词是必要的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行为学派的贡献在于它强调对于行为的解释必须要简单、经济,它反对用一些神秘的名词来掩饰我们对于心灵机制的无知。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实验中研究动物的方法到今天我们都还在沿用。但是我们现在也很清楚地看到,行为主义者的所诉诸的机制是不足以解释分类复杂的行为的,不管是语言、推理、探索发现或是社会关系等等行为都无法涵盖在行为主义的理论之下。人不是蟾蜍或鸽子,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确是有主观的心智情境存在,而它是我们行为的主要原因。人可以有情境的表征,他也可以把抽象的关系找出来,更令人惊奇的是人可以有表征的表征,从内在表征中再得出一个表征!这些就是现代心理学所应该要研究的。我们可以用行为主义者的机制论,但是不必象他们那样过度地主张简化的原则。这里我们又回到了最初问的那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智能力? 有些人或许会持悲观的态度。因为我们的确无法不以主观的心智状态去解释人的最起码的行为。而这些心智名词又界定得很差,跟可观察到的真实世界没什么关系,常会误导我们得出似是而非的解释,所以人类的行为是无法研究的。这当然是个过份的看法。事实上,一个理论的名词就算是不能直接与外界的可观察到的真实世界形成对应关系,也不见得就是不科学。行为主义者就是受到这种实证主义者的偏见的萦绕与困扰,使得他们处心积虑地要把心理学带进纯科学。事实上,所有的科学都有一些主要的理论名词是没有解释清楚而且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例如在牛顿的物理中,他对超距力的概念就没有解释。机械的基本原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 = ma ] <font face="宋体">牛顿只有规定而没有说明或求证它为什么是这样。物理学上的基本粒子也是无法真正看到,只能推论得之。虽然如此,理论物理仍是一门蓬勃兴盛的科学,没有人怀疑它是否应该存在。因为只要几个主要的定律我和名词可以被接受的话,它就可以解释很多的现象。心理学也是如此,没有什么理由我们不能以同样的方法来研究心智的内涵。 <font face="宋体">常识心理学是失败于它假设了太多的理论概念,所有的心智活动都被假设为主要的概念。因为它无所不能解释,它就等于什么都没有解释。而行为主义的失败是在于它用了太少的主要概念。联结,制约,刺激和反应的连接等机制本身太弱而且发展不够健全,以致于无法涵盖人类最简单的行为。那么,难道在常识心理学和行为主义之间我们不可以找到一个空间来探索吗? <font face="宋体">反对者的意见是,人类行为太不可捉摸,我们无法在一个情境下去预测人们的行为反应。假如真是这样,我们便可能会有一个科学的理论,而这个理论却是没有预测能力的。不过,一个行为很难去预测并不表示它就是随机发生的。气象学家到今天仍然无法预测下周的天气,但是他们知道气流的运动是受到流体力学定律的规范。气候的变化遵循这个规则,因此它不是武断的、随机的或混乱的。我们无法预测一周以后的天气是因为太多的定律交互作用,而人类目前还无法了解这么复杂的。要预测天气,我们必须要了解每一个大气分子在某一时间的行为,以及在我们生物圈内所有东西的移动。 <font face="宋体">同样的,人们的行为也不只是因为情境的因素而已,还包括他过去的经验。他的反应其实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受到主观心智状态、个人记忆内涵以及他的动机意图的影响。下面这个电脑的例子可以清楚地说明它。假如你将一指令输入同一牌子的不同电脑,你也许会得到不同的反应。第一台电脑会打出你所输入的东西,别一台电脑会呈现着看不懂的符号,而第三台可能会发现怪声而死要。所以环境的因素并不足以解释机器的行为,但是这并不表示这行为是不可理解的,事实上正好相反。机器的功能决定于你如何去设定它:环境所引发出的不同反应其实是取决于储存在它记忆中的资料处理程式,或是图形程式,或是下西洋棋的程式。假如我们不理会主宰行为的原则和规律,行为自然看起来象是随机的、不稳定的。 <font face="宋体">因此,在心理学上我们可以正视问题,用象电脑程式语言那样的符号来建构主要心智概念的理论。这样我们可以重新来研究被行为主义者放弃了的语言、推理、心像等等超级心智活动。当然,前面电脑的例子只是一个比喻而已。我们必须要以实证的方法来追求内在表征的本质以及它们如何转形。但是我们如何研究它呢?长久以来,大家都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解开这个谜的一把钥匙。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blue"> (“人的机制”一节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5-6-4 18:26:19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blue"> 学习成为一个人?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我们该怎么来研究行为底下的心智表征?什么是我们内在表征的基本元素?这些问题看起来象是无法解决、没有答案的。但是,有一个建议被提出来:假如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才能是怎么形成的,或许我们就可以了解这个才能的本质。与其直接去研究成人心智表征的各种形式,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这些表征的发展过程,它是如何逐渐稳定下来的。在这发展的过程里,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有着相同的运作,也就是学习的过程。研究小孩子心智能力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成人的认知机制。不过,严格地说,它永远是在演进的,从来没有停滞不动的。 <font face="宋体">这种研究取向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从皮亚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Jean Peaget<font face="宋体">)的基因认识论到英吉尔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ngles<font face="宋体">)、瓦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Wallon<font face="宋体">)以及萨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artre<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每一个人都在学习过程的研究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先从皮亚杰开始谈起—— <font face="楷体_GB2312">“生命的本质既不是在它初始的阶段就是显示出来,也不能从它终结的阶段来了解,而是在它转形的每一个过程去看它,才会了解它。初始阶段的第一件事只能从朝向平衡的观点去考量,但是反过来看,我们只能能从朝向达到平衡的连续建构中去了解平衡。在概念或智慧运作上,不只是起点很重要,最后达到的平衡之间来来回回后,我们才有希望去了解知识习得的秘密,这个知识就是科学思想的升华”。<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我们的目标就是去界定渐进建构的原理原则。皮亚杰认为唯有根据这个渐进律我们才有可能学到我们的语言、推理等心智能力。<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5-6-6 09:06:43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blue">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这个论题最极端的说法是认为:有机体的心智能力完全取决于环境。人除了几个很基本的学习原则外,其它都是后天得来的,一个婴儿在进入这个世界之前没有任何的心智建构或是先天的知识。他的心灵是空白的,象一张白纸。社会文化的环境及他的老师逐渐在这白纸上填写。所以语言、知觉、思想、记忆等都是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而由环境决定在这些方面的能力。 这个机制就是“经由教导后习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earning by instruction<font face="宋体">)。这个机制使环境中的架构转移到有机体心中。新生的婴儿呱呱坠地后,接触到的就是三度空间和一度时间的花花世界。所以很自然的,他的视觉机制的组织了应该是围绕着三度空间的物体。这些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稳定的。同样的,婴儿也是生活在一个语言丰富的环境里,他可以综合这些语言建构从而学到语言。 <font face="宋体">这个学习的过程究竟是如何达到学习的目的呢?这种看法是很有趣,但是我们如何才能超越直觉的阶段而达到理论的境界——一个可以被验证的理论呢?皮亚杰批评这个过分简化的说法,他提出了一些比较实际的学习机制的概念。他认为不是环境决定有机体学到了什么,而是有机体自己的行为决定他学到了什么。小孩子在观察到某些动作会产生相同的结果,再把这些规则内化了以后,发现他自己回到了原点,而且从这里他发现物体还是保持着它原来的形状和位置。于是他就可以把这个抽象概念内化,也了解了什么叫作可逆性的过程。 <font face="宋体">即使如此,这种方式还是和“经由教导后学到”一样的不确切。我们不知道这个内化的机制是怎样运作的。我们也看不出来一个抽象的表征如何从动作的基点上建构它自己。因此,这个认为学习过程是从外界转移讯息到内在的观念就没有什么大用处,除非它可以明确地说出这个转移的机制是什么。 <font face="宋体">此外,自然界中有机体靠转移讯息来学习的例子是极为稀少的。劳伦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mprinting<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研究显示小鸭是用一个固定的机制——“铭铸”<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mprinting<font face="宋体">)来学习认识母鸭的。小鸭子在离开蛋壳,刚刚卵出的一瞬间所接触到的东西的影会铭铸到它的心上,就好象照相机的底片一样,影像就铸上去了。对这个小鸭来说,这就是妈妈了。在自然的环境中,当然这个物体就是母鸭,但是在劳伦兹的实验室中,人或是玩具火车头都可能是它的妈妈。这个铭铸只有在一出生极短的时间内有效。只有在这段时间内,环境所提供的讯息确实被移转到有机体的心理机制上去。 <font face="宋体">人的“镁光灯记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lash bulb memory<font face="宋体">)也属于同样的现象。有的时候,因为情境的特殊性,使我们多年以后仍然清楚地记得当年的一举一动。不过,这种情况非常少见,而只限于情绪激动的场合。因此,这个机制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类的心智能力。 <font face="宋体">虽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感觉讯息如何移转到镁光灯记忆上去,但是对于抽象的概念,象三度空间、语言、或推理思考怎样能从外界移转到内在去还是十分地不清楚。老师们都知道,学生并不象块黑板,任由他们随意在黑板上写,学生就会接受。知识就象运气一样,无法传导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自己会选择他所要了解的东西。 <font face="宋体">就如同电脑一样,外在讯息只有在这个系统已经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结构后才转移得进来。没有这个内在结构,外面的讯息无法被处理。小鸭子的铭铸也只有在小鸭子有完整的视觉系统,可以将外界三度空间的物体辨认出来。以及另一个系统可以将新的资料与它记忆中储存的“母亲的影像”相比较时,这个铭铸才会发生。这些初始的建构,或是说初期的认知系统自己无法建构自己。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变成:究竟是什么特殊的机制或基础使我们得以形成外界的表征或是学到新的概念?“经由教导后学到”显然无法回答我们这个问题。 <font face="宋体">这个“经由教导后习得”的想法是假设有机体一开始是空白、空虚的,慢慢地经由接触,它逐渐填满起来。事实上,这很象柏拉图在他早期《对话录》中斥责的似是而非的矛盾。因为即使是一个最简单的事,象“鸡会生蛋”,它也包含了很多先前的知识。例如,鸡是什么?蛋是什么?等等。而这些又牵涉到其他的先行知识,如此下去没完没了。那么小孩子如何能习得这些知识,假如他们必须要先备有其他的知识才可学会这个知识,他们怎么可能学得会任何事情呢?尤其是先行的知识中包含了他现在所要去学的知识,使得这个说法变成了一个矛盾的说法。小孩子若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们怎么可能去学习?换句话说,“经由教导后习得”若要有解释能力,它必须要先能被解释。这是为什么现代心理学家不再采用它的原因,它迫使我们去寻找更真实的模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5-6-10 13:15:55 | 只看该作者
忙着管闲事。停了好几天的录入。抱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5-6-10 19:53:44 | 只看该作者
有扫描仪么?可以扫描,大家ocr一下就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5-6-11 16:52:44 | 只看该作者
有,n年前买的,一直没用。现在要用也用不了了。

最省事的办法,大家上网去买吧,好便宜的,几元钱,不象我从书店买得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5-6-18 13:11:48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blue">从混乱到秩序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所谓“选择而来的学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earning by selection<font face="宋体">)恰好是“经由教导后习得”的相反。它假设一个人有许多的能力,他反而不知该怎么办了。因此,他必须要选择跟环境相配合的能力而除去那些与环境不合的。认知潜能上的匮乏促使有机体改进自己的效能。这个看法是许多科学家都赞同的,从詹姆士(<font face="Times New Roman">William James<font face="宋体">)到尚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Jean-Pirre Changeux<font face="宋体">)中间经过达尔文、桑戴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Thomdike<font face="宋体">)、史金纳以及西蒙。它跟“经由教导后学到”最大的不同是它赋予有机体两个重要的机制。一个是“多元化的内在制造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nternal generator of diversity<font face="宋体">)——一个天生眼盲的孩子也可以有心理表征,而且跟我们的心理机制相似,完全独立于外在的刺激——也就是尚惹所谓“先行表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re- representation<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hangeux,1983)<font face="宋体">。第二个就是“选择的机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echanism of selection<font face="宋体">)——将外在环境进来的讯息与内在的表征相比较,选择那些与内在表征相符合的讯息。所以所谓行为的天生部分在这个基模中是被保护得很好的。这个基模虽然比“经由教导后习得”的基模来得准确,但是它还是没有什么用,假如它不能很清楚地说出这两个机制是如何互动的话。每个作者会因他自己的观点不同而偏重于不同的机制,不过大多数心理学家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比较强调稳定下来的过程而比较不重视制造的机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blue">乱中有序 <font face="宋体"> 在史金纳的选择者理论中对多元化的制造者并没有特别说明。他认为有机体一生下来所有能力是一样均衡的,而且行为是随机的,只有被增强的行为才被保留下来。所以他将经验主义者的“一张白纸”(<font face="Times New Roman">tabula rasa<font face="宋体">)改为“乱有有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tabula chaotica<font face="宋体">)。此外,对史金纳来说,选择不是基于表征而是基于行为。从这个观点,学习的过程就化约到盲目的摸索:有机体随机地去试,从错误中学习。正回馈或正增强固定了某一个行为而丢弃了其他的行为。但是这种看法遇到相当多的挫折。 <font face="宋体">根据这个看法,学习过程就好象物种演化一样。在一开始的时候,这个世界是混沌未开的,慢慢地单细胞生物出现了,好几个单细胞结合起来形成多细胞生物等等。同样地,婴儿的心灵最开始也是一团混乱,慢慢地,他开始了第一个感觉,这个感觉慢慢升华到复杂的感觉,到抽象的表征。 <font face="宋体">假如演化可以拿来做人类心理发展的模式的话,这个学习过程应该会随着时间而加速度。第一个阶段应该是很长而且很困难的,慢慢地,愈来愈容易,也愈来愈快。单细胞生物的出现就花费几百万年,而脊椎动物的出现只花了单细胞生物十分之一的时间。从无到有,而且靠着尝试错误来建构一个基模显然是非常艰巨的工程。相反的,我们手头的架构愈多,愈容易去修改一下基模而得到新的架构。因此,根据这个看法,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应该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学会日文,而一位五十岁的太太应该只花几分钟就可以学唱歌剧。但是,我们知道事实上智力的多元化并不与年龄一起增加。反而是学习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低。所以我们不能说人类有无限的适应力与改善力。我们的世界似乎是年轻的比老的有机体学的快、忘的少。人类似乎有一个时期是学习的时候,另一个时期是应用你所学的时候。 <font face="宋体">此外,婴儿在学到正常人的能力以前所必备的条件似乎也是非常巨大。他必须要先知道这世界是由许多物体组织的,环绕他的空间是三度的,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空间和时间的向度,同样的因会造成同样的果,动物是可以分成许多种类的等等。他们必须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学这么多的东西,我们实在很惊奇人伴月办法学到这么多的知识。我们在前面也看到,说话和空间知觉的能力其实包含得很广,绝不是只有简单的行为选择而已。与其说是行为的选择不如说是内在心智的选择。 <font face="宋体">现在,虽然有很多研究者都看到了这一点,但是他们还是象史金纳一样,假设了一个广泛、一般性的多元化的制造者。但是我们知道人类婴儿不可能是用尝试错误这黑暗中摸索的方式去学习的。假如是这样,我们就不可能学到语言了。假设一个婴儿每一次拿到一个咖啡色的物质时就听到“巧克力”这个词,于是他就形成一个假设,这个词是指这个咖啡色的物质。那么他如何将这个发现延伸到液体巧克力、粉状巧克力、白色巧克力呢?为什么他会形成这样的假设,说巧克力指的就是这个咖啡色的物质,而不是这个咖啡色物质加上那个拿着物质的手呢?或是说这个咖啡色的物质加上那个包装的铝箔纸呢?假如婴儿不是有一些先前的知觉、先前的架构在指导的话,所有的学习都是不可能的。 <font face="宋体">所以,要强调能力的稳定性而不去谈它的特殊性是行不通的。有些能力是某个物种才有,其他物种没有的,例如人类的语言、蝙蝠和海豚的回音分辨能力、蜜蜂对阳光的敏感及鸟对地球磁场的敏感等等。一个孩子和猩猩不同的地方是他有先行的内在表征,使得他可以学到语言。但是猩猩则有三度空间的内在表征,使得它可以从一个树枝跳到另一个树枝而不会犯致命的错误判断。 <font face="宋体">极端的选择论留下了一个不能回答的问题,即为什么同一物种的各个分子,不管它所处的环境为何,都会发展出相同的特性的行为或是同样特征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来看一下基因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5-6-18 15:59:09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blue">每一个人都可能是莫扎特吗?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动物行为学显示有机体学习的能力非常得不同。所谓“多元化的制造者”并非大家都是一样的,相反的,它有规律地产生适用于不同物种的某些先行表征。例如,幼鸟有机会去学很多歌,但是这些歌是与它所在环境的“鸟语”有关的。小鸟一开始时有各式各样的鸟语词汇储存在它脑海中,有语音的对比,有类似人类语言的“音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yllables<font face="宋体">)也有一些歌的顺序。这些词汇帮助它去记录环境中的各种声音。所以鸟语的学习其实是受限于它自己的物种所特有的声音。当一只小鸟开始接触到它环境中的歌后,它就选择频率与对比最高的那些而丢弃其他不相干的。经过一段关键期后,这只鸟开始唱一些固定顺序的歌,这些歌是它在关键期学习来的,也就是它自己种族基因所要求它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arler,1970;Marler and Peters, 1982;Notebohm, 1984; Changeux & Dehaene, 1989<font face="宋体">)在这里,环境所扮演的角色很小:它只是帮助释放出或选择出一些基因里面所包含的潜能。 <font face="宋体">华生(<font face="Times New Roman">J<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Watson<font face="宋体">)——行为主义之父写道: <font face="宋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在我的特殊环境中将他们养大。我可以保证随便取任何一个婴儿,我都能将他训练成我所想要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是的甚至乞丐、小偷。不管他原来的才干、嗜好、倾向、能力、职业和他祖先的种族如何。” <font face="宋体">但是,从证据上看来,这种方式既不能造就出莫扎特,也无法得到爱因斯坦。孩子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并不会使他们往不同的方向发展。在撒哈拉沙漠长大的孩子与大都市长大的孩子有许多方面的不同,但是他们都发展出相似的基本心理能力。 <font face="宋体">语言的学习大概是最惊人的例子。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人类有一些天赋的能力去学习语言,美国的语言学家詹姆斯基提出了支持这个主张最有力的论点: <font face="宋体">“假如有人说,人的手是靠经验学习得来的,或是说人的某个重要器官是一个意外经验的结果,我想没有人会相信他的话,大家都会认为他在胡说。我们都很自然地认为有机体的身体结构是遗传决定的,虽然在某些向度上会有一些不同,例如胖瘦、发展的速度等等,虽然有一部分是取决于外在的因素。从胚胎到成人,有一些发展是先天决定的,就象青春期的开始或是成和的停止都是,尽管这些阶段是在出生多年后才发生。这些固定形态里面的变异性对人类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基本的科学问题还是在于基本的基因决定的生长和发展方案。这个方案每一个物种都是不一样的,是这个特种的一个特性。。。。。。人类认知系统也跟身体结构一样的复杂、一样的神奇,也是发展出来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象研究复杂的身体器官那样来研究谁知结构的学习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homsky, 1975<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当一个婴儿长大,开始去学习他的母语时,我们注意到这个连续的阶段与“生理时钟”的关系比环境来得大。婴儿一开始都是牙牙学语,然后是音节,由章节到字,由字再组成句子。一开始都是很简短的句子,一个字或两个字。慢慢才逐渐增长。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 face="宋体">显示婴儿的词汇数量在两岁半左右开始成几何级数急速上升。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词汇爆炸”(<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exical explosion<font face="宋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两岁左右的儿童词汇数量突飞猛进。在这以后的六年,小孩子每一小时就学到一个词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整体来说,在孩子语言的学习过程,父母只是一个被动的、惊叹的目击者而已,他们使不上什么力。当然,焦虑的父母会尽一切努力使他们的孩子学得更快更容易些,但这往往是徒劳无功的努力。我们现在知道,不管父母花时间与孩子说话,孩子还是要长到某个年龄才会开始说话。当然,我们可以想办法使孩子表现得更好,例如使他多学许多词汇。但是这些训练对他语言能力的增进是很小的,反而给人一种马戏团中训练出来会变把戏的海狗,那种不自然的感觉。 <font face="宋体">语言学习的阶段随着婴儿的成长,非常有规律地进行,它也与婴儿其它行为的发展相呼应。整个来说这是一个成熟的过程,语言和运动同步成熟,但是语言的发展并不是只有成熟就可以了。环境如何诱发孩子去学说他周遭的语言,我们到现在还不清楚。这是目前认知科学著作中最令人兴奋的一个领域。我们已经知道有机体天生的禀赋在有机体的学习过程上,扮演了一个非常吃重的角色。许多实证研究的心力投入了“变异的制造者”上,又称为“普遍语法”(<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universal grammar<font face="宋体">),使我们得以逐渐了解语言的学习。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我们看到婴儿在该说话的时候才开始说话,在该走路的时候才开始走路,好象有一个生理时钟在控制着他们什么时候应该做些什么。当然,环境也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引发、选择及规律化各种天生的机制。但是环境是绝对不可能改变有机体的遗传方案的。小孩子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学会语言和走路。但是他无论多努力,环境多优厚,他都不可能象鸟一样的飞,或象蝙蝠一样的在黑暗中来去自如。当然,在完全隔离的情况下,语言也很难出现。就好象一棵树没有泥土很难存活,但是在正常的情况下,这棵树长大后,它要结香蕉或是结椰子就不是土壤所能左右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5-6-21 17:53:18 | 只看该作者
太谢谢了 正是我现在需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5-6-21 18:47:3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又把贴子顶上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1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11-16 03:49 , Processed in 0.115995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