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当妈2001 于 2018-11-1 09:26 编辑
期中考试前那个周六,晚饭时当当选了个音频听,结果引出来当当最近时期的困惑。她给我的一位朋友发了个微信求教。我的这位朋友擅长思考,文笔不错。她和当当只有一面之交,平时她们也没有额外交流,当当能想起向她求教我还是觉得挺意外和欣喜的。估计通过朋友圈当当很钦慕她。我的这位朋友也非常给力,让我都自叹不如,周六加班收工到家已经10点多,周日还要去加班,她愣是在夜里1点多给当当回了一封3页的信,让我和当当都感动不已。 下面贴一下当当写的问题和收到答案的回复吧 “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一下
起因是吃饭的时候,听了一小段音频,是东东枪为一个音频节目打广告,录的自己对小学问的理解。抛去其中广告的成分不提,这篇的主题是:因我要听一夕话,烦你去读十年书。提炼一下内容是说,思而不学的可怕,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学的多,学的广,有很大的益处。
第一次听是,觉得他说的超级有道理,也表达了我一直以来对学习新东西的看法,因为我本身也对事事都充满好奇,什么都学一点,但都停留在只是泛泛之谈的水平。感觉他说出了我想表达的,便想发个朋友圈,跟大家分享分享,就类似于“一直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这样的心境
直到听到了这段话……”这样,于是我就想再听一遍,详细的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
我听了第二遍,觉得不知道哪里,有些不大对,又听了第三遍。直到看到最后一句话,我知道为什么我会这样觉得了,最后一句话是因为我要听一夕话,烦你去读十年书。世上还有这么便宜的事,真好。这句话使我想到,若我想要听那一夕话,或为了听那一夕话便不去读那十年书了,这还算真正意义上的获取了这个知识了吗?这是否是一种“偷窃”的行为呢?
因为我本来是有想发朋友圈的打算,所以我要为我传递的文字信息负责,便想深入的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之前我也自己写公众号,曾有个想法,是探讨一下对学习方面,人们不同的态度。我大致把学习分为两种模式,一种像这个音频里所说,为处处学,掌握各方各面的知识,但都停留在浅层次,毕竟一辈子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所有事研究透;还有一种是足够专一,一辈子就把一方面尽心尽力的研究好。我问过父母若他们选的话,会选哪种,他们都不约而同的选了后者。目前来说他们也确实做到了后者,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一些不足以在社会中扎根的想法 会被一些经历磨平,还是压根像前者,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种情况是不可实现的。可如果这就是我为之努力的方向呢?若我就想成为这样的人呢?
我本来挺坚信,自己想做这样的人,想学习尽量多方面的知识。听了个表述自己原先想法的音频,先是赞同,后是自我否定,思来想去也没弄出个所以然。不知怎的想起来问问您,怕自己没表述清我的问题,在下面列几点:
1. 我们从别人的“一夕话”里得到的知识,是否算是我学来的知识?长期接受类似的知识点是否对我们有帮助?
2. 我们把“一夕话”变成自己的知识,在自己的文章,作品中使用,是否尊重了那个“读了十年书的人”?
3.学习全面的知识,但不深入与全身心投入学习一方面的知识,到底有怎样的联系?(或者压根也不存在这两种假设,反正也是我自己想的)有没有孰优孰劣?
目前大概就这些了,想不明白一件事,真的很难受,所以才有了找您问问的想法。”
“谢谢您的回答,能收到如此用心的答案,我真的非常满足了️。读完您的答案,使我想起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的少年,他就是没有追随命运的安排,不单单是在牧羊,也在追寻他自己的宝藏吗?在追逐宝藏的路上,学习观察身边的一切,也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姑娘,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在追逐一个固定目标的路上,不断的学习,在别人的一夕话中,了解一个新知识,把它作为自己的兴趣点,但不把它作为评判这方面的标准。作为少年的我们,还是要在追寻“宝藏”的路上,多看看,多想想,或许会为了路边的玫瑰花停留,但也不必担心没有最终的归宿,因为我们已经走在追寻“宝藏”的路上了。
想明白了,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