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爱马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七杂八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15:08:21 | 只看该作者
一眨眼,亨利五世也过了。。。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0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15:09:24 | 只看该作者
唯一感叹的是,以后遇到听不懂台词的剧,绝不能买正中的位置,否则扭头都扭不过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15:19:29 | 只看该作者
开春了,闲不住,开始健身。
有氧55分钟,400卡。
运动一小时,不知道明天肌肉会不会痛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15:42:44 | 只看该作者

群友消息,留着备查

Walt Issacson版《富兰克林传》


去看了钱钟书的毕业论文2016-02-18 晓宇 [url=]晓宇的世界图景[/url]

凡在国外待了一阵的人,难免有语言上的无奈。国语水平不断退步,词不达意和提笔忘字成了日常,而这外语上,又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写篇正经的论文勉强,若要讲究表达修辞,文化积累的短板就像枯水期的沙洲,彰显无遗了。
有了这个困扰,我就想到历史上的各位。民国的一群人早成了脚踏东西文化的典范,仿佛这个问题就不曾有过。作为一个“存疑派”,我是要把当年人的东西找出来,尤其是被公认为大家的,瞧一眼他们当年的英文水平。地缘上,钱钟书自然成了我最方便的目标。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给饱蠹楼写了一封信,写明要一位中国学者 Qian Zhongshu于本校1937年毕业论文的原稿。不久就收到了回信,说没有查到,那个年代的论文未入电子档案,而且这篇论文在1998年出的一本书中收录过,可直接去借。
我自然知道现代印刷的版本,但文艺病犯的时候,就是想要捧着原稿的历史感。既然找寻不到,这事我就当过了,也没放在心上。没想到两周后又收到邮件说,你要找的论文是Chung-Shu Chi’en的吧,那个我们有。
哎!没文化真可怕!钱钟书三十年代的时候当然用的威玛氏注音,我发过去的拼音当然查不到。我红着脸回了信,揣上纸笔,奔往档案馆。
拿到那本来自上世纪的线装论文原稿时,就像到了藏宝图指明的终点。


钱钟书当年的毕业论文原稿,威氏注音:Chung-shu Ch'ien
先看了一眼标题,就吓到了:
“十七和十八世纪英语文献里的中国”(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Seventeenth and the Eighteenth Centuries)。
这题目别说是硕士论文(钱老当年的学位等同于现在的M.Litt,杨绛翻译作“副博士”,可算是研究型硕士),就是博士论文,拿去导师那里估计也是被一顿臭骂,打回重来。即便是当时,论文也是往偏僻窄处着力,才不至于太过宽泛,难以下笔。一篇论文要跨越两百年的文献,难以想象。
这样一个标题下论文写的如何呢?
钱钟书在前言就给了个下马威。引用了法国人Pierre Mertino的德国人Adolf Reichwein后,钱钟书说相关主题的作品至少我在英文文献中还没发现,正巧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空间。
这文献综述写得霸气。言下之意,我的研究方向,凡是拿英文写的文字中都没有,找到其它语言中倒是有,不如我就拿英文写一写吧。
全文中暗藏不少这样的语气,时不时地讽刺一下英语作家跟在欧陆作家屁股后面辛勤翻译的往事。引用的选择也颇为有趣,比如谈到文献中就中国人高傲的描写时,就引用十七世纪英国人耳闻的中国世界观:“欧洲人有一眼,我们有双眼,而其余的世界都是瞎的。(The Chinese say, thatwe Europeans have one eye, themselves two, all the world else is blind)”。


文中的笔迹
考证的功夫更是深厚。每一页的几处引用,全篇下来,跨越两百年,甚至提到了二十世纪初的文章,不免让人嘀咕,在没有电脑、google scholar和关键词搜索的当年,钱老是看了多少书。
举个例子,钱钟书在文中考证了十七世纪英国的文献记载上第一位中国人。在Life and Times of Anthony Wood 这本书里,他看到牛津大学的东方学学者Thomas Hyde和詹姆斯二世在1687年9月的对话纪录,其中提到一位在牛津的中国居民。詹姆斯二世还收藏了这位中国人的画像。Thomas Hyde自称从这位中国人身上学了“不少东西”。
但这个中国人是谁呢?Hyde学到的“不少东西”又有哪些?
围绕Wood和Hyde的著作,钱钟书继续找下去,他发现Hyde有一些未完成的书稿计划,其中提到了这位中国人的名字“Shin Fo-burgh”,而学到的“不少东西”则是中国的测量单位。Hyde在1694年出版的书中还提到了中国的围棋和骰子。这样一来,考证才算告一段落。
顺便说一句,Hyde和Wood当年的作品是用拉丁语写的。
如果作者没留下什么考证的空间,钱老还会牢骚一句,比如在说到Robert Burton时,钱老评价道这家伙的固疾(besetting virtue)就是标明文献来源,整个作品一下子就没那么有趣了。
而我最关注的文采呢?
废话少说,我们直接上原文吧。先看看这段总结陈词,排比用得和流水一样:
“The general verdict of eighteenth century English writers on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stationary’. Their general verdict on the Chinese ‘genius’ is ‘inferior to the European in science’. Their general verdict on Chinese character since Lord Anson’s voyage is ‘wily and crafty’. Their general verdicton the antiquity of the Chinese is ‘boastful and pretentious’. If this is a reaction against the popularity of the Chinese taste in their actual life, it is surely one with a vengeance.”
(十八世纪英国作家的臆断,言及中国文明必谈停滞,言及中国智慧必然落后欧洲科学,Anson王爵环游后的中国性格是狡猾诡诈,中国的古老是自欺欺人。如果这是对他们现实生活中国风格流行的一种反应,那这反应想必是带着些忿恨的吧。)
当然,钱式幽默的句子是少不了的。谈到不将翻译作品纳入考察范围时,钱老把这称作是“绅士的共识”(Gentleman’s agreements):
“Common sense andliterary ethics seem to agree on the point that compilation is one remove lessfrom original composition than translation, notwithstanding there might be morefundamental brainwork is a conscientious translation than a perfunctorycompilation.”(常理和文学伦理都同意,编撰比翻译更近于原著的创作过程,虽然有时候一个严谨的翻译可能比敷衍的编撰更需要大脑的耕耘。)
写到这句的时候,想必钱老也会不由一笑吧。


第三章结束时的大排比
(限于图书馆要求,图就不能再上了)
看来看去,还是自己的英文太差。
论文的最后,钱老还给学科化种了个评语,

“(汉学)专业化的弊端在于,本专业的学生懂得越来越多,大众却越来越冷漠。中国这个话题已然不再是人文热情的一部分了”。正如绝大多数学科今日所面临的场景一样。
哎,总而言之…还是不说话了,默默读书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15:43: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群友。。。

哎,没文化真可怕!我英文看不懂,属外流河涸水期沙洲;中文也有很多不明白,比如“威玛氏音标”,我也是内流河涸水期沙洲。幸亏任何河流也有丰水期时,有书,有能贤,有各种电脑、百度、google 和关键词搜索。没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也会有雨水补给。今日雨水,我打了个春天的喷嚏。
钱钟书是一个真诚的人,这里不仅能通过他的写作和语言了解他的观念,去看看他的人生也是同一回事。我敬佩所有思想和人生的统一的人。对我等凡夫俗子,我却总想到坎贝尔说的:“我们必须心甘情愿放弃我们所计划的生活,才能迎来正在等待我们的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15:54:06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师尊木心先生

本帖最后由 爱马麻 于 2016-2-29 16:01 编辑

http://v.ifeng.com/documentary/figure/201602/03bc4c77-e193-4c8a-8e5c-8a5160ddb1de.shtml



诗人的加冕之夜是寂静的。 一个艺术家,人生看透了,人生成熟了,还有什么为人生,为艺术,都是人生,都是艺术。一一此心有一,彼岸无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16:00: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爱马麻 于 2016-2-29 16:03 编辑

《幸福的建筑》,可以衍射出去读梁思成的建筑书籍,也可以出游去探究唯美的中国民宿建筑,还有让外行看懂建筑学的姚仁喜建筑书系,了解建筑之美。

你看与不看,它都在那里,那你还是看看吧
2016-02-15 读库 [url=]读库[/url]
读库∣微视频 第三十八话《工程之美》
http://v.qq.com/vplus/dukuweishipin
读库∣微视频 第三十九话  《工程之惑》
http://v.qq.com/cover/k/kmmrv7xir4rmh15.html?vid=j0184so3rfz

读库推出的“堂奥”书系,致力于“用一本书的体量,把一座建筑写透”。2016年A类全年订户已经收到的《乌镇剧院:并蒂》就是此书系的第二本,2015年出版的第一本为《农禅寺:水月》。为什么要做这套给普通人看的建筑专业主义书呢?
《农禅寺:水月》(点击下单)

《乌镇剧院:并蒂》(点击下单)

一本书,你如果不喜欢,可以不去理会。但一座建筑,不管你是否认可,它都矗立在那里,强迫你注意到它。

建筑是需要了解和学习的。雨果曾有名言:建筑是石头的史诗。也许我们生活在建筑之中,但未必清楚其门道,以及它们背后独特的故事。清华大学的王南老师在《读库》连载的“建筑史诗”系列文章,将古今中外的建筑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气象万千。于是我们请王南老师执笔,并邀袁牧老师加盟,出版姚仁喜建筑书系,力图让外行看懂建筑学的一些门道,了解建筑之美。


乌镇剧院西南侧外观

建筑师姚仁喜在设计建造台北农禅寺时,将一部《心经》和一部《金刚经》分别镂刻在一面木墙和一面混凝土墙之上,做足了光线的文章。


镂刻《心经》的农禅寺大殿

镂刻《金刚经》寮房墙

《心经》经由光线投射在大殿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会在大殿内不断游走。大殿旁边的寮房二层刻着五千多字的《金刚经》,阳光穿过整部《金刚经》,带来变幻无穷的光影效果。

在乌镇剧院的设计中,为了与水乡氛围完美融合,除了以并蒂莲为意象,建筑师巧妙运用了冰裂纹木格栅和斜砌京砖墙。看似随机的冰裂纹图案实则有一定的几何秩序,建筑师在其中加入了一套较为规律的斜交方格网,使最终形成的花格窗效果极为丰富生动,乱中有序。砖墙的砌筑也是如琢如磨,由凸出墙面的立砖所组成的阵列形成了优美的韵律感。


冰裂纹木格栅

京砖墙肌理

在建筑师的眼中,风和光线都是建筑材料,这超出了我们所理解的木石、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书中再现建筑作品从无到有,从想法到落实的智力过程,惊心动魄,曲尽其妙。这套书也是对人类工程的记录,即科学、技术、数学等在自然中的运用。
《金刚经》文字墙的混凝土板图纸

乌镇剧院立面图

其实,建筑和每个人都有关系。王蒙老师曾说,我们可以不关心挂在墙上的名家字画,也可以不关心矗立在庭院中的大师雕塑,更可以无视陈列在博古架上的古玩珍品,但是我们无法忽略身边的建筑。我们无法回避、无法漠视,因为建筑也是生活,也是一种强迫性的艺术。

建筑审美也是需要学习的,这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

姚仁喜将丛书命名为“堂奥”。他认为“堂”代表建筑中具体的、可见的、显性的,是一个建筑的造型、色彩、材料、功能、质感、构造;“奥”代表不可见的、隐形的部分,就是非实质的光影、气流、空间,以及这个建筑和社会、历史、文化、人性中的这种联系。姚仁喜建筑师曾在“堂奥”讲座中深入探讨这一建筑理念。我们希望这套书,也能引领读者走进一座座精彩建筑的堂奥,同时一窥背后的智力操练和工程之美。



暮色,《农禅寺:水月》扉页图

这套书的开本小巧,类似文库本,170×125毫米,方便读者旅行外出携带。去看一个建筑的时候,可以通过文字来深入地解读建筑的前世今生。书的各章都是介绍建筑的图文在前,与之相关的对谈在后。力求较为全面具体地呈现一个建筑杰作得以诞生的“因缘和合”。

节目音频,可移步荔枝FM收听,也可进入优听Radio收听。点击此处或“阅读原文”,将文中宝贝收入囊中。

[url=]投诉[/url]


精选留言

写留言
  • 62

    📝诺
    真是欣喜,读库把目光投射在城市景观了,城市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当我们开始关注街道、建筑时,人文的情怀也更宽阔

    2月15日
  • 47

    Samantha_丹晶
    我就是学建筑的,农禅寺一经推出就被我给买下来了,准备把乌镇也买了。姚做的东西很厚重,很有东方韵味,不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都会喜欢。建筑其实只是一种用来表达情感的手段,希望我们在民族觉醒的路上越走越远。 最近对服装设计有兴趣,什么时候读库能出类似的服装设计书呢

    2月15日
  • 28

    文大虾
    美与惑放在一起真令人感动。尤其惑中最后的分享,让我颇有感慨,我们是要成为一个大家认为的混得不错的人,还是一个自己踏踏实实干点自己喜欢干的事的人?如此疑问写出来时思路挺清晰,真正到人生选择的时候又得晕乎~人呐~

    2月15日
  • 22

    兰芷
    和木心先生有关的东西都令人神旺 先看书还是先看景呢

    2月15日
  • 19

    巴塞罗那的春天
    即使作为一个工程类出身的读者,建筑的美,设计的精妙,不仔细讲解背后的韵味,也是自己无法感知全面的。精读了水月,非常喜欢。

    2月15日
  • 15

    何紫珩
    并蒂出了!之前忽然下架挺担心,特别喜欢这一系列!

    2月15日
  • 14

    Adonis
    不是学建筑的,但也能看得很有味道。虽然看不懂专业性很强的图纸模型,但是咱去乌镇的时候,心里会揣着这么一个故事。

    2月15日
  • 13

    张为锋
    两本都有了,精致,不忍直接摸,有戴白手套的冲动

    2月15日
  • 6

    蘑菇俊
    “并蒂”,我是在回婆家的长途大巴上看的。15年夏天,进西栅已是傍晚,站在近木心美术馆的拱桥上拍到暮色下的木格窗花这面,没有走到剧院跟前,默默念叨下次来看(当时美术馆还在建中)。书,把我一步步带进剧院,心怦怦直跳,啊,他是这个样子的:一砖一瓦,一木方一琉璃,多少人的心思与劳作。7个小时的路上,把书从前翻到后,从后读到前好几遍,神往着站在他面前。   感谢六六们新年给我的惊喜。谢谢!

    2月16日
  • 3

    王晓剑
    跟着书本去旅行第二站:乌镇剧院 春节之旅的第二站,跟着王南和袁牧合著的《乌镇剧院:并蒂》,专程造访乌镇剧院。 其实一进入西栅景区,第一个见到的建筑就是乌镇剧院,通过栈桥,移步换景,乌镇剧院的身姿渐渐展露在眼前,大部分人只是停留下拍个合影,就匆匆而过了,我们可是专程来的。 参观完一水之隔的木心美术馆,绕道前往乌镇剧院。因为读过《乌镇剧院:并蒂》,对并蒂莲造型的剧院,老船木打造的冰裂纹木格栅和京砖层层叠加的外墙,已经很熟悉了。绕剧院一周,正不得其门而入,正好看到有工作人员从侧门出来,说明来意,还拿出书本好说歹说,总算同意我们进去参观,但仅限号称金蛋和银蛋的大厅,内场因为没有灯光,没法参观。饶是这样,也算不虚此行了。 匆匆绕场一周,充分感受下午的光影在大厅变幻的戏剧色彩。出来以后,又来到正门位置,在夕阳的照射下,拍了很多照片,充分享受设计师姚仁喜建筑作品的神韵。 晚上,等华灯初上时,回来再感受一下夜色中的乌镇剧院。这美的像一场梦一般的华丽剧场。

    2月20日
  • 2


    听两集老六的微视频就立刻买下这两本书。十分喜欢乌镇的木心美术馆和大剧院。相信好看

    2月22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16:29:25 | 只看该作者
这4部关于grit精神的片子,初一的孩子感觉很受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17:04:13 | 只看该作者


所有的成功很励志,尤其是対年青人。这让我想到一个作家,先引一段他的作品中一段经典语录:“为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就能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经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的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一一《月亮和六便士》
在《月亮和六便士》书中还说:“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我们的生活很单纯,很简朴。我们并不野心勃勃,如果说我们也有骄傲的话,那是因为在想到通过双手获得的劳动成果时的骄傲。我们对别人既不嫉妒也不怀恨”。
娱乐圈,名人场让太多人每天抱着励志+励志=成功,就可以变成第2个李奥的期待,以为自己浸淫于此就可以成其所才。
而我們更尊重并压低身子去捡拾脚下的六便士,只是为了得到脚踏实地的安全感,尊重地聆听老人们嗤之以鼻地说:“月光当饭吃啊?”。
其实,在我们压低身子捡六便士时,也会欣喜地抬起头来仰望月亮的皎洁……
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英国小说家、戏剧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他的作品常以冷静、客观乃至挑剔的态度审视人生,基调超然,带讽刺和怜悯意味。主要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等。
“我要谈的读书,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帮你谋生;既不会教你怎样驾船,也不会教你怎样修机器,却可以使你的生活得更充实。只是,要想得这样的好处,你必须喜欢读才行。每个人自己就是最好的批判家。不管学者们怎么样评价一本书,不管他们怎么样异口同声地竭力颂扬,除非这本书使你感兴趣,否则它就与你毫不相干。别忘了批判家也会出错,批判史上许多明显的错误都出自著名批判家之手。你在读,你就是你所读的书的最后评判者,其价值如何由你定”。——《读书随笔》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发帖际遇]: 爱马麻 在新儿教收获很多,贡献了 1 金币,想收获更多,多转转,多分享吧。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23:24:27 | 只看该作者
看熊虐小李子,太惊心动魄,竟然把一锅牛尾牛仔骨都烧焦了。可惜了,味道调得这么好
陪孩子写作业,理解力和表达能力都急需提高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0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4-5-3 15:37 , Processed in 0.08510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