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39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思辨】这两篇关于中外作文导向的文章,说明了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10 10:5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远举:高考作文为什么会心灵鸡汤化                     原创                                                2015-06-08                                                刘远举                                                大家                        大家                        大家                                [img][/img]                                
微信号                                ipress
功能介绍                                精选大家文章,畅享阅读时光。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
摘要  ID:ipress  

出题者仍然要在题目中构建思辨,同时又需要避开与历史、社会的联系,这就必然只有在少数的介绍材料中,用短短几百个字给定条件与逻辑,构建出一个思辨框架。
每年高考,作文题目总是最能引来热议的,毕竟,数理化忘记了,但汉语人人都在说,作文自然人人都可说上几句,所以,舆论中批评、仿写、评议,热热闹闹,不亦乐乎。不过,众人都能凑这个热闹,除了母语的因素外,高考作文题目心灵鸡汤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今年的题目,如:蝴蝶翅膀颜色、老实与聪明、路、等待、感知自然等等,媒体多有报道,在此不必详述,也不必解释,一眼即知浓浓的鸡汤味道。
实际上,这个现象已持续多年,比如前几年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再如2007年“诗意”席卷全国作文题,全国卷的题目是“人生,诗意还是失意”,山东的题目为“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湖南是“诗意的生活”,江苏是“怀想天空”,浙江更是莫名其妙的“行走在消逝中”。

评价这样的题目好还是不好之前,不妨看看古人的高考,科举考试的作文题目是什么。清朝最后一次科举,撇开史论与四书五经两场考试,各国政治、艺学策这一场考试的题目,与当时的社会情况息息相关。

第一题: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第二题: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第三题: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第四题:《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第五题: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这些论述题目,更接近现代社会的论题,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与当下的题目进行比较。当然,科举考试只有文科、社会学科的内容,没有数理化,如今高中生所学的知识更广。
而且,科举的目的是做官,考生的年纪也大得多,社会阅历与阅读量都会相应的更大,所以,单纯比较作文题目在文科、社会方面的知识深度是不公平的。不过,不妨再看看其他国家的高考作文题目。


法国高考作文分为文科、经济社会科与理科三大类,每一科都有三个题目,考生可选其中一个进行写作。
2014年的文科考生试题为:

1. 艺术作品能培养我们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吗?

2. 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

3. 阐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72年著作《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中的选段。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为:

1. 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

2. 为什么人需要寻求认识自己?

3. 阐释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1958年著作《人的境况》中的选段。

理科考生试题为:

1. 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

2. 艺术家是否是他个人作品的主宰者?

3. 阐释笛卡尔1628年著作《指导心智的规则》中的选段。

作文题目涉及到哲学、科学、政治是法国高考作文的常态,最近几年在中国很热门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也曾出现在法国的高考作文题目中。虽然,法国人对哲学、政治的热爱渗透到了高考题目中,这一点英国人都表示有点受不了,不过,毫无疑问,完成这些题目,哪怕是粗浅的写作,所需要的思辨与知识广度都显然大过中国的高中生。

再来看看美国的情况。2013年6月,美国SAT作文先引用Stanley Fish(斯坦利·费希)的一段话:
“很多选民认为正义感是政治人物最重要的品质,我不同意。正义感是指为自己为所相信的价值观挺身而出, 这并不是一种能让大家团结一心的品质。过于强烈的道德感会使一个候选人不太灵活,而且无法和对手谈判。如果性格真的那么重要,那么我们就会以候选人在私人关系上的处理能力来判断他,而不是他对国家或者社会难题的处理能力。”
然后,给出作文题目:“强烈的道德感是一个领袖最重要的品质吗?”

SAT作文题目的这种风格也是一以贯之的,在SAT考试中,还出现过以下题目:

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

接受群体的价值观会认可人们避免对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吗?

鼓励不一致和不同意见的群体是否比不鼓励那样做的群体运行得更好?

当人们保持中立或者公平时,他们是否能更好地观察,发现和作出决定?

我们是否因为过于担心他人的观点而无法看清事情的真相?

如果每个人都完全说真话,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吗?

如果说,每年中国高考,作文题目都会掀起一阵仿写热的话,那么,不管是清科举试题还是法国与美国的高考作文题目,其难度与深度,已经使得一般的社会舆论不能把仿写当做游戏,他们的高考作文题目已经脱离了娱乐性。这反过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作文题目具有娱乐性,而这种娱乐性来源于高考作文的心灵鸡汤化。

出现这种现象,并非出题者不负责任,在中外高考作文题目巨大而深刻的差别背后,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高考作文题目,绝不是率性而为,而是要满足诸多要求。

作文题目必须具有限制性,考生必须在设定的题目范围内进行写作,以此考察考生的思维、文字能力。因为不加限制的题目,或者限制度很小的题目,让考生可以提前准备,达不到测试考生的真实写作、逻辑、文字能力的目的。

高考题目还要有公平性。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习俗、经济的差异都很大,所以,作文题目必须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经历、不同背景的考生。比如,考试题目不能设定为学钢琴的经历,或者堵车带给人们的困境,因为大城市稀疏平常的堵车,很可能很多农村考生从来没经历过。再进一步延伸,考试题目甚至应该避开偶然性,比如,对社会时事的评论就是不合适的,因为,万一考生没看到这个新闻呢?

除了这些特点,高考作文还需要区分性。所谓考试的区分性,就是说不能太简单,大家都考得好,也不能太难,大家都考不好。一套卷子,要简单的、中等的、难的题目都有,这样才能呈现出优秀的、中等的与更差一些的学生。这个要求,在数理化考试中,是通过不同难易程度的题目组合来实现的,在高考作文中,则要求题目有一定的思辨性,是开放的,这样才有发挥的余地,才有区分度。

这就意味着,作文题目既要是宽泛的、公平的、每个考生都知道的、也要限制在某一特定的范围,同时,还需具备思辨性。其实,人类历史与现实中,存在很多很多,同时具备这些属性的话题。前述法国与美国的高考作文,都涉及到公平、正义、个人与群体、道德、权利、政治等话题,这些话题,既是人类历史上长期争论不决的议题,充满了思辨性。
同时,这些话题也有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考生的知识面与深度都能发挥作用,同时,这些话题如此众多,考生很难专门针对性准备。因此,这些作文题目既符合限定性,又具有公平性,又因为历史性与现实性,使得考生具有广泛的发挥空间。而且,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一员,也应该对这些问题有基本的思考,考试作为社会精英的价值观与思辨能力的指挥棒,也是成功的。

毋庸讳言,美国与法国类型的高考作文,背后是宽泛的阅读,更加活跃的思想与自由的教学,反过来看中国,中国的高中生因为缺乏宽泛的阅读,填鸭式的教育,学生缺乏事实素材与思想素材去面对那些人类历史与现实中的经典思辨题材。

记得以前看80年代初反思文革的伤痕文学,在这些小说中有一个常见的场景,就是那些忧国忧民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面带忧虑说,我们的社会出现了问题,国家出现了问题,自己感觉到迷茫,所以,又找来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重新读了一篇,感觉收获很大。
显然,文革结束后的思想冲击,造成了一代人的迷茫,但是,他们却缺乏足够的思想素材来面对新的冲击,图书馆中除了马恩的书,就再无其他,所以他们注定迷惘而困惑。
这就如你怎么能指望一个只读马克思的人,来解释今天的资本市场,人人都买股票呢?你又怎么能指望不懂互联网的人,来解释今天滴滴打车对出租车改革的推动呢?实际上,直到十年之后,随着进一步的开放,许多经典思想的涌入,中国人才找到足够的思想素材解释中国的变化。
中国高考作文的出题者同样面对这样的困境。

出题者面对的是缺乏阅读量与阅读广度的高中生,这些高中生的思想,处在一个无微不至的温室之中,缺乏与人类历史中的与中国当下现实的思辨话题的联系。当诸如法国、美国高考题目涉及到的经典思辨话题抛给中国高中生后,怎么能指望这些对他们太过陌生的难题,能够很好地区分他们的能力呢?

但是,思辨的思维能力与文字,仍然是区分的唯一标准,所以,出题者仍然要在题目中构建思辨,同时又需要避开与历史、社会的联系,这就必然只有在少数的介绍材料中,用短短几百个字给定条件与逻辑,构建出一个思辨框架。思辨的框架极为简单,恰好符合了心灵鸡汤的本质。
所谓心灵鸡汤,本质上说,就是在真实世界复杂多态的逻辑关系中,选定一个特殊的逻辑关系,并且上升为一般关系,然后推出一个充分的,但却并非必然的单一结论,并从这个单一的虚假的结论中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

由此可见,基于中国的现实,在多种条件的约束之下,要想科学地测试、区分思想温室中国的高中生,最科学的办法,就只剩心灵鸡汤一途了。

当然,虽然,短期地看,是作文题目是去适应中国高中生的情况,但长期来看,这个局面正是中国高中生去适应高考的结果。阅读量与范围的狭小,只是中国教育的结果而非原因。对于高考的指挥棒而言,导向到宽泛的阅读,易如反掌,而阅读面的广博必然带来思想的自由与深邃,带来创新与发展。
而且,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充满了各种思想的冲击、心灵的觉醒、传统的嬗变、道德的变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思辨的宝库,也需要思辨去辨析。遗憾的是,放着这么丰富的题库不用,却转向了心灵鸡汤,这不仅是高考的损失,中国教育的损失,也是中国的损失。

不过,社会的趋势毕竟不可阻挡。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作文题目是《心中有话向党说》,中国高考作文题目,从有着鲜明目的的政治化到犬儒架空的鸡汤化的变化,本身就意味深长。如果事物真的是螺旋发展的话,那么,最终,中国高考题目,必将回到与历史、现实紧密联系的思辨性题目上来。
作者:刘远举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经济之声《财经名人堂》特约评论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0:56:19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是带广告的,我没转广告,要看的自己去看。

哈佛所有学生唯一必修课写作课是怎么上的?                     
原创                                                2015-06-09                                                吴微                                                外滩教育                        外滩教育                        外滩教育                                [img][/img]                                
微信号                                TBEducation
功能介绍                                “外滩教育”是《外滩画报》旗下垂直分类媒体,旨在为家长提供权威国际教育资讯。  下设分类栏目:探校录、美糕党: 提供海内外国际高中探访和介绍;少年书房、英语之美、钢琴课:提供专业素养养成建议;家长学堂:介绍关于孩子成长问题的前沿探索。

                                                                                    


写作课是所有哈佛学生进校后唯一一门必修课。为什么像哈佛这样的顶尖学府,将写作课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通过写作训练,哈佛大学希望教给学生的又是何种能力?外滩君近日专访了哈佛大学写作系主任、人类学家James Herron博士,请他谈写作这件事。

培养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一直是美式教育最核心的目标,而在James博士看来,完善的写作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式。如何就一个空泛的话题正确地提出问题,如何找到强有力的论据证明问题,如何清晰有效地和他人沟通,表达出自己的问题,这样的训练,最终培养的是一种具有理性精神的思维能力。“哈佛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机械化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用明辨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写作成为文科教育的精髓,在于它将学术,道德,社会问题融合在了一起。”


文/吴微






对于全世界学生而言,拿到哈佛大学OFFER都是一件光环闪闪的事;但当我们看过太多凭借“改变世界”的活动能力考进哈佛的故事之后,反而忽略了哈佛到底给自己的学生开了什么样的课,真正教给学生哪些能力。


暂且放下高精尖的学术研究不提,对于进入哈佛的学生来说,不论申请什么学院,将来志向是文史哲、数理计算机,乃至商科,有一门课是所有大一学生必修的,那就是写作课。


“这也是所有哈佛学生唯一的必修课。”James Herron博士说。2004年,他获得哈佛写作课教职,执教学生写作至今。


确切地说,James Herron博士执教的这门写作课叫做“说明文写作课”(Expository Writing course),和“创造性写作”(Creative Writing)相对。后者更多教学生进行文学式写作,比如写小说,而说明文写作则旨在教学生写出一篇思路清晰、论据准确、翔实的论文。


为什么写作课如此重要?难道学生在进入哈佛之前不会写一篇论文?在美式教育中,几乎从小学开始,以作业或项目报告形式出现的写作就已经开始。但是在哈佛大学这样的学校眼中,可能学生们真的就是“不会写作。”


“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会走各种各样的弯路。”James博士说。


首先,学生往往无法进行清晰的表达,很难清楚表述论文应该讨论的思维难题。

其次,学生们经常会给出无法进行议论的观点——它们既不是明显正确又不是完全错误。

第三,学生往往很难有效地运用资源。

最后,他们倾向于避免谈及与自己观点相对的反方观点。


这些都是学生通常需要指导的主要方面,在课程结束后,他们通常会在这些方面做的好很多。”


在采访中,James Herron博士这样描述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对比国内教育中的学术论文,很多人可能还从未意识到这些写作上的短板。

这些写作上的短板,实际上都是思维逻辑的缺陷。写作之所以被哈佛大学如此看重,正是因为无论学生之后进入什么学科,说明文写作课首先规范了这些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让思维方式更严谨,更基于事实,然后再进入一门具体的学科。



在采访James Herron博士的同时,我联系了几个上过哈佛写作课的中国学生。尹禺然在哈佛大学读建筑和艺术史,已临近毕业,她大一写作课选的是哲学类写作题目,“作为思维发散的文科生,我在写作课上第一次做直接基于文本的推导性思维训练,很有意思,这让我之后又选了一门逻辑学的课。”

“文科生很喜欢讲大道理,但写作课老师会教你怎么将主题分段讨论(phrase thesis),并且帮你‘限定’(narrow down)那些讲大道理的主题,教你问出对的问题。这些是我觉得写作课上最有意思的地方,对我来说,这是一些新的方法论。”尹禺然回忆说。

“大部分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写作,但对于像哈佛这样的大学,并不认为写作仅仅是学生未来职业中的工具,它应该是大众教育的一个组成元素,帮助学生学习和思考这个世界和社会。


哈佛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机械化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用明辨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写作成为文科教育的精髓,在于它将学术,道德,社会问题融合在了一起。


哈佛大学一直坚信写作与批判性阅读是文类教育的重中之重。”James Herron博士在采访中说。


如何“议论”一个话题


虽然课程被命名为写作课,但真正涉及的内容却包罗万象。“学生必须在大一的秋天或春天完成这门课,每个学期又7-8个选择,虽然都是教写作,但focus的内容会很不一样,有历史、经历、社科、哲学、诗歌、艺术、心理、生物等等,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安排。”尹禺然说。


James Herron就是一位人类学专业出身的写作课老师。在进入哈佛之前,他是密西根大学的文化人类学博士,并作为人类学客座教授留在密大。“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一名写作讲师。我本想成为一位人类学教授,但当我得到了在哈佛大学教授写作的机会,并发现自己喜爱并擅长这项工作时,我决定继续下去。”


哈佛写作课的小班课堂,一般有10-15名学生,以主题讨论的方式展开练习。James Herron的课,常常会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人类学话题的讨论。


第一堂课,James会大致介绍学术写作的基本目的,应该如何发起议论的基本规则,还有一些相关概念。哈佛大学有一些古老的写作纲要,界定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据说这份写作纲要从1872年创立,之后便成为每一个哈佛学生的“新生指南”。


“整个写作课程就是致力于教会学生建立可行的、有说服力的议论,以回应现实中的思维难题或疑惑。我们会在课程的一开始就介绍这些内容。”James说。


介绍完大致规则之后,他会给学生一些话题,指导学生起草第一篇或第二篇文章。“凭空想象一个写作话题是非常困难的”,James Herron说,所以他一般会准备一些“接地气”的话题,“即使学生一开始没有很深的背景知识,也能尝试写作;或者在经过一两个礼拜的背景阅读和讨论之后,能够聪明地成文。”


James Herron给我列举了一个典型的题目:



什么物品可以合法地在市场上销售?哪种物品不应该在市场上销售(比如,孩子、氧气、兵役义务等等)?


这是一个典型的宏大而复杂的论题。就像尹禺然所说,很容易在思维发散的文科生中间形成漫无边际、大而无当的讨论。James Herron的指导,就是让持不同见解的学生从讨论中找出真正值得探讨和论证的问题,并且合乎规范地写成论文。

第一步,学生需要阅读一些标准的哲学论文,阐释“关于什么能在市场上合法销售”这一概念的论文;

第二,学生要去学习一两个能够提供物品是否具有商品性相关知识的案例,比如说,那些反对或质疑人体器官销售或贩卖婴儿的文章;

第三,在初稿中,学生要将这些资料中的知识和观点,用哲学思辨的方式组织出来。最重要的部分是,学生不是简单陈述其他学者的观点,而是“使用”其他学者已有的观点,来揭示自己真正想要说明的问题。



在课堂上,James Herron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他看来,这些讨论是写作之前必要的练习,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调整自己的思路,打磨论题。然后,学生将各自拟定话题,起草作文,然后将作文草稿分发给小组其他同学阅读。


组成小班的十几位同学都来自不同背景和专业,看待问题的视角会非常不同,同学之间会直接地以自己的思维逻辑和阅读感受去提意见,比如哪里逻辑不完善,哪里的结论并不确切……收到各种反馈之后,学生们会反思一些建议或反驳某些质疑,然后修改自己的文章,再交换手稿,重新讨论、重新修改。


“这样周而往复的草拟、修改过程磨练了学生对自己论题的思考,这个过程将他们塑造成真正的写作者,”James Herron说,“想让孩子们写出好作文,就必须让他们持续参与到一个实际的思维难题中去,而做到这一点的唯一方法就是深入钻研一个主题。”


第一篇作业,写作导师会和学生一起,进行特定问题的分析,在之后的作业中,学生就要学会自己对问题进行界定和分析,导师要做的,就是告诉学生在面对宏大主题时,如何分析问题,如何主导文章的脉络发展。


James Herron还会明确地要求学生在5页、8页或10页纸里陈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要想很好地写出这篇文章,就要学会抓住有难度的想法,形成合理论据。


James Herron还提到一些他上课的实例,其中有些很专业,但从中你能看出他如何逐渐丰富论题的知识背景。比如关于种族和阶级的写作课,让学生比较美国和巴西的种族差异,指导学生如何落实到更具体的问题上去:


“为何美国人将非裔人界定为‘黑人’,而巴西的非裔后代却界定自己为混合种族。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就不仅关涉当下的社会现状,还需要厘清很多历史问题。


这类问题之后就会过渡到一些更专业,更哲学层面的问题,比如关于人类语言学的问题。


哈佛的学生来自全世界,有时学生会讨论到“说不同语言的人思考世界的方式也不同”,所以James会通过这个话题带领学生做思辨式的文本分析。

James会让学生读一篇本杰明·霍尔夫的经典文章,去了解下所谓语言多样性的问题。霍尔夫是美国著名的人类语言学家,写过《论语言、思维和现实》,他的主要观点就是,一种语言的语法塑造着说那种语言的人们的思考方式,因此说不同语言的人们思考世界的态度和角度也不同。


James会启发学生,尽管霍尔夫的论断被广泛认为非常明智且具开创性的,但他的文章包含着许多的歧义、张力、缺口和矛盾。学生会非常认真地读霍尔夫的文章23遍,然后自己评价霍尔夫的观点是否值得称道。


这个题目能很轻易地和当代社会议题关联,也能很深入地进行学术研究。很多学生是双语甚至多语言背景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和语言多样性联系起来。


“写作不应该像一种空洞的或者机械化的练习。相反的,学生应该在写作过程中学到真正有意义的东西,首先主题应该是实际的,思考这一主题的训练也应该是合乎现实逻辑的,而在此之前,学生需要充分学习关于这个主题的知识。”



归根到底,写作课是教给学生以下能力的一门课:如何深入阅读和分析文本、利用证据、提问、结合原文素材、发展观念、组织论据,以清晰有效的方式与读者沟通。

博雅教育式写作为什么是必须技能

“我们教的不是文学写作,而是是学术论证:如何在议论时采用合适的证据,且能反驳他人提出的有说服力的论点。”James说。


所有学术领域的写作都包括议论,为了能在他们的专业课和其他课程研究中顺利地完成论文,写作课目的是教学生掌握议论的基本要义。但作为专门的写作课,James不会去教学生如何写报告或备忘录这些功能性的写作,而是以一种博雅教育的方式去引导写作。


“博雅教育旨在培养特定思维能力,而非某一样职业技能——这样的教育目的一直饱受争议。但像哈佛大学和其他常青藤联盟学院这样的精英学校,仍然坚持博雅教育的重要地位。这是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义务是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深度和好奇心的公民。这些学院并不会把培养——至少不会是首要任务——训练有素的工作者作为他们的目标。


像哈佛这样的学校的教师团队会把知识视作极重要的内在价值,无论它是否有实际价值或市场潜力。我本人很认同这个理念。举例来说,尽管讨论经济平等看似并无实际应用价值,但我认为这个问题还是值得思考的。”James说。


另一方面,一旦思维方式养成,这些思维技巧、写作技巧是很容易运用到功能性写作,或职业写作中去。有逻辑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更根本的能力。


写作课教给了学生两种能力,第一是论证,学生要学会在一个空泛的论题中找到真正的思维难题,并做出有力的论证;第二才是写作,如何从一个原始的想法到一个粗略的草稿,再到修订过的文章,“写作课引导学生成为一个真正厉害的写作者”。


“一般来说,我给出的大部分指导都很有针对性。我会根据同学的能力和兴趣分别给他们反馈,例如,在我上课的时候,我的一部分学生已经有很强的写作能力,还有一部分没有足够的写作经验,我会给不同的学生不同写作反馈。”


在课堂之外,James对写作练习的建议是多阅读,当一个人读了足够多的好的文章作品,他就会把一些好的散文精髓吸收,转换成自己的东西。

接下来是通过分析阅读去做一些思维上的训练。学生必须要学会带入批判眼光的阅读方式,分析一篇文章所以优秀的关键因素,或一篇不完善的文章,逻辑缺失的部分在哪里。多做这样的思考,才能慎重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弱势。

[发帖际遇]: 一个袋子砸在了 helenminliang 头上,helenminliang 赚了 1 金币 ,真开心。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6-10 12:54: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ty1122bb 于 2015-6-10 12:59 编辑

作文题目,中国人出了一千多年了,要深度有深度,要广度有广度,从来不觉得是个难事。
现在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相对空泛虚无,这里有本朝的特殊情况。这样一个充满了各种禁忌的社会,对于真正敏感的现实问题,大家总是噤若寒蝉。平时说话都要小心翼翼的,那些出题的,作文的,阅卷的,能怎么样呢。
就近三十多年,我的感觉是这方面越来越不好,比八十年代初还不如。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监控器、网络JC的社会,无法想象近期会有实质性的突破。

这个问题太本质,太大了。

我有些怀疑,是不是真的希望学生们读那么多书,读得多有‘害’,还是数理化于己于家于国来的安全。

当然,不能说语文应试没有改变,基础部分,阅读理解,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小题目,这应该也是一种小打小闹的进步吧。

点评

赞同  发表于 2015-6-11 07:04
监控器,哈哈  发表于 2015-6-10 14:17
[发帖际遇]: zty1122bb 文章写得好,得到了新儿教神秘人物奖励 1 金币,太好了!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6-10 13:24: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MBZMB 于 2015-6-10 13:27 编辑

我觉得很正常。国外语文教学核心就是“思考”“思辩”,国外自古以来的哲学家也多,立足点就是关注当下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国内的语文教学除了文字的普及之外,是不存在思想的拓深的,要的只是模仿着写一些心灵鸡汤式的文字,有的学生就会去写写美文,纯文学的游戏。两国的语文定位完全不同,考试自然相当不同。国内以前科举考的东西也是实务性的东西较多,像公务员考试,但比现在公务员考试又好多了。

在思想哲学层面上,中国自秦汉来,就没出过什么大的成绩。而西方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到现实主义一路走来,其思想家是一片灿烂星空,而且思想家中有很多是横跨文理的,真正做到了博雅通识。中国就先秦那个年代让人眼睛一亮,以后就寥寥了。至于当下嘛,呵呵,更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思想这东西,不要也罢。

点评

说的不错  发表于 2015-6-10 14:15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helenminliang + 20 + 20 方向目的不一样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4-5-2 16:30 , Processed in 0.078210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