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jerryh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丁俊晖:读书有什么用?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5-4-7 15:55:49 | 只看该作者
zgl+-->引用:zgl 电视报道的更是详细,但我只看到这小子很乏味,只是他爸的赚钱机器...
最近在读者上看到一篇很平易却真的让人心酸的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如果你有兴趣读完这篇文章,也许会为你所认为的乏味像我一样感到心酸。原文如下:

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

http://campus.cer.net 2005-01-05 14:49 中国教育在线校园通讯社 佚名

    我的白领朋友们,如果我是一个初中没毕业就来沪打工的民工,你会和我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吗?不会,肯定不会。比较我们的成长历程,你会发现,为了一些在你看来唾手可得的东西,我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从我出生的一刻起,我的身份就与你有了天壤之别,因为我只能报农村户口,而你是城市户口。如果我长大以后一直保持农村户口,那么我就无法在城市中找到一份正式工作,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非要到城市来?农村不很好吗?空气新鲜,又不像城市这么拥挤。”可是农村没有好的医疗条件,去年SARS好像让大家一夜之间发现农村的医疗保健体系竟然如此落后,物质供应也不丰富,因为农民挣的钱少,贵一点儿的东西就买不起,所以商贩也不会进太多货。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中买得起等离子彩电的农民毕竟是个别现象,绝大多数农民还在为基本的生存而奋斗,于是我要进城,要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你生下来就拥有的大城市户口。

    考上大学是我跳出农门的惟一机会。我要刻苦学习,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我在独木桥上奋勇搏杀,眼看着周围的同学一批批落马,前面的道路越来越窄,我这个佼佼者心里不知是喜是忧。激烈的竞争让我不敢疏忽,除了学习功课,我无暇顾及业余爱好,学校也没有这些发展个人特长的课程。进入高中的第一天,校长就告诉我们这三年只有一个目标——高考。于是我披星戴月,早上5∶30起床,晚上11∶00睡觉,就连中秋节的晚上,我还在路灯下背政治题。

    而你的升学压力要小得多,竞争不是那么激烈,功课也不是很沉重,你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发展个人爱好,去读课外读物,去球场挥汗如雨,去野外享受蓝天白云。如果你不想那么辛苦去参加高考,只要成绩不是太差,你可以在高三时有机会获得保送名额,哪怕成绩忒差,也会被“扫”进一所本地三流大学,而那所三流大学我可能也要考到很高的分数才能进去,因为按地区分配的名额中留给上海本地的名额太多了。

    我们的考卷一样我们的分数线却不一样,但是当我们都获得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所交的学费是一样的。每人每年6000元,四年下来光学费就要2.4万元,再加上住宿费每人每年1500元,还有书本教材费每年1000元、生活费每年4000元(只吃学校食堂),四年总共5万元。2003年上海某大学以“新建的松江校区环境优良”为由,将学费提高到每人每年1万元,这就意味着仅学费一项四年就要4万元,再加上其他费用,总共6.6万元。6.6万元对于一个上海城市家庭来说也许算不上沉重的负担,可是对于一个农村的家庭,这简直是一辈子的积蓄。我的家乡在东部沿海开放省份,是一个农业大省,相比西部内陆省份应该说经济水平还算比较好,但一年辛苦劳作也剩不了几个钱。以供养两个孩子的四口之家为例,除去各种日常必需开支,一个家庭每年最多积蓄3000元,那么6.6万元上大学的费用意味着22年的积蓄!前提是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不能生大病,而且另一个孩子无论学习成绩多么优秀,都必须剥夺他上大学的权利,因为家里只能提供这么多钱。我属于比较幸运的,东拼西凑加上助学贷款终于交齐了第一年的学费,看着那些握着录取通知书愁苦不堪全家几近绝望的同学,我的心中真的不是滋味。教育产业化时代的大学招收的?

    我终于可以如愿以偿地在大学校园里汲取知识的养分!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假期打工挣点生活费,我实在不忍心多拿父母一分钱,那每一分钱都是一滴汗珠掉在地上摔成八瓣挣来的血汗钱啊!

    来到上海这个大都市,我发现与我的同学相比我真是土得掉渣。我不会作画,不会演奏乐器,不认识港台明星,没看过武侠小说,不认得MP3,不知道什么是walkman,为了弄明白营销管理课上讲的“仓储式超市”的概念,我在“麦德隆”好奇地看了一天,我从来没见过如此丰富的商品。

    我没摸过计算机,为此我花了半年时间泡在学校机房里学习你在中学里就学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我的英语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我的发音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听不懂,这也不能怪我,我们家乡没有外教,老师自己都读不准,怎么可能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发音?基础没打好,我只能再花一年时间矫正我的发音。我真的很羡慕大城市的同学多才多艺,知识面那么广,而我只会读书,我的学生时代只有学习、考试、升学,因为只有考上大学,我才能来到你们中间,才能与你们一起学习,所有的一切都必须服从这个目标。    

    我可以忍受城市同学的嘲笑,可以几个星期不吃一份荤菜,可以周六周日全天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可以在周末自习回来的路上羡慕地看着校园舞厅里的成双成对,可以在寂寞无聊的深夜在操场上一圈圈地奔跑。我想有一天我毕业的时候,我能在这个大都市挣一份工资的时候,我会和你这个生长在都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做一个上海公民,而我的父母也会为我骄傲,因为他们的孩子在大上海工作!  

    终于毕业了,在上海工作难找,回到家乡更没有什么就业机会。能幸运地在上海找到工作的应届本科生只有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水平,也许你认为这点钱应该够你零花的了,可是对我来说,我还要租房,还要交水电煤电话费还要还助学贷款,还想给家里寄点钱让弟妹继续读书,剩下的钱只够我每顿吃盖浇饭,我还是不能与你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  

    如今的我在上海读完了硕士,现在有一份年薪七八万的工作。我奋斗了18年,现在终于可以与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我已经融入到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了,与周围的白领朋友没有什么差别。可是我无法忘记奋斗历程中那些艰苦的岁月,无法忘记那些曾经的同学和他们永远无法实现的夙愿。于是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下了上面的文字,这些是最典型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平民子弟奋斗历程的写照。每每看到正在同命运抗争的学子,我的心里总是会有一种沉重的责任感。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怨天尤人,这个世界上公平是相对的,这并不可怕,但是对不公平视而不见是非常可怕的。我在上海读硕士的时候,曾经讨论过一个维达纸业的营销案例,我的一位当时曾有三年工作经验,现任一家中外合资公司人事行政经理的同学,提出一个方案:应该让维达纸业开发高档面巾纸产品推向9亿农民市场。我惊讶于她提出这个方案的勇气,当时我问她是否知道农民兄弟吃过饭后如何处理面部油腻,她疑惑地看着我,我用手背在两侧嘴角抹了两下,对如此不雅的动作她投以鄙夷神色。

    在一次宏观经济学课上,我的另一同学大肆批判下岗工人和辍学务工务农的少年:“80%是由于他们自己不努力,年轻的时候不学会一门专长,所以现在下岗活该!那些学生可以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嘛,据说有很多学生一个暑假就能赚几千元,学费还用愁吗?”我的这位同学太不了解贫困地区农村了。

    我是7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我的同龄人正在逐渐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我们的行为将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把这篇文章送给那些在优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和很久以前曾经吃过苦现在已经淡忘的人,关注社会下层,为了这个世界更公平些,我们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社会责任感驻留我们的头脑。

    我花了18年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5-4-7 16:23:21 | 只看该作者
我只转了这个帖子,没发表什么意见,因为这个问题太复杂。请大家注意这段话:

南方体育:当年你父亲让你辍学打球,你觉得父亲当年为你做的选择对吗?

丁俊晖:没有什么对不对,关键是现在好、能赢球就行了。

南方体育:如果让你重新选择读书和打球,你选择哪个?

丁俊晖:当然是打球。


其实可以看出,最初父亲为他做选择,他并不开心,只是现在结果好了。其实还有很多丁俊辉我们是看不到的,比方说,很多父母让孩子上足球学校,去国外学习踢球,花费也很大,但最终并没成功,孩子也荒废了。

独木桥中走来的仅仅是这么一个。

推广到知识教育呢?即使有个别的成功了,上了哈佛了,并不意味着你照此办理也能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5-4-7 16:27:4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读书仅仅是为了赚钱的话,我想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因为如今我们已经不如古人,古人都读书是为了“明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5-4-7 16:40:44 | 只看该作者
梅边吹笛儿+-->引用:梅边吹笛儿 先温饱了,能生存了,才能求其它。。。
兼答21楼: 这个案例是这样:1、父亲确实发现了孩子的天份并在这个专项上努力强化2、原本丁的家境是很不错的,是为了孩子提高技艺投入一切,并背井离乡3、丁俊晖的成长中几乎没有玩耍和朋友,青少期就是在训练和比赛中度过的,所以显得乏味缺少笑容4、不是因为贫困而打球,是父亲为他日后有成而化光了银子,因此后来打球挣钱成了他的目标,丁俊晖他现在的生活态度就是打好球赢奖金5、说明了天才可以不读书  另外,感觉丁的父亲像马俊仁,很实际有气魄,日后这个指导和运动员关系会怎样,难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5-4-7 17:10:21 | 只看该作者
顺便带一句,奥运会后国内外、社会各界即对中国从小培养运动员的机制和办法从很多方面提出了许多质疑...
特别是在艺术类项目,中国的天才怎么就跟国外的天才老差那么一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5-4-7 17:28:03 | 只看该作者
zgl+-->引用:zgl 兼答21楼: 这个案例是这样:1、父亲确实发现了孩子的天份并在这个专项上努力强化2、原本丁的家境是很不错的,是为了孩子提高技艺投入一切,并背井离乡3、丁俊晖的成长中几乎没有玩耍和朋友,青少期就是在训练和比赛中度过的,所以显得乏味缺少笑容4、不是因为贫困而打球,是父亲为他日后有成而化光了银子,因此后来打球挣钱成了他的目标,丁俊晖他现在的生活态度就是打好球赢奖金5、说明了天才可以不读书 另外,感觉丁的父亲像马俊仁,很实际有气魄,日后这个指导和运动员关系会怎样,难说...
1.很佩服丁父的气魄,丁俊辉比赛的直播我都看了,很佩服他的沉着冷静和少年老成。2.丁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玩耍和朋友,让我想起来王志采访窦蔻的一个镜头,窦蔻眼巴巴的望着楼下玩耍的孩子。有一个想法就是丁快乐吗?人应该有怎么样的成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教育的目的是健康与快乐的人生,那么这个健康包括身体的健康,心灵的健康,快乐该是怎么样的快乐?这种速成的专项的强化,得到的结果是现在丁俊辉是冠军,也许是达到了高层次的成功与快乐。可是剥夺了童年的那种非常简单的快乐。我不知道童年在丁俊辉的眼里心里会是怎么样?3.豆豆打乒乓球的地方有很多专业队的队员,据说石家庄一个非常有钱的老板就把自己才3岁多的女儿送到专业队打球。他们每天上午文化科,只有语文、数学、英语。几乎是半天的训练。想想看,在这样的地方,只有球技才可以称王。文化科也是摆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5-4-7 20:49:58 | 只看该作者
从结果看丁一家是成功的,一跃成为明星,但应该有几个问题需要关注一下:
1、现在快乐的是丁的家人,丁的认识可能还只是能赚钱就好,至少目前来说他与同龄人是脱节的,他除了在比赛中获得快乐、物质上获得满足,其他方面就。。。与同龄人的在精神生活方面的丰富多彩比较就。。。应该说除了比赛中获得快乐和物质上的满足,现在更成功的应该是他的父亲!
2、他的天赋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他的成绩出得晚一点,结果将不得而知,常回国比赛对于他的信心培养是关键的,送他出国和回国比赛是他父亲最英明的决定!
3、他父亲的教育是片面的,这可能会在他以后生活中得到体现,虽然事业不一定会失败。
4、还要注意丁在成功前付出的巨大努力,天赋加勤奋绝对是他成功的原因。
5、我们从这件事应该学习其父发现孩子天赋和开发天赋的决心,但也要从方式上进行调整,使孩子事业的成功和基本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这样才真的是对孩子负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5-4-7 21:03:06 | 只看该作者
感觉丁俊晖与朗朗很相似,大家不觉得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5-4-7 21:32:17 | 只看该作者
但是有一点请大家注意,丁至少还保留了诚实的本质,面对媒体,他会说出“读书有什么用”之类的话。要是都像某个孩子,说我爱读经不爱玩,那可真的就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5-4-7 21:56:48 | 只看该作者
我很欣赏丁俊辉的父亲,要是没有他,恐怕一个天才就被埋没了.我也建议所有的父亲都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0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32 , Processed in 0.17480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