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7769|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情商与智商并行:认知能力带动幼儿心理趋向真善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30 15:0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情商与智商并行:认知能力带动幼儿心理趋向真善美

袁鸿林

1
引上几段网上的讨论作为开头:

作者:huge57
--  发布时间:2005-2-12 1:29:11

如果说问题的提出是为早教而设的话,我同意反方。

马羊说得对,要考虑自然的顺序。尽管我们对人格的形成或培养还不能认识得很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离不开主动的认知,及其认知的一定程度。因此,帮助幼儿,给他创造环境或氛围,以便他更好地认知其所生存的环境,并在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这种能力,应当是早教第一位的东西——我们经常会管它叫启蒙,其实也可叫做最初的以智力为主的培养。这应该是一个阶段,时间的长短,应根据个性的不同,大概五六岁前吧。而此后应当是人格与智力并重,直到十三四岁。再往后就应当更多去侧重人格的内容了,或协调智力与人格的共同发展。因为人格的完善需要以智力为原始出发点,也需要有与人交往、家庭的教养、学校的学习和各种社会实践为必经的过程。

基于这种认识,我觉得,从而后对社会的实际影响,来判断智力和人格的重要性,并以各自对其认识的角度不同,或层次的不同,因而见仁见智,再反过来判定孰重孰轻,岂不本末倒置?

作者:呐喊
--  发布时间:2005-2-13 10:14:00

人格培养在幼儿期主要是培养兴趣和习惯,而习惯和兴趣与孩子的智力关系不大,人格培养实际就是孩子的动力培养,兴趣和习惯恰恰是早教最重要的,我孩子十二啦,我应该比较有发言权。因为我不仅这样作了而且很有成效。至于其中理由请看《为了孩子越来越坚强》一贴。所以我觉得有人说智力培养比人格培养重要是因为不清楚人格培养核心是孩子的动力培养。

--  作者:huge57
--  发布时间:2005-2-14 9:44:58

请问:离开了学习本身,你又如何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习惯?这就好比你在水中教孩子学游泳,又说游泳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游泳的兴趣和习惯。当然,更有高明的,是站在岸上,而且主张不用下水,但却宣称:学游泳不重要,重要的是养成学习游泳的兴趣和习惯......

--  作者:呐喊
--  发布时间:2005-2-14 11:38:58

抬杠,兴趣和习惯与所学的东西(载体)是矛盾统一体,是不可分割的。我所指的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两者都应重视,只是程度不同。要抓主要矛盾或主要方面,同时兼顾次要矛盾、次要方面。

--  作者:huge57
--  发布时间:2005-2-14 17:32:09

把杠再抬抬高:学习的习惯和兴趣只能来之于学习本身,而且也是为进一步的学习所需,否定了学习本身为第一位的,还有何必要奢谈学习的习惯和兴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作者:呐喊
--  发布时间:2005-2-14 18:09:26

huge57你说得很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点不错,但不要忘了任何东西只有灵魂才有生命。你的观点我很赞同,我的理念和你没什么太大的冲突,我是实践中认识到应该重视这些,我过去好长时间是你这样的想法,现在我觉得更应该重视这些,这要感谢亲情港湾,是她让我明白了许多。好了,别争了,抓紧时间实践才是正事。

http://www.cedu.cn/bbs/printpage.asp?BoardID=3&ID=25410

因为呐喊说别争了,所以讨论也就打住了,但我的思考和摸索却未停止。。。。。。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3-30 22:28:1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3-31 04:09:02 | 只看该作者
2
其实,关于认识论上的问题,大可交给哲学家们去研究。
作为教育者应当更多地注意,不要因为对人格重要性的偏颇认识,而忽略了及时的认知教育——知识教育。
我们通常习惯于对幼儿说这个不行和那个不行,或应该这样和应该那样,但却很少解释为什么,更少让孩子真正弄懂为什么。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我们认为反正解释了幼儿也不懂。因为他们的认知跟不上。我们通常看到一些老人或父母娇宠小孩的理由,也是强调孩子还小,他们还不懂事。其结果就导致了两种幼儿的基本教养方式:1)死立规矩,对孩子说得最多的是“No”;2)放任孩子,一切任其所为,从不说“No”。

而我则拒绝上述两种教养方式,更多的倾向于提高孩子的认知,并在认知的基础上让孩子明白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尤其是当孩子渐大,比如满三岁以后,更要注重感性的认知、各种知识和理解事理的学习。讲故事、背古诗是学习,做游戏也是学习,玩的时候也在学习。。。。。。日积月累,孩子在认知真善美的情景下,人格和性情方面,便出现潜移默化。。。。。。

在网上的讨论中我曾留言:

我有一点不赞成卡尔*维特的做法,即把孩子有意与其他孩子隔离。我女儿自离开幼儿园后,从未孤单,现在每日都有至少三、四个同龄的孩子与我女儿整日在一起生活学习。还不算一起上课的各个年龄档的孩子。她在与人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毫无问题。最近,我收了一个比她小一岁的小男孩,他住在我家里。从此,她就开始但当好姐姐的角色,非常出色。我觉得用《论语》当教材的好处已体现出来。谢谢小了和doreen在此点上的关注。——袁鸿林2005-1-13
18:42:02http://lycos49718.w120.lycos.com.cn/bbs/forumtopicread.asp?id=1901&page=2&ntime=2005%2D3%2D30+14%3A16%3A47

写到这里,我又看到影子之心在我楼帖里的最新留言。我实在诧异,难道她能感觉我正在写这样的话题而提醒我吗?我把她的留言引在这里作为本节的末尾,也还合适:
——袁先生,我昨天读女儿读的图画本《童年》,读到高尔基的外祖母和“好事情”两个人给他带来的影响。如“好事情”总是教他能够从生活中的普通场景中看出更多的含义来,比如“这只公鸡很高傲。”  再比如两人沉默地欣赏风景,感觉风景中带来的恬静。
而外祖母亲诙谐幽默的语言,更在陪伴他一同欣赏大自然的日月星辰,陪着他感受着所有美丽的、真诚的善良的事物。我觉得恰是这些提供了他心灵的上的滋养,使得他能够更敏锐地感知来自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也可能是这样的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教育土壤。感悟力还是与对真善美的鉴赏有着分不开的联系的。
http://www.cedu.cn/bbs/dispbbs.asp?boar...5&skin=0&page=1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3-31 07:42:38 | 只看该作者
3
像影子之心所赞美的那种颇带灵性的教育,我还做得非常浅层。但我在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时,非常注重的,就是借助语言的载体和思维的互动,来揭示真善美,并尽量激起幼儿心灵中的涟漪。

先引《论语*学而第一*十五》: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本来,能做到像子贡那样,虽贫而不看轻自己讨好别人,虽富而不恃物骄横,已属本色,实为难能可贵;但孔老夫子的境界更高,在一般肯定子贡的“还行(可也)”的观念上再行点拨,认为更可以把贫和富本身都忘掉,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准则(好礼)。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很多家长注重自幼理财,而我则要孩子先搞清楚如何看待贫富。更要学会,看问题不能只绝限于问题本身,而要从更高的思辨境界去探讨,像孔老夫子那样,把问题看透。听了我的讲解,女儿默然,又似有所思状。

最近,在一次英语课上,女儿和Mandy的讨论发言却引得在座同学和家长的哄然大笑。这个讨论是由一篇课文引起的:

Who Dose Housework?

How many men do housework? Recently, some European researchers tried to find out people’s ideas and reactions to the women’s movement. As part of their survey, they asked many men and women the question, “Who does the housework?” The men answered very differently from the women.

The housework they asked people about was: preparing meals, washing dishes, cleaning the house and baby-sitting. 48% of British husbands said they did these kinds of housework. 37% of Danish men help in the house. 15% of Italian men said they did housework.

But there was interesting point of wives. According to British wives, only 38% of their husbands help in the house. And Italian wives complained that their husbands hardly ever help. The Italian and British men did not tell the truth!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Danish men were the most husbands: their answers were the same as their wives’.(PETS/P43)

当我讲解完课文,我顺便说了句俏皮话:女孩子们可要注意了,找老公可千万不要找那种不诚实的男人。Mandy 问:为什么?我答:找老公就要找负责任的男人,不诚实的男人是不会负责任的。没想到,Mandy马上接口说,找老公要找有钱的老公!但当即就遭到Angella的反对:找老公应找有学问的老公!立时哄堂大笑,大家开始七嘴八舌。。。。。。

这次该我问为什么了。Mandy面对问题,不知如何回答。Angella则说:有没有钱不重要,而且,有了学问,也会有钱的。——六岁未到的孩子,已开始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了。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3-31 13:37:59 | 只看该作者
huge57+-->引用:huge57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很多家长注重自幼理财,而我则要孩子先搞清楚如何看待贫富。更要学会,看问题不能只绝限于问题本身,而要从更高的思辨境界去探讨,像孔老夫子那样,把问题看透。听了我的讲解,女儿默然,又似有所思状。

你女儿在想什么呢?这是我比较关心的。我猜想她是在努力理解你教她的内容。她能
理解多少呢?能理解多深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做人做事的经验道理。作为家长我们是该尽早地就把这些经验
道理一股脑儿地告诉他们呢?还是,耐着性子,陪伴他们走过一个又一个的过程(这
很可能是一条弯路),在必要的时候点播一下,让他们自己悟出这些经验和道理呢?


下面引用一段我的育儿日记:(Q是我儿子,现在2岁出头)
------------------------------------------------------------------------------------------
在出去玩的路上,Q津津有味地吃着松子仁。妈妈凑过去向Q讨着吃。Q赶紧说:“妈
妈的手脏不能拿。”妈妈擦干净了手,Q就合上盒子的盖儿说:“现在,我们谁也不
可以吃东西了。”妈妈问Q是不是不想让妈妈吃他的松子仁?Q点点头。妈妈就建议
他以后直接告诉妈妈说“我喜欢吃这个,我不想给妈妈吃。”松子仁是Q的,Q有权
力不给妈妈吃属于他的东西。

今天下午吃梨,Q大方地拒绝了妈妈的请求。原话怎么说的记不得了,意思是,我还
没吃够呢,不想给妈妈吃。虽然妈妈从Q那儿碰了一鼻子灰还心里美滋滋的。
-------------------------------------------------------------------------------------------

我相信,如果我给Q讲“孔融让梨”,他会把松子仁(不大情愿地)分给我吃。
但我觉得这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幼儿正处在心理发展的阶段,认同自己的感受是孩子
以后心理健康的基础。鼓励他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才是这个阶段孩子需要学习
的东西。

Q两岁不让梨,是他日后能更快乐地让梨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讲,我更愿意陪伴
孩子一同走过一条有利于他健康成长的“弯”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5-3-31 20:56:20 | 只看该作者
影子之心的新帖:

呵呵,袁先生,看到你的最新留言我才觉得特别愉快呢,想要鼓掌呢。

真想不到,大家又想到一起去了。其实这几句话前两天我就已经记在了日记本上,当我再次提及性灵培育后,我就在考虑性灵的培育来自于什么,然后总结出这么几个词,就是真善美。没想到跟你想的一样了。

我对女儿的教育最失败之处,就是你现在所重视的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习惯养成,我觉得这是影响她顺利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而我最侧重的教育就是心灵的培育。我原来的帖子都在父母手记,曾经有过三四份贴是女儿的成长过程。大部分介绍的是我们日常生活,重要的是与自然的紧密接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和孩子都是幸运的,我们有太多的空间和时间与自然接触。今人云,师法古人。而古人和名家则说师法自然。自然想必是最博大的老师。

我时常在生活中看到文化不高,然而却深谙生活哲理人生哲学的各种普通的劳动者,他们虽然过着普通的生活,但却可能拥有哲学家的思想。只因他们缺少表现力,才会默默无闻。所以,让孩子拥有书面语言,艺术语言,口头语言的表现能力,让孩子真正从生活中学习知识和科学,才是我一直想要实现的。

可惜的是,我一直无法象你和更多的家长们做得那样好。所以,我一直留有深深的遗憾。这也是我在无法在近期迅速改变自己的教育弱项的前提下,选择暂时停止育女手记帖发帖的原因。

半年过去了,我一直处在矛盾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尽管我屡次为家长们开出什么怎样培养上课认真听讲的药方,可当这个问题实实落在自己身上,却成了一个最无法解决的难题。看来,我需要真把它当作一个课题来进行专项研究了。http://www.cedu.cn/bbs/dispbbs.asp?boar...D=25635&star=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5-4-5 20:52:27 | 只看该作者
4
随着孩子们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也为我进行情商教育奠定了基础,引一篇英语课的纪实文字:


别总以自己为中心


昨天英语课,我们上“A Proud Pig”(一只骄傲的猪)这一课,讲的是那只pig骄傲自大,厚着脸皮到处问别人谁是这农场上最重要的,并硬要让那些动物回答是它最重要,结果被马揍了一顿。

课上,先是在老师带领下,做了一些朗读和理解的练习,接着老师问:“你们读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什么想法,都说出来,举手说,不要抢。”这问题引起很多同学举手,Mandy首先说,我觉得这猪老以自己为中心,很讨厌的。Frank(七岁未满)说,我觉得故事里的牛很笨,它比猪大,还这么怕这只蠢猪。Angella说,我倒觉得这里面的狗笨,因为它的尖牙齿足够来咬伤这头猪,而现在这狗却怕猪。被我们称作“大灰熊”的男孩说,我认为这猪又蠢,又胖,又骄傲。讲到这里,大家都哄堂大笑。

老师又问:How many kinds of animals are there mentioned in this passage? 我和Angella一起答:The horse, the cow, the pig, the dog and the chicken, five animals in all. 其他人也反应过来,叽里咕噜地跟着一块儿说。

这时,嘈杂声中又传出老师进一步的问题:“你们最喜欢文章中的那一句?”老师的问题真可谓一个扣一个,一个问题大家刚答完,另一个问题又蹦出来。Mandy再次领先回答:“我喜欢51页的最后一句:‘Straight away, the chicken answered, “You are, master.”’ 因为那只鸡一边跑一边说这话,害怕的样子肯定很好笑。”老师说,这个想法有趣。

还有一位男生说,他喜欢‘…the pig looked angry, and showed his teeth.’ 因为这只猪看到人家的表情有些怀疑, 它就凶相毕露,......

我最后发表意见,讲自己最爱文中最后一句,“You don’t have to do that, just because you don’t know the answer .” 因为它被马揍了一顿,还说别人不知道答案。

老师赞同地点点头,说:“我也喜欢这句,你看,虽然猪在向马求饶,担仍保持那种骄傲的口吻。语含讽刺,很有味道。”

最后,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作者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一问,一下子就把大家问住了,我也一样。思考了一会儿,Mandy又说,这个作者要告诉我们不要以自己为中心,否则别人会讨厌你的!

“嗯,这是一个道理,还有呢?”老师说。Frank说,人不能太骄傲,否则别人也会讨厌你的!“对,人要平等,太偏向自己是不对的。这头猪首先犯了一个大错,把自己当成最重要的。第二个大错就更致命,它一定要所有的动物都承认它是最重要的,结果只好挨揍。你们现在这些独生子女,在自己家里都被当成最重要的,出了家门,可别犯与这头猪同样的错误哦!”

这一课上得意味无穷,老师嘱咐我将这堂课的主要内容记下来……

(4月5日小鹿/文)

英文课文原文:

A Proud Pig

I heard a story the other day about a very proud pig. This pig lived on a farm with a lot of other animals. Of all the animals on the farm, he thought himself the most important. But it was not enough that he himself thought so; he had to be sure that the other animals thought so, too. So he went up to one of the chickens and said,"Who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imal on this farm?" Straight away, the chicken answered, "You are, master."Then he asked one of the farm dogs, and he received the same reply.

Next, he asked a cow. When the cow seemed uncertain of the right answer, the pig looked angry, and showed his teeth. "Oh, you are, of course, master pig," said the cow. "Of course," said the pig."There is no doubt about it."

At last, the pig asked a big horse, "Who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imal on this farm?" The horse lifted one foot, rolled the pig over, and placed his foot on pig's head."All right." said the pig."You don't have to do that, just because you don't know the answer."(PETS/P51-52)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4-5 22:47:33 | 只看该作者
人源于自然,顺其自然便好,不可强求,也没必要深究
孔老二时代没有那么多科学研究,他老人家不也成了圣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5-4-8 23:12:42 | 只看该作者
Qmom+-->引用mom 你女儿在想什么呢?这是我比较关心的。我猜想她是在努力理解你教她的内容。她能
理解多少呢?能理解多深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做人做事的经验道理。作为家长我们是该尽早地就把这些经验
道理一股脑儿地告诉他们呢?还是,耐着性子,陪伴他们走过一个又一个的过程(这
很可能是一条弯路),在必要的时候点播一下,让他们自己悟出这些经验和道理呢?


下面引用一段我的育儿日记:(Q是我儿子,现在2岁出头)
------------------------------------------------------------------------------------------
在出去玩的路上,Q津津有味地吃着松子仁。妈妈凑过去向Q讨着吃。Q赶紧说:“妈
妈的手脏不能拿。”妈妈擦干净了手,Q就合上盒子的盖儿说:“现在,我们谁也不
可以吃东西了。”妈妈问Q是不是不想让妈妈吃他的松子仁?Q点点头。妈妈就建议
他以后直接告诉妈妈说“我喜欢吃这个,我不想给妈妈吃。”松子仁是Q的,Q有权
力不给妈妈吃属于他的东西。

今天下午吃梨,Q大方地拒绝了妈妈的请求。原话怎么说的记不得了,意思是,我还
没吃够呢,不想给妈妈吃。虽然妈妈从Q那儿碰了一鼻子灰还心里美滋滋的。
-------------------------------------------------------------------------------------------

我相信,如果我给Q讲“孔融让梨”,他会把松子仁(不大情愿地)分给我吃。
但我觉得这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幼儿正处在心理发展的阶段,认同自己的感受是孩子
以后心理健康的基础。鼓励他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才是这个阶段孩子需要学习
的东西。

Q两岁不让梨,是他日后能更快乐地让梨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讲,我更愿意陪伴
孩子一同走过一条有利于他健康成长的“弯”路。

——性格和情商方面的教育问题,这是我目前正在摸索的重要问题,自己还觉得难于把握,也须你说的也不失为一种方式。谢谢你的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4-14 00:31:15 | 只看该作者
5
前不久,我们学了这样一篇英文的文章:
The American Family
In the past American families were quite large. A family usually had five or more children. But now the family has become smaller.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is. One of them is that the cost of living has increased. Children attend schools for more years than they used to. So they are dependent on their families longer. Besides, children are nowadays better dressed and they spend more money on entertainment.
At the same time, families are less close than they used to be. More and more American mothers work away from home.
The divorce rate is very high. A lot of children in the U.S. live part of their young lives with only one parent. Broken families make both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unhappy.
However, things are getting better.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becoming serious with divorce. The rate of childbirth is rising. Americans have come to realize how important it is to have a happy family.(PETS-P61-62)
当我提问,在他们心目中,“a happy family ”应是什么样时,Angella说:老公和老婆在一起亲嘴,而且还要有一个小宝宝。Mandy马上补充说,爸爸妈妈还要对宝宝很好。
一个女孩说的,是她所拥有的。
另一个女孩说的,是她所向往的。
人性和爱是教育的灵魂!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7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2:29 , Processed in 0.13569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