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appy_9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60-2013年阅读记录(哈哈完成任务了)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1:15:56 | 只看该作者
FBI教你读心术

同事儿子那里借的书。

同事儿子今年高三,在别的孩子还在艰苦备战高考,为自己的命运忐忑的时候,他已经被中科大物理系提前录取。请同事拿了些他的书给我们。拿了10多本过来,除一本化学竞赛的书外,全是课外读物,浏览书目,可谓五花八门,可见这孩子兴趣广泛。

这个书名起得有点世俗,吸引眼球类的。但内容着实还是不错。

全 书分四大部分,再次体现了老美对“总分总”结构的推崇。

第一部分属于拉眼球的,用FBI和读心术做噱头,其实就是第一个“总”:讲非语言行为,换个词--肢体语言。

第二部分简单说了下为什么这个非语言行为可以表现人们的内心,介绍了大脑的边缘系统。

第三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介绍了各种非语言行为,并相应地给出了具体的事例和详细的介绍。如果一一学到并在生活中刻意训练自己去观察这些行为,最后应该可以达到作者的高度。但很可惜的是,实在是太繁琐了,估计没几个人能坚持下来,这也是为什么也就这位探员能来写这个书的原因?

第 四部分通过简单的概括,再次给大家介绍了各种非语言行为以及其背后隐藏的意义和在生活中对我们可有的帮助。

http://product.dangdang.com/main/product.aspx?product_id=210816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1:16:26 | 只看该作者
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

仍然是科学松鼠会出的书,仍然是一本适合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上人群读的科普书,喜欢这本书其实并不因为书或者里面讲的科学原理吸引我,而是喜欢问这些问题和回答这些问题的人,再说白点,喜欢小时候的自己和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小时候的我至少问过两个以上同样的问题,记忆最深刻的是:茶叶为什么先要浮在水面上,出来咬一咬再吐回去就会沉下去了?(有点恶心哈,不象是一个小女孩应该问的?可是,真的不好意思,俺小时候确实有点这样……)还有个问题是为啥抹桌子帕子拧得再干也会留下痕迹?(有这个问题完全是因为每次擦完桌子总会挨妈妈批评,应该推荐妈妈读下这本书 )

现在的我,却是常常说:“好好做你的作业,想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干啥?”唉……自己不爱学习不爱提问,还打击别人,所以真不喜欢,却常常又要干出自己也不喜欢的事情来,无奈ing。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铁定的答案,有些问题甚至会有完全对立的两种答案,非常喜欢这本书的编排是,把这些不同的答案列了出来,有些还有对每种答案的点评。这样的编排,对于中学的孩子来讲,更有利于他们建立起一种“科学思维”,在目前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在习惯于服从于权威的环境中,对孩子的“独立科学思想”的建立会很有帮助的。

而所有的问题似乎都不涉及国计民生,似乎都有点“莫名堂”,但是,人类的进步,不正是因为那些个“莫名堂的好奇心”么?

基于以上原因,强烈推荐家有中学生者购买此书。

http://product.dangdang.com/main/product.aspx?product_id=228804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1:16:47 | 只看该作者
看见

也是一本诸多人推荐了的书,正好春节去亲戚家,看见了,顺回家。

三八妇女节单位放假半天,因为晚上约了同学饭局,下午也没地可去,就窝在卡座里看书,闲散的心情,和着窗外明媚的阳光,尽管仍不停地擤着鼻涕,多尘的空气却不显得那么令人讨厌了,

书基本上记录了柴静从进入央视到现在的工作经历 ,因为多为在“新闻调查”时,所以里面的诸多事件都是热点新闻,文章写的是拍摄过程,多在幕后,但毕竟是热点事件,读来都还熟悉。

从文中的语言读来,书应该是整理以前的博文也好,日记也好,反正是当年的记录而来,文笔也好,读起来可以说是赏心悦目。而因为职业的原因,身为母亲的原因,身在四川的原因,对书中的诸如非典、同性恋艾滋病人、孩子相关事件都有着自己的体会,读起来也很有共鸣之处。但是,感受最深的,却是看见了柴静从最初采访非典到最后采访卢安克,她自己的成长,她自己对主持人和记者认识上的变化。

晚上吃饭时和同学交流,她听见此言,当即伸手相握。

真的很喜欢她这样的记录,让人看见一步步的脚印。也很佩服她的坚持:记日记的坚持。记日记真的是个好习惯,不但理清思路,其实也是每日反省,真好!

http://product.dangdang.com/main/product.aspx?product_id=229240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1:17:17 | 只看该作者
TOEFL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乱序版

儿子主动提出暑假去考托福,想通过这种方式强迫自己多背点单词,过词汇关。难得啊难得,俺赶紧着就屁颠屁颠地去买了书。红宝书绿宝书都买了。红宝书儿带学校去背,绿宝书俺留在家里,每天勤劳地把单词录入到金山词霸的生词本里去,每三个单元录成一个生词本,然后以列表无中文形式打印出来,儿周末回家就做三个单元的测试,我再把他会了的单词从生词本中删掉,等他过完红宝书,就可以只打不会的单词出来,避免已会的单词间插其中影响速度,时间宝贵啊。于是乎,俺就把这些单词都录了一遍。想当年,自己学英语时都没有这样用功过。

编排得挺好的。单词、音标、词性、词意、例句都有了,而且标明的词根,对于记忆单词很重要。有些词语还给了常用的搭配或者口语搭配。

录入的过程中,基本没有动脑筋去认单词,只忙着敲字母去了。打印出来,粗粗扫一眼,很惭愧,发现这里面熟人很少啊,大多数不认识。儿子自己在学校抽时间背单词,也不知道进行得怎么样。不过,但凡他稍微认真点,估计考完后英语就比他老妈强了。

家有考托孩子的,建议红宝书和绿宝书同时收入,按这种方式操作,可以替孩子节省不少时间。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803388

同时给出红宝书的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696900

点评

勤劳的老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4 22: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1:17:39 | 只看该作者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鬼知道当时怎么会在当当网上买了这样一本书。

这是一本英国社会人类学家 写的探索人类某一族群的人性特点的书。而被探索的是作者生于其中长于其中的英国人。这是一本标准的学术著作,但读来许多地方却令人不由自主笑出声来。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但一路读下来,却仍然被学术之美弄得一头雾水。

全书分为两部,分别介绍了英国人的聊天规则和行为规则。每一部分若干章,下部行为规则中各章都会涉及上部聊天规则中的不同方面,读起来让人有些吃吃力,容易产生时空混乱感。当然,如果是人类学家,熟知其中的术语和研究方法,读起来可能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但做为一个普通读者,还是一位外国读者,这种时空上乱序的感觉就让书的魅力打了点折扣。但好的地方是,这样的划分,让人可以随时中断阅读而不会影响阅读情绪。

感受最深的是:怎么英国人和我们这么相像?!

不得自大。所以聊天的时候,无论是在工作场合还是悠闲娱乐,都不能炫耀自己的特长。如果实在忍不住,就以自嘲的口吻来反向突出。当年到两位妈妈怎么向对方数落自家孩子的不是时,俺实在是忍不住大笑出来,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类似的对话场景。

不 愿意谈钱。我们早有阿堵之说,现在也流行“收入是隐私,不得询问”。可是,看到讲邻里之间是如何想方设想打听对方新买的桌布窗帘花了多少钱,而邻家想方设法不正面回答的斗争时,俺又忍不住大笑起来。

关于抱怨,那就更相似了。不信?看这句原话:每个人都会抱怨时间,年轻和低级职员往往会抱怨时间过得太慢……更年长或高层的职员通常会抱怨时间过得太快。哈,一针见血。

另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花在阅读相关爱好的时间,会比真正玩它的时间更多。这个和我们有点不太一样,在我们,似乎应该更改为:谈论相关爱好的时间,会比真正玩它的时间更多。而较之于四川成都的麻将爱好者,这个结论肯定是不适用的。

断断续续通读全书后,得到的结论是:英国人所有的性格以及某些在外人看来古怪的特点,其实核心问题就是社交拘泥症。

呵呵,真是一本有趣的书,但读起来还是有点累。家有孩子想去英国留学的,不妨建议孩子看看。(特别注明,俺们没这想法哈。)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975762

点评

看了你的阅读单买了这本书,才看第二章就觉得孩子不能去英国读书,和他们交往太累了,哈哈,那本金星水星的也买来打算再读一遍,发现读不进去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2 13: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1:18:08 | 只看该作者
利比亚战地日记

从亲戚那里拿的书(有个爱读书的姐真是件幸福的事情,省钱钱啊 )。

凤凰卫视闾丘露薇的作品,记录了她在利比亚内战期间,在反政府武装占领城市班加西呆的一个月的见闻,换句话说,她用自己的日记为自己挣了不小的一笔外快。

作为一个电视媒体记者,她的文字功夫赶柴静还差点(或许不止一点),但一样的是,她们都会在意自己的新闻里是不是只有一方的声音。如果不能做到给两方声音,是不是有另外的同行可以给出另一方的声音。而至于两种声单的真假,则交给观众去判断。 虽然其实我自己最后也是随大流附同多数人的观点,其实并没什么自己的判断,但对于这种显示了自己对观众的尊重的媒体人,心里是很感激,也很认可的。而和柴静(仅限于看《看见》得到的印象)略有不同的是,闾丘露薇的书里,个人的痕迹要轻得多,也没有表现出自己对某些事件的高明于旁人的认识,所以她提到的诸多点,对读者很有启发性。我自己特别感受深刻的几点如下:

一、班加西民众一提到卡扎菲,都是义愤填膺的样子,而且一致认为卡扎菲一倒台,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生活就会“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考虑到利比亚几十年在卡扎菲统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几代人,真的都发自内心地认为这个人是恶魔,一无是处?如果有人心里还有那么一点点认可卡扎菲,那么这部分人为什么不敢在“自由的”班加西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今后,这部分人有没有可能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她在书里一再强调真相和时间的关系,在后记中更是说得很直白: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时间,才能给出真相。这也道出了她在以前多次提到的疑惑:到底有没有雇佣军?到底有没有政府授意强奸案?她这些问题的提出,在当时的班加西是被人视为没道理的,不可能的。但是,或许正是因为“旁观者清”,她才观察到了当地人没看到的蛛丝马迹?而反过来,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就经常因为身在庐山中而有了太多的“不可能”、“绝对是”?

三、 作者在她看到某些现象时,会对比自己记忆中的发生在另外时间另外地点的某些现象,仅仅比较现象,不会下结论。但这些对比真的引人深思。国营电视台安排的采访、民众对权威的惧(敬)畏、肖像画的广泛流传……

四、穆巴拉克、卡扎菲,当初都是深受人民拥戴的英雄,最后发展到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可能不完全是他们自己的故。民众的宽容、不敢等等,其实都在修筑他们走到这一步的道路上有一定贡献值。书中透露出的这种观点,其实以前在读《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等书时,也才知道,当年塔利班何尝不也是被人民所拥戴的呢。

有空闲时,建议阅读此书,特别是做为有一定职务的人。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494621

点评

这本书我去找来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2 11: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1:18:32 | 只看该作者
演讲达人成长记

网友也是偷友,而且偷石头比我要更专注努力得多(佩服一个,也汗颜一个),推荐了这本书。

小说讲了一位头马从惧怕公众演讲到最后成为演讲冠军的经历,而在成长的道路上,也收获了事业爱情双丰收的硕果 (这里简单说下,头马:toastmaster,国际演讲协会会员的中文昵称,但我因为先生翻译toatmaster为偷石头骂石头,更喜欢用偷友这词儿)。随之而来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以前的宅男现在热衷于各项团体活动;以前面对铁定会退缩的事情,现在都会“把钻戒扔过篱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梦,现在会一步一步去实现……

很简单的励志小说,专注点的话,两个小时可以翻完。因为详细地介绍了头马俱乐部,让众多的偷友在熟悉中发现居然还有这么高深的意境是自己在以前偷石头的时候没有想到没有做到的,读下来肯定会有点热血澎湃地说。而不知道不了解头马俱乐部的人,则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公众演讲的技巧。

强烈建议刚刚入会的偷友们读此书。家有儿女并打算培养他们良好的公众演讲意识的父母们,也不妨抽空瞄一眼本书,或者推荐给初高中的孩子们看看。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316388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1:18:57 | 只看该作者
闺蜜

仍然是从亲戚那里拿的书,但有点让人跌眼镜。

整本书写的是作者及其闺蜜们与男人打交道的事儿, 多愁善感、风花雪月、阳春白雪……按着这些词儿去想吧,但综合起来,对俺这种下里巴人来讲,就四个字:无病呻吟。

但是倒回头去看看当当网上的评论,俺只能感叹,俺是一只嚼不来牡丹的老牛。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636787

点评

那看来你也是没有小女人情态的那种大女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2 11: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1:19:20 | 只看该作者
Shopaholic Takes Manhattan

上次买来,看了一半扔在那里的书。看的时候觉得很好看的,但毕竟语言的原因,毕竟人懒的过,放在那里也就放在那里了,这次想着上个月任务完成有限,为了凑单,把这些半拉子书全又找出来看。

前次说顺序看错了,先看了购物狂结婚记,然后才发现应该先看这本购物狂进军纽约的 。果然,第一本书中,购物狂通过解决邻居的经济问题进而解决了自己支出严重超过收入导致的信用卡危机,并且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有了一位高富帅的男友。书中留了一个小尾巴,就是男友打算到纽约发展业务。

本书中,购物狂为了去纽约考察自己是否也能去美国发展,开始了自己的购物行程,然后在前面本已逼近透支限度的购物基础上,个人理财再次亮起了红灯。 不幸男友公司里出了内奸,某天趁她不注意,拿到了银行给她的催款信件,于是趁他们去纽约之机,曝光了购物狂的财政状况和她的购物状况,引起全国一片哗然:噢,原来电视里的个人理财专家自己的财都没理好?!新闻效应波及到美国,购物狂在美国的事业前途顿时陷入一片黑暗。同时和男友的关系也因为各自事业上的受挫而急转直下。购物狂黯然神伤回到英国,却发现从家乡燃到美国的火让她在家乡也成了烧光毛的火鸡,举步维艰,银行更是将她告上法庭……而阴差阳错地,她发现了男友事业受挫的原因,将这一重大消息告诉了男友在美国的合作伙伴。而在朋友的帮助下,她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一无所有,以前疯狂购物回来的衣服裤子鞋鞋,因为自己独到的眼光,很受朋友们的追捧。在室友的帮助下,她通过拍卖私有物品还清了银行债务,并且在男友美国合作伙伴的建议下,争取到了一个美国的工作机会。在前往美国的航班起飞前,男友神奇般出现在机场……接下来,故事就进入尾声,最后,两人顺理成章地都开始在美国发展各自的事业。至此,有了一个阶段性的王子和公主般的结尾。

呵呵,同时进展多本书的好处就是,每本书都看到一半,当要凑“读书本数”的时候,可以飞快地增加这个数字。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557496#ddclick?act=click&pos=22557496_0_2_q&cat=&key=Shopaholic%2BTakes%2BManhattan&qinfo=22_1_48&pinfo=&minfo=&ninfo=&custid=&permid=20121211190512406136210489903582983&ref=&rcount=&type=&t=1366984445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11:19:41 | 只看该作者
穆斯林的葬礼

前阵子有网友提供了《穆斯林的葬礼》的音频,这段时间就紧赶慢赶地听啊,听啊。

15年前,怀着儿的时候,看的小说。看得 忘了下班时间,让关心着他儿的先生埋怨我:饿着自己事小,饿着儿了事大呀。等再看到俺红红的双眼,更是气得很:这种胎教,那要生个儿子可咋办?!

15年间,生子、出国、回国、工作……经历了诸多事情,虽远不及书中各人物所经历的大风大雨,但这个时候再听此书,感受相比15年前,却完完全全地大不一样 。

以前看书时,两个自认为鲜明的主人公:韩子棋和新月,在书中占的比例似乎大幅度缩减了,其他人物的影子则清晰了很多。就好比如看一浮雕作品,最开始只看见了画中间最突出的形象,细看之下,才发现各层次所饱含的内容原来更值得细细琢磨。

前一次看时,对于碧儿,心中有的只是埋怨和气愤,似乎所有的坏事都是她一手促成,新月的生命就更是被扼杀在她的手中。此次听下来,感觉到她心中的委屈,体会到她多年的苦楚,所有的事情,却原来都是随着命运的前行,一步一步走到那个样子,断不出谁的对错。

一边听,一边想起小时候,刚有电视的时候,全民追《女奴》时,妈妈和其他阿姨闲谈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唉呀,明明多说一句就清楚了的事情,偏偏就要拿给**去坏事儿。”天星也好,韩子棋也好,许多时候,心里的话说不出口,导致了一次次的最后放弃认命,生活真的是这个样子的,但想想,是不是必须是这个样子呢?怎么样可以不这个样子呢?

越听到后面,命运似乎越残酷,引发的眼睛潮湿的频率越高。

在家时,开着音箱听,先生也跟着听了,却给出一结论:和琼瑶小说差不多。

唉……不知道该怎么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4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7:21 , Processed in 0.124905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