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uge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哈利快乐英语角六岁以下幼童谈读经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5-4-3 08:26:44 | 只看该作者
jhbfx+-->引用:jhbfx 前面的那个朋友,问你是否有孩子,是因为讨论儿童的话题,必须以爱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如果没有这个基本点,所谓讨论就是耍贫嘴了。

前面,你以吸毒能打比方,应该是脱离了爱的基本出发点。

就是父母自己吸毒的人,大多数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吸毒的。
而湖南、四川等地方的南方人,是不会反对自己孩子吃辣椒的,这也是基于爱的角度。

禽和兽,都有爱孩子的本能,这是天性。
如果一个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是基于爱的考虑,那就禽兽不如了。

尽管有人会不舒服,但我仍然很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05-4-3 12:36:06 | 只看该作者
jerry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这里尽人皆知,对于两楼如此言论,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05-4-3 17:45:56 | 只看该作者
天问+-->引用:天问 jerry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这里尽人皆知,对于两楼如此言论,嘿嘿。
嘿嘿,无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05-4-3 21:59:09 | 只看该作者
jhbfx+-->引用:jhbfx 前面的那个朋友,问你是否有孩子,是因为讨论儿童的话题,必须以爱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如果没有这个基本点,所谓讨论就是耍贫嘴了。 前面,你以吸毒能打比方,应该是脱离了爱的基本出发点。 就是父母自己吸毒的人,大多数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吸毒的。而湖南、四川等地方的南方人,是不会反对自己孩子吃辣椒的,这也是基于爱的角度。 禽和兽,都有爱孩子的本能,这是天性。如果一个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是基于爱的考虑,那就禽兽不如了。
你要讲的是理,我要讲的是据。大道理谁都会说,但你要说明问题就必须有依据。你讲了个故事,以为能说明问题,实际上简单一推敲就一钱不值了,所以等于白说。你觉得我那个故事不通,我也这样认为,但那毕竟是从你的故事推来的,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你那个故事只能作为故事,不能得到任何结论。 另外,我有没有孩子,和人是否有爱心没任何关系。某些人即使有孩子,满心里想的都是恶毒的念头,不仅仅是像禽兽,简直就所差无几了,他如果还有点爱心,也不过是本能而已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5-4-5 09:01:47 | 只看该作者
何时读经典?
韩石山
  
        真是凑巧,正在看1925年《京报副刊》上征求“青年必读书十部”的文章,就看到了某报上关于“年轻人不读经典”的讨论,这样的讨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多是批评的,偶有同情的,也只是说现在年轻人太忙了,志不在此。《京报副刊》上的这些文章,是多年前写《徐志摩传》时,在北京图书馆复印的。

  这次重读,是想弄明白,鲁迅当年为何作了那么一个绝决的回答。鲁迅的回答只有一句话:“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附注中写了几句话,其中便有那句名言:“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个回答,后来被赋了非同寻常的意义,我总觉得这不是鲁迅的真实想法,其中怕有意气用事的成分。此前梁启超、胡适、徐志摩都写了文章,鲁迅看不惯他们的好为人师,才说了这样的气话,不能当真。证据是,过了不久(这个不久是推断出来的),许寿裳的儿子上了清华大学中文系,问鲁迅该让孩子看些什么书,鲁迅认真地开了一个书目。许在《亡友鲁迅印象记》里,抄录了这个书目,共12部,全是中国书,全是重要的文化典籍,卷帙之浩繁,较梁胡之辈所开列者,实有过之。

  就在我看的复印件上,有汪震给孙伏园的一封信,说他记得前一年(1924年)美国Century杂志上,登载某学者的文章,说世界上有十本重要的书,每一本可以代表世界的一派思想或者一个一百年以上的时期。十本书的名字他没记全,只记得三本,一本是中国的《大学》,另两本是《旧约》和《可兰经》。

  于此可知,无论中外,都有为青年开列经典书目的。开是开了,读呢,外国的不知道,三十年代的中国,似乎也没见过感叹年轻人不读经典的文字。何以到了现在,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不读经典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此中原因不止一端,我觉得还是应当从我们的教育模式上找一找。

  封建时代的童蒙教育,差不多一开讲就是《论语》或《孟子》,今人觉得不可思议,七八岁的孩子,能懂得了《论语》、《孟子》吗?细细一想,就明白了。这个办法,等于是把识字教育、道德教育和儒家的最高经典的教育,一次完成了,且是在一个人记性最好的时候。且毋论这种教育的目的,光从方法上说,不能说不高明。而我们的教育模式呢,基本上可说是分三个阶段完成的。识字是识字,识完了字再学常识,有了常识再提高。而经典教育,是放在提高这个阶段的。这个阶段,大致相当于高中到大学低年级。凡是在这个阶段,读过经典的就读了,没读的,若无特殊需要,一辈子就不读了。

  因此上说,不能泛泛地指责青年不读经典。现在的人并不比过去的人愚蠢,求知欲也不比过去的低,好书坏书还是能分清楚的。就是那些整天看乱七八糟书的人,你要问他是《红楼梦》好,还是他正看着的这本书好,他也绝不会答错了让你笑话。这又要说到经典的一些属性了。

  所谓经典者也,通常说来,不光艺术上高超,思想上也多具启蒙的意义。这种启蒙,还多是正面的,不会是反面的。比如《金瓶梅》,艺术上并不比《红楼梦》差,色情描写太多,只能是禁书,难以成为供人广泛阅读的经典。也就是说,大凡经典,多少总有点教化的功用。就是本来没有的,后人也要给它加上点。这种功用,从成年人的心理上说,多多少少总是排拒的。就是不排拒,也有点不好意思再去读。

  该看经典的时候没有让他看,过了那个年龄又责备他没看过,或看得太少,究竟是社会教育的过失,还是个人过失?也就不难明白了。
(选自《文汇报》2004年6月24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05-4-5 15:33:17 | 只看该作者
同意楼上说法。小的时候看的书在头脑里就像是计算机一样,
是腧输入入信息。当要用的时候就从老子里输出了。
    我的小孩就是这样但这过程是很长的一个过程。当小孩说出
我在什么时候学过时候,你就回在心里说我当时该多教 一点。。
小孩的学习是一个很长积累过程,要到一定的积累说产生量变。
在教 小孩的时候请保持一个平常的心,不要请回报,到了一定的时候
就会出现惊人的言语来。
      就我的小孩因书看和听得多在轻忪的环?下学不累。听了好
几遍的大不列百科,在新闻联播时讲国际新闻时他会说出在什么 州
是什么 山,所以我作为一个家长在孩子身上花了很多钱,但这些
在他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打下一个很坚厂硬 的基础。
       像我的小孩经经常是在背先人书。
      还有下一点是我的小孩写周记不要写得太多了。才一年级。老
师经常是批语很好。是要说话的话多,可同学家长说小孩没有什么
好写。
      一句说多读经典 对小孩是有好处的可能一二个看不出。但我的小孩
已读了快三年了现在是小螳一年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05-4-5 17:00:17 | 只看该作者
首先声明,我不反对读经.对袁先生的很多做法我都挺赞同,而且让我从中受益。
我也时不时给孩子读读经,但不象袁先生(毕竟人家是博士呀)那样系统,完全随意.比如他生病时,拿张白纸,用黑色的腊笔在上面(让他陪着一起画)画点,告诉他要是不吃药,他身体里的细菌就象这样"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最后,一张纸上全部都成了黑点,他的身体就变成了这样。然后请他自己选择是否吃药。
不过我看到此贴想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太敬佩JHBFX和JERRYHAO及天问了,个个都是辩论高手,而且又非常之幽默,让人难以望其项背啊!
但是虽然极之敬佩,还是忍不住想对JHBFX说,JERRYHAO的故事看着比你的牵强些,但是你的故事也不是完全合理。
孩他爸是长沙人,而且目前奶奶在我处,顿顿都有辣椒菜,我不吃辣椒,我的孩子也是坚决不吃辣椒的。每次他看到菜里有红色,就会问辣吗?得到否定答复才吃。爸爸故意说儿子被妈妈拉拢把他孤立了,将来他这个当爸的可怜没有好饭菜吃了。奶奶当了真,有时冷不丁喂个辣的东西往孙子嘴里,孙子被辣哭过几回,很生气,久而久之,不仅没把孙子的口味改过来,还弄了一个孙子情愿相信保姆也不信她的结局。
孩他爸单位一个客家女,开始滴辣不沾,可是无奈除她之外办公室全部人等都吃辣,而一起吃饭的机会也多,只好硬着头皮和大家一起吃,现在吃辣可是远超过孩他爸。
所以吃辣不用从小培养。
另外一个错处是,你不能说北方人吃辣的少,据我所知东北吉林的人是大部分吃辣的,而且是很厉害的那种,还有西北人吃辣的厉害有以下为证: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
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
吃一碗biangbiang面喜气洋洋
没有辣椒嘟嘟囔囔。
所以如果你实在想举这个辣椒的例子,你可以举江浙人,不过现如今川湘菜在上海也是风风火火,据说比原产地还辣(因为我不吃辣所以只能据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05-8-25 17:17:13 | 只看该作者
这么经典的帖子怎么冷了,我来顶一顶。让大家接着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05-8-25 21:40:42 | 只看该作者
给孩子提供机会,让孩子自己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05-8-26 13:15:33 | 只看该作者
辩得多了,有时就背离了辩者的本意,变成为辩而辩了吧?说实话我是很佩服袁博士的,去年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袁小逸,觉得她真是个有灵气的小女孩。她说她心目中的英雄是爸爸,因为爸爸会法语,而她还不会(大意如此),看来她真是爱学习。子女爱学习,有好的学习习惯,把学习当成乐事,难道不是家长希望看到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1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9:11 , Processed in 0.155231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