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婧珂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成长记录] 养成好习惯,改正坏习惯(01年4月 女孩)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3-7-24 23:31:25 | 只看该作者
记者:
  中国的孩子,越小越爱问,越大越不爱问。孩子每天就会解答老师的习题、问题,会造成什么情况呢?
黄全愈:
  很多人都认为孩子大了,不爱提问是正常的事——因为他们会解决问题了,就不用再提那么傻的问题了。如果说,中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想进一步追问:解决的都是些什么问题(即什么结构的问题)?如果我们做些研究,就会发现那都是些“常态结构的问题”。
  “常态结构的问题”——顾名思义,问题的结构是有规可循的:可以找到答案的,答案如果不是唯一的,也是有对错之分的。
  “非常态结构的问题”——问题的构成是无规可循的,有无答案是不确定的,即使有答案也不是唯一的。答案可能是多种,也可能没有对错之分。
  这个的教育强调“传道、授业、解惑”,采取的方式是由大人为孩子发现问题,然后交给孩子去解决,由于这些所谓的问题,都是已知世界的问题,所以,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只是孩子解答已知世界的能力。老师给的“问题”再高深、再玄妙都比不上学生自由地“启疑”。只有那些让老师措手不及、狼狈不堪、顾此失彼、疲于应付的问题,才有可能超出已知世界的范围触及到未知的领域。
  如果孩子每天只能解答老师的现成的问题,那不等于磨灭了孩子自由的“启疑”的天性、使他们丧失了探索、求知的本能吗?如果孩子不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学习,那和机械模仿、简单重复劳动有何区别?孩子一旦养成了这样不思考、不提问、不“启疑”的学习习惯,那就将长期受制于人、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境地、甚至会永无翻身之日。
  所以分数挂帅、题海战术、纸上谈兵、填鸭式教学、恶补奥数等等,都不过是“常态结构的问题”的范围内驰骋、横刀跃马罢了,离诺贝尔的“七寸”还差十万八千里。只有学生自己提出的、“非常态结构的问题”越多,才有可能离诺贝尔奖越近。
.创造性学习是以产生问题为目的
记者:
  中国的教育是把有问题的考生考得没问题了,美国的教育是把没问题的学生教的有问题了,孩子越学越多,这是怎么回事?
黄全愈:
  爱因斯坦说过:产生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具有实质意义,因为解决问题不过是数学或实验的技巧罢了。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从新颖的角度思考旧的问题,那才是需要想象力的,只有解答好了这些问题才能算是科学进步。
  美国的高科技发达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没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没有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应试教育培养的是“考生”,是把有问题的“考生”考得没问题了;素质教育培养的想“学生”,是把没问题的“学生”教的有问题——以产生新的问题为“会学”的开始。
 孩子具备了“会学”的能力,产生的问题越多,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观能动性。当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相辅相成的。不有所发现,就无从解决,发现问题在先,解决问题在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发现问题……如此不断循环。以产生问题为目的,就定下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基调。所以,美国人总能走在世界科技的最前沿,别人还在学习的时候,他们又在前面发现新的问题了。
.孩子的能力不是“教”和“交”,只能培养
记者:
  我们国家一贯提倡的是“教为了不教”,而您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不教是为了教”。您为什么不赞同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而要提出不同的观念呢?
黄全愈:
  “教是为了不教”,许多人把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当成了推行素质教育的至理名言。“不教是为了教”是我在观察、比较、分析、研究美国的一些教育现象后,总结、概括出来的理论。而这观念又恰恰是与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背道而驰的。
  “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可以分解为“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也就是通过教孩子“学会”后达到目的、可以“不教”了。同样“不教是为了教”这句话,也可以分解为“不教”是手段、“教”是目的,也就是通过“不教”的手段,让孩子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会学”的能力,从而达到“教”的目的。
  “学会”强调的是结果——学懂现实世界(已知世界的知识)。  “会学”则是强调探索的能力(包括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学以致用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既“会学”已知世界的知识,又能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
  已知世界的知识可以“教”的(通过家长和老师的讲解传授给孩子)。然而,人的能力,如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等等,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是无法“教”给孩子的,更不可能“交”给孩子。因为能力是潜伏在孩子本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不能由外人“教”,因此,人的“会学”、独立、创造等能力,只能培养。
  当然,世上没有绝对“不教”的教育。美国家长和老师的“不教”不是什么都不管不问,而是在培养孩子的能力问题上,不做过多的个人说教,让孩子自己去观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分析、整理出能说服自己的想法,然后确定目标,制定达到目标的计划和步骤,并在实施过计划中自己管理自己……
  孩子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一个宽松的“自我教育”的环境。
记者:
  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是好说不好做的事。许多家长都自觉不自觉地都想掌控孩子,让孩子听自己的话、服从自己的道理。孩子的长大成人到底是服从成人的道理的结果、还是服从自身的独立意识的结果?
黄全愈:
  做父母的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以为父母可以改变孩子的想法、可以改造孩子的意志、可以代替孩子进行思维。我们很容易忘记:小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意识、思维,将来也要独立闯天下、过日子。
  做父母、老师的总是认为:道理就那么简单明白,把简单的道理讲完了,就是说服孩子了。其实,家长老师说的只是家长、老师自己理解的道理,并不是说完了孩子就明白了、服了。孩子最后的心服,只能是孩子自己说服自己。读高中以后,矿矿就跟我争辩得越来越多,有一次,矿矿说:“爸爸,您无法说服我,只有我才能说服我自己!”
  父母不是孩子的“手”和“脚”,更不是孩子的“脑子”,而仅仅是孩子独立意识的“保护者”。不要对孩子的“异想天开”、“以下犯上”横加指责,容许孩子“篡”一下“权”,天塌不下来,孩子却经历了新的历练。
  孩子的自我教育是一个类似于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正如买回家的香蕉,从生到熟,要经历一个内部的化学质变的过程。我们对着香蕉说再多的“熟吧!熟吧!快熟吧!”,也只能说说而已,最后还得由香蕉内部起作用。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说教,二是一个宽松的自我教育的环境。
记者:
  孩子的自我教育是复杂的,但也不是神秘得完全不可琢磨的。在人类的自我认识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哪些自我教育的规律呢?
黄全愈: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研究人的心理发展及其重要。他对人的自我实现提出了八个建议。这八个建议浓缩了自我教育的精髓。
  第一条:“集中全部精力去充分的、生动地体验每一个时刻”。
  这条建议的关键词是“体验”。因为是非曲直、世态炎凉,需要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答案。我们常常不给孩子体验的机会,只规定孩子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结果,孩子变成我们牵线的木偶——拉一拉,动一动,不拉就不动。
  第二条:“把生活看作一个选择的过程,然后去选择它”。
  由体验转入理性的、独立思考的“选择”,这好理解。这个建议的关键词是“过程”,作为“过程”,首先要讲究目标选择的正确性,其次强调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坚定性。最后,可能还有目标的修正和放弃的问题。
  第三条:“倾听你自己的声音,相信你内在的需要”。
  这条建议的关键在于,选择的时候,要倾听自己的声音,不能人云亦云。相信自己,也不是盲目地自信,而是在清醒的、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自信。
  第四条:“对自己负起责任”。
  这条建议是说,无论是在体验、还是在倾听、或是在做才选择、甚至在放弃的时候,都不能自欺欺人、随心所欲,而要负起责任。
  第五条:“不墨守成规,勇于表现真实的自己,敢于与众不同”。
  这条建议与这个的传统观念有较明显的冲突。中国人的“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凡事减三分”……都是在跟这个建议唱反调。但直面中国人的这些困难本身就个绝好的自我教育。
  第六条:“欣赏自己的所作所为,使之做得更好”。
  美国文化鼓励孩子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中国人做事,首先不是看自己应不应该做这件事,而是先考虑别人会怎么看待我做的这件事。中国人习惯用“别人怎么看”来约束、指导自己的行为,结果是棱角磨掉,还怎么敢为天下先?怎么能有秀于林的“木”?
  第七条:“创造更多更好的经历,用积极的眼光观察世界和人生”。
  这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一般意义的与众不同并不是件难事,比如染发、穿奇装异服等,但既要与众不同,又要做得最好,那才是难能可贵的。“创造更多更好的经历”是这条建议的核心。
  第八条:“不糊弄自己,认清自己的立场,并且找到放弃它们的勇气”。
  既要“坚持”,又要“反思”,看起来矛盾。实际上,“反思”与“坚持”并不一定是对立的,“反思”可以导致“放弃”,但“反思”也可以使得“坚持”到底的信念更加坚定。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总是喜欢在事情发生之前就把结论或结果告诉孩子,忽略让孩子自己去证实或证伪一个假设。其实,由自己去证实或证伪一个假设,这是最深刻、最典型的自我教育。从小让孩子历练这种“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的、有时几乎让人窒息的“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不亚于武侠小说里的打通阴阳生死玄关。
.孩子有了智慧及“撒网捕鱼”的能力,还愁没有“鱼”吃吗?
记者:
  给孩子灌输知识、给孩子传授答题技巧、让孩子在各类考试中拿高分、取得好成绩是相对容易的事,而让孩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却是很不容易见成效的事。在这分数决定一切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家长该持怎样的观念、才能不受旧体制的牵制、真正肩负起素质教育的职责、培养起后劲十足的一代新人?
黄全愈:
  很多中国孩子,小时候聪明过人,光彩照人,可长大后风光不再、甚至患上生理、心理的疾病;许多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包括矿矿),年纪越低时,领先美国孩子的差距越大,年纪越高差距越小,到了高中与美国优秀的孩子相比,已经看不到或者几乎没有差距。这个现象一直在我的观察和思考中。
  都说“授人以鱼”比“授人以渔”容易,那时因为给成框的鱼当然比一条条钓的鱼要快。灌输知识的教学可以在培养能力类的教学举步维艰、收效甚微时立竿见影地“灌”了许多知识、取得很好的成绩,这就是灌输类的教育至今还有市场的原因。
  但是,为什么接受灌输类教育的学生,会越往后发现问题越少、后劲不足呢?原因并不复杂,那时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没有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要培养后劲十足的一代新人,就得明白,学东西又多又快的聪明孩子并不一定就是智慧孩子。
  什么是智慧的孩子?可以参照:能够提出问题;极具好奇心;有狂热的可笑的主意;不仅玩得愉快,考试成绩也好;能深入细致地探讨;表达有力的观点;能概括抽象的东西;更愿与成人交往;能演绎推理;喜欢寻找课题;长于创造新的设计;学以致用;善于发明;勇于猜想;热衷于钻复杂的牛角尖;及其善于观察;善于反思、反省……
  虽然,在中国,如此培养智慧的孩子多多少少会影响孩子的应试和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孩子光有应试能力是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的。孩子有了智慧及“撒网捕鱼”的能力,还愁没有“鱼”吃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发表于 2013-7-25 00:41:11 | 只看该作者
很好,与儿子看了。只是孩子有些担心十五名现象,那意味着将来他没有好的前景了。我也疑惑,那些当年的第一二名哪去了?黄全愈的儿子当年成绩很好的,不知现在发展如何。能进北大清华的学子大部分都是原学校的学霸,是否这些孩子将来发展不如那些十五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发表于 2013-7-25 16:02:0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田田妈,楼建得是金碧辉煌哦,我今天坐下来,第一次认真地到儿教来看楼,优质楼盘太多,先选了你的来看,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吓一跳,差距太大啊,我们就跟在你的后面慢慢赶吧!

点评

谢谢来小楼,互相学习,论坛里的优秀孩子很多,我们差距也很大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25 18:44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婧珂妈 + 2 呵呵,我知道你是谁了,握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3-7-25 16:33: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婧珂妈 于 2013-8-3 15:44 编辑
曾妈 发表于 2013-7-25 00:41
很好,与儿子看了。只是孩子有些担心十五名现象,那意味着将来他没有好的前景了。我也疑惑,那些当年的第一 ...


用以前的老眼光看,的确以前考上北大清华的都是每个学校的学霸,而这些学霸为了学业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术业有专攻,每个人的时间是等量的,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那其他方面所花时间自然就少了,所以以前很多高学历的人才其实除了会读书,人际交往和动手能力是非常差的。但现在时代在进步,这样那样的培训班层出不穷,只要家长愿意送,孩子愿意学,大多数城市孩子都是有一些特长的,只是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孩子缺少的是创新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LG的高中同学是四清生,从清华的大学一直到清华的博士后,最终留在清华工作,但留下后发现生活并不是那么美好,成天患得患失的。反观那些以前成绩不是十分突出的,工作后反而风生水起的,如同鱼儿到了大海中遨游,这种现象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点评

那个安妮妈贴子里的,还有清华生做初中高中老师的呢。现实是很硬 邦邦的,真正艺术化的人生是很少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25 19:43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25 19: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发表于 2013-7-25 20:26:55 | 只看该作者
你拥有的越多,越担心会失去。反而站得低的人,没有那么多牵绊,闯劲更大,也越容易成功。

点评

非常赞同你的观点,长期的优秀并不是人生的财富,磨难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25 21: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3-7-25 23:22:1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聊聊听写小学的字词,女儿默字到四年级,就不想再继续了,主要是为难情绪在作怪吧,总觉得默写生字麻烦,而且总有一些不会写的,今晚跟她做思想工作,告诉她听写生字的重要性,其实在小学学的字词,是初中很多即将要学的词语,把这些常用词语过关,一方面查漏补缺,另一方面也算是提前把初中的部分生词给学了,Sweety同学一直对记忆汉字总感觉比较慢,这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我常希望那些汉字是一幅幅的画该多好,每个人的天赋真的是有很大的差异呢。

点评

我们家错字也不少的,学校老师考试前会抓,我就不管了,在阅读中学习字词也是个好办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26 10: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发表于 2013-7-25 23:52:41 | 只看该作者
婧珂妈 发表于 2013-7-25 16:33
用以前的老眼光看,的确以前考上北大清华的都是每个学校的学霸,而这些学霸为了学业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和 ...

前几天高中同学聚会,看到不管是学习一般的同学还是学习很差的同学都过得非常好,几个当年学习好的也不错。
过几天大学同学会,这阵子大家在同学群聊天,发现这些国内几乎最好大学的高材生们多数在发牢骚,感觉还不如我那些小地方的过着普通生活的高中同学生活得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3-7-26 09:22:21 | 只看该作者
xiaojingling06 发表于 2013-7-25 23:52
前几天高中同学聚会,看到不管是学习一般的同学还是学习很差的同学都过得非常好,几个当年学习好的也不错 ...

是的,这是一种怪圈,越高的学历牢骚越多,记得看刘墉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也不要认为过去的光荣可以被永久肯定。在这个世上,“现在的成功”是重要的,而“现在”马上便成为“过去”,下一刻又得有下一刻的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3-7-26 09:46: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婧珂妈 于 2013-7-26 09:48 编辑

    最近没有每天来记录孩子的学习情况,每天按照计划按部就班的学,也就不再一一赘述,英语自看完了《where the red fern》之后,开始阅读《The humger games》,每一章读下来还是有一些生词,目前读到第三章,那些词我帮忙查一点,自己也查,第二天读下一个章节之前复习生词。科普书籍孩子自己在SF系列和国家地理系列中,选择了国家地理系列的书籍,前次记录的《Grand canyon adventure》这本书已经看完,这套书我感觉非常好,内容丰富,等这套书看完后,希望孩子再看一次,目前在读《Superdome》——超级穹顶,读到race day这篇,目前在听的是The humger games的音频。
  记下准备读的中文书:

                      文学类:莫泊桑短篇小说集、超越自己——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116封信、福尔摩斯探案集、继续万物既伟大又渺小
                      科学类: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was ist was系列之世界未解之谜、消亡的骑士

评分

参与人数 2金币 +3 收起 理由
紫色菩提 + 1 真好呀!婧妈能否传下hungry game 的MP3?.
阿豆妈妈 + 2 我们还是在迷初级章节书goosebumps,真有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发表于 2013-7-26 10:13:55 | 只看该作者
你们国家地理买的是纸质书还是打印版?

点评

是纸质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26 10: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6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9:59 , Processed in 0.217391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