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jerryh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朝和番邦--你可能不曾知道的那些故事

[复制链接]
341#
发表于 2013-8-11 01:34: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2#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10:35:38 |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站-镇江之战


吴淞之战结束后的当天晚上,英国从印度调来的增援部队终于到了。

英军总人数达到了20000人。

7月5日,英军主力变为5个战队,开往镇江。

镇江,北临长江,西邻大运河,是交通枢纽、航运中心,也是长江下游的一大繁荣城市。

前面讲过,马戛尔尼回国的时候走的是运河,曾经到过镇江,天朝在镇江举行了阅兵式,马戛尔尼看出来天朝军队的不堪一击。

目前驻守镇江的是京口八旗军和青州八旗军,负责的是京口副都统海龄。城外则是齐慎率领的各地绿营兵。

牛鉴也跑到了这里,但是他和两位将领关系不太好,随后就跑回南京去了。

7月21日,英军开始攻城,可是英军在这里轻敌了,他们们认为会像其他地方一样,很轻松的把城夺下来,所以他们停靠在江边的战舰,干脆就没有开炮。毕竟啊,开炮很容易误伤平民。

开始确实顺利,守在城外的绿营兵一战即溃。

但是攻城的时候,英军遇到了顽强的抵抗。

英军不知道,和乍浦一样,驻守在这里的京口八旗兵,驻守镇江已经200年了,家在这里、亲戚朋友在这里、祖坟都在这里了。

现在的战争已经不是卫国而是卫家了。

英军打了一天才占领了镇江,但是付出了死39人,130人受伤,失踪3人的代价。

这一数字在今天看来似乎并不多,但却超过了前面虎门、广州、厦门、定海、镇海、吴淞等战役英军伤亡人数的总和。

镇江战役,是英军这场战争的最后一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3#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11:00:16 | 只看该作者

海龄和其他


守将海龄在此次战役中自杀了。

但是我们的史书和教科书中很少提及他,有人说是因为他在镇江过于暴虐,比如英军到达的时候,他就关闭城门,不允许老百姓逃难。

在国外,遇到战争,首先的是疏散城中的平民,减少平民的伤亡。而在天朝,最习惯的是拿平民做人质,例如上世纪的长春围城。

要逃难的老百姓抗议,海龄就以汉奸罪为罪名,杀了好几十人。

所以有传说海龄不是自尽,而是被老百姓暗杀了。

但上面的理由并不是真正理由,大家可以留意一下,目前大肆宣传的民族英雄,如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陈连升……,全都是汉人,尽管没有一个人打过胜仗,但都叫民族英雄。

裕谦也在战败后投水了,但却没有人宣传这位民族英雄。

最可怜的是余步云,他当时如果战死而不是逃跑的话,他绝对是远远要在关天培之上的民族英雄,因为他的官级最高,是太子太保。可惜他逃跑了,最终被判斩首,成了这次战争里唯一被杀了的官员,后世还被称为汉奸。

其他的那些英雄们真的英雄么,他们有什么战绩么,他们没有跑是因为他们不敢跑,武官逃跑了是要被杀头的。

英雄们并没什么英雄事迹,唯一的就是他们死了,这种英雄让我们后世的孩子们学什么呢?

这一次战争,汉人的绿营是最差的,仅有几个打的稍好的,都是满人的八旗队伍。

所以道光帝感叹:“不愧是我们满洲的官兵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发表于 2013-8-11 17:30:18 | 只看该作者
看看不一样的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23:23:16 | 只看该作者
shelley0126 发表于 2013-8-11 17:30
看看不一样的历史

历史原本是存在于哪里的,只是有些人喜欢对它像小媳妇一样,随意打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6#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15:32:25 | 只看该作者

求和的历程1

在英军占领乍浦的时候,求和的努力就开始了。

耆英在朝里的时候也属于主战派,可是到了杭州以后他就明白,战是没有前途的,改为主和了。

乍浦失守以后,耆英派伊里布给英军发了一封照会,要求和谈。

伊里布开出的停战条件还是老一套,以通商换和平——他居然不知道,广州那里在奕山、杨芳的允诺下,早已经恢复通商了。

英军陆军司令郭富回照,称赞了伊里布昔日善待战俘的行为。但是他说谈判不是他的职分,只有璞鼎查才有资格,但是璞鼎查去了香港了。

但郭富也说了,其实只要答应了以前英国提出的各项条件,停战也并不难。

伊里布收到回复后还很高兴,看来英国人也愿意和平。但是他也很苦恼,到底英国人以前都提过什么要求啊,他这位谈判的却一点都不知道。

于是他回信说,那就等璞鼎查回来以后再谈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15:59:36 | 只看该作者

追着送俘虏


英方看出来伊里布他们并不了解英方的要求,而且英军已经准备进行扬子江战役了,也不打算和谈,于是就又发出一封照会,明确谈判停战的条件:

一、须由大清皇帝表明,按照巴麦尊致中国丞相书里的要求以及璞鼎查在浙江发出的照会中的条件办理。
二、清方的谈判代表必须是“钦派操全权的大员”。

同时提出了释放战俘的要求。


当初英军占领乍浦,很多人都认为英军下一步就会占领杭州,他们相信英军要解救关押在杭州的英军战俘。

奕经于是决定送还英军俘虏以保全杭州。

于是派人带着战俘去了乍浦,可英军已经放弃乍浦北上了。

只好再次把战俘送到了英军仍占领的镇海的招宝山。

这群战俘可是小赚了一笔,因为英军释放天朝战俘的时候,每个人给路费3元。天朝么,要显示天朝的气派,于是这批被释放的英军战俘,印度兵每人得到了15元,白人每人得到了30元。

由于道光皇帝这段时间还在游移,所以下令让耆英去广东。

耆英刚出发,第二天又有新命令,让他回来主持谈判,他走了没多远,又被追回来了。

但第一次尝试的和谈也就中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8#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16:28:35 | 只看该作者

求和的历程2

当英军占领吴淞后,伊里布再次照会要求谈判。

这时候璞鼎查也从香港来到了吴淞。

璞鼎查复照,再次强调谈判条件,同时告诉伊里布,你不是全权大臣,没有资格来谈判。

耆英看到复照后,一想伊里布没资格,可是我钦差大臣啊,我是有资格的。于是回复璞鼎查,要求在镇海和英军谈判。

璞鼎查根本无意谈判,回复说,你也没资格,你是钦差,但你没有“钦赐全权”。

但更大的打击来自皇上——耆英收到皇上旨意:不准谈判……转意剿办,无稍游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9#
发表于 2013-8-12 16:38:45 | 只看该作者
在国外,遇到战争,首先的是疏散城中的平民,减少平民的伤亡。

俺多年前在法国小城圣马罗的博物馆中看到二战期间德国占领军的一张布告,大意是:因为盟军可能会进攻该城,所以几日内(不记得了,好像是三日吧)所有妇女和儿童必须全部撤离该城,再几日内所有平民男人也必须全部撤离该城。俺当时就想,要是在东亚,平民正好可以为侵略者挡箭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0#
 楼主| 发表于 2013-8-12 17:38:41 | 只看该作者
kickhair 发表于 2013-8-12 16:38
俺多年前在法国小城圣马罗的博物馆中看到二战期间德国占领军的一张布告,大意是:因为盟军可能会进攻该城 ...

是啊,这一点东西方差异很大。

在西方,战争是军人和军人之间的事情,屠杀平民会受到审判。

但是他们来天朝可就惨了,天朝喜欢寓兵于民,全民皆兵。这在当今就会被当成恐怖分子了。

这个会让那些外来人头疼死了,平民不敢动,可是这平民可能会冷不丁的给你一刀。

英国人在宁波就吃过苦头,奕经收买了一批小偷,组成了一个”黑水党“,专门搞偷袭和暗杀,杭州释放的那些俘虏,差不多都是这么抓的。英军没好办法,只是要求士兵不要单独出门。

在天朝这种民兵战术没效果,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历朝历代的大屠杀和屠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6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2:17 , Processed in 0.084192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