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102|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书品书] 晨读一刻(3):不够愉快的阅读体验——新童年启蒙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4: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悠悠 于 2013-6-16 18:29 编辑

这套书是在看到《新京报》的整版推荐文章之后决定购买的。
买书之前,我们正在读《周末与爱丽丝聊天》,感觉非常好,因此对国内作家(实际上程玮不能算真正的国内作家,她在德国生活了多年)的书多了几分信心,也因此放心大胆的把推荐文章都转了过来,放在语文版。
没想到,拿到书的第二天,早晨和孩子一起读了《我是中国人》中的两篇,就感觉有些问题。

其实呢,问题也不是太大,就是吸引力不足。文字也很浅易,不知道为什么有点读不下去。也许是因为里面故事太少,说教显得多了?但在《我是中国人》里面,故事也并不算太少。读《周末与爱丽丝聊天》时就没有这种感觉,米兰的每一个小故事,的确都让人想要读下去,知道结果到底如何——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依然会思考,为什么这个人这么想,那个人那么想,他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这种不同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等等。
先贴筷子的那一篇出来,我们看看问题是什么:





说实话,其中的几个观点,显示作者还是经过了观察和思考的:
“筷子”实现了中国人希望大家一起享用食物的想法。“希望大家在一起”,希望个人融合在群体里,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特色。
……
我们明白了,在饭桌上夹来夹去都是“为他人着想”。因为想着他人“喜欢吃”或者“吃了有好处”就夹给人家;因为想着他人“希望我吃”,所以,即使不喜欢也勉强吃了。这就是中国人。
但正如在“夹来夹去”中表现出来的一样,凡事为他人着想,有时是一种高尚的品格,让人感激,但有时也是一种烦人的行为,让人痛苦!我们中国人其实就是这样一种矛盾体啊。
只是行文的方式,不知道为什么总让人一边读一边隐隐约约的抗拒。难道,是我觉得对方在居高临下的俯视我么?



SAM_1219_1.JPG (45.74 KB, 下载次数: 0)

SAM_1219_1.JPG

SAM_1216_1.JPG (96.32 KB, 下载次数: 0)

SAM_1216_1.JPG

SAM_1217_1.JPG (93.38 KB, 下载次数: 0)

SAM_1217_1.JPG

SAM_1218_1.JPG (105.83 KB, 下载次数: 0)

SAM_1218_1.JPG

点评

把不好的体验贴出来,更有价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15 16: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3-6-16 15:49:56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个人建议不要看了。这里面传递的价值观是有问题的。

点评

愿闻其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16 18:23
这还是我看了其中最没有问题的一篇呢。更让人觉得不可读的是经济的那本。还需要我贴出来说话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16 16: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6-16 15:58:13 | 只看该作者
这这这,还是不要读的好,放一边去吧

点评

这篇算是好的了。经济的那本感觉还不如这本,连儿子都看出问题来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16 16: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3-6-16 18:39:32 | 只看该作者
shwyyan 发表于 2013-6-16 15:49
这本书,个人建议不要看了。这里面传递的价值观是有问题的。

我正式宣布不喜欢这套书,是因为读了那本《为什么不能把所有东西买回家》。

贴其中的一篇如下:




004.jpg (64.92 KB, 下载次数: 0)

004.jpg

001.jpg (51.79 KB, 下载次数: 0)

001.jpg

002.jpg (61.16 KB, 下载次数: 0)

002.jpg

003.jpg (73.04 KB, 下载次数: 0)

00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6-16 19:04: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瑜珈 于 2013-6-16 19:06 编辑

我的天,这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的理由都什么逻辑?

美国人用what you need 和 what you  want 就解释清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6-16 20:46:25 | 只看该作者
我最初是因为关注越读馆,所以也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但拆了第一本之后,翻了一下,大失所望。不甘心,又拆第二本,继续失望。第三第四再也没兴致拆了。
所谈的话题应该都是孩子关注的话题,但是行文的内容、方式和语气非常不适宜,不知道定位是什么,也不够严谨。
谈经济的书,我觉得《经济学家给孩子的信》〈王二经济学〉比较有点意思。

点评

有空的话,记得介绍一下你说的这本《经济学家给孩子的信》喔!没读过,所以迫切的需要多了解信息,作为买书的参考。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17 08:45
陈志武和女儿谈经济的那本也不错,书名我倒有点忘了,下次聊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16 22:24
哈,你要是早说,俺就不买了啦。金钱方面的,《周末与爱丽丝聊天》这套书里有一本,对孩子形成自己的金钱观非常棒。金钱不等于幸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16 20: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6-16 22:21: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悠悠 于 2013-6-17 08:46 编辑
瑜珈 发表于 2013-6-16 19:04
我的天,这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的理由都什么逻辑?

美国人用what you need 和 what you  want 就 ...

其实我发这个帖子,还是有点点犹豫的。因为我知道作者之一,恰好我很不喜欢的这一本的作者,蔡朝阳,还是个蛮有理想的人。而且,作为语文老师,他也在试图改变语文教学。。。所以我很不忍发这个帖子打击他的作品。
可是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觉不好,如鲠在喉,还是要吐出来。

孩子勉强跟我读完这一篇,一个劲的表示不喜欢。我问他为什么,孩子很无趣的看着我说,这个故事很奇怪——怎么可能把所有的玩具买回家呢?什么新车车买回来旧车车就感到不公平了,不是很奇怪吗?

孩子他爸听我们读完,也发表看法说,这个问题本身就很奇怪。
谁能把所有的玩具都买走?
没有人!
现实是,假如你买得多,市场上的某种商品减少,厂方觉得需求量大,就会更大的量产,而没有人的钱财能达到无限多,于是到最后,试图把某一样东西买回家(垄断,或者说是囤积居奇)的人,除了破产,没有第二种结局。
因为这类垄断,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且不止一次。
在美国,到19世纪中期,这种垄断市场的行为“几乎每个星期都要重现一次”。但是随着股票发行规模的扩大,垄断一种商品需要的资本随之增多,垄断行为就逐渐减少了。1980年亨特兄弟试图垄断白银市场(未遂)事件是华尔街出现的最大垄断之一,截至1979年,他们囤积了大量的白银,据认为大致等于当时流通的白银总量。在他们自己为此抵押举债数千万美元的时候,银价上涨到了十年前的十多倍,于是因亏损而关闭的银矿重新开业,居民把自己家里的银器、银币送去熔炼,供给变得源源不断,亨特兄弟在1980年3月27日再次办理抵押贷款无法支付保证金,垄断从而宣告崩溃。以得州第一富豪身份进入华尔街的亨特兄弟因他们未遂的垄断行为而破产。

蔡朝阳是语文老师,很可能还是位相当不错的语文老师——迄今为止,我对他的了解仅止于读书,看他发表的观点,所以了解得并不多。作为语文老师,他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写一些东西,绝对没有问题,一定能写出好东西。但经济学的这个领域,或许他的了解仅止于自己读的一些书,《国富论》这些书实在有点老了,对于当今网络拉近的社会,要想写点关于经济的内容,不仅要读古典经济学著作,还得贴近现实的经济生活去观察,包括阅读更近期的书籍。
提问题是好事,但漫无边际的提问,天马行空的作答,这个权利,我们还是留给类似小小s这样的孩子,让他们去做这样的事吧。想满足求知欲旺盛的十来岁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周末与爱丽丝聊天》真的很好,谈金钱的那本《芝麻开门的秘密》,层层递进的提出了很多问题,一边提问一边作答,而且因为作者阅历的关系,那些问题都已经想得十分通透了,所以读下去总能让人信服。

好了,关于这套书,我能说的大概就是这些了,因为我可能被前面说到的文章给吓倒,不会再读下去了。

点评

好呀,是给父母读的,还是孩子也可以读?经济类管理类金融类的书,家里也有不少,给孩子的就稍微少一些,大人读的比较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17 08:47
如对金融感兴趣,推荐一本记录华尔街历史的读本《伟大的博弈》,很好看,内容也算翔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17 08: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6-17 00:01:28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强调,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严重缺乏人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这篇《中国人为什么用筷子》为我的观点做了最好的注解。这还是在讲究亲情的家庭中。
我们知道,爱是以对方接受为前提的,要尊重对方的需求和感受。我们中国人的这些行为哪里是爱,分明就是强迫。这种所谓的爱,只是满足施加人需要,而非接受者需要。
这个行为不仅与高尚和为他人着想扯不上一点关系,反而是很龌龊的的行为,别的不讲,想想上面的口水吧。
这个所谓成为中国人的过程,就是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一步步丧失的过程,从此慢慢的没有了自我。
说的再狠一点,中国人吃饭和饮酒的文化,就像匪帮加入仪式。你是人不?我不是人。那你是人不?这个、这个……不要这个那个了,把这个吃了或者喝了,你就和我们一样不是人了。中国人在酒桌上好办事情啊。

点评

以小见微,真形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17 08:36
哈,这个么,我觉得他的介绍还算是中性的,并没有特别推崇中国文化的意思,他说明白了我们这么做的理由,至于接下来还要不要照这个方式去做,是我们自己掌握的,不是么?所以我对筷子这篇的反感并没那么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17 08: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6-17 08:41:27 | 只看该作者
有时候看推荐,还真无法完全了解一些书,所以,读书评书很有价值啊。

点评

是的,大家一起努力,充分挖掘一些书的价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17 08:52
也欢迎你多多评述。我们不要过多的买书,而把心思用在如何把书读好、如何识别书中的谬误获取真知,多交流是一定有用处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17 08: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6-17 10:33:07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我而言,这倒不是一个反感不反感的问题。如果把时间倒退半年,我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这里面内在的联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5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6:38 , Processed in 0.08169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