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708|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议大家都看看:孩子从小学外语的弊端 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0 13:3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3-03-05 03:25:50)


                                                                                        
   说到孩子从小学外语的弊端,估计大多数人从来都没有想过,总是感觉多学多好、早学早好啦。为了准备关于沪江网幼儿学习英语利弊的讲座,我在提纲里列出了以下几条算是经常听到或见到的弊端:


1.学外语会影响到(耽误或干扰)孩子母语的发展。


2.  给年幼的孩子带来太大的学习负担。


3.  小时候学得不准或学得不对影响到将来的正确掌握,所谓基础打歪了。


在讲座开始时请听众做头脑风暴,提出自己认为的利弊,弊端方面大致也没有超出上述三点,只是有几条非常明确地指出担心早期英语和汉语拼音发生混淆。


   幼儿阶段学外语会影响母语的发展这样的说法时有听到。随着中国现在全民英语,孩子和家庭的学习负担、经济负担越来越重,英语减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些呼声里最响亮的一个声音就汉语汉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孩子应该先学习汉语。可是,这是一种非常狭隘和无知的提法,人类的语言和文化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选择。而且,人类的基因里已经具有了习得环境语言为母语的潜质,不论是什么人种的新生儿,会自然习得出生地的环境语言为母语。因此,出生在中国的孩子会自然学成汉语,非要说从小学外语影响了孩子的汉语学习就禁不起推敲,所以这样的提法往往一冒头就被驳倒,导致了这样的呼吁起不了多大作用。


    从同样的逻辑角度来看,许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学习者的父母们同样是没有处理好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因为种种原因赋予了英语远远高于汉语的社会价值取向,似乎会了英语就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而汉语水平怎么样就无所谓。而且这里同样也混淆了母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不同,错误地以为给孩子提供一个什么“家庭英语环境”或是上一个什么“全封闭”的课程“浸入”到英语里面去,就可以“培养”出一个双语的孩子,完全无视语言的自身特征。更需要正视的是,第二语言最终能够达到的水平是因个体而千差万别的,外语学习既干扰不了母语的发展也不可能达到母语的水平。


    如果从纯粹语音学的角度来看问题,早学外语会不会对母语有影响呢?研究记录到的影响或干扰有,但都是局部的、暂时的,不在最终的语言系统方面造成任何硬伤。比如“双母语”的孩子开口说话要慢一些、其强势语言发展也要比同龄人慢一些。再比如这些孩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表现出大脑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现象,说话反应速度要略慢一些,我自己七岁的儿子这一点就很明显。这些局部的表现不会对孩子的第一或第二语言系统造成多大的影响,比如在中国闽粤一带方言比较复杂的地区,孩子从小长大会说几种话的情况就很普遍、很自然。从事这些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具有其语言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科研价值,另一方面会对专业从事教育的人员提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比如我儿子的小学老师,就要面对班上一半以上“双语”或“多语”的学生,需要对这些语言现象有所了解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和指导这些学生。对于普通父母和学习者来说,可以基本上忽略这样的影响。


    具体到汉语拼音跟英语的混淆,应该也是阶段性的局部现象。许多采用拼音语言的西方国家也存在多种官方语言的情况,比如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并没有见到孩子长大后把英语和法语字母混淆起来的。同样,这应该是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层面上关心的事情,普通父母不必过于纠结。真不可理解中国握有全部人力财力和社会资源的主流教育系统为什么就不能实实在在地来组织和开展这些实证性的研究。


    说到第二条,给年幼的孩子带来太大的学习压力,这似乎不是语言学的命题,过早过度学习也不仅仅只存在于幼儿英语学习中,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于这一命题的评判和讨论不在我的专长范围之内。


    第三条基础打歪了是一个十分荒唐的命题。这个论调一般来自一些英语教学机构和少数跟自己和跟孩子过不去的父母。可以武断一点直接推断持这样论调的人自己本身一定不是外语的过来人,不知道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是怎么回事。语言的第一特征是交际性,学外语要能交际,要能看得懂书听得懂话,要能表达自己。想想孩子母语习得的过程,我们会先查字典、先“正音”然后再跟孩子说某一个字、某一句话吗?说了“把手拿出来”这样一句话后要跟孩子分析这是一个“把”字结构,要求宾语前置吗?剥离了语言的交际性,什么打基础、背单词的就是在谋杀一门语言,陷学习者于无穷无尽地枯燥学习中。这样的学习也正是中国几代人学英语却都处于一个唐吉可德式的“屡败屡战”状态的根源。


我想说一条目前中国孩子从小学外语的重大弊端,叫做“生命成本”太高。股票投资里面有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的考虑,股票下跌赔钱的情况就不说了,如果大盘上涨而投资人的股票不涨,虽然没有直接赔钱,可是却白白地消耗了时间和资金,也不能算是成功的投资。在前文《再谈孩子从小学外语的益处》里,我已经指出了从小学外语“学习的速度不会增加,学习的困难程度不会减少,学习的年头会被拉长,最终达到的水平是否会更高一些在科研方面也没有明确的结论。”这样,早早地开始学习,最终却没有一个积极地产出结果,把孩子有限的生命和时间不明智地投入到过早过度的英语学习之中去,生命成本的代价会很大。


我虽然还指出了从小学外语有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益处就是打开了孩子了解世界的窗口和接触西方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机会,可是这实在是一个极其痛苦和无奈的命题。我们舶来的那些幼儿英语项目绝大多数是针对英语母语孩子的,是在教他们读书认字和认识世界。所有这一切应该对应于我们的汉语教育,对应于我们普通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而目前的中国,所有这一切完全缺失了。就以现在国内不分青红皂白热捧的英语自然拼音(Phonics)为例,美国的孩子要学到至少四年级,这才大致完成了孩子学会母语阅读的步骤。而我们从小投入系统的母语阅读学习了吗?我问过好多中国四、五年级的孩子,除了教材和指定教辅以外什么书都没有看过。我是真不能理解,看那些所谓作文范本的教辅材料就能学会写作了?如果看得更远一些,美国的孩子四年级学会了阅读以后,才真正开始通过阅读来学习,他们的阅读量才真正开始大起来,到了我去读文科研究生的阶段,就要求每门课每周近千页的阅读量了。没有这样的阅读量做基础,我们孩子的知识面、理解力和分析批判能力从哪里来?我们的母语教育在这方面已经很薄弱了,再让孩子早早地分出精力去学习未必见效的第二语言,这是不是在浪费孩子的生命成本呢?


中国有句老话叫“技不压身”,许多父母就是本着这个原则把孩子推进了各类的早教班。可是现在的时代节奏太快,已经不再是想学什么“手艺”都有时间精力去学的年代了,一定要考虑和权衡生命成本。如果孩子学个围棋学个钢琴什么的,做父母的或许还有一份现实的清醒,就是没指望孩子就能几万里挑一成为职业棋手或是成为马友友级别的大师。可是到了外语学习上,人们似乎就失去了这份清醒,就指望孩子能(很快)学出来,还要纯正不带口音。身边的神童牛娃或许会有的,生就的语言天才,可是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孩子来说,从小学习外语在外语水平自身上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收获。再考虑到孩子将来的生存竞争力在于自己的母语水平以及通过母语建立起来的知识面和世界观,一个人学习外语的速度和最终程度也同样依赖于自身的母语水平,那么在孩子最需要发展母语能力的幼年时期,过多把孩子的时间和精力从母语发展分流到没有明显学习效果的外语学习方面去,付出的生命成本实在太大了、太不值得了。


所谓从小学外语的弊端,竟然和其益处一样,没有落在外语语言本身。说到底,就是目前的中国把外语学习过度“妖魔化”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会有一个因人而异的最终结果。面对眼花缭乱的英语读物和教学法,要淡定,那是英语孩子在学母语,他们学起外语来会同样吃力,地球还没有统一的语言。碰到媒体上渲染的神童牛娃,更要淡定,我们要培养的是健康快乐的孩子,不是神!




相关阅读:

四篇相关文章,已全部转帖本楼。请继续阅读。



(注:本文作者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硕士学位、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跟踪三名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在中国学汉语的过程,并论证其过程与中国人学英语过程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这个博客很不错,推荐大家都看看。


[ 本帖最后由 我爱飞飞 于 2013-3-20 13:5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13:53:54 | 只看该作者
孩子从小学外语最大的益处是什么? 请投一票。
发起时间:2012-05-10 07:00    截止时间:2013-05-10 12:00    投票人数:349人

    1.有益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
    138(40%)
    2.能学一口地道的发音
    21(6%)
    3.学外语的路很长,早开始才有足够的时间学成
    19(5%)
    4.在人类大脑学习外语的时间窗口关闭前学成
    66(19%)
    5.小孩学外语不费劲,比大了学容易
    95(27%)
    6.小孩子学习外语的速度快,能够尽快学成
    10(3%)



现在中国孩子学外语(应该是清一色学英语了)的年龄越来越小,基本上是从胎教就开始了。各类幼儿园如果不打出个“双语”的招牌,差不多就没法出来招生了。可是对于各种幼龄外语班趋之若鹜的父母们有没有客观地、独立地思考过,孩子早早地开始学外语,到底有什么好处?有没有坏处呢?如果请您选出一条最大的益处,您选哪一条呢?请您投一票。
我不知道博友的投票结果会是什么,十分好奇,希望得到更多博友的支持和反馈。请先投票再往下看,这样有助于更深层的思考。
表里列出的第一条“有益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看起来似乎平淡了一点,象一句空话,可是我列出的选项里只有两条有足够的科研依据来证明命题的成立,这是其中一条,而且是唯一能够适合中国国情的一条。
相关的研究多出自于教育学领域,主要采用的是对比统计的方法,其数据或出自(美国等)学校系统的公开数据,或来自一些有设计、有控制的对比组实验项目,所有的研究数据都表明会两门或以上语言、或是很小开始学第二语言的学生各类标准化考试的成绩都比只会单一语言的对比组好。成绩的优势从三、四年级就开始显露,一直到大学入学的SAT考试都很明显,能够高出几个到二十个百分点,而且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类的学科,在数学和其他科学等各个学科都有明确表现。
    神经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证明早期学习外语的孩子脑灰质密度明显增加。脑灰质负责人类包括记忆、话语、感官知觉在内的信息处理,灰质密度增加对于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结论可以得出,就是从小开始学外语,对于孩子大脑和智力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进而可以帮助他们在今后的所有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投票列表的第二条“能学一口地道的发音”也是被研究证据所证明的。一个人所学的第二语言,只有在青春期开始之前(大约11-12岁)学的,才能不带口音。这一条,很多人可以从日常生活里观察到,包括汉语的各个方言,要想说的不带口音,必须在这个时间点以前。人长大了再更换生活地点,当地的方言就说不好了。从神经语言学的实证角度出发,基本可以判定过了这个时间点以后,语言中枢的神经末梢上覆盖了一层膜一样的物质,可能是这层物质阻挡了地道口音的习得。
      可是地道口音这一条不太适合中国的国情,或者说不太适合外语学习的环境。大多数的相关研究,都是在“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的,比如汉语为母语的人在美国学英语,学习者处在目的语的环境里,周围都是地道的语音。而汉语为母语的人在中国学英语的环境,被称为“外语”学习环境,周围都是汉语,孩子老师和父母的英语口音本身就是个问题,因此也不能奢求孩子学出地道的口音。所以十分遗憾,这一条明显的益处在中国的语音环境里无法兑现。
    第三条“学外语的路很长,早开始才有足够的时间学成”。这个命题就开始真伪并存了,要区别对待。一方面,学成一门外语要多长时间不好界定,但是一般说7-8年总需要。另一方面,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学成了,这个也不好界定。如果看一下中国的现状,从大学生到大学教授,能够独立使用英语的比例极少,大多数显然没有“学成”。过分拉长学习的年头看来作用不大,更何况已经早到娘胎里开始了,还能怎么早呢?另外还有一类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外语学习的成果不完全和时间的投入成正比,也就是说并不是学得越多效果越好的。
第四条“在人类大脑学习外语的时间窗口关闭前学成”。这个命题在科研领域是一笔糊涂账,无法得到有效证明。一般说来人类大脑有一个语言关键期,在2-12岁,错过了这个时期,语言学习就要有障碍,那些语言再也发展不起来的“狼孩”就是很好的证据。可是如果把这个“关键期”理论搬到第二语言学习里,就看不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了。至少成年以后也可以学成第二语言证明了这个“关键期”似乎没有那么关键。但是这个命题恰到好处地迎合了目前中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么一个普遍心态,不但起跑不能输,还怕“窗口”关了赶不上趟,于是就快成了自己吓唬自己了,拼命给孩子提早开始,还要拼命加码。
第五条“小孩学外语不费劲,比大了学容易”。孩子不费劲,证据是什么呢?往往是一些很表面的现象给人的错觉。首先,孩子学习语音地道,这就给人一个印象他们容易学。其次年龄小的孩子,自我还没有形成,大人对他们的期望值低,一些很幼稚甚至不合适的语言现象,大人能够接受,不去计较,这样也显得孩子学习好像很容易,没有错误。但是孩子同时要学习成千上万的新知识、新概念,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第一语言,从大脑的负荷来说应该比大人更费劲。如果孩子学外语真的不费劲,那国内的父母们也就不用这个班那个班的送了,孩子自身就能像第一语言那样自己就把外语“捡”起来了。
第六条“孩子学习外语的速度快,能够尽快学成”。这是一条完全的伪命题,所有的科研结果都证明成人学习外语的速度和效率远远超过儿童,而且年龄大的儿童又比小的快。领域内的所有研究成果和统计数据全部都在支持这个结论,年龄小的组只是在语音反面有一点不明显的优势。成人成熟的认知体系、思维能力、背景知识、社会阅历,特别是成熟的第一语言系统使得成人的外语学习效率远远高过儿童。马克思51岁开始学俄语,而且很快学到了可以在图书馆阅读原文的程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从中国这些年外语教育的积淀来看,如果真是孩子学得快,现在这么早开始学英语,那么到了高中大学他们就不应该再为英语学习所困扰,应该都学成了。从成人在英语中的挣扎也可以反证在中国大大提前的英语学习年龄对于英语学习本身的改善不大。
我这里没有列出诸如“开阔眼界”、“更好地了解世界不同文化”这样一类的益处,这些是学习外语、特别是学成外语的好处,如果年龄大一些也可以学好外语,这些益处就不归从小早学外语所独家拥有,不在这里过多讨论。
最终的结论很有意思,从小学习外语的最大益处竟然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孩子智力发展方面。有这样一条结论,就足以支持早学外语了。在外语要求十分薄弱的美国教育系统里,推动加强外语教学的科研佐证主要也就是这一条,但不幸的是近年来不景气的经济还是迫使美国学校大量地削减外语课程。反观中国,既然过早过多地学习外语并不能有效改善语言学习的效果,我个人就主张小学里的外语等同于“体美劳”课程就可以了。父母们也不必过于计较孩子在语言方面的细节,就当学个钢琴围棋一类的,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就足够了。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9b9ef8e5010140pv.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13:55:0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再谈孩子从小学外语的益处

再谈孩子从小学外语的益处                                                               



               
                                                                                       
   现在中国孩子学外语(实际就是英语)的年龄越来越低、风气越来越盛,这已经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了。如果说到低龄学习外语的利与弊,恐怕一般父母并没有深入想过,总是直接认为学外语是越早越好。至于弊端,只是在现在学习和经济的压力无限扩大以后,才开始有一些苦不堪言的抱怨,觉得孩子太辛苦、家庭经济负担太重。其实这样的抱怨还折射出了另外一层的意义,就是过度地早学、多学并不能带来明显的收益,孩子的英语水平,不论是出现“三年级效应”而在小学明显下滑,还是到了初中跟别人回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不论什么年龄出国留学英语都依然是一道需要逾越的障碍。投入和负担并不能带来明显的回报,这其实正是我们要对低龄外语学习益处反思的地方。
   我曾经发过一篇博文:《孩子从小学外语最大的益处是什么》,最近又在沪江网做了一个关于低龄学习外语利弊的讲座,这个话题显然十分受关注。在当时的博文中我整理出了下面六条经常到的“益处”(注意,里面有伪命题),并发起了一个投票,命题和博友反应如下:


    得到选票最多的是第一条:“有助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这其实也是我文章里认为的唯一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益处。早学第二语言的孩子,其负责人类包括记忆、话语、感官知觉在内的信息处理功能的脑灰质密度明显增加,这对于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按照美国的统计研究,这些孩子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成绩的优势就开始显露。因此,博文的结论就是如果有这样一条益处,就已经足以支持孩子早学外语了。
第二到第五条命题则是父母的错觉大于孩子的收益了,而且错觉的程度是一条比一条深。关于第二条,早学能学成一口纯正的语音,从语言学的角度是得到证明的,可是它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没有实际的英语交际环境,老师和父母的口音本身也不纯正,这样孩子最终出来的必定是中式口音,这一条问问周围有孩子出国的家庭自然就会明白。同时美国英语很像汉语的普通话,就是一个带口音的语言,许多人说话都有口音。口音并不代表一个人的语言水平高低,做父母的也没有必要纠结于这一条不可实现的益处。
第三条外语学成需要很长时间不假,可是学习效果并不和投入的年头直接成正比。从中国的教育体系里一路往下看,过了四级、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等等,一路学、一路考,可是一路下去英语并不一定真正能用。大概说学成英语有个七、八年时间就可以了,过度地拉长不但多投入时间成本,而且还是无效的投入。
第四条要抢在大脑学习外语时间窗口关闭前学习,这一条往往以非常“科学”的形象出现,提到的场合引经据典,好像有多少研究证明了似的。实际上这一条一点就透,这条语言学规律在母语系统里或许成立,比如错过2-12岁的关键期会出现不会说话的狼孩,可是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完全无法得到证明,成年以后学成的例子比比皆是,肯定不会错过。这个纯粹误导的“窗口期”理论和风行中国的“起跑线”概念恶性地结合到了一起,成为了目前中国孩子过度学习英语的主要推手。
第五条是孩子学习不费劲,非常出乎我的预料,选择这一条的比例排在第二位,远远超过了第四条的“窗口期”。而且,在博文刊出以后的互动中,以“科学”形象出现的“窗口期”命题一驳就倒,毕竟它没有一点科学含量,可是一旦有人信奉了这个建立在错觉上的“不费劲”的命题,就怎么也听不进其他意见了。说明这一条是错觉的原文引用如下:
“孩子不费劲,证据是什么呢?往往是一些很表面的现象给人的错觉。首先,孩子学习语音地道,这就给人一个印象他们容易学。其次年龄小的孩子,自我还没有形成,大人对他们的期望值低,一些很幼稚甚至不合适的语言现象,大人能够接受,不去计较,这样也显得孩子学习好像很容易,没有错误。但是孩子同时要学习成千上万的新知识、新概念,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第一语言,从大脑的负荷来说应该比大人更费劲。如果孩子学外语真的不费劲,那国内的父母们也就不用这个班那个班的送了,孩子自身就能像第一语言那样自己就把外语‘捡’起来了。”
第六条说小孩子学得快,是一个绝对的伪命题。还是要面对第二语言跟母语的本质不同,就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大脑里已经有了第一语言系统和通过第一语言学来的知识体系和世界观,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要依赖第一语言系统及知识系统。一个学习者的年龄越大、第一语言水平越高、知识面越广、世界观越成熟,第二语言学习的速度就会越快。语言学界针对不同语种、各个年龄段所有的研究都清一色地指明年龄大的学习者速度要比年龄小的学习者快。可以用一个比较直观也比较夸张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就是假定学习条件一样(其实现实中是不可能有的),让一个三岁、一个十三岁、一个二十三岁的零起点学习者同时开始学习一门外语,集中大量时间学五年。五年以后,八岁的学习者未必可以熟练阅读,知识面和世界观就跟不上,十八岁的学习者肯定可以去目的语国家上中学或是大学了,而二十八岁的学习者则将能够处理去目的语国家移民、上学、工作和生活等等人生所有的事情了。所以对于第二语言学习快慢的问题,应该冷静地放长眼光来看,不要不现实地期望孩子真的能学得很快。
在这篇博文发出以后的大半年时间里,随着和读者的互动,我慢慢地又体会到了一条中国孩子早学外语的益处。最有意思的是,这一条更是跟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学规律没有什么关系,而是跟目前中国的国情直接相关。
目前中国的教育倍受诟病,其进步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这样,还不受国家教育体系制约的学前教育就突然出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大量国外的教学机构、教材、教学法蜂拥而入,造就了现在“欣欣向荣”的学前教育市场。这些学前教育里的英语教育,有九成以上是照搬了英语国家针对母语孩子的做法,完全没有考虑第二语言习得的客观过程。可是偏偏就是这些照搬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给中国孩子提供了接触优秀的英语绘本和其他音像及文字材料的绝好机会。这些英语语言读物比起贫瘠的汉语读物来,可以说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它们替中国孩子打开了一扇接触世界的窗口,提供了一个接触和感受西方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机会。这些有舶来背景发的教学材料和方法具有其内在的根基和生命力,可以说令中国的父母们大开眼界,同时也真正赢得了许多孩子的喜欢。如果参加的不是那种死记硬背或是提前学习今后包括小学的学习内容、让孩子在英语的起跑线上“偷跑”而换来一个短暂的好成绩的幼儿英语班,倒是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不同角度的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孩子从小学习英语,单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看未必能有多大益处,学习的速度不会增加,学习的困难程度不会减少,学习的年头会被拉长,最终达到的水平是否会更高一些在科研方面也没有明确的结论。即使是有明确结论的可以学得纯正语音这一条益处,也不适合中国国情,因为孩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并不能让他们真正习得纯正的语音。如果我们能够客观地面对英语是中国人的第二语言、最后的习得程度永远达不到母语水平这个基本现实的话,我们对于英语学习设定的期望值就会更现实:根据将来学习工作的需要,够用就行了。这样,从外语本身来说,过早学习其实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可是幼儿的外语学习可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目前中国从西方舶来的幼儿英语课堂可以给孩子甚至于父母提供认识世界和接触西方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机会,这样的益处应该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抱着这样的目的去学习,孩子会得到许多“诗外功夫”的收获,这些诗外功夫不但将来会大大加速第二语言的掌握,而且本身就会让孩子受益终生。为了学外语而死学外语已经吃尽了苦头的父母们,不要去指望奇迹出现在低龄孩子的身上,这同样不符合第二语言习得的科学规律。
(敬请关注下篇:《孩子从小学外语的弊端》)
(注:本文作者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硕士学位、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跟踪三名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在中国学汉语的过程,并论证其过程与中国人学英语过程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b9ef8e50101hpp9.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13:56:00 | 只看该作者

转:小孩子学的外语会忘记吗?

小孩子学的外语会忘记吗?                                                               

                                                                                       
                                                                               
               
                                                                                       
   可能谁都不曾想到过这个问题,可是答案却是惊人的:会忘,而且会忘得干干净净!
    首先注意到这个现象的是半个世纪以前美国一位语言学教授,他当时曾经在德国工作了两年,期间他的家眷包括三个女儿都和他一起住在德国。和所有生活在另外一个语言环境里的孩子一样,这三个孩子很快学会了德语,地道不带口音的那种,在德国正常上学。
     教授回到美国以后,自然会和德国的友人频繁交往,所有人都夸奖孩子们的德语好,孩子们也是十分得意。可是慢慢地教授发现,两个小女儿越来越少说德语,几年后就听不到她们说了。后来他专门地问了她们俩,回答是我们不会德语。
     教授不知道是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在作怪,拐弯抹角地想找出原因,也间接直接地做了一些语言测试,他竟然吃惊地发现,两个孩子真的把德语全部都忘光了!
     可是大女儿没有忘。这是天作之巧,教授是语言学家,有专业的敏感。三个女儿去德国的年龄不同,又给了他找到答案的一个关键:大女儿大约是11岁去的,13岁回的,这里又出现了那个神奇的时间点:青春发育期(puberty)。最后研究的结论是儿童在青春期之前学的语言,在脱离了使用语境以后会被完全忘掉。
     研究结果公布之后,引起了领域内很大的兴趣,许多相应的后续研究从各个角度展开,所有观察到的不同语言和语言环境的个例都支持同样的结论。基本上可以定论人类在青春期开始的这个年龄点,大脑的左右半球分工(lateralization)完成,语言中枢功能趋于成熟,这时人类学习语言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第一语言来说,关键期就要过去,习得语言的时间窗口就要关上了。从第二语言来说,再学的语言就要带口音。现在,这例研究成果又加上了重要的一条,就是在这以前学的语言在大脑里留不住。
     同样的情况在汉语方言里也表现的十分明显,我交流过的人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些例子。我自己小时候家里说普通话,我和妹妹同时还会外面的方言(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语言学现象)。然后父母有一次大搬迁,当时13岁的我保留下了一口地道的南京方言,可是比我小3岁的妹妹就完全丢掉了。
   前些天拜读了一篇博文《中国小学生,不必过分在意英语口语》(原作者:李岑讲读原版书),里面有这样一个实例,正好可以在这里引用为中国英语教育中出现的一个例证。原文引用如下:
“我接触过一名北京家长,孩子从 8 岁开始,每周日参加 2 小时儿童英语培训,课上有英语游戏,有英语会话,也有唱唱跳跳。但在下课后,没有人陪孩子讲英语;孩子的同学也不会在学校讲英语。平时晚上,孩子忙作业,家长忙自己的事情,所以也没有多少在家说英语的机会。到了六年级,家长发现,孩子以前学过的口语,大部分都忘记了。家长跟我说,孩子现在的整体英语水平,没有比别的孩子强多少。”    有了这样一条(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结论撑腰,我是觉得更有理由看淡那条害死人的“起跑线”了,其实它并没有多了不起。我在前一篇博文《孩子从小学外语最大的益处是什么?里所提到的“有益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反而应该是让孩子从小学外语的最重要原因。在无法直接使用目的语的教育环境中,具体学多少外语本身完全可以看淡一点。    倒是还有一类父母在这个问题上会更头疼一点,就是象我现在这样的情况,孩子在英语的环境里生活,同时父母又希望他们能够维持住汉语。青春期会成为一个关键的节点,青春期一开始,孩子会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如果处理不好,孩子会厌烦中文学习进而迅速忘掉中文直至厌烦整个中国文化。我在美国的大学里做汉语助教时,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这样的孩子,他们到了大学自我已经完全形成,又回头来寻根,来学中文。这个现象在其他语种里也普遍存在,这一类学生在还得到了一个专门的术语叫heritage languagelearner,针对他们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法也正在迅速发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b9ef8e50101449h.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14:19:2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有空,顺便再瞎说几句。

原中国银行行长肖钢已出任证监会主席,职务变动么,是人家的努力,俺无话可说。
在英语版,想说的还是学英语。
这位肖主席,他出任中行行长的时候,年已45,一句英语不会,做中国银行行长,肯定诸多不便。到现在他去证监会履职为止,十年的时间,肖主席从45到了55,他的英语从一句不会,到开会的时候可以用英语讨论问题,如何?
语言,真的只是一个人学习中很小的一部分。人有能力,一句英语不会照样可以领导一大堆英语溜得很的人。而且,真到了需要的时候,学能致用,学起来也会事半功倍。

希望大家在带孩子学习之前,三思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英语小蚂蚁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3-20 15:44:20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转一帖吧:我的语言学习经验

任何时候学语言都不早,也不晚,关键是条件、需求,方方面面都考虑好,比较不容易顾此失彼。


我的语言学习经验                                                               


很多同事都很羡慕我的语言天赋,英语和马来语都算是母语,还学过法语,中文,甚至粤语还有上海话。可是你们谁知,我四岁的时候才开口说话,这些语言能力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后天努力的结果。那么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学习语言的经验吧。

我初来上海的时候,还在一家上海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公司只有我一个不是上海人,所以当同事们互相用上海话聊天时,我简直就觉得是在听天书一般。虽然他们跟我说话时都会用普通话,但当你发现自己因为语言而完全被隔离在别人的圈子之外时,那种感觉并不好受,于是我下定决心开始学习上海话。
  
最开始我跟很多人一样买了很多本学上海话的书:《学说上海话》、《听听讲讲上海话》、《自学法标准上海话》、《上海话600句》,每天照着书上的拼音和注释一个一个词的去记去背。但是效果很差,在跟同事的对话中一直不得要领,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应答。

我决定换一种方法,在与上海人直接对话中学习,于是我公寓楼下卖栀子花的阿婆就成了我上海话的导师。每天下班回家,我一定要在阿婆那里呆上一个多小时,不停地用上海话跟他聊天。阿婆人很好,很耐心地跟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那段时间,上上下下的行人都能在每天特定的时间段,在公寓大楼门口发现一个男青年坐在卖花阿婆身边拿着笔和纸,一边说着拗口的上海话一边还在纸上簌簌地写着什么。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我是位记者在采访阿婆呢。阿婆的上海话的口音并不正宗,而我的上海话就更加离谱,一直到现在,我的上海话还经常被学生笑话说是老一派的浦东本地话,但是我还是很感谢这位善良的阿婆,因为她竟然能够长时间耐心地教授我,而且不因为我“错气”的上海话而取笑我。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学习语言中的一点心得,有一个故事一直影响着我学习语言的方法。还记得那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内的一家图书馆,我经常去那里看免费的杂志,看完就不用买了,多省钱啊。而杂志区旁边就是儿童书籍区。那天我正坐在台阶上看杂志,这时候有一老一少向我身旁走过来,一眼就能看出是爷爷带着孙子来买书。我刚好听到孩子用纯正的法语和爷爷聊新发行的《哈利·波特》,我心里暗想:他们一定是法国人哦。正在这时,一位女士走了过来,对着一老一少用英文聊起了天,而那个小孩又用英文跟她的妈妈对答如流。这么小的一个孩子就已经能这么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这让我非常吃惊。于是我就走过去向那位老人请教:“您的孙子年纪还这么小,怎么已经会两种语言啦?难道他是天才吗?”

在后来的谈话中我了解到,这位老人是斯坦福的教授,他的孙子其实只是很普通的孩子,就因为平时生活在法语和英语的双语环境中,孩子的接受和模仿能力强,也不会因为害羞而害怕说出口,所以小小年纪就会说两种语言。众所周知,孩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开放性是成年人难以比拟的。成年人虽不能比肩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我们却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不怕犯错的精神。小孩子不会因为练习法语时发生语法错误而感到害羞,也不会顾忌别人的看法而害怕说法语,而成人却常常因为惧怕犯错而不愿尝试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比如我就经常因为怕出错而不开口,为了避免别人嘲笑我蹩脚的发音,而丧失了很多练习法语的机会,以至于我只有羡慕别人流利法语的份。从那之后,不论学习法语、中文还是上海话,我都一直坚持“厚脸皮”原则。

那段时间我对上海话的学习热情极为高涨,下定决心在两个星期之内只说上海话,甚至用MSN和人聊天也是用上海话。什么“劈硬柴”、“哈刚八刚”、“哈三吾四”、“夯不郎当”、“一特瓜子”我都说得特来劲。而我可怜的同事们被我的浦东本地口音逗得都要疯掉了。开会时他们也只能艰难地克制住想笑的欲望,直到那欲笑又不能笑的作孽表情反过来把我逗笑。但是我从不惧怕他们的笑声,相反我可以从他们笑声的大小和频率来判断我说错的程度。同时我还修炼成了一招哄上海女孩子的独门绝杀技,只要我一说上海话,对方再生气也只有举手投降的份,简直是一举多得!

之所以这么执著地学习新的语言甚至上海方言,是因为我觉得只有通过当地语言才能真正接触和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精神。当你必需通过别人的翻译来理解时,最有意思的东西已经失去了味道。
——————————————————————————————————————————————
我创办的公司:拓思教育  TaurusEducation(美国高中本科申请的专业咨询机构)
官方网站:www.tauruseducation.com
祝贺拓思学员成功获得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MIT),加州理工(Caltech),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本科录取
祝贺拓思学员获得卢米斯查菲中学(LoomisChaffee School),圣马克中学(St. Mark'sSchool),伯克夏中学(BerkshireSchool),丹娜厅中学(Dana HallSchool) 的录取


转自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01cf5f0100ghxo.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3-20 22:47:57 | 只看该作者
上面这个博客记得无事在某个帖子里转过,我后来也看了作者的几篇文章,觉得他的观点还蛮独到的。因孩子上小学后,自己也带孩子学了一段时间英语,也爬了论坛里很多著名的高楼,慢慢有了些许想法倒是与该博客作者有些不谋而合。我开始反思让孩子在英语上的时间投入,反思英语学习是否会挤出孩子其它的学习时间。

我知道我们论坛以儿童英语学习为长,自己这一星点的想法,断谈不上成熟或有据可依,大家一起探讨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3-21 08:52: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3-3-20 15:44 发表
任何时候学语言都不早,也不晚,关键是条件、需求,方方面面都考虑好,比较不容易顾此失彼。


我很赞成这个说法。

说到学说上海话,也来说说自己的一点经历。

我是十七岁那年考到上海来读大学,大学里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但也有几个上海人。我当时纯因好奇,有事没事地跟着人家学说上海话。七年后研究生毕业,进了一家几乎纯是上海人的公司,上海话自然就成了同事们的交流语言。我在那家公司工作时,不说,人家几乎听不出我不是上海人。

[ 本帖最后由 Martina-Mm 于 2013-3-21 09:5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3-21 09:59: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我爱飞飞 于 2013-3-20 14:19 发表
今天有空,顺便再瞎说几句。

原中国银行行长肖钢已出任证监会主席,职务变动么,是人家的努力,俺无话可说。
在英语版,想说的还是学英语。
这位肖主席,他出任中行行长的时候,年已45,一句英语不会,做中 ...


哈哈,这个例子未必可信哦。从45岁到55岁,英语从一句不会到能用英语开会讨论问题?又不知是哪个人在吹牛拍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3-25 10:57:36 | 只看该作者
我发现吧,英语学习不在于早晚,在于坚持,你开始的再早,一旦不坚持就还掉了大半,所以我现在拿这个鼓励我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22 , Processed in 0.10139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